四川省青神县县八角洞崖墓群解说

​#文化江安#【江安县的文物保护点——八角坟墓、品山桥、蚂蟥洞崖墓】
小伙伴们,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我们江安自己的文物保护点吧!
No.1、八角造型的坟墓
&八角坟墓,位于留耕镇八一村老瓦房组正前距新塘桥民居200米。
该墓坐西北向东南,土冢墓,封土呈圆形,用条石砌成,封堆边呈等边八角形,八角形边长1.76米。冢的须弥座与上沿满雕刻有琴棋书画、福禄寿喜、祥花瑞草、亭台楼阁等吉祥图案。墓长4.6米,宽5.06米,高2.2米。石质拱形碣碑,阴刻楷书碑文,上刻花卉等吉祥图案,碑座长1.73米,宽0.8米,高0.3米,碑高2.3米,宽1.2米,厚0.28米。墓主:李淮之,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1年)立。碑右侧面刻进士蒲九成作的墓志铭。墓拜台呈长方形面宽13.2米,长13.1米,墓台基高0.8米,台上满铺青石板,墓冢建在墓台正中。
墓冢的外部造型多种多样,但在川南地区则以倒置的葫芦形为主,而呈等边八角形的墓冢则非常之少。于<span STYLE="mso-spacerun:'yes';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0000 mso-font-kerning:1.年,被江安县人民政府将此墓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No.2、品山桥&
品山桥,也叫“唐桥”,位于留耕镇东胜村张咀组唐桥民居的北面。
该石桥是留耕场镇到马桥道上的桥梁,建在无名小溪上。呈东南-西北走向,为三墩二孔石板平桥。桥长8.2米,宽1.95米,高2.6米,桥板厚0.5米,桥墩头长0.7米,宽1.1米,高2.1米。中华民国时期建。于<span STYLE="mso-spacerun:'yes';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0000 mso-font-kerning:1.年,被江安县人民政府将此桥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No.3、最大的石室崖墓&#8213;&#8213;小三峡之蚂蟥洞崖墓&&
绵溪河是江安境内主要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县境内的佛耳岩,由南向北汇入淯江河。当流经蟠龙乡的藿麻口至大步跳时,两岸怪石林立,山崖对峙,河面逐渐变窄,峡谷逐渐变深,水流逐渐变急,但水清可见底,此段风景如画的河流被冠以“小三峡”之美誉。昔日,人们在河岸的石壁上开凿了许多崖墓,其中垇口头崖墓群的蚂蟥洞崖墓是县境内发现的最大石室崖墓。
该墓开凿于垇口头崖墓群中最显眼的地方,位于蟠龙乡李岩村垇口头组蚂蟥洞。崖墓距台地高4米,墓门宽6.1米,高2.4米,厚0.4米。墓室长6米,宽6.2米,高3米,面积近35.2平方米。该墓室体量大,所居位置显眼,一直是小孩玩耍、嬉戏、纳凉、御寒,与观赏“小三峡”风景的绝好地方。于1987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列入保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政府信息公开搜索:
 索 引 号:10-00080
主题分类:法规公文/公文
 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12:30:58
关 键 字:眉山市人
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 眉府函〔号
眉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眉山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以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切实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推动我市历史研究、文物研究、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眉山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共99处)
文物点名称
古遗址:5处
北平观遗址
彭山区公义镇
呵吒寺遗址
洪雅县槽渔滩镇
江口沉银遗址
彭山区江口镇
九龙山寨门遗址
彭山区江口镇
老熊坪遗址
洪雅县瓦屋山镇
古墓葬:38处
袁大山崖墓群
东坡区复兴乡
洞子边崖墓
青神县白果乡
八角洞洞穴墓群
青神县白果乡
青神县白果乡
牛屁股山崖墓群
青神县汉阳镇
庙子山崖墓群
青神县罗波乡
脑顶骨山崖墓群
青神县西龙镇
洞子山崖墓群
仁寿县文宫镇
宝峰蛮洞山崖墓群
仁寿县鳌陵乡
颜家坝岩穴墓群
仁寿县洪峰乡
画眉蛮洞山崖墓群
仁寿县板燕乡
观音堂岩穴墓群
仁寿县龙桥乡
仁寿县黑龙滩镇
繁荣杨氏墓群
东坡区万胜镇
富强李氏墓群
东坡区万胜镇
广济彭氏墓地
东坡区广济乡
莫嘴山墓群
东坡区万胜镇
张庙无名氏墓
东坡区盘鳌乡
中坊万氏墓群
东坡区复盛乡
彭山区牧马镇
大坟坝吴氏家族墓
青神县瑞峰镇
仁寿县黑龙滩镇
刘家祠刘氏家族墓
仁寿县宝马乡
拖石路墓群
仁寿县清水镇
古堰坝墓群
仁寿县曹家乡
梅古堂墓群
仁寿县景贤乡
张开户夫妇墓
仁寿县景贤乡
何应年夫妇墓
丹棱县张场镇
金花吴氏墓地
丹棱县张场镇
李金禄夫妇墓
丹棱县张场镇
刘坡罗氏墓地
丹棱县双桥镇
王洪才夫妇墓
丹棱县张场镇
丫口山王氏墓
丹棱县张场镇
张应朝张应选夫妇墓
丹棱县张场镇
一里张氏墓群
东坡区秦家镇
万牌坊墓群
东坡区复盛乡
老林湾王氏墓群
仁寿县景贤乡
彭山区江口镇
古建筑:24处
洪雅县洪川镇
东坡区盘鳌乡
陈家碥和尚塔
仁寿县虞丞乡
彭山区凤鸣镇
洪雅县余坪镇
长茅侍家牌坊
洪雅县汉王乡
二龙庙大殿
丹棱县张场镇
东坡区苏祠街
东坡区永寿镇
东坡区多悦镇
盘鳌万年台
东坡区盘鳌乡
“德利源”酒坊窖群
东坡区太和镇
仁寿县天峨乡
仁寿县识经乡
仁寿县里仁乡
仁寿县青岗乡
仁寿县曲江乡
仁寿县促进乡
仁寿县北斗镇
彭山清代县衙
彭山区凤鸣镇
八百寿酒老窖群
彭山区凤鸣镇
洪雅县将军乡
洪雅县洪川镇
青神县河坝子镇
石窟寺及石刻:20处
洞口门摩崖造像
东坡区多悦镇
陈沟千佛岩摩崖造像
东坡区三苏乡
长马埂千佛岩摩崖造像
东坡区万胜镇
张口岩摩崖造像
仁寿县龙桥乡
大佛岩摩崖造像
仁寿县禾家镇
杀人槽摩崖造像
仁寿县大化镇
金光千佛岩摩崖造像
仁寿县珠嘉乡
尖兵千佛岩摩崖造像
仁寿县宝马乡
石佛湾摩崖造像
仁寿县方家镇
扎林大佛岩摩崖造像
仁寿县谢安乡
杨柳河摩崖造像
仁寿县黑龙滩镇
四新千佛岩摩崖造像
仁寿县黑龙滩镇
佛儿崖摩崖造像
东坡区广济乡
广慈庵摩崖造像
青神县白果乡
石院寺摩崖造像
仁寿县大化镇
石佛庙摩崖造像
仁寿县板燕乡
岩湾摩崖造像
仁寿县满井镇
玉屏山摩崖造像
洪雅县柳江镇
遇仙洞摩崖造像
洪雅县槽渔滩镇
毛狗湾摩崖石刻
青神县白果乡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1处
东坡区尚义镇
潘文华故居
仁寿县文宫镇
仁寿县文林镇
瑞峰中学校门
青神县瑞峰镇
青神县汉阳镇
彭山区革命烈士陵园
彭山区凤鸣镇
埝乌龙渡槽
仁寿县龙桥乡
八角田渡槽
仁寿县石咀乡
黑龙滩水库纪念碑
仁寿县黑龙滩镇
团鱼嘴渡槽
仁寿县宝飞镇
高河坎渡槽
仁寿县青岗乡
仁寿县曹家乡
中共眉山市委 眉山市人民政府主办 眉山市信息化工作管理办公室承办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及市级各部门协办
推荐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蜀ICP备:号-1
Copyright @ www. (The People's Goverment of Mei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RunGLNL67055();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眉山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12&&点击:()
蟆颐山重瞳观
大旺寺白塔
石碓窝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连鳌山石刻
石窟寺及石刻
丈六院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陈沟千佛岩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虞公著夫妇墓
武阳城遗址
老鹰岩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苟王寨摩岩造像
石窟寺石刻
清(嘉庆)
田公祠古建筑群
鸡公山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唐会昌五年(845)
龙鹄山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坛罐窑窑址
蜂耳洞崖墓群
八角洞崖墓群
仁寿奎星阁
文林天主堂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两岔河摩崖造像
石窟寺及石刻
北斗叶家祠
黑龙滩水利工程﹙八角田渡槽﹚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潘文华旧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洞子山崖墓群
观音堂崖墓群
1.蟆颐山重瞳观
蟆颐山重瞳观重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现仅存大殿。大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8平方米。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九架椽屋施5柱,前檐下施斗拱7朵,左右各施半拱6朵。面阔三间11.1米,进深3间10.85米,通高8.6米,素面台基高0.6米,阶梯式踏道3级,台基边有石质栏杆高0.85米。大殿南石阶下正中10余米有一“老人泉”洞,洞口高2.3米,宽1.7米,洞口额壁横镌“仙翁胜景”四字,其下0.5米处有清康熙六年(1667)眉州知州赵惠芽手书“老人泉”三字刻于石上。大殿西面有明碑2通清碑1通。重瞳观大殿为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为东坡区存量极少的明代建筑之一,基本保存完好,历史久远,是研究明清建筑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2.苏氏墓地
苏氏墓地为土冢墓群,墓冢均坐东南向西北。M1为苏洵程夫人合葬墓,封土呈园形高3.5米,冢四周为红砂石条砌筑,高0.8米,直径5.5米。M2为王弗墓,高2米,直径3.5米。M3—4为苏轼、苏辙衣冠墓,高2米,直径3.5米。M1—4墓前均有碑,墓碑为仿木结构砖混建筑,其中M1为四柱三开间,高3.2米,宽2.8米。墓群西北为2006年恢复的老翁井及回廊。苏洵家族墓地虽几毁几兴,其文化内涵依然远古烁今,是研究三苏、纪念三苏和弘扬三苏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现已成为苏洵后裔及社会各界祭拜三苏父子的重要场所,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
寨子城独立于寨子山上,东、南、西三面为深涧,北面为悬崖,地势险要而山顶较为平坦。依山边缘筑有长4800米、宽1.5—2.5米、高2.6—2.7米、顶宽1.5—2.5米之间的城墙,城外有残破石阶梯。南门为前寨门,又称“太平门”,当进山之道,坐北朝南,门额书“太平砦”,题记“咸丰甲寅年(1854)小阳月立”;门道为卷拱式,宽1.9米,高2.76米,深3.6米。西门为后寨门,又称“福德门”,另一门为“水东门”。城墙和门道均由宽、厚0.27米,长度不一的红条石砌成。寨内长约2公里,最宽处约300米,面积约为450亩。寨子城为东坡区存量不多的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对研究清代建筑技艺和地方人文史提供了比较典型的实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眉州武庙,又称关帝庙,建于清康熙年间,雍正、乾隆、道光、咸丰等各时期均有增补陪修。原址在眉山城内大北街红星机械厂内,1993年迁建于砦子城。现存有大门、拜厅、大殿、左右厢房,基本保存完好。大门为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山墙四穿五柱,明间三穿三柱,面阔三间15.6米,进深二间7米,通高7.7米,房面为筒瓦复盖;两端山墙,高出屋顶约3米,用马头墙式,墙头照面塑浮雕亭台人物花卉图案;拜厅为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筒瓦覆盖,穿斗式梁架。大殿坐北朝南为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单檐,面阔3间15米,进深3间10.75米,通高9.65米,房面为筒瓦覆盖,飞檐翘角,鸱吻宝顶,四周有摆柱16根。厢房四穿四柱(左右厢房形制完全相同),面阔二十间80米,进深三间6米。眉州武庙为东坡区存量不多且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对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比较典型的实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保护价值。
5.大旺寺白塔
大旺寺白塔始建于唐,毁于明,清代重修。该塔坐东向西,砖石结构,为十三级密檐式塔,塔顶为穹窿顶,塔身呈正方形,层层内收,每层均开窗,内空7层,有木质楼梯可直通塔顶。塔门高4.16米,宽1.37米;塔基高7.1米,最底边长为6.1米;塔身高30米,塔刹高8米。塔身通用火砖砌就,砖长0.42米,为方砖,个别不同。南北两面各有碑两通。大旺寺白塔在唐塔基础上,仿唐式建成,造型雄伟,线条流畅优美,屹立一百余年而不倒,对于研究清代建筑技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6.石碓窝摩崖造像
石碓窝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南北向排列分布在一块长25米,高7米的山崖上,离地表1.5米,横向排列共四龛。1号龛为弧形,2-4号龛为方形、平顶。1号龛为深浮雕千佛图、佛像有站有坐,共十四层,刻佛像七百余尊;2号龛凿观音坐像,高2米,肩宽0.8米;3号龛为千手观音,坐于须弥座上,脚踩莲花,像高2.45米,肩宽0.9米,见千手图案,肩两侧各有一只手完好;4号龛高6.5米,宽2.8米,刻大佛坐像,像高5.4米,肩宽1.8米,头饰螺髻,头颈完好,右手、右胸、左肋以下毁,座毁。石碓窝摩崖造像是东坡区存量不多的唐代摩崖造像之一,是研究唐代石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保护价值。
7.连鳌山石刻
连鳌山石刻始刻于宋,共阴刻“连鳌山”三字,南北向竖排总长12.6米,宽4.8米。“连”字长3.15米,宽3.2米;“鳌”字长3.5米,宽3.1米;“山”字长3.2米,宽3米。深约0.1米。清光绪六年(1880)置石栏保护,石栏毁于1973年,1986年再重修。连鳌山石刻为国内现存最大的苏轼手书遗迹,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保护价值。
8.丈六院摩崖造像
丈六院摩崖造像始凿唐代,造像处原有一清代重修寺庙,现寺已毁,仅存佛像。造像东西向排列分布在长127米,宽47米的山崖上,最低龛离地表0.8米,龛有方形龛口,亦有弧形顶龛,横向与纵向排列参差,从左至右编为1-75龛。其中71-75龛分布在山崖后50米远的悬崖上。其中6号龛下为方形,上为穹隆顶,龛高2米,宽1.2米,深1.2米,深0.65米,刻地藏菩萨像一尊,像高1.8米,肩宽0.5米,光头,着双领袈裟,赤脚站于莲台上。7号龛与6号龛大小一样,形制相同,刻观音菩萨一尊。像高1.8米,肩宽0.5米,头戴花冠,着袈裟,腰束丝条。右手下垂,左手上举至胸侧,赤脚站于莲台上。74号方形龛,高1.6米,宽1米,深0.6米,刻十尊佛像,较完好,头部有毁损。龛顶有皱折,龛内作平顶,龛额有唐“开元”年号题记。丈六院摩崖造像是东坡区存量不多的唐代摩崖造像之一,是研究唐代石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保护价值。
9.陈沟千佛岩摩崖造像
陈沟千佛岩摩崖造像共有3窟,分布在三片岩石上,总长约30米,宽5米,离地约1.5米,都为方形窟(龛)。1号窟位于水库大坝以南山岩上共两龛,右龛(南)高2米,宽6.5米,刻佛像15排,1—12排每排48尊,共500余尊,“陈沟千佛岩摩崖造像”由此得名。2、3号窟位于水库东南库中一巨石岛(木鱼岛,因形似木鱼故名)上,2号窟在北有两龛,右龛刻佛像18尊,头部损毁较重;左龛自左至右刻佛像4竖排共130尊,保存较好。3号窟在东共2龛,左龛中部刻高大佛像4尊,左面刻2尊,头部均不存;右龛刻小佛像4横排,损坏较严重。陈沟千佛岩摩崖造像是东坡区存量不多的唐代摩崖造像之一,是研究唐代石刻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保护价值。
梓潼宫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江口镇“彭山县汉崖墓博物馆”内,现用作文物陈列室。房屋坐南向北。单檐歇山式顶、筒板瓦、九脊俱全,上饰仙人走兽,下为木结构抬梁式八架椽屋,面阔3间12.1米,进深12.1米,通高11米。转角、补间、柱头、攀间铺作共用斗拱28朵。补间铺作斗拱上用龙头真昂。台前施垂带踏步三级,右侧立省级保护标志。是一集元、明、清建筑艺术、技术之大成的建筑。其上昂的运用,是中国古建筑仅发现的第二例。
11.江口石龙
江口石龙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1984年县文管所对石龙进行考证时发现。石龙坐东南向西北,系高浮雕,长17.4、宽0.7米,鳞爪披露,张牙舞爪,曲折盘环。龙头下有一水池,泉水常年不断,池右下约10米处,有县人徐原烈于民国33年题词两则,一为考证,一为诗: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昭千古。石龙右侧有一石龛,龛内造像风化。石龙历史悠久,其完美的造形,精湛的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虞公著夫妇墓
&&& 虞公著夫妇合葬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男墓主虞公著是左丞相虞允文之子,官至中奉大夫、仁寿开国男、知渠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伎;女墓主留氏,左丞相留正女。墓向西北,冢径8米,早年被盗。1982年7月由四川省文管会和彭山县文化馆共同清理发掘,发现该墓两室并列,均成长方形,全长皆4.95米,宽1.6-1.9米,高2.82米,由墓门、享堂、棺室等组成。在墓门后发现各立墓志铭碑一块,清理发掘后该墓葬连同墓志铭碑就地封存。此墓共出土文物计掏俑3件,罐3件,磨镜砖1件,瓷小罐1件,铜镜1件,双耳铜瓶2件,钱币188枚,另有墓志铭两通,其出土文物现保存在县文管所。虞公著夫妇墓墓葬形制基本保持完整,作为研究地方宋代丧葬文化的典型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保护价值。
13.武阳城遗址
武阳故城遗址南北约400米,东西约2000米,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为河旁1-2级台地,平面呈三角形,北连牧马山,西南距武阳江10-80米,东距锦江1公里余,高出水面10米,隔南河与犍为郡城相对,隔府河与江口镇相连,城东西面各有陶窑一座。文化层距地表深0.3-1米,厚0.4-1.5米。城内陶片云集,有下水道排水陶管,花边砖,筒瓦等,对研究汉代时期彭山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4.大塘窑址
彭山陶窑遗址,分为两处,一处位于武阳乡南一公里的大塘村。在南北长3.5公里一线,分布陶窑3座,西临南河,当地人以陶窑位置定名。上窑: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0米,高约10米,窑门闭塞。中窑:南北长170米,东西宽44米。内有四窑灶作横向排列,每窑床面积为1.5&1.8米。下窑:南北长80米,宽60米,高约10米,窑门封闭。在遗址上采集标本有碗、盘、磨盘、支钉等。另一处位于武阳乡东3公里的大山村青杠嘴,东距府河1.5公里。窑基长39米,高5米,窑门闭塞,窑壁经夯筑而成.一长方形窑灶垮露于外,窑床长1.9米,宽1.4米。该遗址是研究唐宋时期民窑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不可缺少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15.老鹰岩摩崖造像
老鹰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祖山北面老鹰岩,在长约40米、高约30米、距地表约5米的崖壁上,随崖凿造高浮雕大佛2尊,小像16龛。大佛两尊又名齐山双佛(均为释迦牟尼佛)坐南向北, 1号佛为一站佛通高30米,肩宽7米,头饰螺髻、着双领下垂衣,左手前置施品印,右手上举、施无畏印,赤脚站于莲花台上。2号佛为一坐佛通高28米,肩宽7.3米,头饰衣饰同于左站佛,双手施定印,结跏跌坐于弥座上。二号龛为穹窿顶敞口龛,宽1.8米、高1.9米、深1.27米,造像共七尊,内侧为一佛四弟子。老鹰岩摩崖造像布局合理、雕工精美,比例匀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合理、雕工精美,比例匀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保护价值。
16.苟王寨摩岩造像
苟王寨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南,分布面积7200平方米。据崖上题刻记载,宋代建寨,明代造像。苟王寨凭借八面山中险道上一座长约2000米,进深3-8米的石窟廊修建,石壁间有多处题刻记述建寨年月及领兵人姓名,乃南宋末抗击蒙军的寨城遗址。造像始于明弘治初年(1488),迄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摩崖造像在石窟中段长800米的范围内,共造像3殿30龛94尊,另有石刻13幅。原3殿依石窟而造的房屋在解放初陆续拆除。苟王寨造像未受外来佛教造像思想束缚,具有地方世俗文化风格,是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的造像艺术品,题记补充了地方史料的缺佚,不失为传世之造像佳作和珍贵的文物实物资料。整体造像精美,石壁题刻字迹朴拙原始,属当时之纪实题刻,是十分珍贵的地方文献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价值。
修文塔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810平方米。据《洪雅县志》记载:修文塔始建于明万历天启年间(),重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主体建筑修文塔由雅石砌边宽7.5米,高1.2米的方形须弥座塔基,高火候白膏泥坯陶砖砌底边宽6米、高36米塔身构成。塔坐东向西,塔身外观13层,正门门楣上方嵌一方130—90厘米的烧制砖浮雕竖匾,左右对称二龙抢宝,上双凤朝阳,下海潮捧日,中心竖刻篆书“修文塔”;每层塔檐饰真假小窗、施叠涩檐牙;塔顶盔形,正中竖一径0.1米、高2.6米熟铁杵(避雷针)。塔内心室仅6层,第一层塔心室左砌塔梯环绕而上,下5层各塔心室均为穹窿顶、施彩绘壁画,上第6层,改为四井柱,透过四井柱上方中心小孔上望可见刻“大清嘉庆岁次癸酉季秋谷旦”铭文砖。 塔前2米建木结构抬梁式田公祠3间,楹联“两朝谏议千秋风范,一代名贤万世楷模”。
五龙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6座古建筑构成。建筑始于元至正葵末(1314)。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四年(1799)至光绪十六年(1890)培修重建,祠内建筑分左右两组布局:左组建筑中轴线布局,由前殿、石柱房、宫保府四进三院和一照壁组成;右组由单体洪川祠、长廊、望月楼组成,梁架为抬梁式和穿斗混合结构,屋面有前重檐庑殿顶后单檐悬山顶、重檐庑殿顶、单檐悬山顶等建筑形式,建筑各具特色,门楣、窗花雕饰古朴,柱础石雕刻精美,具有典型建筑特色,是举行庆典、祭祀、台会庙会的民俗活动地。1990年四川省、市人民政府批复,辟建五龙祠为“洪雅民俗台会博物馆”馆址。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洪川镇,建筑占地面积901.68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由县城居民周鹤亭考中秀才时而建。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绅李良知在周家祠创立修文初级中学,建国后改为洪雅师范学校,改革开放后,改为洪雅职业中学。现存周家祠坐北向南,为清同治元年(1862)培修,由前堂、正厅、后堂三个主体建筑配以左右对称厢房组成二进四合院,前堂面阔4柱3间12.85米,进深5柱4穿7.2米,通高7米;左右对称厢房面阔4柱3间10.4米,进深4柱5穿7.7米,通高6米;正厅面阔4柱3间12.85米,进深5柱5穿8.35米,通高8米;后堂面阔4柱3间12.85米,进深5柱4穿7.1米,通高7米。建筑梁架为穿斗和抬梁式混合结构,屋面为单檐歇山顶和悬山顶两种,小青瓦屋面。大天井面积117平方米,小天井面积50平方米。梁架上的驼峰、挑坊上的蜀柱、吊檐下垂花柱雕刻精美。祠左右和后侧三面有古银杏树6棵。周家祠不仅是民俗礼教场所,还是文化传播的校址,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为青衣江流域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民俗传承和古建筑技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0.田公祠古建筑群
田公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洪川镇,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治平中期,重建于清。坐南向北为单檐悬山屋顶,由正厅与两厢房组合而成南北双向三合院,平面布局呈H形。祠基高0.2米、长31米、宽19.3米。正厅面阔6柱5间19.6米、进深5柱5穿6.3米、通高6.5米;左右厢房对称,面阔9柱8间29米、进深4柱4穿6.3米、通高6米。南向院坝面积191.5平方米,北向院坝面积221.9平方米。田公祠内现遗存直径18米的田公祠洗墨池,以及平行排列修文井2口。为研究清代建筑和发掘北宋名人田锡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实据。
21.鸡公山摩崖造像
鸡公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鸡公山石笋沟南面,坐北向南。在一巨型红色岩石上凿窟成龛,高2.15米,宽2.15米,深1.37米。正面刻三尊座佛。中为释迦牟尼,左右为伽叶、阿难。左右壁为文殊、普贤。三面伴有大小佛219尊。顶部有极乐图。布局严谨,结构紧凑,疏密得当,造型生动。建于会昌五年(845),下端刻有铭文,字迹清晰。
石窟右侧雕凿一龛经幢,高3.7米,上宽0.8米,下宽1.25米,顶为弧形,进深0.63米,经幢为圆雕,通高3.68米,由幢顶、幢身、幢柱三部分组成。幢顶为三层八角檐攒尖式,最高层为八角亭,二、三层刻有佛经故事造像。幢身为八边柱。刻有《尊圣院罗尼经》经文。底座为三层,为八面台基,分别刻有佛龛、乐技和神兽、莲座、六兽,支撑整个经幢。经幢右侧刻有题记,字迹清晰。
22.龙鹄山摩崖造像
龙鹄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石刻及摩崖造像分布在六处红砂石岩上,为唐代道教及佛道合龛造像共57龛(点)、551尊,主要有老君、元君和释道龛。造像生动,颇具唐代风格。石窟中雕刻有松柏之铭碑一通,“松柏之铭”四字为小篆,碑文为隶书,其内容记叙了唐代开元年(713--741年)女道士成无为幼年出家卜居在龙鹄山下,“调形炼骨,救济众生”的事迹。松柏之铭碑同36龛摩崖造像雕刻在一个长约50米、高约5米的顺山斜坡红砂石包上。有9龛造像在雕刻在下部另一石包上,另有三龛雕刻在距地面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一龛未完工。龙鹄山的天柱峰下有龙延洞,是成无为修道之处。明宏治中学使王刺书“龙延洞”三字刻于洞口右上方,并诗刻“委雪屯烟”四字于洞囗石璧。洞口上方毛令震筹书刻有“鹄岭松巢”四大字。距松柏之铭碑下方约100米处曾建巽崖书屋,在此一距地约3米高的悬空石头上雕刻一横匾,上书“巽崖书屋”四字,字体为颜体楷书,系宋代李焘父子读书处。原书屋现已损毁,仅剩屋基础一段。
23.坛罐窑窑址
坛罐窑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保存有窑包十余座,地表随处可见碗、盘、杯、壶、瓶、缸、罐等陶器残片和支钉、轮盘等窑具,出土器物及标本纹饰以网纹、绳纹为主,胎色以黑色和灰白色居多,器表多施褐色、黑色和灰色釉,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极具地方民窑风格。坛罐窑遗址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宋代民窑古遗址,它融合了宋代民窑风格技艺又独具地方特色,是研究四川岷江流域宋代至民国时期民窑制作工艺和烧制技术不可缺少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24.蜂耳洞崖墓群
蜂耳洞崖墓群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白果乡,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坐西向东,非常壮观。其中M51最大,墓室宽1.7米,高0.9米,深2.6米;M56较小,墓室宽0.76米,高0.6米,深1.2米。蜂耳洞崖墓群为青神县文物部门于2009年7月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文物点,虽未能发现有题记、装饰图案和殉葬品遗存等,但该墓群历史悠久,规模壮观,形制独特,对研究汉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5.八角洞崖墓群
八角洞崖墓群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白果乡,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坐西向东,非常壮观。大中型墓室如M27墓室宽1.03米,高1.05米,深2.4米。小型墓室如M11墓室宽0.64米,高0.56米,深0.73米。该墓群除墓葬形制保存基本完整外,未能发现有雕刻装饰图案、文字和殉葬品遗存。
八角洞崖墓群历史悠久,形制独特,对研究汉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6.仁寿奎星阁
奎星阁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始建于清代乾隆元年,咸丰十一年焚毁,同治二年重建,后又经过多次维修,阁基占地196平方米,基宽14米,由须弥座、阁身、顶部三部分组成,通高29米,为四重檐八面体攒尖式木结构建筑,琉璃瓦屋面,全阁共八十柱,层层设梯,可登顶揽胜。底层用八檐柱,八廊柱,八金柱构成主体,至第四层,金柱成檐柱,成为“悬柱式”建筑。其次,八面宽度不相等是该阁建筑的又一特色。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李永和兰朝鼎义军攻占县城时,被地主武装和民团焚毁殆尽,越二年,即同治二年(1863)“筹军需余款重建,视废阁更状。”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社会名流募化培修,建国后,六十年代初曾维修。文革期间无人管理,1985年大维修。
奎星阁取“要得陵州出贵人,奎星点斗在东门”的说法,清乾隆陵州州官修奎星阁于城东门,奎星阁是封建社会树立文风,借以标准文明的建筑,历经两百年的兴衰,成为仁寿历史的见证和陵州古城的标志。
27.文林天主堂
文林天主堂位于仁寿县文林镇。据《仁寿县志》记载:由法国人天主教士神父白文劳用“庚子赔款”修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坐东向西,建筑系倒“品”字形布局不对称的复四合院,占地面积1998平方米,建筑面积1404平方米,中、西式砖、木、石结构。设前厅、正厅、教堂、后厅和左右厢房。悬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屋顶,均单檐,小青瓦屋面,四周墙体砖、石结构,院内墙壁则多系装板墙和夹泥墙。教堂主要建筑为正厅和教堂两部分,它与前院基本上采用了中式中轴线结构,其余两院和前后配套及附属建筑均不讲求中轴线,凡建筑间均以回廊勾通。教堂:呈纵向布局,在其两侧各一四合院紧紧相联。进深4间20.5米,面阔3间9.6米,通高9.5米。正厅:面阔8间33.15米,进深5.15米,通高9.5米。该建筑衬托、瓜头雕刻精细,保存完好,是仁寿唯一一处天主教活动场所。
28.两岔河摩崖造像
两岔河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在村民房前长9.8米,高3.7米,宽8米的巨大石包上,分布在大石包半腰东、西、北三面共35龛,242尊,其中道教造像两龛共12尊,唐开元年间造像题记四处。12号龛:坐东向西,造像7尊,长方形双口龛,平顶,龛长0.88米、高0.95米、深0.32米,太上老君居中,头高0.19米、肩宽0.18米、坐高0.46米,跏趺坐复莲台上,两侧四仙人立于台基上,龛左壁有二小龛刻供养人。该处造像主要内容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药师如来佛、道教造像等,25号龛为半成品之作,造像周身全是密细钻痕,这一半成品之作,给我们提供了一套研究摩崖造像的工序和雕刻方法。供养人不论两身、三身、四身都专设龛口深雕刻于龛内,像这样的供养人造像在仁寿县境内实为鲜见。21号龛造像题记“大唐开元十年……”。
29.北斗叶家祠
北斗叶家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北斗镇,该祠堂为当地旺族叶氏的宗祠,占地面积1030平方米,坐南向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前厅、中厅、后厅及左右厢房组成的复四合院布局,石木结构,以石为主,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穿逗式混合樑架。前厅:面阔五间21.18米,进深两间4.18米,通高5.49米,一进院左、右厢房面阔二间13.5米,进深一间3.6米,通高5.5米;中厅:面阔五间21.18米,进深一间6米,通高6.37米,二进院左右厢房面阔二间4米,进深一间3米;后厅:面阔五间21.18米,进深两间7.2米,通高6.5米。祠现存碑刻28通,碑刻文字记载详细,除了族规族训和氏族世序外,对合房建祠、土地来源、经费、护祠条规、捐资姓名乃至植树护树等均刻入碑记,碑上题记“大清嘉庆十五年岁在庚午十月二十八日叶氏合房同主”。
30.黑龙滩水利工程﹙八角田渡槽﹚
八角田渡槽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南北走向。于1975年9月开工,1976年9月竣工,是黑龙滩水库南干渠花房支渠中最高最长的渡槽。连孔敞肩平桥式渡槽,长324米,高23米,宽3.85米,基础深10米。渡槽支撑结构为石质悬链线板拱,槽身结构为矩形槽重力式,底宽1.4米,墙高1.8米,边墙平均厚0.9米,两边有0.8米高的角钢护栏。南面渡槽口立一长方形石刻墙,宽3.35米,高4.5米,厚0.45米,墙面深雕工农兵三人物形象。北面渡槽口立一四棱柱形碑,高7米,每边宽1.2米,碑南面刻“八角田渡槽简介”其余三面均刻有标语口号等文字。
31.潘文华旧居
潘文华旧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文华社区,建于民国5年(1916),坐西向东,横向复四合院布局,院、园结合,为典型的民间住宅排列。潘文华:号仲三,文宫乡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1950年冬,从十八岁起戎马生涯四十余载,官至国民党23军军长,28集团军总司令,川、黔、湘、鄂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公署副长官。潘文华将军虽然长期在旧军队任职,却不断接受新思想,特别是抗战爆发后,长期与延安保持联系,并多次与中共高层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会晤,解放战争时期,审时度势,在彭县率部起义,促成了川康和平解放,同时,潘将军热爱家乡,他派部修建了成都至仁寿公路,创办了文华中学,瘟疫时赈灾济民,批条子减壮丁等。
主院左右各一四合院,右侧四合院早年拆除,左侧四合院原系厨房、食堂雇工住房,建国初期已分配给当地农民,经使用和改造,已面目全非。主院占地面积平方米,整个建筑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上施小青瓦,每柱之石础均精雕细刻,除正厅明间和下厅明间次间为一楼外,均两楼,楼面施木板。全部建筑均在瓦面之下离木椽约20厘米处加筑夹泥卷顶棚,使之即防尘又防火。
32.洞子山崖墓群
洞子山崖墓群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建于东汉,共23座,M1—M11、M23在山的西侧,M12—M22在山的东侧,分布在长400米,宽6米,距地表1.5米的山硬两侧,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崖墓均被扰乱,均为单门楣,墓室为拱顶。M1—M11,墓道长2—4米左右,墓内面积也只有几平方米至十几平方米左右,墓内有小尸台。M12—M23,墓道长7—10米左右,面积在二十至五十平方米左右,墓内有4米左右的大尸台,有些墓内还单独凿有棺室,并开有窗户。M17:坐西向东,墓道长9米、宽1.6米,单门楣,门宽1.2米、高1.7米,墓室为拱顶,长6.1米、宽1.9米、高1.9米,左右壁各有一尸台,在洞中心点有石桂一根,柱基边长方形,宽1.1米、长1.3米,柱为八棱,直径0.4米,柱顶为斗形,斗高0.48米。
33.观音堂崖墓群
观音堂崖墓群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共4座,建于南北朝,分布在长10米,宽10米距岩脚4米的岩壁上。崖墓均为长方形,双门楣,门额上方依岩镌刻人字形悬山式屋顶,两侧檐挑出门楣0、35-0、38米,把门楣与房面紧密扣合,形成一整体亭式建筑。墓室均为圆柱体、穹窿顶,高1.65米,宽2米。崖墓之间岩壁上阴刻壁画,其间有:鱼五尾,最大者长1.75米,小者0.24米,姿态各异;人物17身,最高者0.49米,小者高0.13米,其中舞蹈者四人,民俗性活动(如献花、拉发辨、拖马尾等)七人,牵马行走和执扇者各一人,单人站立和行进状四人;马五匹,其中二马完整,有头有尾,另三马只画了后半身而无头部,有三匹马加鞍,均未负重;鸡五只,其中三母鸡二公鸡;树四株,高者1米,低者0.47米,均系针叶树。在M3外正顶壁上有太阳一轮,月亮一牙。
版权所有:眉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ICP备案号:蜀ICP备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神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