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九龙陡涧村寿县瓦埠湖银鱼蓄洪区怎样赔偿

词典上的寿县
一、史地概况  寿县在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江淮丘陵北部。地处淮南、六安两市之间,南有大别山,北有淮北平原和两淮煤矿,以及淮南、阜(阳)淮(南)两条铁路,是大别山的北部门户。境内有淮河、淠河和瓦埠湖。北部多山,最高峰老庙台海拔241.2米。面积2987平方公里。人口118万(城镇15万)。  地属季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绝对最高气温40.4℃,绝对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885.9毫米。  寿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寿县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寿县的魏郢子、谢墩、斗鸡台、八蜡庙、青莲寺和刘备城等地,多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骨器;还在钓鱼墩发现了麦粒,以及对谷物加工的石砺。这一古人类集群,历史上习惯于称他们为&夷&或&东夷&。东夷分布甚广,散居于沿淮寿县一带的称&淮夷&。《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史记&武帝纪》又说他&耕于历山&。据《寿州志》记载:&州东北八十里有舜耕山,相传帝舜耕于此,石上有大人迹。&  寿县在唐虞时属扬州,禹因唐虞,建六国于淮南。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据《通典》记载,寿县安丰为春秋六国,系皋陶所封之地。周为州来国地。春秋楚邑。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成为吴季札的封地。公元前493年,楚昭王伐蔡,蔡昭侯求救于吴,为便于驰援,吴王建议昭侯迁都于吴地州来(今凤台县),遂为蔡侯重邑。公元前447年,楚惠王乘吴越争霸无暇助蔡之机而灭蔡,又复属楚。由于国势日强的秦国对江汉地区的咄咄进逼,迫使楚国把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史记&楚世家》记载,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这是史书最早出现&寿春&名称。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划全国为三十六郡,置寿春县,属九江郡,郡治设寿春。楚汉争衡,项羽立英布(即黥布)为九江王,都六。据《史记&黥布列传&正义》载:&故六城在寿州安丰西南百三十里&(今六安县境)。英布叛楚归汉,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都寿春(《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但不久即以谋反罪将其处死。继封自己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未几,刘氏内讧,刘长死于发配途中,刘喜、刘安相继为淮南王,均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属九江郡,寿春为邵治。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属扬州部。东汉,属扬州九江郡,辖寿春、下蔡两县。扬州刺史袁术治所设寿春。后袁术称帝,亦于寿春建都。三国时,曹操击败袁术,寿春属魏之九江郡,治所设寿春。  晋时历为扬州和淮南郡、豫州之寿春郡治所。孝武帝为避郑太后(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司马睿东渡以后,南北重陷分裂,江淮地区为南北角逐场地。《宋书&武帝纪》记载,刘裕做宋王时曾以此地为王都。南朝宋,一度改寿阳县,置睢阳县,为豫州治所。这一时期,境界来去无常,诚如《旧唐书&地理志序》所说:&南北分争,何暇疆理,三百年间,废置不一。&  隋行郡县制。但隋文帝杨坚为伐陈军事需要于开皇八年(588年),在寿春置淮南行台省,翌年,平陈后撤行台省,置寿州总管府。唐时属淮南道,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寿州,州治设寿春,初辖寿春、安丰两县,后增辖霍邱、霍山、盛唐(今六安)三县。五代十国时,吴国以寿县为忠正军,南唐以寿州为清淮军。显德四年(957年)三月,后周攻克南唐所属寿州,周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为治所,而复其军为忠正军。宋高宗南渡重又恢复旧治。  宋时历属淮南路、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以后,同时为寿春府治和安丰军治。金朝时属南京路。元时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后属安丰路总管府,治寿春。明初置寿春府,属江南行省,不久改为寿州,属江南行省临濠府,继之先后直隶中书省、隶中立府、隶凤阳府,均称寿州。清初依明制。康熙六年(1667年)分置凤台县,县治初设寿州城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县治移于下蔡镇,&城外东门以北及北门外皆以城濠为界,内属州,外属县&(清光绪《凤台县志》)。  1912年改寿州为寿县,先后属安徽省淮泗道、皖北道。1928年废道直属安徽省。1932年划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均设此。1938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同年七月被日军侵占,县政府迁往城南保义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县政府返回县城,沿袭至今。  寿春,为南北交通要冲。《陈书》记载:&寿春者,古之都会,襟带汝淮,控引河洛,得之则安,是称要害。&因此亘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以来,兴平二年(195年)曹操击败袁术之战,魏正元二年(255年)魏帝平定叛军毋丘俭、文钦之战,甘露二年(266年)因魏将诸葛诞叛魏降吴引起的魏吴之战,东晋初年,桓温北伐之战和金人犯宋的安丰之战都发生在这里。南北朝时,各方混战,更是反复争夺寿春。而史书记载得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战役,莫如东晋时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组成九十万大军南下,妄称长江虽险,&投鞭足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八万迎击,大破前秦军。苻坚仓皇溃退,望见寿县城北八公山草木,疑为都是晋兵,&风声鹤唳&亦以为追兵赶至。五代十国时,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又激战于寿春。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摧毁南唐援军连珠寨而破城。  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拥戴韩林儿为&小明王&,建都亳州,建国曰宋,建元龙凤。1356年因大军远征,亳州被陷,遂迁寿州的安丰。不久,军威重振,于1358年5月光复汴京,翌年军事失利,再退安丰。据《明史》称:&林儿僭号凡十二年&,但这一农民政权以寿州的安丰为根据地坚持了八年之久。  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张士诚命部将吕珍领兵10万围攻安丰,韩林儿告急于朱元璋,朱元璋率徐达、常遇春往救。及至安丰,城已失守,刘福通被杀,韩林儿潜逃。吕珍被常遇春战败,朱元璋于途中得韩林儿,送居滁州。后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今南京),至瓜步覆舟,韩林儿溺死于江中。  明崇祯八年(1635年)元月,农民军在河南荥阳举行大会,决议分兵合击直捣凤阳,摧毁所谓龙兴圣地的偶像。兵分三路,张献忠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攻占寿州,在当地农民带领下,乘夜间大雾,直薄凤阳城下。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寿州程六麻子响应太平军义举,领导农民起义,震动清廷,八月清政府诏令&剿办&。咸丰三年正月,太平军越巢湖西进,败清兵于老鼠峡,寿春镇总兵恩长战死。五月,太平军攻占正阳关,东进攻寿州,遇庐凤道金光筋率团练数千人于寿州的三十铺、两河口(淝水入淮处)一带堵截,双方发生激战。此后三、四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反复争夺正阳关多次。咸丰七年五月,捻军攻克正阳。清军都统胜保命金光筋夺回正阳,金在沫河口建浮桥先渡马队,继以步兵与捻军交锋。金立船头督战,左腿中枪,时水流湍急,缆断舟覆,金坠水溺死。继任黄元吉与胜保并力攻正阳,久未得逞。九月,清军得袁三甲支援,捻军将领魏南奇阵亡,张乐行退走,清军始占正阳。  咸丰五年,凤台秀才苗沛霖办团练,受清朝官职,据地自守。因太平军和捻军声势浩大,苗沛霖混入革命阵营。但此人反复无常,时而伪装革命,时而与清将勾结。咸丰十一年苗沛霖率部攻陷寿州,残杀无辜千余人。苗退走后,死难者尸骨被集体埋葬于时公祠对面空地。安徽巡抚吴坤修立碑书&忠义冢&三字于墓前。同治元年(1862年)苗二陷寿州,知州毛维翼被俘杀,城区再遭破坏。苗战败后被陈玉成旧部所杀。  据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寿县现存明清建筑20多处,古城遗址10处,古墓葬百余处,还有从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古人类遗址3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安丰塘(芍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报恩寺、清真寺、古城墙和淮南王刘安墓。有史可考,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一的宓子贱,为鲁使吴,道卒于寿县瓦埠镇,葬于镇南铁佛岗,故瓦埠原名君子镇,镇上有君子祠。楚考烈王墓在城南茶庵集。春申君黄歇墓在城东赖山集。曹操谋士荀(yu),因反对曹操称魏公,操以&空器&馈食,(yu)自杀于寿春,葬于城南门外。此外楚蔡两国王侯和公卿贵族的墓葬也多在县境。由于寿县多墓葬,故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1932年开始,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连续被盗,出土文物4000多件,大部分流失海外,仅存留铜器近千件。多为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有的还铸有铭文,是研究战国时代楚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曾姬无恤壶甚为罕见,为研究姬姓曾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1955年和1958年蔡昭侯与蔡申侯墓先后在寿县西门城墙内侧和原属寿县境的淮南市发掘。蔡昭侯墓出土文物584件,除486件青铜器外,还有金叶、玉器、骨器、漆器等。两墓文物以蔡器为主,兼有少量吴器。  寿县古城墙保存完整。该城可能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为御敌防洪,门的朝向特殊,北门朝西,西门朝北。人们称誉寿县在治水方面有两宝:一是兴水利的安丰塘,另一个是防水害的古城墙。  古城寿春,历来被称为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此,后被王舅李园&伏死士&刺杀于寿春棘门之内。为纪念黄歇,后人在城内建春申坊、春申台。淮南王刘安在寿春和&八公&完成了继《吕氏春秋》之后,我国古代第二部集体编写的巨著《淮南子》。它论述的炼丹术,在化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书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年法对天文学有重大贡献。兴起于南北朝中晚期,而兴盛于隋至唐的&寿州窑&,烧制的瓷器以釉面滑润,光泽透明,玻璃质感强而闻名全国。陆羽在《茶经》里说:&寿州瓷黄,茶色紫。&韩愈在《嗟哉董生行》和《送董邵南序》两篇名作中寄予十分同情和惋惜的贤士董邵南是寿州安丰人,隐居于寿县百炉镇,因董子隐居于此,唐以后改百炉镇为隐贤镇。现有董子墓、董子读书台和董子祠。  苏轼在《送吕希道知和州》一诗中盛赞的&君家联翩三将相&的吕氏,为北宋豪族,都是寿州人。不仅吕夷简、吕公著、吕公弼相继为相,而且北宋显宦如文彦博、富弼都出于吕氏之门。吕公著的曾孙吕本中自言其诗传江西诗派衣钵,著有《江西诗社宗派图》、《东莱先生诗集》。吕公著的玄孙吕祖谦,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张式齐名。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重修《徽宗实录》,奉命编纂《皇朝文鉴》。著有《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议》、《东莱集》等。元末群雄并起,寿州人曹良臣聚众练兵,筑堡自固,后归朱元璋,为江淮行省参政。因战功卓著,封宣宁侯,北伐和林战死,追封安国公,谥&忠壮&其墓冢在城南井亭铺。明武宗时寿州人钟秀之善琵琶成为国手,入内廷任乐师教习宫人,名噪一时。清咸丰状元、文渊阁大学士孙家鼐是光绪帝老师,1909年病逝,谥&文正&葬城南孙祠附近,城内有状元府、太傅第。寿州书法名家辈出,除梁献(亳州人)长期寓居于寿州,名书法家尚有张树侯、汪以道、薛鸿,他们都留下了丰富多采的精湛墨迹和碑刻。古代的文人学士如宋之问、李白、韦应物、韩愈、刘禹锡、李绅、王安石、苏轼、徐贲、汤鼐、邓石如都曾来此寻幽觅胜,写过名篇佳作。  寿县又是安徽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就创办了闻名全省的循理书院,与此同时创办的还有淮南书院、淮淝书院、安丰书院、涌泉书院,清代增建了寿阳书院。戊戌变法以后,具有进步思想的有识之士,积极提倡西学。曾任光绪老师、吏部尚书、大学士的孙家鼐,身体力行在北京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旋即命其侄孙、上海阜丰面粉厂创始人孙多森回家乡创办了阜财学堂。1899年孙毓筠创办了蒙养学堂。1900年孙传鼎在原循理书院旧址创办了寿州公学。在孙氏家族带动下,羹美学堂、芍西学堂、瀹智学堂以及务本小学、民生求是小学、育稚小学、言雅小学&&相继成立,遍及城乡。一时名流毕至,共产党员高语罕,同盟会员孙毓筠、吴春阳、张树侯都在此地以学校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  寿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清末,这里是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革命根据地。英王陈玉成在此被叛徒苗沛霖诱捕,就义于河南延津。辛亥革命时,寿县人民组织了&淮上革命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2年就有了共产党的小组。1923年建立了直属中央的小甸特支。1931年,爆发了著名的&瓦埠暴动&。在革命的洪流里,涌现出大批革命志士,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石德宽,安徽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烈武),谋刺清廷两江总督端方的孙毓筠、段云、权道涵(养之),淮上起义军司令、1912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副参军长的张汇滔,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中共早期党员高语罕,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方运炽,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政治部副主任薛卓汉,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曹渊,历任红六军、红二军军长的孙一中(德清),1928年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的孙津川都是寿县人。  古城寿春几经沧桑,日获得解放。星转斗移,岁月更新,她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
二、古迹园林  寿县古城墙 在寿县县城。略呈方形,面积3.65平方公里。据史籍和志书记载,五代时,周世宗柴荣与南唐争夺寿州,南唐守将刘仁赡凭借孤城&固守甚坚&,柴荣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攻破城池。柴荣&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清《寿州志&城郭》记载:&周迁治下蔡时,故城大抵毁坏,今城或是熙宁间所重筑,嘉定间许都统重修,周围十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广二丈。城外东南为濠,宽二十余丈,北环淝水,西连西湖。&无论是北宋熙宁重筑,或南宋嘉定重修,其历史都堪称悠久。粗略统计,自三国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总计发生水灾125次。由于战争和洪水的破坏,城墙屡圮屡修,留下了历代修葺的痕迹。经实测,城周长7147米,墙高8.33米,顶宽6.66米。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墙壁向内层层收分。辟有四门,东曰&宾阳&,南曰&通淝&,西曰&定湖&,北曰&靖淮&,各门均有云梯与城堡连接。城墙宏伟壮丽,雄风犹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瓮城 寿县城有4门,各城门外筑有瓮城,亦名月城,是驻兵的地方。所谓瓮城,据说取&瓮中捉鳖&之意,顾名可知是为军事防御需要而设置的。瓮城门洞及垣壁均以砖石券砌,其高度、厚度与城门和城墙基本相等。南门与瓮城在一中轴线上;北门瓮城向西,西门瓮城向北,与所在城门均成90度直角。东门的瓮城与城门平行错置。各瓮城及城门有外层护铁的木质巨门,门内两侧凿有杠槽,后置闸槽,至今尚在。南门和西门各设藏兵洞两个。瓮城与城垣构成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在古代固然起到易守难攻的作用;1939年日寇以现代化武器进攻寿县时也未能轻易得逞,直到守城将士弹尽援绝,团长赵达元壮烈牺牲,才沦入敌手。  宾阳楼 寿县古城设有4门,各门均有城楼,因年久失修或毁于战乱,楼已无存。1986年4月,有关部门决定先修复东门城楼,经苏州古典园林设计室参照宋制设计绘图,于同年9月底动工,1987年4月落成。东门原名&宾阳&,故沿旧名曰&宾阳楼&。楼为砖木结构,面阔3间,重檐歇山顶,翘角飞檐,筒瓦屋面,兽脊,小方格木质板门,东西门均置两层台阶,四周为走廊。古朴典雅,与古城风貌融为一体。  寿县孔庙 在寿县城关西街中段。坐北向南,占地2万平方米。据清《寿州志&学校志》记载,唐、宋时在城内东南隅,元代移建于此。孔庙建筑群贯穿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以中路为轴心向东西展开。自南向北依次为大照壁,文明坊;泮宫、快?、仰高三坊;棂星、金声、玉振三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敷教坊,明伦堂。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建筑为:泮宫坊、东西相向&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坊,泮池东为&礼门&,西为&义路&,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敷教坊东西相向为&升堂&,&入室&二门。孔庙东邻文昌宫、崇圣祠;西邻忠义祠、节孝坊、节孝祠。中心建筑大成殿,绿瓦红壁,画栋雕梁,飞檐凌空,巍峨壮观。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砌石雕栏杆,为祭孔场地。庭院中两株古银杏参天蔽日。庙内原有众多匾额和碑刻先后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和1966年。建国后县文化馆设此。  奎光阁 在寿县城关西街中段、孔庙东侧。又名魁星楼。是原文昌宫的重要建筑。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训导丁济美于文昌祠后建义学三间,后改为奎神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州张佩芳在奎神殿旧基上建楼三间,以&文昌与奎星皆世之人所谓文章司命&之意,匾其楼曰&奎光&。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龚式觳感于建楼&四十余年,木石倾?,黝垩剥落,岌岌乎旦夕不能保&,乃于奎光楼旧基上改建为奎光阁。阁为3层,木结构,台基至室瓶顶高约20米。平面呈六角形,底层面阔4米。由第一层起,高度逐层递减,面阔逐层收缩。二、三层无廊,各面均开窗。一、二层沿内壁设梯,游人可拾级而上。登楼极目四望,青山起伏,烟波苍茫,八公仙境、珍珠涌泉、东津古渡、西湖晚照如在画中。如凭楼观赏夜景,万家灯火如繁星闪烁,古城新貌尽收眼底。  寿县清真寺 在寿县城内西街清真寺巷内。据清《寿州志》记载:&清真寺在城内留犊坊,康熙年建。&但近年维修时,于大殿屋顶发现志年望砖,铭文:&天启年建,光绪庚寅年修。&与传说旧址唐、宋时在城内西北隅,明代移于此相符。寺以汉族传统建筑布局和结构体系为基础,结合中国的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向东,全寺建筑置东西中轴线上对称布置。三进重院,大中门及二门南北两侧各设对称偏门。无像宝殿为前后两殿一体结构,歇山顶重檐。殿内明柱50根,内函49间半,占地936平方米。后殿北间设宣谕台。殿前为月台,南北厢房设教长室、经文教室和浴室。全寺面积5632平方米。近年已修葺一新,院内银杏参天,浓荫蔽日,大礼拜寺古建筑群掩映在绿树荫翳之中,更显得气势磅礴,庄严肃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巷 在寿县城东街、小街头西侧。原名钟鼓楼巷,钟鼓楼始建时间不详。相传,楼上一侧悬一大鼓,一侧悬一巨钟。所谓晨钟暮鼓,起&司闭司晨&作用。但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知州彭汝贤《重修寿州钟楼记》可知,当时鼓已不存。钟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经走廊入西向券门,巨钟悬于楼阁中。彭汝贤题其名曰&声远楼&,巷因钟楼而得名。据钟上铭文,钟为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十一月所铸,&重伍仟斤&,钟高1.53米,口围3.80米,唇厚0.1米。抗日战争时曾用为防空报警,建国前后又用为火灾报警。钟声宏亮,远闻数十里。1979年,钟楼拆除,钟遂移于县博物馆。据《寿州志&古迹》引《天下名胜志》记载:&春申君故宅址在州治西钟楼巷内。&  循理书院 在寿县城关西大寺巷中段。坐北向南(现为寿县一中校址)。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创建人为寿州学正、湖北黄陂人黄奇士。天启四年寿颍兵备道魏士前,捐俸置田620亩。据谢一鸣《创新循理书院碑记》,书院原有楼房5间,左右厢房各3间,东旁静室6间,讲堂5间,大门3间,计精舍25间,均毁于明末兵燹,学田为僧民侵占。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周之晋、二十八年知州徐廷琳、知县钟旭,先后追回学田620亩。乾隆十九年知县吉禄重建讲堂5间,二十九年知县沈丕钦重建大门3间,左右厢房各3间,三十一年知州席艺重建后楼5间。后经历年增修扩建,成为一所规模宏大,名闻遐迩的学府。以上层宇建筑全部被日本侵略者炸毁和拆除。现在寿县一中的校舍为1953年开始逐年兴修扩建的。  寿州署旧址 在寿县城关东街公检法大院。清《寿州志&公署》说:&州署汉唐太守刺史治所,其创建修葺,俱不可考。&有史可稽者:&明洪武初,建于城东宣化坊。天顺间知州罗训即旧址重建。&州署自始建至清末迭遭火灾兵燹毁坏,原有厅、堂、楼、台、坊、狱、馆、舍,几经兴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州王寅清先后两次兴建修缮,使这一封建时代的县统治中心,成为一所规模巨大、气派宏伟的建筑群。现存古迹有谯楼、熙春台、清暑泉、济渴泉和&老号&(监狱)。巍然屹立的谯楼建于明天顺间(),迄今已500余年。楼下为砖石结构的拱券甬道,古朴雄伟,颇似城门。门楣上有清末民初寿州书法家张树侯篆书石刻&古寿春&三字。  寿县学兵团旧址 在寿县城关西大寺巷内北侧。历为循理书院、寿州公学、寿县初中、寿县中学校址,现为寿县第一中学。&八一&南昌起义以后,中央军委指示寿县籍的共产党员孙一中、廖运泽等回到皖北,利用关系到军队工作。当时北路宣慰使署柏文蔚(烈武)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军长,为与安徽省主席陈调元争夺地盘,决定成立学兵团。孙一中、廖运泽等参加了筹备工作。学兵团于1928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寿县初中成立。孙一中任团长,孙天放任副团长,廖运泽任教育长,廖运周、许光达任教育副官。下设4个中队,每个中队设4个区队,共计504人。根据中央巡视员尹宽指示建立了军特支,孙一中任书记,并参加中共寿县县委,廖运周、许光达和4个中队长为特支委员。发展了一批党员。原计划在5月暴动,由于宣传过于露骨,孙一中被撤职,党的活动转入地下,党员被迫离开。原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成一片焦土,现校舍是1953年开始重建。学兵团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熙春台 在寿县城关东街公检法大院(原州署)后。明天顺间()知州罗训在观我楼后建水台一座。清康熙二年(1663年)知州黎士毅,因水台旧址改筑熙春台&高可五丈&,其意在于&时时见我百姓,如在几席间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州沈南春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州饶元英建亭于熙春台上。亭呈方形,飞檐翘角,亭之四角均设一石柱,三木柱。饶元英于面南石柱上篆刻楹联云:&霞布星罗,天开寿域;花明麦秀,人乐春台。&台名&熙春&,源于《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天年,如登春台。&《文选&潘安仁(岳)&闲居赋》:&于是凛秋暑退,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报恩寺 在寿县城内东北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北宋天圣五年建塔,明初改为今名。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先后两次遭火灾。现存屋宇经多次扩建修葺而成。寺分三进,自照壁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毗卢阁。全寺面积14700平方米,主体建筑置中轴线上,东西配殿对称。大雄宝殿古朴雄伟,肃穆威严。大殿建于高1.10米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一廊。殿高10.70米,东西长20.64米,南北宽14.28米。外檐石柱方形,柱础为六面体,每面均浮雕花木鸟兽。重檐歇山顶,建筑瑰丽。殿廊东壁镶嵌赵孟?书&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石刻。乾隆四十六年装修的泥塑十八罗汉分立于殿内东西山墙下的砖台上,为佛教艺术珍品。大殿内还有唐代木雕大势至菩萨造像、宋代木雕地藏王造像。在大雄宝殿北墙砖台上,有明代铜铸十八罗汉像(现仅存15尊);在大雄宝殿西墙南侧,有明代铜铸真武帝君及天将造像;在大雄宝殿东墙南侧,有明代铜铸王灵官造像。报恩寺罗汉塑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罗汉塑像 在报恩寺大雄宝殿内,十八罗汉分立于东西山墙下的砖台上。像为泥塑,外髹金漆。因漏雨,东边第二尊于20世纪50年代初倒塌,1992年修复。这些罗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如东边第一尊,巨颅、浓眉、前额和下颚特别突出,上身前倾,张口狂笑。衣褊衫,披袈裟,袒胸露乳。右手握杖荷于肩上,左足踏出,右脚提起,立于一水兽背上,似在阔步前进。其形苍老,而神矍铄。人们说其眼神生动,对游人有目迎目送之感。西边第一尊,虽头和胸部髹漆多处剥落,但突出的骨骼和暴露的筋脉,历历可见。艺人抓住罗汉托钵乞食,苦修苦炼的特点,把其塑成骨瘦如柴、饱经世故的样子,似可&呼之欲活&。1966年春文物复查时,于西边第一尊罗汉背上长方形空洞中发现一块木牌,正面墨书:&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乙日装修罗难(汉)一尊开光。&可知十八罗汉塑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分珍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塔 在寿县城内报恩寺山门内、天王殿前。平面八角形,原塔九级,清同治元年(1862年)倒塌,仅存三级,残高约22米。塔外壁条砖平砌,素平无饰。壁顶砌出砖雕斗拱,上承腰檐,腰檐以上再以叠涩挑出走廊。第一层的斗拱出两跳,二、三层则减为一跳。塔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个券门,其中一至两个门为出入孔道,其余的门内侧为佛龛。1977年因砖塔向东北倾斜,有侧塌之虞,同年动工拆除。在第三级塔出一石棺,棺盖铭刻&时天圣九年岁次辛未二月十五日&&。&棺内一端放唐代葡萄镜,另一端放圆形木胎漆盒。盒中央置银瓶,四周分置十个葫芦形五色玻璃瓶和一小铜棺,瓶及铜棺均装影身舍利。塔基中心为一六角地宫,北壁嵌《寿州寿春县崇教禅院新建舍利砖塔地宫壁记》石碑,其余五面各绘彩色人物壁画。地宫中心为一砖石棺台,石、银、金三重套棺,嵌置在棺台上,金棺亦装影身舍利。&壁记&记载,此塔于宋天圣七年(1029年)奠基。天圣九年(1031年)建三级,推算约在宋景右四年(1037年)前后告成。  报恩寺碑廊 在报恩寺内毗卢阁西墙外。碑廊原在寿州循理书院、后毁于日寇侵略。1942年于东街民众教育馆(旧镇署,现为县第三中学校址)重建碑廊,所嵌碑刻除从循理书院和八蜡庙旧址废墟中寻得完好碑石23方外,邑人孙萸江捐赠10方、合计33方。为保护文化遗产,1985年在报恩寺(现为县博物馆)内新建碑廊,把旧碑廊33方和流散于社会的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碑石计39方统迁于内。新碑廊于1987年10月竣工,占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为古典庭院式建筑,游廊假山,茂林修竹,古色古香。所嵌碑石有黄庭坚《戏赠米元章》横幅,赵孟?行草竖条,以及杨继盛、董其昌、方震孺、熊廷弼、梁献、张树侯等人书法石刻。  赵孟?榜书石刻 在报恩寺大雄宝殿的东檐墙上嵌赵孟?书&南无释迦尼佛&七字石刻,字径67厘米。七字分三行排列,&佛&字置中行,突出了佛的地位。西檐墙上嵌清代书法家梁献题跋云:&右七字,元赵广敏公榜书,结体遒紧,笔力古劲,绝似苏灵芝铁像碑。往余游宣州得之,范参戊宜恒&&乾隆四十三年夏&&适重建报恩寺,遂刻石壁间,以永其传&&。&梁献《题跋》书法艺术亦堪与赵书媲美。  廉颇墓 在寿县城西北纪家郢放牛山西南坡。廉颇,战国时赵名将。赵惠王时任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坚壁固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致遭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被迎请至楚,&卒死于寿春(今寿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墓冢封土高大,高15&20米,周长300余米,陵区遍植果树,浓荫蔽日,梨花飘香,宁静肃穆。原有&赵廉将军墓&碑,于清光绪初年被毁,1988年竖立了由书法家司徒越书写的&赵大将军廉政墓&新碑。  荀(yu)墓 在寿县城南门外。为一封土堆。原墓碑已毁,现存墓碑&汉荀(yu)墓&为1937年所立。荀(yu)(163&212),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少有才名,何?称为&王佐才&。汉末初依袁绍,后从曹操,官司马,曹比之为张良。曹迎汉献帝徙都许昌,以(yu)为侍君,守尚书令,时人称为荀令君。常参与军国大事,操之功业多出(yu)谋。后因反对操进爵魏公,不久病死。一说被迫自尽于寿春,谥曰&敬侯&。  淝水之战古战场 在寿县城东门外。东晋太元八年(383年)七月,前秦苻坚发布进攻东晋的动员令,先锋苻融于八月从长安(今西安)向东进发,九月到达颍口(今寿县正阳镇),十月攻破寿阳(寿县)。同时派大将梁成控制洛涧(今淮南市洛河乡大涧沟,已淤塞),封锁淮水,阻止东晋援军。因寿阳被占,东晋胡彬所率先头部队退守硖石(寿县西北,凤台县境)。谢石、谢玄大军被阻于距洛涧25里处驻扎。谢玄等根据朱序提供的军事情报和建议,派刘牢之夜袭洛涧,斩杀梁成,晋军乘胜追至淝水东岸。刚愎自用的苻坚,不接受臣下的劝说,同意晋军渡过淝水决战的要求,以致大军后撤时失去控制,秦军战败沿城北八公山往西北溃逃。苻融被杀,苻坚亦中流箭,狼狈逃至淮北。晋军追至青岗(现属凤台县)。据清《凤台县志》载:&谢玄筑城于此,固为御秦善后之计,亦兵家防戌要地也。城方整四面各一里,遗址阔四五丈,高或三四丈。城中有台,高约六七尺,传是当时主军者建牙之所,今乡人居其上。四门遗址微存,城外四周古濠阔约三四丈,深约三四尺,农人种禾作良田矣。&  吕龟祥墓 在寿县城北门外龟山腰。清光绪《寿州志》称:&山形如龟,墓在龟鼻下,龟鼻左右两砂抱如双环。旧有&吕公墓&三字碑碣,数十年前邑人某姓葬墓前削损,墓冢碑碣已毁。同治年间()署巡抚吴坤修立碑墓前。&据《宋史》和《嘉靖寿州志》记载,吕龟祥原籍河南洛阳(一说山东莱州),父孟奇户部侍郎,生二子,长龟图,次龟祥。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龟祥登进士及第,为殿中丞,知寿州。&有惠政及民,民爱留之不忍去,遂家焉&。此后吕氏逐步发展成为北宋豪族。苏轼在《送吕希道知和州》一诗中盛赞的&君家联翩三将相&的吕夷简为其孙,公弼、公著为其曾孙;有宋一代开浙东学派先声的吕祖谦、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吕本中均为其远孙。  元君庙 在寿县城北四顶山。又称东岳祠,俗名奶奶庙。始建时间不详。据清《凤台县志》引,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碧霞元君行宫新修碑》记载:&惟东?岱宗之神妃碧霞元君,厥有行宫,崇于兹山&&县民吴春芳以私钱若干,卜择吉日,役工兴理。&可见庙始建于清嘉庆之前。寺庙坐北向南,自山麓至山颠依次为王爷殿、红日阁、白日阁、南天门、龙门、山门、前殿、后殿。前殿供东岳大帝泥塑像,后殿供元君泥塑坐像和铜站像,后殿东间为元君卧室,设床帐被褥生活用具。前后殿两侧均有对称配殿。寺僧分住东西两院。旧时庙会极盛,据《凤台县志》说:&每岁三月十五日,焚香膜拜者远自光、固、颍、亳,牵牛鼓楫而至,云集雾会,自昏彻旦。&1937年遭匪劫焚烧。近年将庙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赶会者数十万人,也不乏善男信女午夜登山朝拜元君,烧香、还愿,乡风醇厚,年年如此。  淮南王刘安墓 在寿县城北2公里的五株山(即古肥陵山)东南麓,今寿县第四中学西墙外。墓高6.4米,周长166米。墓前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巡抚吴坤修所立&汉淮南王墓&碑一方。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淮南子》。  淮王丹井 在寿县城东北2公里、涌泉庵东墙外。此地重岩巨崖,松柏交茂。井水来自岩崖下&涌泉&。相传,汉淮南王刘安与苏飞等&八公&曾用此水炼丹。晋葛洪撰《神仙传》,说刘安修炼成仙,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即由此而来。井上立有明万历进士邑人方孩未所书石碑&淮王丹井&。井旁悬崖大石上一刻&玉庭&二字,一刻&伏犀&二字,一刻&淮崖鳌头&四字,另一巨石刻明万历间()胡藩与同人写集诗云:&载酒同来坐翠微,化城风物碍晴晖。王郎莫笑中郎怯,一局棋中草木肥。&如今,古井之畔,涌泉山上,林青石黛,山花争艳。羽化登仙的神话传说,给来此寻幽觅胜者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水晶泉 在寿县城北2公里五株山西南麓,距玛瑙泉500米。据清《凤台县志》记载,又名土净泉,现通称大泉。泉水冬暖夏凉,经科研部门化验,所含矿物质与崂山矿泉水相近。是制作八公山豆腐和饮料的水源。用泉水制作的饮料已进入市场。正是&欲求淮上长生药,不及八公水晶泉。&  玛瑙泉 在寿县城北2公里的五株山南麓。据吴育《玛瑙泉记》云:&泉亦上出,味甘美,不若珠泉之清。邑人孙氏屋其上,泉在其屋后,?中深不见底,盖土泉也,色碧如玛瑙故名。&泉前有方池,汇集泉水,导小溪曲折东行数里注于淝水。池中有凉亭,敞牖四达,可列座其中。亭左有小桥。缘溪遍植柳树,蒙茸茂密,柔条漾绿倒映溪水。水质经化验甚好,是制作八公山豆腐的水源。山下部分旱地已改为稻田,利用泉水灌溉,旱涝保收。纵目山下禾苗茁壮,麦浪翻滚,一片丰收景象。  连珠寨遗址 在今寿县城西北2.5公里。清《凤台县志》说:&连珠寨旧垒今存一二&,一在&紫金山麓,周遭里余,遗址高四尺,广七八尺;一在紫金山东南二里,遗址周遭里余,高四尺余,广丈余&。据《旧五代史&世宗纪》记载,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世宗进攻南唐的寿州,南唐王李景遣其弟齐王李景达,率军增援。达留驻濠州,遣其将许文真、边镐、朱元领兵数万溯淮而上,至紫金山设十余寨,与城内烽火相应。又筑夹道数里将抵寿春,为运粮之路。后周大将赵匡胤亲率军登山袭击,连破数寨,斩获数千,断其来路,使南唐军首尾不能相救。继之攻破大寨,许文真、边镐被俘,南唐全军溃败。  八公山 在寿县城西北2.5公里。海拔241米。旧志对城北诸山统称&北山&。《太平寰宇记》载:&八公山一名肥陵山&,因山下有小肥陵县而得名。史载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时&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著名的有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世称&八公&。刘安常与他们在山上弹琴鼓瑟,赋诗游乐,&八公山&由此得名。清《凤台县志》记载,山上原有淮南王庙、隐室和石井,庙中图刘安及八公像。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在此发生过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大军溃败,惊惶疑惧,把八公山草木疑为晋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典故即指此。李白《送张遥之寿春幕府》诗云:&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谢公祠 在寿县城东北2公里处。面积约7500平方米。据清光绪《凤台县志》记载:&谢公祠在八公山下,祀晋谢幼度(谢玄)。按祠明初所建&&明季废,今为涌泉庵。&历经扩建修葺,规模宏大,两进重院。中为正殿,东西两庑对称,别院四五区,为游人&静息之所&。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按杨瞻建涌泉山房,三十八年知州吕宇冈建亭,以&振衣起敬&之意,名&振衣亭&,并在院内凿月牙池,引泉水穿池而过,泄往山下,&斗折蛇行&的水痕,至今尚依稀可辨。现池尚在,唯早已干涸。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绍先《涌泉庵碑记》载,涌泉庵为&州之胜迹&,&有亭、有台、有池、有渠,水绕山环,乔苍梓翠,游者不绝,固一时之盛也&。据传,涌泉山于&淝水之战&时,曾为谢玄前线指挥部&&&帅帐&。为纪念谢玄,故在此建祠。  珍珠泉 在寿县城东北2.5公里。泉为石彻方池,深1.5米,长、宽各3米。据清《凤台县志》和碑文记载,泉与地平,一无波浪,若人至其旁,大叫即大涌,小叫即小涌,若咄之,涌弥甚,因名咄泉。又云,&《尔雅》:泉上出为咄也。&《重修珍珠泉碑》则描绘:&泉散出如珠,游人坐石上。戏拍掌作响,或以足顿地,益应声累累然不绝如珠,俗称珍珠,肖其形也。&原有亭、阁、房舍已于明末清初倾圮。同治七年(1868年)安徽巡抚吴坤修重修珍珠泉,新建亭、台、假山、石桥和房舍20余间。引泉水入小渠,清流曲水,潺潺南流,经石雕龙头汇成激湍泄往山下。四周围以墙垣,遍植花草果树,茂林修竹,佳木繁荫,又复为游览胜地。1931年军阀混战,珍珠泉建筑再毁于兵燹。吴坤修所书石碑&珍珠泉&三个擘窠大字尚嵌于泉畔墙中,还有民国时在碑旁所刻楹联:&珠泉尽洗贪污气;淮水长流正义风。&现在,珍珠泉修复工程已开始动工。  黄歇墓 在寿县城东12公里的赖山集。墓封土高10米,宽80米,长90米,总面积7200平方米。黄歇(?&前238),战国时楚国贵族。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考烈王十五年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门下有食客三千。曾派兵救赵攻秦,后又灭鲁。考烈王卒,黄歇被王舅李园&伏死士&刺杀于寿春棘门之内。后人为纪念黄歇在城内建有春申坊、春申台。  李三孤堆楚墓遗址 在寿县城东30公里的朱家集李三孤堆。1932年寿县发生严重灾荒,当地士坤以救灾为幌子,挖出文物3000多件。1935年,乡、保长再次挖掘,出土文物百余件。1938年冬,国民党李吕仙的第十一集团军动用三个运输连,费时3个多月,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盗掘。据负责勘察和参与此事的邓峙一撰文介绍(见《安徽文史资料》第一辑),棺材埋于深约13丈的地下。棺长约9尺,高、宽各3尺,呈朱红色,鲜艳如新,上盖及四周饰有龙形浮雕。棺无封钉,棺内仅剩一束头发,衣着的形状和花纹仍然存在,但用手一提即成粉末,骨骸已化成灰。棺无外椁,重约三四百斤,随葬品放于四周。据1939年调查,坑内东北、西北各有宽约丈余的墓道。出土铜器计约1000余件。其中著名的有楚王?、章剑、楚王?鼎、楚王?肯鼎、曾姬无恤壶等。这批铜器中有的可早到战国初年,最迟的为战国晚期,延续时间较长。铜器的种类丰富,是研究战国时代楚文化的重要资料。一部分文物流失海外,国内尚存文物分别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寿县博物馆收藏。  楚寿春故城 在今寿县城东南郊,包括今城一部分。《史记&楚世家》载,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至负刍五年(前223年)被秦将王翦所虏,历经四世,凡十八年。据清光绪《寿州志&古迹》记载:&寿春县故城,亦曰南城,即今州城。其外郭包今之东陡涧,并淝水而北,至东津渡,又并淝水而西,尽于大香河入淝处。城中有金城及相国城,其城门有芍陂渎门、石桥门、长逻门、象门、沙门,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及遥感探测证实,寿春城遗址东至东津渡,西至寿西湖,南到十三里孤堆,北至淝水之滨,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与《寿州志》记载基本相符。《史记&货殖列传》载:&郢之后,徒寿春亦一都会也。&说明当时已是一个商贾云集,帆樯林立的城市。建国前后在这里出土了大量遗物,如楚金币郢爰、陈爰、大?铜牛、鄂君启节和春秋晚期的铜方壶。近年除发现楚国大型建筑遗址外,还勘察出楚寿春故城城墙、城门遗址。  寿城古井群 在寿县城东南郊。1961年在城东门外电灌站工程中发现。陶管井7座、土窖井2座。每节陶井圈直径80厘米、高40厘米,上下沿比壁稍厚,为3.5厘米,外壁饰绳纹,内壁素面,根据底部出土的牛鼻式耳圜底缸,断代为西汉早期。1981年3月在城南门外公路工程中发现陶管井12座,形式和纹饰与电灌站工程中发现的相同。1985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城东南郊的西圈、边岗、邱家花园、严圩、黄庄子和柏家台一带分布有大量陶管井。在邱家花园试掘两座,井上部已被农民挖水渠时破坏,一号井存陶井圈8节,2号井存陶井圈5节。陶井圈形制大致相同,陶质为类砂灰陶,并含有少量草木灰,个别井圈因火候不高,呈灰黄色。井圈呈圆筒形,直径78厘米左右,高度在40&52厘米之间,一般高46厘米,壁厚2&3厘米,上下沿稍厚为3.5厘米。有的井圈壁中部有2&4个直径3.5厘米的小圆孔,圈外壁饰粗绳纹或间断绳纹,内壁素面,井圈与井坑壁距离10&15厘米,填黄色夹白花土,最下层的井圈底部挖掘成锥形。与湖北江陵纪南城东北部发现的春秋中晚期陶管井相比,在建筑方法上,井中间无承托木架,陶井圈一直使用到井底;在井圈形制上,高度比纪南城的陶管井矮30厘米左右。根据陶井圈由瘦高向粗矮变化的规律,结合出土的素面瓦当、云纹半瓦当、板瓦和筒瓦特征,其时代为战国晚期。  安丰塘 在寿县城南30公里。古名芍陂,因此淠水经白芍亭积而为塘,故名。始建于春秋,隋、唐以后,因陂在安丰县境,又名安丰塘。《水经注》云:&芍陂周一百二十许里,在寿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安丰塘自其始建以后的2500多年间,屡经兴废。历代修塘可考者,如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西晋太康时,淮南相刘颂;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年)豫州刺史刘义欣;隋开皇中,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宋代寿州知州李若谷、安丰知县张旨;明代从永乐十二年(1414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170年间,户部尚书邝?、监察御史魏璋、江南巡抚李昂、寿州知州黄克缵,都曾修治安丰塘。清代修塘的次数更多,其中最大的一次工程,是清初寿州州佐颜伯旬督修的,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起,历时7年。安丰塘原来&?百里,灌田万顷&,及至明代,由于豪强占塘为田,塘身日蹙。至清嘉庆年间(),塘已大半被强占为田,经民国至建国初,塘身周围仅25公里,灌田所及,不过六七万亩。1958年纳入淠史杭水利工程总体规划后,开挖了100公里长的淠东干渠,连接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之水,使塘成为灌区的一座反调节水库。近年又完成了周长2.5万米、砌体6.6万立方米块石护坡工程,在堤顶加砌了1.5米高的直墙,塘面积虽仍为34平方公里,但蓄水量已由原5000万增至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63万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叔敖祠 在寿县城南30公里的安丰塘(芍陂)北岸。始建时间不详。从郦道元《水经注》说:&芍陂&&陂水北?孙叔敖祠下&&&,可知祠建于北魏或北魏以前。孙叔敖为春秋楚国名相,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出身于楚国公族?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官令尹。辅佐庄王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使楚国跃居春秋五霸行列。他在寿春兴修的芍陂,造福万民,留芳百世,后人念其功德,建祠以祀。祠坐北向南,三进重院,依次为大门、仪门、还清阁和崇报门、大殿。总面积占地3000平方米。经历代修葺增建,原有殿、庑、庭、廊、僧舍30余间。因年久失修或毁于战乱,现仅存仪门、还清阁、崇报门和大殿,均为清代建筑。近年搜集与安丰塘有关碑刻和祠内旧藏碑刻计19方,均嵌于仪门内,其中有明万历时造孙叔敖像、重修安丰塘碑记、重修孙公祠碑记和安丰塘灌区图示等。这些石刻,其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都很珍贵。  孙家鼐墓 在寿县城南孙祠东里许。俗称&状元坟&。墓于20世纪50年代被盗,现墓冢仍在。封土高约1.5米,周长120米。孙家鼐(),清末安徽寿州人。字燮臣。咸丰状元。谥&文正&。曾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与翁同?授光绪读书。1905年任文渊阁大学士。1907年任武英殿大学士、资政院总裁,同以受封为太子太傅,赐建&太傅第&于寿县城关北街。认为振兴中华,必须重科学,兴实业,并身体力行,主办京师大学堂,与马吉森创办安阳广益纱厂,还投资各地企业。  苍陵城遗址 在寿县城西南20公里、丰庄乡涧洼村,地处淮河南岸。《水经注》云:&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东南(注:水向东北)经苍陵城北,又东北流经寿春故城西,县即考烈王自陈徒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据《齐书&慕容俨传》记载:&正光中,魏河间王元琛率众救寿春,辟俨佐军主,以战功赏帛五十匹,军次硖石,因解涡阳之围,平苍陵城。&可知苍陵城废于北魏正光中(520&525)。198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寿县博物馆调查,城址东西残存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0.75公里,遗址西部地面有大量的筒瓦、板瓦和瓦当残片堆积。经试掘,出土遗物有豆、钵、筒瓦、板瓦和牛骨。此外,农民挖掘出陶管井四眼,出土遗物有圜底陶罐、半瓦当、小体积空心砖等残片。其时代为战国晚期。  张飞台遗址 在寿县城西南21公里,紧靠刘备城西北端。传说三国时曹、刘鏖战,刘备被曹操追赶至此,人困马乏无处屯兵,将士席地而卧。刘备撒土成城,张飞醒来,脱靴倒土成一高台。故有&张飞打个盹,刘备修个城&之说。1934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调查,遗址为一突出地面的土台,高约4米,直径约80米。西北角有文化层露出地面,厚约2米,文化层内杂有螺蛳壳及红烧土。台上及台脚处散布有近似龙山文化和近似殷代的遗物。属龙山文化的遗物有石器残锛、斧,陶片鼎、?,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属小屯文化的有陶片绳纹罐。  刘备城遗址 在寿县城西南21公里,又名刘帝城。传说三国时曹、刘鏖战,刘备被曹操追赶至丁家湖无处安营,将士疲惫不堪,卧地而睡。刘备撒土为营,陡起一土城。1934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调查,古城遗迹尚存,高出地面14米,东西向呈长方形,长约490米,宽约190米。东西南北各有宽10余米的缺口,似为城门。城址地面有少量汉代陶片及砖瓦。采集遗物属龙山文化的有陶片鼎、鸡冠耳、小杯,纹饰有方格纹。属小屯文化的有陶片残鬲,绳陶腹片。  安丰县城遗址 清光绪《寿州志&舆地志&古迹》:&安丰县汉置,属六安国。王莽时为美丰。明初省。&故城址在今寿县城西南30公里处。西距沛河15公里,十(字路)迎(河镇)公路横穿城址。现存城基清晰,平面略成方形。墙基宽6&10米,残高1&4米。城北门现残留一豁口,墙基断面可见夯土层,层厚15厘米左右。护城河宽20&25米。城周有不少唐、宋墓葬。出土文物有汉代半两铜钱、剪轮五铢钱、铁锄等。地面汉代遗物残片颇多,如圜底罐、青瓷碗、黄釉白胎壶等。1984年文物普查时征得灰色城砖两块。其一长34厘米、宽17厘米、厚6.5厘米,砖侧铭阳文&建康都统许□□&七字。其二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7厘米,砖侧铭文&嘉定十年安丰叶知县&九字。  庙?子遗址 在寿县城南45公里、名为&金家庙滩子&高台东边的平地上。台上散布不少砖瓦,原似为庙宇遗址。地面上散布有陶片、石器,以及红烧土和螺蛳壳。遗物分布在约100多平方米的平地上。1934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初步调查,采集遗物有残石锛、砺石;陶片有扁形鼎足、仄形鼎足。属龙山文化的遗物有小锛、小杯、鼎、?,纹饰有条纹。属殷小屯文化的遗物有鬲、绳纹罐。  寿城古墓区 198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县博物馆调查,寿县墓葬区在一段时期内,有聚葬在特定地点的倾向,初步探明:(一)春秋墓葬区在城西南西圈一带,包括西门内侧的蔡侯墓和东津乡南关村西圈小队(蔡侯墓南1.5公里)已发现的14座春秋晚期墓群。(二)战国墓葬区:寿西湖至双桥集一线为战国晚期中型墓葬区;八公山之南,淝水以北为战国小型墓葬区;原属寿县的杨庙、朱集为战国晚期大型墓葬区。李三孤堆楚王墓即在此地。现仍有很多墓葬封土堆。《越绝书》载:&寿春东凫陵亢者,古诸侯王所葬也。&应即指此地。(三)汉代墓葬区:城北为小型西汉墓群;城东柏家台一带为东汉墓群;东津渡、黄家庄、钱家滩一带为西汉墓群。  八蜡庙遗址 在寿县城西南张李乡塘东村的西北350米,一处高出四周农田2&3米的台地上。台地西北高,东南低。有一南北向小冲将遗址分为两半。文化层深度2&2.5米,土褐色,遗址平剖面上可见大量红烧土。西半部散见较多的鼎足、鬲足和?、豆、罐等陶器残片。色泽以红为主,陶质多夹砂。纹饰以绳纹为主,次为蓝纹、弦纹和附加堆纹。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之际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村战国城址 在寿县城南乡古城村。城垣犹存,残高1&2.5米,北面有一缺口,疑为北门,南垣已成为农民住宅区,西垣为公路覆盖,东垣保存最好,四面城墙各长300米。城内及城外北部、东部分布着大量战国建筑材料,采集到的遗物有饰鼻形、S形云纹的瓦当,短子口筒瓦,外弧面饰绳纹、内弧面素面的板瓦,花纹槽砖,其特征与寿春城遗址中出土的战国遗物一致。应是战国城址。其位置已于发现的楚郢都寿春城遗址的西南。据《太平寰宇记&淮南道寿州》引伏滔《正淮论》的记载,此西南小城,应为楚相春申君黄歇所居。  中共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在寿县东街照壁巷东侧福音堂内。大门在20世纪80年代改在巷内,坐东面西。日,皖北特委派员来寿,在此召开了一次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各界人士数百人。会后,举行了全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批判了党内机会主义错误。决定发展群众组织,扩大游击战争。选举了第一届县委。书记王荫槐,组织委员薛卓汉,宣传委员方贯之,军事委员孙一中,曹广化、曹练百等为委员。会议作出关于当前工作任务的五项决议。代表大会会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侯墓遗址 在寿县西门内北侧,距城门约300米,距城墙约40米。1955年治淮工程中发现。经清理发掘,墓为一座近长方形的竖井土坑墓,没有墓道,方向北偏东10度。南北长8.45米,东西宽7.1米,深3.35米。墓坑正中偏南的地方,有长2.4米、宽0.8米的漆棺痕迹,墓主人的遗骨未见,但坑底东南角有一残朽的人骨架,可能是殉葬人。墓内出土文物584件,其中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关于墓主以蔡昭侯申(前518&前491)说较可信。  曹良臣墓 在寿县迎河区戈店乡井亭村。曹良臣,寿州安丰人。元末群雄并起,良臣聚众乡里筑堡自固。归朱元璋于应天(今江苏南京),为江淮行省参政、行省中丞、山西行省平章。守通州,所部不满千人,以精兵败元丞相也速万骑,逐之百余里。洪武三年(1370年)封宣宁候,从伐蜀,进克重庆。随副将李文忠北征和林,持二十日粮,追哈刺章至阿鲁浑河,战死。赠安国公,谥&忠壮&。&命工部造坟茔,石人马、明器如式。良臣葬安丰&&树碑于墓道&(《太祖洪武实录》卷七十四)。洪武二年(1369年),在鸡鸣山建立功臣庙,命死者塑其像,生者虚其位。据《明史&礼志》,论功列祀者有二十一人。曹良臣列&四序&第六位。  酒(九)流桥遗址 在寿县迎河区酒(九)流桥村东南的&老鸡头&。遗址为一不规则土台,高出周围地平。地面散布有石器及陶片,文化层内有红烧土及螺蛳壳。1934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初步调查,采集遗物属龙山文化的有小石锛,颇完整,石质为火成岩;残鼎足,质内含细砂,黄灰色,面上有两道洼槽。属小屯文化的有残鬲,质内含细砂,黄灰色,无饰纹;绳纹残罐和甑底。  正阳镇 在寿县城西南30公里。相传,镇内三元街一带古时是个牧羊场,因名羊石,又作阳石、羊市。《魏书&任城王列传》云:&东关纵水羊石&合肥有急切之悬。&首见&羊石&名称。但五代时已称正阳,《旧五代史&世宗记》记载,柴荣攻寿州时,曾从正阳架浮桥过淮河。历史上称它&夹淮据险,为古来之要津&,是淮、淠、颍三水汇合处,素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水路溯淮河、颍河、淠河而上,可分别到达河南的三河尖、以及颍上、阜阳、迎河、六安;顺淮河而下,可达田家庵、蚌埠等地。公路可通往淮南、蚌埠、合肥、霍邱、寿县城关和迎河集。这里历为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淮河中游的大码头,有&淮南古镇&之称,和&银正阳&之誉。明成化元年(1465年)设关,年征税银62400多两,因名正阳关。1949年1月解放,设正阳区人民政府,同年秋撤区,成立正阳市。1950年恢复为区。1956年改为正阳镇,1958年撤镇,成立正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正阳镇至今。?子、鲜子、蒿子、三伏酱油、大美鑫茶干、淮上浆糊和刺绣为名特产。  红二十五军军部临时驻地 在寿县正阳镇今镇政府后楼。原为基督教的教堂,寿县人俗称为福音堂。楼为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1932年5月,中共中央接到国民党十一军即将到正阳驻防的情报,便决定派红二十五军抢先占领正阳。红二十五军在政治委员刘士奇率领下,于旧历四月初七夜到达正阳,军部设在正阳福音堂。进驻三天,没收了地主、资本家的油盐、布匹、西药,宣传了革命思想,组织农协攻打了附近地主庄园,没收粮食200石左右,数百名群众踊跃参军,开往苏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阳古城墙 正阳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设关,因名正阳关。原有民筑土圩以御洪水。清同治五年(1866年)寿州知州施照,在土圩旧址上,&改筑城垣&&城周围七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计四里三分。女墙一千三百七十垛&。城设四门,上有城楼,城门内外均有石刻题额。东门外题&西宇春台&,内题&朝阳&;南门外题&淮南古镇&,内题&解阜&,西门外题&淮流管钥&,内题&西映长庚&;北门外题&凤城首镇&,内题&拱辰&。今除西门被毁外,其余题额仍在。鉴于正阳不断失火,为取水和便于群众疏散,于光绪年间(),经地方筹资,先后增修四座有城门、无城楼的拱城。称南小东门、西小东门、小西门和水西门;亦在城门上镶嵌四块石刻题额。南小东门题为&引泉&,西小东门题为&近圣&,小西门题为&通济&,水西门题为&紫气东来&。正阳城墙于1940年被国民党桂系部队拆除,东、南、北三座城门仍保存至今。建国后,对城门不断维修,作文物保护,为寿县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隐贤镇 在寿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原名隐贤集。西滨淠河,与霍邱县隔水相望。因有舟楫之便,鱼盐之利,帆樯林立,商业繁荣。相传,东汉即已形成集镇,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建炉制造兵器,故名百炉镇。唐属寿州安丰县,文学家韩愈在其名篇《嗟哉董生行》中云:&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董邵南被投闲置散,不得已走向河北三镇时,韩愈又写了《送董邵南序》,表达了对董的鼓励、慰勉、惋惜和同情。因董邵南在此隐居,后人改百炉镇为隐贤集。集上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古迹有董子墓、董子读书台,以及明嘉靖八年(1529年)寿州知州王莹所修董子祠。隐贤集民风淳朴敦厚。据传,一家枣树枝干伸到邻家院中,硕果累累。邻家唯恐熟果落于院中,于是编笆接枣,使枣滚向主人院中。枣树主人为了睦邻而锯去枣树。千百年来,&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故事,一直在寿县传为美谈。  宓子祠 在寿县瓦埠镇东街,坐北向南,现为瓦埠小学。祀孔子弟子宓子贱。据《光绪寿州志》:&宓子祠在州之瓦埠镇,建祠之始未详&,&成化间祠尝废&;御史戴珊命知州赵宗重修。正德间()御史林有孚题匾曰&君子祠&。清康熙以后屡经修葺,殿宇僧舍整齐。祠分两进,即大门、大殿和后楼。大门呈簸箕形,门外东边有一六角亭。大殿两侧为东西相对廊庑,有便门通向东西院;东西院内各有南北相对僧舍、客厅。从东西院均可达后楼。后楼为两层砖木结构,筒瓦屋面,飞檐翘角,木质小方格门窗的古典建筑。1922年寿县书法家张树侯刻宓子像于祠内,并撰文勒石,记其生平。不久即辟为瓦埠小学。  中共寿凤临时县委、中共寿县第二、第三次代表大会会址 在寿县瓦埠镇东街今瓦埠小学校内(原为宓子祠)。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共安徽省临委由安庆迁到汉口,在汉口成立了寿凤临时县委,决定派20多位同志回寿县。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1928年夏,县委书记王荫槐被捕牺牲。9月,省委巡视员在瓦埠小学主持召开了全县第二次党代会,推选刘起源为县委书记,同时决定会后各区召开代表会议,整顿组织,发动武装暴动。日,省委巡视员在瓦埠小学召开了全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会上省委巡视员传达了党的&六大&精神,并以此为根据作出关于政工、组织、职工、农民等六项决议。选举了第三届县委,刘起源任书记。瓦埠小学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皖北(寿县)中心县委成立旧址 在寿县瓦埠镇涂拐子杨守先住宅。日,中共中央巡视员在此地召开寿、凤(台)、阜(阳)三县联席会议,成立了皖北(寿县)中心县委。选举李乐天任书记。中心县委管辖寿县、凤台、阜阳、颍上、霍邱、太和、固始、新蔡、息县。杨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宓子墓 在寿县瓦埠镇铁佛岗的席郢。墓封土高3米,周长140米。墓南原有石碑,刻&先贤单父侯宓子贱墓&,下款刻&明万历二十八年奉直大夫知寿州事舒琛立石&。墓东北里许,路旁立一&先贤单父侯宓子贱神道&碑,下款刻&明万历三十七年奉直大夫知寿州事彭汝贤立石&。宓子贱(前521&?),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一。曾为单父(一作?父,今山东单南县)宰。《吕氏春秋&察贤》载:&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孔子曾赞叹&子贱君子哉。&后&以侯使吴,而没葬此土。&  陶家祠遗址 我国较早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在寿县瓦埠湖西、陶祠村南100米的鲁王庙台子,距县城约27公里。台高6米,呈斜坡状,直径25米,文化遗物散布在东部陡崖脚下。遗址东部所见文化层厚约0.16米,杂有螺蛳壳及红烧土块。1934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调查,遗物除鹿角和兽骨外,石器有锛、斧、戚、刀和砺石;陶片可分实三足、空三足、圈足、平底、口部、腹部、盖、把等类。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物有鼎、?、?、小杯。纹饰有条纹和方格纹。属殷墟小屯文化遗物有鬲、豆,纹饰有绳纹、皱窝箍。由于当时调查工作存在某些局限,地下发掘未曾系统进行,遗址及文物有待深入研究。  江黄城遗址 在寿县堰口区江黄城村南约300米、名为&古城&的高台上。台高约5米,直径120米,呈葫芦形。文化层暴露在四周,杂有不少红烧土及螺蛳壳。1934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初步调查,发现有近似龙山文化遗物的陶片鼎足和近似殷代文化遗物的陶片鬲足。鼎足含细砂,黄色,中间有竖洼槽一道;鬲足含砂,黄灰色,饰绳纹。其内涵及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中共寿县县委旧址 在寿县堰口镇今堰口小学。日,中共安徽省委巡视员在瓦埠上奠寺召开全县第四次党代会,经过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改选了县委,曹鼎任书记。会后,县委机关迁到堰口小学。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罗城遗址 在寿县堰口区张罗城村,北距江黄城约6公里。村庄地势较高,地面有红烧土及螺蛳壳。1934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初步调查,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物有陶片鼎足,含细砂,黄灰色;陶片?腰部,含粗砂,灰色,饰绳纹,腰部有指纹凸箍。  斗鸡台(城)遗址 在寿县双桥镇西约3公里。遗址呈长方形,高出四周地表3米多,面积约1万平方米,四周边缘呈三级阶梯。相传此处为楚王斗鸡的地方。1934年1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调查,发现有近似黑陶系统的陶片。属龙山文化的遗物有鼎、?。属小屯文化的遗物有陶鬲。1982年秋,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发掘,文化层堆层丰富,可分为八个层次。第二层为商周之际文化;第三层为早商文化;第四层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第六、七层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文化早期;第八层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  楚考烈王墓 墓冢在今寿县茶庵乡碾桥村红郢西。1952年兴修水利时,挖出券顶墓门及陶罐、盘口壶等器物。但附近尚有封土高大土堆三座,有无陪葬坑,尚待进一步调查。考烈王,顷襄王子,名熊元(前262&前238)。《史记&楚世家》载,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二十五年,考烈王卒&。  青莲寺遗址 在寿县青莲乡青莲村。遗址四周地势平坦,总面积6万平方米,一南北向水田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文化层可分八个层次。发掘出土陶片3000多件。其中泥质黑陶占60%左右,泥质红陶占30%左右,夹砂黑陶占20%左右。纹饰、篮纹占70%,素面占30%。可以看出器形的有鼎、?、盆、豆、盘、罐、碗、盏、杯以及石锛、陶纺轮等残部。从镂孔器和蛋壳黑陶等特点分析,此遗址的文化内涵接近山东龙山文化。  谢墩遗址 在寿县谢墩乡谢墩村。遗址高出地面约5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大部已为民居所压。墩北有一东西向大冲,墩西二里多处有一条通往瓦埠湖的支流。遗物有陶质鼎、鬲、钵、豆、盆、杯等残片。陶质多为夹砂,间有泥质。陶色以灰红为主。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指甲纹。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代遗址。  钓鱼墩遗址 在寿县双枣乡红塘村东200米处。墩为一圆形台地,南高6米,北高12米,周长250米。地面有大量螺蛳...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瓦埠湖蓄洪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