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面对恶言的诗词看海的诗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古人咏花诗词1365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宁方为,不圆为显荣。
漫歌八曲 故城东(唐·元结)  漫惜故城东,良田野草生。说向县大夫,大夫劝我耕。耕者我为先,耕者相次焉。谁爱故城东,今为近郭田。  其二 西阳城(唐·元结)江北有大洲,洲上堪力耕。此中宜五谷,不及西阳城。城畔多野桑,城中多古荒。衣食可力求,此外何所望。  其三 大回中(唐·元结)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钓舟。漫欲作渔人,终焉无所求。  其四 小回中(唐·元结)丛石横大江,人言是钓台。水石相,此中为小回。回中浪不恶,复在武昌郭。去客船,皆向此中泊。  其五 将牛何处去(唐·元结)  押东韵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  其六 将牛何处去(唐·元结)  押庚韵将牛何处去,耕彼西阳城。叔闲修农具,直者伴我耕①。  其七 将船何处去(唐·元结)  押东韵将船何处去,钓彼大回中。叔静能鼓桡,正者随弱翁①。  其八 将船何处去(唐·元结)  押覃韵将船何处去,送客小回南。有时逢,还家亦少酣。
引极三首 思元极(唐·元结)  天兮杳,气浩浩兮色苍苍。上何有兮人不测,积清寥兮成。彼兮灵且异,思一见兮藐难至。思不从兮空自伤,心慅?兮意惶懹。思假翼兮鸾凤,乘长风兮(音贡)。揖元气兮本深实,餐至和兮永终日。  其二 望仙府(唐·元结)山凿落兮眇嵚岑,云溶溶兮木。中何有兮人不睹,远欹差兮閟。彼兮深且幽,望一至兮藐无由。望不从兮知如何,心混混兮意浑和。思假足兮虎豹,超阻绝兮。诣兮从羽人,饵五灵兮保清真。  其三 怀潜君(唐·元结)海浩淼兮汩,流蕴蕴兮涛汹汹。下何有兮人不闻,深溢漭兮居。彼兮圣且神,思一见兮藐无因。思不从兮空踟蹰,心回迷兮意萦纡。思假鳞兮,激兮奔从。拜兮索玄宝,佩元符兮轨皇道。
演兴四首 招太灵(唐·元结)  招太灵兮山之巅,山屹?兮水沦涟。祠之襰①兮眇何年,木修修兮草鲜鲜。嗟魑魅兮淫厉,自古昔兮崇祭。禧太灵兮端清,予愿致夫精诚。久惄兮??,招捃?兮呼风。风之声兮起飔飔,吹玄云兮散而浮。望太灵兮俨而安,澹油溶兮都清闲。
演兴四首 初祀(唐·元结)  山之乳兮葺太祠,为桷兮榱。云缨为?兮愚木栭,洞渊禅兮揭巍巍。涂木兰兮莳糅蔫,被弱草兮禘礿联。仡兮馥阗阗,管化石兮洞刳天。翘修钐①兮掉芜殳,灵巫?(力水切)兮舞颙干。荐天?兮酒阳泉,献兮饭霜籼,与太灵兮千万年。  其二 讼木魅(唐·元结)题注:登高峰兮俯幽谷,心悴悴兮念群木。见樗栲兮相阴覆,怜梫榕兮不丰茂。见榛梗之森梢,闵枞橎兮合蠹。槢(音习)兮未坚,椲桹桹兮可屈。樒(音密,香木)林樽兮不香,拔丰茸兮已实。岂元化之不均兮,非雨露之偏殊。谅理性之不等于顺时兮,不如瘗吾心以冥想。终念此兮不怡,佁予莫识天地之意兮。愿截恶木之根,倾枭獍之古巢。取囗童以为薪,割大木使飞焰。徯枯腐之烧焚,实非吾心之不仁惠也。岂耻夫善恶之相纷,且欲畚三河之膏壤。裨济水之清涟,将封灌乎善木。令以,尚畏乎众善之未茂兮。为众恶之所,思聚义以为曹。令敷扶以相胜,取方所以柯如兮。吾将出于南荒,求寿藤与蟠木。吾将出于东方,祈有德而来归。辅神柽与坚香,且忧颙之翩翩。又愁?(同狖)之奔驰,及阴阳兮不和。恶此土之失时,今神柽兮不茂。使坚香兮不滋,重嗟惋兮何补。每齐心以精意,切援祝于神明。冀感通于天地,犹恐众妖兮木魅。魍魉兮山精,山误惑于灵心。经绐于言兮不听,敢引佩以指水,誓吾心兮自明。  其三 闵岭中(唐·元结)题注:囗群山以延想,吾独闵乎岭中。彼岭中兮何有,有天含之玉峰。殊之极颠,上闻产乎翠茸。欲采之以将寿,眇不知夫所从。大渊蕴蕴兮绝嶘岌岌,非以通险。当无路兮可入,彼猛毒兮。必凭托乎阻修,常兮伺人。又如何兮不愁,彼妖精兮变怪。必假见于风雨,常闪闪而伺人。又如何兮不苦,欲仗仁兮托信。将径往兮不难,久懹懹以?惋。却迟回而永叹,惧大灵兮不知。以予心为永惟,若不可乎遂已。吾终保夫直方,则必蒙皮篻(莫遥切)以为矢。弦毋筱(筱同)以为弧,化毒铜以为戟。刺棘竹以为殳,得猛烈之材。获与之而并驱,且舂刺乎恶毒。又引射夫妖怪,尽群类兮使无。令善仁(一作人)兮不害,然后采梫榕以驾深。收枞橞兮梯险,跻予身之飘飘。承予步之??,入岭中而登玉峰。极而求翠茸,将吾寿兮随所从。思未得兮马如龙,独翳蔽于山颠。久低回而愠瘀,空仰讼(一作诉)于上玄。彼至精兮必应,宁古有而今无。将与身而皆亡,岂言之而已乎。
闵荒诗一首(唐·元结)  押尤韵  炀皇嗣君位,隋德滋昏幽。日作及身祸,以为长世谋。居常耻前王,不思天子游。意欲出明堂,便登浮海舟。令行山川改,功与侔。河淮可支合,峰?生回沟。封陨下泽中,作山防逸流。船?状龙鹢,若负宫阙浮。荒娱未,始到沧海头。忽见海门山,思作望海楼。不知新都城,已为征战丘。当时有遗歌,歌曲太冤愁。四海非,何为非。正凶忍,为我万姓雠。人将引天钐,人将持天锼。所欲充其心,相与绝悲忧。自得隋人歌,每为隋君羞。欲歌当阳春,似觉天下秋。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吾闻古贤君,其道常静柔。慈惠恐不足,端和忘所求。嗟嗟有隋氏,惛惛谁与俦。
忝官引(唐·元结)  引用典故: 天下昔无事,僻居养愚钝。山野性所安,熙然自全顺。忽逢暴兵起,闾巷见军阵。将家瀛海滨,自弃同刍粪。往在乾元初,圣人启休运。诣,天子垂清问。敢诵王者箴,亦献当时论。朝廷爱方直,明主嘉忠信。屡授不次官,曾与专征印。兵家未曾学,荣利非所徇。偶得凶丑降,功劳愧方寸。尔来将四岁,惭耻言可尽。请取冤者辞,为吾忝官引。冤辞何者苦,万邑馀灰烬。冤辞何者悲,生人尽锋刃。冤辞何者甚,力役遇劳困。冤辞何者深,孤弱亦哀恨。无谋救冤者,禄位安可近。而可爱,其心又干进。此言非所戒,此言敢贻训。实欲辞无能,归耕守吾分。
舂陵行(唐·元结)  押支韵  引用典故: 军国多所需,在有司。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供给岂不忧,又可悲。州小经,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朝餐是草根,暮食仍。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尚不忍,况乃鞭扑之。郭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悉使索其家,而又无。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奈何重,不使存活为。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州县忽,得罪复是谁。违诏令,蒙责固其宜。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顾惟者,正直当不亏。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韵语阳秋》:元结刺道州,承兵贼之后,征率烦重,民不堪命,作《舂陵行》。其末云:“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诗。”以传考之,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尝奏免税租及和市杂物十三万缗,又奏免租庸十馀万缗,困乏流亡尽归。乃知贤者所存,不特空言而已。《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元诗本从风谣结构,独此作称其笔。《茧斋诗谈》:读高简平淡诗,须看其无所不尽处,若局促气短,挂漏偏缺,岂得言诗?《舂陵行》沉着痛切,忠厚之意,自行其中。若令柴桑公为此,轻拂淡染,含情半吐,反不能动人。此界当知。《唐诗鉴赏辞典》:这首《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舂陵行》确实是灿若秋月华星的不朽诗篇。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任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诗人来到任所。道州旧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已。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曾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很有政绩。他的《舂陵行》,就反映了当时苦难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上情,概括叙述了赋税繁多,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军国多所需”是本诗的关键,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诗人痛感于赋税的繁重,所以开篇提明,单刀直入。这么多的需求,哪儿来呢?自然是命地方官去找老百姓要,于是引出下文。“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顶针句的运用,从形式上造成一种紧迫感,表现上级官府催促之急。而官吏却一个赛似一个地施用重刑,催逼频繁而严厉,百姓怎么受得了呢?短短数语,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供给岂不忧”至“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写下情,具体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前两句“忧”与“悲”对举,通过反诘、感叹语气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的良吏的矛盾心理:即忧虑军国的供给,又悲悯征敛下的百姓。诗句充满对急征暴敛的反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屡经乱亡的年代,百姓负担重荷,“困疲”已极。诗人只选取了“大乡”“大族”来反映,他们尚且以草根树皮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情况就更不堪设想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只用两句诗,就活画出被统治阶级苛剥殆尽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又为第三部分的描写埋下了伏线。前两部分从大处着笔,勾画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面又从细处落墨,抽出具体的催租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诗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紧急。接着再加一句“来往迹相追”,一个“追”字,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急迫的情状。诗人深受其累,在这首诗的自序中说:“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他对此异常不满,明确指责这种“迫促”毫无“宽大”之“恩”。然后集中笔墨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感情变化写得非常委婉,非常细腻。一开始,诗人设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让他们卖儿卖女──不行,那样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抄家以偿租赋──也不行,他们还靠什么生活呢?写到这里,诗人荡开一笔,借所听到的“道路言”表现人民的怨声载道。“重驱逐”的“重”字,既照应前面的“乱亡”“山贼”字样,也写出官凶于“贼”的腐败政治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怨愤情绪。这就促使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诗人由设法催促征敛,转而决心笃行守分爱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顾抗诏获罪,毅然作出了违令缓租的决定。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请求最高统治者体察下情,改革现状。在这一部分,诗人发了很多议论。这是他激烈思想斗争的表现,是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这些议论,具体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和根据,波澜跌宕,感人至深。这首诗以情胜,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朴素古淡的笔墨,倾诉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中心理描写曲折细腻,淋漓尽致地展现作为封建官吏的诗人,从忧供给到悲征敛,从催逼赋税到顾恤百姓,最后献辞上书,决心“守官”“待罪”(见序),委曲深细,“微婉顿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这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陈列事实,直抒胸臆,而韵致自在方圆之外,正如元好问所说:“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具有一种自然美,本色美。(张燕瑾)
贼退示官吏(唐·元结)  押先韵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徵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唐诗援》:人皆知次山诗朴老古淡,在盛唐自成一家,惟子美《舂陵行序》云:“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得矣!”数语真次山知己。《唐贤三昧集笺注》:真朴恻怛,如读“变风”、“小雅”。不独有仁慈之心,亦可以为诗史也。《茧斋诗谈》:若纯作刺时语,亦伤厚道。看首尾词意和平,可知古人用笔之妙。《岘佣说诗》:诗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诸诗,愈拙直,愈可爱。盖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
寄源休(唐·元结)  天下未,预戎事。功劳安可问,且有忝官累。昔常以荒浪,不敢学为吏。况当在兵家,言之岂容易。忽然向三岭,境外为。时多尚矫诈,进退多欺贰。纵有一直方,则上似奸智。谁为明信者,能辨此劳畏。
雪中怀孟武昌(唐·元结)  冬来三度雪,农者欢岁稔。我麦根已濡,各得在仓廪。天寒未能起,孺子惊人寝。云有山客来,篮中见冬簟。烧柴为温酒,煮鳜为作沈。客亦爱杯尊,思君共杯饮。所嗟山路闲,时节寒又甚。不能苦相邀,兴尽还就枕。
与党评事(唐·元结)  押先韵  自顾无功劳,一岁官再迁。中,常窃愧耻焉。加以久荒浪,惛愚性颇全。未知在冠冕,不合无拘牵。勤强所不及,于人或未然。岂忘惠君子,恕之识见偏。且欲因我心,顺为理化先。彼云万物情,有愿随所便。爱君得自遂,令我空。
与党侍御(唐·元结)  押支韵  众坐吾独欢,或问欢为谁。高人党茂宗,复来官宪司。昔吾顺元和,与世行自遗。茂宗正作吏,日有趋走疲。及吾污冠冕,茂宗方矫时。诮吾顺让者,乃是干进资。今将问茂宗,茂宗欲何辞。若云吾无心,此来复何为。若云吾有羞,于此还见嗤。谁言万类心,闲之不可窥。吾欲喻茂宗,茂宗宜听之。长辕有修辙,驭者令尔驰。山谷安可怨,筋力当自悲。嗟嗟党茂宗,可为识者规。
与瀼溪邻里(唐·元结)  昔年苦逆乱,来南奔。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邻里能相存。转贫弱,力役非无冤。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唐诗别裁》:桃花源乃设言瀼溪,真太古也。而忽使之贫弱,能毋为之讼冤乎?
招孟武昌(唐·元结)  风霜枯万物,退谷如春时。穷冬涸江海,杯湖澄清漪。湖尽到谷口,单船近阶墀。湖中更何好,坐见大江水。欹石为水涯,半山在湖里。谷口更何好,绝壑流寒泉。松桂荫茅舍,白云生坐边。武昌不干进,武昌人不厌。退谷正可游,杯湖任来泛。湖上有水鸟,见人不飞鸣。谷口有山兽,往往随人行。莫将车马来,令我鸟兽惊。《唐诗快》:次山诗文如商匜、周斝,方响、云璈,述迭、都梁,江瑶、海月,别有一种异色、异声、异香、异味,出乎寻常耳目口鼻之外,自是世上奇观。《茧斋诗谈》:取友之严,正其人品高处。胸次洒然,诵其言使人凛凛。丘壑间有此意思,方免骚人俗气。《网师园唐诗笺》:奇响独辟(首四句下)。写得襟抱出(末六句下)。
招陶别驾家阳华作(唐·元结)  海内厌兵革,骚骚十二年。阳华洞中人,似不知乱焉。谁能家此地,终老可自全。草堂背岩洞,几峰轩户前。清渠匝庭堂,出门仍灌田。半崖盘石径,高亭临极巅。引望见何处,陇北川。杉松几万株,苍苍满前山。岩高瞹华阳,飞溜何潺潺。洞深迷远近,但觉多洄渊。昼游兴未尽,日暮不欲眠。探烛饮洞中,醉昏漱寒泉。始知天下心,各有偏。陶家世高逸,公忍不独然。无或,竟为俗务牵。
游石溪示学者(唐·元结)  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时时溪上来,劝引辈。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
游潓泉示泉上学者(唐·元结)  顾吾漫浪久,不欲有所拘。每到潓泉上,情性可安舒。草堂在,澄澜涵阶除。松竹阴幽径,清源涌坐隅。筑塘列,引流灌。复在郊郭外,正堪静者居。则自适,人或殊。此中若可安,不服(一作佩)铜虎符。
喻瀼溪乡旧游(唐·元结)  押庚韵  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贫穷老乡里,还力耕。况曾经,日厌闻战争。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终当来其滨,全此生。《唐诗别裁》:何等胸次,惜不令热官一读之。
喻旧部曲(唐·元结)  漫游樊水阴,忽见旧部曲。尚言军中好,犹望有所属。故令争者心,至死终不足。与之一杯酒,喻使烧戎服。兵兴向十年,所见堪。相逢是遗人,当合识荣辱。劝汝学,随我畬退谷。
共47,分3页显示& &1
亦作“污辱”。亦作“污辱”。 (1).耻辱。:“中无情实则名声恶矣,修行慢易则污辱生矣。”:“ 政 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2).指蒙受耻辱。 唐
:“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鲁迅 《书信集·致黄源》:“因思《译文》与其污辱而复生,不如先前的光明而死。”(3).卑鄙;卑污。:“行货财而得爵禄,则污辱之人在官。” 宋
《麈史·知人》:“ 齐桓公 行甚污辱,而为五霸之盛者,盖能用 管仲 耳。”(4).指低下卑污之地。《淮南子·说山训》:“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5).玷辱;玷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宋
《与欧阳公书》:“设有自诬者,则席宾皆遭污辱矣。” 明
《答焦漪园书》:“弟既处远,势难遥度,但不至取怒于人,又不至污辱此书,即为爱我。” 巴金 《光明·狗》:“像这样怎么能够算做一个人呢?这岂不太污辱了这个神圣的字吗?”(6).侮辱。《三国演义》第九回:“ 允 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过去我们虽然也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可是人民是被污辱被奴役的。”(7).指奸污。:“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 吕后 尸。”《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见合家都杀,独不害他,料必然来污辱。奔出舱门,望江中便跳。” 清 薛福成 :“新人以新郎既死,复遭污辱,遂自缢。”(1).来此作客。:“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馀家。”(2).来此作客的人。 唐
诗:“来客去客船,皆向此中泊。” 丁玲 《自杀日记》:“直到下午四点钟了,来客才算肯站起身说走。”亦作“冲激”。
冲动激荡。《三国演义》第五六回:“﹝ 周瑜 ﹞箭疮未愈,因怒气冲激,疮口迸裂,昏绝于地。”(1).冲撞,撞击。 晋
:“故善治水者,引之使平,故无冲激之患。” 北魏 郦道元 :“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 唐
诗:“水石相冲激,此中为小回。” 明 郎瑛 :“按云: 杭州 江岸,率多薪土,潮水冲激,不过三载辄坏。”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八章:“胸口被怒气和慌乱冲激着,忍不住突突地跳了起来。”(2).犹冒犯。:“ 庞 某不知高低,夜来冲激老爹,被老爹拿了,烦望开恩,只饶恕这一遭!”(1).庸俗不堪或不受欢迎的客人。 唐
《杂纂》:“恶客不请自来。” 唐
《杂纂》:“大暑逢恶客。” 元
《水仙子·湖上晚归》曲:“佳人微醉脱金钗,恶客佯狂饮绣鞋。”《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汪为霖 《厌雨》诗:“竟同恶客驱还至,却共闲愁灭复生。”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2).本指不饮酒的人。后转称酗酒者。 唐
诗:“有时逢恶客,还家亦少酣。”自注:“非酒徒即为恶客。” 宋
诗之四:“三年已四至,岁岁逢恶客。” 明
《群碎录》:“ 元结 以不饮者为恶客,后人以痛饮者为恶客。”(3).植物名。曼陀罗的别称。 宋
《西溪丛语》卷上:“昔 张敏叔 有《十客图》,忘其名。予长兄 伯声 尝得三十客: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曼陀罗为恶客,孤灯为穷客,棠梨为鬼客。”谓万物的本原。亦用以指天。:“阐元极,步三光。”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元,始也。极,至也。” 唐
诗之一:“天旷莽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上何有兮人不测,积清寥兮成元极。”向上升。 唐
:“思假翼兮鸾凤,乘长风兮上羾。”广大貌。 唐
诗:“天旷漭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亦作“ 旷漭 ”。
(1).空阔而苍茫。 唐
诗:“天旷漭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 清
卷三:“ 圣祖 以其旷莽辽隔费转输……遂画 阿尔泰山 以西至 伊犁 捐俾游牧,复成西域大部落。” 郭沫若 《文艺论集·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譬如我们看海的时候,只看汪洋旷莽的海面便不禁振臂激赞。”(2).旷野。 清
:“子归,宜急措置,夜于村外旷莽中,呼舅名焚之,此案可结也。”(1).仙人所住的府第。 唐
诗:“中何有兮人不睹,远攲差兮閟仙府。”(2).借称道观。 唐
:“仙宫仙府有真仙, 天宝 天仙秘莫传。”(3).仙界的官署。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大王者,仙府之谪官也,今居于此。” 宋
《石林诗话》卷下:“ 元厚之 知 荆南 ,尝梦至仙府……未几,召入为学士。”亦作“ 凌踔 ”。
跳越;超越。 唐
:“思假足兮虎豹,超阻绝兮凌趠。”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周铁墩传》:“毋以道学示严重,毋以气节示凌踔。”繁蔚貌。 唐
诗:“山凿落兮眇嵚岑,云溶溶兮木棽棽。”指神话传说中深居海底的神仙。 唐
诗:“下何有兮人不闻,深溢漭兮居潜君,彼潜君兮圣且神。”古代传说中的大鱼、蛟龙。:“雕隼飞而未半,鲲龙趠而不逮。” 唐
:“思假鳞兮鲲龙,激沆浪兮奔从。”水大貌。 唐
:“海浩淼兮汩洪溶,流蕴蕴兮涛汹汹。”水广阔而汹涌貌。 唐
:“思假鳞兮鲲龙,激沆浪兮奔从。”(1).卷十七引 晋
孙盛 《逸人传》:“ 丁兰 者, 河内 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髣髴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因称 汉 代 丁兰 所刻其母之木像为“木母”。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顾 丁兰 其何人,家 河内 之 野王 ……刻木母以供事,常朝夕而在傍。”(2).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 元帝 ﹞始居 文宣太后 忧,依 丁兰 作木母。”(3).“梅”字可拆为木、母二字,故以称梅。 唐
诗:“山之乳兮葺太祠,木孙为桷兮木母榱。” 元
:“﹝ 宋神宗 问 叶涛 ﹞曰:‘自山路来木公木母如何?’ 涛 曰:‘木公正傲岁,木母正含春。’木公,松也;木母,梅也。”槂的别名。“槂”拆字为“木”“孙”二字。 唐
诗之二:“山之乳兮葺太祠,木孙为桷兮木母榱。”水流盛大貌。 北魏 郦道元 :“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 唐
诗:“仡浑洪兮馥阗阗,管化石兮洞刳天。”荷花的别名。 唐
诗:“献水芸兮饭霜籼,与太灵兮千万年。” 清 厉荃 :“注:‘莲花,一曰水芸。’”(1).木长貌。 唐
诗:“将封灌乎善木,令橚橚以梴梴。”(2).绵长貌。 宋
《故乐安郡君翟氏墓志铭》:“梴梴中丘,万木如茨,往从舅姑,协我初龟。”骚扰,欺凌。 唐
诗之三:“尚畏乎众善之未茂兮,为众恶之所挑凌。”树高貌。 唐
:“将封灌乎善木,令橚橚以梴梴。”柔弱貌。 唐
诗:“槢桡桡兮未坚,椲桹桹兮可屈。”(1).谓凿梯架桥。 唐
诗:“大渊蕴蕴兮,绝嶘岌岌,非梯梁以通险,当无路兮可入。”(2).引申为引导。 马叙伦 《〈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序》:“ 德清 先生,发蒙百代,梯梁来学,固县之日月而不刊者也。”群聚。 唐
:“彼猛毒兮曹聚,必凭托乎阻脩。”:“既而籍卒逋亡,无生业,曹聚山林间为盗贼。”(1).茂盛貌。:“故其诗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 颜师古 注:“儗儗,盛貌。”(2).众多貌。 唐
诗:“虎貔纷儗儗, 河
洛 振熊熊。” 唐
:“彼猛毒兮曹聚,必凭托乎阻修,常儗儗兮伺人,又如何兮不愁?”(1).迟疑貌。 唐
《梦归赋》:“若有鉥余以往路兮,驭儗儗以回复。”(2).凝滞貌。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清霜薄日的早晨,冻得儗儗的云色,映着半新不旧的赤旗。”闭塞而隔绝。 唐
诗:“彼岭中兮何有?有天含之玉峰,殊閟绝之极颠。”(1).犹造化。 南朝
宋 朱广之 《咨顾道士夷夏论》:“虽非幽简,自然玄造,何假难明之术,代兹易晓之路哉。” 唐
诗:“令行山川改,功与玄造侔。”(2).指大自然,天地。 唐
《祭虢州杨庶子文》:“我今泛然,一委玄造。” 明
《邻父携酒相饮》诗:“世运有隆替,玄造岂不仁。”(3).犹天意。 北周
《代人乞致仕表》:“明宪不敢以纤负,玄造竟微于滴助。” 唐
诗:“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4).皇恩,天德。 南朝
《为南平王妃拜改封表》:“不悟玄造曲被,徽渥愈臻。” 唐
《为人谢问疾兼赐医药等状》:“蒲柳之心犹壮,誓竭丹诚;狗马之齿更长,敢忘玄造。” 前蜀 杜光庭 《张道衡常侍还愿醮词》:“仰天慈而积感,报玄造以无阶。”(1).获罪于天的囚犯。:“ 莽 召问群臣擒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2).比喻受拘囿、束缚。 唐
诗之五:“功名生地狱,礼教死天囚。” 傅敷 《感秋八首用夜饮联句韵寄亚子梨里》诗之五:“自有情怀谁遣得,悔将身世作天囚。”(3). 春秋 时王室衰微, 公羊 家以 周 王为天囚,后用以贬称帝王。 汉 何休 “以无为有” 唐
徐彦 疏:“解云:本无以 周 王为天囚之义,而 公羊 说及 庄
颜 之徒以 周 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 唐
:“天囚正凶忍,为我万姓雠。”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1).天然的牢狱。亦喻地形的险恶。“进 放 爵 西乡侯 , 资乐阳亭侯 ” 裴松之 注引《孙资别传》:“昔 武皇帝 征 南郑 ,取 张鲁 , 阳平 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 夏侯渊 军,数言‘ 南郑 直为天狱。’” 唐
:“四海非天狱,何为非天囚。”(2).天上的监狱。古代星占家以天象附会人事,故有此称。:“参十星……又为天狱,主杀伐。”极尽。 唐
诗:“荒娱未央极,始到沧海头。”(1).君主的兵车。:“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郑玄 笺:“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 孔颖达 疏:“公之兵车有千乘矣。”(2).官车。:“巾车掌公车之政令。” 郑玄 注:“公,犹官也。”:“服阙,公车徵,再迁 北海 相,入为尚书仆射。” 唐
:“公车诣魏阙,天子垂清问。”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兹奉严君而同上公车,须别慈母而载驰孔道。”(3). 汉 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 李贤 注:“公车,署名。公车所在,因以名。诸待诏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给食焉。” 唐
《高端婺州长史》:“尔等皆执艺术,待诏公车。”:“伏望诏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诣公车对策;如 司马光 、 苏辙 辈,复置左右,以辅圣德。”(4). 汉 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明
王晫 :“﹝ 李梦兰 ﹞弱冠举孝廉,公车不第,策蹇南归,务益砥砺读书。” 清
王应奎 卷二:“家 西涧 先生说:‘ 张之杜 中 顺治 辛卯举人,连上公车不第,因就 朱方旦 问之。’” 清
王韬 《〈日本杂事诗〉序》:“而君时公车北上,以此相左。”(5).借指应试的举子。《花月痕》第二回:“那年春闱榜后,朝议举行鸿词科,因此各道公车,迟留观望,不尽出都。”(1).犹车服。 晋
之十:“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 一妹 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 明
诗:“轩裳日待旦,阊阖凌云排。”(2).指官位爵禄。 唐
:“而可爱轩裳,其心又干进。” 宋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追忆悔尤,滥轩裳之非据;自嗟衰耄,指林壑以言归。” 元
《山坡羊》曲:“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3).代称有高位的人。 唐 沉佺期 诗:“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 宋
词:“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 明
诗:“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清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五:“ 尧 时石户农,肯易轩裳苦。”(4).用为对人的敬称。 康有为 《怀翁常熟去国》诗:“早携书剑将行马,忽枉轩裳特执裾。”(1).策马驰逐。:“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 宋
:“嗣侯喜驱逐,平乐多从宾。”(2).引申指争战。 清
鲁通甫 《秦论》:“曩令 始皇 守之以静,则 秦 不可灭,令 景
哀 以前,日与 晋
楚 驱逐中原,则亦敝矣。”(3).使牲畜等按照人的意志行进。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太子所食泉水北有寺,恒以驴数头运粮上山,无人驱逐,自然往还。”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4).引申为驱使,驱遣。 宋
《送韩三子华还家》诗:“人在天壤间,共为气驱逐。”《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只见个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家檐下。那人家驱逐他起身。 张孝基 心中不忍,教家人 朱信 舍与他几个钱钞。”(5).赶走。《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桓公 之与 戎
狄 ,驱之尔” 汉
何休 注:“时 桓公 力但可驱逐之而已。” 唐
《授刘沔招抚使制》:“如不自改悔,终须驱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凡是属下的人,有烟瘾的,被他知道了,立刻撤差驱逐,片刻不许停留。”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 卢嘉川 拿起小铺上的一把小纸旗摇了摇,似乎在驱逐难忍的瞌睡。”(6).引申为驱掠,掠夺。 明
《西北备边事宜状》:“然其掳掠丁口,驱逐生畜,所伤已多。”(7).犹逼迫。 唐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鲁迅 《野草·过客》:“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8).追逐;追随。《百喻经·杀群牛喻》:“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喂食。” 唐
《鹘赋》:“驱逐妙于人智,促节合于兵机。”(1).追赶呼喊。:“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 茂 ,以首祭父墓。”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追呼之声愈近。”(2).谓吏胥到门号叫催租,逼服徭役。 唐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农桑废于追呼,膏血竭于笞捶。” 清
《吴江妪》诗:“次男避追呼,远出归无期。”(1).劫后幸存者。:“时 三辅 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 唐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宋
诗:“虫虫旱气连年有,寂寂遗人几户存。”(2).犹后裔。 唐
游芳 《桥亭记》:“ 任 , 风 姓之国也,谣俗古远,其 太昊氏 之遗人。”(3).遗世之人;隐士。 唐
诗:“背江居隙地,辞职作遗人。耕凿资馀力,樵渔逐四邻。” 宋
诗:“上有锦绣百顷之平田,山中遗人耕紫烟。”(4).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明
《升庵诗话·刘须溪》:“他如 闽中 之 谢皋羽 , 徽州 之 胡馀学 , 慈溪 之 黄东发 ,自以中国遗人,不屈夷狄者,不知其几。”周 代官名。地官之属。掌管救济、接待之事。:“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遗人则十里有庐,庐有饮食。” 明
《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古有遗人,掌客道路委积、宾旅廪饩之奉,其费一出于官。”树皮。:“ 胡
貉 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舒惨殊方,炎凉异节,木皮春厚,桂树冬荣。” 唐
:“朝餐是草根,暮食是木皮。” 清
《语录》:“古无朴字,木部,朴训木皮。 郑 注取朴,云朴所以挞犯教者,盖古人止用木皮挞人,以为教学之刑,其物即名之曰朴。”(1).败乱灭亡。:“人主专以其威势予人,则必有劫杀之患;专以其法制予人,则必有乱亡之祸。” 汉
:“今君王弃仪表之行,纵乱亡之欲,犯诛绝之事,何以行令训民?”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赏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当也,犹为争夺之渐;其不当也,即为乱亡之基。”(2).犹离乱。 唐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清
《读〈君牙〉〈囧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自《君牙》以下六篇,皆 孔子 摭拾于乱亡之馀,非得之 周 室之史记也。”亦作“ 徵歛 ”。
犹征收。:“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唐
:“供给岂不忧,徵敛又可悲。” 明
《送别灯和尚还乡序》:“追呼徭役之可怜,诛求徵歛之无厌。皆足以累其身,愁其心。”参见“ 徵收 ”。1.谓收取赋税。:“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 元忠 表求赈贷,俟秋徵收。” 明
:“然今之徵收,甚至一户之田有数十处分纳者。”2.泛指收取。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我就听说许多穷苦的华侨,货物被 赤塔 政府依官价征收去了。”3.犹招收。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革命高涨时(六月),许多投机分子乘公开征收党员的机会混入党内。”(1).懦弱;怯懦。:“ 凝 诸王中最为孱弱,妃 王氏 ,太子洗马 王洽 女也,与苍头奸, 凝 知而不能限禁。” 唐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宋
《横山疏》:“未可以小种之 羌 ,孱弱之人待之也。”:“ 文皇 少长习兵,据 幽燕 形胜之地,乘 建文 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丘生》:“碧衣者曰:‘今不痛加惩治,彼以为我辈孱弱,必源源而来矣。’” 章炳麟 《〈客帝〉匡谬》:“ 汉 帝虽孱弱,赖其同胤,臣民犹或死之。”(2).瘦弱;衰弱。:“时二 浙 久安,人不习战,甲兵朽钝,见卒不满三百; 郑祇德 更募新卒以益之,军吏受赂,率皆得孱弱者。” 清
:“生服灵药后,精神顿好,绝不似曩时孱弱。”《恨海》第一回:“ 王乐天 这人向来胆小,又是身体孱弱。” 郭沫若 《落叶》:“他的身体,本来孱弱,在 日本 的时期还不曾表现过肺结核的征候,据说是到了最近,才吐起血来的。”(3).谓柔弱,文弱。 元
《悲笳四拍》之三:“发坟墓兮焚燬室庐,闺门孱弱兮被虏驱。”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 孙 ﹞因诘卿孱弱处子……底事单形只身,远陟空山。”(4).指声韵绵软无力或文笔才力不足。 明
刘 鸿丽气象,无复存者。” 清
《与友人论文书》:“垂示古文三篇,比前稍进,然终孱弱无劲气,未得为佳。”(5).犹衰落。 清
《范增论》:“ 周 自 春秋 以降,其孱弱已甚。” 清
卷六:“上以 安南 残破空虚,且 黎 氏屡世孱弱,兴废未尝非运数。”互相切磋责勉。“切切偲偲”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1).严词斥责。:“御史大夫 尹忠 对方略疏阔,上切责之。”:“诏切责 蕃
秉 ,免归田里。” 宋
《本朝政要策·宦者》:“ 继恩 收 蜀 有功,宰相欲以为宣徽使。天子以为宦官不可令预政事,切责丞相,而置宣政使以命 继恩 。”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殴驸马》:“上大怒,下旨切责,夺其父职为民。”(2).急切求索。 唐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1).赖以生活的资财。 北齐
:“其内典功德,随力所至,勿刳竭生资,使冻绥也。”:“于是生资皆尽,不以介怀。” 唐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婢仆俱亡,生资都尽,心中转转苦楚。”(2).指嫁妆。 北齐
:“为子娶妇,恨其生资不足,倚作舅姑之尊,蛇虺其性,毒口加诬。” 唐 沉既济 《枕中记》:“数月,娶 清河
崔 氏女。女容甚丽,生资愈厚。”(3).犹资金。谓能由此生财。卷四○四引 南唐
徐铉 《稽神录·岑氏》:“ 岑 虽宝之而无用,得钱喜,即以与之。以钱为生资,遂致殷赡。”犹孤弱。 唐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拖欠;延缓。:“百官俸禄,本有定数……自今已后,可长给见钱,依时即出,勿令逋缓。” 唐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所宜。” 明
《与士脩书》之二:“辱书重以诗集序见属,意若罪其逋缓者。”带领家人;携挈家小。 唐
诗:“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明
诗之六:“丧乱将家幸得全,客中长耻受人怜。”将军之家。:“ 项氏 世世将家,有名于 楚 。”:“世为将家,以财雄。”(1).山势平缓。:“ 荆州
刘表 无他远志,爱人乐士,土地险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2).古代对聚集山中的武装力量的贬称。:“攻破山夷,错置屯营,分据要害之地,以固维持之势。” 唐
诗:“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 叔孙通 之降 汉 ,从儒生弟子百馀人。” 汉 王充 :“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鲁 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唐
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诗:“儒生未必全无用,纸上谈兵笔有神。”休兵,停战。:“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 唐
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明
《郁离子·瞽聩》:“西方有兽,斑文而象虎,名曰驺虞,其性好仁,故出则天下偃兵。”(1).部分军队的统帅或一方守将。:“被以虎文,授以偏帅,奖就威柄,冀获 秦 师一克之报。” 唐
诗:“忽然向三岁,境外为偏帅。” 宋
:“然犹偏帅判 荆
襄鄂 ,再判 金陵 ,终于外云。”(2).副将。 清
:“ 方以智 :‘今之勋将,古之戎右也。或称戎副,或曰偏帅,或曰军倅、参将。’”厕身于,身处于。 唐
诗:“自顾无功劳,一岁官再迁。局身班次中,常窃愧耻焉。”(1).官员按品级排列的位次。:“时举将 第五伦 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 弘 曲躬而自卑。”:“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歧路灯》第四回:“这接诏官员,排定班次,礼生高唱行礼。”(2).指同级之官。 唐
诗:“局身班次中,常窃愧耻焉。”(3).补授官职的次序。《老残游记》第三回:“他的班次很远,怎样会补缺呢?”(4).泛指排列的次序或等级。 汉
应玚 《驰射赋》:“筹算克明,班次均壹。”“盟于践土” 唐
孔颖达 疏:“会之班次,以国大小为序。”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因为浅,所以班次就最下。”(5).执行工作任务的规定时间顺序或次数。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嘿,那才叫紧张呢,整天是砂土、木料、木料、砂土、哪里还分几个钟头,多少班次?” 邓友梅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一:“ 忆严 派定放哨的班次,就叫她俩先睡。”(6).有固定路线和定时往来的交通工具开行的次数。深深的禅寂之心。 唐
诗:“彼云万物情,有愿随所便。爱君得自遂,令我空渊禅。”(1).此人。:“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国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馀,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瞆。”(1).不安定;不安宁。:“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以是百官也,令行于境内,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 晖 闻京师不安,来候 忠 , 董卓 闻而恶之,使兵劫杀其兄弟。” 唐
诗:“地祗为之悲,瑟缩久不安。” 巴金 《寒夜》六:“母亲注意到他这种忍受性的沉默,感到不安了。”(2).不当,不稳妥。 汉
王充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3).不适,指有病。:“后尝有不安,时在 敬法殿 东厢,上令太夫人及兄弟得入见。” 唐
诗:“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 宋 王谠 :“﹝和尚﹞常恐尊体有所不安,中夜思之,实怀忧恋。”(4).客套话。表示歉意和感激。如:老来麻烦您,真是不安。全族。 唐
诗:“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 明
《郁离子·灵丘丈人》:“ 灵丘丈人 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未期月,蜂有举族而去者,弗恤也。”犹毕娶。办完子女婚事。谓了却俗务,心无牵挂。 唐
诗:“无或毕婚嫁,竟为俗务牵。” 唐
诗:“官租日输纳,村酒时邀迓;閒爱老农愚,归弄小女姹。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参见“ 毕娶 ”。据载: 向长 ( 嵇康 《高士传》作“ 尚长 ”)隐居不仕,“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于是与同好“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后遂以“毕娶”为办完子女婚事,避世优游的典故。:“毕娶类 尚子 ,薄游似 邴生 。” 吕延济 注:“ 尚子平 男娶女嫁毕,敕断家事,勿复相关。 邴曼容 养志自脩,薄为游官而已。” 唐
诗之二:“毕娶何时竟?消中得自由。”深爱;溺爱。 唐
诗:“采蠋饮洞中,醉昏漱寒泉;始知天下心,耽爱各有偏。” 叶圣陶 《小病》:“这胖子真是小资产阶级耽爱享乐的一个好标本。”犹逶迤。 唐
诗:“引望见何处,迤逶 陇 北川。”文章学识。 唐
诗:“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 宋
卷六:“ 观 少有辞学,应数举,屡阶魁荐。”山势弯曲隐蔽处。 北魏 郦道元 :“又东南径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 唐
诗:“草堂在山曲,澄澜涵阶除。” 元
诗:“山曲两三家,相过路不赊。”快心,满意。:“司隶校尉 阳球 因此奏诛 甫 ,天下莫不惬心。” 唐
诗:“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 况周颐 卷一:“常有一词作成,自己亦既惬心,似乎不必再改。”种蔬菜、花果的园畦。:“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 唐
诗:“筑塘列圃畦,引流灌时蔬。” 宋
诗:“圃畦花气合,田径烧痕斑。”犹好尚。 唐
诗:“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应时的蔬菜。 唐
诗:“筑塘列圃畦,引流灌时蔬。”:“虞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京都衢巷、苑囿、山泽草木及百官蕃客时蔬薪炭供顿、畋猎之事。”(1).饮水啄食。语本:“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成玄英 疏:“饮啄自在,放旷逍遥,岂欲入樊笼而求服养!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于林籁,岂企羡于荣华!” 南朝
何承天 :“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2).引申为吃喝,生活。 唐
诗:“何事逐豪游,饮啄以膻腥?” 宋 孙光宪 卷七:“ 刘山甫 亦蒙 夏生 言示五年行止,事无不验,盖饮啄之有分也。” 清
《路灌沟喜遇谈长益话旧》诗之二:“饮啄依朋友,湖山本性情。”(3).比喻自由自在地生活。:“﹝ 沉警 ﹞无进仕意,谢病归…… 警 曰:‘使君(指 谢安 )以道御物,前所以怀德而至,既无用佐时,故遂饮啄之愿尔。’” 唐
诗:“终当来其滨,饮啄全此生。” 谢树琼 《咏怀》:“腹中虽饥馁,饮啄犹自閒。”(1).犹自止。 三国
《典论·论文》:“ 武仲 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唐
《天论》中:“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2).谓自得其闲逸。 唐
诗:“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 宋
《饮归亭记》:“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明
:“晡时,观经史,或鸣琴自休。”(1).叛乱;变乱。:“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 唐
诗:“况曾经逆乱,日厌闻战争。” 清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二》:“四裔之外逆乱,非守土之臣所告,宜勿问。”(2).谓谋反作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又查著《革命军》逆书,系 四川
邹容 所为, 浙江
章炳麟 作序,此书逆乱,从古所无。”(3).乖戾失常。:“﹝ 桀
纣 ﹞赋敛无度,杀戮无方……逆乱四时,先百鬼尝。” 宋
《孔氏谈苑·驳马》:“马子烝其母则生駮马,此逆乱之气所为也。”(1).谓六欲皆得其所宜。:“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居无以自守也。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吕氏春秋·贵生》:“ 子华子 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陈奇猷 校释:“子华子以为‘生’之至上者为六欲皆得其宜之‘全生’。”(2).保全天性,顺其自然。也指保全天性之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唐
诗:“劝汝学全生,随我畬 退谷 。” 胡适 《读〈吕氏春秋〉一》:“全生要在适性,全性即是全生。”(3).保全生命。 唐
诗:“结发事疆埸,全生俱到乡。” 宋
诗:“纵横尸暴积,万殒少全生。”叹息痛哭。 唐
诗:“兵兴向十年,所见堪叹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关于雪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