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鼎盛时期时期元氏县出过几位高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励学篇》
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4分)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6分)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1年浙江省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3分)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2分)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2分)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3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 试&&& 二&&& 试&&& 三&&& 试& 明& 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 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3分)(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2分)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2分)(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湖北省学年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
题型:选择题
比较历史现象的异同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运用比较的方法回答:
1.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 (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为安定
C.疆域空前辽阔 D.国力强盛,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3.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唐朝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贵族特权 D.削弱地方势力
5.古都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一落千丈,这主要是由于:&&&&&&&&&&&&&&&&&&&&
&&&&&&&&&&&&&&&( )
A.元朝统治中心迁往北京 B.元朝的运河改道山东
C.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行省制度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6.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成就是:&&&& ( )
A.重新修治了大运河 B.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C.开始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 D.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
7.五代十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与东晋、南朝时期相似的有:&&&&&&&&&&&&&
( )
①.南方土地兼并不严重,封建剥削较轻
②.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8.对五代十国表述正确的是:&&&&&&&&&&&&&&&&&&&&&&&&&
( )
A.五代是黄河流域并存的政权 B.十国中没有相继建立的政权
C.后周与后蜀、南唐在地域上相邻 D.十国政权都在江南各地
9.北宋科举制比唐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
A.严格考试程序 B.增加考试科目
C.殿试成为定制 D.录取名额大增元氏县:元氏县-历史沿革,元氏县-地理位置_元氏县-牛bb文章网
元氏县:元氏县-历史沿革,元氏县-地理位置_元氏县
本文话题:,,,
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与井陉县接壤,西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区相邻,北与鹿泉区相邻。东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 元氏县下辖15个乡镇、208个行政村,人口约42万(2010年),总面积6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境内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与周围县市相连的公路四通八达。元氏县_元氏县 -历史沿革(wwW.NIUbB.Net)古代元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战国初元氏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为县,迄今已有2000馀年。这里是东汉汉明帝刘庄的诞生地,古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晚年寓居西部封龙山,潜心研究数学理论,写出了享誉中外的数学专着《益古演段》。悠久的历史给元氏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东韩台“古墓群”;城内屹立着的“开化寺塔”;元氏“西周墓”;封龙山“石窟”;先后被省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元氏“西周墓”出土铜器34件,玉器5件,铜器大都完整。西部山区封龙山有许多文物古迹,山色秀丽、风景宜人,流传着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封龙山汉碑有3通被纳入我国百种名碑之列,誉为“国宝”。周初分封诸侯,槐水流域建有诋国,封龙山南麓建在飞龙邑。战国时属中山国都城灵寿(平山三汲);赵国时,赵国公子元封于此,元氏县由此而得名。秦朝属钜鹿郡。西汉初设置为县。汉代设恒山郡,郡治元氏故城,汉文帝时避文帝讳(刘恒)称常山郡。汉景帝时称常山国。西晋时常山郡治由元氏迁往真定(今石家庄北东古城一带)。隋复置恒山郡,治真定。名称由来元氏县来历的故事“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阳历年称作“元旦”,其实古代的春节就叫“元旦”,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大儿子起名叫元。那时代诸侯的儿子称作公子,因此,武灵王的大儿子就叫公子元。当生下第1个儿子时,武灵王甭提有多高兴了,捧作宝贝。公子元的妈妈是武灵王的结发妻子,相亲相爱,平安无事。后来武灵王做梦娶了个美女,醒后让大臣按他梦中的模样去选美,结果娶了1个叫吴娃的美女,就开始冷落了公子元母子俩。美娃又给武灵王生了第二个儿子公何,立刻将吴娃封为惠后,公子何就封为太子。公子元母子俩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有一天,公子元的妈妈到宫中求武灵王:“我们娘俩若闷得很,希望能到娘家过一段日子。”武灵王说:“可以。你娘家飞龙邑现在已成了咱赵国的地盘,我就把这座城邑分封给元吧。你也正好住在那里养老。”于是母子二人便辞别武灵王从邯郸回家往封龙山下的飞龙邑去。娘俩乘车一路北行,心里虽然凄凉,有母子作伴倒也心安。一路上有山水随行,西边是望不断的青山太行群峰,东边是辽阔无边的大平原,前面就要到自己的家和封地,心情也就显得格外得舒畅。到了封龙山脚下的城池,向西仰望封龙山祥云环绕,青山连绵。封龙山又称飞龙山,因形象巨龙欲飞而得名。这座城地处山前的原野上,一到这,公子元就喜欢上它了。因过去是中山国的地盘,公子元自小未来过外祖家,他妈妈自避战乱流浪邯郸嫁给武灵王后,还未回过娘家,这次回到娘家团聚,也非常高兴,把在都城受冷落的事早忘到九霄云外了。于是妈妈指使士兵将城门上方的“飞龙邑”门匾凿下,重新刻上“元氏城”三字。表示从今往后此城邑就是公子元的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把边境的地方设置作“县”。元氏这一带就是当时赵国的边疆,北边滹沱河对岸就是中山国的地方。公子元就将他的封地叫作元氏县。这就是元氏县的由来。后来,妈妈又为公子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娶了城西北褚村李家的女儿为妻。她哥哥李牧就在都城邯郸当兵,后来因作战勇敢而多计谋升做将军镇守边疆。赵武灵王因称霸北方将边疆北扩到山西雁门关一带,李牧在雁门关那里可为赵国立了大功,被封为武安君,这就是后话。自公子元与妈妈迁到飞龙邑,将飞龙改为元氏县后,都城邯郸可出了大事。武灵王东巡途中,公子章乘机作乱,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借公子章之乱将公子章杀死,又乘机将武灵王围困在沙丘,数日内不给吃不给喝硬把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听到这个消息,公子元母子对赵国彻底绝望了,干脆改姓元,与赵国断了来往,努力经营元氏县这片小天地。十几年后,这里成为周边最繁华的地方。公子元带领百姓在元氏境内挖了三条大河疏通洪水。最南边那条叫E水,东通子牙河入海,北边那条北沙河刚挖到县界边,中间那条潴龙河只挖了半截,秦始皇就占领了这里,强拉这些百姓就修长城去了。公子元还生育了七男二女一堆儿女,也算是家大业大,光宗耀祖了。公子元的儿女长大后,2个儿子到东周的旧都洛阳为官,后来唐朝的大诗人元结,元稹就是他们的后代。还有2个儿子结伴到北方开拓了疆土,他们来到1个叫“上谷地”的地方。看到这里水草丰美,山清水秀,圈地造田,干了起来,之后在这里成家立业,越干越大成为1个庞大的部落。为避免引起赵国人来燕地侵犯占地之嫌,改元氏为“拓跋氏”,内含长途跋涉开拓疆域之意。后来,他们后代又将疆域发展到西边的大同一带,东晋末年,他们在大同建都,称作魏。也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帝国。上谷地就是现在张家口的怀来县一带。北魏帝国,不久移都到洛阳。目的是投奔寻找先期落户洛阳为官的2个元氏先族。所以他们迁都洛阳后又改姓为元。因为拓跋氏之意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听老朋友杜香文讲,他当旅游局长时,曾有几伙自称姓元的外地人到元氏县认祖觅宗,大概他们都是公子元的后裔子孙。近现代1943年1月获鹿县路南区域并入元氏县改称元获县,1949年8月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5月元氏高邑两县合并为高元县,同年12月赞皇并入,改称元氏县。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元氏县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复设石家庄专区,元氏复属之,1962年3月三县(元氏、高邑、赞皇)分置,元氏县恢复原建置。1996年乡镇调整后,元氏县辖5镇、11乡。1998年,姬村乡改姬村镇,元氏县辖6镇,9乡。2000年,元氏县辖七个镇、九个乡。元氏县_元氏县 -地理位置石家庄市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有“千年古县”称号。西倚太行山与井陉县接壤,西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县相邻,北与鹿泉市相邻。东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总面积849平方千米(简册)/668.4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3年),县政府驻常山路89号。分享: >
延伸阅读:,,
“元氏县”相关文章古代元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战国初元氏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为县,迄今已有2000馀年。这里是东汉汉明帝刘庄的诞生地,古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晚年寓居西部封龙山,潜心研究数学理论,写出了享誉中外的数学专着《益古演段》。悠久的历史给元氏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东韩台“古墓群”;城内屹立着的“开化寺塔”;元氏“西周墓”;封龙山“石窟”;先后被省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元氏“西周墓”出土铜器34件,玉器5件,铜器大都完整。西部山区封龙山有许多文物古迹,山色秀丽、风景宜人,流传着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封龙山汉碑有3通被纳入我国百种名碑之列,誉为“国宝”。周初分封诸侯,槐水流域建有诋国,封龙山南麓建在飞龙邑。战国时属中山国都城灵寿(平山三汲);赵国时,赵国公子元封于此,元氏县由此而得名。秦朝属钜鹿郡。西汉初设置为县。汉代设恒山郡,郡治元氏故城,汉文帝时避文帝讳(刘恒)称常山郡。汉景帝时称常山国。西晋时常山郡治由元氏迁往真定(今石家庄北东古城一带)。隋复置恒山郡,治真定。名称由来元氏县来历的故事“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阳历年称作“元旦”,其实古代的春节就叫“元旦”,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大儿子起名叫元。那时代诸侯的儿子称作公子,因此,武灵王的大儿子就叫公子元。当生下第一个儿子时,武灵王甭提有多高兴了,捧作宝贝。公子元的母亲是武灵王的结发妻子,相亲相爱,平安无事。后来武灵王做梦娶了个美女,醒后让大臣按他梦中的模样去选美,结果娶了一个叫吴娃的美女,就开始冷落了公子元母子俩。美娃又给武灵王生了第二个儿子公何,立刻将吴娃封为惠后,公子何就封为太子。公子元母子俩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有一天,公子元的母亲到宫中求武灵王:“我们娘俩若闷得很,希望能到娘家过一段日子。”武灵王说:“可以。你娘家飞龙邑现在已成了咱赵国的地盘,我就把这座城邑分封给元吧。你也正好住在那里养老。”于是母子二人便辞别武灵王从邯郸回家往封龙山下的飞龙邑去。娘俩乘车一路北行,心里虽然凄凉,有母子作伴倒也心安。一路上有山水随行,西边是望不断的青山太行群峰,东边是辽阔无边的大平原,前面就要到自己的家和封地,心情也就显得格外得舒畅。到了封龙山脚下的城池,向西仰望封龙山祥云环绕,青山连绵。封龙山又叫飞龙山,因形象巨龙欲飞而得名。这座城地处山前的原野上,一到这,公子元就喜欢上它了。因过去是中山国的地盘,公子元自小未来过外祖家,他母亲自避战乱流浪邯郸嫁给武灵王后,还未回过娘家,这次回到娘家团聚,也非常高兴,把在都城受冷落的事早忘到九霄云外了。于是母亲指使士兵将城门上方的“飞龙邑”门匾凿下,重新刻上“元氏城”三字。表示从今往后此城邑就是公子元的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把边境的地方设置作“县”。元氏这一带就是当时赵国的边疆,北边滹沱河对岸就是中山国的地方。公子元就将他的封地叫作元氏县。这就是元氏县的由来。后来,母亲又为公子元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娶了城西北褚村李家的女儿为妻。她哥哥李牧就在都城邯郸当兵,后来因作战勇敢而多计谋升做将军镇守边疆。赵武灵王因称霸北方将边疆北扩到山西雁门关一带,李牧在雁门关那里可为赵国立了大功,被封为武安君,这就是后话。自公子元与母亲迁到飞龙邑,将飞龙改为元氏县后,都城邯郸可出了大事。武灵王东巡途中,公子章乘机作乱,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借公子章之乱将公子章杀死,又乘机将武灵王围困在沙丘,数日内不给吃不给喝硬把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听到这个消息,公子元母子对赵国彻底绝望了,干脆改姓元,与赵国断了来往,努力经营元氏县这片小天地。十几年后,这里成为周边最繁华的地方。公子元带领百姓在元氏境内挖了三条大河疏通洪水。最南边那条叫汦水,东通子牙河入海,北边那条北沙河刚挖到县界边,中间那条潴龙河只挖了半截,秦始皇就占领了这里,强拉这些百姓就修长城去了。公子元还生育了七男二女一堆儿女,也算是家大业大,光宗耀祖了。公子元的儿女长大后,两个儿子到东周的旧都洛阳为官,后来唐朝的大诗人元结,元稹就是他们的后代。还有两个儿子结伴到北方开拓了疆土,他们来到一个叫“上谷地”的地方。看到这里水草丰美,山清水秀,圈地造田,干了起来,之后在这里成家立业,越干越大成为一个庞大的部落。为避免引起赵国人来燕地侵犯占地之嫌,改元氏为“拓跋氏”,内含长途跋涉开拓疆域之意。后来,他们后代又将疆域发展到西边的大同一带,东晋末年,他们在大同建都,称作魏。也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帝国。上谷地就是现在张家口的怀来县一带。北魏帝国,不久移都到洛阳。目的是投奔寻找先期落户洛阳为官的两个元氏先族。所以他们迁都洛阳后又改姓为元。因为拓跋氏之意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听老朋友杜香文讲,他当旅游局长时,曾有几伙自称姓元的外地人到元氏县认祖觅宗,大概他们都是公子元的后裔子孙。近现代1943年1月获鹿县路南区域并入元氏县改称元获县,1949年8月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5月元氏高邑两县合并为高元县,同年12月赞皇并入,改称元氏县。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元氏县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复设石家庄专区,元氏复属之,1962年3月三县(元氏、高邑、赞皇)分置,元氏县恢复原建置。1996年乡镇调整后,元氏县辖5镇、11乡。1998年,姬村乡改姬村镇,元氏县辖6镇,9乡。2000年,元氏县辖7个镇、9个乡。
石家庄市元氏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有“千年古县”称号。西倚太行山与井陉县接壤,西南邻赞皇县,南与高邑县相接,东部与赵县、栾城县相邻,北与鹿泉市相邻。东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总面积849平方千米(简册)/668.4平方千米。总人口39万人(2003年),县政府驻常山路89号。
元氏县辖6个镇、9个乡:槐阳镇、宋曹镇、南因镇、殷村镇、姬村镇、南佐镇、东张乡、苏阳乡、赵同乡、北褚乡、马村乡、北正乡、苏村乡、前仙乡、黑水河乡,1个办事处,208个行政村。槐阳镇旧城区、新城区2个社区;南关、南街、中街、东街、东关、西街、西关、贾庄、野场、西原庄、东原庄、陈村、铁屯、花园、寺庄、东韩台、西韩台、官庄、 郭村、南杜、西尖中、东尖中、南尖中、李村、里仁庄、北苏、王全口、方中、来厢村委会宋曹镇宋曹、建安、王宋、大孔、小孔、东岗汪、西岗汪、南苏、东解、 西解、叩村南因镇南因、(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南因庄、贾村、孟村、南凡、 翟北凡、仝梅吕、褚固、赵堡、东杜、北杜、西杜、牛房庄、董堡殷村镇殷村(因村)、西郝、魏村、褚庄、南吴会、红旗、故城、小留、北程、南程、赵村、陈郭庄、院家村、牛家楼南佐镇南佐(东南街(小南佐) 西南街东北街西北街)、北佐、封照、窑上、南龙池、北龙池、苏庄(大寺峪)、长村、候村姬村镇姬村、阎堡、王家庄、范家庄、前赵庄、后赵庄、东正庄、西正庄、里馀、北吴会、城郎、赤良、前黄家营、后黄家营东张乡东张、西张、上张、苗庄、杜庄、西正、东正、晏庄、黎村、北岩、(北岩南庄)、庄窝里、大陈庄、西富、(西一、西二)、东富马村乡马村、泉村、营里、段村、使庄、太平庄、福元庄、彭家庄、当辅 庄、张掖、(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万年、聊村、(聊村庄)北褚乡北褚、南褚、西褚、胡泉、东同下、西同下、吴村、梅村、东贾、 西贾、(马家庄)、东阳村、西阳村、新阳村赵同乡赵同、野鹿头、西于科、东于科、高家庄、墨池、井下、下汪、龙 正、北白楼、方里、毛遗、池村苏阳乡北苏阳、南苏阳、东苏阳、东城角、西城角、李家庄、何家沟、武 庄、郭北(郭北庄)、上庄、沟北、纸屯、南白楼、车汪沟苏村乡南苏村、(南沟庄)、北苏村、王村、齐范(齐范庄、豪家庄)、孔村、北营、南营、岳庄(岳庄北庄、岳庄西庄)、高庄北正、南正(南正庄)、杨家寨(榆钱河,青泥沟)、东台城、(冯沟庄)、西台城、鹿台(鹿台庄、杨沟、杨家岭)、窑子庄、 时家庄、褚家庄(田家庄,武家峪)黑水河乡黑水河、马岭、北庄、明秀村、王家庄、乔家庄、三道坡、胡家庄、 旷村、南沙滩、北沙滩、佃户营(岭头、羊圈、桃园、落地、鹿家 沟、代家沟、圈门沟、界牌、北弯、涝片、代家庄、东白洋、西白洋、东南庄、鞍子沟、牌风梁)前仙乡前仙、后仙、口头、南紫沟、北紫沟、牛家庄(香园沟)、北马、南马、东岭底、西岭底、石板沟、(五里庄)区划代码130132 元氏县 槐阳镇 殷村镇 南佐镇 宋曹镇 南因镇 姬村镇 马村乡 东张乡 赵同乡 北褚乡 苏村乡 苏阳乡 北正乡 前仙乡 黑水河乡
区域位置元氏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南部。距首都北京315公里,距省会石家庄市28公里。县政府驻常山路89号。气候元氏县属北温带,亚温润气候区,四季分明,2013年平均气温12.9℃。2013年元氏县县平均生长期240天,平均无霜期209天。元氏县平均年降水量500.6毫米。
植物资源元氏县西部山区盛产核桃、无核黑枣、大红袍柿子、满天红石榴。东部平原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油菜、芝麻、大豆、红薯以及蔬菜、瓜果等。矿产资源元氏县西部山区、中部丘陵蕴藏蛇纹石储量1500万吨,石英石储量150万吨,铬矿石储量300万吨,硅矿石储量4亿吨,大理石储量1000多万吨,高岭土储量28000万吨,石灰石储量5520万立方米,县城北部有储量6000万吨的优质煤层。
2010年末元氏县总人口41.8466万人,比2009年增长1.48%,其中城镇人口75295人,农村人口326643人。元氏县2010年人口出生率11.53‰。死亡率5.01‰,自然增长率6.52‰。
元氏县2013年境内拥有京赞公路、石邢公路、107国道等道路。京珠高速纵贯南北,青银高速、井元公路、元赞线连接东西,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元氏县2013年建有各种等级公路达57条,其中高速公路2条、国道1条、省道3条、县道6条、乡道45条,总里程816.88公里,二级以上客运站1个、货运站1个,火车站1个,铁路专线6条。通车里程总长640.6公里。
第一产业2013元氏县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7.38亿元,比2012年增长4.1%,其中现价农业产值10.96亿元,增长封龙山风景4.17%,现价牧业产值16.14亿元,增长3.9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0万元,增速持平。粮食生产总产量达到27.7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0.5万吨,粮食亩产402公斤,增加5公斤。2013年,元氏县石榴、核桃等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9.3万亩;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达21个,奶牛存栏2.63万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2013年,元氏县农用机械总动力为61.12万千瓦,增长5.5%。大中型拖拉机1370台,增长4.6%。机耕面积25333公顷,机播面积3.4万公顷,机收面积2.1万公顷。农村用电量1亿千瓦时,增长10.6%。第二产业2013年元氏县规模以上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33亿元,同比增长3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8,276万元,增长4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2,215万元,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732万元,增长11.92%。第三产业贸易业元氏县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亿元。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4个,生产资料市场2个。旅游业2013全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40万人次,增长0.2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68万元,增长0.1%。金融业2010年末,元氏县金融机构本币存款馀额40.6亿元,比年初增加4.6亿元。城乡居民本币储蓄存款馀额33.5亿元,比年初增加3.6亿元。金融机构本币贷款馀额19.8亿元,比年初增加325万元。
科技事业农业发展截止至2013年,元氏县取得科技成果9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项,国内先进水平6项,全年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全年申请专利12项,授权8项,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30%。2013年有科技人员5410人,其中高职153人,中职1620人;民营科技企业23家,技工贸总收入1.5亿元。技术贸易机构15家,技术交易总额570万元。教育事业截止至2013年,元氏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1所,其中小学192所,初中34所,普通高中3所,私立学校9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教中心1所,幼儿园6所,校舍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共有学生92,429人,教职工总数4479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95.5%。社会保障截止至2013年,元氏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379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340人。失业保险复盖率为8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5871人。元氏县有16658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增长5%,医疗保险复盖率达88%,比2012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元氏县共有7765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文化事业2012年末共有文化馆、影剧院3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藏书4.6万册。广播综合复盖率99.3%,有线电视综合复盖率60%。县内有文化馆、文化宫、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图书馆各1座,各乡镇建有文化站。有线电视台,开通了综合1套、2套、点播频道和影视频道。元氏县拥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武术、棋类、老年人、农民、信鸽等专业体育协会14个,在文化宫广场西侧建有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占地1000平方米,装设18套健身器械。卫生事业2012年元氏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医院8个,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636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480张,均增加。2012年元氏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14人,其中执业医师320人,执业助理医师76人,注册护士196人。药剂师55人。通讯事业2012年元氏县邮政线路总长为580公里,可同16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70多个城市开展互办特快专递业务。县内程控电话网可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700多个城市、县进行直播通讯,数字移动电话实现了与国内大部分省市自动漫游。
旅游景点元氏县山川秀丽,旅游景点众多,悠久的历史为元氏造就了许多名胜古迹,东韩台古墓群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矗立着开化寺塔,雄伟壮观。元氏西周蒸出土铜器34件玉器5件,铜器大都完整。近几年又开发了封龙山、蟠龙湖和白果树三大旅游景点。封龙山旅游开发区有封龙山石窟、汉碑、修真观遗址、封龙书院遗址、义军寨遗址等诸多人文景观,更有千年白果树枝繁叶茂。蟠龙湖旅游区山青水川,千年古刹蟠龙寺圣景宜人,已开发了许多高档别墅和各种游乐服务设施,蟠龙湖旅游区已成为集度假、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理想场所。封龙山、蟠龙湖与白果寺景区已构成该县的旅游经济“金三角”。封龙山又名飞龙山、西接太行、东邻平原、巍然崛起,颇似一盘绕欲飞的巨龙。山上有汉碑、石窟、卧佛、封龙书院、义军山寨、禅房院、修真观、老龙潭、八仙堂等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已完成了封龙书院图纸设计,新修了环山公路,修复了修真观及西石堂前殿等景点。封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这里既有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又有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源,在我国文化史、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封龙山地处太行山东麓,元氏县与鹿泉市交界处,东北距省会石家庄市区22公里,它以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和游人的赞叹。碑碣石刻是封龙山的一大特色,有东汉以来的碑、碣、题刻百馀处,尤其是汉碑,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内容诸方面,都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素来为金石学家所注目。发现见诸史籍的汉碑有《祀三公山碑》、《无极山碑》(又称《三公神碑》)、《封龙山之颂》、《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等六通,现《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仍以实物原件保存在封龙山“汉碑堂”内。这几通汉碑,具有极高的书法和历史文物价值。除了汉碑以外,封龙山还有金元以来碑碣十馀通。封龙山的摩崖石刻,尤其是题景摩崖石刻,是封龙山书法艺术的瑰宝。另外,历代赞咏封龙山的诗词歌赋,也多赖刻石传世。景诗互映,诗石相衬,珠联璧合,构成了封龙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的主调。封龙山还是石家庄地区最早的佛教名山,早在东晋十六国时,这里便有佛教寺院兴起,历代道家也在这里兴盛发展,留下了宫观庙宇及遗址十几处。封龙山主峰海拔812米,由于其矗立于平原边缘,更显得挺拔峻峭。这里有多姿的怪石奇峰,鬼斧神工的天然洞穴,沁人心脾的清泉碧溪,峥嵘茂密的林木繁花,它们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交相辉映,遂使封龙山成为河北省的风景名胜区。封龙书院唐、五代以后,书院这种传授知识的形式兴盛起来,封龙山成为河北书院的发祥地。到北宋时,河北见诸记载的书院仅有三处,全在封龙山中,在河北名震一时,这里遂成为文化教育发达之区。其中的封龙书院在封龙山之阳山脚下,此处山清水秀,林木葱郁,环境优雅,历代都有名流在此结庐授业。特别是元代杰出的数学家李冶,晚年在封龙山下聚徒讲学,因其对建立代数方程一般方法的天元术的巨大贡献,而奠定了封龙书院在中国教育史、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李冶的天元术被看作是符号代数的开端,所设未知数称为天元,由此建立方程,这是中国传统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创造,被称为元代数学的精粹。蟠龙湖蟠龙湖位于潴龙河上游。湖南岸有蟠龙寺遗址。湖光山色相映,是夏日消暑的最佳场所。为游人提供旅游彩船、划船、钩鱼等服务项目。蟠龙湖旅游区已建成了工商行渡假村、吉达渡假村、经贸会议中心、民政培训中心等十几家宾馆和疗养基地,一次可接待游客3,000多人。区内游乐设施完善,垂钓、划船、游泳、登山、大型冲水梯、高速摩托艇、水空飞人、湖心泳池、碰碰船等水上游乐项目颇有名气。白果树景区白果树景区有棵被称为千年活化石的白果树。树龄已有千馀年,周长7米,挺直高大,树叶茂盛,树种极为珍。附近有普济寺遗址,小型溶洞,清泉松柏等。韩台夕照省级文保单位东韩台汉代古墓。古墓原为县城南汉墓群一部分,原有9个,封土高大。学大寨时期大部已平,现仅存三个底部相连的土丘。1956年,此地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曾出土过陶鸡、陶狗和“半两”、“五铢”等钱币。另外“韩台夕照”为元氏县县志所载八景之一。公元前205年,大将韩信率汉军两面夹击,在泜水(今槐河)大破赵军,为刘邦最终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局面。当年,韩信曾在泜水附近虚设假粮台点将,相传,现存于元氏县东韩台村的古墓遗址为点将台的一部分。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东、西韩台的村名由来于韩信点将台,以方位东、西命名。封龙山石窟封龙山石窟坐落在县城西北20公里的封龙山上,石窟位于山南麓,有西石堂石窟、东石堂石窟、八仙堂,因东石堂、八仙堂内摩崖雕刻均已不存,现封龙山石窟指西石堂石窟。石窟位于北龙池村北1公里山腰,东西分三个洞窟,坐北朝南,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居高临下,风景秀丽,199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龙山石窟为我国北方早期石窟之一,是我国北齐和唐宋佛教石窟艺术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通汉碑祀三公山碑,又称“大三公山碑”’。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此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17年),三公山坐落于元氏县城西北25公里前仙村北,元氏境内古称六名山之一。祀三公山碑为砂石质,无额无座,高1.67米,宽0.69米,厚0.24米,碑阳篆书10行,行10馀字不等,全碑1 97字,现存187字,碑石表面粗糙,下半部因风化个别字已脱落。白石神君碑,青石质,通高2.3米,宽0.79米,上宽0.76米,厚0.16米,圆形碑首,碑额篆题阳文“白石神君碑”,周围透雕螭龙与人形。碑阳隶书16行,行35字,记述白石神君功德及颂辞。此碑刻于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为常山相冯巡、元氏县令王翊等所立。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一向与华山庙碑、乙瑛碑、曹全碑等名碑齐名,备受世人的关注。常山郡故城址城址位于元氏县城西北十公里故城村南,是边长为1,500米的正方形城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城始建于战国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汉刘邦三年,在此置恒山郡并治元氏县。文帝元年更名常山郡。西晋初常山郡移治真定。此城仍治元氏县,属赵国。北齐天保5年(公元554年),废除元氏县,隋末义军刘黑闼攻破此城,城废。西张村遗址遗址位于县城南西张村500米,遗址呈不规则台地,高出附近地面1~1.5米,上为农田,南北长240米,东西宽210米,占地面积43,2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一九八二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1982年分别在此发现两座古墓,从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知这里是西周初期辄国的国君墓地,元氏一带为古羝国。它在历史学上的意义主要提示了以下三点:1.西周初期辄国的存在及其地理位置;2.邢国始封的地点在今邢台附近;3.邢国与北戎的关系。东韩台古墓东韩台古墓现有封土,东西长90米,南北宽24米,高6米,占地面积2,160平方米,由三个底部相连的土丘组成。古墓坐落在元氏县城东韩台村北,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朗公和尚塔塔位于蟠龙湖度假区内的蟠龙寺停车场西边。塔为全石质,八角和尚墓塔,此塔原在孟村与赵堡两村之间的农田中,1998年移地点。塔通高5.64米,占地3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元廿四年,由塔顶、塔身、塔基座三部分构成,塔正面刻:朗公和尚塔铭。199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化寺塔开化寺塔位于元氏县城西南隅。原有寺'内建筑大多已毁圮,现仅存砖塔一座。开化寺塔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建在用砖垒砌的台基上。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九级,通高23米。该塔属金代建筑,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化寺塔建筑结构严谨,造型优美,是元氏县内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庙会介绍元氏县庙会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庙会形式和庙会的意义都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传统的就是最最有影响力的,让我们去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元氏乐腔乐乐腔是传承于元氏县龙正村李氏家族并流行于当地的一种民间戏曲,它在表演形式上与京、评、梆子等剧种相仿,但唱腔独特、乐律优美,没有发现与现有的任何剧种有很深的渊源。 乐乐腔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传。能向上追溯9代。乐乐腔文武场齐全,主要乐器有主弦四股弦,下配二胡、板胡、笛子等,打击乐有板鼓、手板、大锣、手钗、小锣、梆子、堂鼓。其唱腔虽然独特,乐律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录,一直靠口传传承下来。该剧种板式单调,仅有头板(慢板)、二板,三板却是同调,还有变调、梅花调、冲台、哭头、花腔、读信等几种原始唱腔。传统剧目有《罗裙记》、《翠屏山》、《金玉坠》、《劈山救母》等,共有三十多部,后来又新排练了《杨八姐游春》、《白蛇传》、《文书记》等。乐乐腔的曲调轻柔、优美,在表演程式上与京剧相差无几,在剧目上文武兼备,大小结合,悲喜欢乐,无所不有,适合各阶层观众的口味,所以乐乐腔能保持几百年演出不衰。乐乐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性和广泛的群众群众基础,挖掘整理乐乐腔具有明显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乐乐腔后继乏人,一些老演员相继逝去,新的一代对继续传承该剧种的积极性不高,如果不加以抢救,这个独有的剧种,便会永远消失。
古代名人李牧北褚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左车北褚人,李牧后人,秦末谋士。智浃字巨源,祖籍元氏县北岩,出身官宦之家,知书有识,性不喜阿随,好直言,为岳飞幕客。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入狱后,智浃上书,为岳飞鸣冤叫屈。秦桧等遂诬以受岳云贿赂,带书信给张宪,“决臀杖二十”,流放袁州“编管”。智浃在袁州因不堪凌虐而死。智审河北元氏县北岩人,元朝曾举进士,知天运当革,不仕,避乱四相公寨。读书二十载。明朝太祖开科,仍中进士,是两朝进士,也是元氏县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领蒙阴县丞以他丞犯事株连。上行至境,察其清廉之状天下第一,时授翰林院编修。李琦明初人祖籍纸屯。洪武初任监察御史,后调任大理寺副御。智铤元氏人北岩,受业赵南星,任知县。后升任监察御史,加太仆少卿。清军入关后,出任山西布政司参议、分巡冀宁道。近代名人智化民()元氏县北岩人。1938任元氏独立营指导员。姜纪五()元氏县南街人。1949年任中共平原省委委员,1964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副主任。李楚离()元氏东张人。1927年入党,解放战争是任中共冀东区党委书记兼冀东区军区政委,参加辽沈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人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处处长、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魏哲武()元氏中街人。1929年任石家庄中心市委组织部长。吴秋()元氏褚庄人。建国后,任邢台专属民政科长,专区合作总社副主任、专署手工业局局长,而、二轻局局长、经委副主任。智世昌()元氏北岩人,1938年任元氏县县委组织部长,元氏县县委书记。1943任高元赞县委书记,1949年后任福建晋江地委组织部长、地委书记、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保堂()元氏吴村人。1938年参加元氏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当代名人张瑞芳 元氏县东街人,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长。贾慧生 元氏殷村人,历任山西省煤管局书记、山西省汾西矿务局局长,煤炭部副部长,现离休。何少存 元氏东街人。河北省副省长等张增顺 元氏西原庄人。少将军衔。历任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2003年退休。高建国 元氏北苏阳村人,历任山西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参谋长等。高群书 元氏里仁庄人,国内一线导演,作品:《命案十三宗》《征服》《风声》等牛 莉 元氏牛家楼人,国家一级演员2003年--2010年5次参加中央春晚,曾当选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和北京青少年安全健康项目公益形象大使。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5次
参与编辑人数:17位
最近更新时间: 22:11:5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鼎盛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