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学过3年书法家在美女身上写字,写字得单沟才能写好,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也没怎么练过,自己觉得还是小时候

想学习软笔书法,本人自认为写字还不错,但是一写软笔完全就像小学生,想问我练多久才能练出样子啊。从哪_百度知道
想学习软笔书法,本人自认为写字还不错,但是一写软笔完全就像小学生,想问我练多久才能练出样子啊。从哪
求指导,本人自认为写字还不错,但是一写软笔完全就像小学生。从哪练起呢,想问我练多久才能练出样子啊想学习软笔书法
、2年行书现在好久没练。我学了5年楷书。看你天分了,有点捡不起来了建议你买本碑帖自己练习先不行就报个学习班,老师教的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字帖临摹,写好楷书,每天坚持练十六个大字,其他字体就容易上手了,先练笔画,找些好的视频,楷书,坚持一年后,最好是古帖,这样才能吸取原味的东西
我从颜勤礼碑开始练得
软笔书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赏析练评,写好中国字——谈小学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考试周刊》2015年28期
查赏析练评,写好中国字——谈小学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正鲁迅先生曾很自豪地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中国汉字的形体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以它为载体的书写技巧早已成为一门精湛的艺术——书法艺术。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的书法教育。2011年教育部就中小学书法教育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2【正文快照】:
鲁迅先生曾很自豪地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中国汉字的形体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以它为载体的书写技巧早已成为一门精湛的艺术——书法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谦;[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沈文中;[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沈英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傅正金;[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马国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孙学辉;;[J];辽宁高职学报;2007年06期
陈蓓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胡家华;;[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5期
戴永芳;;[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王智杰;;[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裕林;;[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唐广泉;;[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吴琦慰;;[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盛敦荣;;[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于庆军;;[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新元;[N];永州日报;2009年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周斌 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李荣安;[N];文汇报;2009年
瓦克利;[N];伊犁日报(汉);2009年
本报记者 张树伟 实习生 穆国虎;[N];中国教育报;2011年
本报通讯员
曹天府;[N];光明日报;2012年
夏超;[N];美术报;2012年
靳晓燕;[N];光明日报;2013年
胡德维;[N];光明日报;2013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廖少华;[N];美术报;2013年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王亚辉;[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正庚;[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唐楷之;[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东兵;[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孙富民;[D];河南大学;2011年
谢贵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蔡育坤;[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张清华;[D];广州大学;2011年
何彩霞;[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朱世杰;[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侯利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郑云云;[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华若帆;[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本人 也练过字 还在纸上写了 九球天后几个字
用简体 太不好看了 九.天. 后 全都是 笔画很少的字
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 布局很有讲究
也意识到这一点 才用简繁结合的
不信的 各......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1:33:42&)
521字(193/19)
( 13:34:13)
( 13:30:56)
( 13:07:40)
( 12:15:05)
( 10:54:13)
35字(17/0)
( 10:24:34)
( 10:16:31)
105字(0/0)
( 07:28:56)
( 02:22:03)
( 00:23:02)
( 22:13:50)
113字(35/0)
( 20:31:30)
( 20:30:32)
( 18:06:38)
( 17:04:15)
( 15:14:39)
( 13:22:45)
( 12:06:33)
( 11:33:42)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答案:解析:
真的,平常的日子也总会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旧报纸”,涂坏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旧报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擦肩而过。生命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生活其实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已经是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把生命的每一天都当作是那最好的一张纸吧!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种花留与后来人     ——记陈寅恪先生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所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等多种史籍文献。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准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时先生命我检阅。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便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两《唐书》,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他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陈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1)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翔实地记录了陈寅恪先生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学情况,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B.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时融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同时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深刻鲜明。C.文章写作者与陈寅恪先生夫妇告别时的情景,看似平实,实则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陈先生离开北大的无限惋惜之情。D.文章写作者给陈寅恪先生读《通鉴》,运用了细节描写,不厌其烦地写陈先生的严格要求,意在表明陈先生治学的严谨。E.陈寅恪先生的诗句“繁枝虽好近残春”,感叹时局虽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自己抓紧时间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心愿。(2)陈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条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一段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诗句,试分析它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有一句话“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的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南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种花留与后来人 ——记陈寅恪先生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所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等多种史籍文献。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准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时先生命我检阅。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便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两《唐书》,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他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 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陈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1、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翔实地记录了陈寅恪先生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学情况,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B、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时融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同时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深刻鲜明。 C、文章写作者与陈寅恪先生夫妇告别时的情景,看似平实,实则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陈先生离开北大的无限惋惜之情。 D、文章写作者给陈寅恪先生读《通鉴》,运用了细节描写,不厌其烦地写陈先生的严格要求,意在表明陈先生治学的严谨。E、陈寅恪先生的诗句“繁枝虽好近残春”,感叹时局虽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自己抓紧时间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心愿。(2)陈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条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一段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诗句,试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有一句话“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种花留与后来人&&&&
—— 记陈寅恪先生&&&&& 王永兴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
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见《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何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多种史籍文献。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准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时先生命我检阅。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更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②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两《唐书》,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我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我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 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
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
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见《陈寅恪诗集》)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③“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
1.本文主要记叙了陈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现了他哪些可贵的品质?
2.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诗文,有何作用,并举例说明。
3.文中有三句话划了横线,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谈谈它在文中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例,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种花留与后来人&&&&
—— 记陈寅恪先生&&&&&
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陈寅恪先生先生备课讲课时,我始终在他身边,为他读通鉴和多种史籍,检视史料;他口授我抄写讲课纲要,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史料。一字之误,他都不放过。每讲完一次课,先生极为劳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认为应做之事,他认为是平常事。全中国有几位教师能像先生这样教学,培养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写的题为《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一诗的后四句云:
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见《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为人”之典出于《荀子•劝学篇》,荀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人,即读书为了给别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样的官,头戴各式各样的高帽子。何谓为己,即“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有正确的解释: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两《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多种史籍文献。前四种书,先生指定他要听读的部分,要我事前准备,后三种书和其他有关的书,需要时先生命我检阅。大书桌旁摆着两件小沙发,我面对先生坐着,我的背后是一书架经常使用的书。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的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更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②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
《通鉴》通读完毕,同样听读《通典》、两《唐书》,最后,先生口授,我写下类似讲课纲要也类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这一草稿要不断修改,一次备课要用很长时间。
先生对工作时间很严格,每天早八点开始,十点,休息二十分钟,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阳台上散步,阳台的东头是一丛月季,西头是一丛丁香,东西来回走着,有时先生问我院中花草树木的情况,他心情很愉快。
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我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二十余种文字,但我侍读先生之侧这三年以及我从先生受业多年之中,我从未听先生自己说过他通晓多种文字。我体会,对他来说,通晓多种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应有之事,不需要也不应该特意去说。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个读书治学的人应该具有谦谦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东北南下的解放军攻占昌平,国民党败兵有些逃到清河,离清华 园不远,清华校内人心惶惶。先生师母都已年老,又都体弱多病。在战火临近之际,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内的胡适先生打来电话说,一二日内有飞机飞南京,可能是从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飞机,可以给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进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车来接。事情这样紧急。晚饭后,我立即来先生家,在书房里,先生、师母和我商量明晨进城的准备。时间很短,先生吩咐:我协助师母挑出先生要带走的书籍稿件,装满一皮箱。夜深,师母回卧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时再回清华,不知何时再为先生读《通典》,再为先生写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静,问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师母本已嘱咐我不要问先生南去后的计划,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记了她的嘱咐,突然问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静,不仅未生气,反而平静而慈祥地说:“岭南大学的陈序经校长、王力先生邀我去岭南大学,在南京小住几天,就去广州。广州的天气好,岭南大学的自然环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别处了。”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谈话,但万万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师母在清华园寓庐手植海棠,有诗云:
当归默默向谁陈,一角园林独怆神。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
江城地瘴怜孤艳,海国妆新效浅颦。剩取题诗记今日,繁枝虽好近残春。
(见《陈寅恪诗集》)
这首诗很好地记述了寅恪先生当时在清华的生活和心情,③“种花留与后来人”更有深意,故取为本文标题。
19.本文主要记叙了陈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现了他哪些可贵的品质?(6 分)
&&&&&&&&&&&&&&&&&&&&&&&&&&&&&&&&&&&&&&&&&&&&&&&&&&&&&&&
&&&&&&&&&&&&&&&&&&&&&&
20. 文中有三句话划了横线,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谈谈它在文中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例,说说它的现实意义。(4分)
&&&&&&&&&&&&&&&&&&&&&&&&&&&&&&&&&&&&&&&&&&&&&&&&&&&&&&&&&&&&&&&&&&&&&&&&&&&&&&&
21.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陈寅恪先生的诗文,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并举例说明。(5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家在美女身上写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