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时期耶律阿保机机占领了什么

辽太宗辽太祖天赞元年(922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同参加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尤其是在南征、西征、回鹘期间,战功卓著。天显元年(926年),又随同太祖灭,作为前锋攻克渤海首都忽汗城。天显二年(927年)辽太祖死后,述律后称制,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十一月,在述律后的支持下即位。天显六年(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耶律倍南逃,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以称子、割让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皇帝。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为南京、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会同四年(944年),出帝石重贵即位,拒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会同七年(947年)1月10日,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改国号为“辽”。四月,因辽人实施的“打草谷”物资掠夺政策导致中原反抗不断,无法巩固统治,被迫引军北返,在栾城病逝,辽人将其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腐败,以盐渍腌其尸,时人称为“”,即“皇帝腌肉”之意。
耶律德光在继位之初,就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巩固他的。因为他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才得以继位的,而有些大臣却不太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哥哥,更是不服,因为阿保机当初是将耶律倍立为的。所以耶律德光一直将哥哥当成他最大的政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帝位,直到耶律倍逃到了。
首先,辽太宗耶律德光加强了对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军队,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势。其次,对于耶律倍管辖的辽太宗也严加防范,为了削弱渤海国的力量,他趁耶律倍离开属地到的有利时机,将渤海国大量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将其政治中心也迁移走,渤海国土地面积大大缩小了,而政治中心迁到离很近的地方也利于监视控制。为进一步防范哥哥,辽太宗又两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作出兄弟和好的样子,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耶律倍住在的时候辽太宗又趁机去渤海国,也是为了拉拢耶律倍的属下,为他充当耳目,对付耶律倍。等耶律倍和他的属下们要回渤海国时,辽太宗又抓住时机把他的属下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他们,分化耶律倍的力量。不久,在母亲的支持下,辽太宗又使出狠命的一招,将弟弟立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耶律倍在弟弟的一次次明里暗里的进攻下,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也为了避免以后有什么不测,就渡渤海投奔了。辽太宗费尽心机,最后也终于达到了目的。或许的政治经验还没有汉族人那么多,心也没有那么狠毒,毕竟是将哥哥逼走了,没有直接设阴谋将他杀死。阿保机当初也是如此,没有在兄弟们第一次反叛时将他们杀死,而是赦免了他们,直到后来才杀了一些人,但对于首犯也没有斩首,而是处以杖刑。
辽太宗时期青铜器
辽太宗对于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随着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即辽朝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辽国有崇拜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朝官,这是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掌管断案、刑狱。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辽太宗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负责御帐的护卫。北南,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地位很高。北面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遥辇氏,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宫廷一些日常事务。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御史台、翰林院等。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的控制。
辽太宗开始继续父亲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契丹从阿保机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中原的势力一直抵制的入侵,所以,契丹用兵时总是趁中原几派势力相争时打着支援一方的旗号进攻。在后唐统治时期,尤其是后唐明宗时期,中原比较稳定,再加上后唐的军队号称鸦军,都穿黑衣,战斗力也很强,而契丹是以民为兵的,没有专门的,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
因此,辽太宗的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变故时乘虚而入,收渔人之利,单纯的宣战和正式决战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死后,而且是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汉族地区担任官职,由于不懂治理之道,汉人中的一些投机取巧的小人就充当了他们的走狗,教他们搜刮民财,鱼肉百姓,这更增加了对辽军不满,于是中原地区反抗不断,辽太宗只好北返。当然,他北归也有不服中原水土留恋草原家乡的原因。在回去的路上,他慨叹道:“我不知(指中原汉人)难制如此。”其实,辽太宗本人对于汉族人的反抗也应负主要责任,他在北返途中,异常残忍,竟采取了这种野蛮残酷而又丧失人性的做法,这更是反抗蔓延而激烈。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和渤海人则使用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的控制。辽太宗总结了出兵的得失: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对于如果治理中原,他也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在给他的弟弟的信中他写道:“我夜里常思考治理中原的办法,看来,只有推心置腹、和协军情、抚慰百姓这三件事最重要。”只可惜他总结得有点晚了,不久就在临城(今)得病,而且病情恶化很快,到了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终于死在了栾城。为防止尸体腐败,契丹人将他的内脏摘去,将用盐浸泡,运到了辽国。几年战争得到的土地,包括十六州也全部丧失,被北汉和后周夺回去了。
辽太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太宗也继续父亲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得到十六州后,曾经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务,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辽太宗又仿效的做法,让下属举荐有才德的人任官。后来又下诏书招聘贤才,如果考核时确实很突出的,就马上可以担任很高的职务。在援助石敬瑭那次战争中,辽太宗得到了的书记,非常高兴,觉得此人难得,让手下以礼相待。张砺非常感动,此后真心辅佐辽太宗,辽太宗也很器重他,将他升为,后来又任命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了辽太宗的宰辅之臣。重用有才德的,对于辽太宗的统治帮助很大。与此同时,辽太宗还学习汉族的一些做法,例如对贪官污吏的处罚,整顿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过重的经济负担。对于汉族的一些礼仪他也尽量吸收,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续的旧民俗。下令做汉官的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与汉族的关系。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辽太宗死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死后被做成菜的皇帝。
后晋继位后,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称孙不称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大怒,以此为借口又发兵南侵,很快就灭了。但是灭晋过程中,扰民太重,中原的百姓起义不断,各路武装纷纷抗击辽军侵略,令耶律德光发出“中国人难制”的感叹,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不得不下令撤军回国。
公元947年,45岁的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的(今河北临城)染上一种热疾,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太医让他远离女色,他却将臭骂了一通:“你们都是不学无术,我得了热病,正要女色泄火,怎么能远离女色呢!”终因纵欲无度,走到栾城杀胡林时,口吐鲜血,一命乌呼。
这时,远在辽国都城上京,但已获报耶律德光病危的(扶其登基亲母)传来:“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可难坏了伴驾的文武大臣,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正在文武大臣和太医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御厨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吧。“羓”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 ”。这个主意一出,虽然有把皇帝当处理做成菜的的意思,但无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照厨师的意见办。
显示方式: |
中国皇帝分类树
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秦始皇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共有13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黑龙江民族丛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社会科学论坛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9次
参与编辑人数:1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27:4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2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2
上传于||文档简介
&&第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2
大小:2.7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初三历史总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初三历史总复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太宗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