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幅农村新建房子办酒席用的对联,以人名“繁荣”和“文华财经”开头,字数13字(或者15字)。

我对“对联出律与否”的一点再理解
我对“对联出律与否”的一点再理解
昨日,我的“个人中心”有人敲门说:“写了些东西,过来看看?”
这一看,不得了!知道又必须要写文章了。
写过《浅谈辛词用典》之后,曾发誓再也不写理论性的文章:因为这要费很多的时间和脑力--而这两方面都是我所不足的;所以在玉玲珑提问之后,我只是简单地说了说自己的一点浅见--原本是连“浅见”也懒得去写的,但见上面赫然地就列着我的“月圆老秋香”一句,于是不敢再懒了,只好写一点。
现在看到“爱问”上有那许多朋友都来关心这一问题,又联想到自己初学对联时的些许感受,只好勉力为之,多写一点。
初在网络学习对联的时候,最恨的就是两个字,外加一个标点:“出律!”人家也从不解释,只是硬梆梆地把这两个字兜头拽来,并不问你的感受如何。
说说我当时的感受吧:在那样的对联聊天室,作为一个酷爱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生手,我只觉得如在漆黑而陌生的野径上前行,刚想试探着作一声问询,便不知从什么地方有一大棒兜头砸下;这种不作任何解释和说明的大棒,我名之为“闷棍”;这种“闷棍”,常常能让我郁闷好几天。
后来发狠读书了,挨“闷棍”的时候越来越少,但那种挨“闷棍”的滋味,我想,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久矣夫!在“爱问诗词联栏”中,“出律”的问题似乎一直在被讨论--这也难怪,这本来就是一个学习与研讨的地方,而且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手”“生手”层出不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断地有“老”人离去,也不断地有“新”人加入;我来这里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关于是否“出律”的讨论,大概也有几个轮回了吧!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颇为简单,即:在出句中,出律与否,要看出句人主观上是否想“入律”;在对句中,则必须按出句的平仄严格“依律”。
主观上想“入律”的人,是在主动以“近体诗”(即律、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当然要“严遵规则”;但如果出句的人本来就没想“入律”,则何“出律”之有?就好比我原来根本就没想进你家的门,而你却大吼一声:“出去!”--这就难免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不是?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舞花风啊,你的‘月圆老秋香’明明出律了,还一味狡辩么?”
让我来举一个例子:
         “奈何阻重深”这一句的平仄是:仄平仄平平[唐.张九龄.感遇]
     对比一下“月圆老秋香”这一句的平仄是:仄平仄平平[舞花风]
呵呵,当时绝没有人说他“出律”,相反,这诗还被近人编入著名的《唐诗三百首》,作为学习的楷模。在《唐诗三百首》中,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一把一把地举出。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成就了近体诗的唐代,在律、绝样式之外,还有着“古乐府”、“新乐府”、“五言古”、“七言古”等各种样式以供人们选择。而张九龄的《感遇》,就是一首“五言古诗”。
也许又会有人说:“你举的只是单一的句子,我们这里可是成双成对的联啊!”
很好,那我们就来看一首人人耳熟能详的《望岳》(唐.杜甫),为了方便大家,我把平仄也列在下面: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仄平平平平 平仄平仄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仄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仄平平平平 仄仄仄平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
其中三四、五六,就是以“联”的形式出现的。诸位请看,这首诗除了三、七两句之外,可有哪一句不是“出”了“律”的?而且第七句显然还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犯孤平”!
至于对句,那是必须要按出句的平仄走的。为何?因为你是在“答题”;而凡是“答题”,那一定是要有“标准答案”的。参与别人的游戏,就要遵守别人的游戏规则。
广义上的对联,远比近体诗的生命要长;到如今更是会律绝的极少,会对联的特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近体诗离当今口语的表述形式甚远,政府方面又未作大力提倡,但更主要的,则正是由于律绝那“森严”的“律法”使绝大多数的今人望而却步了。
也正因为这时间与空间上的原因,遂使得对联的个体生命,要比律绝的个体生命强盛得多了,或者可以这么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律绝借鉴了对联,对联成就了律绝。
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一味地硬要把所有的对联统统塞进律绝的模子,那不就成了现代版的“削足适履”了么?当然,我还说了,想为学近体的除外。
但这并不就是说,对联就不讲平仄了(其实还真有怪异平仄的所谓“异体联”),我也在对玉玲珑问题的回答中说过:读来要能朗朗上口,铿锵悦耳才好。因为,汉字之所以于四大文明古国的语言中一枝独秀地生命得以延续,内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是集形、音、义三位于一体的。离了“音声”,汉字也失了三分之一的生命,遑论流传?
说到“音声”,再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呀嘲哳难为听”
 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唐.白居易《琵琶行》)
这首七古是每一个上过高中的人都应该能倒背如流的。但请问,诸位有没有研究过它的平仄,合律否?
也许有人觉得这两句诗读来拗口,一点不美,但我却要说:它真是美的典范!因为它的平仄,近乎完美地贴合了山歌村笛荒腔走板、有调无腔的特点!
记得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贴切,是文学语言的母亲。”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读出“月圆老秋香”内中的沉痛呢?
喜欢街边大排档,不喜欢五星大酒店;喜欢闲逛农村大集市,不喜欢走进名牌珠宝店;也喜欢灰姑娘的水晶鞋,但绝不准备将自己的天足很委屈地塞将进去;甚至我可以自己绣上一只大花鞋,摆到街边摊来诚心等待最合适的那一只来相配......
我常把自己对联的出句比做自己养育的女儿,我一心一意地要为她找上一个最适合她的郞君,这与她的美丑无关。
我想,凡是到“爱问诗词联”来的朋友,都如初学对联时的我一般,对这份传统的文化遗产有着特别的那一份钟爱,故尔方能“屡败屡战”,跌倒爬起,且乐此不疲。在“对联”这一方可爱的原野中,请不要轻易地施以“出律”的“闷棍”,好么?
也谈对联格律
对联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守的基本规范。“格律”一词原指诗、词、曲以及律赋等韵文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压韵等方面的格式及规则,在对联创作中把形式方面的基本规范称之为“格律”,只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用法,其实与古典词曲的那种“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严密格律不同,对联只是在字数、句数、节奏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极富变化。对联的形成受律诗的影响很大,所以最初的五七言联基本承袭了律诗中两联的格律要求。在后来的发展中对联在形式上集合了骈文、赋、词、曲、古文乃至白话文诸多文体的特征,对于形式的要求也趋于宽泛和复杂,以至于根本无法以“一刀切”的方式用一种绝对化的“联律”来统领全部的对联创作。但没有“绝对的联律”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一个相对宽松的使对联问题得以成立的基本规范,如果从这一高度看待古今的对联创作,那么有两点原则可以说是可以涵盖所以对联的基本规范,即词语对仗和声调和谐。
词语对仗分为以下几种:
1、工对:也称严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把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来构成对仗。如: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郑板桥]
“春”对“夜”为时令名词,“风”对“雨”为气象名词,“放”对“瞒”、“来”对“去”、“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是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2、宽对:原是相对于工对而言,是指非同一小类词语构成的对仗,如名词中以“日”对“风”是属于以天文对气象。但现在所说的宽对已包括了词性差别甚大的词语,甚至句法结构相同所形成的半对半不对也归入宽对的范畴。如: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厦门太平岩]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工对注重形式,宽对注重内容,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
3、正对:正对的上下联内容虽不同,但表现的主题一致,其逻辑关系应是并列的。作者往往抓住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进行叙述或议论,来表达大致相同的主题。如: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苏州虎丘花神庙]
正对主要是体现在表达方式相同、语调口气相同、联意主旨相同。但应注意选取事物的侧面、角度要避免重复,用词避免雷同,否则,易于出现“合掌”之忌。
4、反对:是上下联由相反或相对的内容所构成的对仗方式。用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成对联,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既对仗工巧,又深化主题,如: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程道州医师]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西湖岳坟]
5、流水对:也称串对。将一个意思分上下联来表述,内容连贯,语气衔接。所谓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所谓串对,指上下联语气贯通,意思连贯。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哲理联]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劝学联]
6、自对:是楹联中的一种变格,是古今联家乐于使用的一种格式。即上下联两边各自为对。也称边对、就句对、当句对。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以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黄鹤楼联]
上联“登临”是动词,下联“日夜”是名词,论词性是不能对仗的。这里就运用了当句自对。上联以“登”对“临”,下联以“日”对“夜”,依两边各自成对格,不但成立而且十分工整。
7、借对:利用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义多字的特点,借用与这个字相关的另一字来组织对仗,
(1)借音。如:
曾经沧海千层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兰州河神庙联]
借“沧”音同“苍”,与“黄”成颜色对。
(2)借义。如:
好句不妨灯下草
高龄可辨雾中花[眼镜店联]
“灯下草”之草,本意为草稿的草,借草木之草与下句“还”成花草对。
(3)借名。如: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清,严问樵挽姬人联]
“朝云”,苏轼妻。上联借‘朝云’名对‘暮雨’,十分工整。
(8)无情对。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本应是“内容相关”。而“无情对”作为对联手法中的异类,则是依靠巧妙独特的构想,使字面对仗十分工整,而内容却要绝对不相关,甚至意义上风马牛不相及,越是无情玉石精妙。最典型的当是:
“张之洞”是人名,“陶然亭”是建筑物,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张”“陶”为姓氏,“之”“然”为文言虚词,“洞”“亭”为景物,字字对仗工整,实为无情巧对。(代续)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屡败屡战方能千秋万代一桶浆糊啊,呵呵。
我觉得,如果是对句(下联)出律了,是要指出纠正的。如果出句(上联)看上去比较为难的,可以选择不参与咯。^_^
望着那律绝“森严”的“律法”,粉丝目前已经是望而却步了。不过从心里讲,虽是望而却步,但并不反感它,拒绝它,甚或闲暇时每每还有一种去征服它的冲动!可惜,凡人俗事多,加之意志薄弱,屡战屡败矣。
关于诗词格律,我把它看作一座山峰,是一座只有耳闻不曾到过有些神秘的山。这座山远离都市,没有喧哗,就大多数人而言,一辈子不去,对他们时下生活也不会有丝毫影响。但有些人,愿意远离都市,抛弃喧哗,执着的去攀登考察。粉丝羡慕佩服这些朋友!
等俺挣够了钱衣食无忧或下岗退休,一定也去爬爬,研究它一番,了却心愿。现在先外围转转,搜集点资料,摸摸情况,看看风向,算算成本,等待时机。
(嘿嘿~,履兄看到又该说粉丝灌水,快跑!)
喜对不懂律,好比一樵夫。只管开口唱,无意高与低。
联 律 通 则 (试行)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第二章 总 则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三章 附 则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四条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八条 避忌:
② 不规则重字。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日起试行。(完)
*********************************
如果按照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的要求,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且上下联要一致,我们就应该说是合律的.
中国楹联学会颁发
联 律 通 则(修订稿)
引 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 一 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 二 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 三 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 四 条 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 五 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 六 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传统对格。
第 七 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 八 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 九 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 十 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日起施行。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附件:中国楹联学会颁发联律通则.doc
虽然,你改月满老秋香就可合上所谓的律,但是你的修改会引起误会。月满可作月圆,也可作满月。还是月圆老秋香好。
顾颉刚,钟敬文等从风俗学上证明,对联起源周朝民歌,后来演化成桃符,最后形成对联。
马蹄韵规定:五言为
1.平平仄仄平vs仄仄平平仄
2.仄仄仄平平vs平平平仄仄
但是实际的对联创作有律句,有拗句,有散句,不拘一格。你的文章是从诗律看对联律。下面我们从对联律看对联律。
引联 律 通 则 (试行)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本规则综合归纳了近年、近期各方意见,涵盖了古今常见对联类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长期以来为对联声律理论的完善作出贡献的理论工作者!感谢参与讨论的所有版主和联友!
  本规则是本站对联赛事评选标准(声律部分)的制定依据,对于联友日常出对句和成联创作,本规则起指导作用,而非强制性规定。
  本规则分为【概念】【总则】【细则】【举例】四个部分。
  【概念】
  一、旧声、今声和平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称为“旧声”或“古四声”,其中“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去、入”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称为“今声”或“新四声”。
  二、节奏和节奏点,意节和音节:
  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称为节奏,分为“语意节奏”和“语音节奏”,简称“意节”和“音节”。意节是按词语实际意义划分的节奏,音节是朗读时按停顿需要划分的节奏。节奏的末字称为“节奏点”,“意节”和“音节”末字分别称为“意节点”和“音节点”。按字数,有一字节奏,两字节奏,也有三字以上的节奏,其中两字节奏居多。
  三、律句、非律句和拗句:
  由规范的两字音节组成的句子称为“律句”(其中单言句末字为单字音节),反之称为“非律句”。
  由律句组成的单句或复句联称为“律句联”,由非律句组成或含有非律句的单句、复句联称为“非律句联”。
  平仄不依常格的五言、七言律句称为“拗句”。从对联声律角度,有两种拗句需特别留意,详见【举例】部分。
  四、联脚和句脚:
  上下联末字称为“联脚”,复句联各分句末字称为“句脚”。
  【总则】
  总原则: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上下联节奏应保持一致。
  二、平仄的应用遵循旧声、今声“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三、联脚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则。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简称“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简称“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之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之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细则】
  一、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一】部分)
  1、律句的交替律和相反律统称为“135不论、246分明原则”;五言、七言忌三平尾,不忌孤平;
  2、三言句、三字词在对联中通常看作非律句;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来分析声律。
  3、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意节、音节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均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4、律诗拗句有满足和不满足“246分明原则”两种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作为特例,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5、复句联中的律句声律依上述规则。
  6、符合律句格式的巧趣联声律可从宽(参见【举例一】特例部分)。
  二、非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二】部分)
  1、根据具体情况,意节可大可小。
  2、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意节;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意节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意节组合。
  6、自由体(散文格、戏文格、民歌格、口语格等)和巧趣联(复字格、回文格、音韵格等)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三、复句联声律细则
  1、句脚平仄交替以马蹄韵的“两两交替”为理想模式。
  2、巧趣联句脚平仄可不遵“三原则”,但应尽量遵循相反律。
  3、同时含有律句、非律句的,分别遵循各自的声律。
  四、关于特例
  几乎任何规则都会有特例,对联也有很多“出律”、“出格”的类型和例子,本规则未能也没必要详列;多数特例要么和特定的场合有关,要么和特定的作者或读者有关,再不就是因为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本规则中的确定性表述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举例一】律句联举例(所举例子今古音未作标注)
  ●1、规范的两字音节,音节点交替平仄,上下联相反,非音节点不拘平仄:
  四言:
  心标/日月
  义贯/乾坤(2、4位交替,上下相反)
  五言:
  窗意/包涵/画
  天容/酝酿/春(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六言:
  隔岸/数间/斗室
  临河/一叶/扁舟(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七言: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窗通/碧水/苍山/外
  人在/光风/霁月/间(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复句联(句式繁多,仅举两例):
  紫禁/迎春,瑞拂/千条/御柳;
  丹楼/映日,祥开/万树/宫花。(四六句式)
  旭日/鉴忠/诚,维权/果硕/三一/五;
  春风/播善/美,普法/花馨/百万/千。(五七句式)
  律句格式巧趣联也有不少合律的: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叠字格)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音韵格)
  ●2、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意节、音节不一致,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音节),海内/存/知己(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读书/人去/留萧/寺(音节),读书/人去/留/萧寺(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读书/人去/留萧/寺
  招隐/山空/忆戴/公
  ●3、有两种特殊的律诗拗句打破“246分明”原则,但因历代律诗、对联均有应用(特别是第一种),本规则作为特例介绍,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上联:平平仄平仄——新年纳余庆
  下联:○仄仄平平——嘉节号长春(上联2、4不交替,上下4位同平)
  上联: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全仄)
  下联:平平平仄平(也有别的格式)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上联2、4无交替,上下4位同仄)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
  ●4、律句联特例(其中部分为巧趣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有名的岳麓书院联。联脚上平下仄)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流传甚广的无情对,也有说“黄梅天”是当地一道菜名。三平尾)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赠江苏南京、江苏无锡五校乡村教师。上联无交替,联脚上平下仄)
  花开/三章/清平/调(六连平)
  叶落/一曲/长恨/歌(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
  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大财/未进,阿娇/权歇/半夏(联脚上平下仄,有的节奏点未作交替)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清代著名学者阉若嘘自题。联脚同仄)
  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
  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江苏苏州灵岩山继庐亭,联脚同仄)
  以下两例遵循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是“半合律”的巧趣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顶针格)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
  【举例二】非律句联举例(巧趣联和自由体种类未能尽列)
  ●1、四至七言非律句例子(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可不拘平仄):
  待/东边月
  傲/南面王
  长/中华/志气
  览/世纪/春光
  除旧岁/破旧俗
  迎新年/树新风
  承/上下/求索志
  绘/春秋/振兴图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2、三字词句通常看作一个意节,有时意节可以不用分得太细,特别是固定词组,一般看作一个意节: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
  兴农业,减农税,富农村,乐农家,农民/皆大欢喜
  办学城,增学科,强学府,鸣学界,学者/层出不穷
  大企业/促/大繁荣,大品牌/闯/大市场,有容/乃大;
  新农村/谋/新发展,新时代/建/新家园,无处/不新。
  ●3、自由体和非律句巧趣联(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恭亲王去/德亲王来/见新鬼/应思故鬼
  夏同龢兴/翁同龢败/愿贵人/莫学常人(复字格)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嵌字格)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复字借义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西湖/游乐船/乐游/湖西(回文格。归入律句联也可)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口语格)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百业诚信/无双埠,工商共荣,振邦/万代千秋(有名的南浩街征联。后四字细分为“五湖/四海”也可。可称为“散文格”,但归入律句联也可)
  ●4、非律句联特例
  两行/北雁,避风雪/以南来;
  千古/西乌,冲夜月/而东去。(陈铧与朱熹对饮,忽见山雁南飞.陈乃为此联,朱极赏之。联脚上平下仄)
  搬嘴弄舌/说风道雨/哪个女子/似我那/泼水夫人
  张口闭眼/喷云吐雾/谁家男人/像你这/烧火先生(口语格。联脚同平)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固定词组三平尾)
----------------------------------------------
雄心锤炼千秋句;
胜地留存万代歌!
——中华国粹网
﹎._____▂
╭⌒╮下雨啦━┅~ ¤ ╭⌒╮ ╭⌒╮
╭⌒╭⌒╮╭⌒╮~╭⌒╮︶︶, ︶︶
,︶︶︶︶,’’︶~~ ,’’~︶︶, ,’ ,
╱◥█◣ ╱◥█◣ ,
︱田︱田︱︱田︱田︱
╬╬╬╬╬╬╬╬╬╬╬╬╬╬
读舞花风兄的文章,引发我更深的思索。我想,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本想看些书再参与讨论,但又不知会是何时才能看足,而又不想错过这次发表看法的机会,所以我先简单说几点吧。以下说的对联,一般都指五言、七言联。
一,“律”,当指“律诗”之“律”。“律”有规律、准则的意思,不敢说在唐朝之前没有入律的诗,但律诗的规律经过唐朝诗人大量地实践和总结后,后世写律诗时都不约而同地遵守了。唐人写律诗,也发展古诗。律诗有它的“律”,古诗的规律应该是有别于律诗之“律”的。清朝赵执信把古诗的规律称为“别律”,意思就是另外一种规律的诗体。句子越不入“律”,就越与古诗的准则相近,至少唐人做古诗时的心理是如此。而唐代以前诗人写诗,估计既不遵守“格律”,也不遵守“别律”,就无所谓“律”。
二,张九龄的《感遇》、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琵琶行》都是古诗,所以它们理所当然是“出律”的,不“出律”(或者一联中至少要有一句是“出律”的)倒是不成功的古诗了。
律诗的规律主要有三点:1,字数合律;2,平仄合律,中间两联要对仗;3,“粘”和“对”。
用这三点来比照杜甫的《望岳》,可以发现,虽然从字数上看像一首五律,虽然中间两联有对仗,但诗的平仄不合律,而且“失粘”,因此《望岳》不是律诗。
三,对联雅称楹联。“楹”是柱子,楹柱上的对联才叫“楹联”。(实际上“对联”的内容要比“楹联”广些,因为对联中有“无情队”之类,大多是不能往楹柱上题的。)
题在楹柱上的句子,两两相对,对仗越工越好,“工对”,正是律诗所提倡的,而古风虽然也有对仗,但为了显示其古拙,它的对仗也以对得“拙”为佳,即不喜欢“工对”,这是对联与律诗联系紧密的重要表现之一。
对联创作的平仄规律,若采用“别律”,实则“无律”。就是说,以“不讲规则”作为规则,就是没规则。“格律”既然已经被总结出来了,而且我们在对联实践中发觉可行,可以作为一个公共标准(特别是征联活动、联赛时可以运用。),我们不妨采用。我们日常使用的“合律”、“出律”等术语,其他对联网站,其他的对联创作群体也经常使用的。对联的平仄规律与“格律”相似,这也是对联与律诗联系紧密的重要表现之一。
当然,对联并不只受律诗影响,五言、七言的短联用“意顿”之法划分平仄比较少见。遇到长联时,平仄规则可做些必要的修改。
四,我对出律的看法
首先,我是管理员,推荐好帖是我的职责之一。进行推荐工作,要自始至终坚持一个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参照,推荐工作就不好执行。所以我不推荐出律的句子。曾有人批评我对“出律”态度的“双重标准”,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不得不妨,呵呵。
其次,我是普通的爱联者。我也曾经不知道什么是“出律”,所以深知舞花风兄挨“闷棍”的苦恼,所以才把我与食古老师的通信编辑成几篇文章贴在博客里,
希望对初学对联者解决困惑有所帮助。现在,我对出律的现象也看淡了——欣赏别人的佳句时宽容些,自己创作时候还是严格要求。
最后,对“(甲)平平仄仄平仄仄”与“(乙)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看法:我在对联出句时坚持不用,对句时酌情使用。
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他的望岳跟黄鹤楼一致,我们不要偷换概念说他不是律诗
支持舞花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华东方酒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