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人叫刘丛强 天津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刘丛强副主任来我所调研----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您现在的位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刘丛强副主任来我所调研
| 作者:综合办 | 【
】【】【】
  2013年12月27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院士带领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和国际合作局相关人员来我所调研,与我所杰青和管理人员座谈。&  刘丛强副主任一行首先参观了我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离子探针和纳米离子探针等大型公共实验室。&  座谈会由副所长主持。所长从整体情况、学科布局和平台建设三方面详细介绍研究所科研进展情况。听取汇报后,刘丛强副主任充分肯定了研究所利用自然科学基金推动科研产出、促进学科发展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研究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强调以全球视野开展“特提斯造山带与资源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希望研究所再接再厉,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方面实现跨越发展。&  座谈会上,杰青获得者们就关心的基金项目申请、国际合作计划开展等问题,与基金委相关人员坦诚交流,建言献策。&&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 传真:010-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公网安备号您现在的位置: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 &&&& 【字号:
姓名:刘丛强性别:男出生年月:1955年10月职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职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专家类别:中国科学院院士/贵州省省管专家专家(第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99号;550081Tel: 4;Fax:4E-mail: 学历和工作经历1978年3月-1982年2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岩石矿物地球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3月-198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矿床地球化学专业论文题目:湖北银沟铅锌银矿床的地球化学成因研究;导师:涂光炽,1984年12月获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1月-1986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工作内容: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1986年5月-1987年4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工作内容:陨石矿物学研究1987年5月-1988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客座研究员。工作内容: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1988年4月-1991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博士研究生,分析化学和地球化学专业;论文题目: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演化(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包体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导师:增田彰正,1991年3月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4月-1994年4月:日本科学技术厅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工作内容:沙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和中国东部大陆地幔地球化学研究1994年3月-1996年10月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学内容:宇宙和地球科学;研究内容:环境地球化学和地幔地球化学1996年10月-1997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作内容:流体作用的成岩成矿效应研究1997年7月-98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日-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2011年11月至今: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年1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2月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奖和人才基金情况1、1990年8月获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候德封奖(中国西部(东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013号)2、1993年5月破格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3、1994年8月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7,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证书号 94-8)4、1994年11月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入选。5、1996年11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基金编号:)6、1998年4月任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7、1998年贵州省省管专家8、2000年6月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劳动模范,证书编号,第120号)9、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优秀领导班子奖10、2002年10月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负责,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地幔源区特征,编号:-1-1, 2002.10)11、2003年2月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记一等功)12、2003年3月获中国科学院首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3、2004年10月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负责,喀斯特(乌江)流域物质的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1)  学术团体和社会兼职1、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2、贵州省科协副主席;3、中国地质学学会理事;4、中国地质学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副主任;5、美国地球物理联合委员会(AGU)会员;6、美国地球化学学会会员;7、国际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学会(IAGC)会员;8、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CNC-IGBP)会员9、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兼职教授;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11、昆明理工大学兼职教授;12、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3、任《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矿物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副主编,《地球化学》、《湖泊科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岩石学报》《地球科学进展》编委有及国际著名《Chemical Geology》杂志编委。 学术兼职1、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2、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委员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领域科学指导与评估专家组成员4、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理事5、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矿物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球与环境》,《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编委研究经历和课题研究概况I. 矿床地球化学(7.4)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和工作期间,本人所进行的研究为鄂西北银洞沟铅锌银矿床的地球化学成因研究和中国层控矿床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具体工作包括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研究,流体包裹体测温测压以及流体成分分析、矿床和围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O、H、S、C、Pb)研究。研究成果已在Chinese Journal ofGeochemistry、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杂志上发表。II. 中国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研究(1.3)这项研究主要是博士课程期间的工作。研究工作内容主要有中国东部大陆新生代玄武岩和超基性岩包体的微量元素。主要为稀土元素浓度的等离子和同位素稀释法分析,以及Sr、Nd、Ce同位素组成分析(大部分成果已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ya, Chemical Geology , Geochemical 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III. 沙漠环境地球化学(4.3)这是申请人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任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时参加的一项中-日沙漠化机制合作研究项目,主要针对沙漠环境中发生的诸如地壳物质的风化、河水蒸发土壤盐碱化、第四纪沉积物(沙漠砂和黄土)的形成、搬运和沉积等过程的地球化学进行研究。(有关成果已在国际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 Chemical Geology ,Journal of Arid Land Studies 上发表)。IV.地质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从1996年至今)这方面的工作包括三各方面:(1)流体成岩成矿效应研究,这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2)流体-岩石反应体系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这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资助的项目;(3)地质流体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本人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攀登预选项目(95-预-39),主要研究岩石圈动力学演化过程中流体作用。V. 流域-湖泊环境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从1996 至今)主要研究流域-湖泊环境系统中物质在不同圈层之间的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不同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机理。具体研究内容有:人为作用下的流域水土流失(流域侵蚀)状况;流域-湖泊系统营养元素循环过程与湖泊富营养盐化;水/粒作用对重金属元素迁移沉积的控制机理;地下水污染的同位素示踪;等。负责承担重要科研项目情况1、1995年1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地质流体作用地球化学—水/岩作用的为凉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2、1998年4月作为首席科学家启动、主持国家攀登预选项目(95-预-39):地质流体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3、1997年1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流体/岩石反应体系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4、2000年8月作为首席科学家启动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创新项目“西南乌江流域物质的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5、2004年11月作为首席科学家启动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创新项目“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土壤-植被系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培养20名博士生(已毕业):马英军、张鸿翔、张辉、王中良、常向阳(在职)、梁华英(在职)、徐志方、韩贵琳、赵志琦、肖化云、吴攀、梁重山、王端平、杜建国(在职)、汪福顺、万鹰昕、郭庆军、岳南秀、傅平青、周建林(在职)代表论著(一)代表著作[1].刘丛强 等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表物质循环——西南喀斯特土壤-植被系统生源要素循环,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618页.[2].刘丛强 等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表物质循环——西南喀斯特流域侵蚀与生源要素循环,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608页.[3].刘丛强、黄智龙、许成、张鸿翔等(2004).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以四川冕宁稀土矿床为例,地质出版社,北京,pp. 229.[4].黄智龙、陈进、韩润生、李文博、刘丛强、张振亮等(2004).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兼论峨嵋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的关系,地质出版社,北京,pp. 187. [5].韩润生、马德云、刘丛强等(2003).陕西铜厂矿田构造成矿动力学,云南科技出版社,pp. 171.[6].Liu Cong-Qiang, Zhenhua Zhao, Tangfu Xiao, Jayanta Guha (2003).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Issues: A hand book. Gui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Guiyang, China. pp. 145.[7].黄智龙、刘丛强、朱成明等(1999),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成因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地质出版社,北京,pp. 252.(二)部分代表论文[1].Liu, C.-Q., Lang, Y.-C., Satake, H., Wu, J. and Li, S.-L.,Identification of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Inputs of Sulfate and Chloride into the Karstic Ground Water of Guiyang, SW China: Combined δ37Cl and δ34S Approa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42,2008年,页.[2].Chetelat, B., Liu, C.-Q.*, Zhao Z.Q, Wang, Q.L., Li, S.L., Li, J., Wang, B.L.,Geochemistry of the dissolved load of the Changjiang Basin rivers: Anthropogenic impacts and chemical weathering,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72,2008年,页.[3].Liu, C.-Q., Li, S.-L., Lang, Y.-C., and Xiao, H.Y.,Using δ15N- and δ18O-values to identify nitrate sources in karst ground water, Guiyang, Southwest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40,2006年,页.[4].Liu, C.-Q. and Zhang, H.,The lanthanide tetrad effect in apatite from the Altay No. 3 pegmatite, Xingjiang, China: an intrinsic feature of the pegmatite magma,Chemical Geology,214,2005年,61-77页。[5].Si-Liang Li,Cong-Qiang Liu, Fa-Xiang Tao, Yun-Chao Lang, and Gui-Lin Han (2005) Chemical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ground waters of Guiyang city, China: Implications for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carbon and contamination. Submitted to Ground Water. ): p. 494-499.[6].Han, G. and Liu, C.-Q.*,Water geochemistry controlled by carbonate dissolution: A study of the river waters draining karst-dominated terra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Chemical Geology,204,2004年,1-21页.[7].Zhang, J. and Liu, C.-Q. *,Major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in rainwaters from Japan and East China Sea: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Chemical Geology,209,2004年,315-326页。[8].Xiao, T., Guha, T., Boyle, D., Liu, C.-Q., Zheng, B., Wilson, G.C., Rouleau, A. and Chen, J.& Naturally occurring thallium: a hidden geo-environmental health-hazar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4 .[9].Zhang G., C.-Q. Liu* (corresponding author), Y. Yang and P. Wu (200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and sulfur isotope of water draining lead-zinc mine in carbonate area.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55,51-62.[10].Zhang G., C.-Q. Liu* (corresponding author), P. Wu and Y. Yang (2004)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e-waste calcinesand runoff from the Wanshan mercury mine, Guizhou, China. Appl. Geochem. 19, .[11].Jing Zhang and C.-Q. Liu*(corresponding author) (2004) Major ion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hemistry of the rainwaters: Implications for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the dissolved solids. Chem. Geol. 209, 315-326. [12].Liu* C.-Q., Huang Z., Xie G. and Masuda A. (2004) Geochemical records of mantle processes in mantle xenoliths from three Cenozoic basalts volcanoes in easter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78, .[13].Xiao H. and Liu C.-Q. (2004) Discrimination between extraneous nitrogen input and interior nitrogen release in lakes. Science in China (D) 47, 813-821.[14].Hua-Yun Xiao, C.-Q. Liu (2004)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in TSP over Guiyang, SW China. Atmos. Environ. 38, .[15].Han R., Liu C.-Q., Huang Z., Ma D., Li Y., Hu B., Ma G., and Lei L. (2004) Fluid inclusions of calcite and surces of ore-forming fluids in the Huize Zn-Pb-(Ag-Ge) district, Yunna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78, 583-591.[16].Lv Z., Liu C.-Q., Liu J., Wu F.C. (2004) The bio-barite in witherite deposits from Southern Qinling and its signigicanc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4,10,889-895.(三)2004年以前部分论文[1].刘丛强(1987)湖北银洞沟铅锌银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矿床地质,第6卷,第4期,53-61.[2].刘丛强(1989)湖北银洞沟铅锌银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地球化学,第2期,139-148.[3].Liu, C.-Q., Xie, G.-H., Nakai, S., Shimizu, H. and Masuda, A.(1989) Trace element abundances and Sr, Nd and Ce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Cenozoic Basalts from Yutian, Xinjiang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3, .[4].Liu, C.-Q., Xie, G.-H., Nakai, S., Shimizu, H. and Masuda, A. (1990) Sr, Nd, Ce, O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Kangsulake, Yutian County, Xing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5, .[5].Xie, G.-H., Wang, J.-W., Wei. K., Liu, C.-Q., Tatsumoto M. and Basu A.R. (1989) REE and Sr, Nd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enozoic alkali basalts from Huangyishan, Kuandian, China. Science in China, 33, 747-756[6].Liu, C.-Q., Shimizu,H., Nakai, S., Xie, G.-H. and Masuda, A. (1990) Isotopic and trace element studies for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we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 crust-like enriched component in the mantle. Geochem. J. 24, 327-342[7].Liu, C.-Q., Masuda, A., Shimizu, H., Takahashi, K. and Xie, G.-H. (1992) Evidence for pressure dependence of the peak position in the REE mineral/melt partition patterns of clinopyroxene. Geochim. Cosmochim. Acta, 56, [8].Liu, C.-Q., Masuda, A. and Xie, G.-H. (1992) Isotope and trace-element geochemistry of alkali basalt and associated megacrysts from the Huangyishan volcano, Kuandian, Liaoning, NEChina. Chem. Geol. 97, 219-231[9].Liu, C.-Q., Masuda, A. and Xie, G.-H. (1992)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s and rare earth element abundances in Cenozoic basalts of eastern China: Implication for a pressure control over LREE/HREE fractionation of continental basalts.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1, 289-313[10].Liu, C.-Q., Okada,A., Yabuki, S. Zhang, J. and Masuda, A. (1992)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loess and desert sand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Studies 2, 45-54[11].Okada, A., Yabuki, S., Liu, C.-Q. and Huang, Z.-W.(1992) Distribution of salt-constituting chemical species in the desert soils of the TurpanBasin and JunggarBasin, Xinjiang,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Studies 2, 29-37[12].刘丛强,增田彰正,解广轰(1993)辽宁宽甸黄椅山玄武岩中地幔包体REE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科学,第28卷,第3期,228-234.[13].刘丛强,解广轰,韦克俭,增田彰正(1993)辽宁宽甸黄椅山玄武岩和巨晶的同位素与地球化学,岩石学报,第9卷,第1期,9-19.[14].Liu, C.-Q., Masuda, A., Okada, A., Yabuki, S. Zhang, J. and Fan, Z.-L. (1993) A geochemical study of loess and desert sands in Northern China:Implications Forcontinental crust weatnering and composition. Chem. Geol. 106: 359-374.[15].Liu, C.-Q., Masuda, A. and Xie, G.-H.(1994)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Cenozoic basalt in eastern China: Petrogenesis and mantle source. Chem. Geol. 114: 19-42.[16].Liu, C.-Q., Masuda, A., Okada, A., Yabuki, S., Zhang, J. and Fan, Z.-L.(1994)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Quaternary deposits from the arid in northern China. Earth Planet. Sci. Lett. 127:25-28.[17].刘丛强,解广轰,增田彰正(1995)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II)Sr、Nd、Ce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Vol. 24,203-214.[18].刘丛强(1996)流体-岩石反应体系中的硼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Vol. 25,93-100.[19].刘丛强,解广轰,增田彰正(1996)汉诺坝玄武岩中地幔包体REE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岩石学报,Vol. 12 (3),382-389.(四)国际会议特邀报告Liu C.-Q.Water geochemistry of the WujiangRiver and Changjiang mainstream: Implications for rock/soil erosion and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atchment environments. The 3rdAsia-PacificSymposiumonEnvironmentalGeochemistry, Guangzhou, China, 7-9 November,2001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4 传真:4 电子邮件:guosheng@vip.院领导集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
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与天...
《科学通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领域...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开展啦!巡展将展示科研“国...
日,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逝世30周年纪念日。
庆祝2015国际光年,讲述光学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背后故事。
量子通信的问世,重新点燃了建造“绝对安全”通信系统的...
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访问城市环境所
我要分享 &
文章来源:城市环境研究所&&&&发布时间:&&【字号:&&&&&&】
  应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刘丛强于5月6日访问城市环境所,并作了题为《创新驱动与基础研究和科学基金发展》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城市环境所所长朱永官主持。&  报告中,刘丛强从全球大趋势、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国科技发展趋势和基础研究与科学基金等方面进行阐述,讲解了基础研究的国际发展态势、国外科学基金战略动向、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基金委如何促进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思考等议题,并回答了与会科研人员提出的问题。&  刘丛强于1994年入选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1998年任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年任973计划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首席科学家。2002年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负责);2003年获中科院首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早期主要从事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及其地幔岩包体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996至今主要从事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点为喀斯特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变化。有关喀斯特(乌江)流域物质的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于2004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至今共发表中文期刊收录论文200余篇,英文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合著专著5部;培养博士生(毕业)30余名。&刘丛强作报告&
(责任编辑:麻晓东)您现在的位置:
【字号:&&&&】
  地球化学家 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2月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后留所工作;1986年5月留学日本,先后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日本科学技术厅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年10月辞去副教授职务回国。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主任。1997年7月至2009年9月任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今社会兼职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贵州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国际《Chemical Geology》和国内《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等刊物编委。刘丛强主要从事(1)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和(2)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系统研究。发表国际SCI收录论文17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资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刘丛强简介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精彩图片推荐
商务进行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丛强院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