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守易门越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贤幸与配合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栏目电话:028-
查看: 3184|回复: 18
又向文君井畔来-道法自然解读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道法自然 于
12:39 编辑
& && && && && && && && && && && && && &&&前言
&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落魂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亭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两千年多年来,文君和相如的故事就好像一坛老酒,时常激起我们品尝的欲望,可谓常品常新。在邛崃网友“道法自然”的眼中,他们的故事又有怎样的新意呢?让我们跟着他一起来品尝品尝吧  
  & && && &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一.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反抗封建的前驱吗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其一言九鼎的大作被人们奉为经典是历史形成的;惟其如此,他老人家被人们尊称为“郭老”也是无可厚非的;他老人家1957年为我们邛崃“文君井”的题词也是世人熟知的,其文曰:“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文君井”由此锦上添花也是显而易见的,邛崃人民应该领你的情似乎天经地义的。然而,今天我不得不说,郭老,你老人家的观点值得商榷吧,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反抗封建的前驱吗?    按照你老人家的封建社会分期论,战国、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照此一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生活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代正是封建制度作为一种新生制度而显示勃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时候,远没有进入明清时期那种老态龙钟状态。这个时期就要提出反封建,不是说明你太超前,就是说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落后和反动的。照此逻辑,出了这么一个悖历史潮流而行的人,我们邛崃有什么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呢?也许,你的粉丝们会说,你傻乎乎的懂个啥哦,人家郭老说的反封建不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反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是吗?那我们就再来看看文君和相如时代的婚姻制度吧。    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道理。历史上,婚姻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靠约定俗成的世俗伦理道德约束到文字法律规范的过程。就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生活汉景帝到汉武帝的时代而言,它的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又是怎么样的呢?就年龄而言,当时规定女子十五岁左右就可以结婚,文君和相如相识的时候问已经是十八九岁,相如则是三十五以上快要“奔四”的人,用某个小品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年龄不是问题”;再从所谓的道德贞洁观念看,那个时候从皇室到民间改嫁和再嫁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文君新寡再嫁也是没有“从一而终”道德障碍的;就法律层面看,当时仍然沿用周朝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司马相如在遇到卓文君之前的婚姻状况已经不重要,就算是这个三十多岁的人以前有过婚姻或者当时已经有妻室也不是问题;就双方的政治地位而言,司马相如不是一般的读书人,抛开他是前朝官员(汉景帝武骑常侍)不说,他至少可以算得上“士”,只不过是当时的状况不佳,近乎穷困潦倒;卓家虽然富甲天下,然而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就气社会地位言,在“士农工商”中排在末位,所以司马相如娶卓文君应该不算高攀;而且以当时县令王吉和卓文君父亲卓王孙的关系看,卓王孙对司马相如的情况应该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不然他会请司马相如去家里做客吗?乃至在一定程度上说,这该是这位邛富翁巴结上层人士之举。所以,这一桩合情合理合法的婚姻实乃无可厚非,哪里来的反封建成分在里面呢?郭老!说到这里,郭迷们或许又要说了,人家郭老微言大义,所说的反封建是反封建礼教,是反对“从一而终”“三从四德”,反对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缔结程序不合“周之六礼”的婚姻,反对那种没有举行过一个热闹的结婚。这些看起来振振有词的理论其实都是不值一驳的。为什么呢?    其实,上面所说的那套仪式不是没有。但是,这些仪式要么就是继承西周到春秋时期制定的婚姻礼仪,要么就是文君和相如身故后的法律制度。更何况,那个礼仪是“礼不下庶人”,那些是对上层社会人士的要求,你老卓你那个时候的地位连一个农民都不如,你还没有资格享受这个礼节,当然也就无需遵守。就算是出嫁之人的文君新寡之后要“三从”吧,无夫无子,她从谁哦?“从一而终”就更说不过去咯,那个时候大家都可以改嫁再嫁,为什么卓文君就不可以呢?    再说汉代相关的婚姻法律制度吧。宣帝(文君相如死后多年才做皇帝)五凤二年下诏强调:“婚礼之礼,人伦之大者也”。”所以说从汉宣帝时候开始,“婚礼不贺”也就是你不热热闹闹的办个婚宴是不可以的(文君和司马就没有办过就做夫妻了);再后来经过汉平帝时的整理,婚姻缔结的程序如“古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凡六礼齐备,才算是确立婚姻关系),已不仅只适用于上层贵族,也适用于普通民众,并且第一次以国家法律规范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了。这些都是文君和相如身故以后才形成的法律条文,如果要拿文君和相如身故之后的法律规范来说事,岂不可笑?就算是以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而作为婚姻伦理的“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吧,那也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喜结秦晋之好之后才形成的,如果要拿这个来说事,不就显得无知了吗?所以说,把文君相如说成是反封建的前驱是不成立的,乃至可以说郭老是用自己的诗人想象力推翻了史学家的严谨学说。要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明清时代的人,那或许可以和王夫之,顾炎武一样的成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先行者。那么,卓王孙在后来文君相如夜奔成都之初为什么又会暴跳如雷呢?    我认为老卓之所以反对实乃文君和相如“闪婚”和“裸婚”让他措施不及的情况下做出的应激反应。就算是文君相如你们一见钟情哦什么的,给老人家打个招呼总可以吧,让他慢慢的有个思想准备或许要好的多哦,尊重尊重老人还是必要的吧。反过来,如果因此把他看成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那是可误解或者抬高了他。生活在“士农工商”这座无形的大山的底层应该让他成为反封建的斗士才合乎逻辑。这也就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他后来又在众人的劝说之下又改初衷给文君一笔价值不菲的陪嫁的举动了。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嘛。说到此,大家也许就要问了,要是按我这样一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还有什么意义?要是没有意义,为什么又流传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要知这个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本帖最后由 道法自然 于
12:39 编辑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二.跳出子虚乌有的窠臼,文君相如的爱情更美
 & &上文讲到,文君与相如的爱情故事不是反封建的前驱。然而,千百年来他们的故事名垂青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口口相传,跃然荧屏,光照后人,何也?实乃是跳出子虚乌有的窠臼,文君相如爱情更美。历史上,对爱情的描写的文学作品多的是了。墨客文人们或发挥自己浪漫主义的想象,或倾注现实主义的情怀,写下了多少爱情故事,既有王子爱上灰姑娘,也有公主招驸马为郎,既有凡间市井才子佳人的故事,也阴阳两隔人神相恋的传奇;有多少“比翼双飞在人间”的爱情誓言让人赞叹,又有多少棒打鸳鸯化蝶飞的故事让人遗憾;给人的感觉多是美好的不现实,现实的不完美,现实的和完美相结合的典范那就非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莫属了。
  首先说说美好而不现实的爱情。这些如《白蛇传》、《牛郎织女》和《聊斋志异》等等都是。千年蛇妖白素贞嫁给许仙的初衷是美好的——感恩报德,过程是感人的——天上盗灵芝、人间斗法海,最终结局更是完美的——孩子考中状元,自己也被从雷峰塔下解救出来,家庭得以团圆。相较之下,牛郎侄女同样美好的爱情故事就稍有一丝遗憾,那就是恩爱夫妻不能常年厮守,每年只有在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而《聊斋志异》中人鬼情未了故事只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的续写,等到天一亮就一切都结束了,就是如此好事也总是好景不常。无需更多思考你就会发现,不管是过程十全十美的还是差强人意的,也不管是天上人间的还是阴间阳间的,最终这些美好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掐指一数,那些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爱情故事典型作品还真不少呢!
  请看看这些现实而不美好的爱情吧。这些有如《孟姜女》、《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典型代表。这些产生在秦朝、东汉末年和南北朝时期的现实社会中的爱情都怎么样的悲剧呢。书生万喜良为躲避徭役逃难到孟员外家,后来双方情投意合喜结良缘,可是命运弄人,三天后万喜良还是被抓去修长城去了,左等右等没有丈夫音信的孟姜女于是就找到了长城下寻找,然而见到的是丈夫的尸体,最后自己也命赴黄泉。看了如此的人间悲剧,我们心中能产生的或许只有磨刀霍霍向始皇感觉?孔雀东南飞的主人翁又是另外一种不幸了,小官吏焦仲卿和心上人刘兰芝结婚只有那么一两年,无奈于母亲的压力不得不离婚,结果是誓言不再嫁的痴情女子刘兰芝投河自尽,孝顺儿子焦仲卿也上吊轻生。手捧这样的叙事诗,我们能做的大概就只能是陪人落泪到断肠了!
  和上面两对已婚夫妻的爱情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恋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呢?两位青年学生在求学的路上一见如故,三年同窗共读、如漆似胶、感情日深,然而一个是进入情窦初开的境界,另一个还是懵懂少年的状态。所以,在十八相送的路上是一个总想对你表白,一个在咋也整不明白;等到那层窗户纸被捅破的时候,美好的爱情悲剧的开始就开始了;最后双双化蝶飞故事留给人的也就是一个美好的心灵安慰罢了。纵观上面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或因为国家社会的动荡,或因为家庭世俗的干涉,相恋的不能相结合,相结合的不能白头到老,最终都以悲剧而收场。这些人与文君和相如相比,他们是何等的不幸哦?
  卓文君和司马相现实和完美相结合的爱情典范是如何演绎出来的呢?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生活的时代是汉朝初现盛世景象的“文景之治”时代和汉朝迈入鼎盛时代的汉武帝时代。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生富足。国家的幸运就是个人的幸运,家庭的幸运。盛世太平使得文君相如免去兵荒马乱之骚扰和兵役徭役之烦心,可以尽心地享受太平盛世带来的好处。试想想,如果当时邛崃到成都路上兵患匪患成灾,就算他们是一见钟情擦出火花恐怕也不敢连夜驰奔成都吧?同理,要是没有安稳的社会环境,他们能不能回邛创业“当垆卖酒”还很难说哦;
  再说吧,后来他们得到父亲卓王孙馈赠的那些财富包括那些童仆岂非太平盛世创造出来的?再后来,司马相如重新入仕途那就更不消说了!太平盛世需要精神食粮,司马相如的学识能力恰恰是汉武帝需要和赏识的,司马相如由此迎来人生的又一个春天。这一切的一切现实环境给他们演绎千古现实而完美的爱情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后人之所以羡慕他们,何尝不可以说首先是羡慕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呢?生不逢时的人内心可从中凭添几分祈盼,生逢盛世的人则可以照文君相如的故事来演绎自己的人生。祈盼太平,享受太平这内在的精神需求,使得文君相如的故事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千古演绎。
  文君和相如之幸更在什么呢?更在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婚姻伦理和婚姻法律都奈何不了他们的年代。总体而言,那个时候对男婚女嫁在伦理和法律方面的规范相对宽松,虽然承袭了前朝婚姻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但是囿于“礼不下庶人”的规定也同样承袭下来,文君和相如是属于不受那些款款条条限制的人群,当然他们身后才形成的那些规范更奈何他们不得。没有这些世俗窠臼,文君相如就可以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尽释人性只本能,岂不美哉?和他们所在的婚姻伦理法律相对宽松自由的时代比较,后来许多人或许只能感叹自己的婚姻是另一种形式的输在起跑线!
  文君和相如没有辜负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向我们演绎了什么是现实而完美的婚姻。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婚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和人生共起起伏伏。文君和相如的婚姻是在他们人生低潮的时候开始的。当时,文君新寡,相如也告别官场,生活近乎潦倒。一场宴会,一席琴声,让他们结合在一起了。然而爱情离不开面包,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回到成都面对家徒四壁的窘境的时候,怎么面对生活呢?劳动创造吧,回老家邛崃“当垆卖酒”且不快哉?后来,他们得到老父亲的理解,得到了馈赠,算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个高潮吧。当他们的婚姻顺顺当当以后,那就要说事业了吧。这是汉武帝的时代来临了,和不喜欢诗词歌赋的汉景帝相比,汉武帝需要大量的文人墨客为他的时代提供精神食粮,为他个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需要贤能为他开拓疆土,于是司马相如重入仕途并得到汉武帝的重用。然而,司马相如官场得意的同时却迎来了他们婚姻的危机。置身灯红酒绿的司马有点熬不住寂寞了,想纳妾,在当时也不违法;然而爱情都是自私的,卓文君同样也是人,可这个临邛才女不是一般的人哦,痛骂一通或许符合人之常情,可是这恰恰就有可能把她所爱的司马推到她人的怀抱;与其这样,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施柔情,旁敲侧击,结果是几封家书,什么事情都搞定了。难怪人家是模范夫妻哦,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最后夫妻结束了分居之苦,团聚长安。然而,这个时候司马三起三落的仕途也最终到点了,到点就到点吧,大不了就携妻带子养老去。就这样,文君和相如现实而完美的爱情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平淡地谢幕了。这难道不就是百姓眼中美好的爱情婚姻吗?
  纵观文君相如的一生,他们厮守在一起的日子也就是二十年左右,他们的完美人生竟然是出奇的平淡:在平淡中开始,又在平淡中结束。在这些的时光里,他们既有为油盐柴米发愁的穷苦日子,也有大富大贵的幸福时光,既有相亲相爱如漆似胶的岁月,也有感情亮红灯忠贞遇考验的时刻。可以说,正因为他们的爱情人生是曲折平淡的才是真实可信的,正因为是真实可信的才是值得后人推崇和重新演绎的,是现实而完美相结合爱情的典范。他们的千古爱情向我们揭示一个道理:平凡就是伟大,曲折蕴藏完美。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迪来成就自己的智慧人生呢?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又向文君井畔来-道法自然解读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道法自然 于
12:41 编辑
& && && && && && && & & &&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三.追寻文君相如的人生爱情智慧
& && &上回讲道,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之所以能演绎的现实而完美的爱情人生,首先得益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然而,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环境,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没有那么完美呢?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他们缺乏文君相如那样的对待爱情婚姻的智慧。 
 &&爱情婚姻是和人生相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生有多少喜怒哀乐都和它休戚相关。就其过程而言,人一生的爱情婚姻分为选择婚姻和维系婚姻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选择是维系的基础,基础好与否决定维系的难与易;维系是选择的延续,维系的智慧是决定着爱情婚姻幸福与否的关键。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这两个阶段都有那些智慧呢?   & &&&基于共同价值需要果断选择相爱的智慧。相关观点认为,爱情婚姻是人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包括通过努力获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并不排斥,而是相得益彰,处理好了,人们爱情婚姻就幸福。司马相如是一个把自己的精神需要看的非常重要的人。君不见,在结识卓文君以前,他曾做过汉景帝的车马侍骑,可那个主儿汉景帝不懂诗词歌赋,不喜欢音乐,最终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留不住司马相如,他投和自己情趣相投的梁王而去了,可那个梁王命不长,司马相如只得回成都静等时机。再看那个卓文君吧,她也是一个懂音乐、善词赋的人。在精神层面的共同的需求爱好让这两个年龄相差大约一倍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曲凤求凰,胜过千言万语,个中滋味堪比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常言说,歌以言志,其中歌声琴声所表达的含蓄委婉,不是一般不通音乐的人能够明白其中含义的。此等含蓄委婉的智慧,在他们今后维系婚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这个选择的智慧对我们难道不是一种有益的启示吗?抬眼一望,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不是拘泥于“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窠臼呢?有多少人不是在一时灵与肉之快得逞之后仓猝结缘的呢?还有多少人不是把对方的身价财产放在首位来考虑的呢?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在大伙都不在为油盐柴米发愁的日子,我们在为自己和子女选择婚姻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学习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智慧,更多的考虑双方在精神层面的共通性呢?倘若世人皆如此,我们这个社会不知要和谐多少倍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嘛!  
& &&&如果说相同的爱好情趣让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走到一起有了可能的话,那么那个连夜到成都安家的故事就显示出司马相如的智慧了。常言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决定和文君结为秦晋之好,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到哪里安家的问题。这个时候的司马相如虽然政治上已经不是官员,经济上也近于穷途末路。在一般人看来,司马相如如果趁此入赘卓家岂非好事?然而根据汉孝文帝就已经施行的法律制度,一旦他做了上门女婿,就意味着他此生就走上与当时社会底层商人以及贪官污吏同等的政治命运,再与仕途无缘。曾经在汉景帝时代为官多年的司马相如岂有不知其中厉害的道理?于是,待机择主而仕,时刻准备重入仕途的司马相如做出一个夜奔成都的决断,这个看似唐突的决断其实显示出司马相如非等闲之辈的睿智,这就是爱情事业两不误。谁说热恋中的男女都是弱智白痴哦,司马相如此时此刻如此清醒的智慧值得多少后世男儿学习哦!当断不断固然可悲,那种没有原则的决断岂不更加可恶!须知,那个时候的司马相如可不是三岁小儿,也非一般知识小青年,他是早过了三十而立的人,且是学富五车、饱经人生风雨的成熟男人,所以他那个时候做出的夜奔成都的决定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应该是理智和理性的思考。这个决定应该是综合考虑了双方的共同精神需求、考虑了自己后半生的事业、考虑了邛崃到成都的安全等等因素之后做出的富有原则的理性决断。而那曲凤求凰不仅引起卓文君心中感情的涟漪和共鸣,更让她中听出司马相如的志向和情趣,值得终身相许,才毅然决定和司马相如夜奔成都。看来,理性的决定不一定来自熬更打夜的冥思苦想,急中生智其实来源于每个人平时的生活阅历。这桩看似突然的婚姻其实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天作之合,其中的体现的智慧岂不值得后人传承?这当中,如果他们之中的一个有一丝犹豫不决的话或许就没有这一桩美满姻缘。从他们后来的婚姻爱情历程来看,这种基于共同精神需求和冷静的智慧做出的理性的决定、对维系他们后面的婚姻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智慧,难道不值得我们后人深思吗?如果说在选择婚姻阶段,司马相如唱了主角,那么在他们婚姻维系阶段,卓文君则凭借自己的智慧是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主角。  &&众所周知,他们到了成都之后是家徒四壁。如何维持生计确保婚姻美满呢?那司马相如的擅长是词赋音乐,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谋生不是他的强项。如何理财谋生呢?这个时候临邛才女卓文君显示的智慧那就远不是一般酸腐文人所可比的了。从小浸润在商业气氛浓厚临邛古城,深受家庭商业背景的耳濡目染的卓文君,做出一个独具慧眼的决策,那就是返乡创业,“当垆卖酒”。须知,酒是盛世的产物,更是盛世的宠儿。初现盛世景象的时代,这“当垆卖酒”可是个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至于这融资渠道嘛,文君早有盘算,那就是找自己的哥哥借点吧;这技术哦、工人哦那就更不是问题咯,盛产美酒的地方自然有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找几个店小二那就更不在话下了。怎么样?这个通盘周到的考虑就是他那个满腹经纶的丈夫司马相如也会自愧不如哦!所以就只好到夫人的帐下打个小工吧,混迹于众多小二之间“涤漆器”。这又有何不好呢?谁说一定要夫唱妇随呢?谁对听谁的岂不是维系婚姻的一大智慧?这样的“耙耳朵”还是多一些好哦!那司马相如饱读诗书,他是自然明白这个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扮好自己配角的角色也是完美大戏不可或缺的。司马相如明白的这个小道理其实的蕴藏大智慧的。时间夫妻明白些许这个道理,人间和谐就多增几分。其实,细细分析起来,这个返乡创业的决定还真是个了不起的蕴藏天时地利人和的智慧。是年十八岁左右的卓文君不仅熟知家乡邛崃的气候、水质和土壤适宜于酿酒这个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而且还知道如何利用融洽的同胞兄妹关系为基础来构筑起良好的人脉关系。这哪里是一个深闺中吟诗作赋、绣花缝补的女子所能想象的到的哦,这一切分明就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和企业家的所具有的智慧嘛。文君相如有此不等不靠,凭自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就算没有卓老爷后来的馈赠,他们也不愁没有和贫穷告别的日子。这种智慧对当今众多的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何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启发呢?然而物质财富远远不能涵盖婚姻的全部,如果说没钱的日子要凭智慧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来维系婚姻的话,那么富裕过后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又是如何维系婚姻的呢? 
 &&摆脱穷困,过惯了夫妻朝夕厮守的日子,重入仕途的司马相如渐渐的耐不住寂寞,产生了在他乡长安纳妾念头,这就给他们的婚姻家庭亮起了红灯。如何来处理,不仅是艺术,更是智慧。先说这司马相如吧,虽然按照当朝法律的规定他可以纳妾,但是如何向五年未见面的妻子表明呢?还是先委婉试探一下吧,于是给妻子是写了一封十三字的家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要是这封家书是寻常百姓拿到手,那还可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是那卓文君是什么人哦,凭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就能以身相于你,那简直就是你肚子里的一根蛔虫,把你的五脏六腑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丈夫无“亿”的家书,实则是有意告知她,丈夫对她的无“意”了。按照常理卓文君要不睁只眼闭只眼,要不就给他骂个狗血喷头。然而爱情都是自私的,这在卓文君身上同样适用,故不忍丈夫纳妾实乃人之常情,要是羞辱和怒骂呢恐怕适得其反,。怎么样才能顾全丈夫的面子,又能让他知难而退呢?几经思熟,才女的智慧再次表现的淋漓尽致,你不是用数字吗,我也用数字,于是她用这数字写了一封回信: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流水;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 &妙吧!什么叫高手过招,点到为此?什么叫两情相悦,两性相知?什么叫响鼓不用重锤?我算是服了!双方含蓄对含蓄,委婉对委婉的智慧,既表明自己的意思,又给对方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在保对方的面子的同时,也给自己留足了台阶;这与那些直接了当的做法相比,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更高明的智慧。如果说司马相如的无“亿”家书流露出要“去”的话,那么卓文君的回信就是“留”。这个“留”是建立在对丈夫的千般柔情,万般思念基础之上,最妙就妙在最后一句推心置腹、设身处境的换位思考,“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它所表达的是:我卓文君岂此要留住你的人啊,我更要留住你的心!文君不仅用女人含蓄柔情的智慧抓住了司马相如的魂,还用这个换位思考的智慧让那司马相如猛醒。而那司马相如呢也是个知过能改的大丈夫,他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将卓文君接往长安,夫妻团聚。在这场婚姻危机中,文君含蓄柔情的表白,换位思考的智慧,相如知过能改的品质使他们渡过了危机,涛声依旧,岂不美哉!这与那个凤求凰的爱情序幕相比,虽然其采用的形式和所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一个唱歌,一个作诗,一个表白爱慕,一个追问情分。然而他们的实质所包涵的智慧都一样,那就是含蓄委婉,两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不可能每对夫妻都像文学作品中司马和文君这般的诗情画意,也不可能都具有他们这样的才华,然而那个含蓄委婉、换位思考、知过能改却不是一门深不可及的学问。难道不是吗? 
 & &纵然上天有眼,这对鸳鸯不能天长地久,也未能向天再借五百年,乃至他们远没有今天不少夫妻所拥有的金婚、银婚的荣耀。就在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们的婚姻不仅有油盐柴米的困惑,也有感情忠贞的考验。是什么让他们的爱情婚姻得以传唱千古?毫无疑问,他们选择婚姻的智慧,维系婚姻的智慧,给我们以很多启迪。我们喜欢他们的故事,就是因为能从中分享他们的婚姻爱情智慧,从对他们故事的解读中汲取他们的智慧,完善我们的爱情婚姻,实现我们的智慧人生梦。那么,我是凭什么解读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呢?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帖最后由 道法自然 于
12:00 编辑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四.我拿什么解读文君与相如(一)
& && & 上文讲到,后人从解读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获取智慧,完善自己的人生爱情婚姻。那么,我又是拿什么解读文君相如的呢?解读历史人物,就要从最权威的资料入手,这个资料首先就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了后面便于说明问题,我它这段和文君相如相关的资料给标出数字编号:  
& && & 1.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2.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3.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4.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5.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6.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7.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8.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柰何相辱如此!”9.是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 &从这段材料中,我做出如下解读:首先,从材料1、2、3我们可以看出,文君相如的爱情是基于共同的精神需求“好音”,而表白方式是含蓄委婉的投石问路,一方“以琴心挑之”,通过侍者为媒试探,另一方是在听懂其琴声的同时,含蓄地“窃从户窥之”看看这个人的模样怎么(而不是冒冒失失的到宴会场所抛头露面),值不值得喜欢。这个看似才子佳人所玩的游戏,其实在春秋时代一般的青年男女就是这样通过唱歌来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经·周南·关雎》所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仅是表达爱慕的唱词,而且还道出了所选对象的标准是才貌兼具的女子;时至今日,我国还有不少地方的青年那女是用这种对歌唱歌的方式来表达爱意的。这种含蓄委婉的智慧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与其说我们在从文君相如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还不如说我们是从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文君文化何尝不是中华文化呢?所以,材料4中说的“文君夜亡奔相如”何尝不是一种含蓄委婉智慧下的表达爱慕的继续行动呢?其实,汉字中“婚”、“昏”、“昬”三字相通,都有共同的意思,那就是黄昏以后才进行的爱情婚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君夜奔相如就是一个再符合世俗的行为不过了。 
  其次,联系材料4、5、8、9来看,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之所以在最初反对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婚姻,最主要的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大家想想看,女儿招呼都不打就和别人结婚了,换成社会已经是文明开放的今天,做父母的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她嫁的是一个当时父母不知人品的、四处漂泊为生、还看不到前途的近乎潦倒的文人,所以他喊出“女至不材”也是情有可谅;对身家富甲天下的富翁而言,看到女儿“当垆卖酒”度日时,他“闻以为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他过了一段时间听到众人说司马相如“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也就是说那个司马相如不仅想过安定的生活,而且人品又好,值得女儿寄托终身,还和县令关系不错后,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本质就表现出来了,从最初“不分一钱”到“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时至今天,我们有多少有女儿的父母不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婚后的生活能够安定,女婿品德高尚,诚实可靠呢?有谁说这种择婿文化没有影响我们呢?当然,从众人给司马相如的评价中我们更感知卓文君选择婚姻方面独具慧眼的智慧。史书上记载,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如果说在宴会上他们没有交流过,卓文君不知道的话,那么夜奔相如后肯定就知道了。在此情况下仍然决定要嫁给司马相如,这就进一步说明卓家父女的人生价值观是一致的,那就是男人的内涵比外表重要。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家所赞同的价值观呢? 
  最后,从材料6中我们可以看出,爱情是需要面包的,面包是要通过劳动创造的。燕尔新婚,客居成都后家徒四壁的日子自然令从小要尊处优的卓文君不快乐,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怎么办呢?那就是自力更生吧,先“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也就是先向同胞兄弟借点钱把一日三餐维持起走,然后就“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也就是说破釜沉舟了在老家开个酒肆自谋生路。其实,邛酒好,盛世邛酒销路更好。   & && &有家庭背景和县令王吉为依托的人脉关系更是好上加好,这个聚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返乡创业之举岂非卓文君之智慧之作?人家这才叫有知识、有见识、有魄力。这才叫夫妻平等,老婆说的也能算!这才叫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才叫三穷三富才到老!这才叫夫妻恩爱苦也甜!大凡世人过日子从穷到富难,从富到穷更难,从富到穷后日子中过得自得其乐更是难上加难!现在人们不是在说“婚前选择你所爱的,婚后爱你所选择的”吗?其实文君相如早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哦!当然,在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当垆卖酒”这事时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反思:是盛世成就邛酒,邛酒成就卓文君还是卓文君成就邛酒,促成邛酒的盛世?个人岂能不和国家、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吗?这难道不是我们今天研究文君文化和邛酒文化所共同面临的课题吗?
& && &尽管上述材料是我们解读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重要切入口,但是它还不能解决人们心中的疑问:那就是他们的爱情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吗?他们是“私奔”还是“被私奔”了?他们真的就无所顾忌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五.我拿什么解读文君与相如(二)
& &&&上回讲到,尽管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我们认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但是它仍然不能解释人们心中的许多疑问:比如,在卓王孙的宴会开始之前,司马相如是否听说过卓文君其人?有人就此切入,得出的结论是:司马相如骗财骗色;再比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相互含蓄委婉的表达爱意之后,他们是否和卓文君的父亲说起过或者说了后遭到他父亲的反对?有人由此切入,得出的结论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自由恋爱、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的先驱。那么,真相究竟应该是什么?当我们把这一问题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个与之相应的法律伦理规范联系起来看,上述推断就显然不值一驳了。
  汉初,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为止的几代皇帝都奉行黄老哲学思想的“清静无为”,与这一思想相适应的就是政治上“无为而治”,经济上“休养生息”,爱情婚姻上就是婚姻自由。婚姻自由具体体现在选择自由,既有父母之命的,也有自由恋爱的;结婚形式自由,既有按“古之六礼”亦步亦趋缔结婚姻的,也有女子无媒而嫁直接投奔男家的;离婚自由,而且是男女都可以提出离婚;贞洁观念淡薄,离婚和守寡后的妇女再嫁和改嫁比比皆是,当朝皇帝汉景帝的皇后就是曾经是已经嫁人而且还有孩子的妇女;贫富等级关键不浓,贫富间通婚的案例常见于史书中;结婚仪式也不拘一格,贵族官僚可以按周礼搞个简单仪式,平民百姓可以干脆到婚礼不贺。因此,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婚姻人生放到汉代的大背景下是不行的,用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律道德伦理规范来看那就更不行了,而是必须要放到和他们同时的“文景之治”时代。从上述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婚姻在当时就是一桩很平常的婚姻,包括后来司马相如想纳妾在内都是既没有法律层面的障碍,也不会受到世俗伦理道德耻笑。
  正是因为这是从当时法律和伦理道德看来是一桩很正常的婚姻,所以比司马相如稍小但是同样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以严谨和“秉笔直书”而著名的当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一个中性词就是“文君夜亡奔相如”中的“奔”,而非后人根据后来的法律伦理道德而杜撰的“私奔”。其实,所谓“私奔”是相对于大家“公认”的而且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婚姻方面的法律道德伦理规范而言,在这种规范形成之后没有遵守这些规范的才叫“私奔”。可见,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则是“被私奔”了。事实上,他们夜奔成都的行为既不是才子佳人的风流之作,也不是市井的男女仓促苟合,更不是什么伤风败俗的离经叛道行为,而是一桩合乎当时事宜的普通爱情婚姻。当我们拂去文君相如“被私奔”的尘埃之后,那个所谓的“反抗封建是前驱”的说法是是还是非就不言而喻了。文君相如之所以“佳话传千古”实乃因为其爱情婚姻人生体现了一个普通的道理:平凡就是伟大,曲折蕴藏完美。至于那个百家讲坛上有人所言,司马相如骗财骗色之说就纯粹是哗众取宠,赚取收视率和从经济角度考虑了,当然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抛开上述为了政治和经济目的解读,我们再回归到事实本身从人之常情来看,要是真的伤风败俗和大逆不道行为的话,文君和相如还敢回邛崃吗?就是回邛崃了还敢到大街市口招摇过市吗?就算他敢招摇过市会有人来光顾他们的酒肆吗?没有人光顾酒肆,他们喝西北风吗?因此,只有在他们的行为没有和当时的法律伦理道德相冲突的情况下,他们返乡创业才能成为事实,才可能有好的前途。
  但是,当朝法律中还是有令司马相如望而生畏的,那就是孝文皇帝(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当时的法律就规定,“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脏着皆禁锢不得为吏。”汉朝将赘婿与贪官污吏并列,终身禁止为官,这对于在汉景帝时代就曾经在朝为官司马相如来说肯定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所以对于待机择主而侍的司马相如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卓文君带到成都安家,所以他夜“驰归成都”实属当断则断的清醒而明智的决断。他在文君后来开酒肆中也就是店小二的角色,其实这种能屈能伸又何尝不是大丈夫呢?
  和卓文君司马相如相比,后人就渐渐的没有那么幸运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后不久,董仲舒就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形成一套体现“男尊女卑”婚姻法律伦理道德规范,到汉宣帝(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时,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政令的形式确立婚姻相贺的制度,汉平帝(公元前9年——公元前5年)时,首次把婚姻缔结的程序如“古之六礼”以国家法律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人们缔结婚姻的必要步骤......。所以说文君相如是生活在一个幸福国家的幸运时代,这就是太平盛世之下的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爱情人生的本能不仅使得他们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墨客文人也不惜笔墨着力渲染,这些何尝又不是解读文君相如的材料呢?透过这些赞赏有加的或基于事实、或基于逻辑的材料让我们进一步从中领略他们的智慧,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岂不美哉?这与那些把文君相如的千古爱情动辄拿“私奔”说事,拿司马相如骗财骗色炒作自己的行为相比不知要好多少?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离开“私奔”,文君文化还有什么?文君文化还能走多远?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六.离开“私奔”,文君文化还能走多远
  上回讲到,尽管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我们认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但是它仍然不能解释人们心中的许多疑问:比如,在卓王孙的宴会开始之前,司马相如是否听说过卓文君其人?有人就此切入,得出的结论是:司马相如骗财骗色;再比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相互含蓄委婉的表达爱意之后,他们是否和卓文君的父亲说起过或者说了后遭到他父亲的反对?有人由此切入,得出的结论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自由恋爱、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的先驱。那么,真相究竟应该是什么?当我们把这一问题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个与之相应的法律伦理规范联系起来看,上述推断就显然不值一驳了。
  汉初,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为止的几代皇帝都奉行黄老哲学思想的“清静无为”,与这一思想相适应的就是政治上“无为而治”,经济上“休养生息”,爱情婚姻上就是婚姻自由。婚姻自由具体体现在选择自由,既有父母之命的,也有自由恋爱的;结婚形式自由,既有按“古之六礼”亦步亦趋缔结婚姻的,也有女子无媒而嫁直接投奔男家的;离婚自由,而且是男女都可以提出离婚;贞洁观念淡薄,离婚和守寡后的妇女再嫁和改嫁比比皆是,当朝皇帝汉景帝的皇后就是曾经是已经嫁人而且还有孩子的妇女;贫富等级关键不浓,贫富间通婚的案例常见于史书中;结婚仪式也不拘一格,贵族官僚可以按周礼搞个简单仪式,平民百姓可以干脆到婚礼不贺。因此,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婚姻人生放到汉代的大背景下是不行的,用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律道德伦理规范来看那就更不行了,而是必须要放到和他们同时的“文景之治”时代。从上述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婚姻在当时就是一桩很平常的婚姻,包括后来司马相如想纳妾在内都是既没有法律层面的障碍,也不会受到世俗伦理道德耻笑。
  正是因为这是从当时法律和伦理道德看来是一桩很正常的婚姻,所以比司马相如稍小但是同样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以严谨和“秉笔直书”而著名的当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一个中性词就是“文君夜亡奔相如”中的“奔”,而非后人根据后来的法律伦理道德而杜撰的“私奔”。其实,所谓“私奔”是相对于大家“公认”的而且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婚姻方面的法律道德伦理规范而言,在这种规范形成之后没有遵守这些规范的才叫“私奔”。可见,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则是“被私奔”了。事实上,他们夜奔成都的行为既不是才子佳人的风流之作,也不是市井的男女仓促苟合,更不是什么伤风败俗的离经叛道行为,而是一桩合乎当时事宜的普通爱情婚姻。当我们拂去文君相如“被私奔”的尘埃之后,那个所谓的“反抗封建是前驱”的说法是是还是非就不言而喻了。文君相如之所以“佳话传千古”实乃因为其爱情婚姻人生体现了一个普通的道理:平凡就是伟大,曲折蕴藏完美。至于那个百家讲坛上有人所言,司马相如骗财骗色之说就纯粹是哗众取宠,赚取收视率和从经济角度考虑了,当然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抛开上述为了政治和经济目的解读,我们再回归到事实本身从人之常情来看,要是真的伤风败俗和大逆不道行为的话,文君和相如还敢回邛崃吗?就是回邛崃了还敢到大街市口招摇过市吗?就算他敢招摇过市会有人来光顾他们的酒肆吗?没有人光顾酒肆,他们喝西北风吗?因此,只有在他们的行为没有和当时的法律伦理道德相冲突的情况下,他们返乡创业才能成为事实,才可能有好的前途。
  但是,当朝法律中还是有令司马相如望而生畏的,那就是孝文皇帝(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当时的法律就规定,“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脏着皆禁锢不得为吏。”汉朝将赘婿与贪官污吏并列,终身禁止为官,这对于在汉景帝时代就曾经在朝为官司马相如来说肯定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所以对于待机择主而侍的司马相如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卓文君带到成都安家,所以他夜“驰归成都”实属当断则断的清醒而明智的决断。他在文君后来开酒肆中也就是店小二的角色,其实这种能屈能伸又何尝不是大丈夫呢?
  和卓文君司马相如相比,后人就渐渐的没有那么幸运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后不久,董仲舒就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形成一套体现“男尊女卑”婚姻法律伦理道德规范,到汉宣帝(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时,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政令的形式确立婚姻相贺的制度,汉平帝(公元前9年——公元前5年)时,首次把婚姻缔结的程序如“古之六礼”以国家法律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人们缔结婚姻的必要步骤......。所以说文君相如是生活在一个幸福国家的幸运时代,这就是太平盛世之下的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爱情人生的本能不仅使得他们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墨客文人也不惜笔墨着力渲染,这些何尝又不是解读文君相如的材料呢?透过这些赞赏有加的或基于事实、或基于逻辑的材料让我们进一步从中领略他们的智慧,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岂不美哉?这与那些把文君相如的千古爱情动辄拿“私奔”说事,拿司马相如骗财骗色炒作自己的行为相比不知要好多少?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离开“私奔”,文君文化还有什么?文君文化还能走多远?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七.文君故里如何感知文君文化
  上回讲到,文君文化早已为喜爱它的人们所传承和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文君的故里——四川邛崃市更是几乎随时随地可以感知文君文化的气息。为了便于你感知,我把文君文化的内涵概括1、2、3、4、5,即为:一种特色文化、两条人生智慧、渗透三个产业、兼容四大享受、能使五官愉悦。具体解释如下:
  一种特色文化,就是文君文化的太平盛世的时代特色、婚恋自由的背景特色、邛酒邛茶的地域特色、婚恋人生的智慧特色;两条人生智慧就是“处世”和“处事”的智慧;三个产业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二、三产业;四大享受就是我们享受生活所包括的吃、喝、玩、乐四个方面;五官愉悦就是在感知文君文化的过程中能让你的眼、耳、口、鼻、舌五个器官都能从中受益。那么,我们怎么感知呢?
  先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中的“茶”吧。邛崃得天独厚的地形土壤气候赋予邛茶高贵的品质;文君相如“当垆卖酒”的闲暇之时就常汲取门前井水煮茶,品尝之余,意犹未尽的司马相如还以它为作赋的主题,这就更增强邛茶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个时候,全国产茶的地区和喝茶的人都很少,饮茶不仅是时尚,更是夫妻二人想亲相爱、患难与共的见证。勤劳聪明的邛崃人正是发挥文君选“天时地利”而择业的智慧,把邛茶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使得邛崃在历史不仅曾享有成都平原“小茶都”的美誉,而且还使得邛茶成为派头十足的“贡茶”;不仅留下古老的制茶工艺,还留下了残存至今的旅游热点“茶马古道”,更留下了“文君”、“花秋”等全国知名品牌。如今,漫步邛崃西南的丘陵山地,你就会看到,无数的茶园星罗棋布,无数的茶农创业其中,无尽的游客穿梭往来,无尽的舒畅涌上心头。如果你是茶客,说不定在你不经意间已经和邛茶来个亲密接触了哦!也许你不喝茶,但是你可能去“茶马古道”旅游你也许不去那里旅游,但是你在途经邛崃很多地方时都会看到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的邛茶,你的眼睛会拒绝这赏心悦目的风光吗?也许你忙于生计,没有机会走进那个田园风光,但是只要你走进文君故里就无法把自己置身于“小茶都”怀抱之外吧。怎么样?文君故里感知文君文化是不是像我上面所说的那样哦?如果说邛茶是文君智慧的产物、是文君文化的创新的话;那么邛酒就是文君智慧的直接展现,是文君文化的直接传承和发展。
  酒是盛世的产物,也是盛世的宠儿;酒,寄托了多少人家的悲欢离合,酒,维系了多少地方的民生幸福。无奈,上天独厚邛崃,赐给我一方百姓别具一格的气候水源土壤,让它们赐予邛酒华贵的品质。邛酒的历史肯定要比卓文君要早的多,从小在邛崃长大的卓文君,耳濡目染习得此中精华,所以回邛“当垆卖酒”创造生活,卓文君的美好人生使得华贵的邛酒锦上添花。从此,卓文君就成为邛酒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邛酒随卓文君香飘九州,融入万家。卓文君以后,多少文人墨客能不像陆游一样“又向文君井畔来”呢?他们对卓文君和邛酒的厚爱益发加重了邛酒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上了邛酒。得益于卓文君的启迪,勤劳智慧的邛崃人进一步学习卓文君择“天时地利”创业的智慧,把邛酒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如今,邛崃人已经不满足于“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这块荣耀,还把这种智慧进一步发挥,借助“中国名优白酒基地”和“中国名酒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邛酒的二次飞跃。或许你是酒友,那么,在你和朋友举起的那个杯中之物可能就是融天地精华邛酒哦;或许你没有来过邛崃,或许你喝的不是贴有邛崃牌子的酒,但是谁能保证那块“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会让你喝的酒里没有注入邛酒高贵的品质呢?我相信,如果卓文君能穿过时空隧道再来看邛酒的话,面对邛酒上述巨变,她一定会惊叹“当惊世界殊”,一定会为自己生活在重农抑商的时代懊恼;我还相信,邛酒的再次辉煌定会为期不远;我更相信,文君文化的精髓已经随邛酒渗透到文君故里的千家万户!怎么样?走进文君故里感知文君文化的感觉是不是像我上面所说的呢?
  看了上面邛茶和邛酒在今天的成就酒,相信你已经悟出其中知道,那就是:文君文化的实质之一就是立足实际、发挥智慧、创造幸福人生的智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种继承和创新兼容的开放的文化。这正是文君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正是你感知文君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正是文君故里魅力之所在。
  还有不相信的朋友吗?那我们就再看看当今邛崃的其它产业吧。先说那个羊安的工业园区吧,那一个个厂家之所以落户那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以我们邛崃的天然气资源为主轴,以上下游产业相互链接为支撑而形成的一个产业群体。同理,位于城区边缘的那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那些看似散落的珍珠实则是食品卫生这条线索串联在一起的,而这颗颗珍珠则是生长在崃山大地相关一、二产业江河湖海里,而那个隐藏在这个珍珠背后的产业何尝又不是邛崃适宜的自然条件所致呢?当然,那个名酒工业园区
  再来看邛酒的话,面对邛酒上述巨变,她一定会惊叹“当惊世界殊”,一定会为自己生活在重农抑商的时代懊恼;我还相信,邛酒的再次辉煌定会为期不远;我更相信,文君文化的精髓已经随邛酒渗透到文君故里的千家万户!怎么样?走进文君故里感知文君文化的感觉是不是像我上面所说的呢?
  看了上面邛茶和邛酒在今天的成就酒,相信你已经悟出其中知道,那就是:文君文化的实质之一就是立足实际、发挥智慧、创造幸福人生的智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种继承和创新兼容的开放的文化。这正是文君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正是你感知文君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正是文君故里魅力之所在。
  还有不相信的朋友吗?那我们就再看看当今邛崃的其它产业吧。先说那个羊安的工业园区吧,那一个个厂家之所以落户那里,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以我们邛崃的天然气资源为主轴,以上下游产业相互链接为支撑而形成的一个产业群体。同理,位于城区边缘的那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那些看似散落的珍珠实则是食品卫生这条线索串联在一起的,而这颗颗珍珠则是生长在崃山大地相关一、二产业江河湖海里,而那个隐藏在这个珍珠背后的产业何尝又不是邛崃适宜的自然条件所致呢?当然,那个名酒工业园区就更不用提了。难道这些还足以说明卓文君择“天时地利”创业的智慧无穷吗?不足以说明文君文化的魅力吗?
  想当初,那个天造地就而成的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天台山也就仅仅是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胜地,是儒、佛、道共同享有的家园,而今却不仅跃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更是不少寻常百姓旅游休闲的首选;那个山水如画的平乐古镇也带着古风古韵登上国、省、市重点镇的宝座,成为天下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明清建筑风格的大北街,西汉留下的古迹文君井,他们何尝又不是不少游人争相寻访的景点呢?.....这一切不还是卓文君立足实际、发挥智慧、创造幸福人生的智慧的闪现吗?不还是文君文化开花结果吗?看来,文君故里不仅仅应该是卓文君故乡的代名词,还应该是文君智慧的传承者,更是文君文化的创新者。怎么样?你赞同我这个说辞吗?
  写到这里,我对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故事的解读就将接近尾声。每每回味,感慨良多,可谓点滴自心头。欲知点滴几多,且听下回分解。
& && &&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八.解读文君相如故事之尾声——点滴自心头
  亲,你有木有感觉到,作为邛崃人,作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粉丝,或许,在不知不觉之中你的浑身上下都沾上了文君文化的细胞哦?和道法自然一起品位文君文化,你的感觉肿么样嘛?无论你的“顶”我还是“拍”我,都说明你是文君相如的粉丝,这就够了,我都灰常感谢你!要问我道法自然是什么人吗?我告诉你:
  道法自然是本市水口金山村的傻小子。初中的时候,他常常为凑够字数300的作文而大伤脑筋,每次学校评优选先如果是十二名额的话,他常常是班里的第十三名,如果是十三个名额的话,他通常就是十四、,五名;高中的时候,这小子算是咸鱼翻身,参加县里的作文竞赛常常得奖,可是总给人的感觉是那些八股式的作文没有思想;大学的时候,常常老师给的作业和考试都是写论文,虽然训练了他的逻辑思维,可是他骨子里的那些思想还是老师的和那些专家的;工作了,虽然也写了不少在省市得奖的学术论文和教学科研论文,然而他还是感觉在证明他人思想的时候居多。不久前,他和文君相如的故事叫上劲来,开始了他自己的思考。
  要问那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他什么人?他说,那是他的家里人哦,是他姐姐和姐夫。在他的眼里他姐姐可不是一般的才女哦。在他眼里,卓文君可是集知识和能力于一身,融为才艺和智慧于一体的知识女性;在人生爱情婚姻问题的处理上慧眼独具、含蓄委婉;在商场如战场的环境中是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他说,她姐用行动证明,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他还说,他姐夫司马相如忒不一般了,不仅诗词歌赋样样了得,帮助那汉武帝治理国家也是一把好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视钱财名利如粪土,仕途上三起三落无所谓;家庭中知过能改好男儿;生活中能屈能伸大丈夫。这样的人,哪里去找哦?难怪那个惜墨如金的时代,以严谨和“秉笔直书”而著称的司马迁还要为司马相如大书特书!真是:
  千里姻缘兮琴为媒,平凡人生兮共进退,
  曲折完美兮堪敬佩,留得智慧兮惠后人。
  多年以前,道法自然在单位的办公室里看到一幅对联:司马文章流芳启秀,临邛山水蕴玉藏珠!每每回味其中的涵义,他总是感觉到文君文化魅力无比。然而对他姐姐和姐夫这段千古姻缘,总是有人拿“私奔”惑众,拿骗财骗色取宠,魅力无比的文君文化常常为这些不实之词掩盖了本来面目。他觉得这是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错误解读所致。所以,他要和大家一起重温那段历史,一起走进当时的法律道德伦理规范中来寻找答案,为传承千古的文君文化拂去尘埃,让它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为父老乡亲共享,为造福时代添砖加瓦。
  亲,作为邛崃人,作为我姐和姐夫的粉丝,要是以后你看到哪个人再拿那些破事来说咱姐和姐夫的事,你就找他论理,道法自然负责为我雄起;要是他不相信道法自然所言,我们就让他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二千年前的“文景之治”时代看看,我姐和姐夫真的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吗?要不就让我姐他们反过来找他,和他当面对质?怎么样?要是他问你什么是文君文化,你就骄傲的告诉他个12345:就是一种特色文化、两条人生智慧、渗透三个产业、兼容四大享受、能让五官愉悦。
  多年以前,道法自然在游文君井的时候看到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亭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两千年多来,文君和相如的故事就好像一坛老酒,时常激起他品尝的欲望,可谓常品常新,回味无穷。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角吹响之后,“道法自然”知道,文君文化如沐春风的时代来了。于是,他吟唱着陆游的诗“又向文君井畔来”了;于是,他学着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怎么样?我的盆友,你听了这些的解读有什么感想哦?道法自然期待在他的空间和你交流,无论你的“顶”还是“拍”!
  全文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北京法院网:蒋怡琴所著《汉代的婚姻法律制度》
DSC00318.jpg (980.34 KB, 下载次数: 0)
文君公园的文君井
21:06 上传
DSC00381.jpg (943.36 KB, 下载次数: 0)
凤求凰的碑文
21:06 上传
DSC00380.jpg (1.08 MB, 下载次数: 0)
21:06 上传
DSC00330.jpg (628.65 KB, 下载次数: 0)
郭沫若的诗词
21:06 上传
道法自然 发表于
 《又向文君井畔来》之二.跳出子虚乌有的窠臼,文君相如的爱情更美
 & &上文讲到,文君与 ...
DSC00322.jpg (464.87 KB, 下载次数: 0)
21:10 上传
DSC00321.jpg (461.6 KB, 下载次数: 0)
21:10 上传
DSC00320.jpg (557.7 KB, 下载次数: 0)
21:10 上传
DSC00323.jpg (599.7 KB, 下载次数: 0)
21:10 上传
四川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SICHUAN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四川日报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