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摩梭族走婚,普米族,敬锅庄曲

摩梭文化_百度百科
摩梭文化来源于摩梭人,摩梭族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访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
摩梭文化起源于摩梭人,摩梭族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长的历史。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根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存着奇特而神奇的婚俗-访问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
访问婚的历史,什么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全部摩梭社会的文化构造,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根本的社会单位, 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括&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 摩梭人以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涯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位置;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间,女子在家中花楼招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育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 在每个母系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 公平而且有威信的妇女支配生产、生涯,保管财产, 称&依杜达布&或&达布&, 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发生的,不须经过任何选举或仪式,家庭成员都绝对屈服达布的支配,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运动,他们努力协助&达&,加入全家的一切运动,抚育姐妹的子女,共同
维系母系大家庭,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就由他们姐妹的子女照料,由于共同的生涯和劳作,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其生父的关系更为亲密和特别。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缘)母系成员是的亲人,包含母亲,女儿,儿子,舅舅等,&父亲&,&妻子&等都是外人。
摩梭人的日常称谓
摩梭人的日常称谓非常简单,用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唉咪&)和舅舅(&唉乌&);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与母亲同辈的女性全部被称作母亲(&唉咪&),男性全部被称作舅舅(&唉乌&),这种独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拥有多位母亲和舅舅,在体贴关爱与自由的氛围下成长,以至于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长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众多母亲中究竟谁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舅舅要承担起教育和 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责任,这些与汉族家庭截然不同,这种特殊的母亲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扩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论是走婚的,还是结婚的;正是由于摩梭母系体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为没必要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加劳动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同辈姐妹生下女婴,根根便可延续,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数百年来摩梭人口增长速度之慢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之最,实是天然的计划生育。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和蒙古民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时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也F。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改变服饰。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纽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子或金银戒指作饰。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成年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俗称&楚巴&。外配长刀及偌囊作饰,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不穿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稞、大麦、洋芋等。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卜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脆菜、干萝萝卜丝、腌鱼、腊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议猪朦(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精把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摩梭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到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柱下,女孩站在右边柱下,左脚踩着猪原肉,右脚踩着粮食口袋,象征今后吃用不尽。女孩由母亲为她脱去旧的麻布长衫,穿上美丽穿裙礼的金边衣、百榴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为其盘缠发辫,配上项链、耳环、手锡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为其脱去旧的长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长裤,扎上腰带,佩上腰刀。这时,穿上新裙或新裤的孩子,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并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关于这一换岁数的习俗,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A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杂处一起,但都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司已神要给动物规定生命年限了,并告诉人类要在半夜倾听他的呼声,也可得到长寿。天神是在大年三十午夜喊岁数的,谁答应了便把这岁数给谁。天神第一次喊1000岁时,动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机警的白鹤听见,它答应一声,便得了一千岁。第二声喊100岁,让水鸭听见领去了。第三声喊60岁,让狗答应领受了。直到天神喊13岁时,人才惊醒应诺。人类觉得寿命太短,求得天神的允许,与狗换了岁数。于是,人每天要给狗喂三顿饭,并且每当举行成年礼时都要喂狗,以示感谢狗的换岁之恩。仪式结束后,大人带着穿上新裙、新裤的孩子,在村里转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贺礼。同时,这也是向众人宣布,孩子经历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长大成人了,今后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摩梭先民认为,未满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灵魂,既不享了氏族的权利,也不承担义务,不能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满了十二岁时,必须兴趣行以拴系灵魂(拴素)为内容的男穿裤女换裙的成年仪式,从此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员,便匹敌得了人生的各种权利。
走婚&即走访婚,摩梭语&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较多宣传和关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 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偶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俗称为&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性关系的亲密情侣,由于摩梭无文字,只能用汉字的&阿肖&称谓,但也不能确切表达&色色&的意思;有的书上称为&阿注&,是不确切的,那只用于一般朋友之间的称呼;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无论哪一种婚姻,它们的核心一样: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男女在性选择上平等的反映。传统摩梭在长辈姐妹兄弟前,火塘边有关性的一切话题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私事,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在夜间相聚,白天装作不知此事。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些误导使外界认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实在摩梭地区走婚制和结婚制是并存的,但走婚占绝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形式,但选择结婚就不能再走婚;结婚的有几种情况:以前的土司阶层实行结婚制;经调查统计,在永宁的摩梭人与摩梭人之间都是走婚的,与外族通婚或在外工作的摩梭人才结婚,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政府强迫实行一夫一妻制,造成的结婚;永宁坝子及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 或因家中有男无女, 视女&根&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 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有的母系家庭两种形式并存; 现在政策鼓励摩梭人的走婚风俗, 大多数摩梭人愿意走婚不愿结婚, &走婚&占70%,&同居结婚&只占30%;无论哪一种婚姻,这里从未产生过情杀,情斗及社会,家庭的婚姻纷争,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不论是走婚还是结婚的每一个摩梭人,在他们的心,只有母亲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远的家,母亲的家门对儿女永远是敞开。
著名的草海走婚船
母系家庭文化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访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走访婚的历史,什么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整个摩梭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 摩梭人认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轴心和靠山,摩梭人离不开母亲,离不开以母亲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间,女子在家中花楼接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 在每个母系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 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 称&依杜达布&或&达布&, 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达布&往往是自然产生的,不须经过任何选举或仪式,家庭成员都绝对服从达布的安排,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活动,他们尽力协助&达&,参加全家的一切活动,抚养姐妹的子女,共同维系母系大家庭,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就由他们姐妹的子女照顾,由于共同的生活和劳作,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其生父的关系更为密切和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缘)母系成员是的亲人,包括母亲,女儿,儿子,舅舅等,&父亲&,&妻子&等都是外人。摩梭母系家庭与外界社会的家庭含义不同,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结构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传统摩梭母系家庭内没有父亲,丈夫,妻,女婿或媳妇的角色,也没有父子,夫妻,妯娌,翁婿或姑嫂关系,人人都与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亲,母亲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过着走婚的生活,家庭内每一个成员都来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缘),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缘为本,以走访婚为主体;其次摩梭母系姐妹兄弟不分彼此,一个家庭内的摩梭个人基本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 一切财产由家庭成员共分,其生活的原则是&分享&不是&占有&,生活的主导意识&我们&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中摩梭女人享受着高度的自主空间, 男人也轻松无压力, 摩梭母系家庭文化体现了&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文化思维。摩梭人的日常称谓非常简单,用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唉咪&)和舅舅(&唉乌&);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与母亲同辈的女性全部被称作母亲(&唉咪&),男性全部被称作舅舅(&唉乌&),这种独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拥有多位母亲和舅舅,在体贴关爱与自由的氛围下成长,以至于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长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众多母亲中究竟谁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舅舅要承担起教育和 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责任,这些与汉族家庭截然不同,这种特殊的母亲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扩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论是走婚的,还是结婚的;正是由于摩梭母系体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为没必要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加劳动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同辈姐妹生下女婴,根根便可延续,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数百年来摩梭人口增长速度之慢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之最,实是天然的计划生育。摩梭母系家庭与走婚,二者相辅相成;由于这种&同一根根&的母系家庭格局,生成了走婚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 因为走婚保持了一个家庭中 的成员只会是一个母亲的后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纯洁性,维护了&同一根根&的延续;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这种至今保留着唯一的、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奇俗,由21世纪外界社会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生产、饮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个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
沷水在火塘里,忌用脚在外做活累了,不能进家门就抱婴儿。不准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禁食狗、猫、蛙肉,忌捕杀缓
带鸟。忌用刀子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说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孕妇不得横跨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
不参加葬礼。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
。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
据文字记载,两千多年来,泸沽湖畔人以另外一种方式组织家庭。一家之长是女性,家庭的未来属于女孩。这个人、地、天系统都被女性特征所笼罩的独特环境里,没有父权主义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背景,实行以“母系制家庭”为主,多种婚姻家庭并存的“阿夏(情侣)走婚”制,被称为“东方女儿国”。
泸沽湖摩梭两性关系与社会模式,既不是女人统治男人,也不是
男性屈从于女人,是“伙伴关系”取代“统治关系”,是国际女性人类学界所追寻和倡导的社会模式。无论平等、博爱,还是脱贫致富及环保意识的进程中,摩梭人走在当地各民族的前列。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模范社区评委会上,泸沽湖荣获“文明社区”的殊荣。这对于研究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婚姻与家庭的产生、发展与未来,重新审视人类一夫一妻制终结的结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和珍贵的资料,特别是对当今社会涌现的独身主义、单亲家庭的情感问题,亲属制度等人类两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重大节日-转山节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最有“摩梭味”的节日。如果你正好在泸沽湖旅游,可千万别错过这个好机会。
转山节,是朝拜格姆女神山的日子。
人们认为摩梭人对格姆山的崇敬,是因山上的云来雾往直接影响泸沽湖地区的农耕,所以摩梭人才把白露节令前后丰收在即的日子,定为崇敬山水的节日。
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整个永宁坝还沐浴在震雾中的时候,村子里就已欢闹起来。小伙子们准备着自己的民族盛装,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阿妈的操劳下打扮得花枝招展。老人们在为欢度转山节而准备着经幡。扎美寺的僧侣们骑着马,排着长长的队伍,带头高高的鸡冠帽出现在公路上时,朝拜队伍们就会在后开始挪动着步子。鲜艳服饰的长长队伍会让你的相机忙得不可开交。
到山脚祭拜林后,人们纷纷把准备好的“风马旗”布条拴在树上,喇嘛们则坐成几排吹响长号和锁呐,人们此起彼伏面山叩拜,对山水虔诚的壮观场面让人感动而难忘。
祭拜后,便是歌舞联欢和赛马,一派浓郁的风俗画让游客也欢乐无限。
人们到女神庙烧过香,就以家族为单位,在这儿一群那儿一伙也野炊。在那绿色的草坪上点点帐篷拔地而起,远远望去好像是天上的人间。
吃过午餐人们就会在那草坪上进行各种活动 ,年青的小伙姑娘随着长笛声手挽手地轻轻飘舞起来,姑娘们的百褶裙像一片片白云在空中飘动似的随着长笛声轻轻地飘着,一阵阵响亮“的阿哈吧啦”和“那喏喏喏……”歌唱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偶尔在那草坝上可见到最精彩的赛马,小伙子们骑着一匹匹剽悍的马在那草坝上奔驰着,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内蒙古草原上的那种赛马场面。
转山节给格姆山徒增了道亮丽风景。
摩梭人最初信奉达巴教,这是一种驱鬼除邪,祭祀祈福的原始宗教,后因毗邻藏区,又信仰藏传佛教,并形成两种宗教共存的现象。藏传佛教育有着更严密的教义,它也更深地影响着摩梭人的生活。
摩梭地区现存的最大藏传佛教寺院落是永宁的扎美寺。
相传永宁寺寺址由西藏白教噶玛巴亲自戡定,因现在寺庙所在位置地名叫扎美柯,用藏语翻译即为无敌之意。背依之山“增米瓦”亦与藏语“无法丈量之山”相同,寺旁村庄“巴搓古”又与藏语“巨大之汇集”同意。还说寺名用藏语全称为“塔洛扎美归”,塔洛又是含有通往涅磐之路之意。佛无处不在,缘随遇皆是。
永宁距宁蒗县城93公里,下车后,沿永宁街北行2公里,就能发现位于公路左侧的扎美寺。
金顶彩绘的寺院大门在阳光下尤其耀眼,寺内有一幢大殿北侧还有一个壮观的活佛殿建筑群。大殿门两侧的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宗教壁画,壁画前是金色的转经筒,殿内奉着宗喀巴像、达赖和班禅的台座,还有格姆女神及其他佛神的塑像。
如通常的藏传佛教寺院,幽暗的大殿、闪烁的酥油灯以及华丽而肃穆的彩雕和经幢,都能让你无处不感到宗教的神秘和神圣,而把格姆女神和其他佛神并奉一处,却是这座喇嘛寺的独特处。
献了功德,喇嘛会帮你点燃一盏酥油灯,你可以奉到你敬仰的神座前
偏殿内塑一金身弥勒坐像,高约12米,头饰五佛冠,手持如意宝珠,为典型藏式泥塑风格。四面墙壁绘六铺壁画,为倾佛教经变内容。线条精细,设色明丽,造型生动。系清代作品。
扎美寺平时只有一两个守寺喇嘛,其他喇嘛都各自在家里生活,进行晨读晚祷,也参与劳动,到了大法会之日,他们才自带干粮行李,盛装汇集到寺里举行法会。举行法会时,数百名喇嘛身披袈裟,头戴黄色鸡冠帽,集在一起举行仪式,蔚为壮观。神秘的仪式、奇特的法具都能让你大开眼界。
这样的喇嘛大集会一年有四次: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九的咪洛其模会,初七是特别隆重的跳神;农历三月中旬举行的措区会;农历六至七月举行的历时四十五天的亚能会;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的祭宗喀巴的甘丹安区会。
泸沽湖被青山绿林环抱,湖面面积48.45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45米,湖面海拔2685米,湖西属云南省宁蒗县,湖东属四川省盐源县。整个湖泊,状若马蹄,南北长而东西窄,形如曲颈葫芦,故名泸沽湖。
观赏泸沽湖,可从形和质两方面去领略。
扯挎山丫口立着一个横跨公路的彩门,彩门以下约200米的路段是观赏泸沽湖全景的最佳地点。在这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泸沽湖美丽的曲线轮廓,翠青的吐布半岛散在蓝玻璃镜面般的湖面上,格姆女神山(狮子山)在湖北岸姿容端庄。如果恰是春天,你的镜头下缘还是串串簇簇的红色山花。
泸沽湖美丽的身形像一个马蹄印,相传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会那晚,因缠绵沉醉,男神跨上神马刚准备离去时天就亮了,天亮后他再不能回去,神马被缰绳一紧而踏下一个深深的马蹄窝,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东边回头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伤心的眼泪注满了马蹄窝,她化成了格姆山。
这个被爱情的眼泪注满的湖泊,你看懂它马蹄印形的故事后,再走湖畔的摩梭村寨,就准备好了一个游“女儿国”的美丽心情。
因重山的蔽护,泸沽湖直到70年代才有了通宁蒗县城的公路,这里没有工业,也没有污染和破坏,所以泸沽湖的水质特别纯净,清澈可鉴。
把偌大一湖真正的纯净水作为镜子,这样“奢侈的享受”的最好方式,是在落水村乘猪槽船湖中荡漾。天空湛蓝,白云浮游,水天一色。
泸沽湖的景色在一天之中变幻无穷。
晨曦初露,雾霭烟霞,湖水如染,一片金红;朝阳冉冉,湖周山峦如聚,倒映其中,则为翠绿;夕阳西下,风平浪静,平滑若镜,积万顷碧玉,又成一片墨绿;夜色幽静,微风柔漫,波光粼粼,星星闪动,让你如梦如幻。
共富的社区发展模式
1991年,格则·次苏尔车成为洛水自然村的村长。当时,村里已经有一些人家自由组合来经营渡船和篝火晚会,竞争拉客,严重影响了村里人的关系和村庄的形象。“我认为最好还是共同富裕,否则一部分人富了,要睡不着觉了!”次苏尔车要求由77户人家编成两组轮值,集体经营渡船、骑马和篝火晚会,平均分配收益。
1995年,洛水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2000元,成为丽江市十大富裕村;而在1991年前,人均收入只有一二百元。并且,果然如次苏尔车所预计的,共同富裕起来的洛水村很少发生恶性治安事件。次苏尔车颇为得意:“以色列的客人来访问,说这个模式比他们以色列的公社还好!”
汝亨·龙布还记得,1999年第一个黄金周时的泸沽湖:旅游局的车上挂着“黄金周值班”的横幅,把泸沽湖边找不到住处的游客一拨一拨地安顿到村民家里,在火塘边打地铺。那一年,洛水村每家都能分到8万元。
从此之后,洛水村进入第二代客房——标准间的投资,进入一个资本密集的发展阶段。如今几乎每家都有家庭旅馆,贷着银行十几万到上百万的款,汝亨家“找的七八百万通通投到房子上了。”房子大了,洛水村人家的院子,不免让那些抱着观看“原始状态”而来的游客失望——虽然仍然是传统的摩梭木楞房,有着结构严谨的祖母屋和数十年的老果树,洛水人家里都有了城里人的现代化装备。如今这个在1949年前少有人识汉字的村落,在发展旅游之后,500多人中已经出了四五十个大学生。
旅游发展给格则·多吉带来更大天地中的朋友——他为人类学者做翻译和向导,还教了一位美国博士3年摩梭语,他拥有了洛水村最大的一间书房,坐落在他按摩梭传统建起的一间接待背包客的院落中。
民族:摩梭族
居住于中国的人口:
1991年:40,000 人
2000年:46,000人
2010年 (预计):53,700人
主要聚居地:四川省的盐源县及云南省的宁蒗县
官方身分:四川摩梭人归为蒙古族的支系,云南摩梭人归为纳西族的支系
主要信仰:喇嘛教 基督徒:约20人
主要居住地:1991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四川省和云南省边界两侧,住著4万摩梭族人,主要集中在美丽的泸沽湖畔。泸沽湖是中国最高的内陆
湖之一,海拔2,685米,巍峨矗立在泸沽湖北岸的狮山是摩梭族主要神祗嘎莫女神的住地。1982年以前,没有公路通往泸沽湖。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摩梭”的记载。在宁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宁蒗各族人民都称他们为“摩梭族”。1950年,丽江专区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明确记载:“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摩梭族12人”。日,丽江专员公署在给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报告》中有五处明确提到“摩梭族”。即在“彝族聚居的宁蒗、凉山并包括摩梭、傈僳、西番、汉等十二个民族”、“全县有彝、摩梭、汉、西蕃、傈僳,藏、白、仲家、纳西、苗、摆依、回等十二个民族……”、“摩梭聚居乡三个”、“摩梭族识藏文”、“摩梭、西蕃信喇嘛教”。个报告后经省人委转报国务院并获批准在宁蒗贯彻执行。日,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上郑重宣布全县有彝、摩梭等十二种民族。1959年,中共宁蒗工委办公室编写的《宁蒗概况》中,多处提到“摩梭族”。但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归为纳西族,将居住在四川盐源、木里、盐边等地摩梭归为蒙古族。多年来,广大摩梭干部群众强烈要求解决族称问题,宁蒗县党政机关和摩梭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历史地、客观地一再进行反映、迫切要求尽快恢复摩梭族称。宁蒗县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在全国五届一次人大会议上、全国六届一次人代会议上、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议上、全国七届四次人代会议上,多次以关于要求恢复摩梭族称为议案向大会进行反映,特别是在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上关于恢复摩梭族称问题被作为云南省人大代表团的几个重要提案之一提交全国人代会。在摩梭人的强烈要求和县委、政府以及其他各族群众的多次反映下,引起了上级的重视。1989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派出由刀国栋副主任带领的省人大民委工作组到宁蒗进行调查,12月6日工作组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重新恢复宁蒗摩梭人族称的情况反映。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下,省人大常委会于日召开了七届十一次会议,会议上通过批准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将其确认为摩梭人,此条例于日正式颁布实施。并且每个摩梭人都具有了一张合法的居民身份证。
身分与传统
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和蒙古民族。这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是母系社会,实行母系家长制,孩子跟从母姓。「阿夏」婚姻体制意味著所有的财产都由母系遗传,从母亲传给最小的女儿。摩梭族妇女没有丈夫,只有几个「走婚」者。男人只许夜探情人,次晨必
须离开女方住屋,回到自己母亲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担抚养长大。小孩父亲的身分根本就无从知晓,摩梭族语言中没有「父亲」这词汇。
虽然政府极力阻止这种制度,但有六成摩梭人仍然以这种方式生活。
很多摩梭族人没有受过教育,仍说摩梭语。他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差,居住在原始森林、高山峻岭,除了一个高原湖泊——泸沽湖之外,就没有任何可开发的天然资源,因高山里除了砍伐树林,没有平原面积可供耕种。他们的收入除了来自游客,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里的人口阴盛阳衰,
男女比例约4:10,究其原因除了是男人寿命较女人短之外,也有部分男人因生活需要而外流到四川或邻近省份谋生。
喇嘛教强而有力地抓住了摩梭族人,大多数屋子的每个角落和屋外,都有堆放成金字塔形状的白石祭坛。大部分摩梭族人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直到几年前才有摩梭族基督徒,当地有70 多人看过「耶稣传」影片,现今已约有20位基督徒。
1.求神捆绑那将摩梭族人陷入罪和死亡之中的魔鬼势力,耶稣基督必定得胜。
2.为年轻的摩梭族教会祷告,求神帮助信徒全心为主而活。求主保守信徒的心思、意念,坚守信仰,得到神全备的福分。
3.求神恩待摩梭族,使福音早日遍传那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坪县普米族锅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