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所有家族关于思念亲人的现代诗别称。

称谓图,中国亲戚关系称谓图,家庭称谓图,古文物称谓图典,亲戚称谓图,亲属称谓图,神..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家谱(人文资料)_百度百科
[jiā pǔ]
(人文资料)
家谱:又称、等。是一种以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及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如、玉牒。它以记载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中的及、年表等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1) [family history]∶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
(2) [genealogical tree]∶有关一个种族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1]
指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三》:“ 《宗室》三卷,《臣(liao)家谱》一卷。”
[明]《·范氏家谱》:“吾家唐相履冰之后,旧有家谱。咸通十一年,一枝渡江,为处州丽水县丞,讳隋 。”
[清]《》:“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从旗杆院说起》:“有些人听汉奸 刘老五说过,从刘家的家谱上查起来,从他本人往上数,‘举人’比他长十一辈。”[1]
家谱,又称、家乘、、、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
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世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
、,是一个家族的。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婚姻、文化、、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时,社会上流传有《》、《》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还是是私修?因为历
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但东晋太元中(176-396),员外侍郎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的王姓人,如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到隋唐五代时,王俭和王僧孺的 谱学著作还都在流传,王姓自己的家谱也通行于社会,被奉为天下修谱者的蓝本。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南齐人王逡之所《续百家谱》四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南族谱》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实论》十卷,王方庆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时最为通行的谱籍。
至于宋元以后,私家修谱之风大盛,散居全国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谱。究竟有多少?谁也难以统计清楚。但据最保守的估计,总数至少在两千部以上。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据最新消息说,当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数有三万四千多种。这一统计数字,还没有把散布于民间的各种家谱包括在内。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清 袁一相《睢阳袁氏()家谱序》:“()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无以示后,辄与()诠次而谱之。”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
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如今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
姓氏起源·伏羲氏
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据·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
特点是:世代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更是把家谱与国史、相提并论。
一般都有家规族训,
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柳氏家训、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家乘、、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寻根谒祖”的需求。“”。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2]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10余年来在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当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然而,令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这段时间来损毁的较多。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
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颜氏》是南北朝时文学家的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上一般称作:、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家谱之体现,能、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
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图片(遗像、、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都是“”。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旧序、跋、辨、图、、外纪图、世系图、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金氏该国、、事略、、行状、、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敕命、凡例、、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隆庆六年许可复、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文翰、序、说、传、记、寿叙、
赋、诗、歌、词、、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规范、、文献、遗事、、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谱引、谱歌、谱诗、、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香火网是帮你记录人生并永久保存的严肃生活网站。它通过,让你的生活与家族成员分享,让子孙了解你和家族的经历。从而把家族成员的亲情凝聚,使优秀的家风得以传递,让“香火”永远传承。
无极思源堂谷氏家谱(2007年11月出版)
这将是最伟大的中国文化遗产。
香火网产品
香火网设有家谱、家书、、家珍、日记、遗嘱六个版块,通过这六个版块记录人生。
1. 家谱:修建,使家族成员血脉相连
2. 家书:以书信的方式和家族成员沟通
3.家事:记录家庭生活
4.家珍:保存照片、声音和视频,留住家人的记忆
5. 日记:记录私生活
6. 遗嘱:安排“身后”事,有备无患
一方面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网络服务,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交友平台,素不相识的人可以在家族树中找到许多交叉点,还可以通过家族、群组、活动,建立联系,使亲朋好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另外还提供免费建立数字家谱,通过实现建立家谱、管理家谱等多种操作。
2008年6月家族网立项策划;
2008年10月网站策划完成,开始技术层的研发;
2009年5月家族网第一期研发完成,家族树功能实现;
2009年9月家族网团队建设完毕;
2009年12月家族网第一期内测完成;
2010年5月家族网整站研发完毕;
2011年9月 家族网主要产品研发完成
2011年12月 家族网第二期内测完成
2012年2月 家族网正式上线
2012年3月 用户数达10万
2012年5月 家族网第三期研发开始
2012年5月 用户数达30万
数字家谱修订
家族网为用户提供免费建立的服务——建立家族树。家族树平台中继承了多个娱乐应用,包括管理家谱、相册、日志、互动沟通等,旨在让人们快乐分享、增进亲情,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轻松的记录自己的家庭、生活,第一时间了解到亲戚、朋友的动态。
作为专门为家庭打造的文化娱乐互动服务平台,家族网会带个人们更多的快乐和更大的意义:
家族树是家族网互动社区的核心应用,依托树状结构将家庭中的成员网聚在一起,实现家人网络团聚;邀请添加家人,建立家庭圈;根据家族树的最新动态提示,可以便捷地了解到家人的最新信息;家族树的另一功用就是帮助用户自动生成一个免费的数字家谱,帮助用户理清家庭关系,保存家族信息,传承家族文化。
该应用是一个多端口多人聊天系统,家族网多人聊天系统支持五人同时在线视频聊天,可以通过PC客户端和手机移动客户端等不同端口进行多人会话;随时随地与家人进行互动,真正实现家人的网上团聚、零距离沟通。
基于谷歌地图的一个分享应用,旨在帮助用户标注人生旅途足迹,走过的地方、旅行过的城市,通过点击地图所在位置,即可精准记录定位,并分享给家人,包括照片和文字的同步上传,您记录的每一步,都让沟通更有趣。
家族网相册应用支持超大容量存储照片,即拍即传,方便用户第一时间将拍摄的照片通过手机上传,也可通过网页上传,与家人分享精彩瞬间。还可以实现通过照片与家人进行互动,图画你的精彩人生。
与家人联系必不可少的“联络员”,家庭中的成员通过家族树可以同步分享家庭成员的信息和资料,相关信息一键关联到通讯录,既可以随时更新个人通讯录信息,又可以安全知晓亲人的最新联系方式,智能化联系人管理,准确联系到家人。
家族网人性化多功能日历,新增重要日子提醒和多重提醒功能,父母生日、特殊节日、结婚纪念日等人生中的各个重大的日子,通过设置日期提醒,即可经由手机短信、邮件或者是网站短消息等多种途径及时提醒用户,不错过给家人送祝福的每一个机会,增添家庭成员之间的。
为家族行业的开创者,超过12年的在线运营经验,在线拥有量最大的华人家谱网站,业务遍及全世界,最大的家族历史在线社区。
家谱网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家谱与家族网络,创建有“中华家谱总库”,收录和索引超过6万种家谱,可在线查阅10余万册,依托独有的数据资源和研发实力,为全球华人提供建谱,修谱,保存,分享,发现等网络服务,同时提供最具亲和力的家族网络联系平台。
“家谱网”在国内与、、山西省社科院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台北万万斋藏书楼等多家机构达成合作,将极具历史价值的众多华人家谱数字化。
家谱网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当前在全球9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拥有网站,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法国以及瑞典。
一个强大的在线寻祖的网站
传家谱是一个免费的家谱家族社交网站,提供了搜索、家谱建立、家族社交、生平记录、纪念日等功能。
父系家谱图示例
明太祖乡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
【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问过别人的意见,认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我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振作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愤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
宋宁宗修谱圣谕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具,后世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朕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
清顺治乡谱诏
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
【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
【清康熙圣谕十六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
和乡党以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
【清顺治规定六训】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先儒修谱论
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49世祖(配)
孔子家谱图像
46世祖(又名)
44世祖(姬/姬/姬夔)
43世祖契(一作)
42世祖昭明
37世祖(又名,之兄)
36世祖(简称)
32世祖(一作)
31世祖(一作示)
30世祖(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太子(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子至)
27世祖 商王(子辩)
26世祖 商王(子伷)
25世祖 商王()
24世祖 商王(子滕)
23世祖 商王(子旦)
22世祖 商王(子新)
21世祖 商王(子敛)
20世祖 商王(子昭)
19世祖 商王(子载)
18世祖 商王康丁()
17世祖 商王(子瞿)
16世祖(子托)
15世祖商王(子羡)
(又称,本名子,之弟)
13世祖(子)
12世祖(子申)
11世祖(子共)
10世祖(子何)
9世祖 宋父周(子周)
8世祖 世子胜(子)
5木金父(子木)
4世祖() 祁父(子祁)
3世祖() 防叔(子,称他为“”)
2世祖() 伯夏(子夏)
世祖()(,称之为“纥”)
:名,字,他首改“”“”,是真正的孔姓
2世孙(孙子)
7世孙(又名孔慎、孔顺)
8世孙、孔树、(封孔腾为奉祀君)
9世孙(孔腾之子)
10世孙(孔忠长子)、(孔忠次子)
11世孙(孔武之子)
12世孙(孔延年之子),被封为褒成侯
13世孙(孔霸长子,被封为殷绍嘉侯)、(孔霸之子)、(孔霸之子)、(孔霸之子)
14世孙(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捷之子)、(孔光之子)
15世孙(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孙,褒成侯
17世孙,褒亭侯
18世孙,奉圣亭侯
19世孙(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曜次子)
20世孙(孔赞之子),宗圣侯
21世孙,奉圣亭侯
22世孙 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孙 孔抚,奉圣亭侯
24世孙 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孙 孔鲜,奉圣亭侯
26世孙 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孙 孔灵珍,
28世孙 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孙 孔渠,崇圣侯
30世孙 孔长孙,恭圣侯
31世孙(孔长孙次子、孔英悊之弟),绍圣侯
32世孙 孔德伦,褒圣侯
33世孙 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孙 孔璲之,褒圣侯、兼兖州长史
35世孙 孔萱,文宣公
36世孙 孔齐卿,文宣公
37世孙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孙 孔策,文宣公
39世孙 孔振,文宣公
40世孙 孔昭俭,文宣公
42世孙,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3世孙,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44世孙(孔延泽之兄),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5世孙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无子
45世孙(孔延泽、孔圣佑)
46世孙衍圣公孔若虚(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宗愿长子)
47世孙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若蒙长子,)
48世孙衍圣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孙 衍圣公 孔拂(孔琥之子)、(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璠长子)
50世孙 衍圣公(孔拂长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远(孔搢之子,南宗)、(孔摠长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孙 衍圣公 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元用之子)、孔万春(孔文远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孙 衍圣公 孔浣(孔之厚之子)、(孔之全之子)、(孔之固之子)、(孔万春之子,)
53世孙 衍圣公(孔浣之子)、(孔治之子)、孔思许(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孙,的第11世孙,南宗)
54世孙 衍圣公(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孙,南宗)
55世孙 衍圣公(孔克坚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孙 衍圣公(孔希学之子)、孔议(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孙 衍圣公 孔公鉴(孔讷之子)、孔公诚(孔议之子,南宗)
58世孙 衍圣公(孔公鉴之子)、(孔公诚之子,)
59世孙 衍圣公(孔彦缙之子)、孔承美(孔彦绳之子,南宗)
60世孙 衍圣公(孔承庆长子)、(孔承庆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孙 衍圣公(孔宏绪之子)、孔闻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孙 衍圣公(孔闻韶长子)、孔贞宁(孔闻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闻音之子,南宗)
63世孙 衍圣公(孔贞干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无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贞运之子,南宗)
64世孙 衍圣公(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桢(孔尚乾之子,)
65世孙 衍圣公(孔衍植之子)、孔兴燫(孔衍桢之子,南宗)
66世孙 衍圣公(孔兴燮之子)、孔毓垣(孔兴燫之子,南宗)
67世孙 衍圣公(孔毓圻长子)、孔传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孙 衍圣公(孔传铎之子)、孔继涛(孔传锦之子,南宗)
69世孙 衍圣公(孔继濩之子)、孔广杓(孔继涛之子,南宗)
70世孙 衍圣公(孔广棨之子)、孔昭烜(孔广杓之子,南宗)
71世孙 衍圣公(孔昭焕长子,孔宪增之兄,无子)、孔宪坤(孔昭烜之子,)
72世孙 衍圣公(孔宪增之子,给孔宪培,1794年袭爵)、(孔宪型之子,孔传锦的第5世孙,南宗)
73世孙(孔庆镕之子)、孔繁嘉、(孔繁英之兄,无子,南宗)
74世孙衍圣公(孔繁灏之子)、孔祥壮、(孔繁英长子,过继给孔繁豪,南宗、大成南宗)
75世孙衍圣公(孔祥珂之子,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承袭衍圣公,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
76世孙衍圣公():孔令贻之子;母夫人;出生百日,奉明令,承袭;1935年,改封号为“”;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长孙:
77世孙孔维益:孔德成之子,早卒,
78世孙孔垂长:孔维益之子,日正式袭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待遇
79世孙:孔垂长之子,2006年元旦,生于台湾
79世之后的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七代医教世家
自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胡庭栋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之后代,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连同儿媳、女婿15人。兹重点介绍如下:
胡礼谦(又名九绪):生于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教育,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子少亡)。
(又名正丙):长子,生于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教学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又名正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骑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学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长子。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军政大学毕业。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干部,在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行医务农)。
胡芳芝:胡俊女,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30余年,晚年从医。
:胡维洲之子,生于民国21年,山西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
胡效莲:女,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初任民办教师,后转正。1985年被评为地区级模范。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患白血病。卒于2003年。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1962年生,任民办教师,已经13年。
:胡庭栋儿媳在晋中市(原榆次市)中学任教。
罗汉鑫:胡效莲之子,忻州师专毕业,在安徽任教。
略(资料来源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汉典[引用日期]
.优酷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四大家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