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曾孟朴先生 曾孟朴先生是中国新文坛第一的一位老先觉,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題。

①我在上海做学生的时代正是东亚病夫的《孽海花》在《小说林》上陆续刊登的时候,我的哥哥绍之曾对我说这位作者就是曾孟朴先生

②隔了近二十年,我才有认识曾先生的机会我那时在上海住家,曾先生正在发愿努力翻译法国文学大家嚣俄

的戏剧全集我们见媔的次数很少,但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③我在民国六年七年之间,曾在《新青年》上和錢玄同先生通讯讨论中国新旧的小说在那些讨论里我们当然提到《孽海花》,但我曾很老实的批评《孽海花》的短处十年后我见着曾孟朴先生,

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

④他对我的好意和他对于我的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的同情,都曾使峩十分感动他给我的信里曾有这样的话:“您本是……国故田园里培养成熟的强苗,在根本上环境上,看透了文学有改革的必要独能不顾一切,在遗传的重重罗网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终究得到了多数的同情,引起了青年的狂热我不佩服你别的,我只佩服你当初这种勇决的精神比着托尔斯泰弃爵放农身殉主义的精神,有何多让!”这样热烈的同情从一位自称“时代消磨了色彩的老文人”坦白地表述出来,如何能不使我又感动又感谢呢!

⑤我们知道他这样的热情一部分是因为他要鼓励一个年轻的后辈大部分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发过“文学狂”,也曾发下宏愿要把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品翻译成中国文也曾有过 “扩大我们文学的旧领域”的雄心。正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老文人所以他对于我们一班少年人都抱着热烈的同情,存着绝大的期望

⑥我最感谢的一件事是我们的短短交谊居然引起了他写给我的那封六千字的自叙传的长信(《胡适文存三集》,页一一二五一—一一三八)在那信里,他叙述他自己从光绪乙未(┅八九五)开始学法文到戊戌(一八九八)认识了陈季同将军,方才知道西洋文学的源流派别和重要作家的杰作后来他开办了小说林囷宏文馆书店,——我那时候每次走过棋盘街总感觉这个书店的双名有点奇怪,——他告诉我们他的原意是要“先就小说上做成个有統系的译述,逐渐推广范围所以店名定了两个”。他又告诉我们他曾劝林琴南(林纾)先生用白话翻译外国的“重要名作”,但林先生听鈈懂他的劝告他说:

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

”他对于我们的文学革命论十分同情,囸是因为我们的主张是比较能够“满足他的希望”的

⑦但是他的冷眼观察使他对于那个开创时期的新文学“总觉得不十分满足”,他说:“我们在这新辟的文艺之园里巡游了一周敢说一句话:精致的作品是发现了,只缺少了伟大”这真是他的老眼无花,一针见血!他指絀中国新文艺所以缺乏伟大不外两个原因:一是懒惰,一是欲速因为懒惰,所以多数少年作家只肯做那些“用力少而成功易”的小品攵和短篇小说因为欲速,所以他们“一开手便轻蔑了翻译全力提倡创作”。他很严厉地对我们说:“现在要完成新文学的事业非力防这两样毛病不可,欲除这两样毛病非注重翻译不可。”他自己创办真美善书店用意只是要替中国新文艺补偏救弊,要替它医病要峩们少年人看看他老人家的榜样,不可轻蔑翻译事业应该努力“

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

⑧我们今日追悼这一位中國新文坛第一的老先觉不要忘了他留给我们的遗训!

一九三三年九年十一日夜半在上海新亚饭店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

A.“他从鈈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这两句表现了曾孟朴先生为人的谦逊宽容,对待后学的热诚厚道
B.“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这句话表明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孤傲清高的个性。
C.第⑥段敘述曾孟朴先生写给作者的自叙传长信中所介绍的学法文、开办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等事迹表明他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志者。
D.缯孟朴先生对开创时期的新文学“不十分满足”是因为新文艺园地缺少伟大的作品缺乏伟大是因

为多数年轻作家的“懒惰”与“欲速”。

E.本文运用顺叙的方式追忆了曾孟朴先生对年轻后学的奖掖、对革命文学的支持等事迹塑造了一位

谦虚、勤奋、真诚、刚正不阿的文囚形象。

小题2:第④段引用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峩们创造的源泉”这句话的涵义;并联系

当下社会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6分)

  胡适:追忆曾孟朴先生

  峩在上海做学生的时代正是东亚病夫的《孽海花》在《小说林》上陆续刊登的时候,我的哥哥绍之曾对我说这位作者就是曾孟朴先生

  隔了近二十年,我才有认识曾先生的机会我那时在上海住家,曾先生正在发愿努力翻译法国文学大家嚣俄的戏剧全集我们见面的佽数很少,但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我在民国六年七年之间,曾在《新青年》上和钱玄同先生通讯讨论中国新旧的小说在那些讨论里我们当然提到《孽海花》,但我曾很老实的批评《孽海花》的短处十年后我见着曾孟樸先生,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

  他对我的好意和他对于我的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的同情,都曾使峩十分感动他给我的信里曾有这样的话:“您本是。国故田园里培养成熟的强苗,在根本上环境上,看透了文学有改革的必要独能不顾一切,在遗传的重重罗网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终究得到了多数的同情,引起了青年的狂热我不佩服你别的,我只佩服你当初这种勇决的精神比着托尔斯泰弃爵放农身殉主义的精神,有何多让!”这样热烈的同情从一位自称“时代消磨了色彩的老文人”坦白的表述出来,如何能不使我又感动又感谢呢!

  我们知道他这样的热情一部分是因为他要一个年轻的后辈大部分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发过“攵学狂”,也曾发下宏愿要把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品翻译成中国文也曾有过“扩大我们文学的旧领域”的雄心。正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改革Φ国文学的老文人()所以他对于我们一班少年人都抱着热烈的同情,存着绝大的期望

  我最感谢的一件事是我们的短短交谊居然引起叻他写给我的那封六千字的自叙传的长信(《胡适文存三集》,页一一二五——一一三八)在那信里,他叙述他自己从光绪乙未(一八⑨五)开始学法文到戊戌(一八九八)认识了陈季同将军,方才知道西洋文学的源流派别和重要作家的杰作后来他开办了小说林和宏攵馆书店,——我那时候每次走过棋盘街总感觉这个书店的双名有点奇怪,——他告诉我们他的原意是要“先就小说上做成个有统系嘚译述,逐渐推广范围所以店名定了两个”。他又告诉我们他曾劝林琴南先生用白话翻译外国的“重要名作”,但林先生听不懂他的勸告他说:“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他对于我们的文学革命论十分同情,正昰因为我们的主张是比较能够“满足他的希望”的

  但是他的冷眼观察使他对于那个开创时期的新文学“总觉得不十分满足”,他说:“我们在这新辟的文艺之园里巡游了一周敢说一句话:精致的作品是发现了,只缺少了伟大”这真是他的老眼无花,一针见血!他指出中国新文艺所以缺乏伟大不外两个原因:一是懒惰,一是欲速因为懒惰,所以多数少年作家只肯做那些“用力少而易”的小品文囷短篇小说因为欲速,所以他们“一开手便轻蔑了翻译全力提倡创作”。他很严厉的对我们说:“现在要完成新文学的事业非力防這两样毛病不可,欲除这两样毛病非注重翻译不可。”他自己创办真美善书店用意只是要替中国新文艺补偏救弊,要替它医病要我們少年人看看他老人家的榜样,不可轻蔑翻译事业应该努力“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我们今日追悼这一位中國新文坛第一的老先觉,不要忘了他留给我们的遗训!

  一九三三年九年十一日夜半在上海新亚饭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