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及的红海边到耶路撒冷三千年 pdf有多远

穷游大洋洲
来自不易就请时常怀念 佩特拉-埃拉特-耶路撒冷-伯利恒-特拉维夫-海法-采法特-安曼
来自不易就请时常怀念 佩特拉-埃拉特-耶路撒冷-伯利恒-特拉维夫-海法-采法特-安曼
一个爱上旅行的上班族是可怜的!老板同事觉得你已经一直在请假,并且认为你请了很长的假了,而其实我所谓一年之大旅,往往都及不上达人们行程的一个开篇! 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巴巴的盼望着2013的之行,而这次旅行还未开始已是一波三折!6月,材料寄送过早,被退!以色列签证有效期为签发之日起3个月。所以不能早申请。7月,以色列外交部罢工。一开始我们还没看到官网的公告。打了几次电话去领馆,人家很含蓄的说大使还没上班8月,罢工结束,看来人家的外交部绝对没有我们体制内的好待遇。再送签,拿到签证一看,又傻了,两个不认识的人的护照9月,公司突然通知我出发那周有重要会议。我简直不想干了!病假,先斩后奏都过了一遍脑,最后我还是严正的老板说,这个旅行说我很重要,我必须去9月20日,午夜,我终于踏上航空经飞往的飞机
埋没在地中海的众多明珠之中,只能说地中海太奢侈
圣城定妆照
很好,期待后续。加油快些哦!
此行小贴士
我是上海领馆签发的。
原则就是领事馆官网上怎么说,你就怎么准备。
有问题向官网上提供的邮箱发邮件询问,回复非常快。
签发之日起3个月有效。邮局普通EMS信封寄送。
落地签,大家都知道哈。
二,租车和自驾
这次我们约旦和以色列我们都是租的AVIS。这样的大公司有一个问题就是生意太好。我们在还车租车都等了半个多小时。其实当地还有一些欧洲的租车公司,比如SIXT。所以下次可以在ECONOMYS, 租租车上搜索一下。
两个国家的AVIS都没有GPS可以租用。可能是这里租车行业的惯例。所以要么你事先自备GPS。或者赶紧买个当地的SIM卡,用GOOGLE地图导航。这次用GOOGLE还是比较靠谱的。
关于驾照公证的问题,去之前,有人说要,有人说不需要。我的经历是在进入以色列站Eilat租车的时候,AVIS要求我们出示国际驾照。我们说人没有国际驾照,中国不是成员。我把驾照的公证(带英文翻译)的给他们看,说这是政府机构的Notary。他们仔细看了,还复印了其中几页后,把车租给我们。
汽油选项,约旦就比较流氓了,给你车的时候基本没油,要自己加。还车的时候油箱有油也不退钱。我们外国人租车哪能那么熟悉加油站,哪能里程算那么准。以色列就没这个问题,满油箱给你,满油箱还。而且租车公司旁边都有一个加油站。
我用信用卡做担保,又都是异地还车。总有些不放心。有几程还是信用卡担保租车,现金结算。最后一笔失误都没有。就这点AVIS作为大公司服务还是标准的。
我们这次走了两个关口
南部关口,约旦Aqaba 到 以色列Eilat, 这个关口在以南100公里,位于红海最北端。从之前的攻略中看,从这个关口走的人不多。而我们这次过关觉得这个关口人比较少,过关也很方便。两头到关口都是打车,不过离市区的距离都不远,所以车费可以接受。
北部关口,以色列 jordan river cross 约旦,我们从打车到关口250nil。 这个关口人多了许多,中间一定要坐个摆渡车2分钟时间,等了我们半小时。体现不太好。过关后,有明码标价出租车去约旦各主。
轰轰烈烈的开篇
我和朋友小韶上海经多哈转机15小时后当地时间10点到达安曼,在多哈我们和另外两位从广州和厦门出发的朋友汇合。今天晚上我们要赶到250公里以南的佩特拉,当中还要在马赛克小城马达巴停留。
在安曼机场顺利的签证过关换了点钱。我们找到AVIS的柜台,工作人员慢慢吞吞好一阵子,我们拿到了NISSAN SUNNY。因为怕四个人的行李较多,这一路基本订的是MAZADA 6这个级别的车。不过这一程M6订完了,只能订了NISSAN SUNNY。后来证明这车操控真心可以。
AVIS给了我们“惊喜”,没有GPS租。真不该听我朋友说上次他们去土耳其虽然网上不能订GPS到了门店都有。看来,凡事还是事先多询问清楚为好。机场找了一圈也没有卖SIM卡的。而且这个车是不带油的。约旦人民很轻松的说:加油站很近的,出去往安曼方向2公里。。。 哦,马达巴@#%……&@#%……&。然后我们拿了一张地图,一踩油门,硬着头皮上呗。加油站倒是很快看到了,而且加油站的确很多。可是我们一开始就一心想着往南走,开了30-40公里觉得方向有问题,路标除了Amman, Aqabah这些大地点就没有英文的了。百公里练习赛之后我们不得不问人了,约旦司机真的是很热心的,带着我们开到岔路口,其实离的很近,也看到Madaba的指示,北向南右转就有指示牌,南向北左转就没有指示,就是这个情况。好在拐到小路后就比较顺利的找到了。顺着人流就到了St Peter教堂,可笑的我居然不知道地图在地上,功课做的一塌糊涂。不过我着实被当地人用马赛克制作的宗教图案的工艺品迷住了,柔和素雅的质地和色调,这棵生命之树给我一种安定感。就是拿着好沉啊,我的第一件纪念品拿下。
马达巴出来已经4点多了,再次尝试买SIM卡,未果。继续由好心司机给我们带到去往南面的主路,看到Aqabah路标。感谢约旦人民,而且人家都能讲英语,赞啊!直直的开了2个小时左右,看到佩特拉的指示牌,从离开上海我已经在外面折腾了近20小时了,我的右腿已经踩不动油门了,天也开始黑了。我有点烦躁,我朋友肖萍换我下来,二十几公里后我们已经看到了佩特拉城的灯火。进城后我们又没方向了,当街抓了个小伙,逼着人家帮我们把车开到。这家酒店还是很推荐的,位置离佩特拉入口很近。房间算不得宽敞舒适,早餐比较阿拉伯风格,但是整体都比较干净,没有明显不足。人民币大约400元一晚,性价比很不错。 疲惫的我们倒头就睡,第二天一早5点左右被幽幽的古兰经弄醒来。我是真的来到伊斯兰世界了。8点我们进入佩特拉古城,又走了一整天,一直走到Ad-deir,那里有位修行者(我是这么认为),搭了个棚屋在山顶上,我听见一对西方游客和她聊了一会。游客走了以后,他拿起手边的弦乐器弹唱起来,山头的风把约旦国旗吹的剧烈的抖动,千百年来充沛的阳光从未改变照耀着佩特拉,而它已从兴盛到没落到永恒,那歌声怅然又淡然。 走的时候,忘了抓一把玫瑰色的沙土
每一次,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已经变得不再贪心,所以整整两周去一个小小的国家,我可以安排的从容。结果这该死的世界太多美丽的角落!匆匆而过,是在罪恶!
以色列的Eilat和约旦的Aqaba在红海的最北端肩靠肩的挨着,是一个度假城市。在这里的红海边上面南而坐,远处往东一看沙特阿拉伯,往西一望埃及。我们原本打算在这里休整两天,结果为了赶在犹太住棚节放大假之前赶到耶路撒冷把车给还了,我们只能在此留一夜。23号,早上8点从佩特拉出发,100公里到aqaba还车,过关,下午2点我们入住了,这是个我临时订的国际青旅。作为青旅,这家店规模挺大的,接待的也不限于年轻人。不过旅店依然保有青旅的很多开放式空间,布置的简洁干净舒适。我们入住的4人间,空间虽然比较小,但216美金在海滨城市的中心城区也算合理价格。而且早餐很丰富!一顿饭吃到5点,打乱了我们下海的计划,沙漠之海,太阳一下去,水就冷得下不去。在海滩上躺了一会,风是那么温和,也是那么柔媚,对岸灯火闪烁。。。晚上,我坐在旅店二楼开放式的露台,对着十八的月亮发呆。。。
约旦关口,他把护照还我的时候,发现我在拍照,就不好意思的笑了
这个关口人好少,中间靠走的,距离也很短,很方便。一出关就有一辆出租车等着。到市区好像40-50nil,有点记不清了
Pago Pago, 餐厅的名字,在tripadvisor上搜海鲜,看排名找来的。在海湾边上,里crown plaza很近。3点多去吃还营业。味道还是不错的。
青年旅舍的早餐,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跟四星级餐厅有的一比。包在房费里的。
老弟在上学,找机会也去一下约旦
亲,请问:护照上有签证,乘坐卡航的航班在转机会有麻烦吗?我之前准备下手沙特航空的机票,结果发现沙特不允许护照上有以色列签证或者出入境记录的人在沙特机场入境或者转机,所以找你确认一下。没问题的话,会关注卡航的机票。谢谢~
某小甲 完全没问题。也不需要签证。
今天去财大听了悟空喜马拉雅王国的分享会。他说了去了一个前人已经劝诫过他的坑爹景点,因为人旅行很难逃过四个字:“来都来了”, 笑死我了
我这个游记搁在去往的路上也两个礼拜了吧,也可以套用一句中国人的标准理由:“没时间”
是否真的喜欢,就不会真的没时间,这是个问题
在Eilat温暖的阳光中泡过红海之后,我们大概十二点不到,向此行的重点耶路撒冷进发了。期间,买O2的SIM又费了一番周折,小小一个城市,怎么也找不到O2的营业厅,问人也未果,问买充值卡的都说不知道。最后,找了每个城市的路路通-----出租车。 换了一辆现代的i40,不知道国内有否上市的,和马6一个级别的。这辆车方向盘超级轻,一直在跑偏,开得我双臂僵硬。开了两个小时,有点累了饿了,在休息站烤肉和麦当劳之间选了后者,一个套餐好像70-80人民币,贵啊!要离开的时候看见几个挂着枪的女兵们经过,来了这几天还真是没把这里和纷争联系在一起。大概是我记错了路程,这一程的时候比我想象的远,慢慢的出现在路的右侧,经过一个工厂,一堆堆的小盐山,死海边上有两个当地的酒店,之前订酒店时,发觉价格很贵,就没舍得,计划直接到耶路撒冷,第二天再来死海和。结果证明,又要省钱又要省体力时间,这得称年轻,该干就赶紧的。我后悔没在死海边住一晚。而那时太阳又渐落,我们发现前方有一片开放海滩,还有游客和他们的车停着。原来土豪们在酒店海滩泡,我们就这儿了。当即决定停车下海。像小韶说的,这次旅行对她来说有很对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在车里换比基尼。死海的海滩就是盐岩滩,踩在上面生疼的,海水油腻却很温暖,出乎意料。但凡皮肤上有丁点伤口,或是有点表面炎症的,那就直接给你强力消炎了,疼呀!
我一朋友水性不错,在水面上躺的平平的,特悠闲的样子。一天内早泡红海晚泡死海,很有到此一泡的风采。
擦干上车,往耶城的车灯已经延绵不尽。距离好像还有60-70公里。肖萍替下我,这还真是体力活。当我们驶入一段宽敞的下坡的高架路,看见前方山谷里连绵的灯火,我们知道耶路撒冷就在咫尺间了。
所以,这一段行程安排的体会。-如果能安排在死海边上住一晚,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有更多的时间享受一下死海,离马萨达很近,有利于休息恢复-如果不在死海住宿过度。那还是早上出发,一整天时间完成死海+马萨达两个点
我们到的第一晚又从曲折中开始。凡是周围的住宿都很贵,这我早有耳闻。我提前3个月订的时候,周围好像没什么可选的了。我订了靠近希律门的Jerusalem Metropolo hotel 99美金一晚。看着图片里面深褐色的家居就跟20年前的家居风格。
从出发。一车人已经是东倒西歪,结果GOOGLE地图还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地方,还想是新城某处。下车,外面起了风,温度已跟早上南面红海边上不可同日而语。酒店订单上的地址,google就是不认。我只能输入希律门先往这个方向去。已经临近犹太人的住棚节,万幸老城周边还不算很堵。稍微询问了一下路人找到了酒店。这里是阿拉伯人居住片,酒店也是阿拉伯人开的,酒店主管热情的拍着胸脯。我们的房间在最顶上5楼,明显是后来加盖出来的,电梯都不到,在狭窄的楼道了穿来穿去,差点被铺的不平整的地毯绊倒,这都是其次。一身油腻腻死海盐的我们发现房间没有热水,不会这么倒霉吧。我立刻冲下去找那个主管。他给我解释了一番说,这两天有个130人的团,水都被他们用完了,现在在烧,一个小时后会有热水,他保证。 一个小时后,龙头的水是冰凉,我在下楼的时候,亲爱的主管已经回家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吧。我跟服务员说,他家在哪儿啊?我去他家洗澡。我正沮丧万分,我的救星出现了,是我此行结识的的大妈Wendy. 她听见了我在前台的投诉,她就和我说去她房间淋浴。所以,你看,当你觉得糟透了,事情也许就有了好的眉目。
Wendy是一家超市的经理,她说工作也是非常的繁忙。她参加的就是那个130人的团,他们是基督徒。 基督徒住在阿拉伯人开的酒店,并且后面几天我们发现他们每天早餐后就在酒店大厅里全情投入的做祈祷,一开始由他们的头带着,接着每天会有一个教徒一边祈祷一边讲着自己的故事,语速飞快,声泪俱下,然后大家都去安慰她。 好吧,幸亏有了Wendy,我在圣城的第一晚才没油腻腻咸呼呼的度过。
第二天,我们严重的警告:“你也不用解释了,今天修不好,我们就退房。”
然后出门走“”去了。
来之前,我看了论坛里牧先生的帖子,买了两本塔木德,还有一本消失的犹太民族。可是说实话,不要说这临时抱佛脚连皮毛也抓不住,何况我只是蜻蜓点水。
小韶也我讨论过,我们这种没信仰的人,去耶路撒冷是去干什么呢? 还真是被问住了。
人是要有健康的信仰,像中国社会就是缺乏健康信仰,人心浮躁,社会戾气。然而,宗教信仰并不是唯一的信仰。中国人很多都不信任何教,但我相信很多人心里有自己的规则。反而眼下,很多贪赃枉法的人倒是高箱烧得起劲,真是很可笑。而西方国家大多信仰基督教,不照样有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吗?到现在还不允许女性开车,所以,一个女性是很难推崇伊斯兰教的。
我基本相信宗教,不管哪个教别,本身的教义大多是善的。然而那些过度的约束,宿命论,性别歧视,或多或少都带着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压制。
从教徒这个角度来看,我倒是真的很羡慕的那些虔诚的教徒,他们对自己的信仰毫不怀疑的膜拜。我相信他们大部分的客观生活内容支撑了他们的主观相信,在加上一些主观上的夸大,他们就幸福的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相对而言,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是不是很多负面判断先入为主要?会不会被骗,会不会被坑,是不是假货?我们什么都不敢信。
期待中,楼主继续写啊。
来是我朋友肖萍起意。说要去看看这个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的特别的国度。神奇的宗教地位,纷乱的民族斗争,是各种媒介的信息给这个地方两个最鲜明的标签。很多人基本把以色列三个字和战乱恐怖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是不信的。吹过红海干燥温暖的风,我怀疑这个和战乱仇恨真的有关吗?
到的第二天就是犹太住棚节,是犹太人纪念离开后流浪四十年间所住的棚屋。当天看到街道边上果然搭起了很多白色的棚屋,我往里面张望时,看见西餐桌上铺着白色的桌布,餐具摆放的正式而整齐。因为当天傍晚有游行庆祝,中心城区的道路管制了。但我们并不知道,3点去还车,结果兜了2个小时只好放弃。吃了点东西后,我和肖萍就往宾馆开,在到的时候,前面的车走不动了,路上聚集了很多人,好像是在看热闹,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还不等我多琢磨,突然听见一声类似枪响,人群也跟着一阵骚动,随即有个人从那个方向跑过我们前面那辆车前,跟着就有骑警追在其后。前两天,和肖萍,小韶吃饭的时候我说,幸亏那时我们也没遇上什么事,要不然肯定是阵脚大乱的主。说回来,当时肖萍开着车,下意识的两边张望了一下,看有没有地方可以开进去躲躲,发现都堵着呢,又哪儿哪儿都是人,动不了。然后又犹豫要不要下车,坐着不动不是镇静而是拿不准下不下车。不过当时见到路上有那么多围观的人可比我们还要处于暴露的环境,所以就假装着镇静。就这么慌慌乱乱了几分钟,前面的车子开起来了,我们经过刚才声音传来的地方,也看不见任何的迹象,赶紧回到宾馆,小韶和Daisy也着实着急坏了。她们说,听见里面类似像炮声一样,还有直升飞机的声音,看来老城里面动静更大。小韶说,我当那是放烟火庆祝吧!那天晚上警车在城里呼啸了一夜。
后来,在旅店的老板说,耶路撒冷是口味很重的城市。我明白这个城市的烙印太深了!
我们在圣城住了6晚,企图靠耗时间让自己有所感悟。
哭墙下祷告的女子
下成片的犹太墓区
老城里的街道,很干净
我买的犹太烛台,九几年产的
店主给我看的的宝贝,银质的
橄榄山,那个金顶的修道院。叫什么玛利亚教堂,我一下子忘了。门口的圣母像好安详
锡安山上的圣母永眠墓,遇到教徒吟诵,每每这种时刻,我都好生羡慕。信仰,信任,相信是一种能力
漂亮的阿拉伯门头
住棚节,安息日,阿拉伯人进入老城要被检查身份
外的城墙,布满昔日的弹头
其实,我来之前,不知道可以去地区。此行潦草的准备苍白的面对这深厚沉重的历史。我初略了解了一下,单单从第二圣殿,统治,耶稣初来,耶稣传教,圣殿被罗马人毁, 后阿拉伯人又攻打耶路撒冷就让我倒抽了一口冷气。这该是个多好的地块,那么你争我夺的?我的感觉是,- 犹太人的确很早就在这个地方。犹太教也很早就存在于此。这个地理位置可能真的是处于不同民族宗族的交汇地。-罗马人当时是强大,但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统治者也是民不聊生。是罗马统治者的附庸。也是耶稣作为救世主诞生的背景。所以耶稣是反犹太统治阶层的,是不?-幸亏阿拉伯人不是直接从犹太人手里抢过耶路撒冷,不过我认为这两个清真寺造的还真不是地方。以色列的疲惫我感觉在于一个小宗教管理一个大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可能是比较封闭和排他的宗教。现在的世界交流如此广泛频繁,文化,宗教,越多元包容,才能延续的更久吧。怎么说呢,固执强硬派会说,包容就是没原则。固守经典,认同我的我才接受,不认同的我就排斥。
以上纯属大放厥词,请一笑了之。。。
我们从们坐的21路坐到底直接到了,下车后沿着车行方向向前,第一个路口左转,一直往前就能走到,包括耶稣出生的教堂。耶稣诞生地现在是阿拉伯人区,这个地方真够别扭的。耶稣诞生在此,真的吗,真实性有多少?圣母还是处女呢,真也能合理的传说至今。说耶稣诞生于此,然后把所有的“证据”都牵扯上去,也未可知。我的思维又发作了。走进这个教堂之前,我是这么想的。教堂的入口原来的门真的是被封去了一半以上,就是传说的,耶稣诞生时,天象异常指向此处,罗马总督遂拍人前来追杀那个日后威胁自己统治的火苗。走进教堂,大厅非常空,因为没有平时教堂里放置的长椅。除此以外,我总觉得有点不一样,走了三圈突然意识到,这个教堂真的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为在欧洲各国旅行时,可谓教堂林立,那些有名的大教堂也算是城市里有年头的建筑,有些教堂外面损蚀重新修葺,虽然教堂的内部光线昏暗,但从来不影响教堂对于我而言那种难掩的富贵和权势,流彩的玻璃,漂亮的壁画,坚固而又质感的柱子。而眼前这个教堂,褐黄斑驳的圆柱,大块原石铺成的地面也被时光磨砺的光滑而温暖,台上的装饰和陈设也很陌生。和它相比,我之前见过的教堂真的很新很新。但这个教堂的结构的确和天主堂想象。我突然觉得,这个地方是耶稣诞生地,至少从时间上是可信的。
当地游记攻略
来自不易就请时常怀念 佩特拉-埃拉特-耶路撒冷-伯利恒-特拉维夫-海法-采法特-安曼
穷游兴趣小组
/thread-.html穷游大洋洲
大漠夕阳-----解读埃及的25个片段
大漠夕阳-----解读埃及的25个片段
绿中泛蓝的地中海边,我的相机抓拍到的第一个小伙子,高高瘦瘦、眼窝深陷、鼻梁高耸、黑发浓密,灰衬衫、蓝牛仔裤,典型的帅哥。他极为友好地摆好姿势,过后还说了一句时尚流行的语“ciao”(再见)。
另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结实,和女伴坐在一起。快门按下的时候,他脸上的笑意犹存,而裹着头巾的女孩则害羞滴转过身去。
旅途中见到的埃及青年人,普遍热情开朗,经常主动地跑过来邀请外国游客一起合影。有谁会想到,这些看起来活泼稚嫩的青年人,几年前会成为如同野火一样燃遍全国的街头暴力之基本力量?
近200年间,埃及人口增长了30多倍,世界罕见。每25年埃及的人口就要翻一番,日均增加人口4500人,年均增加超过16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21.27‰,据统计平均每一名埃及妇女要生育5.4个孩子。预计到2025年,埃及人口将达1.4亿。全国人口中30岁以下年龄人口近三分之二。
逼仄的国土资源、并不健全的经济体系无法容纳日益增多的劳动力大军。在15到30岁年龄段,失业率高达20%,失业青年成为困扰埃及多年的社会难题。在的陋巷,在的街头广场,随处可见游荡着一群一群无所事事的小伙子。
失业率高企、通货膨胀、粮食危机、普遍贫困化、宗教激进主义思潮泛滥, 当这种基本面与当局的系列政策失误擦出火花,原本极为脆弱的社会结构瞬间失衡。
埃及2011年“1·25”革命中,年轻人喊出的诉求是——面包、自由、社会正义和人的尊严。 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们挥舞着刀枪棍棒、甩出石块发泄着过剩的活力与激情,颇具戏剧性地扳倒了两届政府。轰轰烈烈的大幕落去以后,这个国家仍然是一地鸡毛,与鲁迅笔下病态畸形的未庄生活有几分相似。 一位埃及评论家说:“埃及像一个被锁了60年的房子,革命打破了所有的门窗,难以忍受的臭气散发了出来。但是,我们对此不屈不挠。”
西南角塞拉皮姆寺的废墟上,一片黄土高坡顶端孤零零地矗立着28米高的庞培石柱。为了表现石柱边由红色花岗岩雕成的狮芬克司像,我稍稍转动镜头,背景中一排排杂乱无章的、挂满万国旗与小耳朵的贫民住宅就跳进画面,与那个威仪天下的怪兽冷眼相向。
在市中心拉姆西斯火车站旁边的高架桥上,外来者观察马路两侧,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用最粗鄙的设计最简陋的材料最马虎的施工搭建起来的贫民区楼宇,许多房子头顶上还立着钢筋,上面几层的窗框还是个方方的大洞,下面早早就住进人家,晾出了衣物。时光似乎在这里完全停滞,沙漠中的热风卷动白花花的垃圾杂物在狭窄的街道上飞舞,这些景观与尼罗河西岸我们居住的旅馆附近那些漂亮的欧式洋房完全是两个世界。
正是由于笔者前面提及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城市化的推进,几十年间有大量农村人口从贫穷落后的乡下涌入开罗、亚历山大等少数沿海沿河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加剧了城市的社会紧张和失业问题。移民将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搬到城市生活的大舞台上,造成“城市的农村化”,从而加剧了城市社会结构的二元化进程。
在大开罗的许多老城,城市边缘区已成为各种尖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渊薮和伊斯兰极端组织生长的肥沃土壤,对社定构成直接威胁。
车上的两个朋友对老城的房屋为何如此破烂不堪百思不得其解,其中一位还专门请教了当地的台商。另一位边拍照边嘀咕,台湾也有穷人,也是土地私有,没有这样子的吗。。。。。
再过一天,当我们的大巴路过著名的艾资哈尔公园,珊美用手指着外面不远处那一片低矮破败的灰色建筑群,说这就是开罗最著名的“卡拉发”公墓群,俗称“死人城”。公墓从最早期的少数守墓人才能居住,逐步演变成活人与死人共寝,聚集着很多无家可归的埃及,由于人口激增、住房紧张、地皮昂贵,它逐渐成为开罗最穷族群的集中地 ,甚至有了门牌号与水电交通。“死人城”在开罗据说不止一处,它无比鲜活地向人们展示埃及社会贫富悬殊的严酷后果----生者不宁,死者不安。
有着500万人口的,我们的巴士车从一条水渠旁边并行的街道驶过,窗外的场景令人难堪。水渠两边的河堤与街道上垃圾堆积如山,与河道平行,逶迤数公里不见终结。在各类垃圾的力压蔓延之下,河道已不见清水,惟余浊流。可见此处早就被人视做当然的倾倒场所。
当仁不让的爱国者珊美曾经多次对我们一行人的善意批评开展反击,“我们人有这样的习惯,就是自己家的丑事自己可以说,但是别人不能说。”警告尽管警告,可是她看见类似的场景再三出现时,也忍不住摇头大发感慨----“埃及应当改名叫垃圾才对!”
亚历山大回的高速公路隔离带由低矮的绿色灌木丛组成。这条30年前人援建的双向8车道高等级公路,隔离带里面积存的形形色色垃圾似乎也30年没打扫-----马上让笔者联想到神话中奥吉亚斯的牛圈之肮脏。
有2000万人口的开罗,情景就更不乐观,由于种种原因,开罗至今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城市垃圾回收体系。 国内某媒体就曾以“垃圾围城”来形容这座城市的脏乱差。据说2011年穆兄会大选获胜,穆尔西总统上台后首先提出五项政策,其中一项就是承诺100天内清理开罗所有街道。穆尔西发起了“清理家园”的计划,由政府提供免费的扫帚和塑料袋给志愿者,在开罗全城展开大扫除。此外,政府通过跨部门联动协作、与环境服务公司签约、每日监督评估等方式整治环境问题。这些良好的愿望,自然随着这位大胡子先生锒铛入狱而告终结。
一位善于捕捉商机的朋友,认为此地的垃圾里充满赚钱的机会,他颇为天真地认为,如果有条件应当到埃及来搞垃圾处理。这种政府支持,百姓欢迎的双赢举措,没有道理行不通。可是,他要是再仔细了解其中复杂的利益关系与官民博弈的背景,恐怕他的雄心壮志就会大大地衰减。
是一个奇怪的早熟汽车世界。在全体国民收入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这里便车流滚滚处处塞车。原因大约有二,一是凭借中东产油国的便宜油价(大约仅仅是的一半);二是大量老旧车辆没有强制报废制度,以形形色色的残缺形象在车流中刺激人们的视觉器官,许多前苏联时期的破烂拉达车,在中国基本就是古董,这里还可以照常使用。不过,公路上行驶的新旧车辆完全不讲规矩,在交通高峰期你争我抢,险象环生。
初到开罗,便为满街跑的车辆为何大多外表都有刮擦的硬伤感到奇怪,珊美解疑说,因为马路上车辆大多不守交通规则,经常发生磕磕碰碰,大家早就习以为常,所以索性不修理,或者也没有钱去维修。我们看到,有些汽车甚至前面发动机罩严重破损,尾箱开着天窗也照样上路。
有一天晚上,我们的大巴从郊区回到市区,恰遇交通拥堵。十字路口,不见交警,不管红灯,所有车辆都我行我素,若无其事。市内的公交大巴根本不进站台,随便靠路边停放,让乘客自由上下。
开车的人是这样不讲规则,走路的人也绝不逊色。在市区马路的湍急车辆中,所有行人都大无畏地来去穿行,没有任何畏惧与礼让的意思。斑马线与红绿灯,对车与人双方来讲,基本就是摆设。
在许多城市的高速公路边上,人们懂得到车多人多自然充满商机。小贩们的杂货摊纷纷沿路排开,卖饮料、卖烤玉米、卖廉价衣物的生意红红火火。没有人意识到,因为他们的存在,拥挤的车队行进速度更加缓慢。
100年前,一位思想家观察到当时有两个欧洲,一个是汽车的欧洲,一个是马车的欧洲。100年后的,说的准确点是开罗,昔日赶马车的人们上路开起了汽车,要命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难以割舍的是“马车情结”,他们习惯于用赶马车的方式去驾驭汽车。在一个工业化社会里,大多数国民遵循的是农业社会的规则,天下岂能不乱?
难怪穆巴拉克曾经告诫奥巴马说,“你不了解埃及文化”啊。。。。。
吉萨火车站是市区的另一个火车站,外国人到或方向旅游,按照官方规定,必须在此乘坐卧铺车,因为这种车配备了随车旅游警察以防恐怖分子袭击。11月14日晚,我们一行人吃完晚饭,就早早来到这个车站,珊美提醒说,虽然列车是8点发车,但是这个方向的列车经常晚点,我们是不是如此,全靠运气照顾了。
此地虽然号称首都两个火车站之一,其实不过是一座有两个月台的小车站,大约是没有候车室大厅,所有旅客都拥挤在一号月台凉棚下的长条石凳周围或坐或蹲,耐着性子看天色慢慢变黑。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间或目睹了两波热闹的节目。
一列外表陈旧的白色短途通勤客车进站,引起一阵骚动。许多本地青年人跳上没有玻璃、只剩一个门框的客车舱门口,却不急于走进车厢,大家在车门口依次排开,做欢呼状给同伴及外人拍照,自娱自乐。
又有一列通勤客车抵达,一批乘客急匆匆涌过来,还没有完全上完车,就有人吹响警笛,5、6个身材高大,身穿白色警服手握微型冲锋枪的警探在一位便衣者引领下跑步冲进车站,逼近车厢,展开搜捕行动,许多候车人不安地站起来,紧张地盯着警探们的一举一动。挨过了一段没有结果的警察行动,通勤客车总算开走了,小车站复归平静。
晚8点,去往卢克索方向的长途卧铺车开进车站。走进两人一间的车厢,头发灰白的老列车员微笑着欢迎客人。他用英语自我介绍说,我已经在这趟列车上服务了40年,今天是我最后的一次跑车,希望你们能够满意。惊喜之下,我们马上与列车员合影留念,还特意多给了一点小费。后来,有人回忆起,来埃及前读过一篇攻略,其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自我介绍内容。欧耶,就算是别人的善意谎言罢了。
人总是自豪地向来客们炫耀,是他们把咖啡与咖啡馆文化传给了欧洲人。但是,人会告诉你另外的故事-----1798年,拿破仑手下的官吏清点过的咖啡馆,一共有1350家,而当时开罗人口不过27万,每两百人就有一家咖啡馆。
11月15日,埃及一行中难得的自由活动日,我们选择的项目是乘公交车去格达市区接地气。先逛了人头涌涌的蔬菜水果市场,接着是中规中矩的商业街,然后是位于市议会对面最大的的清真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泡咖啡馆。
据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经常与他的好友一起泡咖啡馆,观察社会,评点人生,几十年不辍。马老先生最喜欢去的咖啡馆,有人说在解放广场附近,也有人说是哈里里市场附近的费沙维咖啡馆。知情者介绍,每当他坐在咖啡馆里,抽上一口水烟,灵感就四处涌来。老先生最著名的的开罗三部曲中,故事情节发生地点与大量生活细节多由此而来。
我们泡咖啡馆的功夫当然无法与马老相比。不过是一要体验一下阿拉伯红茶的正宗喝法,二想了解当地咖啡馆的人文氛围如何。在离清真寺不远的大街边,我们选择了一家貌不惊人的小咖啡馆。它的格局与开罗大部分咖啡馆格局类似,分内外两个区域。矮篱笆围墙,大阳伞下,几张方桌构成外室。茶室内内墙涂着黄蓝相间的颜色,绿色的带靠背木长椅上放置着软垫,小小的茶桌铺着蓝白格子的台布。
阿拉伯红茶上来了,与一般规格容量相仿的茶杯,滚热的浓茶发散馥香,同时配送的一大碟白砂糖倒是令人惊讶,原来埃及兄弟竟然这样嗜好甜味。
咖啡馆里的顾客们在慢悠悠地打发时光,他们中多数是男人,有一位中年女子坐在一位男士对面,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与对方讨论,不过没有人给她上茶,惹得我们暗自猜测,这个地方是不是女子与小人禁入啊。很快,这个结论就被新情况否定了。两位举止新潮的女孩子姗姗而来,入座后,边喝茶、边吸烟,并没有人感到惊奇。结账离席以后,我们想到,刚才的女子,很可能是在和她的律师在讨论一桩法律文书,因为咖啡馆斜对面就是法院。
大概因为是白天,咖啡馆中放置的几具做工精致的水烟壶还没有人问津,传说中人人吞云吐雾、四大皆空的和谐友爱场面也就难以体验。我们走近水烟壶,与几位正在喝茶的老人合影,宾主双方皆大欢喜。
是的,10天。
日清晨5点多钟,我从位于区的旅馆打的士去市区的解放广场。附近一个十字路口,有几辆出租车停在路边等客,走过去搭讪,才发现他们都说不来英语。不会说没关系,咱们比划价钱也可以啊。没想到,司机们表达数字的方法让你大跌眼镜,人家拿出手机,颇为熟练地在屏幕上按出的是-------阿拉伯数字!要知道,此阿拉伯数字才是阿拉伯世界人人都明白的数字表达方法,形状类似某种字母,而我们平时喊惯了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人的专利,真个是鸡同鸭讲啊。
正在挠头之际,一辆外表粗糙破烂、两边没有后视镜、仪表盘基本残废老大爷级别的旧拉达车开过来,驾驶室内一位年龄与此车般配的老者用颇为地道的英语和笔者招呼,随后他喊出的价格也比同行们公道,我立即坐上前座-----咱们也十分清楚,这种选择含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折价。上路以后,老司机猛然加速,一路飞驶,几次在十字路口会车时险些与过路的车辆相撞。我开始明白,硬件破烂不过是老爷车风险的一个方面,驾驶者的豪放与不守规矩也是风险。“慢一点,慢一点,生命重于金钱。”我不停地给他降温。
司机名叫穆罕默德,63岁,性格十分开朗。一路上热情地介绍路边的城市风景,吉达动物园、尼罗河大桥上的雄狮雕塑、清真寺、农贸市场、拥挤在工交站台等车的上班族群,让我手中的相机忙个不停。穆老爷对几个领导人的评价也毫不含糊----我猜想,或许是两年来那种持续不断的街头政治的副产品吧。
穆巴拉克?不好不好,他贪污很多钱。穆尔西?他是为穷人做事,好人啊。塞西?好人一个。我暗自猜度,这个好人推翻了前一个好人,这种逻辑普罗大众可以接受,恐怕要费一点力气啊。
从解放广场回来的路上,穆老爷主动提出,给他拍一张工作照。他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摘掉老旧的帽子,整理头发,挺直身板-----于是就有了本篇文章开头的照片。
汉·哈里里市场是最大也是全著名的阿拉伯商品市场,许多外国游客在迷宫一样的小巷里绕来绕去,在纸草画、法老雕像、T恤衫、皮革制品、金银首饰等等埃及传统手工艺海洋里流连忘返,体验着最最纯正的本土风情。几位团友在附近的侯赛因广场的咖啡馆里享受了地道水果味道水烟,连呼过瘾。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许多小贩以一口“哥们、进来看看”的普通话兜售商品,可以感觉到大量游客到访的影响力。
在红海边的旅游酒店门口,一家纪念品小店里,大胡子老板主动凑过来与笔者套瓷----“我喜欢中国朋友,中国人诚实,比他们(他用眼光瞄着门外那些胖胖的高头大马的游客)好!”
另外一家商店的橱窗上用中文张贴着兜售香精的广告,上面最吸引人的一句话是----我们都热爱中国!
开罗的香精专业商店里,幽默的小伙子推销他们的神奇催情产品----“埃及妖后”时,比划着自己的胸部及裆部-----“朋友们,往这里喷一点,啧啧,那就是真正的“三个代表”啊”。。。。。
很多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14世纪时期,埃及人已经懂得造船。航海与经商,是古代阿拉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两种特长。公元7世纪后,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从、、的贸易起步,埃及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除美洲大洋洲外的大半个世界。《一千零一夜》里面,大商人辛巴德一生海外经商,经历七次磨难,每一次都逢凶化吉、平安归来,并且还带回了大量的财富,可以被认为是中世纪阿拉伯商人的集体形象。
作家弗里德曼用流行的网络语言阐述了人类世界的全球化走势。笔者历来认为,早在西方工业化文明主导的全球化之前,阿拉伯人以三角帆和逆风航行技术开启了农耕文明下的全球化1。0时代。在最少长达1000年的历史进程中,阿拉伯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多样性的文化相互交流提供了契机,可以毫不逊色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现今拥有2亿多人口和137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阿拉伯世界和从北非、中东、西亚、中亚、南亚到东南亚辽阔的伊斯兰教“绿带”,实际上就是这个扩张性的文明曾经辉煌的最有力的见证。作为一个领土周边被高山大漠大洋阻隔的内敛性文明代表的中华文明,其实最大的影响圈子也没有超过东亚的有限区域。中国与埃及之间,如果进行两场文明影响力锦标赛的话,结局恐怕并不能使许多国人满意-----
尼罗河文明vs中国上古文明:
阿拉伯文明vs中国中世纪文明:埃及胜出
5年前,三亚湾海边。夕阳映照,晚风习习。沙滩上嬉戏的人群中,一位头戴淡绿色头巾的俊俏年轻女子原地朝西方跪下,虔诚地长揖不起。知情者告之,这是当地回族穆斯林信众每天五次的拜功之一,是为昏礼,礼拜的时间大约由日落开始至天边红霞散尽结束。
从那时刻起,始终有一个问号困扰着我。地处的三亚,为何会有为数众多的回族族群,他们从哪里来,又是如何汇聚到此地的呢?归来,这一疑惑终于可以找到合理的解读。
据史料记载,唐宋数百年中,所谓七海航路上所有港口城市,遍布阿拉伯商人的足迹。从地中海到南海,整个旧世界已知的海域内都飘荡着他们的风帆,唐人习惯称之为“南海舶”、“西域舶”、“南蛮舶”、“昆仑舶”、“狮子舶”或“婆罗舶”,最常见的统称为“波斯舶”。那个时期,中国商人或僧侣出洋,乘坐的大多是“番舶”,就是说,阿拉伯人在相当长的时段里,是中国人出远门必须的老船长。直到宋朝中后期,或许是当时的模仿式赶超战略取得成果,中国航海技术才得以与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即便是这样,阿拉伯人仍然享有远洋航海的丰富经验与人才齐备的比较优势,在后来的郑和七次远航中,阿拉伯水手的参与仍然必不可少。
阿拉伯人和800年后的、人秉持着相同的模式,经商---传教----移民三位一体,而三者的重要载体就是那些搏击风浪、永不言败的船队。据传说,唐朝时(651年),先圣穆罕默德就曾经派他外甥宛葛士巴巴率30人来到广州,传播伊斯兰教,同时也有人来到了海南岛传教,这是海南岛穆斯林最早的起源。唐宋年间,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聚居着大批穆斯林商人。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染料、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 的象牙、金砂,北欧和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经营的商品。而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必经之地的三亚,远道而来的异乡人被椰风习习、绿荫浓郁的优虞环境所吸引,行商转为坐商当属清理之中,这或许是海南众多“番客”的源头之一吧。
当代中国56个民族中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其中就包括由大量外来阿拉伯族群与中国本地人通婚形成的回族。更让笔者深思的是,同样是历史上中外交流基本持久的通道-----所谓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别人经过这条双向通道以和平的手段形成了大量移民与宗教信仰的广泛扩散传播,你的移民与文化扩散今天又在何方呢?如果这是不对等的交流,只能证明----你的文化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并不够优秀,并不能征服异国他乡文化背景、地理条件完全迥异的民众。
历史的盖头下面,原来有如此多难以回避的问号。
阿拉伯之春后的,并未有丝毫好转。
先后去了埃及,,,都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存在。如果说的阿萨克清真寺对于伊斯兰教人来说是他们的圣地,更多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那么在伊朗,走在民间,更多的感受那种普通伊斯兰教人民的热情友善,而埃及,不得不说,三者之中,为下。
的落后是综合性的因素,他们身上的毛病我们也或多或少存在,接下来本文会探讨。
旧城北面高地上,颇为另类地耸立着。它的巨大圆屋顶高约52米,直径长2l米。两个宣礼尖塔直插云霄,塔顶距地面85米。说它另类,是因为这座清真寺与城内其它寺院不同,具有风格,或者说就是完全复制了当年奥斯曼帝国皇冠上的钻石----的图样。显然,它的建筑者有一种想与老东家分庭抗礼、平起平坐的僭越性动机,宣示着从此有着完全不同的强悍性格与国家力量。
1805年,来自的文盲军人穆罕默德·阿里成为新任埃及总督。这一年,也是从地中海彼岸蜂拥而至的拿破仑大军用枪炮强行打开古老埃及的大门,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状态的第七年。大革命的火种激励了埃及的有识之士,危机重重,新潮涌动,人心思变。这个赳赳武夫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世界近代史上发展家最早的石破天惊式开放改革转型尝试由此拉开大幕。
穆罕默德·阿里在他执政的43年期间,为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主权国家,以富国强兵为总方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老穆将军掌权后,政治上的最重要建树是打大老虎----设计聚歼了地方割据势力马穆留克军团大小头领,并肃清其残余,使长期分裂的埃及社会趋向统一,继而推行一整套严密的统治体系,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
老穆将军在经济上全面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创办以军事工业为主的埃及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兴建官办纺织、造船、军火等工厂,他的种种举措让后来的洋务运动领导者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也仰慕万分吧。
在军事上,出身奥斯曼帝国军队行伍的阿里敢于否定传统,他大力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按照欧洲方式改组陆军,聘用西方军事专家训练新军;大力发展海军事业,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创办军官学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种学校。到1839年,埃及已拥有23万新式陆军、2万海军,成为中近东地区一支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这种显著成就比70年后的袁世凯小站练兵似乎更胜一筹啊。
在文化教育方面,阿里也多有建树。他倡导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兰宗教教育。他奖励学术,创立教育部和教育委员会,创办世俗学校,普及中小学教育。埃及建立各种技术专科学校、聘请外国专家讲课、派遣大批留学生去欧洲学习,培养和造就出本国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治下,重视翻译出版事业,开办外语学校,培养翻译人员,组织力量把大批外国军事和科技书籍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创办印刷厂,出发行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各种文字的书籍,出版埃及第一份报纸《埃及战役报》。
通过全面改革,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奥斯曼帝国的庞大过时武力根本奈何不得埃及军队,欧洲列强纷纷刮目相看。马克思因此赞扬阿里时期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远在遥远的亚洲的中国人,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半个世纪后,当我们的国门被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之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肤浅认识与后来开放变革进程的艰难曲折,就不能不为当年的历史环境中,阿里们的巨大勇气与坚毅所折服。
在行走过的人,应当知道哪个汉语单词在此地最流行,不是“你好”、不是“再见”,而是---“清凉油”。
11月16日晚,我们夫妻两人夜访,门口三个保安兄弟说什么也不让我们进去。情急之中,拿出3瓶咱中国特产清凉油,立马有了成效。一位陪同老公进门拍了几张大堂广场的特写,另两位也指导老婆在门前拍盖头像,大家的关系瞬间亲密了许多啊。
在埃及各地,无论商场、酒店、饭馆、车站、码头甚至公厕,无论是政府公务员还是贩夫走卒,各种肤色的人们,只要知道你是中国人,他们通常第一反应是伸出手掌,口中念念有词----清凉油。。。只要奉上那小小的一瓶,什么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统统可以化解为无形。难怪有网友戏称,一盒清凉油可当小费给导游,也可换较便宜的纸莎草纸画一幅,最重要的是,可以用它来联系和埃及人的感情。也许,一盒清凉油也会发生一场艳遇哦。
原本防暑驱蚊,治疗头痛脑热的小药品----清凉油在埃及走红,最早据说是起源于一群公派出国考察的官员们。他们在出国前仔细研究了埃及人民久居沙漠,高温少雨、缺医少药的国情特征,有针对性地用中国价廉物美的传统商品清凉油打点埃及各界朋友,搞得人家人人抓狂,家家称好,还欲罢不能、欲拒还休了。从这一成功的公关活动以后,中国清凉油的声誉真个叫深入埃及人民心中,大家看到了中国人,马上想到了-----清凉油。清凉油----质量好,中国人----爽朗大方,出手不凡,那基本就是一回事啊。所以,后面来埃及的中国人,你要不能拿出几瓶清凉油送人,人家就要怀疑,你丫还是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芳草萋萋,绿树红花,流水潺潺,人烟稠密----在尼罗河畔的古城附近,我们在周边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质上,欣喜地看到地理学意义上的具有明显小气候效应的异质生态景观。沙漠中的葡萄串式小片绿洲大部分都与尼罗河的慷慨哺育有关,西谚所谓:“尼罗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诚哉斯言。
在人类学发展史上,曾经有学者用中心与边缘说解释文化传播现象。他们认为,某些特定的文化特质,只起源于少数社会之中,然后再通过模仿和迁徙而得以扩散。人类学家威斯勒提出的年代—区域假说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分布的地理区域即文化区,文化区可以分为文化中心和边缘区两部分。中心区是文化特质产生的区域,文化特质产生后,即由中心区向边缘传播。
据此理论,18世纪初,地处地中海文化区南岸的古老埃及曾经最先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并奋起变革图强。埃及当年的成功,既有赖于工业文明的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的辐射与扩散,同时,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在整个昏睡百年的阿拉伯世界与伊斯兰文明圈子里,埃及不过是偏师一方的边缘,中心远在雄踞欧亚大陆连接处的奥斯曼帝国首都。所谓天高皇帝远,突破总是在旧体制的最薄弱环节。后来东亚的崛起,四小龙的快速发展,甚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建设,也是遵循了同样的规律。
星转斗移,世易时移,200多年后的20世纪中叶,当埃及形式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与政治中心时,一切当年有利的局面似乎完全丧失。强大的外敌挑战,内部复杂多变的政治势力,沉重的尼罗河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双重包袱,举步维艰的人口压力与经济转型压力,几十年来,三代将军们的煌煌文治武功,结果不过是印证了诗人辛弃疾的一声叹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处在世界主要文明的断层线上的埃及,如何把握机遇,完成由大漠到绿洲的华丽转身,实在是所有领导者必须面对的基本课题啊。
当地游记攻略
大漠夕阳-----解读埃及的25个片段
穷游兴趣小组
/thread-.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路撒冷三千年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