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兔,色着魔着魔电影什么意思思?

“心如拨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成语词典里面没有,网上也搜不到。麻花藤网站的一则YY新闻中看到的_百度知道
“心如拨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成语词典里面没有,网上也搜不到。麻花藤网站的一则YY新闻中看到的
提问者采纳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汗,感觉最有可能应该是“心如撞兔”靠谱点。楼主可以跟你看到的新闻联系一下,看看是不是有这个可能。意思跟“心如鹿撞”差不多,就是形容心跳得很厉害。搜来搜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成语词典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心里好象被兔子拨动了,是心有所动的意思吧
心里很内疚
就像心里有只兔子在拔你的心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成语兔走鸟飞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成语兔走鸟飞是什么意思
兔(走乌)飞释义: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出处: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唐·韦庄《秋日早行》诗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乌飞不觉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太阳为金乌,故称月亮为玉兔;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形容光阴迅速流逝兔走乌飞释义
是啊 我知道兔走乌飞 不知道鸟飞 上楼说的一样 我只知道那里的 意思是光阴似箭的意思
成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这个兔子颜色好看吗?如果不好看用什么颜色涂一下?如果用我这个蓝兔子,用一个什么颜色的背景色?_百度知道
这个兔子颜色好看吗?如果不好看用什么颜色涂一下?如果用我这个蓝兔子,用一个什么颜色的背景色?
提问者采纳
背景色肯定是绿色,回归大自然,因为草地是绿色的~还有,兔子的眼睛是红色的。。。当然了穿福扁凰壮好憋瞳铂困,一切都是你做主,也可以借鉴蓝猫虹兔的配色~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1条回答
蓝色和绿色是邻近色,与粉红搭配比较好看
什么意思??
说仔细一点
好看!黑板画的图,已经很不错了。
用什么颜色做背景色
就这样!可以!
把腰带裤边用红色涂出来
灰和白,或蓝色。
红,绿,黄
红色是萝卜,黄色是竹筐!绿色,在画几个绿草啥的!看着视觉特别好…求纳财
我感觉我是裤子和上衣不一个颜色好看些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念佛的人也着魔?
&&&下面,我们讲一下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的《念佛着魔辩》。这是省庵大师著作中的一部份内容,就是一个小章节,名字叫作《念佛着魔辩》。「念佛」呢,指的是我们大家平时所行的持名念佛。「着魔」呢,就是说学佛学错了路,不在正道上。「辩」是辩解的辩,就是针对念佛也会着魔,这桩事的一个辩解。
那具体讲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呢?在祖师的论注里面,他这样讲的,「或问省庵曰。参禅一门。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则仗他力。故承佛护念。魔事不生。有诸否乎。」就是说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说的,就是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是《大智度论》里面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呢?信心能够入门,但是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呢!跟智慧就很有关系了。所以说呢!六度当中,也就是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当中,前面那个五度呢,就像是人的手和脚,就像是身体一样,而智慧就像是人的眼睛。眼睛,是一个人很重要的部位。如果说一个人在走路的过程当中,他是没有眼睛的,是一个瞎子。他在那里走路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可能他会摔倒,也许摔得很惨,也许会掉入到陷井当中去。甚至会丧命。所以你看,如果说一个瞎子上了高速公路,就有可能会被车子撞死。是故佛门里面常常说,智慧是先导。就是说般若是其它五度的前导,其它五度呢,是要跟从般若的。如果没有般若的话,那就茫然无措了,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见地的正确与否,对于一个人学佛,是起到了很关键很关键的一个作用!故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数如恒河沙。这些邪师,会牵引众生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这个情况,就说明见解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有人也是问省庵大师关于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就是说见解方面的一些问题。你看大师对第一个问题的问答,就说的很明显。这个人问省庵大师,参禅是全部靠自己的力量,所以会有很多的魔事,但是念佛呢?是靠其它的力量,也就是说靠佛的力量,他力也就是佛的力量。所以啊!得到佛的照顾,那就不会发生魔事了,是不是真的有这个说法呢?这个提问者,对这方面的见解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搞不清楚。所以我们学佛过程当中,必须把相关的事情,怎样的修法给搞个清楚,搞不清楚就修,这叫盲修瞎练。就是说,自己搞不厘清,然后就在那里乱修。在这个修行过程当中,他的见地是不明的。所以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看他这个见解,他认为呢,参禅会有魔,念佛是靠佛的力量,魔应该是不会发生的。也就是说念佛的人,是不会走弯路的,所以我们尽管去念佛,这样就能去极乐世界。念佛这桩事,是绝对安全的,不会出现任何魔相的。他就有这样的一个见解!
然而省庵大师却回答,「省庵曰。唯唯。否否。夫参禅念佛。论其难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论魔事。二俱不免。」这话什么意思呢?
省庵大师说,参禅和念佛,两者之间难易的程度,说起来真的是参禅难,念佛容易。这一点,固然有自力和他力之分。也就是说,不修净土只参禅,那是靠自己的力量了生死出三界,而没有佛力的接引,因为他们不求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念佛呢,就得佛的接引,因为他是带业往生去极乐世界,所以有他力和自力之分。但是论到着魔,两者都会有的。参禅的人容易着魔,念佛的照样也会着魔。相对来说,修净土的人这个机会会少一点。但是呢,还是会着魔的。现在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却少。这一点,其实在省庵大师的这篇《念佛着魔辩》中,你也可以看出原因来。是哪一环节出问题了呢?第一个环节就搞错了!第一环节是什么?见解!见解上不正确了。见解不正确,后面是全盘皆输。如人下棋,一个重要的棋子下错了,会使得后面全盘皆输。
然后那个人就问啦!
他说「敢问何谓也。」唉!怎么会这样子呢?他就很惊讶。省庵大师就告诉他「魔事之来。其由有三。」这是说着魔的来因。着魔发生的来因,在那里呢?就魔事之来,其由有三。说有三样事情,会引得魔事的发生。哪三样事情呢?
第一样叫做「教理未明。」第二样是「不遇善友。」第三样是「自不觉察。」就是说,这三样事情,如果搞不清楚的话就会着魔。这三样,第一个是教理不懂。比如说我们学净土,我们净土宗也有教理的!比方有一些人得出一个观点,说净土宗就是念佛,只要你念佛会念,那就是已经在修净土宗了。这个话对还是不对呢?也对也不对。对上等根机的人来说那是对的,像六祖慧能大师这样上上根机之人,那是绝对没问题。中下根机可能全部出问题,不是增上慢人,就是着魔发狂。所以教理未明这一关,现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出现了很大的一个偏差。教理不明,搞不清楚那个说法是正确,那个说法是不正确。当年佛所讲的四依法当中的依法不依人,现在很多人变成了依人不依法了。完全以某某法师,某某居士个人所说的话为标准,那就忽略了法的一个重要性。如果这个讲法的人,所说的是邪见,那就相当的危险。第二个不遇善友,我们学佛法并不是生而知之。你看孔子在伦语里面讲到,说他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所以他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的学问,也是跟人学的。所以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还有一点,我们大家不是位不退的人,大家都没有证得位不退,就是说你还是个凡夫。凡夫的话,难免就会什么?随境缘所染。就是说随善缘呢!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好,随恶缘呢!他就变得越来越差。会被环境所污染的啦!是故,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正因如此,所以善知识起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特别是教他佛法的善知识。还有他身边交往的这些居士也好,朋友也好,都可以收到善友这一栏。如果这个人遇不到善友,遇到的都是恶友,恶知识。那对他来说,修行想要成就,恐怕是相当的困难啦!因为他无形当中就会被染污掉,染污掉了,他还自己不知道被染污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自不觉察。所以,第三样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他自己不能觉察。没有证得位不退之前的人,他是不定聚。如果说这个人没有觉察能力,修行还真的是很不容易。无形当中往往会被错误的观点、错误的行为,给牵走了。他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出错误了。这就是自己不能觉察。为什么?因为他谦虚之心,往往做不好。因为一般世俗的人,都爱听好话不爱听坏话。如果有人批评你,说你怎么差,怎么差,你肯定不愿意听的。为什么不爱听?因为你没有觉察之心。你觉察之心或者有,但是比较淡,所以你不爱听。如果对觉察之心强的人,他会喜欢听批评他的话。不爱听什么?赞叹他的、奉承他的、吹捧他的话。这个,是我们凡夫的弱点。所以这三样事情,一者教理不明,第二不遇善友,第三个自己不觉察,那就会着魔。
「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后面省庵大师说了,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若不按地图。大师他这里讲的是舆图,我解释就直接说地图,这样大家好理解。他说,如果有一个人要走一千里的道路。走一千里的道路,打比方我们从台州出发到杭州,这个路程挺远的。如果你开车,在高速公路上,不按照那个高速公路的指示牌去开的话。结果会是?也许你就开不到杭州了,甚至有可能出车祸,或者还有其他的危险!就是说你必须按照地图走,如果你不按着地图走,又没有一个熟悉路的人引着你向前走,同时你自己又不知道前面这个路哪条是通的,哪条是闭塞的,又搞不厘清,然后你很茫茫然的就向前走了。那省庵大师就说了,「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要走一千里的路,如果他不按照地图,又碰不到一个熟悉路的人,自己又搞不清路。不明白哪条路能走,哪条路不能走,也就是说他对路况是不了解的。他从来没有熟悉过这个路怎么走,然后他就很鲁莽的就向前走了。省庵大师他说到,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也就是这个人会出错误,难免会出错误,这个危险性就太大了。
「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这是说参禅和念佛就像是走路一样的。我们懂经教,比如说学净土的人懂净土五经,知道信愿行三者的差别之相,就像是拿着地图。善知识,就像引你走路的人。引导,就像是我们出游时的导游,又像是行路时的路标。觉察之心呢?如识路通塞。就像是知道哪条路通,哪条路不通。如果前方的路已经塌崩了,你继续向前走。那肯定是不行,纵然有地图也不行。纵然有人说让你向前走向前走,还是不行。因为前面的路,已经塌崩了。所以觉察之心,就像识路的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虽然是禅宗和净土,是两条不一样的路。一条相对的来说安全一点,一条相对来说危险一些。但如果不具足这三个条件,都会出现错误。那就是,修行要出危险。那参禅呢!省庵大师说了,我们先把它放一放,我们单单讲念佛。「参禅且置,只如念佛。或有厌平坦而好奇特者,或有舍直截而求纡曲者。或两路兼行,两路俱失者。或以途中为家舍,平地为高山者。如是错误,不可胜举,皆教理未明之过也。」大师说有些人不爱平坦,他喜欢奇特的东西。打个比喻,比如现在有人在提倡念佛的调,他提倡一种调。他说这种调,是过去印光大师曾经用过的,但是已经失传了。他说,他是从某某老前辈那里突然得到了这个调。这个调念了之后啊,很容易使人得念佛三昧,一般一个星期就可以得到念佛三昧。但这个调呢,现在只有他知道。你要学,就要跟着他学。这样的想法,如果出现之后啊,其实就已经是着魔之相。这正是「厌平坦而好奇特」。如果真有这么好的调,为什么印祖当年秘而不宣?反要将这么快可以证三昧的念佛调藏在那?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就提过,如果某种法秘而不宣,一直都藏着,然后某某人得到真传。印祖说这个,不是佛法的正当途径,不要跑去学。我们净土宗是光明大道,坦坦荡荡,没有什么隐藏在那里不可告人的。不可告人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还是不要学为好。所以,好奇特那是着魔之相。不要搞奇特的东西、怪异的东西。要走就走,正常道路。
「或有舍直截而求纡曲者。」有人告诉你,学净土就应该这样学,他偏偏不相信,就爱搞复杂一点。他觉得所说的东西太简单了,我不愿意这样。比如说,有人真的就是这样。他喜欢搞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就是喜欢修十六观法,告诉他你这个十六观法不好修的,因为境界太细了,你观想不起来,难免出问题,容易出问题。让他就持名念佛,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偏偏不相信,就想修那个观想念佛,舍直截而求纡曲。但是,观想念佛这个修法,不容易修,容易出问题。
「或两路兼行。两路俱失者。」比如说,有些人主张禅净双修。禅也修,净也修,开悟要求,往生也求,结果两者都失掉了。这是一种问题。「或以途中为家舍,平地为高山者。」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明明你功夫还没到家,就认为自己功夫到家了。明明你还没有往生的资格,就认为已经取得了往生的资格,就是以途中为家舍。还没到家,你功夫还没到家,到家就代表什么?就是说信愿已经完全具足了,功夫成就了。那信愿没有具足之前,功夫没有成就之前。就说自己已经具足信愿了,就觉得往生是易如反掌了。然后,自我感觉就很良好了。这个就是说以途中为家舍,平地为高山。明明是一块平地,把它当做为高山。明明自己没得念佛三昧,觉得自己得念佛三昧了。明明学佛没到那个水平,觉得自己到了那个水平。「如是错误。不可胜举。皆教理未明之过也。」其实这些错误,很多。为什么会出错呢?一句话,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净土宗,没有好好学过净土宗,所以他出问题,这都是教理未明之过。要记住这些都是省庵大师的话,我只是把它解释成白话而以。
「念佛一门,极圆极顿。至易至难。」后面大师继续讲到,念佛这个法门啊!是很圆满的。极其圆满,极其圆顿的一个法门。顿就是快速,圆是圆满。至易,就是说很容易很容易的,相对于其它法门来说,那是最容易的一个法门,但也是最难的一个法门。说净土法门容易吗,真容易!说净土法门难,真的是难啊!所以呢?学佛法,有些时候,真的是难如上青天。有些时候,又是容易的如反一个手掌一样。易如反掌,相当容易。那为什么这么说呢?省庵大师后面有解释,「只如《弥陀经》中‘一心不乱’四字,浅言之,愚夫愚妇皆可为;深言之,大圣大贤终不能过。今初心行人,或暂得轻安,自谓已得事一心者。初开浅解,复自谓得理一心者。或粗念不生,细念犹生者。或勇猛过分,精进倍常。不知外心无佛,速求取证。不达善巧方便,急欲舍身。魔鬼因之遂入其体,为疯为狂,都不觉知。此善友不遇之过也。」祖师说阿弥陀经,里面有四个字,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呢,往浅的说,普通的凡夫,就是那些愚夫愚妇。他如果去做的话,他也能做得到的。只要他认认真真去做,死心踏地去做,也能做得到啦!但是往大的说呢,「深言之」就是往大的说,大圣大贤终不能过。圣人、大贤之人,都不能够超过一心不乱这四个字。因为理一心不乱呢,是破无明,那都是登地菩萨的境界啦!事一心不乱呢,要破见思,是阿罗汉的境界。你看,大圣大贤终不能过这四个字。
「今初心行人。或暂得轻安。自谓已得事一心者。」今天有一些念佛的人,念佛的时候,暂时妄想有点少了,妄想好像有点被伏住了。暂时得到一点轻安,就自我感觉很好,觉得念佛念得很了不得。然后他就认为,他自己是达到了事一心不乱。就如弥陀要解说的,已经不为见思烦恼所乱。那对于他来说,对于一个证得事一心不乱,又能信愿求生极乐世界的人,那往生就是很容易了。他就认为自己达到了这种高档的水平。事一心不乱,那已经是相当厉害了。事一心不乱如果高要求讲,小乘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了。大乘是什么,七信位菩萨的境界了。对他们来说,往生那是相当容易的。只要他有信愿,愿意去,往生可谓是易如反掌。
「初开浅解。复自谓得理一心者。」有一些人呢,稍稍有所解悟,他就认为自己已经得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如果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别教登地、圆教初住位菩萨的境界,谈何容易!「或粗念不生。细念犹生者。」有些人觉得自己念佛念得很好了,念头不起了。其实你不是念头不起,是你粗的念头不起了,细的念头照样起的。「或勇猛过分。精进倍常。」或者过份的勇猛精进,一天念佛一定要念多少万,然后念的非常用功,过份的用功,看得有点可怕的用功。比如我们举例,早上从四点钟起床,五点钟就吃好饭啦!早饭之后,然后从五点钟一直念,念、念、念,念到中午十二点钟,竟然都不休息,连个水都不喝,搞得是倍常勇猛精进,这个事情就有点可怕了,搞得那么怪怪的,这就有点可怕了。勇猛过分,精进倍常,这个其实都是着魔的魔相。这桩事一定要小心的,这些人极有可能就已经出问题了。「不知外心无佛,速求取证。」还有一些人呢,希望快速证得某一种境界。打个比喻,我们这边,现在有些人在念佛的过程当中,总希望自己快速取到往生极乐世界的资格。所以不少人,参加了一日一夜念佛后。就说他已经有资格踏进极乐世界的报土了,已经拿到保证书了。总希望自己快速的达到这个程度,达到这个效果。有这种快速求的一个想法,其实就已经是着魔了。为什么?他不知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你内心深处如果烦恼还是那么炽盛的话,你说有一种方法能够帮你达到解脱,那你就已经是外道啦!已经是邪见啦!因为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离心之外找不到一尊佛,离佛之外也不可能再有一个心。你心中具足三毒,如何感得临终的时候,佛能够现前把你接走?你的贪嗔痴心如此炽盛,如何能够往生?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这是说,不知心外无佛,速求取证的心。还有「不达善巧方便。急欲舍身。」有些人误会净土宗往生的事情,认为早点死,就能早点往生净土。他生了一点病,他就想到我要快点往生,最好小病变成大病,然后让我马上就死了。或者内心中想到,最好让我得上癌症,我明天死了最好。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念头在,就是说,急于快速舍弃自己这个身体。他不晓得这样做,可能会使得无始劫来的冤家债主来找他报仇。会让他感得不好的果报?临终横死,也就是不得善终。这样的话,临终一旦生起瞋恨之心,到时后就堕三恶道去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求什么?临终的时候,无诸病苦,如净土发愿文所说的,无诸病苦。怎么能够求病呢?临终时不要求这个事情。所以,一定要通达佛的善巧方便、菩萨的善巧方便,祖师的善巧方便,不能够说快速的舍弃这个身体,达到解脱的目地。那是不可以的。如果说你不按照这个方法去做,那就违背了省庵大师的教诫。那「魔鬼因之遂入其体,为疯为狂,都不觉知。」这时候呢!魔鬼就会进入你的体内了,那个时候你已经处于疯狂状态了。也就是说,你已经是着魔之人了。但是你不会体会到你自己已经着魔了,都不觉知,你不会知道的。着魔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着魔了,如果他真能知道的话,他还能改。这一环节是因为什么样的原故呢?因为他遇不到善知识的原故,身边没有善知识教他。如果善知识对他说,你没有得到念佛三昧啊!你现在还不够资格,千万不要有这个想法。如果一讲他就能改,那就好了。只可惜他遇不到善知识,这是第二种不好的缘份,就叫做善友遇不到。
“夫众生生死,以我见为本,我见不除,修行无益。然我见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发干,无处不有。是故见地高则我见俱高,工夫进则我见亦进。若不时时检点,刻刻提撕,则念念发生,心心增长,随逐行人,虽死不离。是故学人心不虚,则自不觉察。不觉察故,我见增长。少有所得,则生骄慢。讥嫌同学,诽谤行人。虽有修行,终成魔事。此自不觉察之过也。”第三种是什么?就是说自己不觉察。我们凡夫为什么会有生死?按照省庵大师的说法,有生死的原因是因为有我见在。我见如果不除去的话,修行是没有好处的,就是说「夫众生生死,以我见为本,我见不除,修行无益。」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常常出现我见。爱存自己的观点,总喜欢把我字放在前面,总感觉我讲出来的话特别对。比如你抛出一个观点,有人批评你,说你不对。你内心深处就不高兴,心想你竟然敢批评我,竟然说我的观点是错的,然后想方设法将别人辩倒。其实这一剎那,就是我见在起作用。你为什么就不能换一换,不要有一个我个人的见解,要所有的见解,都是来自于祖师的见解,这样多好。我反正只知道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什么你就不能学孔子呢?当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为什么就不能反观,是不是自己的见解违反了佛言祖语。为什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想辩倒对方。所以这个我见,如果存在很强的话,听到别人批评的时候,就会心里不高兴,就会生瞋恨之心,觉得我的观点被人家给驳倒了。所以学佛的人我见如果不能去除掉的,他修行是不会得到的。越修的话越糟糕,越修我见越坚固。在《华严经》里面不是有一段话吗,叫做「智学证涅槃,愚学增生死。」就是说有智慧的去学习佛法,它能够使得我们达到解脱。愚痴的去学佛法呢!它只会增加你的生死。就像是一杯水,蛇饮进去了,它会变成毒汁,牛饮进去了,它会变成牛奶。所以同样是佛法,会学的人呢,他会了生死,不会学的人呢,他会增生死。所以省庵大师就说,「然我见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发干,无处不有。」我们喜欢有我执,喜欢有自己的见解。这个事情呢,根深蒂固,到处都在萌芽发干。你还不知道,自己的我见已经增长了。所以我见的增长呢。很多人往往没有体会得到。我的见解,我的见解已经开始增强了。我见已经增强了,他还体会不到。所以这个过程,是相当麻烦的一个事情。所以,时刻要提防我见有没有在生长。「是故。见地高则我见俱高。工夫进则我见亦进。」看的书挺多的,并且有一些想法呢很前卫。用我们现在的一个形容词,叫做前卫。很爱批评别人,或者是,突然怎么的感觉自己得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结论,这个结论都是前面的人从来没有讲过的,我今天把这个讲法给讲出来的。其实呢!当你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后,其实我见也会一起上来。为什么?因为这是你得出来的结论呀!这是你体会到的境界啊!这是你体悟到的感受呀!不是别人体悟。所以我见当下也上了。你念佛,比如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感觉我今天念了十万声佛号。跟别人在聊的过程当中,就问别人,你念了多少佛号啊?他说我一天就念一千声。唉呀!你怎么就念一千声呢?我念十万声。说的很得意!那一剎那,你的我见就已经上来了。因为功夫越长进的时候,我见亦长进。有一句话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道行在提升的时候,魔也在提升。所以见地越高,我见也会越高,功夫越上,我见也会越上。如果你不时时捡点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我见就会不断的增长、增长,可谓是念念发生,心心增长。然后跟着你,到死都不离开。是故,学佛的人。你如果真的在开始用功了,真的感觉自己学问增长了,见地变高明了,修持得力了。感觉别人学佛好像都学错了,只有我学对。心想,唉呀,太庆幸了!你看,我学佛法学对了。这话对不对呢?好不好呢?好倒是挺好的,但就怕你的我见会上来。如果你不善于去捡点自己的话,不善于去发现你身上的缺点的话。你觉得自己身上没有缺点了,找不到缺点了,那一剎那你感觉到洋洋得意的时候,那就说明你已经完蛋了。「是故,学人心不虚,则自不觉察。不觉察故,我见增长。少有所得,则生骄慢。讥嫌同学,诽谤行人。」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记住一点。我们见解再高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我们的见解是从谁那里学过来,不都是从祖师那里学过来的吗?其实那是祖师见解高明,并不是你见解高明,你只不过是个复制品而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呢,心一定要谦虚。我们自己的行为还做不好,我们的贪瞋痴还很重,我们的杀、盗、淫、妄还都常常起现行。一定要谦虚,如果不谦虚就是不觉察。不觉察的话,我见就会增长。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得到,自己感觉自己有一点点的得到了,少有所得,就会生起骄慢之心。有骄傲、我慢之心,然后瞧不起其他人,诽谤其他人。虽然有修行,最终还是变成魔了!「虽有修行。终成魔事。」这是大师说的。
「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则决定往生,何藉善友、经教?”」有人问大师,他说参禅要亲近好的师父,亲近明眼的善知识。如果没有明眼的善知识,没有明眼的师父。那要看经书,看经教。念佛呢,只要你相信有一个极乐世界,愿意去,然后你就念佛,就是说力行,深信力行。相信了,然后我念佛就好了。既然我相信净土法门,我愿意去极乐世界,我去念佛,就肯定能够往生了。干嘛还要什么善知识、什么的经教啊?这个观点,一般的人常常有。哎!这真的是痴人学佛!这些人还要说,你们听经,研教、看书都是搞理论的,我念佛才是真作。干嘛要去搞理论呢?搞理论有什么用呢!关键问题还是要念佛、还是要行动,你行动做不好有什么用啊?就像是有一个人说:“唉呀!开车干嘛要看地图啊?开车干嘛要看路标啊?我只要车子油门一踩,踩它一百码,冲过去不就好了嘛?”呃!你把护栏杆也冲了!
呃!对山也给冲过了!呃!最后把你自己的命也给冲了!所以说,这是痴人学佛的一个表现。但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这样。他觉得听经、研教是学理论,跟行动没有搭尬的。那真是大错特错!这个人是莽夫、痴人,愚痴的人!
所以省庵大师对这句话批评得很厉害,大师说「是何言欤。」这说的什么话呀?这就这个意思。「省庵曰:“是何言欤?世间小技,尚不可无师,况念佛为出生死要门,若无善友、经教,从何开发,谁为引导?《观经》下三品,皆是临终善友开发,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则不必言矣。须知从凡至圣,由易至难,莫不以善友、经教为根本。汝不因经教,何由而知净土法门,而生信向耶?”」大师说世间小小的技术尚且不能没有师父,更何况是念佛法门?念佛那是出生死的一个重要之门啊!重要的一个法门,出生死的一个重要的法门。如果没有善知识、没有研习经教的话,你怎么了生死出三界呢?你如何开发呢?谁为你作引导呢?在《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下三品往生,都是临终的时候,善知识给他们开发,才得到往生。那上品、中品更加不用说了,肯定要有善知识的。所以呢!从凡夫地一直到圣人地,就是说我们从凡夫到成佛。你看!从凡人到圣人,或者说,还有一样,就是从简单到难。呃!你看,越到后面修行就越来越难,刚开始还稍微好一点点,你看看,十信位还容易修一点,十住位就深啦!十行,后面就更深啦!一直到十地。然后呢等觉位,最后到妙觉位,也就是佛位。那是越来越难,越来越深。但是呢!在每一位的过程当中,菩萨每一阶段的修行,他都是以善友和经教为根本的。不管你是凡夫还是圣人,都不能离开善知识,都不能离开经教。如果,你没有善知识指点,又不看经法的话,你怎么能够知道真正的净土法门?你怎么能够生起真正的信愿呢?这是省庵大师告诫我们的。「汝不因经教,何由而知净土法门,而生信向邪。」
如果说因为学经教,而知道念佛的话。「若因经教而知念佛。」这个人问了,如果因为经教而然后知道念佛,那一部《阿弥陀经》足足有余啦!「则弥陀一经足矣,奚以多为。」这一部《阿弥陀经》就足够啦,干嘛要看那么多的书呢?没必要啊!这时,省庵大师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曰:“上根则可,中、下根人,须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庶几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日进焉。否则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其祸可胜言哉!”」大师说,上等根机可以。单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一部阿弥陀经,别得什么都不干啦!上等根机是可以的。中下根机的人呢?都不行!必须要广泛的看净土宗诸书,就是说要广泛看净土经典,及净土宗历代祖师们所讲的各类书。当然,必须是净土宗祖师们讲的各类书,也就是指见解正确的净土诸书。看了之后,「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备识,就是说相当了解信愿行三者之间的差别之相。这三者之间的差别之相是很微细的,甚至很微妙。不认真去觉察,不认真去体会,很容易偏差的。所以,怎样才能够真正把信愿行三差别之相搞清楚?必须要遍阅净土诸书,你不可以死执着一本书、两本书。“净信书不如无书”,这个是古人说的。所以,你不可以死执着一本书两本书。比如说,有人死执着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然后就反驳幽溪传灯大师的《弥陀圆宗钞》,反对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啊!有人执着一句话,就认为念佛必须要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大错特错了。所以纵然是对祖师的书,你也必须要善加体会祖师的意思。如果死执着其中的一段话两段话,把祖师的本来的意思给颠覆掉了,那就是大错特错!所以呢,只有你广泛的看了祖师的书之后,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祖师的意思。比如说,《莲池大师全集》里面,莲池大师就解释过前面有些祖师的一些说法。有些人,就对过去祖师所说的话误会啦。莲池大师就跟他讲,说这个祖师想表达的意思,不是像你理解的这样。你看,那时就有些人,理解错啦!到印光大师这个时代,你看,有人对莲池大师讲的一些内容就理解出偏错啦!印光大师就告诉他说,莲池大师不是表达这个意思,你理解出错啦。这个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所以一定要广泛的看书才行。把几个祖师的书尽量多看一看,这样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祖师的意思。要不然的话,就容易出偏差,对信愿行三差别之相会搞不清楚。只有你广泛看书了之后,才行。这是一条。「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后面还要加上两条,边上要有善知识来警策你。警策指的是什么?善知识来批评你和告诫你。你犯了错误,边上有人批评你,这是一个福报。就是说,我们犯了错误有人会批评我们,这是我们的福报。我们最可悲的是什么时候啊?我们犯了错误,身边没有一个人会批评你,只有赞叹你的话。这是我们的业障现前,是很可悲的一桩事情。所以加之善友警策,是一种福报。内虚心觉照,然后内心要很虚心。如果你不虚心的话,别人批评你,你就在那里发火、在那里郁闷,那别人批评跟不批评不是一样吗?你照样还是不能改变错误,所以一定要很虚心。「庶几免于魔事。」这样,才使你着魔发狂的机会可以免掉。庶几免于魔事,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啊!如果你不小心不谨慎的话,还有可能会着魔的。真的是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才能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日进焉。」这三个条件具足了之后,再去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念佛的功德,才能够一天天进步。要不然的话,纵不着魔,也是成一个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其祸可胜言哉。」
哦!讲到这里的时候,提醒一下。我亲眼就见过这么一个居士。这个居士呢,你说他学佛用功吧!好像是挺用功的。听别人说,他一天念五六个小时的佛号。将近要念上个五六万吧!就当他一个小时念一万的佛号,那一天要念个五六万啊。还要工作,念佛又要念那么长时间。那别人都很赞叹他呀!觉得他很修行呀!但是,我却觉得他有点着魔了。为什么?因为这人傲慢之心很强大,自私自利心也很大。别人一有困难找他帮忙的时候,他会怎么说呢:“还是念佛要紧,只管自家,不要管别人的事情。”慈悲心没掉了。特别是他吃素吃了几年之后,竟然还会吃肉!吃肉的原因是听别人说:“念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什么罪都能消,念佛不防碍你吃肉,吃肉不防碍念佛。”那他干脆就吃肉了。还大吃特吃。你看,他这个人比较傲慢。因为傲慢,然后又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自己又不好好看书。虽然天天念佛,天天念佛有对他来说有什么用啊?还是不能了生死。并且他近期还得出一个结论,他说他要证念佛三昧。希望再加大马力,念一天佛号,往上进证念佛三昧。见人的时候,就跟别人说:“不要看书,不要搞别的什么东西,就念佛,不要管闲事,别人助念不助念都不要管,反正跟外界不要接触,只管念佛,我们要证念佛三昧。”哦!像他这样下去的话,不为魔事,必终成增上慢人。等到一念不觉的时候,遂为沦坠!什么意思呢?等到他死的时候就要掉下三恶道去了。这个危害太大了。&&&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岂不垂护念?如其护念,魔事何从?”」那有人就问,他说我们学净土的人,我们既然开始念佛了,那佛为什么不保佑我们呢?不护念我们呢?如果佛来护念我们,那为什么我们还会着魔呢?「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乱,则佛护念不虚。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随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是故吾言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尤为最要,不可须臾暂离。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省庵大师回答,如果念佛的人,真的得到一心不乱了,那佛就会护念他。这人的见思烦恼已经断掉了,他贪瞋痴已经不再起作用了,他贪心没了、瞋恨心没了、愚痴的心也没了。也就是说杀盗淫妄的心,全部都没掉了。没有杀心了,没有盗心了,没有淫欲之心了,没有打妄语的心了,这全部断掉了。真的达到一心不乱的话,那佛肯定就能护念。如果你贪瞋痴还没断,杀盗淫妄还没去掉,没有达到一心不乱的话。哦!那你恐怕就不行啦。为什么呀?只有真正达到一心不乱的人,佛护念不虚。如果没有真正达到一心不乱,就认为有佛护念,而不会着魔的话。这恐怕还要加上问号。「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随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个人还没有得到一心不乱,以小小的轻安就做为禅定。略为有所解悟,就认为自己已经深悟了。稍为有一点得到,念佛的时候稍为得到一点点境界,甚至可以说有些人根本没有得到境界,他就很傲慢了,他就很洋洋得意啦!他就认为自己已经拿到了什么保证书一样。那种感觉啦!这个都是什么?你自己自找苦吃,不是佛的错,不是佛不护念你,而是你自己自找苦吃。「是故吾言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尤为最要,不可须臾暂离。」所以省庵大师他就这样说,他说,善友和经教,还有你的觉察之心,三者一样都不能缺的。但是呢,最重要的还是这颗觉察之心,最重要,丝毫都不能离开。如果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就念念颠倒。颠倒起来,魔也就起来了。所以一世修行啊!一天就报废掉了。「一朝唐丧,可不畏欤。」这个是大师的原话。
如果一个人啊!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不懂得谦虚,那他一辈子的修行就会报废掉。哎!一世修行又白修了。所以,谦虚是最重要的。那世间人呢,很可悲的一点,就是总感觉我修行比别人好。一定要记住一点,多发现自己的身上的缺点,最好找出你身上的一两个致命的缺点,把这个缺点钉得牢牢的。哦!当别人赞叹自己的时候,你马上想到,我身上还有这个缺点呀!这个缺点还在呀!比如说,打个比喻,你那个贪心重的话,哦很贪财。呃!一看到那个有赚钱机会,就拼命想赚钱。赚到钱,你就藏在那里不愿意花。你就把你这个缺点,牢牢记住。或者你很爱占别人小便宜,你就把你这个缺点牢牢看住。你的淫欲心很重,你就把这个缺点牢牢看住。种种、种种,反正一句话,记住你的缺点,当别人赞叹你的时候,千万不要洋洋得意。要不然的话,你一辈子修行可能就到此结束了!多记住自己的缺点,不如是,你见解再高明也是没有用的。纵然你见解超过马鸣菩萨,超过龙树菩萨。如果你傲慢之心很强大、很狂妄,纵然你见地高明,照样不能令你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是出自《净土十要》当中的《西方合论》,第十要便是《西方合论》。纵然见解超过马鸣菩萨,超过龙树菩萨,亦然不能助你。为何?因你行为做不到。这个行为是什么?最重要是你的谦虚做不到。你的谦虚如果做不到,一切修行都是白费的,都完蛋!毕世功夫,一朝唐丧。所以在西方净土发愿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叫作「身无病苦,心不颠倒。」这个是慈云忏主,也就是遵式大师写的。我们要发愿呢,求临终的时候不要生病。心呢,不要颠倒。千万别学一些怪怪的人,说发愿让我早点得癌症,得癌症我就可以去极乐世界了。这样是一个颠倒的想法。所以,我们要求临终时,身体不要有病,心不要有颠倒。这样,往生比较得力。特别是身体如果生病生得很厉害的话,念佛的时候可能就不容易得力。为什么呢?因为很痛苦,念不起佛了。是故,这个是修行的一个障碍啊!所以要多求佛。省庵大师就说了,身体没有病苦,那要去求谁呢?那要求佛。心不颠倒呢,那要求谁啊?求你自己啦!在佛的那个,我不敢说。就是,非我敢必。所以,要求佛。求佛力加被,希望我临终的时候不要生病。但心不颠倒,在我这边。我怎么能够不勉励自己呢?心不颠倒,最重要是什么?是要有谦虚之心。不能舍离善知识,要研习经教,不能生出邪见。心不颠倒,也就是内心不起邪见。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如果说一个人,他会诽谤正法,他生起了一个邪见。把净土宗的见地已经弯曲掉了、错解了,把信愿行弄颠倒了,是把净土法门给混掉了。那临终的时候,怎么能够往生呢?「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涂难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临终出现颠倒之心,出现了邪见也罢,出现了贪念之心也罢,反正出现了种种颠倒。不仅极乐世界九品没得生啦,抑亦三涂难免。特别是生起了邪见之后,临终生起了邪见,或者说,你一生多在邪见当中。临终的时候,不仅极乐世界没得去,三恶道是难以免的啦!「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佛虽然慈悲啊!想救我救不了啦!有什么办法?有什么办法?这是大师的原话。
「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所以学净土的人,不可以有一念的功夫,离开善知识。也不可以有一念的时间,生起颠倒之心。那如何保证呢?还是原先的那三个要求。一个是自己多看正见之书,看书的时候不能死执着于哪一本书,一定要善于融会贯通。然后还要亲近善知识,自己如果发现错误,希望善知识能够多多批评,善知识批评了之后,不要生起瞋恨之心,不要生起颠倒之心,一定要生起谦虚之心,批评得好,批评得好。听到别人批评都很欢喜,那这样善知识才能够靠近你。如果你听到别人的批评,都很不高兴。那善知识怎么能接近你?所以在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什么意思呢?听到别人的赞叹很恐惧,听到别人的批评很高兴。这样呢!你身边就有善知识出现了。要不然,就不行。好,省庵大师《念佛着魔辩》我们就讲到这里。全部讲完了。
按:省庵大师《念佛着魔辩》,是本幻在2012年春节过后讲的,当时由鑫居士录制。省庵大师的内容,过去也曾经讲过几次。有一次也录像了,但录的不完整。2012这一次讲的还算完整。但那次讲解,是本幻身体极差的时候讲的。虽然只有两个小时左右,但对我而言却是有些累的。因为身体差的原故,所以有一些地方,讲的词不达义,甚至有些义理也不清晰。不意这一次,香港一位居士,发心将本幻讲的《念佛着魔辩》,文字上全部整理出来,并发于本幻,嘱为较正。本幻看后,深为感动。这位居士,本幻不认识,姓名也不知,连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我都不清楚。彼能如此发心,本幻深表感谢!收此讲解后,本幻近费五小时,加以润色修改,改前不尽义处。倘此《念佛着魔辩》讲解能有益于人,则将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并特别回向整理此文的香港某某居士,身体安康,智慧增长,同生极乐,上品上生。阿弥陀佛!天台山佛学院释本幻识。时为日。
省庵大师《念佛着魔辩》讲解者:浙江省天台山佛学院释本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着魔 1981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