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上面奉军军服的大衣多少钱

5被浏览2688分享邀请回答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从《少帅》说说奉军的编制和将领的军衔
我的图书馆
从《少帅》说说奉军的编制和将领的军衔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 (这4个师是27师,28师,29师,陆军第1师)和5个混成旅外,还有吉林5个混成旅和黑龙江3个混成旅、2个骑兵旅。后来又曾吸收热河16师。所以整个奉军时期,一共5个这样的清末方块师。混成旅和一般的步兵旅的区别是,步兵旅(清末,北洋)一般辖两个步兵团,旅部直属特种兵很弱。混成旅可以(但不必要)多辖一个步兵团,更重要的是,混成旅的直属特种兵(骑,工,炮)强于步兵旅,因此具有更强的独立作战能力。步兵旅的旅长军衔一般为少将,混成旅旅长军衔一般为中将。如武昌起义的黎元洪第8混成协(旅),就是两个步兵标(团),加上工程营,炮营等特种兵,实力超过6000人,战力不输张彪的第八镇。而到了民国,冯玉祥的16混成旅,步兵和特种兵都有所加强,实力达到万人以上。1920年张作霖参加直皖战争,在直皖战争后,张作霖的奉系军队握有四个师、二十三个混成旅、三个骑兵旅及若干个独立团的庞大兵力,编制与番号仍为北洋定制。考虑到,此时奉军尚有师,旅编制的差别,因此此时的旅长应该是少将,中将军衔并存,少将军衔为多。此时张学良担任卫队旅和第三旅旅长,军衔为少将。1924年张担任27师师长时,挂中将军衔。2中期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从日起,奉军就络绎不绝进入关内,兵分为西、东两路军。西路军以张景惠为总司令,司令部设在长辛店。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司令由张景惠兼,第二梯队司令邹芬,第三梯队司令郑殿升。东路军以张作相为总司令,司令部设在落垡(今武清)。也分为3个梯队,另外配属骑兵集团。第一梯队司令张作相兼,第二梯队司令张学良,第三梯队司令李景林。骑兵集团司令许兰洲,参谋长常荫槐。第二梯队所辖部队有张学良的暂编奉军第3混成旅、郭松龄的暂编奉军第8混成旅、蔡平本的暂编奉军第4混成旅。奉军全部兵力约12万人。随后奉军改名为“镇威军”。4月29日,张作霖到达军粮城,自命为“镇威军”总司令,以孙烈臣为副司令,指挥奉军作战。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张宣布东北“自治”,从此脱离了中央管辖范围,所部番号一律改为“东三省陆军”,独立编号,且编制与北洋定制相比,有了显著变化。“东三省陆军”改以旅为平时编制单位(军仍为战时组编单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暂1师等三个师的番号外,其余一律统编为旅,共计二十七个旅(含师属旅)和五个骑兵旅。三个师的编制大致如北洋旧制,其他旅实际为混成旅,每旅辖步兵两至三团,骑、炮兵各一营至一团不等,此外还有工兵连、辎重连、无线电队的附属部队。其中某些旅的实力(如张学良的嫡系第2旅)不亚于北洋军制的一个师。骑兵旅仍辖骑兵两团。第2次直奉战争,奉军仍称“镇威军”,尽遣精锐,将入关部队编为6个军,张作霖自任总司令。第一军司令姜登选,第二军司令李景林,第三军司令张学良,第四军司令张作相,第五军司令吴俊升,第六军司令许兰洲。此6个军总数约14--17万人。3郭松龄反奉前后时期这一时期奉军的编制是最为复杂,混乱的。日,张作霖在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东省军队以师为平时编制单位陆军共编为二十个师,另有11个独立旅。总计69个旅加其他独立部队。军作为战时编制,自然撤销。东北陆军第一师李景林(第一旅窦联芳、第二旅王宾、直隶第一旅王丕焕、直隶第二旅马瑞云、直隶第三旅张宪、直隶第四旅胡毓坤、直隶第五旅朱毓清、补充第一旅吕正朝、补充第二旅赫文胥、补充第三旅尹立泰)东北陆军第二师张宗昌(第三旅褚玉璞、第二十八旅程国瑞、第二十九旅许琨、第三十旅毕庶澄、卫队旅方永昌、补充旅姚霁)东北陆军第三师阚朝玺(第四十二旅袁永朔、第四十三旅刘山胜、骑一旅张联同、骑二旅常万里)东北陆军第四师张学良(第十九旅栾云奎、第二十七旅宋九龄)东北陆军第五师赵恩臻(第十二旅孙旭昌、第三十三旅范浦江)东北陆军第六师郭松龄(第二旅刘伟、第三十四旅陶经武)东北陆军第七师高维岳(第五旅刘维勇、第六旅刘振东)东北陆军第八师丁喜春(第二十五旅钱忠山、第三十五旅田德胜)东北陆军第九师汲金纯(第十四旅杨德生、第三十六旅李梦庚)东北陆军第十师齐恩铭(第十六旅温玉瓒、第三十七旅刘联瑞)东北陆军第十一师汤玉麟(第七旅张龙文、第三十八旅孟昭田)东北陆军第十二师裴春生(第四旅霁云、第三十九旅朱继先)东北陆军第十三师张九卿(骑三旅萧国庆、骑六旅武汉卿)东北陆军第十四师穆春(骑一旅徐永和、骑七旅王永清、骑八旅于芷山、独三十旅齐占九、骑兵第一游击队张海鹏、骑兵第二游击队刘国勋)东北陆军第十五师张作相(第十五旅熙洽、第二十六旅李桂林)东北陆军第十六师于深澄(骑十旅赵芷香、骑十四旅杨遇春)东北陆军第十七师万福麟(骑四旅张殿九、骑五旅马占山)东北陆军第十八师吴俊升(第十五旅梁忠甲、第二十二旅王树常)东北陆军第十九师李爽垲(第四十三旅荣臻、第四十一旅朱同勋)东北陆军第二十师邢士廉(第二十四旅赵鸣皋、第三十一旅朱栋臣)东北陆军第八旅丁超、东北陆军第九旅陈玉昆、东北陆军第十一旅巴英颌、东北陆军第十七旅张明九、东北陆军第十八旅张焕相、东北陆军第十三旅吉兴、东北陆军第二十一旅李振声、东北骑兵第二旅彭金山。东北炮兵第一旅邹作华、东北炮兵第二旅魏益三。这20个师,有的师是表面看是”方块师“,但实际上所辖旅是已经混成旅,而非步兵旅。有的师所辖旅达10个之多。虽然奉军屡屡倾向将炮兵集中使用,将炮兵集中编成炮兵旅乃至炮兵军,但是东北兵工厂足够的军火供应,还是使得奉军的师,旅一级建制部队,拥有相当数量的队属炮兵。这20个师的师长,军衔低者为中将,高者为上将,如张作相,吴俊升以上将衔兼任师长。郭反奉时的奉军编制1925年10月,初步编成6个军团:第一军团军团长:李景林第二军团军团长:张宗昌第三军团军团长:张学良第四军团军团长:韩麟春(原为姜登选)第五军团军团长:张作相第六军团军团长:吴俊升郭反奉时正是这6个军团陆续编成的时候。由师--旅的编制,改成军团---军---旅。郭松龄的职务是第10军军长,姜登选第8军军长,韩麟春是第9军军长。同时姜登选是即将组成的第4军团军团长,也将是后来的第4方面军团军团长,因为姜后来被杀,这一套职务都被韩麟春接过去。(姜被杀时还兼着第八军军长的职务,第4军团只编了第八军的两个旅,戢翼翘旅和陈琛旅)张学良此时的职务是第三军团军团长,津榆警备司令部司令。第三军团副军团长是于珍,但于珍忌惮郭松龄,未就任。(:我公(张学良)为人多疑好杀公明知龄与韩不能相容,而此次出兵,又复使伊与龄并列,更委于珍为副军团长,使龄受其节制。)日,郭写给张的信。由此可见,郭松龄的第三军团副军团长,也是于珍辞任后才给的。郭松龄反奉时的全套职务应该是:第三军团副军团长,津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新组成的第10军军长,原第6师师长。(很多材料写作“京榆驻军司令部”,并不准确,因为北京是李景林驻扎)郭松龄反奉时能调动的兵力,一共7个师(含骑兵师),这些师大体上都编入了第三军团,后来的第三方面军团。而编入第4方面军团的大体上是第九师汲金纯和原第1师李景林的部队。郭松岭反奉所依靠的基本军队是东北陆军第四师张学良(第十九旅栾云奎、第二十七旅宋九龄)第五师赵恩臻(第十二旅孙旭昌、第三十三旅范浦江)第六师郭松龄(第二旅刘伟、第三十四旅陶经武)第七师高维岳(第五旅刘维勇、第六旅刘振东)第十师齐恩铭(第十六旅温玉瓒、第三十七旅刘联瑞)第十二师裴春生(第四旅霁云、第三十九旅朱继先)另有东北陆军第十三师张九卿(骑三旅萧国庆、骑六旅武汉卿)7个师长中,除去张学良,郭松龄不论,骑兵师师长张九卿置身事外,其他4个师师长,第五师师长赵恩臻、第七师师长高维岳、第十师师长齐恩铭、第十二师师长裴春生,以及上校以上军官30多人犹豫不决,全部持犹疑反对态度,郭松龄将这些人逮捕,押往天津李景林处关押起来。(这部分人占了郭部高级军官的30%多)。郭后来所提拔起的国民军的军长都是上面原来各师的旅长。4郭反奉失败后和安国军时期反奉失败后,奉军再行编组,在原来的军团基础之上,再编成方面军团,初期编成4个方面军团;至安国军时期,最终编成7个方面军团。基本编制是 方面军团---军—旅第一方面军团军团长:孙传芳第1军军长:孙传芳第2军军长:郑俊彦第3军军长:李宝璋第二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宗昌第1军军长:张宗昌第2军军长:张敬尧第4军军长:方永昌第5军军长:王栋第7军军长:许琨第8军军长:柴云升第11军军长:吴奠卿第12军军长:寇英杰第13军军长:刘志陆第15军军长:刘文钊第22军军长:许宝祥第30军军长:毛思义第三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学良第8军军长:万福麟第9军军长:高维岳第10军军长:王树常第11军军长:富双英第2军军长:于学忠炮兵军军长:邹作华第四方面军团军团长:韩麟春 杨宇霆(代)第15军军长:汲金纯第16军军长:胡玉坤第17军军长:荣臻第29军军长:戢翼翘预备军军长:富占魁第五方面军团军团长:张作相第12军军长:汤玉麟第30军军长:于芷山第31军军长:郑泽生第15师师长:张作相(兼)第六方面军团军团长:吴俊升第16师师长:于琛徵第18师师长:吴俊升第9旅旅长:陈玉昆第12旅旅长:张明九第18旅旅长:张焕相第21旅旅长:李振声第30旅旅长:齐占九骑2旅旅长:程志远第七方面军团军团长:褚玉璞第6军军长:徐源泉第14军军长:孙殿英第15军军长:褚玉璞第16军军长:袁振青第17军军长:曲同本第20军军长:李藻麟第21军军长:王振第23军军长:杨晴臣第28军军长:纪元林在安国军军政府成立后,一方面为壮大声势,一方面安国军队中还有南省的部队,又重新进行改编,将旅改为师。成为方面军团-军-师的体系。5东北易帜到77事变前东北易帜后,奉军将方面军团,军等大编制取消,全军步兵统编为27个国防旅(三团制)、3个省防旅又若干个团;骑兵编为6个国防旅(二至三团)、一个省防旅和若干骑兵团;炮兵整编为十个团,分属于三个炮兵旅;工兵整编为八营。但热河汤玉麟部仍然有一个36师的建制,下辖3旅6团。918事变前,国防旅改为独立旅,另有省防军,屯垦军等若干地方军。1929年“防俄”战役,东北军编成两个军。“防俄”第一军军长王树常,指挥步兵第四、第十二、第十九三个旅,炮兵第二团(团长黄永安)。“防俄”第二军军长胡毓坤,指挥步兵第五、第十四、第二十四三个旅,炮兵第五团(团长张福山)。仍然军-旅编制。中原大战后期,东北军为蒋介石助战,张学良派于学忠,王树常带10个精锐国防旅为蒋军助拳,这10个旅编为第1,2军,于学忠,王树常分任军长。总兵力约10万余。后来又从东北调6个精锐旅增援,部队扩编成第1集团军,第2集团军,仍由于,王任集团军司令。这一并不费力的任务,使得于学忠,王树常成为东北军整理军衔后少有的国民革命军上将。不过,此种大编制仅限于关内东北军。918事变后,为了和日军作战,也曾经有一些集团军,军团的编制。但是都是临时性的。1933.2整编东北军重新恢复大编制,编成4个军,同时将旅恢复成师,番号是旅号加100,变为师号。如王以哲独7旅变为107师,但其所辖部队基本不变。这是东北军最后形成的稳定编制框架,这个编制的影响就十分长久,久到这些部队在内战中被解放军消灭。第51军军长:于学忠第111师师长:董英斌第113师师长:李振唐第114师师长:牟中珩第115师师长:熊正平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118师师长:杜继武第119师师长:孙德荃第129师师长:周福成第130师师长:朱鸿勋第57军军长:何柱国第108师师长:张文清第109师师长:贺奎第112师师长:张廷枢第116师师长:缪澄流第67军军长:王以哲第107师师长:刘翰东第110师师长:张政钫第117师师长:翁照垣第120师师长:赵毅直辖各师 第105师师长:姚东藩第106师师长:沈克后来八路军的3个师的番号,就是从东北军这里接过去的,也可以见蒋委员长的小算计。其中第51军是于学忠带过来的直军,加一部奉军。53军是原来吴俊升的部队一脉为主。57军是原来张作相部队一脉为主。67军则是原来张学良第三四方面军团一脉。当然,这样来区分主要是找个特点,实际上各个军都是几股势力的混编。西安事变前又编有骑兵军,军长何柱国中将,西安事变后增编49军,军长刘多荃中将。63军冯占海。西安事变后,由南京方面对东北军进行整编,军的番号没减少,但由每军4--6个师,每师3团。(106师下面有3团制旅)变成了每军2师,每师2旅,每旅2团;所以实力大为缩减。6所谓“第三,四方面军团”和联合军现象谈及奉军历史时,经常会谈到‘’第三,四方面军团”,这是个什么建制呢?严格的说,这不算个正式的建制,也不同于一般的临时编组,而是一个方面军团的联合。与之类似的还有联合军,联合旅。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编组,是因为两个旅需要联合作战,但又未编成一个师,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增加一级的指挥机关,部队将来也可分可合。两个旅的司令部搬到一起合署办公,实际上张学良就是2,6旅的总指挥,而郭松龄是2,6旅的前敌总指挥,兵权在张,作战指挥权在郭。这样的一大好处是省去了师部,以及师部参谋处,副官处,经理处等一大堆上级机关,保持良好的战斗与非战斗人员比例。以前的3,8旅也是这个情况,可称为3,8联合旅,而加上第4旅时,就变成了第2梯队,张学良为梯队司令,但是未必有梯队司令部,指挥机关仍然是3,8联合旅的指挥机构。 奉军河南战役时荣臻的17军也曾经和胡毓坤16军组成联合军,荣臻排首位,而胡毓坤负责指挥。第3,4方面军团时期,也是如此,两个方面军团各有自己的军团部,但是合署办公。很多材料上写,韩麟春是第3,4方面军团副军团长,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并未成立一个新的方面军团群司令部,只是两个方面军团的联合,第3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学良排名第一,第4方面军团军团长韩麟春,排名第二,但在具体作战指挥上,由韩麟春负责。这在河南战役中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张学良为尊,但是具体作战部署最后还是听韩麟春的,哪怕张学良颇多微辞!但是三,四方面军团和三,八旅时期又有不同,三,八旅上边还有高级建制的司令部,并不能承担一个独立方向,三,八旅最后也还是可以拆分的两个单位。而三,四方面军团却是负责一个独立方向的,再往上就是奉军总部了,三,四方面军团其本身犹如奉军的“中央方面军”,集中了奉军的嫡系主力。所以三,四方面军团演化到后面,就更像是一个整体了,不仅仅是指挥统一,合署办公;连人事,后勤也趋于融合。三四方面军团发行的军票(兵站库券)。尤其是韩麟春中风后,这个三,四方面军团就是张学良一人操持了,而后是杨宇霆来协助张学良,并继任第四方面军团军团长,而张学良随后又因皇姑屯事件返回奉天,杨宇霆就是三四方面军团唯一的长官了,成为第三四方面军团军团长(代理) 。 这个时候的三四方面军团,似乎成为一个建制了。“第三,四方面军团”也就最终成了“第三四方面军团”了。奉军这种联合军团的指挥作战体制,在20世纪的中国国内战史中,其实是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尤其是在名称上就表明了联合军团的性质。后来,无论国民革命军还是共军,在战争中,都出现了“‘”联合军'的现象,虽然未冠以"联合军"“联合师”的名字。比如1947年孟良崮战斗中的国军汤恩伯第一兵团第1纵队黄百韬之整25师,整74师,整83师,就是“联合军”,黄百韬虽为纵队司令,但是并无专门的纵队指挥机关,指挥74师和83师,也是通过25师指挥机关来指挥,而74师的张灵甫和83师的李天霞也并不很听黄的招呼。第2纵队李良荣部,指挥关系也是如此,但李良荣本身是蒋的嫡系,其他两个军长是杂牌,指挥关系倒也顺畅。而第3纵队张淦部,则情况又有不同,张淦并非7军和整48师的军长,7军和48师本来也是兄弟部队,照说协调配合不成问题,但是白崇禧被整46师的覆灭吓坏了,硬是调来桂军宿将张淦,让张淦担任纵队司令,并专设第3纵队指挥部,凌驾于7军和整48师之上,使得这两个军更像是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兵团。汤恩伯的第一兵团,则理所当然的有专门的兵团指挥机关,对下属的8个军发号施令。共军方面很好的例子是7月分兵中的,华野1,4纵队,这也是联合军的一个范例,两纵队指挥机关经常在一起,而1纵的司令叶飞是可以通过4纵司令陶勇来指挥4纵的。两军事实上形成一个兵团,但并未有凌驾于纵队之上的兵团指挥机关。同样,在7月分兵中的另一路,3,8,10纵,又是一番光景。这一路虽然未正式给予兵团的番号,但是却实在有兵团之实,以至于后来索性被称作“陈唐兵团”。3,8,10纵,就不能称为联合军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指挥这一路的不是3个纵队司令员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华野的参谋长陈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而且还因为作为参谋长的陈士榘带了华野参谋部的一部分,而唐亮则带了华野政治部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在3个纵队之上的指挥机关,尽管这个指挥机关比后来陈士榘任司令员的7兵团兵团部要精干的多。总结一下,奉军20多年中,部队编制多次变化,十分复杂。奉军前期以旅为基本战略单位,后期东北军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奉军的旅,有一般步(骑,炮)兵旅,有混成旅,兵力从3,4千到约1万不等。旅长或为少将,或为中将军衔。一直到1933年2月前,旅都是奉军的基本编制。从奉军成军直到安国军前期,师都是比较大的单位,与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前期的”纵队”相当。安国军后期的师,与旅相当。1933年2月以后,奉军的师转为三团制或4团制的师,实力与原来的混成旅差不多。独立师除外。军,军团,方面军团,集团军等大编制,时兴时废,其中小者实力在2万左右,大者在约10万上下。1933年2月后的军级建制,稳定的成为东北军总部下面的次级建制。奉军建制,在1920年奉军成型到东北易帜之前,这8年间的变化极为频繁。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奉军作为军阀武装,在建制上要考虑平衡各小派系势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张作霖,杨宇霆对于现代化军队编制和指挥体系的不断探索的体现。二奉军的高级军衔奉军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一般军衔可以自授。但奉军多数时间名义上仍然服从北京政府,因此“上将,加上将衔,中将”等高级军衔,仍然要走形式,请北京政府授予。而北京政府只要不是和奉军撕破脸皮的时候,也往往乐意授予一些奉军将领高衔,示好于奉系,拉拢奉军将领。一些奉军高级将领如姜登选,韩麟春都有过北京政府授上将而不受的情况。先说说奉军的上将军衔。尽管张作霖有“安国军大元帅”头衔,但是这个不是军衔。吴俊升也有元帅称号(至少当时报纸上出现过),但张,吴2人佩戴的均是3星上将肩章。(1)奉军的上将奉军的上将军衔有4种1是北洋实授上将2北洋晋授的加上将(含安国军时期)3是国民政府上将(从东北易帜到1935新军衔制)4是国民政府1935年的军衔整理后的上将(含以一,二级上将和加上将衔)1和4都很少很少,2和3则很多很多。奉军中获得北洋实授上将的一共5人,张作霖,吴俊升,张作相,张宗昌 张学良(安国军时期)获得北洋加上将衔的则有朱庆澜,张景惠,鲍贵卿,姜登选,韩麟春,李景林,杨宇霆,许兰洲,张学良,万福麟,汤玉麟,何丰林,孙烈臣,于珍,汲金纯,阚朝玺,高维岳等。朱庆澜与奉系关系密切,但往往不被算作奉系。如果算上直鲁联军,还有褚玉璞,潘鸿钧,朱泮藻,孙宗先,刘志陆,刘珍年,徐源泉等一大波上将,这就有点数不过来了。(直鲁联军规模最大时有30个军,20多万人)而东北易职以后,无论是上将还是加上将衔都算是国民政府的上将,总之沾点上将边的都是国民政府上将,连刘伯承都是国民政府上将。奉军整编为东北军后,取消军编制,总部直辖各旅。一帮军长都转为长官公署上将军事参议官,这些都可以佩戴上将军衔。但是1935年整理军衔后,这帮人不少被整理为中将军衔。比如戢翼翘就是中将了(可怜伦家戢将军辛亥革命那年就陆军少将了)。国民政府1935年的军衔整理后的上将军衔就比较有规矩了。一级上将一名:张学良二级上将两名;于学忠,万福麟加上将衔: 王树常,马占山,邹作华等。另有李杜,邹作华等在45年以后以陆军上将衔退役。徐源泉等归附中央的未算在内。无论是何种上将,都是佩戴3星上将军衔。张作霖陆军上将陆军中将衔的李景林陆军上将李景林陆军上将张作相陆军上将朱庆澜陆军上将吴俊升着中将军服的韩麟春张作霖的亲家,北洋上将鲍贵卿佩奉军中将军衔的万福麟佩奉军上将军衔的万福麟佩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的万福麟张宗昌手下日后混的最好的将军,国民革命军2级上将徐源泉。几个主要人物的上将军衔获得时间张作霖,1916年加上将衔,1920年实授。吴俊升1921年 加上将衔,1927年实授。张作相,1925年 加上将衔,1927年实授。张宗昌,1925年 加上将衔,1926年实授。另张作霖有大勋位,日授。日,被晋升勋一位。奉系高级将领多有勋位,在此不细表。杨宇霆 1925年加上将衔。李景林 1925年加上将衔。姜登选1925年加上将衔,有1927年4月追赠上将之说。;张学良 1926年加上将衔。实授。1928年易帜后国民政府上将,1935年一级上将。韩麟春,1926年加上将衔。汤玉麟,1927年加上将衔。(2) 几个奉系重要人物的军衔1.郭松龄的军衔。郭松龄虽然功劳很大,一度也统兵甚多,但是至死未能获得上将军衔。主要是他未能获得一个与上将军衔相称的职务,比如督办,都统等。他死前刚刚坐上军长位子不久,第三军团副军团长,津榆警备司令部副司令的职务,也没能让他晋升上将,不过他第6师师长的位子,确保他起码是中将军衔,不过郭应该是在由3,8旅整合成2,6旅时,就获得中将军衔了。张作霖在这个事情上也是棋错一招,不能给郭松龄一个督办头衔,也要给他一个方面军团军团长的位子,最起码也要给郭一个加上将衔。2.姜登选是否被追赠陆军上将军衔姜登选1913年就获得陆军少将军衔,1925年才被实授陆军中将,姜,韩等人又颇受历届北洋政府青睐,一度被定为陆军陆军总长,次长的人选,应该之前早就获得“加中将衔”,佩戴中将肩章了。(北洋有”加中将衔”,国民革命军没有)姜登选被害前是加上将衔,是否被追赠陆军上将军衔呢?在河北南宫市文体局楼后有三通勒刻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的汉白玉石碑,分别为嘉褒姜登选的《大元帅令》碑、《陆军上将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姜公墓表碑》和《陆军上将督办安徽军务姜公神道碑》。1989年春,另有《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姜君墓志铭》被发现。因为姜的墓碑和墓志铭都是1927年春天立的,距离姜被害已经1年半,如果有追赠上将的话,则应该会统一采用“陆军上将”的字样,不知为何会有差异?如果墓志铭早刻了几天,重新刻也不麻烦。至少目前姜的“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是有墓碑文字图片佐证,而“追赠陆军上将 ”的档案材料和实物资料佐证,我目前尚未见到。另外,有资料说姜登选在德州被张作霖任命为第4方面军团军团长也不准确,姜当时只是被任命为“第4军团军团长”,直到他遇害,“第4军团”还不是“第4方面军团”。《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姜君墓志铭》追赠 陆军上将王铭章的墓地3.张学良的中将军衔张学良1920年初次担任旅长时被授(晋升)少将衔,日被正式授予中将军衔的,此时张已经担任过第三军军长,张学良应该在担任1924年27师师长时,就以加中将衔的身份佩戴上中将军衔了。这张是着色彩色照片,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奉军服装和军衔的颜色。佩上将军衔的张学良难得一见的张学良,杨宇霆同框照,2人都佩戴上将军衔。不过少帅似乎是一身少见的白衣服。4.黄显声的军衔黄显声的军衔是陆军中将,最迟在担任步兵20旅旅长时,黄显声就获得少将军衔了。其后来担任的辽宁警务处长,和53军副军长都可以挂中将军衔;尤其是53军副军长,当时的东北军一共4个军,军长,副军长都是东北军核心人物。更重要的是现有图片也证实黄显声是中将军衔(35年新军衔)。现在的烈士陵园黄显声雕塑却是戴少将领章。按规矩历史人物的墓志,墓碑,个人塑像军衔一般按最高衔来。显然雕塑作者对黄显声的历史和照片阅读有误。这张照片虽不太清楚,仍然可以看到黄显声的2星中将领章戴少将领章的黄显声塑像塑像的作者很可能是误读了这张照片,虽然因为光线原因,看起来领章上只有一个星,但稍加辨认星的位置,就知道这绝不是少将军衔。5.常荫槐的军衔常荫槐虽然后期担任行政官员,但早年却是军官身份。担任过旅参谋长,吉林、黑龙江两省参谋长,镇威军骑兵集团司令部参谋长,奉天全省军警执法处长兼清乡督办。奉军第三、四方面军军团部政务处长、交通司令,安国军交通总长(相当于军事运输司令。故其很早就获得少将军衔,转任黑龙江省省长时,应是中将军衔。常荫槐书法6.于学忠的军衔于学忠加入奉系时,距离张作霖身亡时间尚不足一年。于不属于东北三派中的任何一派,也不是东北人,却成为东北军的“副帅”,屡屡代替张学良掌握东北军。这主要是于学忠的父亲和张作霖是战友,而于没有派系背景,这一点又正是张学良所需要的,蒋介石也因为于学忠不是东北人,而对于学忠拉拢有加。于学忠加入奉系的起点职务较高,任安国军第4方面军团20军军长,当时应是中将军衔。东北易帜后,于学忠任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后任河北省主席等。1935年于学忠成为东北军两个2级上将之一,但另一位2级上将万福麟则早在奉军肩章时期就戴上将军衔了,于学忠在肩章时期最高衔是中将。1930年9月,带奉军入关的于学忠还是中将军衔。戴上将军衔领章的于学忠7.邹作华的军衔关于邹作华的军衔,因其代表性,下边专门做一个专题论述。(3)郭松龄反奉时诸将的军衔。因此如果以郭松龄反奉时为断面,来看诸将的军衔。那么当时,张作霖,吴俊升,张作相,杨宇霆,姜登选,李景林,张景惠,张宗昌应佩戴上将军衔。张学良,郭松龄,韩麟春,汤玉麟,应佩戴中将军衔;邹作华作为炮兵旅长应是中将军衔,最低也得少将。而刘伟,霁云等旅长基本为少将军衔。(4)东北军的降衔情况和邹作华的军衔。1935年重新厘定军衔后,由于新制度下上将名额大大减少,93名原本已经获得上将军衔的将军必须降为中将军衔。如张发奎,薛岳,金汉鼎等一批上将被降为中将。当然后来觉得中将对这些人实在说不过去,1936年就又从中选了20多人,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对东北军来说,原来那一大波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上将参议多数都被降为中将。如王树常、胡毓坤,于珍,戢翼翘、荣臻,高维岳等都任陆军中将。其中王树常19376月7日年被加上将衔。王树常被晋衔是蒋介石企图让王树常取代于学忠接管张学良留下的东北军。而中将以下的军官也有降衔,如邹作华,本来是东北军中将炮兵军军长,(也有资料说邹是上将,邹担任过屯垦督办,此职务可加上将衔)一度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时任南京汤山炮兵学校校长,当然,蒋介石这个行为很不厚道,拿着教育家不当干部,人家本来中将司令当得好好的。一年以后,随着一波陆军中将被加上将衔,邹作华也被晋升陆军中将。抗战中,邹作华晋升加上将衔(时任全军炮兵总指挥),1947年晋升二级上将并退役。现在的资料中有很明确的邹作华在东北时期,着中将肩章,而在南京时期着少将肩章的照片。也有邹作华任炮兵学校校长时着中将大礼服的照片,充分说明邹作华是以陆军中将身份到南京任职的,但整理军衔时仅授少将。邹作华,为人西化,喜欢拍照,他在不同时期的照片,成为研究1935年新军衔制中降衔情况研究的最好佐证。在奉军任屯垦督办,着中将军服的邹作华1931年初到南京任炮兵学校校长,着中将大礼服的邹作华。1935年被降授少将军衔的邹作华1947年着陆军2级上将军服的邹作华。虽然1927年于珍就是奉军上将,但是20年后他还是被老蒋任命为东北行营中将参议。另有出身于奉军(东北军)的十几位将领获得1955版解放军将军军衔,他们是:上将:吕正操中将:万毅少将:解方、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贾陶、高存信、李觉、宋学飞、徐明、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罗文、江潮、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崔建功、张学思。三,奉军的服装从电视剧《少帅》对主要人物的称呼是问题最少的,因为奉军本来就一天到晚换编制,比如郭松龄反奉时,称他郭副司令,郭总指挥,郭军长,乃至郭师长都不算错。奉军的军衔则普遍在电视剧中降低了一到两级,这也能难怪,女演员花销大,剧组能省就省点,比如张作相应是上将,但电视剧中一直戴个少将肩章,这一下子就省了两颗“金星”的出场费。但是最让人别扭的是奉军的服装。本来,民国初期,袁世凯时代,北洋军的服装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后来,就各个派系自成一套,差别越来越大。奉系的军服颜色,北洋军军服是蓝灰色,奉军军服是黄色。虽然当时没有彩色照片,但是有人工着色的照片,可以让我们看到军服的大致颜色。但这并不是说奉军一开始就是黄色军服,至少在张作霖当督军前,奉军还应该是蓝色军服。这是沈阳“大帅府”的蜡像,这里的奉军军官是着蓝灰服装。这个服装按说是奉军早期的服装,但是奉军一般军官帽子上是没有红帽墙的,北洋军只有少数特殊军官,如参谋军官才有红帽墙。自左至右,露脸的:褚玉璞(八字胡),张作霖,万福麟(布琼尼胡),张宗昌(大高个),吴佩孚(蓝军服)。在这张照片上,吴佩孚着北洋蓝色将官服装,褚玉璞着直鲁联军白色服装,张宗昌着直鲁联军白色服装,但是戴一顶黄色的奉军小盖帽;万福麟戴了一顶奉军小盖帽;张作霖穿了身黄色军服,既无领章,也无军衔,也没带小盖帽。不过,这毕竟只是一张着色照片,虽然参考价值非常高,但是颜色准确还原度却不能保证。奉军早期的军服,颜色,式样和一般北洋军差不多。但是后来,据说是杨宇霆,以日本“四五式”军服为蓝本,搞了一套“奉军特色”的军服。奉军服装由蓝灰转黄灰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奉军自己的军服,和关内北洋军的比一大特点就是“小帽子”,如果说北洋陆军是大盖帽,那么奉军就是小盖帽,整个比大盖帽小一圈。剧组呢,还是因为穷,该剧从头到尾,从北洋陆军时期到东北军时期都是一套军服军帽穿戴到底。戴奉军小盖帽的姜登选奉军的小盖帽,奉军尉官吕正操1924年。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张学良读讲武堂时,戴的还是大盖帽,而1924年在讲武堂学习的吕正操已经是戴小盖帽了。因此奉军换装的时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年之间。另外,上边放了那么多上将,中将的照片,也可以看出奉军将领,在1916――1929这期间,基本是不戴领章的。而戴领章的北洋陆军(比如直军)将领也是不戴这种红领章的,而是戴金色章,只有下级官兵才会戴这种红领章。这张照片是未着色版的,和前面那张一样同时摄于顺承王府,可以看出戴红领章的只有两名士兵而且不是奉军的,最右边的士兵,显然是作为亲兵,为了扶助老将江朝宗,才的得以和众多高级将领同框的。从这张图,可以发现只有两个打绑腿的下级官兵才戴红领章。左边第2个是奉军将领于珍,于珍右边士兵的后方是奉军将领王树常。张作霖,杨宇霆同框照。右边看不清,似是何柱国。几人均不戴领章。奉军士兵----重迫击炮兵,领章上有符号。奉军的下级官兵奉军下级军官。,、奉军的中级军官戴有符号的红领章,奉军校官张廷枢奉军尉官常恩多,万毅中将的长官给不需要戴领章的奉军将领戴领章,白花噶许多冤枉钱,这就不是剧组穷的问题了,而是导演傻了!我估计道导演主要是看了这张照片后,被忽悠了。段祺瑞上将这张照片确实是军服上戴了红领章的,但是导演并不知道,这是老段在装逼,并不符合服制。老段为了显示官兵一致,穿了身布质的士兵服装(步兵),(这种事情,冯玉祥,傅作义也经常干),其实外国将军也喜欢装逼,比如德军伦斯德元帅经常不带元帅领章戴校官领章。冯玉祥也喜欢穿个士兵服来装逼孙烈臣装逼(孙烈臣一入民国就是高级军官,应该穿将军服)孙烈臣不装逼的时候洋装逼的伦斯德元帅,他本应该戴下面的领章,而不是戴校官领章。装逼大家族,怎能少了傅作义?(当然,这是剧照,灰常典型)你张作霖一个人装逼好了,还要人家吴佩孚陪着你一块儿装逼。人家装逼归装逼,你导演把个别将领偶尔的装逼当成制度,弄成全军高级将领一起装逼,就是你导演的不是了。其实张作霖不同时期的军服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也存在混穿现象。早期张作霖当中将27师师长的时候穿的北洋军制服。张作霖这张明显穿戴的是直军的衣服,至少帽子是直军的,帽檐边上还有颜色线条。其实历史上跟《少帅》中的奉军军服最像的,是伪满国军的军服。而且是中下级军官的军服。妥妥一个伪满国军溥仪的两位侍从武官,伪满国军校官 上为金毅上校,下为赵砚农上校着伪满国军早期军服的王溥,王溥也是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主角关敬陶的原型现代人着伪满国军军服某电视剧中川岛芳子穿着的伪满国军军服。不过,伪满国军的将官也是不戴领章的。所以。。。。。。伪满上将于芷山这是伪满上将 吉兴吉兴任职中将时,奉军已经改小盖帽,所以这应该是他在伪满国军时的照片。日军帽子上有红帽墙,所以这帮奉军将军戴上帽子还好点,好歹像伪满国军!摘下帽子来,得,没差别了,一帮人贼像日本皇军。四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大礼服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大礼服,前者有僭越,后者不伦不类。张作霖在电视剧中穿过两身大礼服,一身是任奉天督军时的,一身是任安国军大元帅时的。第一身,衣服颜色和帽子样式,帽缨颜色都不对。这张明眼人一看就是P的。老子可是当年玩PS2.5的。这是原始着色照片。从中可以看出张作霖任奉天督军时的大礼服,就是北洋陆军上将大礼服,而非电视剧中的大礼服。这身大礼服僭越之处在于1上将督军大礼服帽子不能是这种宽花饰环带,而应该是三条金边的环带。2帽缨是白色的,而不是红色的,只有国家元帅陆海军大元帅才可以戴红色帽缨。3陆军上将大礼服是蓝色的,没有这种黄色的。奉军常服是黄色的,不等于礼服是黄色的。另外,忍无可忍的是,这导演,摄像,美工的美术功底太差,你不觉得张大帅的衣服颜色和马皮的颜色太接近吗?你非要张大帅穿马皮色礼服,不能换匹白马吗?这张是张作霖就任安国军大元帅的时候穿的大礼服。胸前佩了一枚,大勋位勋章。大勋位相当于王爵,我们敬爱的朱老总在北洋只混到“勋五位”,相当于男爵。明显可以看出张作霖戴的是 宽带花饰的帽子。但帽缨依然是白帽缨。按照服制张作霖的礼服,应该是蓝色的,不要应该是孔雀绿色的。至于帽缨,照说安国军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可以戴红色帽缨;但是真实的历史是,出于对袁世凯的敬畏,民国再无人戴红缨的大礼服帽子。所以,现在能够看到的历史图片中,无论是张作霖,黎元洪,还是孙中山,都是戴白色帽缨。同样,四星上将大礼服肩章,北洋时期也只有袁世凯戴过。周润发演的袁世凯是帽子是对的,肩章有点问题。孙淳这个帽缨不对。真实的袁大总统的陆海军大元帅大礼服着色照片。袁大总统也有谦逊版的白帽缨礼服。这是某个纪念馆中的孙中山的肖像。但是应该是油画,所以帽子制式不对,孙中山是没有陆军上将军衔的,当然不可能戴陆军上将礼帽。这个是真实的照片,可以看出礼貌是陆海军大元帅的制式。至于张学良的黑帽缨大礼服,则完全是错的。张学良并未继任安国军大元帅,国家元首,就任的是东北保安司令,因此还是应该穿戴陆军上将大礼服,帽子上是3圈金线,缨子也是白的,黑帽缨,真把自己当门神尉迟恭了?!!五奉军将领的分层按照年龄层次分奉军将领可以分为,70后,80后,90后和00后,四个层面。70后,就是张作霖这一批。其中又可以分2个组,合伙人和部下。张作霖,吴俊升,冯德麟是第一梯队,吴冯并非张的部下,吴俊升在前清的官职有一段尚高于张作霖。张作相,汤玉麟,汲金纯等属于第二梯队,他们从清朝起就是张作霖,或吴冯的部下。(吴俊升是1863年的,张作相是1881年的,但是都归于70后群组)80后,也可分为四组,,第一组是万福麟等,阚朝玺,戢翼翘等老奉军,第二组是杨宇霆,王树常,于珍,姜登选,韩麟春等新奉军,第三组是李景林,张宗昌等外围组的。第四组是郭松龄,魏益三等革命派。90后的,可分两组,一组是于学忠等,一组是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刘多荃,荣臻(1889),刘伟,常恩多,赵毅,牛元峰,周福成等。00后,也可分两组,一组是孙铭九,高福源,应德田,苗剑秋,缪澄流,赵镇藩,张廷枢等。一组是吕正操,解方,郭维城,贾陶等。当然张学良也是00后。70后是开创基业的不谈,80后人才最茂盛,杨宇霆,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都是一时的人才,连万福麟也是威望,能力俱有。90后人才最为凋敝,于学忠苦撑局面。00后,继续在国军干的都乏善可陈,亮点是投共的。
N同时转发到微博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奉军为什么不救张学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