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府是几品宣统二年普安府

96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_安顺学院学报-牛bb文章网
96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_安顺学院学报
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施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北京100872摘要:本文考察明代贵州都司卫所于清代的变革轨迹,力图揭示明清之际贵州地区卫所面向府(州)县的行政化过程,探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继承、改造与调整关系,进而对卫所裁撤所引发的有关政区变动展开分析。关键词:清代;贵州;卫所裁撤;政区演变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代卫所改制过程的宏观勾勒、清代卫所改并州县的数量统计及具体卫所的列举上’’①,即便有涉及对卫所变革所引发的政治与社会变动展开延伸探讨如孟凡松《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及王涛的《清代东南四省卫所地理研究》等圆,但总体成果不够可观,大多数的分析仍停留在以个别卫所为对象、省内局部地区为单元的层次,未能有专题式的全局性深入@。由此,笔者选择明清卫所变革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贵州地区作为考察对象,揭示明清之际贵州地区卫所面向府、州、县的行政化过程,探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继承、改造与调整关系,进而对卫所裁撤所引发的有关政区变动展开分析,以进一步充实明清卫所的研究。清代贵州卫所沿革考述明洪武十五年始建置贵州都司,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中著者研究,洪武十五年之前的贵州地仅设有2卫1所且均隶成都卫及四川都司,及至明末(崇祯三年为限),贵州都司辖有20卫(含两军民司),2一级所,17二级所④。顺治《清代卫所因革录》,《中和月刊》1942年第3卷第5、6、7期;(日)槽木野宜:.《卫所。行方》,《东京教育大学东洋史学论集》第3号,1954年,第267-277页;郭松义:《清朝政府对明军屯田的处置和屯地民地化》,《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4期;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日)真水康树:《明末清初内地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4及《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与清十八省行政系统的整顿》,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李巨澜:《清代卫所制度述略》,《吏学月刊》2002年第2期;于志嘉:《清代江西卫所的变革与人口分布》,《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及《犬牙相制一以明清时代的潼关卫为例》,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一分,2009:郭红:《别具特色的地理单元的体现:明清卫所方志》,《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2期。o邓庆平:《明清卫所制度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4期。国孟凡松:《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王涛:《清代东南四省卫所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9。@如屈华:《从榆林卫到榆林府一明代卫所制度在清代变革的个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孟凡松:《澧州地区卫所变迁初探一明清湖广卫所变迁个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陈曦:《清朝政府对明代云南卫所屯田的处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邓庆平:《卫所制度变迁与基层社会的资源配置一以明清蔚州为中心的考察》,《求是学刊》2007年第6期以及2006年博士论文《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李嘎:《雍正十一年王士俊巡东及山东政区改革》,《历史地理》第22辑,2007:孟凡松:《安福、永定二县的设置与清代州县行政管理体制在湘西北的确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1册。国据郭红等研究,明代千户所一般可分为两类即直隶于都司、五府的一级守御千户所、因为十六年,贵州形势基本底定,贵州之地因袭明制而重开卫所,明末贵州境内的卫所系统得到保留:户部议覆贵州巡抚赵延臣疏言:黔省曩为寇踞,改卫为府,改所为县,变乱旧章,民苦重役。今底定之后,应复旧制。所有原属广西地方,改归该省管辖为便。应如所请。报可。①其实,地处清代贵州省境内、明时仍属湖广都司者尚有五开、铜鼓、镇远、偏桥、平溪、清浪等六卫②。光绪《大清会典》亦开列清初卫所有22卫,10守御所,10千户所⑤。现综合三项资料,列其具体总目如下:表2.1:明末清初贵州地区卫所统计贵州都司统辖卫名千芦衔贵州卫贵州前卫新添司都匀卫敷勇卫于襄所、息烽所、濯灵所、修文所驻地险要关口虽隶属于卫却仍带“守御”二字的二级守御千户所。此处一级所与二级所的分类即参考此标准。见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官型政区》,《军事历史研究I2004年第4期。∞《清世祖实录》卷130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丁卯,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05页。(下文凡引实录,版本皆同,不再另注)够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贵州卫所条列有属四川都司者永宁卫,据郭红考证,永宁卫洪武十五年便改隶贵州都司,见周振鹤(主编),靳润成、郭红(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笫二编第三章第七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6页。@清时五部会典,嘉庆本、光绪本均附则例、事例,唯光绪会典开列清初卫所名目,虽文献成书靠后,然其无论在时长抑或详细程度方面而言,记载又最为完备,故此引用以证史事。其列名目如下:贵州卫、贵州前卫、新添卫、危清卫、平坝卫、安南卫、普安卫、偏桥卫、毕节卫、乌撒卫、镇西卫、兴隆卫、永宁卫、赤水卫、敷勇卫、龙里卫、都匀卫、普定卫、安庄卫、平越卫、清平卫、巴香卫;修文守御所、濯灵守御所、息烽守御所、于襄守御所、定南守御所、安笼守御所、威武守御所、赫声守御所、柔远守御所、普市守御所、诘戎所、乐民所、平夷所、周泥站所、安南所、查城战所、白撒所、黄平所、新城所、关索岭所、新兴站所。见光绪《清会典事例》卷556《兵部一五?官制?卫所》,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第208页。平坝卫清平卫安南卫安庄卫兴隆卫普安卫乌撒卫普定卫龙里司永宁卫赤水卫威清卫毕节卫平越卫镇西卫普市所黄平所湖广都司统辖卫名关索岭所平夷所、乐民所、安南所、安笼所阿落密斯所、白撒所、摩尼所七星关所威武所、赫声所、柔远所、定南所千户衔平茶、平茶屯、中潮、铜鼓、新化亮寨、黎平、隆里、新化屯等守御千户所五开卫铜鼓卫镇远卫偏桥、平溪、清浪卫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五五六兵部一五官制卫所中所开列之其它卫所卫名巴香卫诘戎所周泥站所.千户骶查城站所新城所新兴站所注:1、表据光绪《清会典事例》卷556《兵部一五?官制?卫所》、(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大清实录》、《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第二编第三章编制。2、据郭红意见,军民指挥司机构与职能略同于卫,史籍中往往统称二者为卫①3、明崇祯三年于贵州地区置敷勇卫以及镇西卫后至明亡,贵州地区卫所再无变化,处于数目恒定的状态,而康熙元年前贵州地区的卫所亦未见裁撤,故此处“明末清初”的时段断限为明崇祯三年一康熙元年之间@。又据光绪《清会典事例》卷556《兵部一五?官制?卫所》@等的记载,古州左卫、右卫、八寨卫、丹江卫、台拱卫、凯里卫、黄施卫、清江左卫、右卫、石岘卫等十卫乃乾隆二年后陆续设置,故不计入这一时段的卫所数。4、表中平茶、平茶屯、中潮、铜鼓、新化亮寨、黎平、隆里、新化屯等守御千户所虽有“守御”二字,但皆属五开卫,当为二级千户所。有关清代贵州卫所的变革情形,目前所见唯有盂凡松《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锄一文专门论及,是文从“归流"角度分析卫所变为州县的原因、过程以及历史意义等,全文仍属概观性叙述与统计,其对卫所体制裁革之后所引发的诸如政区演变等亦未能深入。现结合其考证成果以及郭红对明代贵州都司卫所沿革的论述,对有关卫所名目及其转化时间展开讨论,以进一步确指相关卫所于清代的沿革以及改废去向,并在此基础上论述有关卫所裁撤所引发的政区演变问题。表2.2:清代贵州卫所变废一览哪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官型政区》,《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罾《崇祯长编》卷38崇祯三年九月,台湾:成文出版社,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2306页。另光绪《清会典事例》卷556《兵部一五?官制?卫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12页。(以下版本皆同)铆光绪《清会典事例》卷556《兵部一五?官制?卫所》,第215-217页。铆孟凡松:《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96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_安顺学院学报贵州卫康熙二十六年改卫置贵筑《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县499贵州前卫同上同上新添卫康熙二十六年省卫入贵定《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县500都匀卫康熙十年省卫置都匀县①《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2平坝卫康熙二十六年改卫为安平《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县50l清平卫康熙七年省卫入麻哈州②《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2安南卫康熙二十六年改卫为安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县510安庄卫康熙十年并卫入镇宁州治《清圣祖实录》卷37十二月戊寅朔关索岭所康熙二十一年裁入镇宁州雍正《大清会典》卷117⑤∞雍正《大清会典》:“都匀县,旧为都匀卫,康熙十年改。”见雍正《大清会典》卷25《户部三?州县二?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文海出版社,1995年,笫1219页。(下文凡引会典,版本皆同,不再另注)又《清圣祖实录》:“吏部议覆贵州巡抚曹申吉疏言:龙里、清平、平越、普定、都匀五卫,应俱改为县。各设知县典史一员。以安庄卫,归并镇宁州。黄平所、归并黄平州。新城所,归并普安县。其守备等官俱裁。应如所请,从之。”此处从实录。见《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第499页。罾《清圣祖实录》:“吏部议覆贵州巡抚曹申吉疏言:龙里、清平、平越、普定、都匀五卫,应俱改为县。各设知县典史一员。……其守备等官俱裁。应如所请,从之。”见《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第499页。《清史稿》:“清平…明,县。康熙七年省入麻哈州+十一年复置,裁清平卫入之。”见《清史稿》卷75《志五十?地理二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2357页。按:清平县于康熙七年裁并麻哈州,十年裁清平卫之时应当改县而当未能正式设县,十一年复置清平县之时,清平卫始入之,故此处清平卫裁撤时间当从《实录》。固查《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等实录及《东华录》均无裁撤记载。(乾隆六年)《贵州通志》:“顺治十八年裁平夷、乐民、安南、关岭四所。”见《贵州通志》卷3《建置?安顺府》,台湾:华文书局,1968,第45页。(下凡征引《贵州通志》,版本皆同,不再另注。)雍正《大清会典》:“关岭所,康熙二十一年裁。”见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兵部七?官制?都司卫所下》,第7559页。《嘉庆重修一统志》:“关索岭废所,在镇宁州南五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废。”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1《安顺府?古迹》,上海:上海书店,四部丛刊续编史部,1984。(下凡征引《一统志》,版本皆同,不再另注。)此所当为康熙二十兴隆卫康熙二十六年省卫入黄平《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州503普安卫康熙二十六年省卫入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普安州),雍正五年改隶514南龙府即嘉庆二年后之兴义府平夷所康熙元年裁并普安卫①雍正《大清会典》卷117乐民所康熙元年裁并普安卫②雍正《大清会典》117兵部七官制都司卫所下安南所康熙元年裁,入普安州I③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安笼所康熙二十六年裁并安龙厅《清圣祖实录》卷130④康熙二十六年四月戊辰乌撒卫康熙二十六年省乌撒卫入《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威宁府509普定卫康熙十年改卫为普定县《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龙里司康熙十年改龙里县@《清圣祖实录》卷37康一年裁,二十二年城池俱废,其地当入清时安顺府下镇宁州地。(下凡征引《一统志》,版本皆同,不再另注。)∞(乾隆六年)《贵州通志》云顺治十八年裁。见(乾隆六年)《贵州通志》卷3《建置?安顺府》,第45页。雍正《大清会典》:“乐民所、平彝(夷)所,以上俱康熙元年裁并普安卫。”见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兵部七?贵州》,第7559页。此处当从《会典》。回(乾隆六年)《贵州通志》云顺治十八年裁。见(乾隆六年)《贵州通志》卷3《建置?安顺府》,第45页。雍正《大清会典》:“乐民所、平彝(夷)所,以上俱康熙元年裁并普安卫。”见雍正《大清会典》117《兵部七?都司卫所下》,第7559页。此处当从《会典》。锄(乾隆六年)《贵州通志》:“顺治十八年裁平夷、乐民、安南、关岭四所。”见(乾隆六年)《贵州通志》卷3《建置?安顺府》,第45页。雍正《大清会典》:“安南所、查城站所、自撒所,以上俱康熙元年裁。”见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兵部七?都司卫所下》,第7559页。此处从《会典》。按平夷、乐民、安南、安笼四所直属普安卫,废后当随普安卫入普安州(原属安顺府,雍正五年改属安笼府即嘉庆二年后的兴义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康熙二十五年改安笼所为南龙厅,移安顺府通判驻其地。”见《嘉庆重修~统志》卷510《兴义府?建置沿革》。又雍正《大清会典》:“修文所、濯灵所、息烽所、于襄所、定南所、安笼所、威武所、赫声所、柔远所、普市所,以上俱康熙二十六年裁。”见雍正《大清会典》117《兵部七?都司卫所下》,第7559页。《清圣祖实录》卷130康熙二十六年四月戊辰同。@雍正《大清会典》:“龙里县,旧为龙里卫,康熙十年改县。”见雍正《大清会典》卷25《户部三?州县二》,第1216页。《嘉庆重修~统志》:“本朝康熙十一年,改龙里卫为龙里县,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永宁卫改设永宁县《清圣祖实录》卷130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赤水卫康熙二十六年省入毕节县《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9赤水前所白撒所摩尼所阿落密所威清卫康熙元年裁入毕节县康熙元年裁入毕节县①康熙元年裁入毕节县@康熙元年裁入毕节县④与镇西卫及赫声、威武二所同裁,改设清镇县④雍正《大清会典》卷117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同治《毕节县志》卷lI同上《清圣祖实录》卷130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平越司(卫)改为平越县⑤毕节卫康熙二十六年改为毕节县,以赤水卫附入,属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9属贵阳府。”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99《贵阳府?建置沿革》。《清圣祖实录》云在康熙十年十二月,见《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第499页。此处当从实录国查《清实录》不载白撒所裁撤。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自撒废所,在毕节县废赤水卫东南七十里。又卫北四十里,有废摩尼千户所,皆明洪武中置,俱有石城,今仅存遗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9《大定府?古迹?白撒废千户所》。圆摩尼所,查《清实录》不载。又康熙《大清会典》卷83《兵部三?武选司?都司卫所下》及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兵部七?官制?都司卫所下》及嘉庆《大清会典》卷439《兵部?官制?卫所》亦皆不载摩尼所裁撤。(同治13年)《毕节县志稿》:“摩尼所,康熙元年裁。”见(同治13年)《毕节县志》卷1《建置沿革》,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嘉庆重修一统志》;“在毕节县废赤水卫南四十里。”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9《大定府?古迹》。同治《毕节县志》卷l《建置沿革》:“阿落密所,康熙元年裁。”见(同治13年)《毕节县志》卷1《建置沿革》,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固《嘉庆重修一统志》:“威清废卫,即今清镇县治,本朝治县以威清卫为县治。”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1《安顺府?古迹?威清废卫》。@雍正《大清会典》:“平越府领州一县四…平越县,旧为平越卫,康熙十年改。”见雍正《大清会典》卷25《户部三?州县二》,第1220页。又(乾隆六年)《贵州通志》:“康熙十一年改龙里、平越、清平、都匀普定五卫为县。”见(乾隆六年)《贵州通志》卷三《建置》,第43页。《嘉庆重修一统志》:“洪武十四年始置平越卫,属四川,寻改隶贵州都司,万历中兼置平越军民府。本朝为平越府,隶贵州省,嘉庆三年改直隶州,裁平越县,以所属黄平州改属镇远府。”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12《平越直隶州?古迹?平月(越)废司》。又《清圣祖实录》:“吏部议覆贵州巡抚曹申吉疏言:龙里、清平、平越、普定、都匀五卫,应俱改为县。各设知县典史一员。以安庄卫,归并镇宁州。黄平所,归并黄平州。新城所,归并普安县。其守备等官俱裁。应如所请。从之。”见《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第499页。此处从《实录》。宁府七星关所康熙二十六年裁,入毕节《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县①509普市所康熙二十六年,改永宁卫乾隆《贵州通志》卷3为县,省普市所入县@黄平所归并黄平州③《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敷勇卫康熙二十六年改为修文县《清圣祖实录》卷130治④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于襄、息烽、濯灵、修文于襄废所,在府城东南五同上所十里;息烽废所,在府城东北一百十里;濯灵废所,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修文废所,在府城东北一百五十里。四所皆在康熙二十六年省入修文县镇西卫康熙二十六年并入清镇县同上④雍正《大清会典》:“周泥站所,康熙元年裁并七星关。”见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兵部七?都司卫所下》,第7559页。又《嘉庆重修一统志》:“七星关守御千户所,在毕节县西七星山上。”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9《大定府?古迹?七星关废守御千户所》。因本所无确切撤废记载,按其属毕节卫及其所在毕节县境,其地或随毕节卫于康熙二十六年附入毕节县。圆《清圣祖实录》同。@《嘉庆重修一统志》:“黄平故城,在黄平州西北四十里…本朝康熙十一年裁黄平所入州,二十六年移州治兴隆卫。”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03《镇远府?古迹?黄平故城》。《清圣祖实录》:“……黄平所,归并黄平州……应如所请。从之。”《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第499页。此处当从实录。@《清圣祖实录》:“吏部议覆云南贵州总督范承勋疏言:贵州所属十五卫、十所,请分晰裁改。偏桥卫,裁并施秉县。兴隆卫,裁并黄平州。移州治于卫治。新添卫,裁并贵定县,移县治于卫治。贵州、贵前二卫裁去,改设贵筑县。镇西、威清二卫、赫声、威武二所裁去,改设清镇县。平坝卫、柔远所裁去,改设安平县。安南卫裁去,改设安南县。定南所,裁并普定县。普安卫,裁并普安州。安笼所,裁并安笼厅。敷勇卫、修文、濯灵、息烽、于襄、四所裁去,改设修文县。永宁卫、普市所裁去,改设永宁县。毕节、赤水二卫裁去,改设毕节县。乌撒卫,裁并威宁府。应如所请。从之。”见《清圣祖实录》卷130康熙二十六年六月丁未朔,第402页。341定南、柔远、赫声、威武定南废所,康熙二十六年同上所省入普定县城。柔远废所,康熙二十六年省入安平县。赫声废所,康熙二十六年省入清镇县。威武废所,康熙二十六年省入清镇县镇远卫康熙二十二年割属贵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寻并入镇远县∞503平溪卫改为玉屏县《清世宗实录》卷55雍正五年闰三月丙戌清浪卫同上同上偏桥卫裁并施秉县《清圣祖实录》卷i03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五开卫改设开泰县@《清世宗实录》卷55雍正五年三月丙戌平茶守御千户所康熙五年裁铜鼓、中潮、康熙《大清会典》卷83平茶屯守御千户所黎平、平屯、新化、隆里、中潮守御千户所平茶、新屯、中右、中中铜鼓守御千户所十所,归并五开卫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黎平守御千户所隆里守御千户所新化屯守御千户所铜鼓卫雍正三年归并五开卫,五《清世宗实录》卷31雍年时又与五开卫分设二正三年四月庚辰、卷54①光绪《清会典事例》:“(康熙)二十二年……湖广省裁镇远卫。”见光绪《清会典事例》卷556《兵部一五?官制?卫所》,第224页。@雍正《大清会典》:“雍正五年,以湖广五开卫改设。”见雍正《大清会典》卷25《户部三?州县二?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黎平府?开泰县》,第1218页。96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_安顺学院学报县,铜鼓卫改设锦屏县雍正五年三月戊申、卷55雍正五年三月丙戌巴香卫康熙二十一年裁①康熙《大清会典》卷84诘戎所国康熙二十一年裁并贵州前同上卫周泥站所康熙元年裁并七星关所同上查城站所康熙元年裁同上新城所康熙十年裁并普安县③《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lO新兴站所康熙二十二年裁并普安同上县。古州左卫、右卫、八寨卫、宣统三年裁古州左、古州民国初年补修光绪14年丹江卫、台拱卫、凯里卫④右、八寨、丹江、凯里、本《古州厅志》卷1及黄施卫、清江左卫、右卫⑤台拱、黄施、清江右、清民国初年《八寨县志稿》石岘卫@江左、石岘等十卫卷4注:l、本表据《明实录》、《清实录》、(康熙、雍正、嘉庆)《大清会典》、光绪《清会典事例》、《嘉庆重修一统志》、(乾隆六年)《贵州通志》等而制。其中∞查《清实录》、(乾隆六年)《贵州通志》等不载。按巴香卫虽不见建置记载,其地应处于明代播州与贵州宣慰司迤东一带(见孟凡松:《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故卫被废后,辖地应该入清遵义府境。锄《息烽县志》:“庄烈帝崇祯三年改札佐长官司置敷勇卫,隶贵州都司。又置四守御千户所……以贵州前卫故绝地六屯并割底寨长官司改置者日诘戎所,旋奉诏更诘戎所名日息烽。”见(民国29年)《息烽县志》卷2《建置沿革》,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嘉庆重修一统志》:“明置新城、新兴二千户所。顺治十八年置普安县,属安顺府。康熙十一年省新城所,二十二年省新兴所。雍正五年改隶南龙府即今兴义府。”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510《兴义府?建置沿革?普安县》。鲫《嘉庆一统志》:“古州左卫、右卫、八寨卫、丹江卫、台拱卫、凯里卫千总,俱载乾隆二年设。”又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五五六兵部一五官制卫所:“乾隆三年,贵州省设古州左、右卫、台拱卫、清江左卫、右卫、八寨卫、丹江卫、凯里卫、黄平卫各千总,嗣改黄平卫为黄施卫。”见《嘉庆一统志》卷499《贵州统部?武职官》。又《清高宗实录》卷157乾隆六年十二月:“又议准贵州总督张广泗疏请贵州苗疆安设屯军。添置古州、台拱、清江、八寨、丹江、凯里、黄平、各卫千总,并应建衙署。从之。”见《清高宗实录》卷157乾隆六年十二月辛亥,第1247页。按:《一统志》、《会典事例》中所载是行政建卫时间,而实际衙署落成当在《清高宗实录》所载之乾隆六年。凹查《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99《贵州统部?武职官》,黄施卫、清江左卫、右卫于乾隆三年置。@《嘉庆重修一统志》:“石岘卫千总驻石岘汛,隶松桃直隶同知管辖,嘉庆六年设。”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99《贵州统部?武职官》。《嘉庆重修一统志》皆为四库丛刊续编本《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通志》皆据乾隆六年刊本(清?道谟等撰:《贵州通志》,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2、凡《贵州通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及《清实录》等有关卫所于清代的沿革时间及去向记载彼此有抵牾者,一般皆以《清实录》为准。由表中所列为清初所因明末卫所的裁撤情形可知,清初对贵州地区的卫所裁撤开始于始于康熙元年,止于宣统三年。明代设置于贵州的卫所历经约两百五十年方被悉数裁尽,裁撤数目总计达到34卫,2一级所,32二级所㈣,其中尤以康熙元年、康熙五年、康熙十年、康熙二十六年的变废最属剧烈,分别裁十所、十所、六卫二所、十四卫十所以及十卫,是为四次变废高潮(历年裁撤明细如下表2.3所示),又以二十六年最为集中,占到总数近半(除去乾隆二年、三年,嘉庆六年新设卫所),这与清初自康熙十二年以来平定三藩之乱的形势有关。贵州地方得到绥靖,改卫归流的条件基本成熟,加之以新的军事制度绿营兵防已经出现,卫所军事功能被八旗、绿营等经制军队所替代,卫所只是承担起漕运与屯田的经济功能。以贵州地而言,本不关涉国家漕运,故又以屯田卫所为主,而屯田赋额的征收方面,屯田卫所与州县也已渐趋一致,卫所单独存在似无必要,其结局自然要被裁撤归并府(州)县系统,以改变军民二元管理体制、多种政区形态存在的不利局面圆。同时,卫所最高指挥机构及职官如屯田都司佥书一员,掌印都司一员、操捕都司佥书一员亦皆分别裁于康熙元年、二十六年固。相比全国其它省份卫所的裁撤进程固,贵州都司卫所裁撤总体呈现出跨越时持久、个别年份表现突出、波浪式起伏推进的变迁轨迹,甚至于乾隆二年、三年及嘉庆六年仍复①(雍正、嘉庆)《大清会典》所列贵州都司所辖其它卫所如巴香卫(康熙二十一年裁),诘戎所(康熙元年裁并普安卫),周泥站所(康熙元年裁并七星关),查城战所(康熙元年裁),新兴站所(康熙二十二年裁),见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兵部七,第7558-7559页。按巴香卫、周泥站所、查城战所、新兴站所等皆不见《明实录》、《清实录》及《读史方舆纪要》等载,建置不明。其中诘戎所,(民国二十九年)《息烽县志》卷2《建置沿革》:“庄烈帝崇祯三年改札佐长官司置敷勇卫,隶贵州都司。又置四守御千户所……以贵州前卫故绝地六屯并割底寨长官司改置者日诘戎所,旋奉诏更诘戎所名日息烽。”可知诘戎所是为息烽所前身。曾孟凡松:《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雍正《大清会典》:“旧设掌印都司一员,康熙二十六年裁。屯田都司佥书一员,康熙元年裁。操捕都司佥书一员,康熙二十六年裁。”见雍正《大清会典》卷117《兵部七?都司卫所下》,第7558页。回如康熙二十二年前广西卫所己俱裁,康熙五年福建卫所俱裁,乾隆三年广东卫所俱裁,光绪二十八年浙江卫所俱裁。见光绪《清会典事例》卷556《兵部一五?官制?卫所》,第208―217页。开设十卫于省境边缘的特殊情况出现(见表2.2)。表2.3:清代贵州地区卫所裁撤之进度时段康熙元年康熙五年康熙十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二十六年雍正三年雍正五年宣统三年数目’九所十所六卫、二所一所一卫、一所十四卫、十一所一卫二卫十卫注:1、表中所列变革之卫所既涵盖本明贵州都司所辖卫所,又包括入清之后对贵少I,I省卫所布局作出调整之后新增卫所,以补表2之不足①。2、表中康熙二十六年是为贵州卫所裁撤的关键年份,清代对其因袭之原明代贵州卫所的处置工作于是年基本结束,而此后之裁撤对象皆属清代调整设置的新卫所。图2.1:清代贵州地区卫裁撤之进度①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一文中针对(乾隆十四年)《黔南志略》之记载:‘‘明时领府十、卫二十、州九、县十四。国朝因之。省卫入县者八,改卫为县者十有六,裁守御所升为府者一”,曾对此辩析道引文前句记为20,总计却是24,究其前后矛盾之原因,乃计原属湖广都司之平溪、清浪、五开、铜鼓四卫之故。图2.2:清代贵州地区千户所裁撤之进度需要予以说明的是,由于贵州地处偏远西南,苗民众多,大小土司势力强大,叛服不定,严重扰害地方治安,尤以古州、台拱等黔楚川三省边界地方事态严重,时在雍正七年云南总督鄂尔泰便上奏陈述苗民势力强盛,地方州县素不能管辖的局面:……贵州I铜仁一府地处黔省极边,逼近红苗彝界。向因路远苗强,不能管辖,仅于近府之乌罗等司地方,薄筑土墙以分内外,继因楚苗通同作祟,虽经用兵剿抚,设官防范而日久废弛,凶顽如故,流官不敢轻出边墙,苗人转复侵扰内境。然此犹地近黔省,向名归附者,自红苗而外又有无管生苗,北连湖广,西接四川,广袤千余里,成化外之巨区,居三省之腹里,其中地土平衍,人民饶庶,语言衣饰,多如汉人,鸡犬桑麻,无异内地,因并不隶于何省,或为强横土司所割据,或为凶?1-7-头.目所分侵,向号四不管,积>--j相沿,由来已久。……①为图苗疆绥靖,武力不能制服,遂要求准允笼络招安:……俱带出各寨苗目龙见、布龙、豹子等七十余名,赴府投见,给以花红银牌,赏以酒食,宣扬圣德,令其永远归顺,并劝道未归各寨,一体受抚,永为良民,该苗等无不欢欣鼓舞……②针对这一提议,雍正帝随即批示:楚省苗疆事宜,可暂缓之,且将已化之苗,能令相安,感戴国恩,知内化之益,其邻界观望一二年,将来更易也,不理自诣矣。若急欲举行,倘遇不法凶苗,再有汉奸挑拨,则新附之苗不能保其不被煽惑也。此事愈缓愈妥。可遵旨行。@此后,苗地叛乱滋扰的动荡局势未能好转,甚至一度濒于恶化,为图控制局面,唯有用兵弹压:……贵州古州、台拱等处生苗,虽自古未沾王化,然其地实在数省疆域之中。……乃伊等野性难驯,就抚未几,旋即反侧。近复勾结熟苗,恣行抄劫,甚至蹂躏内地残害民生。种种凶恶,实属法所难宥。是以调发各省官兵刻期进发,期于荡涤逆氛以安良善。今用兵已逾数月,逆苗畏罪窜伏,剿穴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5册第699件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招抚黔川楚三省边境生苗折(雍正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65页。(下文凡征引奏折,版本皆同,不再另注。)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5册第699件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招抚黔川楚三省边境生苗折(雍正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第865页。固《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5册第699件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招抚黔川楚三省边境生苗折(雍正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第865页。34'/96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_安顺学院学报官兵正在进剿……①但此时清廷于贵州的卫所己裁撤大半,新的八旗、绿营兵制度尚未建立完善,一省之兵力已难以胜任应付@,往往需要征调就近的省份如云南、四川的军事力量以资弹压。早在雍正十三年十月之时,云贵总督尹继善便奏云:户部议准云贵总督尹继善疏言:黔省古州逆苗滋事,现调各省官兵会剿。贵州上游各营调出兵多,存营单弱。行令照调出兵数减半,招募新兵,在营操防。复调云南官兵,分驻贵阳等处弹压,并饬贵州下游各府州县,招集难民团练乡勇,均酌给口粮坐饷,以资防御。至云南省会重地及东川地方夷多汉少之区并附近黔疆之曲寻镇、寻沾奇兵二营,既经抽调,亦应招募新兵,分别酌给守粮。其滇省官兵、远赴黔省苗疆,非本省内地可比,请自副将以下、至兵丁等,分别给与赏号银两。又调赴军前办事之知府等官,亦请月给盘费银两。均俟事竣,核实奏销。得旨,依议速行。@可见平定贵州苗乱之时,军事行动显得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为维护黔省秩序的稳定,除却派兵镇压、赋税体恤、遵照风俗之外④,设置作为常规军事力量加以控御便十分必要:……至于建立营汛,分布官兵,乃国家定制。原以诘好禁暴,安戢善良。各省内地且然,况苗疆险要?防范尤不可不严。且设兵之意,所以禁约汉奸,播弄构衅。又以查察熟苗,私入勾引,朋比为奸。非特以新附之苗为不可信,而以重兵弹压之也。其设兵事宜,仍着总督张广泗、遵照前旨,悉心妥议办理。至驻守弁兵,均当谨守法度,不得藉端滋事。如有丝毫扰累,该管官即心《清世宗实录》卷6雍正十三年十一月甲寅,第278页。④“兵部等部议覆贵州总督张广泗疏言:黔省上下两游,地广兵单。前经疏陈下游新疆,改置营镇官兵。准行在案其上游各标协营官兵额制。”见《清高宗实录》卷50乾隆二年九月己丑,第845页。@《清世宗实录》卷5雍正十三年十月壬午,第235页。@“(辛丑)永除新疆苗赋谕日……着总督张广泗出示通行晓谕:将古州等处新设钱粮尽行豁免,永不征收。伊等既无官吏需索之扰,并无输粮纳税之烦。耕田凿井,俯仰优游,永为天朝良顺之民,以乐其妻孥。长其子孙”,“苗民风俗。与内地百姓迥别。嗣后苗众一切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完结,不必绳以官法。至有与兵民及熟苗关涉之案件,隶文官者,仍听文员办理。隶武官者,仍听武弁办理。必秉公酌理,毋得生事扰累。贵州总督张广泗可一并晓谕知之。”见《清高宗实录》卷22乾隆元年七月辛丑,第527页。行详报题参,从重治罪。若或隐匿不报,经朕访闻,定将该管文武各官,一并重处。①而卫所具有自明代以来的良好政治基础与军事实践经验,同时清江、古州等地清理叛苗田土所掌握的屯田以及屯丁户口皆较为殷实,足以胜任相当的军事力量存在,时任贵州总督张广泗曾奏云:……前计算绝田,约可安屯军五六千户。现据各具报,清江、可安屯军二千六百余户。古州三保,可安一千一百余户。八寨,可安八百余户。丹江,可安九百余户。其余尚有古州山苗一带。暨台拱、凯里、黄平、施秉、胜秉、清平等处,约计可安五六千户。此皆清出叛苗绝产,分布安屯。其应设屯堡一百余处,亦皆形势扼要……@如此“前经奏请添兵三千余名”之兵丁屯驻方为可能,其后“今查出田亩,又可安屯军一万余户。”④兵丁戍守地方,自此可有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而较为充足的屯田与户口等物质基础,足以承担卫所军用粮饷所需,同时添设卫所屯军又可寓兵于农,节约粮草等军费成本,“俾无事则尽力南亩。万一有警,就近即可抵御,且收获粮石,又可少佐兵食,以省内地之挽运,较属有益”,同时亦可“令与汛防兵丁,更番屯种,则苗疆驻割之兵数较多,而兵气自奋,且省添兵之费”④,多重利好之下,于此重新开设卫所,以为权宜过渡之举,便属顺理成章了,故此,时在乾隆六年便“又议准贵州总督张广泗疏请贵州苗疆安设屯军。添置古州、台拱、清江、八寨、丹江、凯里、黄平各卫千总,并应建衙署。”⑨三、卫所变动形式及其所引发的政区演变①《清高宗实录》卷22乾隆元年七月辛丑,第527页。@《清高宗实录》卷49乾隆二年八月乙酉,第840―841页。@《清高宗实录》卷49乾隆二年八月乙酉,第840―841页。④《清高宗实录》卷31乾隆元年十一月辛亥,第624页。@《清高宗实录》卷157乾隆六年十二月辛亥,第1247页。依前文考证与梳理,清代贵州地区卫的变动形式基本可归纳为废(改)卫为(州)县、省卫入(州)县两类,尤以废(改)为县的情况居多(详见表3.1)。之所以出现直接废(改)卫为(州)县的现象,盖因明代遗留贵州卫所多属实土卫所,其辖有的地域范围、屯田、人口、行政机构等各项基础资源具有鲜明的优势,卫的名目被裁撤之后,卫境附近亦无成熟的州县建置,即便有之,并入卫后,作为基层政区的州县管理幅员又会显得过于膨胀,而与相邻层级州县之幅员存在抵牾,若以卫为基础另立新县,则相对较为合理。相反,如果卫中“其间有专城者,有与府州同城者,有与州县犬牙交错者”①,卫的本身条件不足以开设新州县,附近州县又民寡田少,则适宜直接裁撤就近归并:吏部议覆云南责州总督范承勋疏言:贵州所属十五卫、十所,请分晰裁改。偏桥卫,裁并施秉县。兴隆卫,裁并黄平州,移州治于卫治。新添卫,裁并贵定县,移县治于卫治。……乌撒卫,裁并威宁府。应如所请。从之。②如此卫城可作为州县治,卫学也可移为县学,以此增强弱质州县实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央对军民田赋征收的整齐划一。至于干户所的变动,因其层级所限,未能直接改置为县,一般二级普通千户所(包括直隶都司的一级干户所),其结局皆被改废入县(所入县皆为原属卫所改之县)、州、厅,又或者被裁撤入卫,再随卫入县,甚至于存在裁所入所的特例,如周泥站所便于康熙元年裁并七星关所。表3.1:贵州地区卫的变动去向贵州卫废卫为县贵州前卫废卫为县新添卫省卫入县都匀卫改卫为县平坝卫改卫为县①(乾隆六年)《贵州通志》卷35《艺文疏?云贵总督范承认勋<改设州县疏>》,第686-688页。@《清圣祖实录》卷130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第402页。清平卫安南卫安庄卫兴隆卫改卫为县改卫为县并卫入州省卫入州省卫入州省卫入州改卫为县改卫为县改卫为县普安卫乌撒卫普定卫龙里司永宁卫赤水卫威清卫平越司毕节卫敷勇卫镇西卫镇远卫平溪卫清浪卫偏桥卫五开卫铜鼓卫省卫入县改卫为县改卫为县改卫为县改卫为县改卫为县改卫入县改卫为县(新县)改卫为县(新县)裁并入县改卫为县(新县)归并五开卫,入五开卫所改之县(新县)巴香卫古州左卫、右卫、八寨卫、丹江卫、台拱卫、凯里卫黄施卫、清江左卫、右卫石岘卫裁,去向不明改卫入县同上同上注:表中县凡改卫为县之县皆为新县,改卫入县之县皆为贵州地本有之旧县。351表3.2:贵州地区干户所的变动去向关索岭所裁废入(镇宁)州平夷所裁所入卫乐民所裁所入卫安南所裁废,去向不明安笼所裁所并入厅白撒、摩尼所裁废入县阿落密所裁废入县七星关所省所入县普市所省所入县黄平所省所入县于襄、息烽、濯灵、修文所省所入县定南、柔远、赫声、威武所省所入县平茶守御千户所裁所入卫,随卫改入县平茶屯守御千户所、中潮守御千户所、同上铜鼓守御千户所、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黎平守御千户所、隆里守御千户所、新化屯守御千户所诘戎所裁所入卫周泥站所裁所入所查城站所裁所,去向不明新城所裁所入县新兴站所裁所,去向不明注:表中所被裁撤后去向不明者,皆因文献不载,暂阙疑。同时,卫所变废为州县系统后,也相应地引起了清代贵州省行政区划的一系列变动。清初因明制,贵州省领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石阡、思州、铜仁、黎平十府①。康熙二十六年前对贵州政区的调整集中在基于卫所裁①《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99《贵州统部?建置沿革》。35296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_安顺学院学报撤后的府、州、县幅员、层次、治所等方面的变动。由上表2可知,康熙元年所裁十所及康熙五年裁撤之六所,大多废弃抑或并他卫,卫之辖地有所扩大。康熙十年十二月,裁都匀、平越、普定、安庄、龙里、清平等六卫及黄平、新城二所①,此时新增都匀县,为都匀府治;平越县,隶属平越府(嘉庆三年改直隶州,县亦裁);普定县,安顺府附郭;明镇宁州于嘉靖十二年迁州治于安庄卫城,清因之,此时省卫入州,州域当无甚变动;新增龙里县属贵阳府,此时贵阳府所辖县增至新贵(三十四年省入贵筑)、贵定、龙里三县;新增清平县,属都匀府,都匀府辖县增至都匀、清平二县;黄平所并入黄平州(黄平州辖地两次增益,另一次则为康熙二十六年兴隆卫的并入并徙州治于卫治,仍隶平越府。平越府于嘉庆三年变州改隶镇远府)。康熙二十二年四月,析湖广行都司属之镇远、偏桥二卫来属贵州都司,二卫来属只是隶属关系调动,未改卫为县之前,贵州省境并无地理上的增益。康熙二十六年是清代贵州政区内部变动最为剧烈的一个调整节点②,随着贵州、贵州前、新添卫、镇远、偏桥、兴隆、威清、镇西、平坝、安南、毕节、赤水、乌撤、永宁、敷勇、普安等十六卫,定南、安笼、赫声、威武、普市、修文、濯灵、息烽、于襄、柔远等十所的裁撤③,基层县制出现了更为巨大变动:贵阳府下新增贵筑县,同时敷勇卫又改置修文县,于襄所、息烽所、濯灵所、修文所等四所省入,同属贵阳府,新添卫又省入贵定县。此时贵阳府辖县增至四;湖广镇远卫来属贵州,寻并入镇远县;偏桥卫并入施秉县;兴隆卫并入黄平州治,黄平州域再次扩增;镇西、威清二卫及赫声、威武二所裁去,改设清镇县;平坝卫、柔远所裁去,改设安平县;安南卫裁去,改设安南县;毕节、赤水二卫裁去,改设毕节县;乌撒卫,裁并威宁府;永宁卫、普市所裁去,改设永宁县;普安卫又省卫入普安州;定南所,省入普定县城;安笼所改为南龙厅,移安顺府通判驻其地,并奠定了此后南龙府即兴义府的区划基础(雍正五年升为府,嘉庆二年改南龙府为兴义府)。另外,雍正三年至七年则是通过调整卫所进一步解决贵州与邻省边界区划关①《清圣祖实录》卷37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朔,第499页。@依全国范围来看,至少西南云贵地区的裁撤几乎是同步进行,裁撤力度也不相上下,见陈曦:《清朝对云南卫所屯田的处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清圣祖实录》卷130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第402页。系的关键时段。雍正三年四月,析湖广都司属之五开、铜鼓-2来属并裁五开卫,又析湖广行都司属之平溪、清浪二卫来属。寻定五开新改县日开泰,铜鼓新改县日锦屏,属黎平府,府领县增至三(又辖永从县)。平溪新改县日玉屏,清浪新改县日青溪,属思州府,府新领二县∞。同时,因康熙二十六年南龙厅的设置,至是年置府条件成熟,“增置南笼府,以安顺府所属普安州及安南、普安二县并新设永丰州隶焉。”②毋庸置疑,康熙二十六年之后政区变动最为突出的当属对贵州省北部边界附近府州的两次重大调整,即雍正六年七月将原属四川之遵义府(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及正安一州)改属贵州及次年七月复设大定府并罢威宁府转为大定府属州@。按明代遵义府地本属播州宣慰司,播州本与贵州地形一致,相为唇齿,但隶属关系上却属四川布政使管辖,而其境内之黄平守御干户所及一度存在之重安干户所(明弘治元年二月立,正德至万历年间废够)又隶贵州都司,由此形成地理与行政上的犬牙交错@。明末以来的播州之乱引发播州归属的政治争执,明政府听从川贵总督李化龙之建议,于万历二十九年四月“命分播在为二郡,以关为界,关内属川,关外属黔。属川者日遵义,属黔者日平越……川黔争执经界数,少(稍)始定。……”@至此,虽然黄平所及重安所真正实现了地域与隶属关系的统一,随后被裁撤后顺利地归并入镇远府黄平州,而有关古播州地的地理区域与实际管理权分离的因素仍有残留,至是年遵义府的来属,川黔边界之不利政治地理局面才最终得以根本矫正。至于大定府的新设以及威宁府降为州,也是基于地方政治形势变化尤其土司归流下的进程而对地方政区进行的一次灵活调整,威宁“地处边徼,屏障川滇……∞《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庚辰,第474页。圆《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99《贵州统部?建置沿革》。@同上。另《清世宗实录》卷7l雍正六年七月戊寅:“改四川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正安一州及遵义协官兵,俱隶贵州管辖。从云贵总督鄂尔泰请也。”见《清世宗实录》卷71雍正六年七月戊寅,第1072页。按:原四川遵义府改属黔省之年,《实录》云在雍正六年,《一统志》系为七年,此处当从实录。@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第二编第三章贵州都司卫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8页。@郭红:《明代贵州都司卫所建置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再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贵州图幅(万历十年),可见当时的四川播州宣慰司犹如一把楔子植入黔省腹地,两者嵌套,贵州边界破碎不合理,形象可见。@《明神宗实录》卷358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丙申,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6696―6697页。是为总承各路之咽喉,黔省贵西之要隘”,康熙二十四将原大定府改为大定少I'1并隶威宁府,其时云南总督鄂尔泰奏称:盖由当El因大定地方设有一镇足资控制而威宁又紧逼乌、镇两土府,正需控驭,不得不专设府治也。今乌、镇两土府仰没天威,俱经剪除,安设流官并驻重镇,威宁至乌蒙府不过三站,是已属内地,而大定界接川省土酋,上承乌镇、威宁,下接平远、黔西,以通省会,洵为居中要区。况大定蛮性犷悍,词讼刑域比他郡较多,重镇已裁,地势情形似较威宁尤重。且平、黔等处皆附近省城而隶属威宁管辖,一应事务自省而府,由府而州,复由州详府,由府转省,计文牒复回申覆动需两月,每致稽迟而解审人犯多有拖累。回考虑到“属员贤否稽察不易”,“仓库之钱粮盘查为难”,又科考之时的考棚设在大定,而府治在威宁,知府远赴大定提调,“不无复返耽延,诸多未便”等各方面的施政不利,建议“将大定州改为大定府,将威宁府改为威宁州。原属各邑内除永宁县己拨归川省管辖,外其平远黔西二卅I毕节一县及新改威宁州仍然俱听大定府管辖。”罾两次针对性的调整,使得贵州省幅员得到扩展的同时,境内府、州、县之层级关系也变得相对合理。自此明初以来贵州地与四川、湖广三省之间在行政、军事、监察上的犬牙交错始得到彻底解决,尤其是消除了长期以来“黔府湖卫”等事权不一的弊病,三省边境地方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也终于化解。此后政区的调整都是基于清初建置基础上的微观调整,主要是对重点地区府州层级关系变动,如仁怀、松桃、普安三直隶厅、平越直隶州的设置以及改南笼府为兴义府(以所属永丰州改为贞丰州,同时划出普安州所属黄草坝地新置兴义县),相应引起了遵义府、铜仁府、兴义府等三府直辖地的收缩以及镇远府辖地的增加,而一度存在的平越府也被析解为三部:所属平越县被废,以黄平州改属镇远府,其余部独立为直隶州。可是这一系列变动己无关大局包括清末宣统三年对古州左、古州右、八寨、丹江、凯里、台拱、黄施、清江右、清江左、石岘等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5册第696件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改大定州为大定府威宁府为威宁州折(雍正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第859页。@《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5册第696件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改大定州为大定府威宁府为威宁州折(雍正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第859页。十屯卫的裁撤,亦与卫所的裁撤失去了直接的关联。其实黔地改卫为县刚开始也只是对县级政区隶属关系的变更,由于明代卫与地方州县地域关系复杂,常有插花地或者飞地,具体地界等方面的处理仍留下诸多缺憾,其后在州县布局的不断调整之中才予以逐步解决,“至有各卫所,田土人民跨入他境,应查近邻州县粮额多寡,酌量割属”①。如永宁卫,因处“川黔襟喉要地,应改为一县而以普市所附之,即名永宁县”@,其时在康熙二十六年,隶属当时威宁府(雍正七年始改州属大定府)。迟至四十年后的雍正五年八月才以“贵州威宁府属之永宁县,去府千里。驻刳衙署,乃与四川之叙永同知。共在永宁,而所属人民,散处于四川江安、纳溪、兴义等县。且无贵州营汛,而以四川永宁协营弁代为稽查,奸良莫辨",为此“请将永宁县,改归四Jlf,隶于同城之叙永同知管辖。……从之。”③永宁县这一“飞地”的调整,避免了行政上的事权不一,理清了统县政区辖领秩序,精简了机构与人员,降低了行政成本,从而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与维护地方治安的稳定④。随着卫所历时漫长的裁撤,清代贵州省也相应地经历了一轮地方行政建置的调整。从调整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新县的设置以及归属处置,旧县面积的扩张以及二者所引起的府县关系变革。从调整的过程来看,则呈现出先是整顿内部而后处置与他省边界的轨迹特点。雍正年后,贵州政区基本定型,并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直至清末。四、小结由于贵州地处偏远西南,封闭高原、山地地形,与外界交通不利,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综合开发不够成熟,明代贵州都司卫所建置的形成与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了强化对西南贵州地区的控制,作为军事单位的卫所皆以实土、准实土卫所为主,其地理布局以交通型为主,呈现出鲜明的线状特点,以实现贯山(乾隆六年)《贵州通志》卷35《艺文疏?云贵总督范承认勋<改设州县疏>》,第688页。@(乾隆六年)《贵州通志》卷35《艺文疏?云贵总督范承认勋<改设州县疏>》,第687页。@《清世宗实录》卷60雍正五年八月乙未,第916页。另《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18《四川?叙永厅?建置沿革下》所载同。固另孟凡松《略论清代贵州改卫归流》一文中,所举雍正五年平溪卫改玉屏县,六年再又划定地界例,亦可参证。穿东西的联络互援①。即便永乐十一年设置布政使司之后,贵州境内仍有大片区域无府州县的设立,大小土司政权的广泛存在,甚至还有大量渺无人烟的“生番”地区存在,在未能改土归流的前提下,卫所则代替府州县成为实际的地方管理者,而具备了实土的意义,卫所军事性与行政性的政治兼容以及都司卫所于周边各省卫所及地方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比之于内陆省份则尤为突出②。及清代接管贵州之后,贵少i,i地区卫所已经基本丧失了固有的军事意义,在全国卫所行政化调整的浪潮之中,清政府对明代于贵州地区所遗留的卫所体系也进行了长达两百余年(康熙元年至清末宣统三年)的大幅度裁撤,利用重新建置州县或就地归并州县等政治途径,对其大刀阔斧地整顿与改造,自明初以来的黔、川、湖广三省交界处犬牙交错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军事管理与行政管辖的分离以及事权不一的“插花地”现象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得纠正,由此也奠定了清代贵州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①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官型政区》,《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郭红:《明代贵州都司建置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罗康智等:《明史贵州地理志校释》序言,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郭红:《明代贵州都司建置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l期。96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_安顺学院学报清代贵州的卫所裁撤及其政区演变作者:作者单位:施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北京100872本文链接:http://d..cn/Conference_7931853.aspx 分享: >
“安顺学院学报”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宣统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