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宁城宁城,曾经是匈奴的首都吗?

中国各朝代的首都_百度知道
中国各朝代的首都
朝代 国都 陪都 今地 建都时间 [夏] 安邑 山西夏县西北 阳翟 河南禹县 [商] 北亳 河南商丘北 汤 南亳 河南商丘东南 汤 西亳 河南偃师西 汤 殷 河南安阳小屯 盘庚 朝歌 河南淇县 纣王 [西周] 丰镐 陕西长安西 文王 丰镐 武王 雒邑 河南洛阳 成王 [东周] 雒邑 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 [春秋十四诸侯] 鲁 曲埠 山东曲埠 西周初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晋 绛 山西翼城东 秦 雍 陕西凤翔东南 前677年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宋 商丘 河南商丘南 西周 卫 沫 河南淇县 同上 陈 陈 河南淮阳 同上 蔡 上蔡 河南上蔡 同上 曹 陶 山东定陶 同上 郑 新郑 河南新郑 春秋初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吴 吴 江苏苏州 西周 越 会稽 浙江绍兴 夏 [战国七雄]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赵 邯郸 河北邯郸 战国初期 韩 郑 河南新郑 同上 魏 大梁 河南开封 战国中期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北 前200年刘邦建 [东汉] 雒阳 河南洛阳东 前25年刘秀建 [三国] 魏 洛阳 河南洛阳东 公元220年曹丕 建 蜀 成都 四川成都 221年刘备建 吴 建业 江苏南京 222年孙权建 [西晋] 洛阳 河南洛阳东 265年司马炎建 [东晋] 建康 江苏南京 317年司马睿建 [十六国(增冉魏、西燕、代)] 成(汉)成都 四川成都 李雄于304年建 前赵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匈奴人刘曜于318年建 后赵 襄国 河北邢台 羯人石勒于319年建 魏 邺 河北临漳西南 汉人冉闵于350年建 前秦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氐人苻健于351年建 后秦 长安 同上 羌人姚苌于384年建 西秦 苑川 甘肃榆中大营川 鲜卑人乞伏国仁于 385年建立 前燕 邺 河北临漳西南 鲜卑慕容氏于357年建 后燕 中山 河北定县 鲜卑慕容垂于384年建 南燕 广固 山东益都西北 鲜卑慕容德于398年建 北燕 龙城 辽宁朝阳 汉人冯跋于409年建 西燕 长子 山西长子西南 鲜卑慕容冲于385年建 前凉 姑臧 甘肃武威 汉人张轨于314年建 后凉 姑臧 同上 氐人吕光于385年建 南凉 乐都 青海乐都 鲜卑秃发乌孤于397年 建 北凉 张掖 甘肃张掖西北 汉人段业于397年建 西凉 酒泉 酒泉 汉人李高于400年建 夏 统万城 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匈奴赫连勃勃于407年 建 代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鲜卑拓跋漪卢于313年 建 [南朝] 宋 建康 江苏南京 420年承晋 齐 建康 同上 479年承宋 梁 建康 同上 502年承齐 陈 建康 同上 557年承梁 [北朝] 北魏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386年建 平城 山西大同 398年迁此 洛阳 河南洛阳 494年迁此 东魏 邺 河南安阳北 534年建 北齐 邺 同上 550年承东魏 西魏 长安 陕西西安 534年建 北周 长安 同上 556年承西魏 [隋] 大兴 同上 581年承北周 洛阳 河南洛阳 炀帝建 [唐] 长安 陕西西安 618年承隋 洛阳 河南洛阳 承隋 太原 山西太原西南 [五代] 梁 开封 河南开封 朱温于907年建 唐 洛阳 河南洛阳 李存勖于923年建 晋 开封 河南开封 石敬瑭于936年建 汉 开封 同上 刘知远于947年建 周 开封 同上 郭威于951年建 [十国] 吴 广陵 江苏扬州 杨行密于892年建 南唐 金陵 南京 徐知诰于937年建 扬州 扬州 承吴 吴越 杭州 浙江杭州 钱缪于907年建 楚 长沙 湖南长沙 马殷于907年建 闽 长乐 福建福州 王延钧于933年建 南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 刘兖于917年建 前蜀 成都 四川成都 907年王建建 后蜀 成都 同上 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 江陵 湖北江陵 924年高季兴建 北汉 太原 山西太原 951年刘缗建 [北宋] 开封 河南开封 960年承后周 应天府 河南商丘 大名府 河北大名 河南府 河南洛阳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1129年宋高宗赵构建 [辽] 临潢 内蒙古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于916 东南 年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007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938年建 析津府 北京城西南 936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044年建 [金] 中都 北京城西南 完颜亮于1153年迁此 会宁府 黑龙江阿东城东南 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 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122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122年建 开封府 河南开封 1214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1621年建 [西夏]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元昊于1038年建 [元] 大都 北京城 1267年建 开平 内蒙古正蓝旗东 1256年建 [明] 京师 北京城 1420年明成祖建 南京 江苏南京 1363年朱元璋建 [清] 京师 北京城 1644年迁此 盛京 辽宁沈阳 1625年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朝代 国都 陪都 今地 建都时间 [夏] 安邑 山西夏县西北 阳翟 河南禹县 [商] 北亳 河南商丘北 汤 南亳 河南商丘东南 汤 西亳 河南偃师西 汤 殷 河南安阳小屯 盘庚 朝歌 河南淇县 纣王 [西周] 丰镐 陕西长安西 文王 丰镐 武王 雒邑 河南洛阳 成王 [东周] 雒邑 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 [春秋十四诸侯] 鲁 曲埠 山东曲埠 西周初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晋 绛 山西翼城东 秦 雍 陕西凤翔东南 前677年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宋 商丘 河南商丘南 西周 卫 沫 河南淇县 同上 陈 陈 河南淮阳 同上 蔡 上蔡 河南上蔡 同上 曹 陶 山东定陶 同上 郑 新郑 河南新郑 春秋初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吴 吴 江苏苏州 西周 越 会稽 浙江绍兴 夏 [战国七雄] 齐 临淄 山东临淄 西周初 楚 郢 湖北江陵纪南城 春秋前期 燕 蓟 北京城西南 春秋 赵 邯郸 河北邯郸 战国初期 韩 郑 河南新郑 同上 魏 大梁 河南开封 战国中期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秦] 咸阳 陕西咸阳东北 前350年自栎阳 迁都于此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北 前200年刘邦建 [东汉] 雒阳 河南洛阳东 前25年刘秀建 [三国] 魏 洛阳 河南洛阳东 公元220年曹丕 建 蜀 成都 四川成都 221年刘备建 吴 建业 江苏南京 222年孙权建 [西晋] 洛阳 河南洛阳东 265年司马炎建 [东晋] 建康 江苏南京 317年司马睿建 [十六国(增冉魏、西燕、代)] 成(汉)成都 四川成都 李雄于304年建 前赵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匈奴人刘曜于318年建 后赵 襄国 河北邢台 羯人石勒于319年建 魏 邺 河北临漳西南 汉人冉闵于350年建 前秦 长安 陕西西安西北 氐人苻健于351年建 后秦 长安 同上 羌人姚苌于384年建 西秦 苑川 甘肃榆中大营川 鲜卑人乞伏国仁于 385年建立 前燕 邺 河北临漳西南 鲜卑慕容氏于357年建 后燕 中山 河北定县 鲜卑慕容垂于384年建 南燕 广固 山东益都西北 鲜卑慕容德于398年建 北燕 龙城 辽宁朝阳 汉人冯跋于409年建 西燕 长子 山西长子西南 鲜卑慕容冲于385年建 前凉 姑臧 甘肃武威 汉人张轨于314年建 后凉 姑臧 同上 氐人吕光于385年建 南凉 乐都 青海乐都 鲜卑秃发乌孤于397年 建 北凉 张掖 甘肃张掖西北 汉人段业于397年建 西凉 酒泉 酒泉 汉人李高于400年建 夏 统万城 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匈奴赫连勃勃于407年 建 代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鲜卑拓跋漪卢于313年 建 [南朝] 宋 建康 江苏南京 420年承晋 齐 建康 同上 479年承宋 梁 建康 同上 502年承齐 陈 建康 同上 557年承梁 [北朝] 北魏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北 386年建 平城 山西大同 398年迁此 洛阳 河南洛阳 494年迁此 东魏 邺 河南安阳北 534年建 北齐 邺 同上 550年承东魏 西魏 长安 陕西西安 534年建 北周 长安 同上 556年承西魏 [隋] 大兴 同上 581年承北周 洛阳 河南洛阳 炀帝建 [唐] 长安 陕西西安 618年承隋 洛阳 河南洛阳 承隋 太原 山西太原西南 [五代] 梁 开封 河南开封 朱温于907年建 唐 洛阳 河南洛阳 李存勖于923年建 晋 开封 河南开封 石敬瑭于936年建 汉 开封 同上 刘知远于947年建 周 开封 同上 郭威于951年建 [十国] 吴 广陵 江苏扬州 杨行密于892年建 南唐 金陵 南京 徐知诰于937年建 扬州 扬州 承吴 吴越 杭州 浙江杭州 钱缪于907年建 楚 长沙 湖南长沙 马殷于907年建 闽 长乐 福建福州 王延钧于933年建 南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 刘兖于917年建 前蜀 成都 四川成都 907年王建建 后蜀 成都 同上 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 江陵 湖北江陵 924年高季兴建 北汉 太原 山西太原 951年刘缗建 [北宋] 开封 河南开封 960年承后周 应天府 河南商丘 大名府 河北大名 河南府 河南洛阳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1129年宋高宗赵构建 [辽] 临潢 内蒙古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于916 东南 年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007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938年建 析津府 北京城西南 936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044年建 [金] 中都 北京城西南 完颜亮于1153年迁此 会宁府 黑龙江阿东城东南 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 建 大定府 内蒙古宁城西南 1122年建 大同府 山西大同 1122年建 开封府 河南开封 1214年建 辽阳府 辽宁辽阳 1621年建 [西夏]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元昊于1038年建 [元] 大都 北京城 1267年建 开平 内蒙古正蓝旗东 1256年建 [明] 京师 北京城 1420年明成祖建 南京 江苏南京 1363年朱元璋建 [清] 京师 北京城 1644年迁此 盛京 辽宁沈阳 1625年建
提问者评价
其他3条回答
国是南京,南宋时在临安,陪都是长沙和重庆清朝是北京,后金是在沈阳明朝是在北京,朱元璋是在南京元朝是在北京北宋时在开封
夏朝首都阳城今洛阳商朝首都前期为豪,之后定都殷。西周首都为镐京,东周为落邑秦朝首都为咸阳今西安西汉首都为长安今西安东汉首都为洛阳魏蜀吴三国首都分别是:洛阳、成都、建业今南京西晋首都为洛阳东晋首都为建康今南京隋朝首都为大兴今西安唐朝首都为长安今西安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南宋首都为临安今杭州元朝首都为大都今北京明朝首都为应天今南京清朝首都为北京
夏朝和商朝首都变换比较频繁,商朝后来在殷(今河南安阳)固定了下来。
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东周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朝首都咸阳(今陕西咸阳),西汉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三国魏蜀吴的都城分别是洛阳、成都和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都城洛阳,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中南朝首都都是建康。
北朝中北魏最初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最后迁都洛阳。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东魏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西魏定都长安。北齐都城邺城。北周都城长安。
隋唐两朝首都都在长安。五代十国中五代的都城在洛阳和开封两城中变换。十国就不一一列举了。
北宋首都开封,...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李广难封_百度百科
[lǐ guǎng nán fēng]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出自唐·《》
lǐ guǎng nán fēng
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李广难封。”
李广(?—前119),成纪(今甘肃西南)人,中国西汉名将。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治平刚县,今内蒙古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另十六国和明朝有同名人物。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
李广身材高大
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司马迁这样评价李广[1]
:《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是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的两句诗,意思是: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其中流露出来的既有少年的凌云壮志,又有怀才不遇的感慨。用它来形容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有凌云壮志,认为怀才不遇,一个基本的条件是你必须有“才”,是个“才子”。王勃就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诗人。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就是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思路十分流畅,其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英勇豪迈。杨炯《王勃集序》里也写道: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意思是王勃九岁就能写文章指出《汉书》的错误,一写就是十卷。十岁时承担了概括六经要旨的任务,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就好象有天神在助他。在写诗方面,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广为传诵,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脍炙人口。“四杰”的领袖人物,恐怕非他莫属。
俗话说:“恃才傲物。”王勃既然有这样的才能,志向自然高远。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他曾上书右丞相刘祥道,请求推荐自己。其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的话。这里的“气”其实就是不凡的志向。成为经天纬地的大人物,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少年王勃的追求目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诗人,却时时处处因才高而遭他人嫉妒,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和危机。唐高宗麟德三年(666),他经刘祥道推荐,参加了制科考试。虽然对策非常完美,但朝廷只给了他一个“朝散郎”的闲职。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他为沛府修撰,其实是想利用王勃的文才为自己歌功颂德。在此期间,由于写了一篇讽刺当时宫廷斗鸡的《檄周王鸡》的开玩笑的文章,得罪了唐高宗,被赶出了沛王府。经受仕途的  这一番挫折,王勃一度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去蜀游历,放纵诗酒,文名因此大振。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底至次年初,王勃从蜀地返长安参加科选。其友凌季夫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在此任内,因藏匿官奴罪犯曹达,不久又因为担心走漏风声将其杀死。因此犯下死罪。后虽得赦免,但连累其父,被贬为交趾县令,远放到南方的蛮荒之地。
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要从南昌府经过。在南昌逗留期间,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举行盛会,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展示预先写好的一篇《滕王阁序》,又假惺惺地让别人先写,其他文人碍于都督的面子,都不肯贸然下笔。只有王勃没有推辞。王勃为什么要写《滕王阁序》?除了想借此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文才,让人家了解自己不凡的志向外,恐怕还有相当大的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的成分。
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他:“但使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
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广的典故就是基于这个史实。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而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为什么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事件,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
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
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他坐牢的时,狱吏辱安国。说:“你就不怕我?”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数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
【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第一,说李广功低难封侯是不对的。为何卫青儿子在襁褓中都能封侯,而李广不能,莫非李广功劳还不如襁褓中人?即便除去外戚,有些人如张当居、赵商、王弃之等能因为父亲没有跟从赵、楚反,致使被杀而封侯,这些人或者这些人父亲的功劳能有李广大?
第二,因杀降、杀霸陵尉而体现的人品恶劣原因难封侯也是站不住脚的,须知在汉武帝时,绝非清平之世,地方上有郭解、灌夫这些游侠、豪族作恶,百姓苦不堪言,朝中汉武帝卖官鬻爵,官员求田问舍兼并土地,酷吏罗织罪名草菅人命,汉武帝时期是中国非常黑暗的一段时期,人品恶劣的人太多了,汉武帝自己就人品恶劣,李广这样的人品问题绝不影响他封侯,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武帝不喜欢他,为什么不喜欢他呢?说李广年老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汉武帝对待韩安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韩安国允文允武,但在汉匈战和问题上却是主和派的骨干力量,反对汉武帝大规模用兵,并且年龄也很大了,汉武帝是个穷兵黩武的大暴君,喜欢改革和扩张,但他却喜欢韩安国这个政见不同的大臣,让他做御史大夫,甚至差点当上宰相(可惜命不好,才当上代理宰相就摔断腿而作罢)。因此,我认为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在个人情感上不喜欢他,而汉武帝不喜欢他的原因并不是他年老,真正的原因难下断论,这也正是为何李广难封的问题成为古今以来人们共同探讨而没有得出结论的话题。
【近义词】:李广难封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2]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汉辞网[引用日期]幽陵都督府_百度百科
幽陵都督府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丙申“太宗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司马已下官主之。以回纥部为瀚海府……以多滥为燕然府,仆骨为金微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浑部为臯兰州,斛萨[薛]为高阙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跌结为鸡鹿州,阿布思为蹛林州,白霫为寘颜州。”(《旧唐书》一九五《回纥传》,5196页)唐太宗在公元647年以铁勒拔野古部为幽陵府。拔bá并黠、并末,越南语b?t;也yě喻马,越南语gi?,支谶译ya为夜(喻祃)、昙果译为耶(喻麻);古gǔ见姥,越南语c?;拔也古báyěgǔ/b?t-gi?-c?,可还原为*Balagur、*Bayaka、*Bayaku。拔野古在突厥碑铭中作Bay?rku。拔野古Bay?rku的尾缀ku交替为ki即是拔也稽。汉语野与也音同,唐时的“拔野古”在《隋书》中作“拔也古”。
《隋书》卷84《北狄列传·铁勒》中“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隋时的袁纥、仆骨、拔野古、同罗尚在独洛河之北。独洛河即蒙古土拉(Tuul、Tola)河。同俄特勤,突厥语作Toηa tegin;同罗可还原为*Toηla,第一个音节的尾音脱落后即是土拉河Tola(Michael Kohn《蒙古》标记为Tuul Gol)。土拉河的旧名为土兀剌(Tughula,Tuqula,Tu'ula)。在八世纪初的突厥鄂尔浑碑文里面,其形式为Tughla,Toghla;这些称呼中的-la当即弓卢(闾)水之卢(闾),相当于契丹语之龙‘水’。土拉河在两汉时期称之为余吾水,《隋书》称为独洛河,《资治通鉴》、《通典》等称为独乐河。余yú喻鱼,越南语d?;摄摩腾、竺法兰译nya为如(日鱼、日御)、牟融译(c)cha为车(穿麻、见鱼)、支谦译(v)dha为屠(定模、澄鱼),汉语存在a&鱼韵音转;喻母在后汉三国时期对译梵语y-、j-,在越南语中为d-;余可还原为*da。吾wú疑模、yú《集韵》疑鱼,越南语ng?,王力《同源字典》nga;将疑母ng写作g,支谦译gal为迦(见麻);余吾可还原为*Daga(l),其中的吾*ga(l)应即汉语之河、蒙古语之gol‘河’。余吾*Dagal可解释为大河或大于或大鞨(濊)。独dú定屋,越南语??c,王力《同源字典》duk;洛luò来铎,越南语l?c;乐yuè疑觉、lè来铎,越南语nh?c、l?c,英语glad,上古汉语*glak。独、洛、乐都是以-k尾收音的入声字,独洛/独乐可还原为*duk-lak。独洛/独乐*duk-lak中的duk可解释为墨毒(冒顿)之毒即古法语duc‘duke公爵,leader领袖’、lak可释为勒‘王’(康孟祥、竺大力译lak为勒(来德))。余吾*Dagal缀加突厥语名词后缀-αq之*Dagalαq音转为*Duglak即是独洛/独乐。余吾*Dagal缀加阴性后缀-a后发展为突厥语Tughla,Toghla、蒙古语Tughula,Tuqula,Tu'ula。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Ulaanbaatar)位于土拉河之北。在乌兰巴托北70英里、色楞格河(Seleng Gol)上源之诺颜山有匈奴大型墓葬群。蒙古国发现的所谓北匈奴墓葬和内蒙古发现的所谓匈奴墓葬在葬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所谓的北匈奴大型墓葬的形状非但不同于非匈奴的墓葬,而且不同于匈奴的普通墓葬。这在19世纪末叶已经引起学者的注意,但那时只是因为它的形状特殊而发生兴趣,却不知是匈奴的墓葬(《匈奴史论文选集》P393)。蒙古国境内的所谓北匈奴墓葬又被称为石板墓文化。林斡《匈奴墓葬简介》第一部分是根据蒙古考古学家策·道尔吉苏荣》的考古文章《北匈奴的坟墓》而作。文章称:“最古的匈奴墓葬是一种封丘、方形的石墓(简称方墓)。现时被发掘的方墓已有几十处。最早的方墓是属于公元前7-3世纪的。公元前3世纪以后,这种形式的墓葬依然存在。在公元前7-3世纪的方墓中,常常发现许多马、牛、羊等牲畜的骨骼,在方墓分布地区还发现了许多鹿石(有时把这些鹿石立在方墓的一角),这说明在公元前7-3世纪这个时期中,方墓的主人主要是经营畜牧业和狩猎业的。但从方墓分布的地区还常常发现属于公元前7-3世纪的石臼来看,方墓的主人也从事农业。在蒙古、苏联南部西伯利亚以及我国(中国)北部,都曾有相同的石臼出土,而这些出土物的年代也是互相一致的。”(《匈奴史论文选集》P375-376)这种带有封丘的方形石墓和内蒙古的竖穴土坑墓迥然不同。它和《史记·匈奴列传》所记“无封树”的匈奴墓葬也不同。这种从公元前7世纪就已出现的有封丘方形石墓的最初主人当不是中原人眼中的匈奴。希罗多德《历史》称斯奇提亚“只要是国王死去的时候,斯奇提亚人便在那里的地上挖掘一个方形的大穴”(卷四71)北匈奴的方墓可能和斯奇提亚人的方墓存在关联。“方墓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北或东北。在尸体两侧放着许多随葬品,其中有铜制颈饰、、铜镞等。这些随葬品和阿尔泰、南部西伯利亚、鄂尔多斯的墓葬出土的完全相同。……蒙古的方墓和南部西伯利亚的方墓一样,也随葬有铜、铁镞和斧,柄上有兽形装饰的铜刀,兽纹铜镜,铜马衔等。”(《匈奴史论文选集》P376)从公元前3-2世纪的方墓中发现了很多铁器。从公元前7世纪就已出现的带有封丘的方形石墓(即蒙古国的北匈奴墓葬)似乎表明匈奴的主体是北匈奴,他们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出现在蒙古国,后来(公元前3世纪)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从蒙古国南下进入内蒙古,从而和秦国接壤。当然匈奴更可能是在冒顿时期进入蒙古,他们在进入蒙古后可能沿用了当地的墓葬形式或者说并未改变当地居民的墓葬形式。公元前3-2世纪蒙古国北匈奴普通墓葬的地上封丘形状,大体上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一是用大块长方形厚石建筑起来的小方墓,墓顶突出在地面上(但这种形式的墓葬多属于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二是在地面上的外围石块中间有方形小院墙的方墓,墓顶不突出在地面上;三是“制钱背面花纹形”的方墓,墓顶也不突出在地面上(以上两类墓葬多属于公元前3-2世纪的)(《匈奴史论文选集》P377)。从公元前3-2世纪开始,除方墓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突出地表上面很高的丘形和鄂博形(鄂博,即用石头堆积成的丘状物)的圆形石墓。这些墓葬的墓圹内有双重围墙。棺的做法,有的用木板做成,有的用原木刳制而成。葬式是仰身直肢葬,头向北。出土物有陶器和铜、铁器等(《匈奴史论文选集》P378)。规模较大的匈奴墓葬是在诺彦山的苏珠克图、珠鲁木图和郝珠鲁木图三个谷口。这里除分布有上述的普通墓葬外,还有许多大型墓葬。诺颜山南麓的苏珠克图、珠鲁木图和郝珠鲁木图三个谷口中已发掘的大型有:“巴洛勒德墓葬”、第1号墓、第6号墓(第6号墓葬在诺颜山苏珠克图谷口外东部墓葬群中。其中出土的漆耳杯很重要,因为它是确定第6号墓葬年代的主要依据。漆耳杯杯底有“上林”及“建平五年”等汉字。“上林”即汉朝长安的上林苑,建平五年为西汉哀帝的年号。因此道尔吉苏荣推断第6号墓葬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后1世纪期间的墓葬。)、第23号墓、第24号墓、第25号墓、康德拉梯也夫墓葬、安德列夫墓葬、西姆克夫墓葬以及1954年道尔吉苏荣在诺颜山苏珠克图谷口外中部墓葬群的东南角发掘的一座大型墓葬。这些大型墓葬都有一个凸出的部分——墓道。历史考古文献上认为这些大型墓葬大多是匈奴单于及其贵族的墓葬。大型墓葬的墓室长6米,宽3米,高6-9米。内有木棺,尸体仰卧,头向北,手足直伸(《匈奴史论文选集》P379)。第3号墓的封丘不是方型、而是圆形的,直径21米,前部高50厘米,后部高15厘米,中部有直径5米、深50厘米的陷坑,从里面挖出不少大石块。这是把墓坑用土填满以后,在周围21米面积上摆上大石块,然后在用土盖好的(《匈奴史论文选集》P379-380)。第8号墓在苏珠克图谷口的东南方,其封丘也是圆形的,直径13米。北部不突出地表,相反的南部却高出地表0.3米,中部仍有9厘米陷坑。第9号墓是在第8号墓的东北,相隔10米。封丘是一个直径16米长的圆丘,中部有直径5米、深50厘米的陷坑。墓的北部高出土表0.3米,南部高出0.5米(《匈奴史论文选集》P381)。“安德列夫墓”的顶端高出地面,看来好似土丘。发掘至8米深处发现了墓穴的盖,但盖下面未发现墓穴的壁,以后才发现在棚盖的南北两端是用大石块压着的。葬式皆为仰身直肢,头向北。
乌揭是一个在前汉时期就已被著录于史书的古代国家(或族群)。据《前汉书·匈奴传》说,郅支破乌孙后,北击乌揭,乌揭降;又西破坚昆,北降丁零。可见乌揭正在乌孙之北,而坚昆则在乌揭之西。《前汉书》中的乌揭在《史记》中作呼揭。《史记·匈奴列传》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史记》虽然连呼揭的粗略方位都未提及,但从司马迁的用词来看,楼兰、乌孙、呼揭是由近及远的三个地区,楼兰与乌孙相邻、乌孙又与呼揭相邻。从地望上看,呼揭应即乌揭。呼揭在北魏时译作护骨,隋唐时译作韦纥、袁纥、回纥。隋时和唐初的铁勒韦纥/袁纥尚在土拉河之北。诺颜山的所谓匈奴大型墓葬群很可能是呼揭的墓葬群。诺颜山的大型墓葬群在唐时已变成不明主人的“幽陵”,这应是“幽陵府”一词的来源。幽陵府因诺颜乌拉的匈奴(或乌揭)的“幽陵”而得名,其中心当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之北70英里的诺颜乌拉一带。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突厥可汗默啜北击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即拔野古)部落,在独乐水(今蒙古国土拉河)畔之战中大获全胜。此时的拔野古仍在土拉河之北。凯旋途中,默啜恃胜不设防备,被逃散的拔曳固战士颉质略刺杀。颉质略与出使突厥的唐大武军(治所在今山西朔县马邑)子将郝灵荃一起,将默啜的首级送至长安。九姓铁勒的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归附唐朝,置于大武军北。(《通鉴》二一一,6719页)此时的拔野古已经南下并和回纥、同罗、霫、仆固一并在唐大武军之北。开元六年(718年)“二月,戊子,移蔚州横野军于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以拔曳固都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霫都督比言、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仆固都督曳勒歌等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大使,皆受天兵军节度。”(《通鉴》二一一,6732页)胡注:“杜佑曰:横野军在蔚州东北百四十里,去太原九百里。此盖指言开元所移军之地。”“天兵军在并州城中。”《册府元龟》称:“颉质略出马骑三千人,充横野军讨击大使;同罗都督[毗伽末啜出马骑二千人,充横野前军讨击大使;霫都督]比言出马骑二千人,充横野后军讨击大使”(九九二,页)括号中所脱之文据《全唐文》而补。霫都督出任横野后军讨击大使,表明其当时所处位置离横野军最近。
在乌兰巴托西北有Boroo Gol。Bayangol、Bayantsogt、Bayanchandmani,这些河名、地名可能是拔野古留下的。拔野*Baya缀加无厘头词尾-n即是巴颜Bayan(蒙文баян‘①富裕的,富饶的,丰富的,殷实的;②富人,有钱人,牧主,财主,富翁,阔佬’)。蒙古为Mongol之对音,古对译gol。在拔野*Baya之后缀加无厘头词尾-n,将古还原为gol,拔野古即是Bayango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蒙古宁城县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