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千古悲无名打一悲怆数字简谱

当前位置:>>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与诸子登岘山》由创作,被选入《》。这首诗主要讲了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这首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
代谢:交替,轮换。
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鱼梁洲,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纵观这首&&与诸子登岘山&&,全诗借古抒怀.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诗人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末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阅读练习】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1、颔联借景抒情。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2、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3、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田园山水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厌倦官僚生活,长期隐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英汉对照】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 读罢泪沾襟。
ON CLIMBING YAN MOUNTAIN WITH FRIENDS
Meng Haoran
While worldly matters take their turn,
Ancient, modern, to and fro,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changeless in their glory
And still to be witnessed from this trail.
Where a fisher-boat dips by a waterfall,
Where the air grows colder, deep in the valley,
The monument of Y
And we have wept, reading the words.
------分隔线----------------------------
唐诗三百首相关文章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由韦应物创作,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诗...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
元稹的《遣悲怀?其三》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是悼亡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全诗可谓言...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010期秋水仙子段位诗迷_旺彩网
&›› &
010期秋水仙子段位诗迷
一位:瑶池赴宴二位:灯笼红日三株树三位:寒近青霜五柞官四位:摘来日月当妆镜五位:裁就云霞绾发巅六位:岘山千古悲无名七断蓝来:栉沐风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访问本站表明您的同意本网站所有数据、资料及广告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您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    现在的韩信被彻底解除了兵权,连封国都没了,他需要时间来适应做淮阴侯的生活。  
------------------------------------------------------      
有人说过:同样一件事,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时务在变,贵在其识,贵在适应,可惜韩信没能调整好心态      顶狼兄!    
  顶狼兄
  韩信是正因有大智慧才害了他自己。
  再下一直有一个疑问,难道
黄石公给张良留下的书 不是
楼主是考据派的话
应该知道 素书 吧?
  支持狼兄
  咋还不更新捏?饥渴难耐了都。
  必须支持淮阴候
  楼主加油啊
  终于跟上大部队了,码一个  
  等姜狼兄的更新
  顶起来
先更新内容,随后和大家讨论。
韩信把自己摆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或者说韩信早已经把自己封为这个世界上无所不能的神,他不愿意再回到人间。韩信总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和人间的刘邦等人打交道,这让刘邦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刘邦固执地认为他才是这个世界上无所不能的、唯一的神。    
离开了韩信,刘邦就不能活了吗?刘邦当然不会这么认为。所以刘邦急需在没有韩信参与的战场上给自己捞分,来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不弱于韩信。 这不仅是刘邦个人的尊严问题,而是涉及了能否树立皇帝权威、威镇诸侯的政治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牵扯上政治,从来没有小问题。    
刘邦的威望很高,但主要限于政治上,在军事上的威望远不如韩信,刘邦如果想让世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忘记韩信,只有开辟新的战场,并不断的取得胜利。如果世人还沉浸在对韩信军事天才的无限崇拜抑或是惊恐中,将不利于刘邦对自己的造神运动。    
去哪开辟新的战场?答案是北方的匈奴。    
自从战国时代开始,日渐强大的匈奴便成为中原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匈奴所处的蒙古高原社会生产能力低下,物资短缺,为了生存,匈奴人时常南下犯边。与匈奴南线接壤的燕、赵、秦三国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置塞,以防御匈奴人南犯。     
三国之中,赵国承受来自匈奴南犯的压力最大,幸好赵国出了一位不世出的国君赵雍(即胡服骑射的武灵王)和名将李牧,有效地阻止了匈奴人的南下。秦灭六国之后,借横扫千军之势,将军蒙恬督军十万北上,大破匈奴,收复河套。  
当时的匈奴在北方并没有形成一统之势,东有东胡,西有月氏,再加上秦军的强势北上,匈奴进行了战略收缩。匈奴头曼单于北上避秦,直到秦末大乱,无暇北顾,匈奴势力再度南下,尝试着介入中原内战。    
还没等头曼有所作为时,他就陷进了一场嫡庶夺权的政治漩涡中,并因此丧命。头曼起初立长子冒顿为继承人,但后来头曼娶了二房,生了小儿子,头曼想废掉冒顿,改立少子。为了摆脱冒顿的纠缠,头曼把冒顿打发到月氏做人质,企图借刀杀人,但没想到冒顿私下逃了回来。头曼有些良心发现,让冒顿留下来主管军队,没想到却被冒顿设了一计,在打猎途中被冒顿乱箭射死,冒顿自立为匈奴单于,并杀庶母及少弟。  
冒顿是匈奴史不多见的雄主,他的上台意味着匈奴民族将迎来又一个春天。冒顿夺位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向东边强大的邻居东胡示弱,甚至不惜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给东胡人,以达到卑而骄之的目的。东胡人认定冒顿是个胆小怕事的懦夫,却没有想到冒顿愤怒的刀尖即将捅进他们的胸膛。    
冒顿成功麻痹了东胡人,率愤怒的匈奴兵向东杀了过来,东胡人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但被匈奴人消灭。冒顿已经杀红了眼,吃掉东胡并没有消除他的饥饿感,紧接着又把刀尖对准了月氏、楼烦等部落,结果不问可知。    
就在刘邦和项羽在中原苦战的时候,冒顿已经不声不响的兼并了大漠草原,此时的匈奴兵力强横,有控弦之兵三十多万,马牛无数,纵横漠北,不断骚扰燕、代地区,遂成中原大患。     
刘邦很早就关注匈奴的动向,只是当时楚汉战争还在残酷的拉锯胶着,刘邦暂时无法分心。等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开始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北方大漠。刘邦此时应该还没有做好与匈奴进行大战的军事准备以及心理准备,现阶段对刘邦来说最重要的是守边,不要让匈奴人突破北线,给刘邦挤出足够的准备时间。    
至于派谁去北线防御匈奴,刘邦想到了韩信,当然不是那个成天牢骚满腹的淮阴韩信,而是另外一个韩信(即韩王信)。  
虽然功劳不如淮阴韩信,但韩王信在汉灭楚的战争中也出过大力的,所以刘邦早就确定立他为韩王,享受与淮阴韩信平级的待遇。不过从刘邦的利益角度讲,韩王信说到底不是他的嫡系,而且又是异姓王,很难让刘邦放心。    
更要命的是,韩王信所统治的区域地处河南腹地,北近洛阳、南近宛叶、西临关中,东抵彭城,为天下重镇,劲兵所资,连纵百万。一旦韩王信造反,韩兵西向,长安、洛阳几无险可守,韩王信为人又明断好武,和淮阴韩信一样都是刘邦的心腹大患,必须解除这个隐患,至少也要给韩王信挪个窝。    
把韩王信迁到代北,有两个好处:一、韩王信能力突出,可以有效防御匈奴,二、减轻长安、洛阳所面临的军事威胁。韩王信的北迁实际上也是刘邦铲除异姓王威胁的一个举措,只不过过程要比诈擒韩信的手段相对温和一些。韩王信的国都由颍川变成了晋阳(今山西太原),辖太原郡三十一县,河东自古就是天下重镇,韩王信由韩入晋,不算是贬封。    
韩王信对自己的北迁并没有表示出不满,只是提出希望刘邦能同意把韩国的国都由晋阳再向北迁至马邑(今山西朔县),理由是晋阳距离汉匈边境太远,一旦北边有警,很难及时发兵救援。韩王信说得有道理,刘邦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便同意了韩王信迁都马邑的请求。    
以马邑为中心的河朔地区是匈奴南犯中原的主要进攻点,赵国名将李牧就坐镇马邑以前的雁门,曾经打得匈奴人十多数不敢犯边。而韩王信这等级别的将军对强悍的匈奴冒顿单于并不具备强大的威慑力,此韩信非彼韩信,冒顿没有理由放弃南下发财的机会。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秋九月,匈奴大队骑兵离开草原,风卷残云般地杀向了马邑,必欲并韩王信而后快。匈奴军以骑兵为主,行进速度非常快,没等韩王信明白过来,匈奴骑兵就已经将马邑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以韩王信的实力,根本没有力量阻止匈奴人的攻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求和,数名韩王使者出城与匈奴人交头接耳,不知道在谈什么。当然匈奴人的免费午餐不是白吃的,韩王信肯定在和匈奴人的谈判中付出了一定代价。    
在没有得到最高领袖同意的情况下,就私下和敌军谈判,是犯大忌讳的,刘邦果然怀疑韩王信要脚踏两只船,这是刘邦绝对不能允许的。不过刘邦采用的办法却是激化矛盾,他派出使者去马邑,警告韩王信不要再和匈奴人私下往来。    
韩王信对刘邦的反应非常恐惧,今日刘邦骂他,明日刘邦就敢杀他,看看淮阴韩信的下场就知道刘邦对异姓王们的态度了。韩王信和刘邦本非故交,也许是韩王信嗅到了什么异味,一狠心,投降了匈奴,并邀请匈奴发兵南下,共取太原。    
当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几乎扭曲变了形,太原是中原防御匈奴的军事重镇,一旦太原有失,匈奴骑兵随时可能潮水般涌到黄河北岸。而且据可靠情报,韩王信的军队居然出现在了晋阳以南四百多里的铜鞮(今山西沁县南)。    
刘邦对韩王信的叛变,除了震惊之外,可能还存在着窃喜,至少韩王信的行为让刘邦铲除异姓王有了合理合法的借口——平叛。现在的形势对刘邦非常有利,最具军事威胁的淮阴韩信已经被刘邦软禁,其他异姓王的军事能力和实力都不如刘邦,对付这伙人,刘邦是非常有信心的。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大汉皇帝刘邦亲率精锐,离开关中,经蒲坂渡过黄河,直插铜鞮。汉军主力尽出,大将灌婴、郦商、靳歙皆随军,韩王信的军队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汉军很快就在铜鞮将韩王信军打得落花流水,斩其大将王喜。从韩王信战败后逃向匈奴来看,在铜鞮战败的应该是他的主力部队,否则韩王信不会一场战改就仓皇逃窜。    
刘邦的初步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但接着他还要继续和匈奴作战,以确保太原郡不落入匈奴人手上。而且匈奴人已经联合韩王信,以及私利赵国后裔赵利为赵王的王黄、曼丘臣等势力,在晋阳附近来回转悠。    
刘邦早就渴望与匈奴人大战的这一天,来证明没有淮阴韩信,刘邦照样能在军事领域有所成就。汉军很给皇帝挣面子,在晋阳城下大破万余匈奴骑兵  ,却让刘邦产生了一个可怕的错觉,他认为匈奴人不堪一击。    
而匈奴单于冒顿则看出了刘邦想急于摆脱韩信阴影的心理,他顺势给刘邦挖了一个大坑,把匈奴精锐藏起来,用一些老弱残兵来引诱刘邦,刘邦果然咬了钩。时值严冬,寒风如刀,刘邦依然下令各部急速北上,一战解决北方边患。    
三十多万汉军步兵忍受着极端天气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迎风冒雪,被匈奴的饵兵引诱到了平城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郊)。刘邦还在幻想能借此一战狠抽韩信的耳光,现实却狠狠抽了刘邦一记响亮的耳光,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四十万匈奴骑兵操着胡语,挥着马刀,将白登团团围住。    
匈奴藏锐示羸的诡计,早就被谋士刘敬看破,但刘邦已经热火烧心,根本听不进去,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胡骑遍野,胡语震天,刘邦的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他甚至开始悲观地预测自己的命运。    
由于汉军是争行军,所以汉军随身携带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看着城外望不到尽头的匈奴人,刘邦欲哭无泪。整整七天,三十多万汉军在饥饿中痛苦地聆听死亡之神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好在刘邦身边带着天才谋士陈平,陈平给刘邦出了一个著名的美人计,让画师画一副美人图送给冒顿,却故意把美人图交给了冒顿的阏氏(即皇后),说只要匈奴大军撤退,汉朝就把这个美女送给冒顿。陈平知道像阏氏这样地位的女人最忌讳丈夫身边出现小三,所以阏氏很痛快的就答应了汉使的请求。    
阏氏在冒顿枕边吹风,说胡人不习惯中原风俗,得到了中原也守不住,而且汉朝皇帝为人英武,并非易取之徒,不如送个人情。冒顿担心的倒不是刘邦所谓“有神”,而是匈奴盟军王黄等部没有按期抵达作战地点,冒顿怀疑王黄和刘邦私下勾连,插自己背后一刀。出于这种考虑,冒顿决定暂时后退一步,让军队闪出一条小路,放刘邦过去。    
刘邦在漫天的大雾中非常狼狈地从白登山下逃出来,回到平城唉声叹气,冒顿这一巴掌抽得刘邦眼冒金光,好不难堪。刘邦可以想像得到,当韩信知道白登之围的消息后,不定狂笑成什么样子了。    
刘邦捡回一条老命,但匈奴勾连韩王信对中原造成的巨大军事威胁却丝毫没有得到削弱。韩王信甘做冒顿的马前卒,率军在匈汉边境进行袭扰,气得刘邦大骂韩王信是条白眼狼。在刘邦看来,这两个韩信没一个好东西,成天给他找麻烦。    
通过这场莫名其妙地白登之围,刘邦总算认清了匈奴人的真正实力,如果冒顿果断发起进攻,四十万骑兵对付三十万步兵,结果不问可知。双方的野战能力差距太大,刘邦也不敢再托大,而是听从刘敬的建议,尽可能地避免和匈奴人发生战争,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政上来。    
刘邦所谓的内政,实际上还是如何铲除异姓王之于朝廷威胁的问题。虽然韩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韩信在刘邦的严密监控下几成废人,但其他异姓王的存在依然让刘邦睡难安枕,必须除掉。    
刘邦坚持认为异姓王终究不如同姓王,即使私交再好也信不过,毕竟同姓王血出一脉,即使同姓王造反成功,天下依然姓刘。韩王信叛逃之后,刘邦立自己的兄长刘仲为代王,一步步地蚕食异姓王的地盘。    
刘邦下一个目标是他的女婿——赵王张敖,张敖是刘邦好友张耳的儿子,袭承父位,又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但刘邦还是信不过他。汉七年(公元前200年)的十二月,刘邦从平城南下返回关中时,特地路过赵国,去找张敖的麻烦。老丈人过境,张敖自然是好吃好喝好招待,对刘邦一脸奴才相,但刘邦还是借故大骂张敖,把张敖骂得差点没哭出来。    
刘邦想把张敖逼得狗急跳墙,让刘邦抓住把柄,借机废掉张敖。赵国舍人贯高、赵余等人对刘邦的无赖行为实在看不下去,劝张敖发动兵变,除掉这个老无赖。张敖还算有良心,他知道他父亲张耳能做赵王,全赖刘邦一人之力,做人不可以忘本。张敖拒绝了他们这个非常危险的请求,但贯高还是私下准备刺杀刘邦,所幸刘邦似乎察觉到了一丝不安,提前离开。    
刘邦很快就从贯高的仇人那里得到了这个绝密计划,刘邦震惊之余狂喜不已,铲除张敖,就在今日。汉九年(公元前198年)十二月,刘邦痛下辣手,捕食赵王张敖及涉案诸人,严刑拷问。虽然贯高对张敖忠诚不二,绝不把祸水引向张敖,但刘邦还是借此事揪住张敖往死里打。    
吕雉想替女婿说句好话,说张敖有我们女儿监视着,应该不会谋反,刘邦厉声痛骂:“你懂个屁!如果张敖谋反成功,据万里天下,他还缺少美女么?到时你女儿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  
刘邦不是傻子,贯高对张敖的忠诚足以证明张敖对他的忠诚,刘邦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虽然刘邦没杀张敖,但却废掉张敖的王爵,改封宣平侯,改立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因为刘如意年龄太小,不足以亲政,加上防范吕雉对其下毒手的原因,刘邦以御史大夫周昌为赵国相。    
宋人司马光说贯高的行为是导致张敖被废的主要原因,其实有没有贯高的出现,刘邦都要拿下张敖。在异姓王的问题上,无论刘邦扯出什么花招,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同姓王接替异姓王。刘邦做人非常狡猾,他不杀贯高,反称贯高为义士,重用忠于张敖的臣属,就是想用贯高来遮掩自己在异姓王问题上的暗箱操作,并借此在自己的老脸上涂脂沫粉。    
异姓王之于朝廷的威胁是一个秦始皇已经初步解决,但因为战乱又死灰复燃的历史遗留问题,刘邦出于家天下的考虑打击异姓王固然可以理解,但手段未免太过狠辣。历代开国帝王解除异姓功臣兵权,只有手段的差异,没有结果的差异。    
东汉刘秀和北宋赵匡胤之所以能以和平手段解决这个问题,原因于他们本人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本就有足以服人的表现。而刘邦的军事能力是公认的短板,特别是韩信的出现,是刘邦能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因素,还有彭越、韩王信,都是有功的。所以刘邦很少采取军事手段,以政治手段连拐带骗。现在韩信被刘邦骗的倾家荡产,张敖也差点没被老岳父整死。    
  国士无双
谢谢兄弟姐妹们对狼的支持,帖子已近尾声,但依然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韩信写完了,总感觉心里空荡荡的,有时还是喜欢享受写作时的感觉,沉浸在韩信的传奇人生中。有许多朋友都指出,韩信写的过于啰嗦,确实如此,拉拉杂杂写了许多,有时也没写到点上,过于繁杂。所以在新整理的压缩稿中,对原文进行大量压缩,挤挤水分,能挤出好多水,尽可能的简练通畅。    
韩信的悲剧也许在他出道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最特殊的那一个,所以他离开项羽,但刘邦同样认为自己是最特殊的那一个,这属于结构性矛盾,没有任何可以调和的余地,矛盾迟早要爆发的。如果韩信玩转厚黑,也许韩信会成功,但那就不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那个韩信了。韩信之所以有魅力,主要还在于他强烈的悲剧色彩,项羽同样如此。韩信的狂傲是出名的,刘邦并非不能容他,刘邦真要除掉韩信,早就能动手了,不会一拖就是几年。刘邦还是留给了韩信机会,但韩信不稀罕,他不想与樊哙等人为伍,只想做最特殊的那一个,刘邦已经很难答应他这一点。天才嘛,狂些很正常,至少有狂的资格。只是韩信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只图自己爽快了,换了谁也容不了他。韩信失败在于性格,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是有道理的。韩信的性格就像方向盘一样,打错了方向,开到头,只能是万丈悬崖。韩信应该是没有子嗣的,不过有一种说法是韩信被杀时有一个三岁幼子,而救下这个幼儿的居然是那个恶少,他把孩子救下来,然后找到萧何,请萧何无论如何也要救救这个孩子。萧何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孩子。说朝廷捕拿韩信三族甚族,不如送到南越的赵佗那里保命,赵佗很痛快的收留了韩信之子。根据这种说法,后来的京兆韦氏就是韩信的后人,按繁体字,“韓”去掉偏旁就是“韋”字。    
韩信是项羽的另一半,项羽也是韩信的另一半,他们最终站在了人生的对立面,但实际上他们可以看成一个人。韩信深受分封制影响,而且以他的功劳,分封为王并不为多,但刘邦坚定奉行郡县制以及同姓分封制。韩信一直对刘邦废除他的王位有意见,始终没有想通,韩信和项羽一样,都希望来适应他们,而不是他们适应世界。刘邦能做到这一点,主动适应世界,所以刘邦能成功笑到最后。韩信确实聪明,智商高,但情商有些欠缺,正因为韩信有大智慧,所以韩信站在一个很高的点上,始终放不下来姿态。卢绾是个特例,而且因为卢绾和刘邦的私交极深,可以把卢绾看成同姓王,不过刘邦也没想到卢绾最终会离他而去。刘邦被丑化的太严重了,刘邦有流氓的一面,也有圣人的一面,也许他就是个“卑鄙”的“圣人”。刘邦的历史贡献非常大,继承秦的天下主义并发扬光大,使天下成一统,其功非常大。      
因为此帖写韩信,所以张良都是略写,关于黄石公授张良一书,狼不是考据派,但据狼所了解的情况。根据宋人张商英的考据,黄石公授给张良的也称为《黄石公素书》,但被后人误以为是《黄石公三略》,直到西晋时,才被人盗墓时重见天日。张良用这本书运筹天下,立功卓著。比如张良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时,用的就是书中所言:“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素书》共有六章,为《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遵义章》、《安礼章》。    
  geng xin wan me ??
  拜读了
  拜读了
  拜读了
  @o姜狼o
16:46:00  写在正文前面的话  自从写完周齐争霸后,基本没有再动笔写什么东西了,时间也挺长,休整的也差不多了,是时候开始新一轮的写作了。在写周齐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好之后要写什么,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不打算再写断代史了,准备尝试着写一写人物传记。写断代史,许多大事不能细写,只能一笔而过,而且人物性格很难突出。如果写人物专传,就可以放开笔墨,不必太考虑篇幅长短。  之所以选择写韩信,是偶然间重读了《史记.淮阴侯列传》...........  -----------------------------  小弟是理科生,对历史简直就是一文盲。  有几个疑问想请教一下楼主。  鸿门宴的时候,范增和张亮是在下棋吗?  鸿门宴的时候,范增眼瞎了吗?  项羽和韩信单挑,谁厉害?  小弟那天看了鸿门宴的电影之后,所以才问,还请楼主不吝赐教
  好文章
    作者:经济小萌 回复日期: 22:31:37     推荐你看看高祖本纪 项羽本纪 淮阴侯列传…… 不想看文言可以看翻译,楚汉故事基本就懂了
  顶起狼兄!我也是白起韩信的粉丝,对韩信的下场感到悲哀。但这就是历史。个人认为韩信的死原因有二:韩信的傲、刘邦的庸。绞兔死、走狗烹这句典故最能反映刘邦,朱元璋等人的无能。看看人家李世民,开唐二十四功臣有不少武将吧,但基本都善终了。当然这里面有识趣的等得定天下之后交出兵权,如李靖。也有不懂事的,如侯君集。但都善果,原因出于李世民的胸怀。还有一个更大的笑话就是人称刘邦善用人,错,大错特错,那叫善利用人。  
  楼主,在军事上是不是把韩信抬的太高了?在政治上你又把韩信贬的一文不值,固然韩信身上这两种特点皆有,但也没有你这样去形容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皆是如此形容,楼主对于历史评价个人主观因素太过强烈,乃此文败笔也!
  项羽何等英雄?在你眼中居然是个孩子。要是把你放那个年代,我估计你就是个没断奶的娃。
  唉,又跟晚了。。。。。。。。。
  都是楼主一家之言,大家有意见可以,不必如此咄咄逼人吧
  《从懦夫到战神——千古悲喜说韩信(连载)》 整理版    /mulu-7676.html      
    《从懦夫到战神——千古悲喜说韩信》     易读 整理版: http://www.xunlei-mz.org/art_.html    
  报到!
  可以说,楼主对韩信这位大众所熟知的人士还是了解得非常到位的  不然不可能写出这篇佳文
  汉初人物,最不喜欢的就是陈平了,一股小人之感
  是的,很多人完全不了解韩信的性格,光从政治角度去考虑他,说实话他政治不错,汉中对策中有汉军胜利最大的政治方略,齐国楚国也治理的很好。  至于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是他的性格他的精神所致,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前面某位人士说的太好了
  马克  
  看了鸿门宴传奇,恰逢此帖。  收获很大阿..。. 拜读了。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抓紧时间赶上大部队
  路过看过
  新的一周好!
  期待下文
     非常感谢兄弟姐妹们的支持。     写韩信是突然之举,没有太多的准备,所以帖子里难免有错误的地方,多请大家海量包容之。狼对韩信是相当喜欢的,所以下笔时在一些段落难免有些主观色彩,把韩信评价的很高。而韩信在政治上又确实不是太好,也进行过批评,可能是用语过当了。狼文笔一般,以自己对韩信的了解,尽可能的去写韩信,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韩信的失败,其实不是在政治上,韩信的政治是不错的,他的失败在于他为人处事的过于单纯上,这一点,项羽也差不多。性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命运,这两点韩信都占到了,特别是童年不幸的影响,让韩信更渴望信任与理解,更渴望得到感情上的温暖。韩信并非冷血之人,亦非愚顿之人,只是他始终摆脱不了感情上的影响。鸿门宴时,张良是否和范增下棋,这个还真不太清楚,范增视力应该不错吧。二人单挑,当然是项羽厉害,十个韩信也比不过项羽。“项王喑噁,千人皆废”,这是韩信的话。韩信重在战略谋划,论单兵作战,项羽、龙且都应该在韩信之上。但韩信却瞧不上项羽这种只斗力不斗智的风格,他宁斗智,不斗勇,所以这一点上,韩信和刘邦有共同语言。项羽是英雄,特别是从美学意义上讲,项羽的人生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悲壮,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在帖子中经常提到项羽很像个孩子,这并不是贬意,而是一种惋惜,韩信也是这样。项羽韩信在为人处事中的孩子气,说明他们心里是非常纯净的,不像刘邦那样老奸巨滑。韩信为人过于骄傲狂妄,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不知道蛋糕要让所有人吃到才最好,却妄图想一人独吞蛋糕。刘邦确切的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不如韩信会用兵,不如项羽会作战,但他之所以最后能成功,主要是处在他那个位置上,他懂得自己的短板,说自己不如人,但会用人之长。刘邦利用人之长为己所用是非常厉害的,刘邦懂得让手下人才互相牵制,权力才最安全。刘邦的军事能力不能说一无是处,也是可以的,但见不了大场面,或者善守不善攻。在军事上,他自认  是不如韩信的。但因为如此,刘邦对韩信才会不放心,必欲解除韩信兵权而后快,但起初并没有想到要一定杀掉韩信。刘秀、李世民等人之所以不杀功臣,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本人的军事能力非常强悍,所以能震服诸将,而刘邦只能搞耍权术摆平武将。在秦末汉初,陈平是个异数,他的人生非常精彩和传奇,对历史的影响并不比韩信逊色,但有时总会给人感觉像个精于世故而缺少亲切感的钻营之人。陈平的名声并不好,一则有盗嫂之嫌,二则贪财,但他是聪明人,知道不应该恋栈,他看透了刘邦对权力的排他性,所以有意和刘邦保持距离,为人很明智。韩信要有陈平一半的明智,也许人生结局是另外一个样子。    
陈豨的反抗
上    
自三家分晋以来,赵便是天下大国,而且对秦汉定都的关中(包括洛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屏藩作用,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虽然周昌被任命为赵国相,但周昌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刘如意不被吕雉暗箭伤害,在军事上没什么作为。    
赵国及北方的代国地近匈奴,需要有一个强硬的将军驻守二地,防备匈奴南下。除了战神韩信之外,刘邦手下还有许多名将,但刘邦却提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和冷门的人选——阳夏侯陈豨。    
关于陈豨的出身,《史记》甚至说不清陈豨是什么时候跟从刘邦的,只记载陈豨是宛朐人(今山东菏泽西南)。不过《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陈豨至少在刘邦进军灞上时就已经封侯,但不是阳夏,直到陈豨跟着刘邦北上打败韩王信和臧荼后,才封为阳夏侯。    
陈豨的官方职务是代国相,这其实是一个军事职务,因为陈豨的任务是督代、赵两国及北方边境上的汉军防备匈奴入侵。虽然刘邦坚定的执行同姓封王的政策,但此时的代国却已经没有刘姓宗室为王。之前刘邦立自己的弟弟刘仲为代王,结果刘代被匈奴人吓跑,随后刘邦又立爱子刘如意为代王,但不久又改封为赵王。而下一任代王,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还没有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所以陈豨是实际上的代王,位高权重。    
不过陈豨毕竟不是名义上的异姓诸侯王,并没有触及刘邦铲除异姓王的政治底线。刘邦曾经解释过他为什么派陈豨守代国边境,原因是陈豨常年跟随在自己身边,刘邦信得过他。    
虽然不清楚陈豨生于哪一年,但从《史记.太史公论》“(陈豨)少时数称慕魏公子”这句记载来看,陈豨在年轻时应该见过著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以养士闻名天下,赵王张耳年轻时做过魏无忌的门客,所以陈豨的年龄很可能和张耳相当,应该在五十岁上下。    
信陵君养士三千,上侍君王,下爱姬妾,宴有鼓吹,行备车马,排场非常大,让年轻的陈豨羡慕不已。陈豨一直在江湖上没混出什么名分,所以他暂时还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效仿信陵君。    
现在陈豨坐镇一方,手握重兵,俨然异姓诸侯王,自然就有条件养士了。陈豨挥金如土,招揽天下宾客,陈豨身上的江湖味比较浓,待宾客礼贤下之,常为布衣之交,所以人皆归之。养士在当时是尊贵社会身份的象征,诸侯们养点社会散闲人员很正常,但陈豨广致天下宾客,却让陈豨的邻居、赵国相周昌起了疑心。    
爱养士,这算不什么坏毛病,但陈豨不应该带着门客四处炫耀,好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陈豨已经飞黄腾达似的。有一次陈豨因事路过赵国,他不是轻车简从,而是带着数千门客一起乘坐千余辆豪车,浩浩荡荡地好似蝗虫过境一般来到赵都邯郸,邯郸城中的旅馆全都爆满。     
陈豨不是诸侯王,但架子摆的比诸侯王还要大,自然就引起了出自沛人集团的周昌的极大不满。周昌自刘邦沛县起义以来就一直跟着刘邦身边,百战搏命,才捞到一个汾阴侯,陈豨才立多大功劳,就敢摆诸王仪仗?周昌随后赴长安向刘邦举报陈豨有不法行为,难说没有一点嫉妒心。    
周昌举报陈豨的罪名其实也是莫须有,他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陈豨要谋反,只是含糊不清地说陈豨广招宾客,在外掌管重兵,有可能谋反。刘邦似乎对用陈豨守代、赵有些后悔,刘邦以为陈豨很听话,没想到是个比韩信还难缠的刺头。    
不过要说陈豨有谋反的意思,恐怕刘邦也不太相信,但真正让刘邦对陈豨不满的,还是陈豨过于招摇高调的处事方式。韩信功高盖世,也不过大摆仪仗衣锦还乡,至少韩信也没有养士三千的记载。陈豨何德何能,就敢自比信陵君魏无忌?    
刘邦也意识到了,陈豨现在的地位和异姓诸侯王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身处内地的彭越、英布更危险,万一陈豨勾连匈奴入侵,后果不堪设想。但反过来说,陈豨是自己任命为代相,并领代、赵之兵的,在仅有周昌莫须有之词的情况下无法给陈豨定罪。    
刘邦想到了一个间接除掉陈豨的办法,就是他派人去调查陈豨数千门客,这些人鱼龙混杂,难免会有贪赃枉法的把柄被刘邦拿住,然后把祸水引到陈豨身上。像这样的调查案情,按常理来说应该是秘密进行,而且以汉国司法系统的能力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让人疑惑的是,刘邦调查陈豨门客的事情闹得天下皆知,不仅陈豨本人知道,甚至是远逃匈奴的韩王信也对此事了如指掌。其实刘邦这么做,还是延续了他处理异姓王问题的一贯思路,即通过各种明或暗的手段,逼异姓王造反,然后刘邦可以名正言顺的消灭他们。除了已经被刘邦软禁的韩信,刘邦对其他异姓王在军事上的较量是充满信心的。    
陈豨对这件事情的反应也不出刘邦所料,刘邦对他起了疑心,陈豨为了自保,也只能兵走险招,扯旗造反,这正中刘邦下怀。只是有一点让刘邦没有想到,陈豨把骑在墙上观景的韩王信也拉进了这趟浑水,陈豨明显是想把水搅浑,扩大自己的同盟军,自己的处境就越安全。    
在陈豨和韩王信谁先联络谁的问题,《史记》第九十三卷中,司马迁的记载自相矛盾。《韩信(韩王信)传》说是韩王信派王黄劝说陈豨造反,而《陈豨传》则说陈豨主动派人联络王黄。不论谁先联络谁,二人联手对付刘邦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他们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汉十年(公元前199年)的九月,陈豨在代地扯旗造反,自称代王,公然与刘邦决裂。  
     非常感谢兄弟姐妹们的支持。     写韩信是突然之举,没有太多的准备,所以帖子里难免有错误的地方,多请大家海量包容之。狼对韩信是相当喜欢的,所以下笔时在一些段落难免有些主观色彩,把韩信评价的很高。而韩信在政治上又确实不是太好,也进行过批评,可能是用语过当了。狼文笔一般,以自己对韩信的了解,尽可能的去写韩信,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欢。韩信的失败,其实不是在政治上,韩信的政治是不错的,他的失败在于他为人处事的过于单纯上,这一点,项羽也差不多。性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命运,这两点韩信都占到了,特别是童年不幸的影响,让韩信更渴望信任与理解,更渴望得到感情上的温暖。韩信并非冷血之人,亦非愚顿之人,只是他始终摆脱不了感情上的影响。鸿门宴时,张良是否和范增下棋,这个还真不太清楚,范增视力应该不错吧。二人单挑,当然是项羽厉害,十个韩信也比不过项羽。“项王喑噁,千人皆废”,这是韩信的话。韩信重在战略谋划,论单兵作战,项羽、龙且都应该在韩信之上。但韩信却瞧不上项羽这种只斗力不斗智的风格,他宁斗智,不斗勇,所以这一点上,韩信和刘邦有共同语言。项羽是英雄,特别是从美学意义上讲,项羽的人生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悲壮,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在帖子中经常提到项羽很像个孩子,这并不是贬意,而是一种惋惜,韩信也是这样。项羽韩信在为人处事中的孩子气,说明他们心里是非常纯净的,不像刘邦那样老奸巨滑。韩信为人过于骄傲狂妄,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不知道蛋糕要让所有人吃到才最好,却妄图想一人独吞蛋糕。刘邦确切的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不如韩信会用兵,不如项羽会作战,但他之所以最后能成功,主要是处在他那个位置上,他懂得自己的短板,说自己不如人,但会用人之长。刘邦利用人之长为己所用是非常厉害的,刘邦懂得让手下人才互相牵制,权力才最安全。刘邦的军事能力不能说一无是处,也是可以的,但见不了大场面,或者善守不善攻。在军事上,他自认  是不如韩信的。但正因为如此,刘邦对韩信才会不放心,必欲解除韩信兵权而后快,但起初并没有想到要一定杀掉韩信。刘秀、李世民等人之所以不杀功臣,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本人的军事能力非常强悍,所以能震服诸将,而刘邦只能搞耍权术摆平武将。在秦末汉初,陈平是个异数,他的人生非常精彩和传奇,对历史的影响并不比韩信逊色,但有时总会给人感觉像个精于世故而缺少亲切感的钻营之人。陈平的名声并不好,一则有盗嫂之嫌,二则贪财,但他是聪明人,知道不应该恋栈,他看透了刘邦对权力的排他性,所以有意和刘邦保持距离,为人很明智。韩信要有陈平一半的明智,也许人生结局是另外一个样子。  
五十九 陈豨的反抗 下
陈豨在汉朝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属于两不靠,他虽然算是刘邦半个心腹,但不属于刘邦最亲信的沛人集团,所以陈豨的反叛并不出刘邦的意外。陈豨在刘邦加大铲除异姓王的大背景下造反,其实正中刘邦下怀,面对陈豨、彭越、英布等人,刘邦缺少的不是实力,而是借口。    
为了平定陈豨的叛乱,六十岁的大汉皇帝刘邦决定亲征,刘邦相信以他的能力,对付一个陈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刘邦讨伐陈豨的进军路线应该和之前讨伐韩王信的路线一致,即东出函谷,北过黄河。由于路程遥远,军队需要补给休息,所以刘邦在邯郸停下了脚步,并召见赵相周昌,询问前线情况。    
从周昌这里,刘邦得到了陈豨造反后的一些动向,当刘邦听说陈豨只是率兵在代、赵之间像土匪一样来回剽掠时,刘邦拂须仰天大笑,语众将道:“小子无能为也!”刘邦最担心的是陈豨踞赵都邯郸,陈兵于漳水,阻汉军北上。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整个河北都将沦陷在陈豨的魔掌之中,汉军北进不得,甚至会影响到河南大局的稳定。    
陈豨犯的战略错误是没有扼险而守,就像六百多年后,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拒绝公孙五楼扼岘山而守的正确建议,放晋军过岘山,结果一败涂地。虽然陈豨的叛军几乎吃掉了邯郸以北的重镇常山郡,但只要邯郸还在刘邦手上,刘邦就有机会翻盘。    
刘邦的军事实力不如韩信,但刘邦却擅长将军事与政治紧密结合,或者说他擅长于用军事为政治服务。陈豨发动叛乱,稳定赵国局面就成了重中之重,刘邦的做法是封赏由周昌举荐上来的四名赵将,拉拢赵人,防止赵人生变。    
至于解决陈豨问题,刘邦使用的同样是先政治、后军事的手法。因为陈豨的部将多是商人出身,商人重利,而且跟陈豨的时间不算很长,还来不及被陈豨培养成心腹,所以刘邦大撒金银,收买陈豨之将。不是心腹嫡系,是没理由和银子过不去的,陈豨的兄弟们看到大铊的金银,眼都绿了,扑在银子上开怀大笑,然后卷起铺盖找刘邦发财去了。    
陈豨的外线人马被刘邦成功收买,剩下不投降的都是陈豨的死党和盟友,比如侯敞、王黄、曼丘臣、赵利、张春等人。对于这些死硬分子,刘邦只能用最强硬的军事手段解决之。    
虽然叛军一度把触角伸到山东,比如张春就带着万余叛军渡河攻打聊城,好在齐军上下得力,在聊城大破张春部万人。这一战非常重要,一旦让叛军杀进山东并大造声势,刘邦将被迫分兵去山东,这将不利于河北对陈豨叛军的军事行动。    
其实汉军的平叛行为分为两路,除了刘邦所率主力在河北之外,还有一支主力由太尉周勃率领,走山西路,抄袭代国。代地是陈豨的根据地,如果能拿下代国,河北前线的叛军将无家可归,刘邦可一举平定。    
周勃这一路进展的非常顺利,在马邑、楼烦一线屡破叛军,连克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后又收复代郡九县,擒捕许多叛军大员,基本铲除了陈豨的后方力量。周勃平定代国,与刘邦在河北交相呼应,陈豨被尴尬地挤成了夹心饼干。    
陈豨进退失退,已成瓮中之鳖,刘邦很轻松地就攻破了叛军盘踞的重镇东垣县(后改为真定,今河北石家庄),进一步压缩了陈豨的生存空间。更让陈豨恐惧的是,他在前线最为倚重的军事大员——王黄、曼丘臣,已经被刘邦出重金买通二人部下,用计将二人生擒,献于刘邦。    
陈豨被挤在代以南、赵以北的狭小地域内,和他的盟友韩王信也基本失去了联系,只能率领残部在汉军强大的军事打击下苦苦挣扎。另外一支汉军主力柴武部也北上讨伐韩王信,柴武写信给韩王信,劝他认清形势,向刘邦认罪,还有一线生机,遭到了韩王信强硬的拒绝。他已经和刘邦义断情绝,回去做什么?像淮阴韩信那样做一只郁闷的笼中鸟?  
淮阴韩信在云梦被刘邦使诈术生擒押往关中做高级囚徒的事情,韩王信是知道的,这也是韩王信最终做出背叛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韩王信所不知道的是,软禁在长安的淮阴韩信再次被扣上一顶谋逆的大帽子,皇后吕雉和丞相萧何用计将韩信骗进宫中处死,并夷三族。    
一代战神韩信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悲惨命运,一部伟大的人生传奇已经拉下帷幕,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感叹,还有许多疑问。让许多人意外的是,韩信的死,罪名居然是勾连叛臣陈豨,企图在长安发动武装叛变。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漂亮的沙发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姜狼兄对韩信的评价很中肯,支持!
  韩信为人过于骄傲狂妄,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不知道蛋糕要让所有人吃到才最好,却妄图想一人独吞蛋糕。    这个不太同意,韩信对于部下非常善于分功,在他看来,他只是要取得自己该得的那部分,早在汉中对策,韩信就提出要以天下城邑封赏功臣,这在他看来,向刘邦讨封是理直气壮又理所当然的,并非什么要独吞蛋糕,就算齐国,也不过是诸侯国之一来着。    他追求的是以功名来证明价值,以荣耀来得到认同,他对证明自身的欲望非常强烈,要说有多贪婪那就过分了。
  刘给韩的承诺.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最后被麻袋装好吊在半空用竹竿削尖刺死.可以想象韩当时死得很惨.那种痛起码延续十分钟才去见阎王
  韩信,千古名将。余者不足道哉。  但,当时胯下不当是懦夫,不能说是从懦夫到战神。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古悲歌屈原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