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上面加拼音“古”字,上面是“十”,下面是“口”,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远古时代历史的保存方式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吗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现在已经编成了《中国古代地震史料》。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包括鼠疫、霍乱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有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自然灾害跟从前相比是越来越多,认为根据史料的统计,中国的重大灾害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到了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现在八十次。这个结论相当片面。大家知道,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的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那灾害当然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地方志是很重要的来源,宋朝元朝的地方志加在一起全国不到100种,明朝清朝民国的地方志加在一起8000多种,如果平均每一种方志记载一个灾害的话,那么宋元就不到100次,而明清民国加在一起就8000多次。要这样算的话,从周朝再往前,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啊。另外还要看到过去时代有灾害记录并且传下来的地方,一般都是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文化,他们就口耳相传,最多留下“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不会有什么精确的记载。今天到非洲、南美洲一些地方作调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他讲不出哪一年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凭印象。那么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中国各地什么地方灾害最多呢?是首都附近。因为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对自然灾害做记录的人多,留下来的东西也多,所以才会有这个结果。而且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的地方,引起的社会影响要比发生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得多。现在如果北京附近地抖一下,三级地震,本来不算什么,大家就会很紧张,媒体上肯定会报道。但如果报上登西藏尼玛县发生七级地震,大家听过就算了,因为后面有句话,“当地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影响”。现在因为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尽管有些地方没有人,震级很小的地震被检测到了,也给报导出来了,那古代呢,难道张衡的什么地动仪会记载这些吗?肯定不会。所以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妥的。要根据现存的文献数量来考查自然灾害,比如把方志加以平均,看每种方志记载多少种,那就可能比纯粹根据已记载的灾害数量来统计要准确得多这里就有一个学科交叉的问题,只是研究历史的人恐怕只会这样统计,如果跟进行数理统计的、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一起商量的话,可能就比较好了。国外研究这种资料有一种插入法,除了统计基本数字,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种整理,整理的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史料留下来的数据本身的稀密度,这样结果就比较好。但是即使这样,是不是一定能证明发展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呢?也不见得。当然我们承认,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上要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恐怕已经很困难了。(节选自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自然环境的变化》,略有改动)【小题1】作者认为,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是不妥当的,不能证明作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文献记载相当丰富,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病灾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B.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自然灾害当然是看起来越来越多。C.根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会觉得从商周往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那时的历史文献。D.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留下来的记录自然灾害的文献自然也多,根据文献统计,会感到这里灾害最多。【小题2】对于作者所主张的考查自然灾害数量的正确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者要把各个时代现存文献所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数量加以平均,从而统计出比较准确客观的数字。B.研究历史的人跟进行数理统计和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合作,运用学科交叉的方式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C.研究时插入国外的相关资料,对数据的整理充分考虑到中外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数据本身的稀密度。D.由于已经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所以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还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中,我国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平均每一种方志至少记载一个自然灾害。B.今天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地方的老人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但由于没有文化,讲不出水灾的具体年代。C.发生在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地区的灾害,引起的社会影响大得多,被传播、被记载的可能性也大得多。D.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无人居住的地方发生震级很小的地震也都会被检测到并且报道出来。 - 跟谁学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题库>&高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吗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现在已经编成了《中国古代地震史料》。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包括鼠疫、霍乱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有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自然灾害跟从前相比是越来越多,认为根据史料的统计,中国的重大灾害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到了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现在八十次。这个结论相当片面。大家知道,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的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那灾害当然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地方志是很重要的来源,宋朝元朝的地方志加在一起全国不到100种,明朝清朝民国的地方志加在一起8000多种,如果平均每一种方志记载一个灾害的话,那么宋元就不到100次,而明清民国加在一起就8000多次。要这样算的话,从周朝再往前,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啊。另外还要看到过去时代有灾害记录并且传下来的地方,一般都是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文化,他们就口耳相传,最多留下“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不会有什么精确的记载。今天到非洲、南美洲一些地方作调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他讲不出哪一年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凭印象。那么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中国各地什么地方灾害最多呢?是首都附近。因为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对自然灾害做记录的人多,留下来的东西也多,所以才会有这个结果。而且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的地方,引起的社会影响要比发生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得多。现在如果北京附近地抖一下,三级地震,本来不算什么,大家就会很紧张,媒体上肯定会报道。但如果报上登西藏尼玛县发生七级地震,大家听过就算了,因为后面有句话,“当地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影响”。现在因为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尽管有些地方没有人,震级很小的地震被检测到了,也给报导出来了,那古代呢,难道张衡的什么地动仪会记载这些吗?肯定不会。所以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妥的。要根据现存的文献数量来考查自然灾害,比如把方志加以平均,看每种方志记载多少种,那就可能比纯粹根据已记载的灾害数量来统计要准确得多这里就有一个学科交叉的问题,只是研究历史的人恐怕只会这样统计,如果跟进行数理统计的、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一起商量的话,可能就比较好了。国外研究这种资料有一种插入法,除了统计基本数字,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种整理,整理的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史料留下来的数据本身的稀密度,这样结果就比较好。但是即使这样,是不是一定能证明发展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呢?也不见得。当然我们承认,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上要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恐怕已经很困难了。(节选自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自然环境的变化》,略有改动)【小题1】作者认为,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是不妥当的,不能证明作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文献记载相当丰富,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病灾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B.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自然灾害当然是看起来越来越多。C.根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会觉得从商周往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那时的历史文献。D.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留下来的记录自然灾害的文献自然也多,根据文献统计,会感到这里灾害最多。【小题2】对于作者所主张的考查自然灾害数量的正确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者要把各个时代现存文献所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数量加以平均,从而统计出比较准确客观的数字。B.研究历史的人跟进行数理统计和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合作,运用学科交叉的方式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C.研究时插入国外的相关资料,对数据的整理充分考虑到中外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数据本身的稀密度。D.由于已经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所以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还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中,我国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平均每一种方志至少记载一个自然灾害。B.今天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地方的老人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但由于没有文化,讲不出水灾的具体年代。C.发生在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地区的灾害,引起的社会影响大得多,被传播、被记载的可能性也大得多。D.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无人居住的地方发生震级很小的地震也都会被检测到并且报道出来。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吗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现在已经编成了《中国古代地震史料》。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包括鼠疫、霍乱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有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自然灾害跟从前相比是越来越多,认为根据史料的统计,中国的重大灾害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到了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现在八十次。这个结论相当片面。大家知道,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的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那灾害当然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地方志是很重要的来源,宋朝元朝的地方志加在一起全国不到100种,明朝清朝民国的地方志加在一起8000多种,如果平均每一种方志记载一个灾害的话,那么宋元就不到100次,而明清民国加在一起就8000多次。要这样算的话,从周朝再往前,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啊。另外还要看到过去时代有灾害记录并且传下来的地方,一般都是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文化,他们就口耳相传,最多留下“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不会有什么精确的记载。今天到非洲、南美洲一些地方作调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他讲不出哪一年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凭印象。那么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中国各地什么地方灾害最多呢?是首都附近。因为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对自然灾害做记录的人多,留下来的东西也多,所以才会有这个结果。而且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的地方,引起的社会影响要比发生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得多。现在如果北京附近地抖一下,三级地震,本来不算什么,大家就会很紧张,媒体上肯定会报道。但如果报上登西藏尼玛县发生七级地震,大家听过就算了,因为后面有句话,“当地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影响”。现在因为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尽管有些地方没有人,震级很小的地震被检测到了,也给报导出来了,那古代呢,难道张衡的什么地动仪会记载这些吗?肯定不会。所以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妥的。要根据现存的文献数量来考查自然灾害,比如把方志加以平均,看每种方志记载多少种,那就可能比纯粹根据已记载的灾害数量来统计要准确得多这里就有一个学科交叉的问题,只是研究历史的人恐怕只会这样统计,如果跟进行数理统计的、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一起商量的话,可能就比较好了。国外研究这种资料有一种插入法,除了统计基本数字,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种整理,整理的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史料留下来的数据本身的稀密度,这样结果就比较好。但是即使这样,是不是一定能证明发展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呢?也不见得。当然我们承认,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上要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恐怕已经很困难了。(节选自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自然环境的变化》,略有改动)【小题1】作者认为,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是不妥当的,不能证明作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文献记载相当丰富,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病灾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B.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自然灾害当然是看起来越来越多。C.根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会觉得从商周往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那时的历史文献。D.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留下来的记录自然灾害的文献自然也多,根据文献统计,会感到这里灾害最多。【小题2】对于作者所主张的考查自然灾害数量的正确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者要把各个时代现存文献所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数量加以平均,从而统计出比较准确客观的数字。B.研究历史的人跟进行数理统计和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合作,运用学科交叉的方式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C.研究时插入国外的相关资料,对数据的整理充分考虑到中外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数据本身的稀密度。D.由于已经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所以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还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中,我国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史料来源,平均每一种方志至少记载一个自然灾害。B.今天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地方的老人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但由于没有文化,讲不出水灾的具体年代。C.发生在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地区的灾害,引起的社会影响大得多,被传播、被记载的可能性也大得多。D.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无人居住的地方发生震级很小的地震也都会被检测到并且报道出来。科目: 高中语文难易度: 最佳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C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项内容说明中国记载自然灾害的文献很丰富,但与题干中作者的结论无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A原文中“加以平均”的不是“各个时代现存文献所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数量”;C“插入法”是国外的一种资料研究方法,不是“插入国外的相关资料”;D原文中完全无此意。)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A原文在“平均每一种方志至少记载一个自然灾害”前有“如果”,是作者的一种假设;B根据文意,老人讲不出水灾的具体年代,是因为水灾发生年代的人们没有文化,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不是老人们本身没有文化;D“都会被检测到并且报道出来”,说法武断。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知识点: 高中语文综合库,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关试题大家都在看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中国鹿文化大讲堂#汉字与鹿文化_北京九鹿鹿业原生态健康产品-爱微帮
&& &&& 【中国鹿文化大讲堂】汉字与鹿文化
鹿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有着八千年历史的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项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的载体。本文旨在揭示与鹿有关的汉字蕴藏的鹿文化内涵,同时也从鹿文化的角度对有关汉字非传统的含义作了探讨,以求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在我国社会、文化均处转型期的今天,本着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倡的“文化自觉”、“各美其美”、进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精神,从解词释义的角度对传统的鹿文化的有关方面作点深入探讨,应该是不无意义的。一、一个鹿字,折射出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 鹿是鹿科动物的总称。甲骨文鹿字是象形字, 象鹿的头角四足之形。我国是个多鹿的国家,历史上包括台湾在内的各个省份均曾有分布。古人对动物是不讲科学分类的,但对鹿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康熙字典》收集的以鹿为部首的字就有一百二十多个,还有不少从鹿的字不在鹿部,其中作为鹿的名称的字就有很多,公鹿、母鹿,大鹿、小鹿,甚至几岁的鹿都有不同的名称。古人称鹿为囷鹿,《康熙字典》解释说,鹿善聚善散,故囷谓鹿。后来干脆把两个字合而为一,写作麕,《康熙字典》引《埤雅》:麕、鹿皆健駭,而麕性胆尤怯,饮水见影辄奔。可见古人对鹿的关注度是很高的,观察也是很仔细的。这是鹿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美丽的丽繁体作麗,麗字从鹿,说明人们认为鹿是美丽的。无论是那独特的角,还是油光水滑的有的还有花纹的皮毛,以及修长健壮的四肢,都值得赞美。其实丽字本来就是与鹿有关的象形字,象两张鹿皮之形,古人以两张鹿皮作为聘礼。据《康熙字典》,《史.世纪》:太昊始制嫁娶麗皮为礼。丽字的美丽之义则是后引申出来的。 鹿生活在何方?一个麓字道出了其中的秘密。麓的意思是山脚,说明山上有树林,山下有草和水的地方是鹿的理想生活之地。草和水满足了鹿的生活需要,遇有敌害则逃进树林躲避。鹿与路同音,其实路就是鹿,说明地上的路是由鹿踩出来的。据《康熙字典》载,《名苑》: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视麈尾所转而往。这里可以看出鹿群迁徙,是排队而行,容易在地面踩出路来。而人则无须这样成群结队地走。鹿的此义至今保留在鹿砦一词中,鹿砦者,设在通衢大道(路)之障碍也。现在一般解释因所设障碍似鹿角,故称鹿砦,此解释不见了路之义,似为不妥。与鹿砦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山寨,寨即砦也。如果说障碍似鹿叫鹿砦,那山寨岂不该象山了吗?所以说不通。山寨、鹿砦只是所设地点不同,一个设在山上,一个设在路上而已。鹿,据《康熙字典》解释,又酒器。《鲁相韩敕修孔庙礼器碑》有雷洗、觞觚、爵鹿、相梪。此处列举了八种礼器,其中爵鹿是饮酒器。饮酒器何以称鹿呢?原来古人曾以鹿骨作酒杯。鹿因善跑,故骨壁薄,骨腔大。古人敲骨吸髓,就要把鹿的肢骨敲断,一般情况下鹿肢骨当从当中折断,也有偶尔从一头断开的。这从一头断开的鹿肢骨,古人就拿它当容器,用来饮酒,就称之为鹿了。鹿骨被敲断的断面大多是斜面,这就是后来陶、青铜饮酒器口沿上流的来历。等到有了锯的工具,人们就用锯在合适的位置锯断鹿肢骨,制造出饮酒器。但由于原始的锯不够锋利,也许是锯的速度不够快,鹿骨的最后一点总不是被锯断,而是被压断的。所以锯断的鹿骨酒杯口沿大部分是平的,只有压断的部分保留一块骨片,这就是后来青铜饮酒器口沿柱的来历。陶器、青铜器的样范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都要有所依从,往往是从石器、骨器沿袭下来的。漉这个字也从鹿,它的最初意义是滤,其他意义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滤为何也与鹿有关呢?原来,人们当初滤酒,即把酒与糟分离的用具,也是用鹿骨敲断或锯成的,样子与鹿(饮酒器)相似,只是属不同部位的鹿肢骨而已。这种漉酒器的最大特点是靠近骨关节的一头,也就是容器的底部有个天生的小孔,大约原本是通过神经束或附着肌肉束的,骨腔里则保留了海绵状蜂窝组织,所以能起到过滤作用。而作饮酒器的鹿骨底部是没孔的。可见古人善于因材致用。这种滤酒器名称为录。著名古生物学家游修龄先生把录训为鹿皮囊,其实是一种误会。二、一个麆字,揭示了历史上鹿崇拜的根本原因。我国历史上存在鹿崇拜,这是不争的事实。不仅蒙古族、满--通古斯语诸民族等北方民族存在鹿崇拜,而且从历史典籍、现存岩画以及考古发现来看,形成汉族的广大地区鹿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尽管各地崇拜的鹿的种类可能不同,诸如驼鹿、马鹿、梅花鹿、麋鹿等,但它们都同属鹿的大家族,对它们崇拜的情结应该是相同的。据《康熙字典》载,麆,音zhu,《尔雅·释兽》:麜,其子麆。意为鹿子。一音chu,《玉篇》:麕子。一曰关中谓小儿为麆子,取此意。《广韵》《集韵》又音zu,与粗同。cu,音粗。与麤通。另据《五音集韵》又从鹿从助,音助,与麆同,鹿子。从字形看,麆,从鹿从且,且亦声。且即祖,也就是男根,这就把鹿与男根直接联系了起来。麆又同粗,意义更加明确,那表示的是鹿产品的壮阳功能,促使男根勃起以助生育。再从字义看,是鹿子,关中地区称小儿为麆子,这就把鹿与人子联系了起来。关中是中华腹地,历史上代表的是中国。如果麆字从鹿从助,就是增加个力,意义也很明确,无论是从鹿助人整体看,还是鹿助且以力分开看,都含有鹿助人生育的意义在内。这个字其实应该就是助字的本字。助字现在不从鹿了,但给且以力就是帮助,意义还是明确的。因而,人类崇拜鹿,尽管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主要的应该是生殖方面的因素。这与文献记载是相吻合的。《山海经o南山经》中载有名叫“鹿蜀”的马形虎纹、白头赤尾、鸣声如歌谣的怪兽,人佩戴它的皮毛,可繁衍子孙。这就如同今天有的地方的婚俗,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放在一起,以取其谐音“早生贵子”之意。《杂宝藏经》中记载有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她一胎为国王生下五百个儿子,长大后个个成为相貌清秀的大力士。(6)按中国民俗文化理解,鹿母莲花夫人是能“宜男”并予人多子多福的神。不仅多产,而且个个是儿子,这正是人们所向往的。这里把鹿对人的生殖作用神化了,但传达出的信息是相同的,那就是鹿与人的生殖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人类的祖先在以狩猎为生的生存状态中,曾经大量地捕猎鹿类。古人捕猎首先是为了温饱。从上海出土的新石器人类遗址的动物骨骼比较,麋骨179件,猪骨161件,可见鹿的食用比例很高。古人一次次地食用,不可能对鹿的药物功效毫无觉察,特别是远古那位遍尝百草的神农氏,绝不可能对鹿的治病强身功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生殖崇拜,认为只是对人自身生殖器官的崇拜,例如男根崇拜,女阴崇拜,乳房崇拜等等。于是有人考证圭就是男根,陶器上的鱼就是女性器官。人们还注意到古人的生殖崇拜甚至扩大到对多产的动物如鱼、蛙,多子的植物如石榴等的崇拜,而忽略了古人对助人生育的物种的崇拜,也应归入生殖崇拜。鹿恰恰就是天生助人生育的物种。鹿对于人类繁衍、人的生长发育、治病强身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青海彩陶罐鹿纹被认为是人类的母性祖先的象征。湟源铜杖首鹿纹饰也被认为是人类崇拜的生殖圣物。 笔者认为是有道理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无论从生产还是防止外来侵略方面,都深深感到种族繁衍的重要性。要做到人类种群繁盛,无外乎合群、长寿和多生。合群就是氏族、部落乃至民族的融合,长寿就是延长寿命,多生当然就是渴望人类繁演的昌盛。在多生方面,男性早衰、女性不孕不育一直是困扰人类的生殖难题。古人除了求神拜佛,也同时发现药物的重要。人类发现的治疗男性早衰、治疗女性宫冷不孕、月经不调等不孕不育症的药物,最早应该就是鹿药了。例如鹿茸,《神农本草经》说: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别录》说: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药性论》说: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又主赤白带下…;《日华子本草》说: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可见人们对鹿药治疗男女生殖疾病是早有认识的。鹿的茸、血、鞭等不仅将男性的生殖年限大大延长,而且将做母亲的权利重新赐还给那些渴望做母亲而不能的芸芸众生,对人类的繁衍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人们崇拜是理所当然的。三、一个鏖字,把鹿文化推向了政治领域。鏖战的鏖在《康熙字典》中未列入鹿部,但鏖字从鹿,说明与鹿有关。据《康熙字典》载:《集韵》:尽死杀人曰鏖。《前汉·霍去病传》合短兵鏖臯蘭下。注:鏖谓苦击而多杀也。这些注释清楚表明,两军短兵相接,拼命搏杀,使用的当是鹿下颌骨武器。鏖又从金,说明造此字时可能出现了金属武器,但同时又从鹿,这说明当时骨武器仍在使用,或者应该看作是对远古战争的记忆。鹿与战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历史记载,在北京山顶洞人的居所,就曾发现鹿角和鹿下颌骨。虽然都是残件,但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认定它们是山顶洞人所使用的骨器, 这是很有见地的。鹿的下颌骨是天生的工具或武器。只要敲掉门齿这一块,就可以得到左右两件下颌骨武器。鹿的犬齿严重退化,门齿与臼齿之间有十公分左右空挡,鹿下颌骨的这一段粗细也正适合手握,相当于天生的刀把。完整的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敲掉窠突后酷似后来的青铜戈,特别是戈援那弯出的胡,简直像极了。不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则象砍刀或棒槌。这种鹿的下颌骨武器,长约四十公分,宽约十多公分,长短合适,分量适中,抡起来很趁手,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并且取得容易、也便于携带,这种武器绝对优于石块、棍棒,在当时应该是属于尖端的武器。这样一来,对逐鹿中原中鹿的原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逐鹿中原”语本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唐魏征《述怀》诗“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这里的鹿比喻帝位、政权,这是人所共知的。鹿为什么堪比帝位、政权呢,说明鹿在历史上作用很重要。但人们対鹿的认识,一般都只局限于食用和药用方面。即使联系鹿字禄的谐音引申,显然分量与帝位、政权相比是不够的。如果仅限于此,那还不如说“秦失其鼎”来得明确。司马迁不仅是严谨的史学家,也是文学大家,他不可能犯以轻喻重的错误。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说明鹿还有没被人们认识的地方。这里的关键就是鹿下颌骨武器的发现和认定。在石器时代,乃至青铜武器出现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应该说拥有此类武器的多少,就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在战争之前,各部落都往往要先去追逐鹿群。鹿群就是武器库。得到鹿群就得到武器,失去鹿群,就等于失去武器来源。当然帝位、政权就难保。这样,鹿就等同于帝位、政权了。这应是司马迁所说“失其鹿”的原意。目前,已知的人类战争发生在约五千年以前,而青铜兵器直到三千五百年前才出现。那么,先前的一千五百年当中,人们打仗以何为武器呢?石块、棍棒当然也行,但人们绝不会放过早已熟知的骨角器这种以前能用来打猎(其实是人与动物的战争)而且已用习惯的武器。历史上鹿譬如麋鹿的全盛时期是前一万至四千年,时间上也与战争历史是基本吻合的。因为象麋鹿这样的大型鹿种的下颌骨最适合作武器。前四千年至前三千五百年,鹿群逐渐减少。惟其少,因而要去逐,逐鹿是战争之前必经的过程。这样,我们对吴戈名称的来历也该有个正确的解释了。屈原在《楚辞.九歌.国殇》中有云︰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里的吴戈历来被解释为吴地所产的戈。其实,这是个误会。吴戈就是麌戈。麌是多音字,音yu亦音wu,意为公鹿,因为公鹿形体大于母鹿,雄性动物骨骼的密度也大于雌性,故麌的下颌骨当属精良武器。当时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武器名称应该就叫麌戈,麌从吴,后人可能字用混了,写作了吴戈,吴亦又音yu。不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武器原本该叫鹿牙棒,后来也误称狼牙棒了。因为古时候有一种动物麡,是长得与鹿很相似的狼,所以麡从鹿,可见鹿与狼原本难以区分,难怪古人分不清。骨武器淡出历史以后,骨质麌戈被青铜戈代替,名称沿袭下来了。狼牙棒即失传,但其名称在民间仍有口头流传。到了宋代,人们创造了一种在木棒一头加铁钉的武器,拟称狼牙棒,便把历史真相掩盖了。至于麌从吴,是否与吴地有关,另待考证。四、一个麟字,则把鹿文化引进了思想战线。麟,也称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但麒麟二字皆从鹿,说明从有麒麟之名之日起,人们就认为其与鹿有关。从麒麟的组成要件看,其主体部分公认是鹿身,也说明麒麟是以鹿为主组建的。麒麟可以看作是鹿的升级版。尽管后来麒麟被罩上各种各样的光环,但民俗也只承认麒麟送子的基本功能,当是鹿助人生育的传统观念的遗存。关于麒麟,目前出土文献中最早而且是目前仅见的关于“白麟”祥瑞的记录,是甲骨刻辞中的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内容为一次战争后举行献俘礼的记录。关于此说据说目前尚有争论。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为《春秋经》哀公十四年的“西狩获麟”。《春秋经》哀公十四年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左传》哀公十四年谓:“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 ‘麟也。’然后取之。”据此后来有孔子作《春秋》止于获麟的说法。从这个记载可知因麟很稀少难见,故一般常人不认识。孔子作为圣人,具有生而知万物的能力,所以只有孔子才能辨认出麟。这次是孔子成全了麒麟。因为如果不是孔子认识,麒麟这次就白出现了,尽管出现的不合时宜,还惹得孔老先生伤心落泪。麒麟在历史上另一次大张旗鼓地再现,是汉武帝获麟。《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获白麟,作《白麟之歌》。这次则是麒麟成全了孔子,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推向了封建统治思想的巅峰。本来,儒学与鹿也有很密切的联系,例如孔子编定的《诗经﹒小雅》的鹿鸣篇,就历来被解释为鹿的德音的表露。鹿的德与儒家的仁也不谋而合,可能是因为世界上实有动物过于平凡了吧,为了抬高儒学的身价,最终推出了鹿的升级版麒麟的形象。麒麟形象一经推出,就被逐步赋予了比鹿更加十分优秀的品质。《艺文类聚》引《说苑》云:“麒麟含信怀义,音中律,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又传说麒麟生性善良仁慈,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却长肉,是“设武备而不用”。只有天下太平,政清民和,麒麟才会出现。这些记载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体现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汉代随着大一统帝国的不断稳定,汉武帝听从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不仅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与儒学息息相关的麒麟也以儒学的代言人形象正式亮相。这与董仲舒也有很大关系。董仲舒认为,道德伦理规范是人类所特有的,如果社会没有了孝悌、衣食、礼乐,“则民如麋鹿”,相反,有了“则民如子弟”。他还假托三皇五帝时代表述他的理想社会模式,一旦这个社会顺应天意而形成,则各种吉兆都会出现,诸如下甘露、生朱草、出醴泉、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这里不仅有民如麋鹿的比喻,而且有麒麟兆瑞的想像。可见,董氏不仅重新解释儒学,使之适合当时时代要求,在汉代的麒麟崇拜中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这应该与他的独尊儒术的主张是配套的。麒麟,犹如现代企业的形象标识,最终完成了儒学形象代言人的形象包装。汉武帝获麟说,麒麟阁的兴建,都应该是同属于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而这个方案的总设计师就是董仲舒。正是通过这样对儒家学说的完美包装,隆重推出,才奠定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思想从此不可动摇的基石。(结语)事实上,历史上鹿文化的发展并未到此结束。譬如龙文化就含有鹿文化的因素,那高高在上的龙角就是鹿角。鹿、麟、龙三者之间具有层层推进的关系,这仨字的声母相同,也决不是偶然的。但限于题目的范围,在此不便作系统论述,只有等待更加合适的机会了。仅从上述即可看出,鹿文化与汉字字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鉴于本人学识有限,对此命题如何作更为深入的探讨,或者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字词与鹿文化的这种联系,亟待有识之士来完成。【北京通州九鹿鹿业】位于通州区大运河深林公园旁小甘棠工业园,鹿园依水相伴、主人的热情好客、3000多只梅花鹿温和驯顺,给人世外桃源的感觉。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鹿茸片、鹿茸血酒、鹿鞭、鹿筋、鹿尾、鹿肉、鹿心等都为纯原生态新鲜鹿保健品。 QQ: 热线电话400-让我们一起传递爱,传递正能量!
点击展开全文
中国鹿业协会理事单位---九鹿鹿业集团、公司下设大型梅花鹿养殖场、鹿产品专卖店、鹿全席酒楼等产业链
24小时服务热线:400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给汉字下面加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