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莫若卿的意思卿卿性命是什么意思?

男的对女的说“知我者,莫若你也”包含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男的对女的说“知我者,莫若你也”包含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了解我的人,没有一个会像你一样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他发自内心的感谢!但不包含特殊含义1说明他对你有好感,正通过各种方式对你表明!2,你对他了解
说明你只适合做他朋友
你是他的红颜知己!`
男的喜欢女的
这句话似乎有问题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知我者也,莫若霞是什么意_百度知道
知我者也,莫若霞是什么意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知道我理解我懂我的人,莫过于霞。霞是一个人的名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诗祖_百度百科
[shī zǔ]
诗祖,一般指中国古诗的创始人、和。尹吉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人,是中国第一部诗集《》的第一位编撰者,比屈原的《》整整早600年,而荀况则与屈原并称为“辞赋之祖”。shī zǔㄕㄧ ㄗㄨˇ诗祖(诗祖)诗的某一流派的创始人。元 《瀛奎律髓》卷一:“ 陈拾遗 子昂 , 唐 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清 《翁覃溪先生以先文节公像属题》诗:“百,坐朝诗祖来如奔。
(公元前852—前775),即兮伯吉父,周(今)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人,是中国第一部诗集《》的第一位编撰者,比的《》整整早600年。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尹吉甫,是的大臣,官至,据说是《》的主要采集者,、诗人、,被尊称为中华。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今),死后葬于今房县,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后听信谗言,杀了他。不久知道错杀,便给他做了一个金头进行厚葬。为了防止盗墓,修建了真真假假十二座墓葬于东部。
尹吉甫,是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人。(古民族)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周宣王五年(前823),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并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负责征收南等族的贡献,并在筑城垒。遗物有青铜器。湖北有尹吉甫宗庙-----建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的房陵宝堂寺,有尹吉甫抚琴台遗址,有尹吉甫、湖北有墓和墓碑遗址。
西周宣王时,北方猃狁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侵扰甚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率军反攻到太原而返,驻防今城一带。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曾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俱低。”又载:“受命北伐猃狁,次师于此,筑台,教士讲武,以寇,遂殁于斯。”
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
位于城西北5公里黄家洼村西南处,俗称。封土高1.9米,东西长5米,南北宽2.5米。曾有西周晚期青铜器“兮伯吉父”盘出土,盘上有铭文133字,记述了尹吉甫征北严犹和征收南贡赋情况。清甫巡,曾命官员到坟前祭奠,并刻石立碑(现碑已毁)。今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吉甫增城筑台、抵御猃狁之事在平遥一带世代流传。明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周卿士尹吉甫庙记》载:“人美公《六月》之作,所谓‘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北伐猃狁,至于太原’。既不恃胜贪杀,也不乘败穷追,仁义之师也。是其葩经,而道统攸寓;武戡夷丑,而治统以垂为宪之名,岂决溢哉?其庙貌祀仪,宜与天壤同悠久也。”至今,位于墙上面的尹吉甫点将台和东城墙内侧的尹公庙及城墙外侧的尹公墓尚保存完好。
尹吉甫,姓兮,字伯吉父,房陵(今房县)人,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公元前828年,周宣王继位,选贤用能,国家兴旺,周室中兴。他任用尹吉甫、、、为大臣。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一个封建朝代,由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今陕西省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被封为太师。
古房陵有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的故土有着大量的尹吉甫的文化遗存。西周以后的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后来一直成为王宫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特别是房陵历朝历代官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尹吉甫在故地建墓、修祠、造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诗房陵,葬于青峰的历史事实,更是为了启迪后人做“忠孝”的榜样。
但是《幼学琼林》则提到了尹吉甫听信后妻不实之词,放逐自己儿子伯奇的故事:“欲知孝子伤心,晨霜践履;”《初学记》说:“琴操,履霜操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尹吉甫之子也。甫听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而自伤无罪见放逐,乃援琴而鼓之。”尹吉甫听信后妻,将儿子伯奇赶出家门。伯奇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而被赶出,就在被赶出的这天早上就这路上的寒霜,写成了琴曲《履霜操》。  这《履霜操》是这样的:“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房县民间有着大量有关尹吉甫的鲜活生动的传说故事,更有大量翔实的文物遗迹。有关尹吉甫的遗迹,有多处,其中为祀祠尹吉甫而修建的石窟“青峰”,大门用雕刻,寺中精美的石门、、望柱、挟栏等就在绝壁上雕凿而成,寺内供奉着尹吉甫的石像,其像手中还握着一个大毒蜂。(另有传说)寺前有八间木雕结构庙房,还有高大庄严的,有二遵高浮雕龙凤碑、凤帽,都是远古御碑。清朝又两次扩建。有一巨立碑记。首句就点到说:“夫青峰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之佳城(佳城指古墓地)……”有关尹吉甫的传说故事在房县经群众口耳相传,世代不绝,与相关遗迹交相映证,特别是与尹吉甫有关的多处天官坟在房县的传说,更为生动传神。
在房县民间诗经民歌传唱从古到今,流传甚广,全县东、西、南方八个乡镇中大批农民能够用不同形式歌调唱出诗经“关睢”、“伐檀”等多首《诗经》诗歌。一篇《诗经》作者的故乡仍在传唱《诗经》的文章,曾经轰动大江南北,响彻海内外。
有人说尹吉甫是人;也有人说他是古蜀国江阳人,但是诗经过学会会长、师大教授先生说:“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重臣,于文治都建有重大的功业,是对华夏民族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他又是确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诗人,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诗保存至今,或美或刺,在思想和艺术上已相当成熟,比战国时代的要早四百年。论先后,中国诗史应把他列在前面。尹吉甫采邑在房县,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湖北省房县为籍里,可考可信。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原典,诗经学是世界性的学术,尹吉甫是房陵人而不是古蜀国江阳人,河北南皮县、的吉甫墓都是纪念墓,泸州之说系误传。湖北省房县发掘出当地民歌与《诗经》乐歌的结合,以及与尹吉甫相关的民间传说,很有价值。”
过去县城东关有一方赑屃座的大石碑,俗称,记载尹吉甫生平事迹,文革后不知去向。听说房县博物馆现藏有一方周太师尹吉甫碑,不知是不是那方龟托碑。
尹吉甫姓兮名甲,字吉甫,尹是官名。后人以官为姓,称作尹吉甫;成为的滥觞。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名臣、贤臣,用后世通俗的说法,可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当时北猃狁入侵宗周,进攻到了泾水北岸,形势相当吃紧。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猃狁,取得胜利,反攻到太原,并在平遥一带驻防。尹吉甫还曾奉命在成周一带征收南等族的贡赋。有一件很有名的青铜器兮甲盘,记载了尹吉甫猃狁有功受赏及向征贡赋。《诗经六月》也详细的记载了尹吉甫伐猃狁之事。
尹吉甫和《诗经》很有些关系,《》中有些篇章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象《大雅》中《》、《》、《》、《》诸篇。曾曾问他那位咏柳的侄女《诗经》何句最佳,道蕴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更新的说法是《诗经》一言以蔽之是尹吉甫一人所作,持此说的好象是的李辰冬先生,他作了一本《诗经研究方法论》,认为“三百篇的形式有点像民歌,实际上,作者是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无个性,而三百篇篇篇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如果李先生的说法成立,尹吉甫可不是率尔操觚,而是比屈原早五百年的大诗人。但李先生的说法仅是一家之言,和《诗经》是民歌总集的传统说法相比,显得单薄,不好轻信。
尹吉甫也有不能让人首肯的地方。《贪恶鸟论》云:“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黍离》有句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对父亲尹吉甫的哀怨溢于言表。不过,对《黍离》诗的这种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
虽然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是《诗经》,但是,它是来源于民间的多人合集,,并非出自一位真正的诗人之手。因此说,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他被后人尊称为“诗祖”。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末期(今湖北秭归)人,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黄老道家。屈原虽忠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这种,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主要有《》、《》、《》等。他创造的“”,与《》并称“”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1])人,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华夏族,名平,字原。
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据推测生于公元前342年3月6日,卒于公元前278年4月26日。屈原是之子的后代。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信任,任、,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律法的制定,主张,举贤任能,,提倡“”。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律法的时候,不愿听从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但是还是与秦国结盟。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开始了流放生涯。秦国假意说要与楚国节亲,让楚怀王去商量,屈原劝其不要去,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
即位后,并被到。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就在同年五月屈原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 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
“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当年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左右),屈原在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而死。,就是因此而来的。
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2年。《》中的两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认为&摄提&是指&摄提格&,太岁在寅曰摄提,这是以岁星所当的年次而言;朱熹则以为&摄提&是星名,这个摄提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这里以摄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据邹汉勋、刘师培用和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的《》。根据《》“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因此屈原应当是出生于楚宣王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六日,公元前342年3月6日诞生于楚国丹阳,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从屈原的作品中看,他作为贵族参与了楚国的巫术活动。考古文献表明,楚国上层贵族信巫成风。 学者称:“将江陵楚墓竹简所载诸神和《楚辞·》祭祀的神灵进行对应比较,可以发现竹简所载的神与《九歌》所描写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进一步为人们了解屈原当年从事巫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旁证材料。”[4]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之职后,转任,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派庶长及、甘茂率军迎战,韩国也派兵相助。两军于丹阳交战。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楚怀王十分愤怒,就动用国内全部兵力又一次袭击秦国。两军在蓝田交战,楚军又大败。韩国、魏国听到楚国受困,就都南下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楚国听到消息后,就率军撤出秦国。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屈原的著作《国殇》即是对这场战争中楚国阵亡将士“封尸”而作的追悼词[5]。
此间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到了。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两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并在宜昌烧楚先王陵墓。这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的人,同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族(),末期赵国人[1]
。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时因避刘询,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的,后为楚(位于今)令。
荀子对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的‘’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所写的《·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都是他的,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元和姓纂》载“晋有生庚裔荀况”,而关于荀氏的记载见于()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僖公九年《传》正有“”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
荀氏的传承为生,逝敖生,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林父生,庚生,偃生,吴生。荀寅在与的斗争失败后,中行氏族人为了避祸,又纷纷改回荀氏,这就是赵国荀氏的由来。
唯物思想家
荀况是新兴的思想家。他的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逻辑、政治、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27];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文学兼教育家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他采用当时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荀子纪念馆
荀子纪念馆,是2014年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景观,位于中国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这个建筑是为了纪念荀子而建。
墓位于临沂市兰陵兰陵镇东南一公里处,黄土堆积的坟丘。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东西两端高7米,中间高3米,上面遍布刺槐,墓前有石碑两块:一是清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立,碑额篆书为“补建荀子墓碑”,碑文及署名已不清;另一块是三十年(公元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立的,上刻“楚兰陵令荀卿之墓”。1976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如今,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墓地已建成为大型仿古式陵园。如今在临汾市安泽县修建有纪念一代儒学家荀子的荀子文化园,山顶矗立着大儒的雕像,俯瞰着这片赋予了他生命的热土和汲取了甘甜乳汁的沁河。
荀子雕像底座8米,象征全县8万人民之深情,像高19.67米,寓县域面积1967平方公里之广义,托起荀子这位令故里人永世引以为骄的时代超人。园林专家提供的信息说,如此高大的花岗岩雕像当数全国之最。[2]
李如志,《帝师荀子》:“荀子出生在战国晚期,赵国是当时的中原大国和强国,邯郸与当时的临淄、咸阳、大梁等城并称五大都会,在某种意义上,邯郸即是赵国的代名词。司马迁写《史记》时,原来意义上的赵国已不复存在,刘邦封自己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其封地就是邯郸。此时河南的中牟、山西的安泽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特别是山西的安泽,本来属于韩国,后归赵国。司马迁又是严谨的史学家,在《孟轲、荀卿列传》中称荀子为赵人就是说他是邯郸人。“新华出版社出版。
.安泽政府网[引用日期]卿且抱琴来_百度百科
卿且抱琴来
《卿且抱琴来》是由潇湘书院连载的小说,作者是碾冰为土
她,是茗南山上一个普通的医女,母亲留下唯一的遗物就只是一封信而已,遗命则是要她找到十八年前母亲的一位故人,这,究竟是为什呢?在找寻故人的途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掺和了一场“劫轿案”,惊艳于新娘的美貌,是偶遇还是冥冥中注定了丝丝缕缕的联系?在找寻故人的途中,无意中救下了北稽国的弈王,赠与她护身金牌 终于找到了那位故人,拆开母亲的书信,却意外得知自己是前朝将军的女儿!冒险闯宫,险些被擒,那个蒙面的黑衣人又是谁,他怎么也在这里?为解身世之谜,屈身为奴,甘愿做敌国太子的贴身婢女,却将自己陷入了西语国的权斗倾轧之中—— 太子府中,中夜闻琴,引领她寻声而去,究竟是魂魄的召唤还是另有隐情?★★★ ☆☆☆ 她,原本只是想圆了母亲的夙愿,又谁知这一切都只是刚刚才开始的人生而已—— 我醉欲眠卿且去。在他的吟唱中,何等的洒脱不羁,又是何等的悲风伤秋 他,风雅俊秀,面对着国仇家恨,是选择忘却还是收复?在他温和的外表之下又潜藏着怎样的阴谋战略?金麟岂是池中物?天下纷争,腥风血雨,挥斥方遒,他能否力挽狂图?明朝有意抱琴来!知我者,山中幽士,必是抱琴而来!云卷风舒,山中对酌,静享人生,要有两个人才有意思啊!寄我以痴情,报君之至情,藐世间之绝情 家国天下犹未定,书剑飘零。时空多变转,十八年前一梦,繁花落尽成尘,看今朝风云变幻,江山儿女几多情!卿且翻开书页,我为你细细道来—……米芾_百度百科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时人号海岳外史[1]
,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2]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后曾定居(今江苏)[3]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举止,遇石称“兄”,不已,因而人称“”。宋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3]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拜中岳命帖》等。[3]
米芾拜石图(明代 陈洪绶)
年(1051年),米芾出生。[4]
米芾是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襄阳书家罗让。[5-7]
宋仁宗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岁,写碑刻,临、字帖,人谓有笔法。
宋四年(1067年),米芾随从母亲阎氏离乡来到京都汴梁侍奉高皇后。
治平六年(1069年),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宋神宗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书省改尉。[8-9]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临桂县、含光县尉,十月后任职长沙,至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
宋神宗五年(1082)三月,米芾来黄州访苏轼。“米芾、董钺、道士等来访。”[10-11]
这年,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今传墨迹《》,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有这样记载[12]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
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13]
元丰八年乙丑(1085年),官任杭州。
宋哲宗元年(1086年),苏轼六月任知州,十月以礼部郎中召回京城,十二月二十日到京。[14-17]
元祐二年(1087年),迁居镇江丹徒。米芾诗《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三首》,六月或七月,苏轼等十六人于晏集。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元祐四年(1089年),米芾在扬州。时年五十四岁的苏轼,四月出京,六月往扬州访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东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钟山砚铭》一首。[18]
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任雍丘知道县。[4]
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称为绍圣元年,1094年),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嵩山)。[23]
宋哲宗四年丁丑(1097年),任职使。
宋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由涟水军使改任拨发运。
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在江淮间,任发运司属官。同年,苏轼生病,米芾多次拜访并送“麦门冬饮子”于。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八月中秋,苏轼去世,米芾作《苏东坡挽诗》五首。[25-26]
二年癸未(1103年),由发运司属官改任、书学博士。
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书学博士,后任知州。
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知州。后卒于任上,葬于(今江苏)西南长山脚下。[27]
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的《》。这先人为主的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恶札”。
尽管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书写的《》《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虽然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元祐六年(1091年)后,米芾卜居海岳庵时,又学过书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在定型的书法作品,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也是如此。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黄庭坚之评价褒贬分明,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宋人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以书法,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碑,且都题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还用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28]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临沂使君帖》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强调要在气质、意趣等方面严格分辨二者的区别”(阮璞《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辨》)。他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等,都是以传统的造诣、功力、格法标准来要求绘画的。简单地说,就是旧的传统,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画之祖的米芾却不屑于这样的调和,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28]
米芾自称“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29]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米芾的绘画源出董源。董氏的绘画多写江南山色,米芾已有的评述都是从整体气氛着眼的,但米芾并没有从中寻找适合表达的东西。米芾讲究“不取工细,意似便已”,他虽有临摹“至乱真不可辨”的本领,却更热衷于“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通过一番选择,米芾找到董源所用的“点”。本来,董源的“点”是披麻皴的辅助因素,服从于表现自然质地的需要,点与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构成了某种写意的整体气氛;在的笔下,尤其是山头的焦墨点苔使笔墨本身具有了某种独立意味的写意效果。董、巨的点都有受制于造型目的的性质。在二米的笔下,点已几乎成为造型的全部,且有了相当程度的写意性。所谓“落茄皴”,事实上就是一种以点代皴的写意画法,“用圆深凝重的横点错落排布,连点成线,以点代皴,积点成片,泼、破、积、渍、干、湿并用,辅以渲染表现山林、树木的形象和云烟的神态”。完全放弃钩皴点擦的传统方法。卧笔中锋变化的随意偶然效果,不拘常规,不事绳墨,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眼界,难怪当时并没有积极的反应,甚至遭到“众嘲”、“人往往谓之狂生”。(《画继·轩冕才贤》)
米芾绘画作品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
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
《砚史》(米芾)
题选择达到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29]
米芾对中华古典赏石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通过长期的赏石实践,以一个艺术家独到的审美体验,先后成就了一部《》和言简意赅的“相石四法”。[30]
砚石古又称“研山”,属文房石类。米芾不仅收藏、赏玩各种天然奇石,还是个痴迷如命的收藏和研究砚石的先驱者之一。他所著《砚史》,《四库全书提要》曾给予很高评价,对后世研究砚石的影响很大,而他收藏名砚的故事也十分传奇。南唐后主李煜藏砚甚多,其中“三十六峰砚”和“七十二峰砚”都曾被米芾收藏并研究过。[31]
李后主死后,此砚石流落民间,流转数十人家,米芾爱极,曾以五百两黄金购得。后不慎又将此物丢失。米芾痛惜万分,曾赋诗云:“砚山不可见,我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予频泪滴。”
米芾所作《砚史》虽逾千年,但对后人研究、认识文房古砚的材质、形制、纹饰乃至制砚工艺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相石四法”在中华赏石文化史上的理论地位也极其重要,这一理论不但引领了当时的赏石潮流,至今仍然是赏石界“回归古典,感恩本真”的经典。[30]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在书法理论上,尤其是对草书理论上极力反对唐朝书法尚法循规的法度,过分注重魏晋平淡天真,崇尚二王的法度。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集古出新,追求个性创造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言语之间无不充溢着豪迈之情。米芾的“集古字”,其实就是他学习书法的经历。米芾学习唐人书法后进行反思,发现唐人书法的缺陷与不足继而转学晋人“尚韵”的用笔精髓,以期望达到潇洒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米芾集众家之长,这在本质上讲是他立意创新对“趣”追求的心理表现。
贬唐崇晋,源于审美选择
米芾初学书法是由唐入手,只不过是米芾在深入地临学唐人书法之后,对唐代的书法进行反思,发现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受楷书法度的过分约束,书法的“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出来,才开始产生批唐意识。米芾书论《海岳名言》中对唐人书法评论中看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由此可见,米芾是在发现唐人书法过度重视法度,致使唐楷“趣味”逐渐缺失,呈现出过度的程式化和理性的弊端,这和米芾所追求的潇洒自然的“真趣”是相悖的。然而,晋朝的书法讲求的是自然率真的审美境界和米芾所追求的“真趣”审美不谋而合。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如今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28]
《》手卷,水墨纸本,高36厘米,长138厘米,分三段。第一段为米芾用澄心堂纸书写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较之《多景楼诗》《虹县诗》少些飞白灵动,更具刚劲、奔腾、沉顿雄快,乃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启功先生赋诗赞曰:“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此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时被右承相贾似道收藏。递传到元代,被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收藏。清代雍正年间,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收藏。由于历史的原因,此卷不幸流落到东瀛,被日本有邻博物馆收藏。[33]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帖》明代归、董其昌、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虹县诗卷》系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11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13年刘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
此卷为米芾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挥毫写就的自作诗。米芾的大字行书传世极少,而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贵。
多景楼诗册
米芾《多景楼诗册》局部
《》是米芾晚期作品,用笔老辣、厚重,间架欹侧中见稳健,极为豪放,笔力雄伟。“刷字”的运笔方式在此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许多笔画的起笔呈现散开的锋毫。一些竖笔、撇笔因运行急速而留出飞白。整幅作品气势豪迈,跌宕的笔画间蕴涵着巨大的张力。
《多景楼诗册》由11开册页组成,每页纸本纵31.2厘米、横53.1厘米,共写有41行字,每行有的为二三字,有的则只有一字,充分显示了米芾大字行书的磅礴气魄。《多景楼诗册》原为长卷,在宋时已被人装裱成册,明清时期为不少收藏家递藏,是流传有序的书法巨迹。[34]
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附录作品列表
书法作品 《乡石帖》 《虹县诗卷》 《三吴诗帖》 《吴江舟中诗》  《拜中岳命作》 《清和帖》 《岁丰帖》 《留简帖》《临沂使君帖》《闻张都大宣德尺牍》 《值雨帖》 《箧中帖》《伯充帖》《苕溪诗卷》《竹前槐后诗卷》《蜀素帖》 《逃暑帖》 《盛制帖》  《方圆庵记》《珊瑚复官二帖》《公议帖》《彦和帖》 《吾友帖》  《苏太简参政帖》 《叔晦张季明李太师三帖》《新恩帖》《来戏帖》《烝徒帖》《中秋诗帖》 《秋暑憩多景楼帖》  《研山铭》 《韩马帖》《戏成诗帖》 《淡墨秋山诗帖》 《穰侯出关诗帖》《向乱帖》  《粮院帖》  《恶札帖》 《法华台诗帖》 《向太后挽词帖》 《焚香帖》《惠柑帖》《道林诗帖》《提刑殿院帖》《致伯修老兄尺牍》《晋纸帖》《贺铸帖》《丹阳帖》《论草书帖》《致伯充尺牍》《甘露帖》《真酥帖》《政事帖》《王略帖赞》《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臈白帖》《陈揽帖》《知府帖》《紫金研帖》《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自叙帖》《建州帖》《乐兄帖》《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诗词作品 《望海楼》 《水调歌头·中秋》 《满庭芳·咏茶》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米芾是北宋最杰出的艺术大家之一,造诣全面,主要体现在书法、绘画与收藏三个方面。
米芾书工各体,尤以行草见长,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其“刷字”书风至今盛行不衰。他首创以繁密的墨点堆叠成山峰,表现云雨中山峦的浑厚润泽,效果独特,前无古人,画史称“米点山水”,推为文人山水画的开山巨擘。可惜没有真迹流传于世,我们只能从他儿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以及后世无数仿学之作中见其端倪。米芾雅好奇石,留下过“米颠拜石”的典故。作为书画家,他还特别喜欢罗致名砚和各种文房佳器。历代名家的书画精品当然更不肯放过。凡经他收藏、品题之物,无不身价倍增。[35]
: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2]
《宋史·文苑传》:
米芾书画全集
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笔意。[36]
书法家:能在中国的北京看到米芾的《研山铭》,饱了眼福。过去看《研山铭》的照片高兴,临《研山铭》高兴。今天我90多岁了,看到了真的《研山铭》原作,是眼福啊!能多看几天就多看几天。
明代庐州府同知:清风灏气,至今袭人。
清代书法家: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宋朝:①米书超逸入神。②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37]
明代书法家:①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②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37]
《·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宋代: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38-39]
宋高宗: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38]
《米公墓志铭》: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明代:予尝评海岳翁书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38]
自宋代以来,米芾的书法影响可谓是举足轻重。米芾的法书,一般认为,学米书的第一家,应推他的长子米友仁,子承父传,颇有建树,小米的《动止持福帖》颇具老米风格。宋代《鹤山集》云:“元晖书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子弟,自有一种风格。”
米芾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在南渡之后。据记载,由于绍兴天子访求其书,广为收罗,藏之内府,始贵重于天下,并命人镌刻《绍兴米贴》于是天下翕然学米。
南渡后,、、、、等先后取法米书,颇有成就。南宋孝宗、宁宗时代的吴琚,字居父,居云壑居士,高宗宪圣皇后的侄子,太守郡王吴益之子。官至镇安军节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书史会要》评他:“字划类米芾,而峻峭过之。”《容台别集》也有记载[42]
。其专学米芾书法,是公认的学米高手,他的精品几乎可以与米芾书法乱真。其用笔侧锋居多,锋芒较露,强调轻重对比,行笔轻捷。由于皇帝的推崇,秘书在民间也大受欢迎。米芾的影响不仅限于南宋,与南宋对垒的金朝,也盛行米书,代表者为米芾之甥。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书法的追随者,研习米字又取法晋唐,为世人所称道。他的书法深得米芾风格,气度不凡,但锋芒稍微险敛,结构趋于端稳,气息平和舒缓[43]
元代书家极力复古,回归晋唐,大都受赵孟頫的影响。、、等人却舍赵学米。米芾《珊瑚帖》跋尾有世族至元间人施光远书,尚得大米遗意,但运笔缺乏骏迈之势。
明朝初期和中叶,沿袭元代书派,大体上仍不脱的风格,此外,宋克,“二沈”(沈度,沈粲)之书,亦颇流行,之后,学米渐众,因明人喜欢游戏翰墨,追求奔放纵逸,米书正好迎合他们的这种性情。诸如、李应桢、、、、、、、米万钟、、等,各得其所。其中,董其昌,王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清代碑学兴起,别开格局。但帖学余风未减,、、许友、、、姜宸英、张照、陈弈禧、、、王文治、、、等人依然坚持帖学的道路,他们虽然深受董其昌书风的影响,却能旁涉米芾以及其他名家书迹,寻求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以来,人们对米芾书法艺术和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习米书更是蔚然成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米芾喜爱至深,为了一台砚,
《米颠拜石图》(清任伯年绘)
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米芾爱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著有《砚史》一书。[44]
米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据史料记载,米芾为官的一大特点是“用文雅为治,尚礼教,祛淫祠”。北宋绍圣四年,米芾出任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主政两年,多有惠政。期满离任时,乡绅百姓略备薄礼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还亲自逐一检点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夹带。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45]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
。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在《》时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这里可以看出米芾对玩石的投入与对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并开创了玩石的先河。[46]
满庭芳由来
将奉为至宝。除了“四学士”和,书画名家米芾,也是苏轼的座上客。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途经扬州时,曾召米芾前来相见。苏轼再次拿出“密云龙”,与他共享。米芾则为此曾写下《》,词题就叫《咏茶》。不言而喻,词中的“美盼”“娇鬟”就是朝云,这一年她二十六七岁,正是女人一生中最为光艳动人的时刻。只见她在帘外燃起小炉,轻轻倒进瓶中专用的泉水,不一会儿,紫色的沙瓯里色如玉乳,轻涛微翻。朝云轻挽翠袖,“稳步红莲”,恭恭敬敬地将茶献到客人面前,素有“米癫”之称的青年米芾早已既醉又癫,愁妒齐翻。直到朝云歌声响起,他才再度清醒,止不住对她频频顾盼,心生艳羡,直到曲终人散。
米芾的书画作品多为人所收藏。今人恰恰可以从他自己的书画题签上发现“芾”的读音。原来,米芾早先签名都写作“黻”字,而“黻”字只有一个读音。米芾在自己写的《〈王子敬帖〉跋》中说:“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装,时以芾字行,适一纪。”一纪就是12年,从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为元祐六年(1091年),这年米芾41岁。也就是说,元祐六年(1091年)米芾41岁时,才改称米黻为米芾,这个“芾”是由“黻”改来的。
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现
今看到的“”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传说,有一次,一个书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五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画又来了,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
米芾非常爱干净,只要用手拿过东西,马上就把手洗一遍。因此无论走到哪里,仆人都带着一壶水,随时准备着伺候。米芾洗手从不用盆,嫌盆里的水不干净。仆人用一把银壶倒着水,米芾用手接着水洗,洗完后还不用毛巾擦,两只手拍打拍打,直到晾干为止。
对于自己的私人物品,米芾不准任何人染指。有一次上朝时,米芾的朝靴被人动了一下,这下麻烦大了。回到家,米芾把朝靴洗了又洗,刷了又刷,最后把朝靴洗破了、穿不成才算结束。自己的东西别人不能动,别人用过的东西,米芾当然更不会使用,为此甚至不惜丢官贬职。米芾曾担任太常博士,主持朝廷祭祀活动的时候,要穿规定的祭服。米芾嫌祭服有人穿过,就拿回去洗一遍又一遍,结果把祭服洗得变了色,自己也被罢了职。
最为可笑的是,米芾给女儿定亲的时候,挑来选去总是感觉不合适。后来有个南方来的小伙子,名叫段拂,字去尘。米芾一看这个名字就高兴地说:“这个年轻人好,已经拂去灰尘了,再去一次尘那就更干净。”满意地把女儿嫁了过去。[47]
米芾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28]
《米海岳年谱》
《·米芾传》[48]
宋初勋臣,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3]
米佐,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赠、(县)公。[3]
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3]
米友仁(),小名尹仁、寅孙、鳌儿,字元晖,人称小米。继承父法,少量的作品传世,如《云山墨戏图》《潇湘白云图集》。[49-52]
米芾墓在江苏省南郊附近的黄鹤山北麓,为北宋晚期大书画家的衣冠冢。墓有石扩,直径11米,坟包径约4米,外包护石。王有台阶60级,两边置玉带坡,墓道由上而下向北伸,长60米。坟前墓碑,上刻1987年春重修,中央部分镌刻“宋礼部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学敬题”。墓门两侧各有一个下方上圆雕刻云朵纹的大理石柱,墓前50多米处尚有石坊柱一对,上刻联语:“抔土足千秋文史宜和笔,丛林纳数武来朝郎署。”自米芾墓重修以来,每年接待包括日韩东南亚在内的大量海内外的游客,许多慕名而来的文人骚客将之视为“文化之冢”。[53]
米公祠(米芾纪念馆),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
于明,后改名米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而修建的祠宇。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名单。[54]
米公祠始建无考,《襄阳县志》载:元末明初毁于兵燹,明代曾重修,并由吏部尚书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前619年)撰书《米氏世系碑》,记述米氏故里的沿革。
米芾书法公园
米芾书法公园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新城十里长山文化园西北侧,依托十里长山,毗邻谷阳湖和镇江市大学城,占地面积40.5公顷。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根据场地自然特征和景观特色,分为四大功能区域:书法体验区、书法展示区、书法教研区和文化休闲区。是中国唯一以书法家姓名命名的文化主题公园。2015年02月,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55]
北宋著名书法家、鉴藏家、美术理论家米芾自徒居丹徒,在丹徒生活达四十年之久。为纪念这位与丹徒有着历史渊源的艺术巨匠,建设米芾书法公园。
.人民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米芾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韵语阳秋》:元章始学罗逊书,其变出于王子敬。
《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宜,……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于濮安懿王讳,故或称罗逊。
米芾《群玉堂米帖》:余初学颜书,七、八岁作字,至大一幅,书简不成。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全宋词》:“以母侍宣仁皇后藩邸,恩补校书郎……。《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三说中以元丰七年说最为不确。东坡晚年(建中靖国元年)有‘恨二十年知元章不尽’之语,如元丰七年初识,则相差三年。元丰四年虽恰为二十年,然雪堂未建,米芾访雪堂则为虚。
米芾《画史》有言曰: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借去不还。
《自叙》: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独醒杂志》:元丰中过黄州,识苏子瞻,皆不执弟子礼特敬前辈而已。
《跋米帖》: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米芾到黄州拜访苏轼无疑,但是,均未言何年、月、日。
《与米元章书》:某自登赴都,已达青社……。复思东坡相从之适,何可复得?
①苏轼《书米元章藏帖》:元佑四年六月十二日与章资平同过元章②某以疾请郡,遂得余杭…,重辱新诗为送,词韵高雅,行色赠光,感服不可言也。③《与钱穆父》:前日作《米元章山砚铭》。此砚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钟山之侧。……因山作砚其理如云。过扬且伸意元章,求此砚一观也。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七年壬申九月,苏子瞻自扬州召还,元章知雍丘,具饮饷之。既至,则又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洒一行,即伸纸共作字。以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洒行既尽,乃更相易携去,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①宋·赵令畴《候鲭录》:东坡在淮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②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此事当发生在苏轼知扬州之后,米芾令雍丘之前。
苏轼《记张元方论麦虫》:元祐八年五月十日,雍丘令米芾有书,言县有虫食麦叶而不食实。
东坡有《与米元章》:①过治下得款奉,辱至礼之厚,愧幸兼极。②临辱访,欲往谢,又蒙惠诗,欲和答,竟无顷刻暇,愧负可谅。
孔凡礼《苏轼文集》
米芾彩像为清叶衍兰绘。
米芾《书紫金砚事》: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静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京口耆旧》:建中改元,坡归自岭外,与客游金山。有请坡题名者。坡云:“有元章在”。米云:“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坡抚其背云:“今则青出于蓝矣”。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自尔益自负矣。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汉江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砚史》记载:七十二峰砚,奇峰竞拔,洞壑奇绝,天欲雨则水出,欲霁则先燥。
.中国文化报[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人民日报海外版[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宋史》卷444《文苑六·米芾传》:“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中国书画网[引用日期]
黄庭坚.山谷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翰墨志》亦称《评书》《高宗翰墨志》《思陵翰墨志》,中国南宋书法理论著作,赵构撰。
纪昀等编.《四库全书·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
《容台别集》:吴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京口北固山有‘天下第一江山’榜书,即其笔也。始于都下见七言律书一帖,不款名姓,但又《云壑居士》印,偶阅经籍志﹙有﹚《云壑集》吴琚撰,知为琚书。已于新安白岳下,山客持晦翁﹙朱熹﹚书《归去来辞》,绝似米元章,后有“云壑”二字,因得审定。
《龠州续稿》:行笔绝类南宫父子,正书稍存廉隅,虽筋骨不乏,而姿态逊矣。
.新华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宋史·米芾传》:米芾字元章,吴人。因其母亲侍奉过宣仁后藩邸旧恩,补为浛光尉,先后任雍丘知县、涟水知军、太常博士、无为知军等官,后召为书画学博士。
①翁方纲《米海岳年谱》:盖生于寅岁,故以寅为小名。由此考之,友仁当生于熙宁七年甲寅也。②《全宋词》:友仁,字元晖,自称懒拙老人。芾子。生于熙宁五年(1072年)力学嗜古,亦善书画,世号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绍兴二十年(1151年)卒,年八十。
米芾《题赠叔晦》: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
岳珂《宝晋斋法书赞》:能书第二儿,二十岁化去,刳吾心肝,至今皓首之由也。
《全宋词》:友仁,字元晖,自称懒拙老人。芾子。生于熙宁五年力学嗜古,亦善书画,世号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绍兴二十年卒,年八十。
.人民网[引用日期]
.湖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中国江苏网 [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卿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