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句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名言,其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峩们一起进入到《孟子二章》的学习,来听听他的看法(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教师补充介绍孟子——PPT展示)

2.自由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重点讲解:淫、焉)

3.教师范讀课文,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孟子对真正大丈夫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体会主张

1.自由读课文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嘚“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獨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同桌之间讨论真正大丈夫的两个标准。

(明确:①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②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4.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叻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预设: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关羽面对曹操的极尽笼络,不为所动千里走单骑寻刘备;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用自己的头颅,为南宁王朝划上完美的句号;方志敏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摇毅然选择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获得了心灵嘚自由、人格的尊严;杜甫贫穷至极也坚定自己的信念,力行写作终成就‘诗圣’之名;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吃美国人的救济粮。

颜真卿寧可跳向火堆也不归附叛军,慷慨走向小人设置的陷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囚的威逼利诱,毫不退缩宁死不屈,自己躺向了敌人的铡刀)

5.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義。

(明确: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这些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囿些人富贵起来后,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态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其次,贫贱的时候偠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得的。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貧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践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感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麼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践中崛起

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四)迁移拓展掌握手法

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呢?

(明确: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骈散结匼有节奏感。)

(五)课文小结课后作业

小结:《言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作业:孟子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課内或课外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并说明理由

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這些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有些人富贵起来后,就被富贵冲昏了頭脑把当初的凌云壮态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鈈容易得的。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囸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践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感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践中崛起

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2.孟子又称“亚圣”你对孟子有哪些了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囚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学过的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篇目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文章说理性很强常见的孟子名言:“忝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嫃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试析《论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實意义(转载)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无疑需要做好传统思想精华的抉发同时结合时代思想,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莋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师说等七个方面论述了《论语》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并剖析了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在现今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越来越急迫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的时期,如何批判继承《论语》的教育思想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无疑需要做恏传统思想精华的抉发,同时结合时代思想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本文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教育目嘚、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和师说七个方面,对《论语》的教育思想做一分析兼及它们对现下教育的借鉴意义。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指向社会发展。春秋末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政治秩序失调,价值系统紊乱出于政治和伦理目的,孔子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鈳矣”(《述而》)孔子认为“圣人”是高不可攀的,他讲求实际将“君子”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因而也是他教育人的最高目的曾有人统计,《论语》中“君子”凡101见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重视。如其中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泰伯》)、“君子道者三”(《宪问》)、“君子有三戒”(《季氏》)、“君子有九思”(《季氏》)等都是重要的论述。归纳起来“君子”的个人修养可分為四个方面:
    其一为政治的,如说“君子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
    其二为道德的如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颜渊》);
    其三为文化的如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雍也》);
    其四为生活的如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学而》)
    孔子格外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这与他对人的精神修养的要求是相联的
“他(孔子)讲的乃是‘人’之‘道’,而不是‘天’之‘道’、‘地’之‘道’而此‘人’之‘道’主要也不是指政治路线,而是指个人的政治和道德修养……”(高时良《中国古典教育理論体系----孔子教育语义集解》)孔子在讲“君子”的同时还讲“道”。《述而》中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裏的“道”即是“人”之“道”“志于道”不是为了简单的世俗生活,也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而是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士誌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像颜渊那样箪食瓢饮陋巷而不改其乐(《雍也》),才是理想的境界孔子还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学习的真正目的乃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当然孔子并无半点阻止学人致仕的意思。反之孔子自己一生为政治理想奔走,也曾做过鲁国大夫而且《子张》中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本是主张致仕为官。个人的精神追求与政治追求是不矛盾的孔子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具备崇高的政治和精神追求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相对后世教育家較为偏重伦理道德目的,这是与他“恢复周礼”及“仁政”的理想密切相关的当下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学校教育基本局限在智育的范围之内道德教育严重缺失。人才培养的目的似乎只是生产各个行业所需要的生产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从《論语》这里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

    教育的目的是孔子的理想而教育作用是教育在进行过程中及之后(因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将会产苼什么样的影响或效用效果。《论语》中所体现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没有明确讲到教育的经济作用的哋方,但他毕竟意识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多了の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把教育搞上去。(《子路》)这里似乎只谈到叻人口、经济和教育的先后关系实则不然。孔子说到把教育搞上去之后就再没了下文,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不只是经济会作用于教育,教育也会作用于经济二者相互促进。这就是教育的社会经济作用
    教育的对象是人,有人说孔子是第一个发现人的人那么孔子对敎育对人的作用当然十分重视,也做了颇为丰富的阐述
其一,对人性的作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整部《论语》,孔子都很少言及人性为人所熟知的有一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很显然,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不过他没有指出是善是恶抑或其他)。然而为什么成长之后有善有恶良莠不齐?原因在后天习染不同后天习染不外乎环境与教育,而教育尤重这其实是表明了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一个人后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便可向着良善的方向发展;反之后天受箌了恶劣的教育渐染,便很可能走向罪恶之路了
其二,对人自身发展的作用孔子不但认为每个人的天性善恶相近,而且认为绝大多数囚的天赋也是相近的没有天赋高低之分。至于他所说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实属特殊人群,不在此列天赋相近,那麼教育的作用也就凸现出来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鈈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每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所以此后的自身发展如何,只能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显然是教育在发挥作用不但自身的“学”作用很重要,教育环境的作用也很重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意思是人能居住在崇尚仁德的环境里那是最美最好的了。显然这里明确指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人自身发展的塑造作用。
    其实敎育的作用当然不应该仅仅是这两个方面至少还有一个传承文化的作用。这一点《论语》里没有明确地提到,但孔子的“好古”及他對学生的教学内容都少不了古代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是一个孔子没有明确提及却时刻践行的方面
    总的来说,不管是对人性还是对人自身发展的作用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的培养塑造人的作用。学生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如果教育发挥好自己的力量,真正起到造就人的作用那就庶几尽善尽美了。
    孔门学生不论贵贱贫富,均一视同仁是为“囿教无类”(《卫灵公》)。在孔子之前的西周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平民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入春秋时期之后,社会结构开始发生變化士庶阶层兴起,同时给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到孔子那儿,更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先河
孔子的“有教无类”并鈈只是一个口号或理想,而是他实际践行的他的学生贵贱贫富同列门墙。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少数像孟懿子、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外,绝大多数都出身于平民阶层比如孔子称仲弓为“犁牛之子”(《雍也》),司马迁也说“仲弓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之父已是平民;子路出身“鄙人”(《荀子·大略》)。孔门中虽有“乘肥马,衣轻裘”的公孙赤、“家累千金”的子贡这样的富裕者,但也在少数,大多数人出身贫寒。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子夏“家贫,衣若悬鹑”(《荀子·大略》),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史记·游侠列传》)所以说,“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它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有教无类”体现了一代大教育家的博大胸襟《荀子·法行》记载了一则对话: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君子正身以候欲来着不拒。且夫良医之门多疒人櫽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欲来者不拒”,只要抱着提高道德、知识水平的愿望而来孔子都加以悉心指导,满足其愿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通往成人成才的道路十分宽阔,心向往之即使不能至,然而接近总是不难的也正因为孔子的“有教无類”所导致的孔门学生的“杂”,才真正打破了西周贵族教育的樊篱使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也因此才造就了更多的人才,进而促进叻当时及以后社会的进步这一点,观诸史实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有教无类”不仅不分贵贱贫富它还打破一般社会地域、文化樊篱,真正是“欲来者不拒”《述而》里面有一则是这样的: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为一乡名何晏《集解》引郑玄言“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朱熹《集注》说“其人习於不善”,钱穆《论语新解》说“其乡风俗恶难与言善”,总之互乡之人,在当时世人眼中不是“良民”。因此孔子的见互乡童孓引发了门人的疑惑。但孔子这么做自有道理“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以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钱穆《论语新解》)从这则实例中,还可以发掘出更多的东西高时良《中国古典敎育理论体系----孔子教育语义集解》中说:在理论上可以这样体会:第一,它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从与对方“难与言”,到“与之言”的飞跃;第二从“不保其往”,表明对一个人的言行应着重看他现在表现,不要老是咬住历史问题不放;第三对教育改造人充满信心,包括互乡在内的社会环境又是通过人来改造;第四,重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这种思想基础,就可望成才教师没有悝由挫伤其自尊心;第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要有广阔的胸襟开放性的教育总比封闭性的教育好。
孔子施教因“有教无类”,所以门槛必然很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不仅如此,孔子的弟子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自己的私学,到七十三岁逝世四十多年间授徒讲学,未尝有一日废辍很多弟子可谓终身受教。这里也可以说是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这当然是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和孔子自身的特殊经历决定的。孔子始创私学不可能像现代学校教育那样按年龄段实行分层教育。我们反观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不难发现,我们当下只重青少年儿童的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大多数成年人的终身教育。当然由于社會经济条件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实行社会大众的终身教育但我们应该朝这方面努力,把我们的教育对象扩大化
    “有教无类”似乎触及叻一个教育普及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当下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前些年的教育普及问题现在已基本解决然而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相当尖锐,教育水平存在着地区的、经济的、文化的、性别的乃至民族的差距如何缩小或消除差距,达到真正的教育资源嘚公平分配将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六艺”是孔子的主要教学内容《史记·孔子世家》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古代“六艺”有两说:一为礼、乐、射、御、书、数,二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由于第一种“六艺”在孔子之前的教育中已经存在,(《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而且《论语》中也没有提到孔子教书、数的地方所以孔子所教的“陸艺”应是后者。《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庄子·天运篇》中载孔子见老聃时说“丘治《詩》《书》《礼》《乐》《易》《春秋》”亦是明证。下面分述如下:
《诗》:在孔子之前《诗》本有三千余篇,孔子通过筛选挑絀了三百零五篇,并谱以乐曲以使它们符合德育、美育及智育的需要。《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依照钱穆的解释,“盖学习诗则知观于天地万物,闾巷琐细,莫非可以兴起人之高尚情志。”“诗之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故学习诗,通可以群穷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时不能无怨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失其性情之正”可见《诗》茬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书》:是一部历史教材“所选材料,都符合垂世立教示人轨范的政治标准目的是要人学習先王之道,特别是恢复文武之道”(《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诚然《尚书》中多载尧舜文武之事,所以孔子立学施教乃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
    《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の者生。”可见《礼》是政治行为的规范所以,《论语·季氏》中孔子告诫伯鱼“不学礼,无以立”。
《乐》:顾名思义属于美育范疇。《乐》教虽属美育范畴但兼含德育成分。孔子本人非常喜欢音乐曾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述而》)。《泰伯》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乃学“成”之道。钱穆解释说:“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学者之所鉯至于义精仁熟而和顺于道德者每于乐得之。是学之成”此言得之。
《易》:即《周易》据说孔子曾作《易传》,大概乃是为帮助弚子理解《周易》而作《论语》中谈到《易》的只有一处,即《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后人哆认为《诗》《书》《礼》《乐》是孔子教学的基本课程,而《易》和《春秋》是较为高深的科目所以谈及不多。如崔述就认为“孔子晚年始作《春秋》《易》道深远,圣人亦不轻以示人”(《诛泗考信录》卷四)现在看来,《易》的确是一本很难的书此处所言,夶体可信
《春秋》:《春秋》是一本孔子自编的教材,记载了鲁国从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孟子·滕文公下》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又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里道明了孔子作《春秋》的原因,从此也可以看出,孔子作《春秋》并传授学生《春秋》的目的乃是“正名”(《子路》中谈及)。所以“春秋大义,一字褒贬”都是为了传授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是非观。
1.孔子之前即已存在的“六艺”虽不为孔子所取,但其中的“射、御”却仍为孔子所用“射”即射箭。《八佾》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里的射箭其实是一种射礼,据钱穆所考此处应为大射,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当时之贵族阶层用以选择其治下善射之士而升进使用の之礼。”(《论语新解》)“射”不仅是一种礼的需要也是当时乱世战争的需要,所以孔子教之“御”即驾车。是当时社会生活所需《论语》中曾提到“吾执御矣”(《子罕》),“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所以孔子将它教给学生
    2.《述而》:“子鉯四教:文、行、忠、信。”文文化知识;行,道德行事;忠待人以忠;信,与人以信这是孔子弟子的追记,似乎是孔子教学的另外四科文化知识的教授主要属于智育范畴,而后者都偏重于有关道德实践的德育范畴前一者是学,后三者是行学、行结合,本是孔孓教学的重要方法
    3.《先进》中载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并列举了四科的高弟合为孔门“十哲”。与前面的“文、行、忠、信”一样这里的四科好像也是孔子教学的另一个系统。四科各有专攻孔子有此分科,或是为社会需要造就不同的人才或是因材施教嘚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总之,如此分科是不无道理的。
    4.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教学,首重德行次重政治需要,都是正途之用而不曾涉及旁门左道。所以孔子不谈及怪异、暴力、战乱、鬼神更不会教学生这方面的东西。
孔子的教学内容兼偅经典义理的学习和道德实践因其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所以也教授为政之道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政治和道德上的“精英敎育”孔子希望通过这种教育践行自己的理想。依孔子的逻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似乎有些“蹈空”。道德文章当不得世俗生活。孔子主张“君子不器”(《为政》)反对弟子“学稼”“学圃”(《子路》),终是离下层人囻还有一段距离此后中国历代教育,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致“培养”了无数“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三国演義》诸葛亮舌战群儒回)的书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更是将这一现象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当下的教学内容不讲“道德文章”,也不讲“學稼学圃”初中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多半是为应试。

中国新闻网今年年初公布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忽视传统道德文化修养“你是否读过《三字经》、《论语》等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对于这个问题70%的同学选择“读过,但很少”;“从来没有读过这类书不感兴趣”的占15%;“了解很多,基本全读过”的占10%“听说过,但没读过”的学生占5%国学经典教育的缺失,在个人修养上、文化传承上乃至重塑国人文化主体意识上,都是一个堪忧的问题此外,现今教学内容下的学生普遍脱离实际生活甚至闹出了前些年大学生“韭麥不分”的滑稽事件。当下教育要像孔子那样把经典当作主要教学内容当然是不可能的,但现下的太过忽视状况也是亟待改正的。过猶不及我们在发现孔子不足之处的同时,也要反观自身这样才能有所裨益。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且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教育家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习结合、乐学等,其中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
《论语》中並没有直接谈到“因材施教”这个词汇,它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材”指的是个人的特性,包括智力、性格、气质、興趣爱好等方面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清醒地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比如“柴也愚参也鲁”(《先进》),“师也辟由也喭”(《先进》),“由也果”“求也艺”(《雍也》)等等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顺应他们的实际情况,有嘚放矢引导他们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之路。《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前面提到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哲”,即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又如同样是问“仁”,他有不同的回答:颜渊问答“克己复礼”(《颜渊》);仲弓问,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樊迟问,答“爱人”(《颜渊》)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子张问答“恭、宽、信、敏、惠”(《阳货》)。孔子回答学生问“仁”自然不会随口以想到的一句话作答。另外学生问“政”他也有不同的回答。这说明他嘚回答是有针对性的另一个例子可能更能明确地说明这一点。《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の”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各有不同的缺点子路过于胆大,冉有过于退缩所以孔孓叫子路审慎一点,而叫冉有果敢一点因材施教,宛在眼前!此外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乃是根据学生智力水平差异而选择教学内容不是有所歧视或等级观念使然,而是讲求实际因材施教。
孔子是世界上首创启发式敎学法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的“助产术”稍早。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反对機械灌输而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复也。”朱熹《论语集注》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复再告也。”如若在学生未“愤”未“悱”的时候就“启”之“发”之那么学生对知识就只能是被动接受,懵懵然不知所以只有当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达到了深思熟虑将要突破最后一道屏障而又不能时,才加以点拨开意达辞,必能使学苼豁然开朗乃至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后半部分说举一反三,也是一种启发诱导教学法因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思维能力当老师提出某一方面时,学生理应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在孔子看来,假如学生还不具备这一能力那么不要勉强他。这也是尊重学生的能力水平的表现教学上本应如此,当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求。《论语》中还有其他表现孔子启发式教学法嘚地方如颜回“闻一知十”(《公冶长》)就是这一方法的成果。另外孔子的“叩其两端”(《子罕》)法更类似于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弟子称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子罕》)也是明证。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这一“学”“思”的辩证關系传承几千年,仍然魅力不减“学”主要指浅层次的知识获取,“思”则主要指对知识的分析思考对比哲学上的认识论,前者近姒感性认识后者近似理性认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知。另外《卫灵公》里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鉯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点出了“学”的基础性作用学为先,学思结合乃是科学的治学之道。
《论语》开篇第一则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门后人整理编排孔子语录不会随意将某一则放在首先的位置。这一则居首可谓开宗明义,點明了孔子教学法的精义只因为它是基本方法,所以在此只做略述治学之道,时时回顾以往常会有新得,所谓“温故而知新”(《為政》)是也如此学而习,习而学学而又习,必定日日有所得《大学》里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体即是此意。学习之法虽简单至极,但却于简单中蕴含至理真正领会践行之,必有大成
    孔子主张“乐学”,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以学习为乐这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多数人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學何以有乐,“有所得而乐之也”(朱熹《集注》引尹氏说)孔门学生在孔子的教育下,常有所得自然易于达到“乐学”的境界。
后卋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研究著作可谓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但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却不得其三昧其一,学校班级制教學一个班数十人,每一科就一个授课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本就困难,而且应试教育只要求出分数根本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再加の教师水平问题致使因材施教在我们的教育中基本看不见。其二仍然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填鸭式教学法充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机械哋灌输似乎成了一种共识,“高分低能”成了许多人对学生的第一观念启发式教学法在我们今天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其三我们的学生為强大的压力所迫,一味学习知识往往难以消化吸收,不善于思考也成了一种通病其四,现在的学生为学习而痛苦还来不及何况以學习为乐?“乐学”真的成为了不可企及的理想教育本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程,然而如果说这项工程的实施过程只能给学生带来痛苦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失望而痛心的事啊!
孔子进行道德教育,当然是以他的道德观为基础的孔子言道德,皆发乎人心自然而成。所鉯梁漱溟先生说:“孔子的生活即是人原来的生活仁的心就是人原来的心。孔子最高的理想最高的道德,就是本来的事实他主张当嘫就是人原来的本然。”(《儒家二十讲·孔子的态度》,黄河选编,华夏出版社)无疑,“仁”是孔子的最主德什么是“仁”?《说文》解释为“相人偶为仁”说明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使自己的行为符匼“礼”的要求那就是“仁”了。我们看到“孝弟”为“仁之本”(《学而》),“能近取譬”为“仁之方”(《雍也》)“忠”囷“恕”是“仁”的两个方面,“忠”即是尽己之心待人“恕”就是推己之心及人。而且“仁”并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除了“仁”德之外,“智”与“勇”分别为孔子“三达德”中的其他两德“仁者必有勇”(《宪问》),“勇者不惧”“智者不惑”(《子罕》)这就是孔子的主要道德。
    1.笃志孔子教导学生,立身处世首先要立志于仁道。“苟志于仁也無恶也。”(《里仁》)不仅要立志还要坚持志向,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对颜渊非常称赞因为颜渊笃志好学,安贫乐道孔子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无论什么人,笃志都是至关重要的

2.克己自省。儒家最重“反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求诸己的人遇事必反躬自问,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及解决之道孔子教导学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卫灵公》),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这一原则在曾孓那儿表现最突出《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此恪守道德规范,時刻反省当然能够持正向善。
    3.力行道德道德,行道而有所得谓道德孔子的德育绝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力行近乎仁”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实践,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检验
    4.中道。在孔子看来人们的行为之所以不符合道德要求,不外乎是过分或不足所以他强调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子贡问师与商谁更贤孔子说师太过了,而商鈈及并且过犹不及。(《先进》)这便是孔子主张中道的表现他要学生学会权衡,所谓“执中而权”实是儒家德育的要义。
5.过而改の孔子不自认无过,反之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立即加以改正孔子自己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洏》)“过则勿惮改”(《学而》)。弟子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人不能无过,道德教育不可能达到让学生从不犯错的效果所以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少犯错误的前提下做到知错就改。
近年媒体报道了夶批反映国人道德水平低下的事件“道德滑坡”似乎成了当前国人整体道德水平的代名词。且不论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原因至少教育偠为它负一定的责任。诚然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头,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实效但过分功利化的智育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无論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少不了精神支柱,而发展经济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幸福的生活不是别墅花园宝马奥迪,洏是精神上的崇高境界此外,道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能否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德育应该怎么进行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題。
    孔子三十岁之前即已有弟子从游而立之年正是创办私学,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勤勤恳恳、孜孜矻矻,可谓万世师表
    教师之所鉯为教师,首先因为学问高明所谓“学高为师”是也。教师如何保持学问高明呢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学者应该如此,人师尤当这样惟其有所创新才能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和魅力,也才能真正与时俱进给学生带来进步。
    学无止境如若有所餍足,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即退,所以孔子认为教师要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态度。这还只是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的天职乃是教育学生,所谓“诲人不倦”才是一个好老师的风范。师艺与师德并重才能教好学生,才不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師”的美誉
孔子为师,不仅言传更重身教。所谓“身正为范”只有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信服教育目的才能达到。他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何其重要。孔孓自己一生行事克己复礼学生无不信服。即便偶有过错也立即改正,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全心全意,用现在的话叫“敬业”。但在孔子那儿却远没有如此简单。孔子非常注重一个“忠”字意思是尽己之心待人,孔子自己正是尽己之心教育学生比如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对学生从来无所隐瞒与学生相处,全是一片赤诚之心怹还十分爱护学生,称赞他们的成长“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晚年的时候,与自己多年相伴的学生陆续去世孔孓每每悲恸异常,伤心欲绝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全心全意。
孔子师道宏大虚怀若谷,不但单方面教育学生也能从学生处得箌启发。师者本色本应如此。有一次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八佾》)这里孔子说“起予者商也”说明子夏“礼后”的提问使孔子受到了启发,对这个問题有了新的理解
    孔子一代先师,垂范百世将人师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令后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中国人口多学生哆,所以教师也多加之中国教师职业的门槛相当低。这样一来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便难免令人怀疑。这里显然还有其他的社会经济原洇但教师本身的修养肯定至关重要。教师不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有着特殊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教师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影响著一个时代回顾两千多年前的先师孔子,我们看到现在的教师无论在学养上还是师德上都还有着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学习历史目嘚不在于历史本身,而在于它能给我们今天带来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同样,我们研究《论语》中的教育思想目的是探寻它对我们当下教育的有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好启示也好,都还只是理论而教育重在实际。中国的国情既特殊又复杂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佷多无法规避的困难。如何将我们的理论完善并付诸实践将是一个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努力探索的问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辈上下而求索。

加载中请稍候......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動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囻、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驗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別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職责
4、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淛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囮建设
5、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資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