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文学京东名字的由来来

【贡戈拉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拉丁美洲文学简史】
&17世纪殖民地问你话的伟大中心是墨西哥和利马两个总督辖地的首府。炫耀奢侈,倾向于安富尊荣,夸张虚饰。美洲主义开始在某种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和生活中有所表现。意大利的新柏拉图派作家对南美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巴洛克式的17世纪西班牙美洲,屈服于贡戈拉主义的文风之下。贡戈拉对17世纪墨西哥诗歌的影响深远。到了18世纪,殖民地生活和文学不过是母国更为恶化的反照而已。这是一个贫瘠的时代,恶劣的趣味开始盛行。西班牙文学从卡尔德隆之后丧失了它的生气,法国新古典主义徒劳地试图恢复她昔日的光辉。在美洲,衰落甚至更为严重,这反映了新世界的西班牙化。
“贡戈拉主义”是17世纪西班牙巴洛克文学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作家轻视人民群众,提倡为“高雅人士”写作,作品堆砌夸张的词藻,充满各种晦涩难懂的词句。作品内容大都是反映人生无常、终归毁灭等悲观思想。其代表作家是贡戈拉()。贡戈拉的“夸饰主义”风格,充分表现在这一部分作品中。1609年所写的《莱尔马公爵颂》是其开始。全诗为79行八音节诗句,描述国王的宠臣莱尔马公爵的生平、功勋和当时的一些重大事件。诗中充满拉丁语汇和神话典故,用词怪僻,晦涩难懂。1610年写成《拉拉切的攻克》,描述西班牙军队以
8年时间攻克这个非洲城堡的经过,也甚为晦涩难懂。这种风格在1613年所作的《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中表现更为突出。全诗为63行八音节诗句。题材取自奥维德的《变形记》,叙述巨人波吕斐摩斯破坏水中仙女加拉特亚和牧人阿西斯的爱情。为了夺取加拉特亚,用巨石把阿西斯砸死。众神怜悯阿西斯,将其化为一条河流,永远和加拉特亚在一起。诗中运用大量比喻、典故,描写了西西里岛的景色、巨人的形象及其居住的山洞。这首诗中较少夸饰的个别段落,富于抒情意味。年间所写的《孤独》,是贡戈拉的代表作。这部长诗原计划写4部分,但只完成了第1部分1,901
行和第2部分979行。主要用“西尔瓦”体裁写成。第1部分写一个青年船沉落海,飘流到一个海岛的沙滩上,被牧人救走,与他们一起生活,参加他们的节庆和婚礼。第2部分写这个青年随渔民出海捕鱼,与惊涛骇浪搏斗。全诗没有很多情节的叙述,主要是景象的描写,运用了大胆的比喻、奇特的形象、对偶的句式和夸张的词汇以及冷僻的典故,但是结构优美,充分表现了“夸饰主义”诗歌的特色。此外,还有1618年所作的长诗《比拉莫和蒂斯贝的寓言》。贡戈拉及其同时代人把这种诗歌风格称为“夸饰主义”,其词义来源于“精心培育”的意思。塞万提斯、洛佩·德·维加、克维多等著名的作家虽然当时反对这种风格,但是从他们的作品看,也已经受到他的影响。
“夸饰主义”影响到散文,形成散文中的“概念主义”。这种散文大量使用抽象的、模棱两可的、难以理解的特殊的概念,以表达作者的思想。17世纪西班牙文学中“概念主义”散文的代表作家是格拉西安和克维多。
“夸饰主义”以后又称为“贡戈拉主义”,是17世纪西班牙文学中巴罗克时期的代表。这种风格在17世纪几乎占着统治地位,影响达到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到18世纪才告衰落。19世纪时,“贡戈拉主义”成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到了20世纪,对贡戈拉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由于达马索·阿隆索等人的提倡,20年代出现了重新估价贡戈拉诗歌的浪潮,不少诗人模仿贡戈拉的风格进行创作。
&&Pride of the Fourth and Liquid
Pride of the
fourth and liquid element,
Sweet brook whose
waters with soft music pass,
Stretching
,pellucid and pre-eminent,
Their ribbon of
bright sliver through the grass,
Since Cupid on
your smooth and quiet stream,
As she looks into
it, portrays the show,
And scarlet of
the face ,for whom I seem
At times to
freeze, at other times to glow,
Watch how you
be careful to keep taut
The crystal
bridle's wavy rein with which
You curb your
current's striving to run faster.
It would be wrong
if beauty should be caught,
Confused ,in that
deep breast, beauty so rich,
Caught by the
watery trident's mighty master.
啊,液体元素
啊,液体元素的清澄的光荣,
奔流之银的甜蜜的小溪!
你的水蜿蜒着流经草地,
以缓缓的脚步轻柔地淙淙!
由于她——她叫我发烧又发冷,
在你安静温柔的流动里
照她的影,而爱神的画笔
描绘出她雪白艳红的芳容,
你就走你的路吧,别松辔,
用透明的马勒、波动的缓绳
驾驭好你的水流的轻快,
因为,可不该把这么多美
带给海中三叉戟的主人,
藏进他深而暖昧的胸怀。
&&&&&&&&飞白
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Les vingt poemes de Gongora
21个画框中共有40幅画作和1张扉页糖水技法&
37.5*27.5cm
由巴黎的罗杰·拉库莱耶尔出版社出版250份
20世纪初,人们重新对16世纪西班牙诗人路易斯·贡戈拉萌生了兴趣。路易斯·贡戈拉与埃尔·格雷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也是好朋友。加尔恰·洛尔卡尊他为“现代诗歌之父”。贡戈拉诗歌的风格讲究辞藻和修饰,他经常运用拉丁语句法和缺乏逻辑的隐喻。这种文风在超现实主义时期重新出现,由此可见,视超现实主义为巴洛克矫饰主义复苏的观点并非偶然。毕加索和他同时代的人都非常推崇埃尔·格雷科的画和贡戈拉的诗。1928年,贡戈拉的20首诗出版后,毕加索开始为他绘制插图。在此之前,毕加索发现诗集《忘者之歌》的手写稿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因此,他也重新誊写了这20首诗,并为每首诗配上一幅整页的版画。在此过程中,他完成了19幅女子肖像画一部真正的女性世界的动感影集。他为第一首诗所配的版画取材于维拉斯盖茨在1622年画的一幅贡戈拉的肖像画,这幅画的复制品保存在马德里的普拉多画廊。在封面,毕加索模仿诗人的笔迹用画笔书写了贡戈拉的名字。每页手写诗稿上,他都以轻盈的笔触用纹案或人物速写加以装饰,营造出一种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相互交融的效果:文字具有美学效果,同时,人物图案也极富语言表达力。
在这套作品中,毕加索只采用了糖水技法,用画笔或者钢笔直接在板上作画,而没有进行修改或用黑色并置进二次加工。在版画技法中,通常是在第一版灰色调的基础上,再通过腐蚀作用达到黑色效果。而毕加索则直接在板上雕刻,没有用酸蚀板
西班牙“黄金世纪”
& &&黄金世纪
(El siglo de
oro)是西班牙古典文学的黄金时期,始于16世纪初。在这一时期,西班牙完成了“光复运动”,并将其领土扩展到北非和美洲,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大大推动了西班牙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坛人才荟萃,流派庞杂,佳作纷呈,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方面出现了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路易斯·德·莱昂和以圣胡安·德·拉·克鲁斯、圣特雷莎·德·赫苏斯为代表的神秘主义诗派,以路易斯·德·贡戈拉·伊·阿尔戈特为代表的巴洛克主义,以克维多为代表的警句主义诗派等。叙事文学方面,产生了流浪汉小说和塞万提斯。戏剧方面,出现了洛佩·德·维加、蒂尔索·德·莫利纳、鲁伊斯·德·阿拉尔孔和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等等。
一、关于“黄金世纪”的一点定义
(一)定义:
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化,曾一视同仁把伯里克利(公元前5世纪)和奥古斯都时期(公元前1世纪)称作“黄金世纪”(“la
Siglo&de Oro”或“la Edad&of
Oro”)以反村“黑暗的”中世纪。1736年,托雷帕尔玛伯爵则第一次把自加尔西拉索至贡戈拉和蒂尔索时期称作“诗歌的黄金世纪”。之后,“黄金世纪”、“黄金时期”或“黄金时代”(“la
Epoca&de Oro”或“la
Epoca&&urea”)之类的说法便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西班牙文学的断代概念和专有名词。西班牙学者里克则倾向与用复数的“黄金世纪”(“los
Oro”),以指涉16、17世纪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文学。而今,一般文学史学家愈来愈渔区大而化之,把这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黄金世纪”框定在1492年摩尔人被赶出他们在欧洲的最后一个堡垒格拉纳达,西班牙完成大一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至1681年伟大的戏剧家卡尔德隆趋势而终结,历时近两个世纪。需要说明的是,1492年显然只是一个历史纪年,而不是一个文学纪年。
(二)时间:
基于上述对于“黄金世纪”的定义,可以看出,“黄金世纪”是一个没有明确时间界限的笼统概念。倘使把“黄金世纪”一劈为二,则或可把文艺复兴时期视为上段、巴洛克时期视为下段。但无论如何,“黄金世纪文学”,它既可指涉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期,也可理解为西班牙帝国黄金时期的文学。倘使特指西班牙帝国的极盛时期,那么“黄金世纪”当随着“无敌舰队”的覆灭(1588)而宣告终结,而不应该延续到17世纪末。
二、“黄金世纪”的由来及源头:文艺复兴的曙光
(一)前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自卡斯蒂利亚国王阿尔丰索十世到15世纪末,西班牙人在反抗摩尔人通知的同时,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浅析的一系列精神准备:填补阿拉伯人留下的文化空白。而古希腊罗马文化恰恰是西班牙人填补这一空白的最佳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和意大利一样,西班牙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
无独有偶,少了东方人的参与,西班牙回归古希腊罗马的律动也无从谈起。当然,这其中有一位国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便是阿尔丰索十世。他于1252年即位,统治西班牙最重要王国卡斯蒂利亚达三十二年。在这漫长的实践中,他一直致力于卡斯蒂利亚的文化建设。不少文史学者认为阿尔丰索是中世纪后期欧洲最伟大的人文学者。他毕生致力于发展和规范卡斯蒂利亚语并使它成为整个西班牙地区的通用语言(即西班牙语),同时“博览兼听,谋及疏贱”,将一大批犹太人和摩尔人召集到宫中,指挥他们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经典,并对当时的几乎所有知识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整理。当时完成的主要作品有:西班牙第一步国别史、古代世界史《西班牙编年通史》和《世界大通史》、第一部法学文献《法典七章》、第一部天文学专著《天文知识》,第一部珠宝鉴定著作《宝石》、以及第一部“诗经”《蛮歌集》等等。其中《蛮歌集》收录了四百二十首加利西亚语和卡斯蒂利亚语创作的抒情诗。
而自阿尔丰索十世至15世纪末,经过两个世纪的阐扬和法杖,卡斯蒂利亚语日益完善。1492年,学者内布里哈出版了《卡斯蒂利亚语语法》,从而奠定了卡斯蒂利亚语在整个西班牙帝国的强势地位。它标志着卡斯蒂利亚语已经成为西班牙帝国的通用语言而正式取代了拉丁语的地位并从此“与帝国同在”。卡斯蒂利亚文学开始生成,英雄史诗、民歌民谣、骑士小说和传奇故事广泛流传。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作家及作品
1、胡安·路易斯:《真爱之书》
13世纪末,由于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联手从摩尔人手中收复了伊比利亚的大部分领土,西班牙开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这时,文学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征之一便是《真爱之书》的面世。
这部素有欧洲“第二《爱经》”之称的诗体巨著,一般认为是胡安·鲁伊斯()在1330年至1343年间独立完成的。只可惜有关诗人的资料已经散佚殆尽,现存信息大都是来自于诗人的作品和书简。据诗人自述,他出生在阿尔卡拉城,青年时代就读于历史文化名城托莱多,期间受到东方文化的浸染。由于托莱多主教的赏识,鲁伊斯一度担任托莱多地区的教皇信使,后来因为涉嫌泄露教会秘密而被宗教法庭革职并判处有期徒刑13年。《真爱之书》据传是在狱中创作的。他一声写过许多谣曲、情诗,曾为犹太人、摩尔人、盲人和学生写过歌词,但流传至今的只有《真爱之书》。作品包括12篇相互关联的诗篇和32则寓言故事,凡一千七百二十八节、七千余行。作品以训诫的名义表现爱情,以真爱的名义掩饰肉欲。换言之,作品虽然没有忘记颂扬精神恋爱,但津津乐道的确实男欢女爱的形态;虽然宣扬空灵的真爱艺术,但细节泄露的确实男女间的肉欲情爱。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的十余次求欢遭遇。环绕这一内容的既有肉欲先生和守节太太的寓言,也有来自东西方文明的各种价值观和民间传说。这多元倾向反映了西班牙文化的混杂,同时也为西班牙文学奠定了某种基调。尤其是作品中有关拉皮条者(“串寺婆”或“拉纤女人”)的描述,被认为是《塞莱斯蒂娜》的先声。此外,作品还对世俗生活中的拜金主义和僧侣阶层的某些虚伪行径进行了揶揄和批判,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感。凡此种种,无不表达了作者充满理性和睿智的入世态度,洋溢着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拿它和莎士比亚《李尔王》想必,则足足早了两个多世纪。同时,由于作品基本用谣曲写成,形式上比较自由。然而,关于《真爱之书》是否出自鲁伊斯之手,目前尚有争论。
2、堂·胡安·马努艾尔:《卢卡诺尔伯爵》
和胡安·鲁伊斯同时代的另一位巨匠是胡安·马努埃尔()。胡安·马努埃尔是智者阿尔丰索十世的侄子。作为皇亲国戚,胡安·马努埃尔又常常被尊称为堂胡安·马努埃尔。他自由习文练武,接受良好的教育。据说他十二岁就开始金戈铁马,参加“光复战争”。长大成人后,又不可避免地卷入残酷的宫廷争斗,却总能逢凶化吉。他当过卡斯蒂利亚和莱昂联合王国的摄政王,同时与固守东南一隅格拉纳达的摩尔人首领保持了令人费解的似友非友、似敌非敌的奇异关系。后来,他又奇怪地退避三舍,在世袭领地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并从此专心写作,不问世事。
《卢卡诺尔伯爵》是他的代表作。它不仅是西班牙短篇小说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罗曼司欧洲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成书于1335年,比薄伽丘的《十日谈》早十多年,比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早五十多年。《卢卡诺尔伯爵》则是由谋士帕特洛尼奥讲述的五十一个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作为谋士进言的佐证,几乎独立成篇,只不多引出这些故事的是卢卡诺尔伯爵有关世道人心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起到了贯穿始终的线绳作用。《卢卡诺尔伯爵》既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同时又是一部处事良方录,可谓寓教于乐、开卷有益。这些故事故事大都取材于民间,其中不少篇什明显受到阿拉伯文学尤其是《天方夜谭》的影响,同时又直接受惠于伊索寓言和利比里亚及欧洲的民间传说。或者可以说,和《真爱之书》一样,《卢卡诺尔伯爵》也是西班牙文化混杂的见证。
除了《卢卡诺尔伯爵》,胡安·马努埃尔还著有《骑士与盾矛手》、《国家书》、《编年简史》、《武器书》、《教子书》、《狩猎书》、《歌集》、《行吟规则》等。部分作品散佚。
极盛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流派
(一)、诗歌
16世纪的西班牙文坛风潮迭起、人才辈出。从卡斯蒂耶霍到加尔西拉索、从萨拉曼卡派到塞维利亚派、从圣女特雷莎到圣胡安·德·拉·克鲁斯……或者从诗歌到小说、从宫廷到民间、从本土到美洲、文坛流派之多、明星之众,在近古西方文学史上当非多见。
1、早期诗人
13世纪之后在西班牙地区流传的作家作品几乎都使用了卡斯蒂利亚语。1492年有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萨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联姻组成的天主教军队攻克了摩尔人的最后一个堡垒,完成了西班牙统一。同时《卡斯蒂利亚语语法》的出现,也标志着卡斯蒂利亚王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上足以承担起统一西班牙的重任,而且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已经成为这个统一、强盛的新兴帝国的统帅。当卡洛斯与1516年继任西班牙国王时,此时的西班牙已经是个横跨四大洲的庞大帝国。且卡洛斯又于1519年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史称查理五世。但帝国毕竟过于庞大,因此,卡洛斯几乎是在战斗和谈判中终其一生的。“黄金世纪”的早期诗人则免不了随之南征北战。
(a)、波斯坎
胡安·波斯坎·德·阿尔莫贾维尔(1490?-1542)出生于一个巴塞罗那的一个新生资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年后进宫成为卡洛斯的“御用文人”,与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成为莫逆之交。他曾跟随卡洛斯挥师奥地利,以解维也纳之围,而后与巴伦西亚的名媛安娜·希隆·德·雷波耶多完婚。他的作品是在去世之后由其遗孀整理出版的,共三卷。第一卷为早期诗作,一般不为文学史家看好;第二卷是他模仿意大利诗人的92首十四行诗和10首歌谣;第三卷由两部分组成,即《八行诗》和《赫罗与勒安得尔的故事》。
多数文学史家认为波斯坎诗艺平平,但他对意大利诗歌的热衷影响了好友加尔西拉索。惟有梅嫩德斯·伊·佩拉约一直高度评价波斯坎,并说他的许多八行诗和十四行诗不容轻视。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充满了人性复苏之后的悲凉。
(b)、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
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1501?-1536)生于托莱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宫廷接受教育,通宵古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1520年起担任卡洛斯国王的宫廷侍卫。1523年被封为圣地亚哥骑士团骑士。参加过包围意大利和奥地利的战斗,也曾远征突尼斯。1530年随王后赴法国。不久因在婚姻问题上违背朝廷意志而逐渐失宠并被放逐。1536年应诏回国,任步兵统领并挥师普罗旺斯。在攻打勒米伊堡时身负重伤,同年10月在尼斯逝世。
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的约有五千五行,它们主要在1526年至1535年间写成。其中有爱情十四行诗40首(一说38首),田园诗3首。加尔西拉索使西班牙语的丰富性和美感得到了升华,从而实现了波斯坎的理想:为意大利式十四行诗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即西班牙民间诗歌自由、活泼的传统和西班牙宫廷高贵、优雅的品质的结合。
在加尔西拉索和波斯坎的影响下,许多年轻诗人开始把目光头像意大利。想迭戈·乌尔塔多·德·门多萨、古铁雷·德·塞蒂纳等,就曾人情借鉴意大利诗人风格,因而被称作“意大利派诗人”。
2、中期诗人
费利佩二世继任国王()后,西班牙开始转向保守。费利佩在政治上利用宗教裁判锁加强专制统治,残酷迫害异端;在经济上加重赋税,导致部分摩尔基督起义;1580年刚从舅舅那里继承了葡萄牙及其殖民地,1581年就失去了尼德兰;1571年好不容易战胜了土耳其海军,1588年就在英吉利海峡丧失了“无敌舰队”。至1598年费利佩二世被迫离开王位时,西班牙早已经济凋敝、国力衰微。
但此时的西班牙诗坛却是思潮喷涌、流派庞杂,人文主义深入人心。经过波斯坎和加尔西拉索的努力,意大利诗体已经深入人心。它的作用与其说是形式的拓展,不如说是观念的更新。随着十四行诗和亚历山大诗体的盛行西班牙诗坛出现了两个重要抒情流派:萨拉曼卡派和塞维利亚派。
(a)、萨拉曼卡派
萨拉曼卡派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以宗教哲学、道德伦理和内心感受为主,形式趋于隐晦、深沉。路易斯·德·莱昂教士是它的领军人物。
路易斯·德·莱昂()生于昆卡,祖母是犹太人。曾在马德里和巴利亚多利德接受教育。14岁到萨拉曼卡大学进修希伯莱文,17岁加入圣奥古斯丁会,156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然后开始在大学执教。适值中世纪教会经院哲学和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激烈冲突,路易斯·德·莱昂积极主张进行宗教变革、以方济各兄弟会式苦修反对宗教腐败,并公开与教内保守派进行斗争。1572年因私自讲《雅歌》等翻译成西班牙语而被投入巴利亚多利德宗教裁判所。1576年获释后重返大学执教。1591年当选教区大主教,不久去世。
路易斯·德·莱昂是西班牙文学史上声名卓著的宗教诗人,作有三十多首长诗,其中有表现贺拉斯式归隐思想的《隐居生活》;具有柏拉图和毕达戈斯式知识情趣的《致弗朗西斯科·萨利纳斯》;宣扬宗教变革思想的《静夜》;关于神秘主义的《在升天前》及有关历史的哲学思考《塔霍河的语言》等等。他认为凡人可以通过修炼接近善界,直至与上帝同在。因此,他的作品带着神秘的出世色彩。
文史学家大都将路易斯·德·莱昂视为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神秘主义诗人之一。他一方面吸收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精神,汲取了来自意大利的文化养分;另一方面又执着奉行天主教静修思想,鉴定地继承西班牙文学传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较早看到了人性复苏后欲望的膨胀,从而劝诱人们洁身自律,绅士苦行隐修。在他的感召下,一批年轻教士众星捧月般围绕在他身边,这就是“萨拉曼卡派”。他们是弗朗西斯科·德·拉·托雷、弗朗西斯科·德·费盖罗阿、弗朗西斯科·德·梅德拉诺、弗朗西斯科·德·阿尔达纳等。他们大都以大学为基地,向青年教士灌输静修思想。
(b)、塞维利亚派
和作为文化中心的萨拉曼卡不同,当时的塞维利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来自西印度的金银和产品在这里汇集、中转,因此它是新生资产者的乐园。尽管当时的塞维利亚还没有大学,但一些专科学校随着商业的兴盛应运而生。其中有声名显赫的胡安·德尔·马尔·腊拉语法及文人学校和马埃塞·罗德里戈·德·桑塔埃利亚学院,等等。塞维利亚派的领袖任务费尔南多·德·埃雷拉就在这些学校接受了启蒙教育。
费尔南多·德·埃雷拉(1534?-1597)的出生情况少有文字记录。多数文学史家称他出生在一个没落小贵族或小商人家庭,但他熟练掌握多种古代和现代语言的事实却表明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神学造诣颇深,却不屑于接受塞维利亚大主教的邀请去担任神职。
埃雷拉一生潜心笔耕,但生前只出版过一个选集。1619乃,生前好友弗朗西斯科·帕切科整理并出版了他的一座365首,即《费尔南多·德·埃雷拉诗集》。埃雷拉一生致力于革新西班牙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他通过对加尔西拉索的潜心研究,了悟到诗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用新的形式、格律、比喻和词汇。因为,他的创作大都极具新意。他尤其重视十四行诗,把十四行诗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而且人如其诗,他生活得清心寡欲,不仅一向远离权贵,淡泊名利,而且把个人修为和诗艺的冶炼诗作必胜的追求。因为,他的诗作往往形式雕琢,色彩绚丽,从而为西班牙文学树立了华美雅致的典范。内容主要由爱情和爱国两大主题构成,前者大都献给伯爵夫人莱奥诺拉,后者则基本只想西班牙历史。
一些年轻诗人首埃雷拉的影响,开始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新颖的比喻、华丽的辞藻。这些年轻诗人被称作“塞维利亚派”,其中较有名的有路易斯·巴拉奥纳·德·索托、巴尔塔萨尔·德·阿尔卡萨尔等。
3、后期诗人
16世纪末至17世纪出,西班牙文坛一排繁荣景象。但西班牙帝国却已由巅峰滑落,开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衰退。这一衰败标志之一是天主教面临新教和资本主义的挑战,从而使西班牙丧失了整个哈布斯王朝。标识之二是“无敌舰队”的覆灭。之后,费利佩二世出面干涉法国胡戈诺战争再次铩羽而归。不久费利佩二世被逐出西班牙。此时的西班牙已经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继任的费利佩三世非但并没有卧薪尝胆,反而沉迷于酒色,致使政事荒废,权利旁落。宠臣莱尔马公爵大权在握,给西班牙经济带来更大的不幸。在莱尔马公爵执政期间,一方面,西班牙上流社会继续骄奢淫逸;另一方面,为阻止新教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渗入,西班牙继续高举反宗教改革大气,使宗教裁判所的权限发挥到了极致。于是,作家诗人或希言大声,或文过饰非,竭尽矫饰、机巧之能事,从而导致了巴洛克主义的兴盛。
贡戈拉和克维多被认为是西班牙诗坛的两座并峙的高峰。前者把巴洛克主义推向了极致,是谓夸饰主义;后者苦心孤诣地制造警语,是谓警语主义。
(a)、贡戈拉
路易斯·德·贡戈拉·伊·阿尔戈特(),生于安达卢西亚的科尔多瓦,曾在萨拉曼卡大学进修神学并被授予神职,尽管真正的兴趣是写诗,而且才华横溢。1617年,早已声名远播的贡戈拉应召入宫,名义上是神甫,实则为宫廷诗人。他一生性情倜傥,嗜赌如命,因而难免债台高筑。晚年为逃避债主,回到故乡,不久病故。
贡戈拉与塞万提斯、洛佩·德维加齐名,是西班牙文学的“三巨头”之一,起在西班牙语文学史的地位相当于李白之于中国文学史。他著作颇丰,有大量谣曲、十四行诗和长诗。其中《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寓言》、《孤独》和《莱尔马公爵颂》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寓言》凡五百零四行,十一音节,是对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寓言的重新演绎。《孤独》更是气势磅礴,第一部分1098行,第二部分980行(包括两个半行),第三、第四部分因故未竟。它是贡戈拉赖以追怀古希腊“黄金时期”和想象新大陆原始纯朴的理想助理杰作;而“孤独”则是诗人远离这个“理想过度”的痛苦。《莱尔马公爵颂》则是夸饰主义风格的集成之作,辞藻堆砌,意象繁复,比喻铺张。即便如此,他的作品被当作经典引入西班牙语美洲,从而对美洲的西班牙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同时期的小说却不得进入殖民地。
(b)、克维多
克维多(),全名弗朗西斯科·戈麦斯·德·克维多·伊·维耶加斯,生于马德里,父亲是王后安娜的私人秘书,母亲是王后的侍女。自幼在宫廷长大,曾到阿尔卡拉大学、巴利亚多利德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通宵古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希伯莱文和阿拉伯文,并在天文、数学、法学、哲学和神学方面颇有造诣。因为长期在宫廷供职,生活优裕,眼界开阔;也因为长期在宫廷生活,看惯了世事沧桑、世道炎凉,难免愤世嫉俗、玩世不恭。除诗歌外,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和小说。
他的诗作主要包括叙事诗、抒情诗和讽刺诗。据记载,他创作的诗歌有近千首之多,但保存下来却只有两部诗集,即《帕尔纳索斯的山峰和缪斯》及《西班牙的最后三位缪斯》。他的叙事诗生动活泼;抒情诗幽默机智;讽刺诗辛辣尖锐。
克维多反对贡戈拉风格,这张诗文应简练机警、不事过分雕琢和故弄玄虚。因此,他的作品爽朗明快,幽默机警,妙语连珠,意味隽永。【选自:http://www.inter1908.net/bbs/dispbbs.asp?boardID=86&ID=80123】
===============================================
注释:2:新柏拉图主义——
&&认为上帝是超越的The
One(、、),是至高的善,他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我们不能说他是什么只能说他不是什么。这无限者是任何事物的根源。他是永恒的、不改变的。普罗提诺比喻,上帝像无限的喷泉,并永不枯竭。又像是,从中辐射光芒,而无损于太阳。是出自上帝的流射物,是祂无限全能不可避免的漫溢,流射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纯粹的思想或精神(nous)、或译为心灵(mind),第二个阶段是灵魂(yuch,,,,,,soul)和第三阶段是物质(matter)。而流射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原因。纯粹思想是现象世界的模型或标准,不占时间、空间;是完美、永恒又和谐的;是可以用智力理解的世界。上帝在nous中显出他自己。nous就是柏拉图所称为理念的一切形式和结构。任何真的、美的都包含在其中,是一个永恒的普遍本质。灵魂起源于纯粹思想,只要有理念或目的,他就力图实现自己,产生某种东西。他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趋向纯粹思想,是一个拥有“观念”的灵魂。一方面又趋向感官世界,是一个怀有欲望的灵魂。灵魂产生了物质。物质的本身,既没有形式、性质、权能,他是绝对的贫乏,是邪恶的基质,离上帝最远。恶不是一种肯定的力量,它是精神的东西的否定,当灵魂趋向到非存在就产生了恶。恶不是一种本体论的实在,而是一种“非存在”(non-being)。当灵魂追求到来源本身,达到最后目的,他变成与上帝合而为一。这个道路是艰辛的,是一种借着禁欲主义的进化过程。在最高的出神入迷的状态时,就是普罗提诺所谓的飞向元一,什么是人存在的目的(telos),这个问题柏拉图已经给予了回答:尽可能变的与上帝相似(o`moiwsij
tou deou kata to dunaton)。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而为一。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 &新柏拉图主义与柏拉图之上帝观有些不同之处。
& & 柏拉图的上帝就是至善的理型(the Form of the
God),这样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另有一造物者称为Demiurge,按照至善理型将世界造出来。
& &普罗提诺的上帝则是太一(the
One),是绝对超验的(transcendent),任何描述都不适合他。即使太一与至善也只能算是类比的描述。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上帝,当然也是非人格化的,但比起柏拉图更把上帝的超越性推到极点。
普罗提诺又认为太一发散(emanates)出心智(Mind)与世界魂(World
Soul)。但柏拉图从来没有用过发散这个词,也没有明说众理型是如何从太一而出(Copleston, 1946, p.177)。
&诗性智慧的思想支柱是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学校中开始教授新柏拉图派哲学思想,据说是从Marsilio
Ficino和他1462年于佛罗伦萨建立的柏拉图学院开始的,但是新柏拉图派哲学所起到的影响可以在第一位文艺复兴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那时的年代是十四世纪中叶,所以新柏拉图派哲学对当时塔罗创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新柏拉图派哲学是一个整合Hermeticism(密封主义)和其他神秘学学科的群体,因此Hermeticism密封主义的六大特质——万物有灵、重想象、对应思想、进化信仰、原型理论、仪式传承——这些特质可以适用于新柏拉图派哲学家,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分支。其中这些思想中应用最广泛的特质有万物有灵、进化信仰及通过体验真知使灵魂上升到更高境界。在这个列示中,我们还可以增加几条:新柏拉图派哲学家们使用柏拉图哲学理论中的学说和图像来描述他们的神秘学追求,并且他们认为,“创造”是通过一种叫做“流溢”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流溢的过程中,物质世界的持续发展是通过精神上的想象到实现而进行创造的。由于流溢理论和柏拉图哲学这两个要素都是塔罗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哲学思想,
————————————————————————————————————————
文艺复兴与新柏拉图主义:
&全面认识人文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关系。人文主义的思想主流是新柏拉图主义。众所周知,克利斯特勒是文艺复兴时期新柏拉
图主义的研究专家。另一位艺术史学者佩特也专门就新柏拉图主义开设讲座,并将讲座
内容汇编成书,以《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注:佩特:《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Walter Pater,Plato and
Platonism),伦敦1928年版。)的书名出版。对柏拉图在当时
的影响方式和范围要有全面的认识,即以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关系而言,就
不能将两者绝对地分隔开来。固然,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主义,文艺复兴
时期对人文主义影响较大的是新柏拉图主义,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两者是“相伴而行”
(注:维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传播》(R.Weiss,The Spread of Italian Humanism,
伦敦1964年版)第4章,“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文化发展情况看,凡带着审美倾向研究人文学科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从柏拉图思想体系
中寻找源流,甚至他们的种种精神危机也源自新柏拉图主义。一些注重经验传统的思想
家像培根等人则更多的是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不过有些科学家如布鲁诺等也深受柏
拉图思想的影响,布鲁诺关于爱的论文就反映出上述影响。新柏拉图主义在各国的表现
不一。意大利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发源地,费奇诺等人确立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基本理论框
架;英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受新柏拉图主义;法国和德国的一些思想家在接受新柏拉
图主义时,开始了一种向理性主义的转移。洛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
》(注:洛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Nesca A.Robb,Neoplatonism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伦敦1935年版。)是这方面最有权威的研究著作。福格
森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探讨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影响和变化(注 :福格森:《对文艺复兴的历史思考》(Wallace
K.Ferguson,The Renaissance in Historical
Thought),休斯顿·密费林出版公司1948年版。作者还写过《文艺复兴》( 由Holt,Rinehart and
Winston出版社于1967年出版)等书。)。
& ——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研究热点述评(续)》&)选自:/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9081&PostID=
===================================================================================
&&【牛津西方哲学史】
  库萨的尼古拉常常被认为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过渡性人物。他《论学问者的无知》的写作,确实与文艺复兴的萌芽事件相吻合:1439年的佛罗伦萨公会(CouncilofFlorence)。君士坦丁拜占庭希腊帝国受到奥特曼土耳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威胁,所以求助于西方基督教徒。教皇威尼斯人尤金四世(EugeniusIV)把神学的统一作为一次十字军东征的一个条件,而且,皇帝约翰八世(JohnVIII)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为了重新统一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会还参加了在费拉拉(Ferrara)和佛罗伦萨举行的公会。贝诺佐·戈佐利(BenozzoGozzoli)在美第奇-里迦第宫殿(PalazzoMediciRicardi)的东方三博士(theMagi)装饰壁画描绘了参加公会的主要人物,这使得他们在佛罗伦萨的出现永垂不朽。东西教会的统一,在教令《统一敕令》(LaetenturCaeli)中公开声明,1439年得到教皇、皇帝和宗主教的认可,可是结果证明如同它1270年的前身一样是短命的。然而,这次公会对哲学史的影响却更为久远。
  佛罗伦萨当时已经成为古代经典学术复兴之乡:这就是“人文主义”(humanism),不是在关注人类的意义上,而是在投身于“人文学术”(humanletters)的意义上。最早的一个表现特征,是对古典罗马作家的崇尚以及相应地对拉丁语经院学问的冷淡。佛罗伦萨的一位高层公务人员列奥纳多·布诺尼(LeonardoBruni),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译为更优美的拉丁语。随着对希腊经典新译本的强烈愿望,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都很想学希腊语以及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代思想家的原始语言著作。自从1396年,佛罗伦萨大学定期给少数特选的人讲授希腊语。
  东方学者在佛罗伦萨公会的出席,进一步推动了这场运动。出席公会的学者包括重要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莱东(GeorgiosGemistosPlethon,)、他的学生贝萨利翁(Bessarion,),以及亚里士多德学派哲学家特莱比松的乔治(GeorgeofTrebisond,)。他们三位只有反对教会统一的普莱东会后回到希腊:另外两位留在了罗马,乔治当了教皇的秘书,贝萨利翁成了红衣主教。
  佛罗伦萨公会期间,普莱东作了讲演,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进行了比较。他说道,拉丁哲学家过高地看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应该是首选:柏拉图相信有一个造物主,而不仅仅是一个原动力,而且他还相信有一个真正的不朽的灵魂。亚里士多德关于理念的理论是错的,错在认为德性是一种手段,错在把幸福等同于沉思冥想。普莱东对亚里士多德的抨击,吸引了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回击。乔治·斯科拉里奥(GeorgeScholarios)——一位阿奎那的崇拜者和佛罗伦萨公会上教会统一的支持者——后来醒悟了过来回到君士坦丁堡,并成为君士坦丁堡的宗教主。1445年,他撰写了《为亚里士多德辩护》(DefenceofAristotle)反对柏拉图主义者。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永恒的,但是他却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有效因,而且他还相信人的灵魂是不死的而且是不可毁灭的。亚里士多德是比柏拉图思路更清晰、理论更系统的哲学家。斯科拉里奥相信,普莱东根本不是基督徒,而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异教徒。或许斯科拉里奥是正确的。普莱东去世后,斯科拉里奥下令把他的著作公开焚毁。
  特莱比松的乔治发起了对亚里士多德的暴风骤雨般的辩护。特莱比松的乔治这时正在为教皇尼古拉五世(NicholasV)翻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许多希腊先辈的著作。他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指南》(ComparisontoPlatoandAristotle)中把亚里士多德说成是基督教英雄,把柏拉图说成是异教邪说的无赖。他声称,亚里士多德相信从无到有的创世、天道以及神位的三位一体。反之,柏拉图提出了令人厌恶的说教,例如男色关系(pederasty)之美以及灵魂转生为畜生,他还鼓励男女裸体进行体魄锻炼。对柏拉图的热心,导致了希腊正教会走向异端邪说和分裂;古罗马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则把哲学与正统思想整合统一。只有那些更关心写作风格而不关心内容的学者才喜欢柏拉图而不喜欢亚里士多德。
  有两位红衣主教加入了争论,目的是恢复平衡。库萨的尼古拉——特莱比松的乔治为他翻译了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Parmenides)——撰写了一部对话录,书名叫《论非他者》(OntheNotOther),这里,他强调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柏拉图《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同时努力在两者之上构建认知上帝的途径,即神圣的非他者(NotOther)。贝萨利翁更为严肃持重地撰写了一部论著,取名《柏拉图诽谤者一驳》(AgainsttheCalumniatorofPlato),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两种语言发表。他指出,许多基督教圣徒都敬佩柏拉图。然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不是完全地符合基督教教义,他们之间的对立点很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相似处与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之间的相似处同样多。
  贝萨利翁说道:请尊敬的特莱比松的乔治阁下原谅,亚里士多德并不相信上帝自由地从空无创造了世界,而柏拉图更接近基督教关于天道的信念。再者,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证明个人的灵魂不死。亚里士多德解释能动智力的作用下概念形成的方式,非常接近柏拉图关于人在回忆(recollection)中与理念相连的理论。贝萨利翁平衡了特莱比松的乔治从柏拉图对话录里引用的放荡轻薄的段落和其他劝诫节制和德行的段落。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是天道派送下来从不同的途径把人类引向真理。贝萨利翁认为,柏拉图的人类学更接近没有原罪情况下的人生;亚里士多德对堕落后的人类给予更现实的描绘。至15世纪60年代,西方的天主教学者已经普遍认为研究柏拉图是合适的。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从而有大批避难者流入,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研究古典希腊的学问,还有古代作家珍贵的书稿。他们的知识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书稿受到罗马和佛罗伦萨的欢迎。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de’Medici)委任他的宫廷哲学家玛斯利奥·菲西诺(MarsilioFicino)翻译了柏拉图的所有著作。这项工作于1469年完成,同年科西莫的孙子伟大的洛伦佐(LorenzotheMagnificent)即位为美第奇家族的首领。洛伦佐在他新建的劳伦兹亚那图书馆收集希腊手稿,像以前教皇尼古拉五世和他的继任者曾经在重新修建的梵蒂冈图书馆做过的一样。
  玛斯利奥·菲西诺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卡雷基(Careggi)聚集了一批富有的学习柏拉图的学生,他称之为学园(Academy)。除了柏拉图外,他还翻译了普罗克洛斯和普罗提诺以及一部有关古代炼金术和占星术著作的选集《炼金术大全》(CorpusHermeticum)。他撰写了关于柏拉图四部主要对话录以及普罗提诺的《九章集》的评注。他自己还写了一些短篇论文和一部重要著作《柏拉图神学》(TheologiaPlatonica,1474)。在这部著作里,他对灵魂及其渊源和命运提出了自己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看法。他的目的是把经院哲学传统中的柏拉图因素与对其古代世界的起源之文学和历史鉴赏结合起来。他认为,异教柏拉图哲学传统是受到神启的,并且相信,倘若要使基督教合乎新兴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胃口,就必须把柏拉图哲学传统融进神学的教义中。因此,他把圣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所说的仁爱与《斐德罗篇》(Phaedrus)中的厄洛斯等同起来,并且认为基督教上帝与《理想国》(Republic)中至善的理念相同。
  菲西诺的热衷柏拉图的同志中,最出色的是米兰多拉(Mirandola)伯爵乔瓦尼·皮科(GiovanniPico,)。皮科早年学习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所以他深谙拉丁语和希腊语,而且,除了《炼金术大全》,他还认真研究了犹太神秘哲学。他想把希腊、希伯来、穆斯林和基督教思想全都融汇成一个折中的柏拉图主义大综合体。他琢磨出900项命题,并于1487年邀请所有感兴趣的学者与他一起在一场辩论中讨论它们。教皇英诺森八世(InnocentVIII)禁止了这场辩论,并且指派了一个委员会审查这些命题中的异端邪说。被谴责为异端邪说的命题有“没有任何科学的领域比魔法和神秘哲学能为我们提供基督神性更多的确定性”。
  皮科准备为那场流产的辩论开场的演讲,以《论人的尊严》(OntheDignityofMan)的名称幸存下来。皮科相同数量地援引《创世记》和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来描述创世,并设想上帝以下面的话向刚被创造的人类讲话:其他存在物的本性局限于并限制于朕(Us)所颁布的律法的范围内。朕(We)凭自由意志创造了汝等,汝等不受任何限制约束,汝等将按照汝等自己的自由意志为汝等自己规定本性的限制。朕把汝等置于世界的中心,便于汝等从那里更容易地观察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朕把汝等创造得既不属于天又不属于地,既不是必死的又不是不死的,因此汝等拥有自由选择和寡廉鲜耻,似若汝等为汝等自己的创造者,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样子塑造汝等自己。汝等将拥有能力贬降为低等生物,亦即畜生一样。汝等将拥有能力因汝等灵魂的判断再生为更高级的生命,亦即神灵一样。
  皮科认为人生来就包含着许多生命形式的潜力,因而生来就是全能的。你可能成为一棵蔬菜、一头牲畜、一个有理性的精灵,或者上帝的儿子,这取决于你开发哪种生命的潜力。你甚至可以内聚于自身并在孤独的黑暗中与上帝合二为一。
  皮科著书立说始终一贯的目标是推崇人性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为炼金术的运用和象征仪式辩护:这些都是合法的法术,必须严格地与召唤魔鬼帮助的巫术区分开。但是,并非所有古代的科学断言都可信。皮科写了十二卷书反对占星术:天体可能会影响人的身体,但影响不到人的心灵,没有人会如此了解星辰的运动和力量以至于能够根据星象算命。一定要反对星象学,因为星象学所声称的决定论限制了人的自由;一定要实施乞灵于天使的法术,因为它使人成为造物的“君主和主人”。
  皮科对人的尊严的召唤,可谓哈姆雷特对人的尊严的赞颂之先祖: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尽管皮科的观点非正统而且与教会权威的观点冲突,而他还是受到圣托马斯·莫尔(StThomasMore)的敬佩,所以年轻的莫尔写了一部《皮科传》,把他誉为俗人追求虔诚的楷模。的确,皮科去世前很虔诚。美第奇家族被逐出佛罗伦萨后,萨奥那洛拉(Savonarola)把佛罗伦萨变成一个宗教共和国,皮科成为萨奥那洛拉的忠实追随者,而且还想加入多明我会成为一个托钵僧。然而,他在能实现这个计划之前就去世了,享年31岁。临死的时候,他在撰写一部著作,试图调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字的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