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李清照,古诗诗意作者李清照诗文,昨夜雨疏风骤,能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

(一)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5.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分)
- 同桌100学习网
您好,欢迎您来到![]或[]
在线解答时间:早上8:00-晚上22:30周六、日照常
(一)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5.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分)
(一)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5.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分)
6.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提问者:jiaowenzhi
上传:[注意:图片必须为JPG,GIF格式,大小不得超过100KB]
您好,欢迎来到同桌100!您想继续回答问题?您是新用户?
描绘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画面。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回答者:teacher101赏析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
练习题及答案
赏析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叶茂花残B.红花绿叶相映衬C.红花绿叶很艳丽D.绿叶红花茂盛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赏析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古诗词鉴赏、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古典诗词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词体裁形式,相对应的是现代诗歌词。
  古诗词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古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词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词鉴赏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古诗词常见知识考点: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词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赏析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6古典文学交流QQ群:
您所在的位置: >
《如梦令》李清照词翻译赏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作者:来源:未知时间:阅读:
&&&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 【注释】
&&& ⑴疏:指稀疏
&&& ⑵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 ⑶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 【译文】
&&&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本文来源于(),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下一篇: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轻视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空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 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着,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仕敢欺心耶!
(2)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3)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着,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仕敢欺心耶!
(2)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3)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酒毕,布教取弓箭来。玄德暗祝曰:“只愿他射得中便好!”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三国演义》袁术派纪灵领兵驻扎沛县东南,欲擒刘备。刘备急忙求救于吕布。吕布于是设计于辕门箭射画戟,与双方约定:只要自己一箭射中画戟小枝,两家就罢兵;如射不中,两家再战不迟。吕布一箭果然射中画戟,纪灵只好罢兵而去。B.《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西蜀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西蜀诸葛亮。C.《欧也妮•葛朗台》中,到密室中拿一把金路易送给欧也妮的情节表现了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另一个侧面:狡诈。D.吴荪甫最后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杜竹斋的最后倒戈。杜竹斋是吴荪甫的姐夫,是一个十分有实力的金融资本家。他性格谨慎而又惟利是图。E.《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林黛玉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答案A点击查看答案解释“直抒胸臆”错,应该是借景抒情。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