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簇花儿藏族民歌的特点点

当前位置:
编号:&&&&上传时间:&&&&大小:0.216 M
尺寸:0×0像素 &&&&格式:CDR (X4)&&&&颜色:RGB
关&键&词:花簇 图案 设计 花 矢量 矢量素材 其他矢量 CDR
图片描述:
&昵图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商用正版图片青海花儿及其艺术特色[课件]],青海花儿,青海花儿大全,青海花儿网,青海花儿胡汉三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青海花儿及其艺术特色[课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金点花令山花儿令六盘山令咿呀咿令杨柳儿姐令溜溜儿山令花花尕妹令尕马尔令东乡令西宁令互助令循化令川口令川口令花儿对唱啊欧令莲花山令陇中令下马关令杨柳姐令土族令艾西干散令哎哟哟令六六儿三令下四川令湟源令菊花开令门源令少石令一溜莲花落令花儿妹妹令绕三绕令清水令古鄯令高庙令尕麻姑令金晶花令仓啷啷令啦啦令好花儿令抹青棵三令抹青棵二令抹青棵大令孟达令杂令白多各令尕肉儿令阿姐哟令红花姐令五荤人令三花梢令街子宫令乃曼宫令 撒拉大令撒拉直令  河州三令河州二令撒拉水红花令 三花嫂令 黄花姐令 攀山直令 永靖水红花令 干散妹令 左巴浪抬令绵蛋蛋令摇一摇令憨肉肉令阿哥的白牡丹令 尕连手令 大通直令直令脚户令河州大令三闪直令二牡丹令溜溜山令咿呀咿令大河家令沧浪浪令沙燕绕令黄花姐令大眼睛令撒拉令干散令保安令乖嘴令六六三令嘚啦啦令土族令晶晶花令二牡丹令白牡丹令梧桐令二梅花令尕马令大眼睛令尕阿姐令三闪令马营令水红花令梁梁上浪来令小六连令
&&&&&&&&&民间花儿会及流行特色
作者:ryt&&&&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427&&&&
时间: 17:36:03&&&&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是西北花儿的重要流派河湟花儿的发源地和流行区域之一。九个世居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山野歌唱中,融入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音乐元素,突出了花儿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在这以情歌为主要内容的山歌中,人们面对严酷的自然与生存环境,创造出了抒发内心情感的歌,唱词大胆热烈,表达了对爱情的依恋和缠绵,渴望与执著,抒发了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与反抗;曲调高亢悠扬,旋律优美低回,音乐语言丰满生动,形象地表露了各族群众喜怒哀乐的心声。在青海,除纯牧业区以外的地方,都有花儿的歌声。演唱花儿最有民俗特点的是驰名的花儿会。花儿会是河湟各族人民的狂欢节。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类型的花儿会达到高峰。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辛勤劳作后的人们,利用农闲的时光,在约定俗成的日子里相约相聚,放开歌喉,不拘小节,依声表情,以歌会友,更是青年男女们以歌传情的黄金季节。这时,也是花儿大比赛、大会演、大交流的最佳场合。夏天是高原最美的季节,花红柳绿,气候宜人。花儿会来临之际,各民族群众既把花儿会作为释放心情的最佳时机,更把它当作民间的传统节日。届时,人们约亲结友,提酒携食,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欢天喜地地到花儿会上唱歌野游。一时间,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昼夜不息,歌声、掌声、笑声、喝彩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人们在风和日丽之际,来到寺庙巍峨,风光灵秀的地方,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之后,利用这难得的时节游览山水胜景,相互交流感情。许多年轻人在唱神颂佛之余,祈求婚姻圆满,游览山水时用歌声进行试探交流,大胆表达对年轻异性的追求。久而久之,男女间唱花儿、对花儿,通过花儿谈情说爱,表达情感,娱神与娱人相结合,实际上就成了庙会或祭祀后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时光的推移,庙会的宗教色彩日趋淡薄,而唱花儿的成分却不断增加,娱人的比重终于大于娱神。随后,逐渐演变成了花儿会。
河湟地区的花儿会,农历六月六前后达到高潮。规模较大的传统花儿会有:西宁市凤凰山花儿会,民和县七里寺花儿会、峡门花儿会,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祁家寺花儿会,互助县丹麻土族花儿会、五峰寺花儿会,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湟中县南佛山花儿会,湟源县日月山花儿会,贵德县黄河滩花儿会。
花儿会初期,先是三五成群,自由独唱。一般形式为一男一女对唱,每唱一曲,在场的听众就向唱歌的歌手敬酒,饮后歌手们借着酒劲而对唱。产生高度的共鸣和互动是花儿会最大的特色。对唱时,既有高亢嘹亮,声震云天,也有婉转轻柔,余音绕梁,还有边唱边说,如泣如诉。随着高唱的逐步推进,听众会越来越多,众多的听众把歌手围得水泄不通。唱到高兴时,众人开怀大笑;唱到伤心时,众人又唏嘘不已。一曲唱毕,听众会发出“呕——啊”的呼声应和,以壮声威,以示共鸣。经过反复地较量,弱者被淘汰,强者胜出。选出的本摊高手,再向邻摊的高手挑战,一比高低。同时,各摊的歌迷和朋友们为己方的歌手编词说令,出谋划策,呐喊助威,声势夺人。几番较量,红日西斜,歌摊的数量会越来越少,歌摊的容量却越来越大,参与的群众也会越来越多。对歌到最后,各个歌摊的尖子歌手们会荟萃于一个歌摊,再次拉开夺魁的序幕,把花儿会推向高潮。
强手对强手,一比嗓子比唱腔,嗓音清亮,唱腔准确生动;二比即兴编词和唱答听众提问,歌词要符合格律,合仄押韵,意义浑然一体;三比编词准确生动、新颖精巧;四比引经据典的能力,编词的前两句一般引用典故、小说、民间神话、传说、历史等。这些都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赛时,歌手们一展歌喉,各显身手,直到选出大家公认的优秀者为本届花儿会的获胜者。赛后,歌手们又会趁着夜色,或到避静处交友谈情,互赠礼物留纪念;或亲朋围坐而喝酒吃肉,猜拳行令,说唱花儿,其乐融融。此情此景,直到月挂中天。
花儿会期间,不仅本地区的歌手参加比赛,相邻省、县的歌手也会辗转前来,打擂献歌。本地的群众会蒸馍炒菜,酿酒待客。有条件的,还会杀猪宰羊。到处洋溢着狂欢的喜庆,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这时,往昔寂静的山野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山野里万紫千红的花儿和人们心里感情浓烈的花儿交相映辉,像五彩斑斓的世外桃源,使人流连忘返。花儿这条无形的红线,不仅把青年男女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也把各族群众的心和感情联结在一起。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兄弟民族世代和睦相处,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共存共荣,青海花儿便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结晶。人们尽管服饰不同,习俗各异,语言杂然,一旦唱起花儿,就能很快沟通感情,彼此交流,亲如朋友。在这样的氛围里,那些构思精当、妙语连珠,即兴发挥、风格各异的对歌,就是精彩得让人叫绝的爱情对话。
牡丹的叶叶上一汪汪水,风吹时水动弹哩;
&&尕脸脑长下的红莹莹嘴,唱开时心动弹哩。
直率时露心袒胸,毫无遮拦;含蓄时寓意深邃,妙语连珠;戏谑时又比拟生动,忍俊不禁。花儿会,既是人们无拘无束的狂欢会,又是全方位展示民风民俗的形象窗口,还是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纽带,成为多学科多门类研究者们绝佳的采风宝地。
花儿会上,男女成群的场面好不热闹,往往会听到青年男女在激情对唱:
石崖头上的墩墩儿草,镰刀儿老了着没割;
&&这个尕妹哈瞅下的早,羞脸儿大了着没说。
听了这具有挑逗和探试性的歌,对面的姑娘会这样回唱应答:
上山的鹿羔儿下山来,下山了吃一趟水来;
&&胆子儿放大了跟前来,心上的花儿哈漫来。
小伙子接着唱:
&&高山的麦子收一石,大麦哈收给了两石;
& & 多人的伙里把你看,模样儿活像个牡丹。
对面女性对这含蓄明了的示意该如何回答呢?她灵机一动这样唱道:
八仙的桌子大红门,手拿个花架子哩;
&&旁人的妹妹哈嫑费劲,全看个个家的哩。
在花儿会上,许多唱把式、歌手会崭露头角,一显身手。
现在的花儿会也是一次大型的物资交易会,商业、体育和民俗活动的介入推动了花儿会的繁荣和发展,花儿会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花儿在河湟人民的生活中地位重要,影响巨大,加上花儿的内容牵扯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人们把花儿也叫做“高原人民精神的百科全书”。
进入新世纪,青海花儿进入了新的境界,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逐步转变,花儿会犹如烂漫的山花,遍地开放。有省、县办的,也有乡镇办的,还有村办的,甚至出现了家庭办的。青海的花儿会,规模大小不等,多的有数万人,少的有几百人。一方面,花儿会由河湟地区扩展到了除玉树、果洛地区以外的所有地方。在省文化馆和省花儿研究会的努力下,花儿会第一次在戈壁新城格尔木和藏族之乡同仁以及都兰成功举办,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花儿开始在全省境内开放,这在西北是仅有的。再一方面,花儿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人们单纯表情达意的媒介,而成为人们活跃文化生活,欣赏地方文化的平台。花儿开始由农村进入城市,由田野登上舞台;由“低俗”走向高雅,由“原生态”变为音像制品,逐步成为地方文化的品牌。
二、有影响的花儿会及其特色
如前所述,年月,青海省的大通老爷山、乐都瞿昙寺、互助丹麻、民和七里寺等四个传统花儿会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西北花儿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重大举措,标志着花儿获得新生,迎来了青海花儿的新阶段。
(一)老爷山花儿会
老爷山,又名元朔山,历史上有北武当之称。位于西宁市大通县北川河畔,因山峰顶部建有太元宫,庙内雕塑有关公像(即关公庙)而得名。山顶海拔米,相对高度多米。这座雄峙于三川交汇处的神奇山峰与北面的牦牛山对峙,两山间为一漫长峡谷,清水长流。老爷山的南坡山势陡峭称为天险。老爷山的北坡树木葱笼景色宜人,满山遍野有高大的云杉,茁壮的桦树,青翠的白杨,娇柔的红柳,繁茂的灌木。山林中的玫瑰、牡丹、芍药、金露梅、银露梅及各种野花芬芳扑鼻。林间草丛中栖息有沙鸡、野雉、雪鸡、蓝马鸡、岩鸽和野猫、赤狐、狼、松鼠、旱獭、黄鼠狼等多种鸟禽和动物。老爷山展现出“雄、奇、险、幽”的景观与自然和谐的独特神韵,令人陶醉。它历经苍海桑田的巨变,形成了奇特怪诞、险峻挺秀的岩洞、峡谷地貌。老爷山山清水秀,每到盛夏季节,漫山遍野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深秋季节满山遍野一片金色可与北京香山景色相媲美。
老爷山建筑群始建于明代,药王庙、玉皇宫、百子宫、菩萨殿、柴家殿、无量殿、七真祠、太元宫、三佛殿、雷祖殿、斗母宫、文昌庙、三宫庙等一批道教建筑群,层层叠叠,坐落山间。年以来,新建了老爷山公园仿古山门、登山石阶、文化长廊,双鹤池、明亭、爱晚亭、半壁亭、朔山云梯等建筑,使老爷山的景观更具神韵,引人入胜。老爷山景区因其保护完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旅游和避暑的佳境,被列为青海省九大旅游区之一。
传说先秦时期,西王母邀请各路神仙在老爷山聚会,坐在大雄宝殿里的玉皇大帝笑看众仙,觉得自己至高无上,旁边的王母娘娘见状,向玉帝提出了“人间的帝王将相在换代,是否该轮到我坐你这个位置?”玉帝沉思后答道:“如果你能用铁丝一样的宝物,从西方须弥山挑来两座高山,我即让位于你。”王母娘娘不辞辛劳,日夜兼程,终于挑回了两座高山。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位长须老人,老人见她用很细的铁丝吃力地挑着两座大山行走,感到十分惊讶:“姑娘,你用那么细的铁丝挑山,不怕它折了吗?”谁知道刚说到“折”字,宝物断成两截,两座山落在地上。一座成了老爷山,另一座则是对面的娘娘山。西王母在老爷山头上,流下了伤心的泪。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六,眼泪便成了“洗山雨”。所以,老爷山顶只要有云有雾,就会下起倾盆大雨。后来,人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爱情美满,便有了农历六月六的朝山会和花儿会。
每年农历六月六期间,充满道教色彩的朝山会和花儿会在这里先后举行。山上树木葱笼,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红男绿女,犹如簇簇鲜花,千姿百态,歌声此起彼落在空谷传响。本县及西宁、互助、湟中等地的各族群众,扶老携幼、摩肩接踵前来游览观光。
作为自然条件的农时和作为社会条件的宗教活动,是形成老爷山花儿会的重要原因。受地理、气候影响,农历六月初正是当地的农闲期,为人们到老爷山参加朝山会提供了便利。青海素有“十八朝山会”之说(大致分布在湟中、大通、乐都、民和等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周边农民便汇聚在老爷山上,在道人率领下举行朝山仪式,形成传统。朝山会后,人们满山唱起花儿,久之,演变为大型花儿演唱活动。人间六月芳菲尽,大通“花儿”始盛开。这一天,满山姹紫嫣红,游人如织,人们浓妆艳抹,摩肩接锺,踊跃参加传统的朝山活动。憩息时,游人们东一摊,西一摊,唱起花儿来。这时,唱点不断扩大,气氛逐渐热烈,众多的花儿欣赏者们不断发出欢呼的共鸣声。崭露头角的花儿歌手,在众人的簇拥下,争相摆设更大的唱点,直唱到夕阳西下,甚至满天星斗。
老爷山花儿会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发展,逐渐形成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娱神和娱人共存,祈求风调雨顺的道教“朝山会”活动伴随着民间花儿会,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演唱曲令,以大通回族、土族特色的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溜溜山令,以及当地藏族的长寿令等为主,这些曲调韵律独特,嘹亮优美,婉转悠扬,深受大通各族人民的喜爱;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社会生活;花儿会和“浪山”(方言,游山)相结合,在山水间感受天人合一的情趣。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
(二)瞿昙寺花儿会
位于乐都县南山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建于年,因明太祖朱元璋亲赐寺额,声名显赫,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首屈一指的明代建筑。瞿昙即“乔达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历时多个春秋。这座古刹以其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巨幅彩色壁画而驰名西北,其建筑遗存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是汉式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又有“小故宫”之称,成为西北著名的花儿盛会之一。该寺周边皑皑雪山连绵不绝,寺前清泉流水潺潺,四周林木葱茏,风景幽雅。
瞿昙寺是黄河上游的一座大寺,殿宇辉煌,僧侣众多,香火鼎盛,在清初香火鼎盛时是禁唱花儿的。相传,有一年,看中金佛塑身,殿中财宝的土匪包围了瞿昙寺,情况危急。僧人和香客坚守寺院,浴血三昼夜,土匪仗着人多势众进攻不已,寺院渐渐不支,退守殿中。土匪将大殿围成铁桶,企图迫使寺院屈服。寺主使出诈兵计,扬言四乡八堡的援兵即将赶到。匪首扬声大笑。这时,奇迹出现了。香客中有位善唱花儿的老农,跃上屋脊,在土匪如蝗的乱箭中引吭高歌大唱花儿,歌声在黑夜中随风而传,越传越远。歌声飞出殿外,香客们一个答应了,两个答应了,成千上百个答应了,他们相互应答着,呼唤着,手持棍棒从四面八方向瞿昙寺赶来。很快,瞿昙寺周边变成了花儿的海洋,也变成了花儿的城堡。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被惊动了,都用花儿应和,纷纷奔来。在漫山遍野的花儿声中,土匪害怕了,他们在群众的歌声中逃之夭夭。寺院保住了。第二天是六月十五庙会,寺院住持说:没想到花儿声退了贼兵,从这以后,瞿昙寺便有了传唱花儿的习俗。每年到了这几天,人们会跋山涉水云集瞿昙寺,千人引、万人和,千人万人唱总有唱不完的花儿。
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开庙会起逐渐发展成了一定的规模。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瞿昙寺举行庙会,从新城行走到瞿昙寺大殿,到处是演唱花儿的群落,整个道路两旁水泄不通,“车水马龙人如潮”。十四日拉开序幕,十五日进入高潮,十六日收尾。庙会仪式之后,新城街外的道路两旁唱起了花儿。形式很随便,有在帐内对唱,也有在露天竞技的,只听跌宕起伏的花儿和着唢呐、二胡、笛子一路驰飞,人欢马叫,十分热闹。瞿坛寺花儿会参加者以乐都南山的藏、汉两个民族群众为主,也有其他县以及甘肃临夏的歌手。花儿会期间,人们身穿各色绸缎面做的藏袍,头戴大檐毡帽,帽上插满真假花卉,腰间系刺绣精美的腰带,脖子上挂有饰物,让人眼花缭乱。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用汉、藏两种语言搅在一起演唱的“风搅雪”花儿,是瞿坛寺花儿会独特的演唱形式。
瞿昙寺周围的民俗活动不少,这里有花儿会、射箭活动等,其中以射箭最具特色。“卓仓箭手”在整个青海地区也颇具声望。据说清朝时,这里还出过几个以箭术超凡而中举的武进士。南山的射箭活动一般多在农历四五月举行。待太阳落山时,客队箭手返回,主方村中妇女纷纷到村口挡道,唱花儿挽留。箭手们则也唱花儿表示感谢。你唱我和,直到天黑,方才依依而别。瞿昙寺花儿会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对花儿会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乐都县是河湟地区的文化县,瞿昙寺花儿会因而成为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最好的典型个案。瞿昙寺花儿会的特点是,浓厚的宗教文化与民间的俗文化相融,佛事活动和群众的花儿演唱并存,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首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儿会;“南山花儿北山箭”,富有藏族特色的北山骑马射箭和南山花儿会交相辉映,显示了乐都县厚重的民俗文化;花儿演唱,影响波及周边各县,曲令富有藏族风味,以当地的碾伯令、瞿昙令、依呀依令、南山令等为主,花儿和藏族的“拉伊”同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两个阵营的对歌最富民间特色;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传承、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因而成为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的典型个案。作为有影响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在当地发挥着促进民间物资交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民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
(三)丹麻土族花儿会
互助土族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丹麻镇位于该县东北部,这里山青水秀,土族聚居,民风淳朴,农历六月有群众集会举办花儿会的传统。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初民末,延续于解放初期。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经过历史的演变已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载体。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丹麻滩周边林木葱茏,风景秀丽。土族青年常到这里谈情说爱,情不自禁地对唱着花儿。后来,一位土司也喜欢这个地方,他霸占了丹麻山场砍伐森林,并不许人们唱花儿,秀丽之地变成了石头滩,三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有一年六月六,一对穷苦人内心悲伤,悲痛欲绝地唱起了花儿。唱了七天七夜,凄婉动人的花儿感动了苍天,刹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禾苗复苏,万物得救。雨过天晴,两位歌者不见了,唱花儿处生长了两株参天大树。为了纪念这对男女,老百姓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到这里来演唱花儿,慢慢地形成了传统的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是群众的传统集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唱青苗戏,同时制定乡规民约,加强护青措施。远近群众赴会看戏,故又称“丹麻戏”。花儿会上,各族群众特别是土族群众穿戴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戏场上,一簇簇一圈圈围坐在草坪上、溪流旁、林荫间,以歌声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歌手们你问我答、幽默风趣,代代相传,涌现出许多唱把式。丹麻花儿会是河湟地区影响较大的文化活动之一,它传承了土族花儿文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丹麻花儿会的特点是,以演唱土族特色的花儿为主,土族花儿与河湟地区其他民族的花儿旋律有明显区别,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曲令多为梁梁上浪来令、土族令、阿吾令、尕连手令、黄花姐令、杨柳姐令等,旋律悠长,尾声下滑,重于抒情;同时表演土族歌舞“安昭”,土族民间演唱,内容丰富,地方和民族特色浓郁;固定舞台表演和水边林地群众自发对唱并举,形式自由,无拘无束;花儿会期五天,花儿会与农副产品、山货贸易活动为一体,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土族花儿是青海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和民族风格鲜明,土族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丹麻花儿会历史悠久,在青海省境内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一直享有盛名。保护丹麻花儿会,挖掘、抢救和整理土族花儿,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丹麻镇在省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文化兴镇”的工作思路,年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民花儿艺术团,在省内巡回演出,扩大了土族花儿艺术的影响力,成功举办了两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互助丹麻土族文化艺术节,十七个村(社)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年月,丹麻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四)七里寺花儿会
民和有青海“东大门”之称,七里寺峡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这里是青海省境内低海拔地带,气候湿润,冷热适宜,峡内青山间夹着一泓被群众称为“药水”的清泉,据称能治皮肤病、胃病等多种疾病。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此地,发现这里,山峦跌宕,风景秀丽,于是他看的出神入迷,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塞子开了,药水洒了一地,再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不久,山坡就长满了中药材,如黄芪、枸杞、柴胡等,石缝里冒出来了清冽的泉水。当地一个牧童的一头牛,由于喝了泉水,无比健壮。后来,牧童也喝那水,发现与别的泉水不一样,能治病的消息不径而走,于是,四面八方的人纷纷到这里喝水。为了感谢药王爷,人们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除了喝药水,还到药王庙求神药。年轻人除了喝水、逛庙会外,渐渐地在这里唱起了花儿,人越唱越多,于是形成了花儿会。七里寺的花儿会就与药水泉、药王庙有了密切的关系。
七里寺花儿会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妇女们打伞男子们戴草帽穿上最艳丽的服装,山山洼洼、沟沟湾湾,帐篷星罗棋布,游客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气氛热烈至极。七里寺峡峰回路转,林木葱笼,潺潺河水清澈透底,鸟在林间歌,鱼在水中游,悠悠白云飘,曲曲花儿美,一片诗情画意。七里寺花儿会上歌手众多,除了著名花儿歌手到会,周边地区会唱花儿者也常常到场助兴,有许多老歌手演唱的曲令在平时或其他花儿会上很难听到。回族人爱花出名,通过唱歌表达心中的情感,把如花的女孩追到,所以在每年六月,鲜花盛开时节,他们就会聚集在一起,通过唱花儿,表达自己心情,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这种集会的时候,通常男女分开,各在一个山头,于是开始互动演唱,小伙子通过歌词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如果有意的女孩子就会唱歌回应,一问一答,场面非常热闹有趣。
七里寺花儿会的特点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无任何乐器伴奏,俗称“干咂”;原生态程度高,演唱内容多为回族土族情歌,曲令达余种,代表曲令有古鄯令、马营令、二梅花令、东乡令等。七里寺花儿会由于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再加上峡内药泉的吸引力在河湟地区颇负盛名。
(五)西宁凤凰山花儿会
西宁凤凰山上唱花儿,有着悠久的传统。花儿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规模的,它虽未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优势,自新世纪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在省内外颇负盛名。每年农历四月、六月期间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凤凰山举行,参会群众多达万人。
形似一叶扁舟的西宁市,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位于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市内湟水及其支流缓缓东向流过。境内最高海拔米,市区中心海拔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夏季杨柳成荫,凉爽宜人,是理想的旅游和避暑胜地。南禅寺、北禅寺居高临下俯瞰西宁全景。在四月八、六月六民间节日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在西宁市凤凰山上(南禅寺所在地,也叫南山)。人们打凉伞携情侣,带酒食唱花儿,你问我答、呼应默契,气氛热烈至极。歌声、笑声、掌声、喝采声汇成了一片激情荡漾的花儿海洋,逐渐形成了传统。
由青海省文化馆策划主办、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等部门协办的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自年创办以来,已在凤凰山成功举办八届,活动期间参与群众曾达到万人次以上。演唱会目前是西北地区花儿演唱活动中,演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歌手最多、人气最旺、最具特色的花儿演唱活动,扩大了花儿艺术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花儿演唱活动,成为宣传大美青海的金色名片和推动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凤凰山上的歌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专业化的,专门学过声乐或研究过唱法,有的曾去音乐院校拜师求艺,有的进了专业团体,经常在城市剧场演出,还出版了一些、、磁带;另一类是土生土长的歌手,他们的歌是直接从田野里听到的,是从老辈人那里学到的,其唱法的原生态程度相对较高。这里先后涌现出索南孙斌、张存秀、向国安、李君兰、李君莲、李迎梅、昝万亿、伊万柏、杨全旭、杨海春、马占龙、马全等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和全国各类赛事中荣获大奖的优秀花儿歌手。凤凰山花儿会已成为西北五省区,歌手展示才艺交流学习的有效载体和推出新人的有力平台,引起社会名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凤凰山花儿会的特色是:位居省会中心城市,尽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是最先设立外县分会场,省内花儿信息最多,参加群众最多的会场;西北五省区著名花儿歌手云集,是曲令最丰富,风格最集中,个性最鲜明,演唱水平最高的花儿会;是培养、锻炼、推出花儿新人的艺术平台;人们将游览凤凰山明丽风光和领略西北花儿相结合,将打造青海花儿品牌和传唱各地花儿相结合,将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相结合;发挥着对西部民歌的领军作用,对全省花儿演唱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引导作用。凤凰山花儿会上演唱的曲令十分丰富,青海省广泛传唱的一些曲令和甘肃宁夏、新疆、陕西主要曲令都能在演唱会听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族民歌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