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妇女解放之路时期走共和之路的领导者是谁

【图文】第六讲:中国近代富强之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六讲:中国近代富强之路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3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CCTV-广告频道-《同赢》杂志
《走向共和》展示近代最有魅力一段历史
央视国际 (日 16:17)
  ——专访剧组导演张黎、编剧张建伟
  日,期待已久的历史巨献《走向共和》即将上演。中央电视台选出这部长达59集全景式呈现英雄年代的大戏,作为今年的主打剧目,在一套晚间黄金时间隆重推出。从各方反映来看,专家预测,这部戏开播后掀起的收视热潮可能会直追《大宅门》。
  在《走向共和》即将开播之际,记者采访了该剧导演张黎和编剧之一的张建伟,了解到该剧更多的细节。
  主创人员为《雍正王朝》原班人马投入精力、艺术效果在《雍正王朝》之上
  记者:大家还记得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时,所掀起的全国范围内观众的收视热情。和《雍正王朝》相比,《走向共和》有什么不同和突破?当前位置: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业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l952年=100)&
——摘自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福建省高考真题
(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2)背最: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神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觉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主要考查你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第一个五年计划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含义:
简称“一五计划”,是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2、时间与目的: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建设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③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⑦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一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1840年到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此间所有的革命不是小资产阶级领导就是资产阶级领导。1919年到1949年此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可见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最根本标志是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说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 (1)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 (3)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斗争对象相同: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异: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 (4)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 (5)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6)所属时代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表现:1、领导阶级:中国无产阶级这是以前革命中所没有的;2、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相比,是全新的,是最革命的,是最科学的;3、历史时代: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上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部分;4、群众基础: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参加五四运动的有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为革命力量的团结做了一次成功的准备和预演;5、革命前途:此前的资产阶级民主节命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领导力量的局限性,革命失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在经过艰难曲折后走向胜利
五四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从群众基础看: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为了砸碎一个和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5)从革命范畴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大战役:1948年至1949年分别组织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①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②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③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简况:
党中央关于战略决战的正确决策:1、战略决战前的形势:第一,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新变化。第二,从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形势看,也是日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2、正确选择决战的初战方向:敌对于东北是撤是守,正举棋不定;东北对我有利;东北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战略决战的胜利:决战序幕:济南战役(1)辽沈战役歼敌47万,我军已有300万,敌290万,我军第一次从质量数量上均超过敌人(2)淮海战役歼敌55万(3)平津战役
战略决战胜利原因:一、主观原因: 1、中央毛泽东英明决策 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民主运动的有力配合二、客观原因: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丧失民心&
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企图。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辽沈战役:日,辽沈战役打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主力突然奔袭北宁线,连克昌黎、滦县、北戴河、绥中、义县,包围于锦州、锦西、山海关。战役的关键在于攻克锦州。为此,东北解放军在塔山、高桥地区阻击敌人的东进援军,从10月10日至15日,我塔山阵地前打得敌兵尸横遍地,使敌11个师的兵力不能前进一步。从沈阳西进援锦州的国民党廖耀湘兵团,被解放军钳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10月14日,东北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个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十万余人,俘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部主任范汉杰。锦州的解放,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在解放军的威慑与争取下,长春守敌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19日,长春解放。对于西进援锦的廖耀湘兵团,解放军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进行阻击。主力从20日夜起由锦州地区秘密迅速向东北方向回师。26日,将行进中的廖耀湘兵团包围在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经两天一夜的激战,至28日晨,全歼该敌十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廖耀湘。我军乘胜前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歼敌十四万九千余人。至此,辽沈战役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四十七万二千人,包括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完全解放了东北。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
淮海战役: 中央军委指示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发动淮海战役。为统筹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委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日,淮海战役开始。第一阶段的重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打掉徐州东翼的劲旅。华东解放军分三路南下,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黄沿陇海线由东向西收缩,企图靠拢徐州。解放军的一路越过陇海线,南下宿迁、睢宁,迂回黄的南侧。8日,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和张克侠率三个半师二万三千余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解放军当即穿过该部防地,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11日,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22日,将该敌全部歼灭,黄本人被击毙。此间,中原解放军攻克战略枢纽宿县,截断了徐州、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的第二阶段。黄百韬被围困于碾庄时,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从河南南部平汉线出发,向徐州、宿县前进。11月25日,中原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12月1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弃守徐州,率三个兵团共27万人马向西南逃跑。华东解放军猛追三天,将该敌全部合围在河南的陈官庄地区。敌十六兵团企图突围,被全歼。12月6日,中原解放军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将该敌十余万人全部歼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兵团司令黄维被生俘。为配合平津战役,以免傅作义部撤逃江南,中央决定对杜聿明残部在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解放军进行战场休整。到1949年初,平津诸敌已无逃跑可能,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1月6日,解放军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0日,全歼残敌,活捉杜聿明。至此,历时65天、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全部结束。是役共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日,华北解放军一部(杨成武、李井泉的第二十兵团)包围了张家口的敌人,平津战役开始。12月8日,新保安之敌又被我军包围。这样,华北敌人的西窜之路被断绝。由山海关、喜峰口、冷口三路入关的东北解放军,动作神速,出敌意外,于12月12日至21日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塘沽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这样,华北敌人已无南逃之路了。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合力完成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略部署后,就要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了。12月22日,一举歼灭新保安之敌。24日,解放张家口。这时,解放军向平津守敌发动和平攻势。天津守敌陈长捷部负隅顽抗。日,解放军发起猛攻,经29小时激战,次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十三万余人,活捉警备司令陈长捷。17日,解放塘沽。上述四地的解放,北平已陷入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严密包围。经中共努力争取和一系列谈判,傅作义将军接受了中共条件,同意和平改编。1月31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接收防务,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五十二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又称京沪杭战役,是日至6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中华民国国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之战役。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最终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以及经济中心、当时世界四大都市之一上海。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解放南京: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1、中国人民彻底翻了身: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3、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百万雄师过大江: 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下进军令后,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500千米战线上,奋勇渡江作战。 渡江作战是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军进军。20日晚,中集团军在巢湖、无为一带的姚王庙、大套沟地段,利用敌二十军与八十八军换防这个弱点发起登渡,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解放军只用了30分钟就给撕开了一个长达10千米宽的口子,先头部队向敌纵深勇猛地插进去。21日拂晓,七个主力团渡过了长江,占领铜陵、繁昌地区,并向纵深发展。中集团军登渡首战告捷。西集团军在贵池、湖口间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东流、彭泽、至德、殷家汇、贵池等南岸阵地。东集团军也在镇江、江阴间向敌的防线猛攻,在打退了英帝国主义兵舰紫石英号的挑衅后,争取了江阴守敌7000人起义,控制了江阴要塞,封锁了长江。解放军连克扬中、江阴、镇江等地。三路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南京以东江面起义,另一部23艘舰艇在镇江江面向解放军投降。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一侦察队划一只小船偷渡过江,得知敌人防守南京的卫戍部队──暂编第四师已弃城逃跑。在南京地下党的帮助下,侦察队便从下关码头搞回一只渡轮。原包围两浦的解放军,于23日傍晚,分批从浦口渡江,南岸许多民船也划过来接应解放军渡江。当晚,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 5月14日,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在九江至武汉地段,也进行了胜利的渡江作战。16、17日解放武汉三镇。&党的过渡时期: 1、过渡时期的概念: a.从时间上看,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b.从任务上看,前三年(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四年(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私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过渡时期总路线:a.提出时间:1953年 b.内容:“一化三改造”c.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经济基础。 3、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年)。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对农业的改造:1、必要性: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自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 2、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 a.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b.原则:自愿互利。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 从临时的农业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级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3、具体方法: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国家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2.改造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它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公私合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的最好形式。最后产生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即按行业将公私合营、私营企业统管起来。 3、实施的政策:和平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①时间:1956年底 ②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发现相似题
与“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05371660429576811461710842194960(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3分)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3分)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1分)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分)
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2分)
(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2分)
【评分说明:本大题学生在答题时,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同等评分,但本大题学生最高得分不得超过13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 3月)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3)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 3月)
材料三&& 如图,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l952年=100)
(图表说明:横轴为年份,以1952年为起点,1965年为终点;纵轴为国民生产总值指数)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l)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4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基本内涵。(2分)
(3)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4分),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3
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三& 围绕要不要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等问题,经过激烈斗争后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一九七○年九月六日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基本通过)中规定:“第二条 毛泽东主席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是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元首,是全国全军的最高统帅。林彪副主席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是全国全军的副统帅。”“第二十六条 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拥护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新浪博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
&&&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纠正“文革”错误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代史时期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