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土豆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还有膨大作用叫什么

当前注意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
当前注意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
今春雨水较多,温度较高,正是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集中爆发期,要加强病害防治。
1、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right)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
为害症状: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与防治对策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与防治对策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  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地蛋、洋芋、土豆等,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防治马铃薯早疫病与晚疫病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地蛋、洋芋、土豆等,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马铃薯是块茎繁殖,可入药,性平味甘,主治胃痛、痄肋、痈肿等疾病。马铃薯在蔬菜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既是蔬菜又是粮食。在马铃薯生产中。早疫病和晚疫病发生、危害在逐年加重,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控制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准确有效控制该病的危害,提高识别与防控能力,成为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 中国论文网 /8/view-4952313.htm  一、早疫病   (一)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叶柄,块茎也可受侵染。叶片染病,初见褐色小斑点,渐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斑面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黑色霉层。田间常下部叶片先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大斑,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叶柄和茎秆上的病斑多为椭圆形,凹陷。块茎受害,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的斑块,病健交界明显。病部深入皮下0.5厘米左右,薯肉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至贮藏期,病斑增大,严重时致薯块干腐皱缩。致病菌为茄链格孢。病菌菌丝暗褐色,有隔;分生孢子梗1~5根从气孔伸出,筒形或短杆状,多较直,暗褐色,具1-7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手雷形或倒棒状,黄褐色,具纵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顶端细胞细长、喙状。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随病株残体、病薯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在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侵染马铃薯幼苗,引起田间发病。在生长季节,马铃薯叶上病斑产生的孢子,可由风、雨、昆虫等分散传播,侵染四周的健康植株。叶面湿润时,降落在叶片上的孢子萌发,由气孔和伤口侵入,几天后就形成新的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分散传播。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以反复发生多次侵染,以致造成全田发病。降雨有利于孢子形成,雨后2-3天,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空中飞散的孢子数量明显增多,孢子传播高峰期后10—20天,田间发病数量急剧增多。生长早期雨水多,有利于早疫病流行。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2、常发地块应加强栽培管理,采取合理灌溉、清沟排渍、低洼地高畦种植、清除杂草、合理密植等措施,降低田间湿度,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防止植株脱肥早衰提高寄主抗病力;清除田间病残体,搞好邻近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早疫病的防治,减少菌源。   3、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刺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凡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其损失程度由气候条件而定。在多雨、气候冷湿的地区和年份适于疫病发生和流行,受害马铃薯提前枯死,减产可达20%-40%。   (一)症状   晚疫病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在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褪绿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达整个叶片,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病斑与健部无明显界限.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片背面更为明显。发病严重时,使叶片萎蔫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   (二)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或出土前腐烂,少数病薯的越冬菌丝随种薯发芽而开始活动、扩展并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菌,即中心病株。出现中心病株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侵染。病菌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而危害块茎时则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雨年份易流行成灾。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发病重。过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使小气候增加湿度,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异,一般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匍匐型的品种容易感病。叶片小而茸毛多,叶肉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型品种比较抗病。叶片表面气孔数目多的品种也容易感病。马铃薯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也影响发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容易感病。   (三)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因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垂直抗病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疴性,所以应选用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   2、建立无病留种地和选用无病种薯。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00m以上,以便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行各种防治措施,可在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   3、种薯处理。用内吸性杀菌刺浸种,如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也可用2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然后堆积并覆盖严密,闷种2小时,再摊开晾干。   4、加强栽培管理。播种前精选种薯,淘汰带菌块茎,可减少田间中心病株的数量。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培土可减少游动孢子囊侵染薯块的机会。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   5、药剂防治。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清除中心病株,喷洒1%-2%硫酸铜液,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查看文章:
马铃薯即土豆的常见病症状与防治(如:早疫病,晚疫病,疮痂病,黑痣病)
17:46:49&&作者:综合&&浏览次数:608&&字体大小:【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症状
  也称轮纹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一般可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减产30%以上,严重时全株枯死。近年来在我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和山东等省份发生与危害呈上升趋势,干燥高温条件下该病发生严重,特别在干旱地区或贫瘠地块因早疫病造成的损失要高于晚疫病。
  早疫病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远没有晚疫病那么密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像晚疫病那么苛刻,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所以,凡栽培马铃薯区域,一般都有早疫病的发生与危害。通常温度15℃以上,相对湿度高于80%即开始发病,25℃以上时只需短期阴雨或重露,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在湿润和干燥交替的气候条件下,该病害发展最迅速。温度对块茎发病的影响较大,贮藏在4~7℃条件下,早疫病扩展缓慢,而13~16℃最适合于块茎早疫病的发展。
  防治策略是在利用抗病品种和加强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后期以化学防控为主导。
  应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收获后清除田块的病残体,以减少下一年的初侵染源。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作倒茬,重病地最好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增施有机肥,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加强栽培管理,花期后适量增加氮肥,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化学药剂防治上,一般在马铃薯盛花期后,田间下部叶片早疫病的病斑率达到5%时,进行早疫病的初次用药,以后每隔7~10天喷施一次,直至收获。目前,防控早疫病有效化学药剂包括嘧菌酯、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戊唑醇等,其中嘧菌酯防控效果最好。为了使药液能均匀喷施到叶片的正反两面,喷药时需不断改变喷头朝向,以保证施药效果。在块茎发生早疫病较严重的地方,马铃薯收获后,用代森锰锌药液喷施于块茎,可有效防止贮藏期块茎腐烂。(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朱杰华)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曾造成爱尔兰大饥荒
  早在17世纪,土豆已经成为爱尔兰岛的首选农作物。到1845年前,爱尔兰150多万农业工人没有其他收入养家糊口,300多万小耕种者主要靠土豆维持生计。
  1844年,一种导致晚疫病的卵菌扩散到欧洲,蔓延速度很快,1845年夏登陆爱尔兰岛,首次大暴发,使得爱尔兰全岛土豆减产1/3,第二年即1846年,再次大流行,产量几近无收,减产3/4,1848年又一次大发生,程度轻一点,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长达七年之久。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了20%到25%,其中约100万人饿死和病死,约100万人因灾荒而移居海外。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可侵染马铃薯茎、叶、块茎并造成毁灭性损失的病害,堪称是马铃薯的头号杀手,它流行性强、危害重,在一个生长季可发生多次再侵染。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晚疫病最易流行成灾。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南方多雨省份发生普遍,病害严重发生时,植株提前枯死,产量损失高达20%~40%,甚至绝收。
  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马铃薯是春播秋收,7~8月份的降水量对病害发生影响很大。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病害发生早而重。当条件适宜发病时,病害可迅速暴发,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大约仅需半月。
  立足于防防控结合
  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面,最科学的方案是以防为主,防控结合,即选用健康无病种薯――高垄大垄栽培――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化学药剂喷雾,同时需要加强测报。
  化学防治应在晚疫病病菌侵染前或始发病期用药,一般现蕾期要喷第一遍药,根据天气和发病情况提前或延后喷雾。
  晚疫病发病前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喷雾保护,如用药前已显病,第一遍药要使用兼有治疗、铲除和保护作用的药剂,以便压低菌源基数。
  保护性杀菌剂,发病前喷雾:可选用75%进富(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或25%瑞凡(双炔酰菌胺)或10%科佳(氰霜唑)喷雾。
  内吸治疗杀菌剂:可选用68.75%银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或25%阿米西达(嘧菌酯)或56%阿米多彩(阿米西达?百菌清)或25%凯润(吡唑嘧菌脂)或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或18.7%凯特(烯酰?吡唑脂)或52.5%抑快净(f酮?霜脲氰)喷雾。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类型复杂,马铃薯栽培模式多种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晚疫病发生规律和特点亦不相同。因此,施药策略和方案也不尽相同。
  “高发区”――前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和代森锰锌,中后期交替喷施长持效期、内吸性治疗剂和保护剂,如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双炔酰菌胺。中心病株出现前7~10天喷施第一次药剂,用双炔酰菌胺或代森锰锌。
  “常发区”――前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而后期雨季(7~8月)来临后主要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在中心病株出现前7~10天喷施第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和双炔酰菌胺等。
  若到雨季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如霜脲氰?f唑菌酮(抑快净)、烯酰吗啉?松脂酸铜、霜脲氰?丙森锌(可鲁巴)、霜脲氰?代森锰锌(克露)和精甲霜灵?代森锰锌(金雷多米尔),注意交替用药。
  “偶发区”――发现中心病株后即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如果气象条件不能满足晚疫病流行,则整个生长季可不喷施药剂。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后可施用氟吡菌胺?霜霉威、霜脲氰?f唑菌酮、霜脲氰?丙森锌和霜脲氰?代森锰锌等药剂喷施。施药间隔期为7~10天,一般全程喷施2~3次药即可。
  轮换用药谨防抗性
  值得注意的是,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易产生抗性的特点,属于高抗性风险病原菌。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的抗性在全球普遍发生,我国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的抗性也普遍发生,具有发生地域广、抗性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不过,与其他类型的杀菌剂如乙酰胺类、羧酰胺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尚未出现抗性。烯酰吗啉目前没有晚疫病菌对该药产生抗性的报道。马铃薯晚疫病对霜脲氰也尚未产生抗性。
  所以,在用药过程中,要限制单一杀菌剂的使用次数,轮换用药,将不同作用机理、特别是仿效和持效期相似的杀菌剂组合使用。按推荐剂量使用,优先进行保护性施药,避免治疗和铲除性施药,严格控制每个生长季节的使用次数等,以降低病菌的抗性风险。(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邵振润)
  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症状
  感病马铃薯表皮有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疮疤,故称为疮痂病。疮痂病发生后,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病薯不耐贮藏,外观难看。感病后对马铃薯的品质影响很大,造成商品价值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部分地块甚至减产40%以上。
  造成疮痂病传播的原因,一是选用的种薯未经浸种消毒杀菌就播了种;二是未能避开曾经发过疮痂病的马铃薯、萝卜、胡萝卜、甜菜等作物重复种植;三是薯块膨大期遇上高温干旱天气。根据疮痂病的发生途径和发病规律,总结各地经验,可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加以预防。
  首先,选用抗病品种。从生产实践情况来看,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豫薯1号、鲁引1号、榆薯1号、春薯1号、泰山1号、白丰、五里白等品种,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
  其次,实行轮作换茬。一是对于曾经发生疮痂病的大田,要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二是改善种植大田的水系设施,确保结薯期能够及时灌溉,保持田间湿润管理;三是选择偏酸性的土壤种植。
  第三,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残留病菌的大田,要坚持施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料,可以较好地抑制土传病菌。
  第四,进行药剂防治。一可用0.2%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将洗净的马铃薯浸种2小时,或用0.1%对苯二酚(化学纯)水溶液浸种3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播种;二可在病田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药1.2~2斤;三可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一次,共喷2~3次。(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余宏章)
  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症状
  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近年来,许多马铃薯主产区由于无法实现轮作倒茬而致使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薯块的外观和商品价值。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但发病严重的地块可达到70%~80%。
  分布广泛,在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如东北、河北及内蒙古等地区发生普遍,发病率较高。其防治措施如下:农业措施
  轮作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与小麦、玉米、大豆、多年生牧草等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茬。
  田间管理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的地块,以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晚播和浅播,土温达到7~8℃时适宜大面积种植,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从而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可撒入生石灰消毒。
  种薯挑选选择无病、表面光滑、大小一致的种薯。化学防治
  种薯处理为防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播种薯块用甲基立枯磷、噻呋酰胺或咯菌腈等药剂稀释后拌种。井冈霉素也可防治黑痣病,播前用种块重量的0.3%均匀处理块茎能取得好的防效。若切块,切块面应沾上灶灰播种或采用苗盛(福美双与戊菌隆混剂)拌种。
  垄沟喷施种薯播种后覆土前,用嘧菌酯药液喷施到薯块和土壤中,公顷用量450~750mL,然后覆土。(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朱杰华)
  马铃薯生产应对暴雨洪涝减灾技术措施
  为降低此次暴雨洪涝灾害对马铃薯生产造成的损失,引导广大受灾农民展开生产自救,特提出以下补救措施:
  1、抢晴收获。据气象台预报,19日起雨水将逐渐撤离重庆,各地天气有所好转。部分高山地区正值马铃薯收获期,应及时抓住晴好天气搞好收获。
  2、加强田间清理。一是洪涝后及时排涝、清沟沥水,清除沟渠内淤泥杂草,确保马铃薯田块不淹或过水后及时排除,提高田块的抗涝防涝能力,降低田间湿度和涝渍危害;二是中耕培土除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根系活力;三是对正处于膨大期的马铃薯促进块茎膨大,可抢晴天亩用0.3%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雾追肥。
  3、加强晚疫病防控。一是采取专业化防控,通过专业机防队进行统防统治;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使农户进行“群防群治”;三是使用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文章关键字:
文章类别:网络文章&&&【】&&【】&&【】&&【】&&【】&&【】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农业信息栏目
本站最新文章
<font color="#15-12-31
<font color="#15-12-31
<font color="#15-12-31
<font color="#15-12-31
<font color="#15-12-31
<font color="#15-12-31
<font color="#15-12-31
<font color="#15-12-31
本站文章排行
<font color="#800
<font color="#079
<font color="#685
<font color="#419
<font color="#258
<font color="#007
<font color="#037
<font color="#53
本站推荐文章
<font color="#15-1-30
<font color="#10-10-26
<font color="#15-8-1
<font color="#15-7-26
<font color="#13-1-18
<font color="#15-7-26
<font color="#15-1-30
<font color="#11-8-28
文章最新评论
<font color="#15-4-17
<font color="#15-4-11
<font color="#15-4-7
<font color="#15-4-7
<font color="#15-4-6
<font color="#15-4-6
<font color="#15-4-6
<font color="#15-3-28
|||||||||||||
&&本站QQ:&&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陈屋村&&Email:&&陈屋村QQ群: &&义门陈氏QQ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E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为所在位置:&&&&>&&&&>&&&&>&&正文
马铃薯早疫病
[导读]&马铃薯早疫病症状也称轮纹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一般可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减产30%以上,严重时全株枯死。
马铃薯早疫病症状
也称轮纹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一般可减产10%左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减产30%以上,严重时全株枯死。近年来在我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和山东等省份发生与危害呈上升趋势,干燥高温条件下该病发生严重,特别在干旱地区或贫瘠地块因早疫病造成的损失要高于晚疫病。
早疫病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远没有晚疫病那么密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像晚疫病那么苛刻,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所以,凡栽培马铃薯区域,一般都有早疫病的发生与危害。通常温度15℃以上,相对湿度高于80%即开始发病,25℃以上时只需短期阴雨或重露,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在湿润和干燥交替的气候条件下,该病害发展最迅速。温度对块茎发病的影响较大,贮藏在4~7℃条件下,早疫病扩展缓慢,而13~16℃最适合于块茎早疫病的发展。
防治策略是在利用抗病品种和加强农业措施的基础上,后期以化学防控为主导。
应选用抗病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收获后清除田块的病残体,以减少下一年的初侵染源。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轮作倒茬,重病地最好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田块,增施有机肥,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加强栽培管理,花期后适量增加氮肥,延缓叶片衰老,从而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化学药剂防治上,一般在马铃薯盛花期后,田间下部叶片早疫病的病斑率达到5%时,进行早疫病的初次用药,以后每隔7~10天喷施一次,直至收获。目前,防控早疫病有效化学药剂包括嘧菌酯、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戊唑醇等,其中嘧菌酯防控效果最好。为了使药液能均匀喷施到叶片的正反两面,喷药时需不断改变喷头朝向,以保证施药效果。在块茎发生早疫病较严重的地方,马铃薯收获后,用代森锰锌药液喷施于块茎,可有效防止贮藏期块茎腐烂。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朱杰华)
专题图片由刘希军提供
点击下载:
[责任编辑:wn159]
&&&&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番茄晚疫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