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欧社会不同贴吧等级名称的封建主名称是哪些?

封君封臣制
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是由封土制发展而来的。封土制来自封臣制,在加洛林王朝时期,封臣制得到极大发展,且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建立开始有了一整套的仪式,即臣服礼与效忠宣誓。为了使封臣更好地履行义务,加洛林王朝的大部分封臣都分予采邑,封臣制与封土制便相互结合起来。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君与封臣关系纯系一种封建主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国君与其臣民的关系。君臣关系结成后,相互间就肩负起一定的义务。封君应对封臣尽保护、维护的义务。封臣则对封君尽效忠、帮助、劝告的义务。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建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它使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领主权,并在土地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克洛维是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缔造者。AD481年,克洛维成为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竭力向南推进,向高卢扩张。AD486,他在苏瓦松之战中取胜,其胜利也宣告了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之后克洛维成为法兰克人的唯一国王。AD496,克洛维率众皈依基督教,赢得了罗马教会的信任。AD500左右,克洛维开始大肆扩张,至AD511克洛维去世,法兰克王国已占有了3/4个高卢且包括了德国的莱茵地区。
《撒利克法典》
《撒利克法典》是5世纪时法兰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大约在克洛维时代以不纯熟的拉丁文写成。是法兰克人在长期迁徙和征战过程中。氏族血缘关系日渐松弛的情况的反映。法典完成后又有新补充。这部法典仅为一部粗糙的无系统法律条文,反映了法兰克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采邑制改革(简答)
A原因1 在法兰克封建化得过程中,随着自由农民的减少和大土地的增长,国王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日益削弱。
2 自克洛维死后,其子孙割据称雄,这时法兰克王国分为三部分。且三地均设“宫相”,他们独揽内政和外交大权。
3 查理-马特于715年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他在武力扩张的过程中,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行了采邑制改革
B内容 查理-马特吧土地作为采邑赐给他的属臣,将过去无条件的土地赏赐变成有条件的分封、采邑,意为“赏赐物”,采邑制则是一种封建契约关系,封建主赏赐土地。受封者应对封主尽一定的义务(主要是服兵役),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种臣属关系是后来理查大帝时代封君封臣关系的萌芽。
C影响1产生了封建等级制
2出现了骑士阶级
3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并且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话进程。
名解 AD751,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相勾结,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AD754,教皇为丕平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丕平率军进攻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把夺得的意大利中部的部分赠与教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丕平献土”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宗教进程。创造了教皇国。教会势力开始拥有世
俗权力从而权势日增。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查理大帝是矮子丕平的儿子,在其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臻于极盛。查理大帝在位46年,通过开疆扩土,形成了一个版图广大,民族众多的帝国。AD800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其举行加冕礼,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加强世俗政权与教权结合。推行封君封臣制,同时发展文化事业,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艺复兴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凡尔登条约》
法兰克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自由农民人身自由的丧失与大土地所有者司法、行政权的获得。这同时也是王权衰落,地方封建主地位加强的过程,因此随着法兰克封建化的完成,法兰克王国也宣告解体。AD814查理曼死后,加洛林帝国即告分裂。AD843,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三人所统治的区域,虽然独立发展,但仍旧延续加洛林王朝的世系,直至10世纪。查理曼帝国解体后的三部分称为后来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雏形。
公元世纪前后,日耳曼人中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在岛的东部和南部建立了一些小国。这些小国之间长期混战争雄。到了七世纪初大致形成了7个主要国家。以萨克森人为主的威塞克斯、苏赛克斯、埃塞克斯,以盎格鲁人为主的东盎格里亚、麦西亚、诺森伯里亚,以及以朱特人为主的肯特王国。这时进入了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七国时代是英国由分裂走向统一并开始封建化的时期。AD829,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将各王国联合在自己的政权之下,形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从此才有“英格兰”这个名称。
名解 AD1066,英王信教者爱德华去世,诺曼底公爵威廉以有姻亲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但英国的贤人会议推举英国人哈里德为王。诺曼底公爵率约5000人的军队进攻英国。同年9月,在英格兰南部登陆,10月14日得哈斯丁斯战役中英军战败,哈罗德战死。威廉进入伦敦,加冕称王。即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
简答 名解+诺曼征服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首先这一征服为英格兰王权确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AD1086,威廉完成了对全国土地的赋役状况的调查、登记、造册工作。确立了英国的封建土地均受国王的观念。其次,这一征服为英格兰王权奠定强大的阶级基础。确立了不同于大陆的封建原则:“我的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再次,威廉一世通过王室法庭将王权的统治范围扩大到全国。
《末日审判书》
《末日审判书》又称《土地赋役调查簿》。AD1086,威廉一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对土地的归属、财产状况、耕作者身份等,做了详细的调查与登记,制成《土地赋役调查簿》作为征收赋税、征调徭役和确定政策的依据。它确立了英国的封建土地均受自国王的观念。
安茹帝国/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普兰他日奈王朝
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AD)死后无嗣。因而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激烈的纷争。
AD1154,亨利的外孙安茹伯爵即位。是为亨利二世(AD)。从此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亨利二世是亨利一世的女儿马提尔达与法国安茹公爵格弗里奥-普兰他日奈的儿子。他建立的王朝称普兰他日奈王朝,意译为金雀花王朝,因其领地在安茹,故又称安茹王朝或安茹帝国(AD)。
中世纪西欧手工业者按行业组成的同业团体组织,几乎同城市同时出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规章,对作坊的人数、生产设备、产品的数量、规格以及工作时间和产品的售价都有统一的规定,以免同行业的竞争。在手工业兴起之初,保护了小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同封建主、城市贵族的斗争中,起了组织和领导的核心作用。后期则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而逐渐瓦解。 行会革命
行会革命是手工业者同城市贵族的斗争。后者包括富有的大商人、高利贷者、城市地主、房主以及少数特别富有的行东。他们牢牢地控制着城市的管理大权,向手工业者摊派捐税,垄断商业,经营高利贷,使手工业者濒临破产的边缘。斗争的结果是,在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科伦、佛罗伦萨,行会取得胜利。在商业不发达的城市,如汉堡、律贝克等,则是商业贵族取得胜利。
大垦殖运动
名解 大垦殖运动发生在10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其参与者有贵族、教会、农民等。其类型有二,一是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内向型垦殖;二是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型扩殖,如对中欧斯拉夫地区的移民垦荒和对西班牙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土地的争夺和开辟。
简答 名解+社会意义 首先,这场运动使西欧内陆的广大地区首次成为农耕地区,奠定了后世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轮廓,也使西欧的地理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并确立起扩大耕地面积,促进粮食供应的增长模式。
其次,大垦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西欧农耕技术地不断改进,铁制农具,行走较快的骡马普遍用于农耕。
最后,大垦殖运动带动了社会发展,为西欧社会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11―13世纪,西欧的人口有了较大增长。
汉萨同盟兴起于13世纪后半叶,1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入盟城市达80多个,遍及西欧、北欧诸国及东欧,盟主律贝克。章程规定,在盟主律贝克每三年召开一次同盟代表大会。同盟完全垄断了波罗地海和北海的贸易,有武装力量。15世纪中叶后,贸易垄断被打破,各城市贸易衰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汉萨同盟逐渐瓦解。
克吕尼运动
克吕尼运动因首创者是法国勃艮第境内的克吕尼修道院而得名。10世纪,在许多国家拥有大量天主教教会的教权阶层,为摆脱俗权的控制而保持独立地位,并强化统治人民的力量。力图建立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统治体系。在教权阶层中开展的这一加强教会权威的运动,称克吕尼运动。
运动主要纲领,教权应置于俗权之上,教皇由教会的枢机主教选举。反对世俗君主的干涉,任命主教权应属于教皇,反对世俗君主的任命权。在教士中规定严格纪律,进行宗教教育,实行独身制度,提高教会威信。
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罗马教廷中实权派意大利人希尔德布兰,即后来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AD)。
美第奇家族
AD1378年七月,佛罗伦萨的梳毛工人联合未加入行会的手工业者举行武装起义,起义被镇压后,佛罗伦萨开始由共和制向僭主制过渡。十五世纪初年,靠经营银行而发迹的美第奇家族逐步登上僭主的宝座。该家族在13世纪开始参与行政管理。AD1378,因支持梳毛工人起义而遭打击。14世纪开始经营银行业,获利颇丰,并最终利用政敌失误而击败对手,夺取了共和国最高统治权。AD1434,科西莫-美第奇成为佛罗伦萨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此时,佛罗伦萨城市国家虽形式上为共和制,但实际上是僭主制。在罗棱索-美第奇执政期间(AD)佛罗伦萨的权利进一步向美第奇家族集中。其集权统治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不满。AD1494年地人民起义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的共和制得以恢复。从科西莫-美第奇到罗棱索-美第奇的六十年间。佛罗伦萨政治上呈倒退逆行之势,但却是它文艺复兴的极盛时期。科西莫组织修复与建造了圣马可修道院等许多寺院与教堂。他还组建柏拉图学院,支持一些从事古典学研究的学者深入研究柏拉图学说和古希腊罗马的学术与艺术。该学院成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心。罗棱索统治时期,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运动达到新的高度,他于AD1473建立比萨学院,同时竭力庇护人文主义学家与艺术家。
卡诺莎事件
教会在克吕尼运动后,宣扬教权至上。力图建立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国际体系。德皇亨利四世为扩大王权,就主权授予问题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展开斗争,而斗争的实质则是政治权利与经济利益的争夺。AD1075,教皇下令,各地主教任免权归教皇,国王无权干涉教会事务。AD1076,亨利四世召开沃姆斯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七世。教皇则召开拉特兰宗教会议,开除亨利教籍,废其帝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AD1077亨利被迫到卡诺莎城堡请罪,获教皇原谅。恢复了教籍与统治权。AD1122,双方签订妥协的《沃姆斯宗教协定》。
阿维农之囚
AD1302,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公开与教皇对抗。腓力又派遣自己的亲信诺加勒率少数随从到意大利,与罗马贵族科隆勾结,于日袭击罗马教廷,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软禁三日。75岁地教皇惊惧而死。AD1305,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大主教被选为教皇,这便是克力门五世,腓力将教廷由梵蒂冈迁到法国南部的阿维农,达70年之久。史称“阿维农之囚”。这说明教皇实际上已受法王控制,也说明教权之上论的失败。从此教廷走向衰落。
十字军东征
自11世纪末年开始,西欧封建主在宗教的旗帜下对地中海东岸各国发动的军事殖民远征,史称“十字军东征”。其根本原因是西欧各国的教俗封建主企图到先进的东方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十字军东征从AD1096开始,到AD1291结束,先后进行了8次,其中,第一次和第四次影响最大。随着AD1291十字军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攻破,十字军东征彻底宣告失败。
背景:1、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各国的教俗封建主企图到先进的东方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
2、十字军东征的第二个原因是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
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爵位的等级名称_百度知道
爵位的等级名称
中国的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颉⑹咳?叮?考队址稚现邢氯?取8鞴?垂?笮〈?霾煌??纭蹲蟠?分性亍按喂??锨涞贝蠊??校?械逼湎拢?碌逼渖洗蠓颉P⊥??锨涞贝蠊??虑洌?械逼渖洗蟠螅?碌逼湎麓蠓颉!庇胁煌?氖撤獗曜迹?纭豆?铩分性亍按蠊??洌?宦弥?铮?洗蠓颍?蛔渲?铩!薄蹲蟠?分幸苍卣约蜃釉?小吧洗蠓蚴芟兀?麓蠓蚴芸ぁ敝?铩?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平七国乱后削减,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来的王国不过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越来越小。东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黄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王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农、司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相当县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之别);功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乡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五等爵上加“开国”二字西晋时较少,东晋多以此酬异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沿用至后世。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王、公、侯国均以中尉领兵。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农、常侍、侍郎外,职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性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 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外国的爵位 当你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时,扑面而来就有主持法庭审判的威尼斯公爵,接连向鲍细娅求婚的又有巴拉庭伯爵、英国的福根勃琪少年男爵、德国撒克逊公爵等等。初学外国文学的读者,一时往往被这些头衔搞得眼花缭乱,迷惑不解。因此,了解一点外国爵位的由来及其内涵,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知识。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英国的诗人拜伦的伯父是世袭贵族,他去世后,侄子拜伦获得了世袭的爵位。《威尼斯商人》中的少年男爵福根勃琪也属于这一类。 西方爵位的由来 公爵(Duke):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伯爵(Earl):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Baron):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英国正统爵位的来历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英国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西方的爵位等级,因为其贵族的爵位跟中国的爵位相似,都是分为五等,所以在翻译西方爵位时也使用了〔公〕、〔侯〕、〔伯〕、〔子〕、〔男〕来翻译了。
以英国为例,贵爵的爵位最高是Duke,便以〔公爵〕作为翻译了,如此类推的分为:
公爵(Duke):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Marquess):侯爵是...
伯,男,公,子,侯.这是依次出现的顺序.
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
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 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
伯,侯,子,男,
爵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群成员等级头衔名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