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和林黛玉与贾宝玉为什么不能够在一起呢

宝玉和黛玉 就不能结婚?---深圳特区报
第B02版:前海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第A02 : 评论
第A03 : 广告
第A04 : 要闻·专题
第A05 : 广告
第A06 : 要闻
第A07 : 广告
第A08 : 要闻
第A09 : 要闻
第A10 : 中国新闻
第A11 : 中国新闻
第A12 : 国际新闻
第A13 : 国际新闻
第A14 : 体育新闻
第A15 : 广告
第A16 : 广告
第A17 : 广告
第A18 : 大都会新闻/综合
第A19 : 法制鹏城
第A20 : 深圳·民生
第A21 : 深圳·区街
第A22 : 深圳·社会
第A23 : 网事
第A24 : 广告
第A25 : 今日财经/广告
第A26 : 今日财经/视点
第A27 : 今日财经/商界
第A28 : 今日财经/股市
第A29 : 温馨家居
第A30 : 温馨家居
第A31 : 温馨家居
第A32 : 广告
第B01 : 人文天地
第B02 : 前海
第B03 : 连载
第B04 : 综艺场
第C01 : 品尚乐活头版
第C02 : 数码
第C03 : 数码
第C04 : 霓裳
第C05 : 霓裳
第C06 : 专题
第C07 : 专题
第C08 : 表情
第C09 : 表情
第C10 : 居家
第C11 : 名车
第C12 : 典藏
第C13 : 品味
第C14 : 行走
第C15 : 潮汛
第C16 : 人物
第D01 : 超级楼市/聚焦
第D02 : 超级楼市
第D03 : 超级楼市
第D04 : 超级楼市
第E01 : 超级楼市
第E02 : 超级楼市
第E03 : 超级楼市
第E04 : 超级楼市
宝玉和黛玉 就不能结婚?
◎ 闫红 有年参加上海书市,有幸聆听余秋雨先生的演讲,其中他提到,红楼未完,最大的好处是让作者不用面对那个棘手的问题:是否让宝玉黛玉成婚。显然,余大师认为,宝玉和黛玉是不可以成婚的,他说这俩人都没做好做丈夫或妻子的准备,他俩要是结了婚,那岂不是一场灾难? 说这些话时,余大师的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仿佛他早已参透人生真相,可是,这世间,有谁一开始就做好了“做丈夫或妻子的准备”?还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活到老,学到老? 不过,这种说法也不是余大师的原创,大家都已习惯不把宝玉尤其是黛玉当成普通人,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哪能跟咱们小老百姓似的柴米油盐呢? 那天,就这个问题,我在QQ上和一个姐姐发生了争论,她倒不觉得林黛玉就不可以柴米油盐,她担心的是,宝玉和黛玉,都太有激情了,而婚姻,是个磨损激情的东西,又认为,男人的爱情止于性的得到,而女人刚刚开始,这种时间差,也会伤害到两个人的爱情。
这些话也许对很多人合适,我所以用也许,是这种斩钉截铁的结论到处可见,但是里面太过明显的酸楚的小女人心态,让它看上去有些可疑,而我用这话来套贾宝玉或林黛玉,更是明显地套不上。
红楼梦里,对宝钗的形象多有描写,她的肌肤,她的眉目,她的穿着打扮以及配饰,还说荣国府的人都说她比黛玉美丽,连宝玉看了她雪白的膀子,都只恨不得一摸。相形之下,黛玉是气质美女,特点是风流袅娜,红楼梦里没有一个字描述她的肉身。 这跟我们熟悉的那些古典爱情都不同,张生在后花园里远远看见崔莺莺,哎呀,这位小姐真是漂亮啊,国色天香啊,他就爱上她了,犯上相思病了——他并不了解她的心灵,不过是爱慕她的肉身,而肉身是会衰老的,即使不衰老,一旦到手,反复赏玩摩挲之后,也会审美疲劳的,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担忧一下下是有必要的,可是,宝玉黛玉的爱情,是心灵之爱。 宝玉也曾荒唐过,躁动的青春期,看每一朵花开,看每一个女孩,到处献殷勤,是让黛玉忧心忡忡,怄出许多的闲气,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局面后来改变了,他俩的爱情有个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宝玉听见黛玉吟诵“葬花词”,这是对于生命的美丽与短暂的感慨,它与宝玉心中盘桓已久的那个主题碰撞到一起,他一直害怕死亡,希望死去的那一刻,有姐妹们围绕在他身边,泪流成河。宝玉心中起了大的震荡,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接着,他悟出,一个人一生只能得一份眼泪,把用眼泪葬他的人锁定为黛玉时,黛玉放心了。后面的几十回,他俩也不吵了,也不闹了,黛玉跟宝钗湘云的关系也变好了,没有了前面那些激烈的矛盾,出镜都少了。他们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真正经过心灵检验的爱情。 至于柴米油盐,若是黛玉的生命够长,能够经得起命运的揉搓,以她的悟性,我想应该也能够渐渐随遇而安,她的身体是有些单薄,但是她的心灵,可以一天比一天丰厚,而建立在心灵之上的爱情,不会随着肉身而衰老。文章阅读数
贾母为何要拆散贾宝玉与林黛玉一对有情人?【组图】
作者:&&&& 17:10
陈晓旭的林黛玉
【我写林黛玉的一系列文章在新浪博客连载时,一些网友就留言:林黛玉很美,但不适合做老婆。是啊,他们肯定觉得薛宝钗更适合做老婆。林黛玉在许多人眼中天生只是“恋爱动物”,不适合柴米油盐的婚姻。贾母着急操办宝玉、黛玉的婚嫁事宜,并不是想让他俩合一块儿。恰恰相反,想让这一对有情人分开的。她并不是真喜欢,真欣赏黛玉的个性:“林丫头的乖癖,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她相中的是宝钗,“只是宝丫头最妥”。这话其实也说到王夫人心里去:“不仅老太太这么想,我们也是这样。但林姑娘也得给他说了人家儿才好。不然女孩儿家长大了,哪个没有心事?倘或真与宝玉有些私心,若知道宝玉定下宝丫头,那倒不成事了。”挑选宝钗还是黛玉,来配宝贝孙子?这本身就衡量出贾母的亲与疏了。贾母觉得宝钗更符合自己亲上加亲的心愿。黛玉在贾母心里,还是稍微有点远了。也难怪贾母偏心于宝钗,王夫人同样如此。整个大观园,真喜欢、真欣赏黛玉的,又有几人呢?】我为何说林黛玉死因是心病,是相思病呢?因为她在此之前已闹过一回。厉害的程度,简直相当于死过一回了。
她无意间听见雪雁与紫鹃在门外平台底下偷偷议论宝玉定了亲了,是东府里的亲戚王大爷做媒的,“是个什么知府家,家资也好,人才也好。”
“黛玉一腔心事,又窃听了紫鹃、雪雁的话,虽不很明白,已听得了七八分,如同将身撂在大海里一般,思前想后,竟应了前日梦中之谶,千愁万恨,堆上心来。左右打算,不如早些死了,免得眼见了意外的事情,那时反倒无趣。又想到自己没了爹娘的苦,自今以后,把身子一天一天的糟塌起来,一年半载,少不得身登清净。打定了主意,被也不盖,衣也不添,竟是合眼装睡……晚饭也不吃……紫鹃掀开帐子,见已睡着了,被窝都蹬在脚后。怕她着了凉,轻轻儿拿来盖上。黛玉也不动,单待他出去,仍然褪下。”
这般自虐,简直是在找病、找死呢。
清早起床,也不叫人,独自一人呆呆的坐着,对着镜子,只管呆呆的自看。“那泪珠儿断断续续,早已湿透了罗帕。”过了好久,才随便梳洗了,“那眼中泪渍终是不干。”
紫鹃见她起那么早,又要写经,劝她别太劳神了,瞧黛玉怎么回答:“不怕,早完了早好。况且我也并不是为经,倒借着写字解解闷儿。以后你们见了我的字迹,就算见了我的面儿了。”说着,那泪直流下来。“黛玉立定主意,自此以后,有意糟塌身子,茶饭无心,每日渐减下来……从此一天一天的减,到半月之后,肠胃日薄一日,果然粥都不能吃了。”
不仅如此,黛玉还很严重地有了幻觉:“日听见的话,都似宝玉娶亲的话,看见怡红院中的人,无论上下,也像宝玉娶亲的光景。薛姨妈来看,黛玉不见宝钗,越发起疑心。索性不要人看望,也不肯吃药,只要速死。”
尤其是还有幻听:“睡梦这之中,常听见有人叫宝二奶奶的。一片疑心,竟成蛇影。一日竟是绝粒,粥也不喝,恹恹一息, 垂毙殆尽。
我前次作文猜测黛玉有抑郁症的倾向,在新浪博客贴出,有网友留言反对,说想自杀才能算抑郁症呢。
黛玉不仅有了幻听、幻觉,疑心病加重,而且确实想自杀了。书里明明白白写着:“黛玉自立意自戮之后,渐渐不支,一日竟至绝粒。”
她不仅找病生,还在以绝食的方式慢性自杀啊。“只剩得残喘微延”。身边的丫头雪雁觉得如此便是死的光景了。
重病如此,似乎黛玉死定了,却又奇迹般好转过来。
仅仅因为在病榻上,又偷听见侍书跟雪雁说宝玉与知府定亲的事黄了:“老太太心里早有了人了,就在咱们园子里的……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凭谁来说亲,横竖不中用!”
黛玉立马就缓过神来,要水喝了。“才明白前头的事情原是议而未成的,又兼侍书说……老太太的主意亲上作亲,又是园中住着的,非自己而谁?因此一想,阴极阳生,心神顿觉清爽许多。黛玉心中疑团已破,自然不似先前寻死之意了。”
瞧,就因听了一句话,又想活了。你说这是什么病呢?是心病不是?书中已承认了:“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
雪雁觉得黛玉病的奇怪,好的也奇怪。紫鹃认为病的倒不怪,只是好的奇怪:“想来宝玉和姑娘必是姻缘,人家说的‘好事多磨’,又说道是‘姻缘棒打不回’。这样看起来,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那一年我说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宝玉没急死了,闹得家翻宅乱。如今一句话,又把这一个弄得死去活来。”
众人都对黛玉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得奇怪议论纷纷。邢、王二夫人都感到疑惑。惟有贾母略猜着了八九。她看出林黛玉的这次怪病,跟贾宝玉有关。贾宝玉是林黛玉的心事,也是她心病的根源。
贾母觉得孩子们虽是从小在一起,大了,还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王夫人虽认为“林姑娘是个有心计的”,但她揣测贾母的意思是:该赶着把他们的事办了?
贾母着急操办宝玉、黛玉的婚嫁事宜,并不是想让他俩合一块儿。恰恰相反,想让这一对有情人分开的。她并不是真喜欢,真欣赏黛玉的个性:“林丫头的乖癖,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她相中的是宝钗,“只是宝丫头最妥”。
这话其实也说到王夫人心里去:“不仅老太太这么想,我们也是这样。但林姑娘也得给他说了人家儿才好。不然女孩儿家长大了,哪个没有心事?倘或真与宝玉有些私心,若知道宝玉定下宝丫头,那倒不成事了。”
也难怪贾母偏心于宝钗,王夫人同样如此。整个大观园,真喜欢、真欣赏黛玉的,又有几人呢?她是太阳春白雪了,太难跟世俗人群融为一体,亲密无间。她洁癖般的清高孤傲,根本就是这酒肉朱门里的异类。怎么搓揉,也捏不到一块去。
挑选宝钗还是黛玉,来配宝贝孙子?这本身就衡量出贾母的亲与疏了。贾母觉得宝钗更符合自己亲上加亲的心愿。黛玉在贾母心里,还是稍微有点远了。
黛玉生前对宝钗不无嫉妒,但临终前却没恨宝钗,也是对的。
仅仅靠宝钗本人,她再挖空心思,如果没有贾母撑腰,没王夫人、王熙凤一干人等的支持,也不可能把宝玉跟黛玉拆散的,也不可能夺走宝玉的。除非,除非宝玉变心了。
这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唉,林黛玉偏偏信了。
她不应该怨恨宝玉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她应该悔恨自己对宝玉信任得还不够。
但她不信也没办法。事实正明明摆在那儿:宝玉娶宝钗的新房,管弦齐鸣,远远一阵香乐之声,若隐若现,飘入黛玉独守的潇湘馆里……听,还是不听?无条件的爱,就是浪漫。浪漫的爱,既是青春的盛宴,又是青春的酷刑。盛宴必散,散对不想散的人来说就是酷刑。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生死恋,并不是孤例。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如此。黛玉葬花。又被花葬了。梁祝却双双化蝶,以来世的希望证明爱对死亡的超越。相爱的人会死,爱却不会死的,爱高于生死,这是真正的精神恋爱了,不沾染一点儿尘埃。
在西方文学史上,与《红楼梦》相类似的,莎士比亚写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德写过《少年维特之烦恼》……都以自杀或死亡来衬托爱情的激越,可谓有多美就有多危险。《红楼梦》千条路万条线,无形中都突出“少年宝玉之烦恼”,黛玉对宝玉的爱简直是自杀式的爱,是一种慢性自杀,导致自身像灯油一样快速燃尽了。
我们为什么还敬佩黛玉呢?因为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并不代表我们不欣赏:我们承认爱情的最高形式就是无法自控的燃烧。这种自燃造就了俗世间难得一见的强光与大热。爱情离悲剧近一步,也就离神话近一步。不敢爱的人们同样需要爱情神话的慰藉。甚至,更需要别人的爱情来给自己取暖。
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人都比宝钗强不到哪里。宝钗懂得用理智来给爱情降温,直至将其变作性价比的换算。她爱宝玉这个人,更爱玉身上所附加的社会价值,物质利益。后者比前者更能满足她的虚荣心乃至现实诉求。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剧:从审美的立场上,我们都会像贾宝玉一样欣赏黛玉,站在黛玉一边,一旦不是作为旁观者,而作为当事人,我们又能理解宝钗了,又会像宝钗一样考虑问题。等于是同意宝钗的观点。
我们自己的悲剧,其实比宝玉与黛玉的悲剧更为可怜。我写林黛玉的一系列文章在新浪博客连载时,一些网友就留言:林黛玉很美,但不适合做老婆。是啊,他们肯定觉得薛宝钗更适合做老婆。林黛玉在许多人眼中天生只是“恋爱动物”,不适合柴米油盐的婚姻。他们,甚至也包括我,看的没错。可贾宝玉为什么不这么看呢?贾宝玉为何只想娶林黛玉,恨不得生生死死在一起呢?这正是贾宝玉卓然不群之处,轻实务虚的人生价值观使然。这,也正是我们这等俗物做不成贾宝玉的本质原因。我们活得太清醒了,跟薛宝钗一样清醒,做不成红楼梦的。
薛宝钗不只代表她自己,还代表着除贾宝玉与林黛玉之外的几乎所有人,包括你我。
正因为有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红楼梦》这部书才是年轻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不会变的,不会老的,《红楼梦》永远是年轻的。如果少了这俩人,《红楼梦》就不算“青春小说”了,而彻底变成市井小说。就没有浪漫主义的升华,而是现实主义来,现实主义去。
贾府里里外外的人,跟我们周围的人似乎没啥两样呀。我们周围,该有的都有,只是少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个人。可他们俩,才是《红楼梦》的魂啊。我们的时代,已丢了这样的魂。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可我们每个人都下意识地剔除骨子里贾宝玉或林黛玉的“遗传基因” :这种太不现实的魂,在现实中很麻烦的。
只有在读小说,看电影时,我们才不用克制对浪漫的渴望。远远地向那种超越现实的诗魂致敬。可我们并不希望它真的落在自己身上。
这就是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贾宝玉与林黛玉所抱的复杂感情。唉,我们好歹对贾宝玉与林黛玉还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们身上,有着我们做不成或不敢做的那个自己。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相比,岂止是薛宝钗显得少年老成,我们,也好像从未真的年轻过。贾宝玉与林黛玉在书里大喜大悲时,也就十五、六岁光景。他们置身其中的那个时代,以及曹雪芹写《红楼梦》那个时代,清朝乾隆年间,对于我们已算古代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乃至写《红楼梦》的曹雪芹,评点《红楼梦》的脂砚斋,对于我们,已算古人了。可他们还是比我们显得年轻,比我们更富有感情。
我们,终究只算一些未老先衰的读者,翻开《红楼梦》,企图重温自已好像有过,又好像从未有过的青春。真正的青春,已被贾宝玉与林黛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缺少梦,只不过是一些边角料。好梦都被别人做完了,都被古人做完了。
我们拿前人的梦来欺骗自己,来隐瞒这样的事实:在一个过分现实的时代,我们已不敢做梦了。已不会做梦了。我们丧失了做梦的能力。做梦原本该是青春的专利啊,没做过梦的我们就像从没拥有过青春。
我也不会做梦了。只好在这里,像个落伍的算命先生一样,替古人担忧,为海市蜃楼的红楼解梦。没做过梦的人来解梦,你能相信吗?最好还是别信吧。贾宝玉与林黛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或者说,我们离贾宝玉与林黛玉,离他们做过的那个梦,越来越远了。【待续】您(@)目前可用积分:204721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林黛玉为何不劝贾宝玉读书上进?
3235 次点击
15:17:40 发布在
烛火尚明&&&&上一篇我们说到宝黛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由此可见两人并非是什么知己。不过之所以有知己论这一说,主要的依据是贾宝玉最讨厌别人劝他留心于仕途经济之类的话,谁跟他说这个他跟谁急。而林黛玉从未说过这样的所谓混账话,让贾宝玉很是欣慰。因此两人才互相把对方当做知己。而以往的官方红学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也是受压迫的贵族少女,因此有着共同的蔑视孔孟之道和功名利禄的思想。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才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础。&&&&尽管所谓的官方红学早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不过其流毒却一直都在,而且也被现在的某些读者奉为圭臬。比如那些拥林派们以此为依据,说林黛玉不像别人那样劝贾宝玉读书上进,留心于功名,正显示出她的超凡脱俗,鄙视功名利禄,而不像薛宝钗那样只是个世俗女子,因此才称得上是贾宝玉的知己。当然对于一部小说而言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但如官方红学那样为政治服务,以及像拥林派那样出于维护偶像的心理,都不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戴着有色眼镜来读书只能是越读越偏。&&&&首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吵吵闹闹无数,而吵闹的原因都是因为林黛玉小心眼爱吃醋。而贾宝玉和薛宝钗、史湘云之间尽管处得不错,但唯一的矛盾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她们劝贾宝玉读书上进而引起贾宝玉的不满。所以可以看出林黛玉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感情,能否抓住贾宝玉的心,而薛、史更关心的是贾宝玉的前途和将来的出路。那么按官方红学和拥林派的逻辑就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关心自己私人感情的就是超凡脱俗的女子,而关心别人前途未来的就是俗不可耐的女子,这样奇葩的结论的确有些毁三观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都忘了林黛玉和贾宝玉都不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甚至都不是劳动者。像史湘云虽是小姐出身却是丫鬟的命,在家什么活都得干。薛宝钗虽说家境优越,也是个千金大小姐,但因为父亲早亡,哥哥又不争气,因此她也得帮助母亲操持家务,打理家族产业。因此薛宝钗与史湘云起码都是劳动者,她们所考虑的问题也都比较现实。而林黛玉无论是在她的姑苏老家还是在贾府,都是大小姐,从没吃过一点苦,也没参加过任何体力或脑力的劳动。她写诗或为娱乐或为派遣苦闷,不能说是在脑力劳动。而如从不劳动的宝黛二人却享受着劳动人民的果实。&&&&像贾府最底层的丫鬟婆子们每天累死累活,每月月例却只有五百钱,当然这五百钱不是工资,因为作为奴才是没有什么工资的,这五百钱只是给她们的零花钱。而像林黛玉这样小姐级的每月至少有二两银子月例,当然这对于这些小姐们来说也只是一点可有可无的小钱。像贾家吃的那顿螃蟹筵,按刘姥姥的算法值二十多两银子,够她们庄户人家活一年了。而林黛玉生活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与社会毫无接触,每天不必付出任何劳动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因此她对于仕途经济之类实际上是没什么概念的,也从来不去关心这类问题。但不关心是一回事,鄙视超脱又是另外一回事。像林黛玉这样安心享受着封建大家族的优越生活和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果实,沉浸于自己的爱情世界不去劝爱人读书上进就被理解成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超凡脱俗的仙女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应该注意的是林黛玉没劝过贾宝玉热衷仕途经济,但也同样没劝过贾宝玉远离仕途经济。而随着林黛玉的不断成长,她在这方面的思想也是有了变化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青梅竹马,比起薛宝钗来,贾宝玉和林黛玉更有共同语言,因为他们两人都喜欢读闲书,林黛玉也从不管贾宝玉整天和女孩厮混,是否又吃了哪个姑娘嘴上的胭脂,所以贾宝玉和她在一起毫无心理压力。才大言不惭地说林妹妹从来不说那些混账话。但林黛玉不说不等于认同贾宝玉的生活方式,试想谁喜欢看自己爱的人整天往女孩堆里钻,缠着女孩要胭脂吃呢?但是她想抓住贾宝玉的心,因此不能和他有这方面的冲突。她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爱情和未来的命运。&&&&不过在贾宝玉挨了他爹一顿揍之后,林黛玉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由此开始,她对贾宝玉也越来越不理解了。第36回,贾宝玉和袭人说了一番“用眼泪葬我”之类的疯话后,又看到龄官和贾蔷的感情,他的精神世界又有所触动,悟出“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的道理,又和袭人说了番“疯话”,而林黛玉对此却和袭人一样完全不能理解。她也认为贾宝玉说的是疯话,还要贾宝玉去给薛姨妈拜寿,因此从这一回起两人的精神世界就有了隔阂。&&&&到第42回,薛宝钗在劝服林黛玉的时候说了一番话:“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一番话说得林黛玉心服口服,从此与薛宝钗化敌为友,成了好姐妹。对于薛宝钗的观点也深以为然。因此价值观的问题上,宝黛之间也渐行渐远了。&&&&在第62回,贾探春为平儿办了一次生日宴会,宝黛二人在宴会间隙在一簇花丛下闲聊了几句。林黛玉对贾探春的干练很是欣赏:“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已经意识到了贾府里隐藏的危机,担心这样坐吃山空,必然会导致后手不接,而贾宝玉依然是公子哥的做派,除了吃喝玩乐正经事从来不想,以为他们家吃不穷,穿不穷。将来家产也都是他的,因此他也不想费这个脑细胞去想这些经济问题。由此可见,这个公子哥哪里有一点封建叛逆者的风范?无非就是个吃祖宗饭不思进取的寄生虫而已。而这个时候林黛玉也长大了,思想也比贾宝玉更成熟。贾宝玉说完这话林黛玉扭头就走了,因为她不能认同贾宝玉的话,但今天本来是高兴的场合,没必要为此而起争执闹不愉快,所以林黛玉见他这个德性也不想跟他再废话了。&&&&到前八十回林黛玉最后一次出场时,两人讨论了一阵诔文的词句后林黛玉说了一番话:“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道:“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说完便咳嗽起来,贾宝玉见状便让她先回去了。由此可见,林黛玉已经越来越成熟了,开始关注这些世俗方面的问题,而贾宝玉却依然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尽管他比林黛玉要大,但女孩成熟却比男孩要早,所以林黛玉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他引以为知己,和他一起看闲书,动不动就和他吵架拌嘴的那个懵懂的小女生了。&&&&因此在第82回的时候,贾宝玉和林黛玉吐槽起八股文来,说这玩意纯粹是诓功名混饭吃的。林黛玉却不以为然,说自己从小随贾雨村念书八股文;“内种有尽情尽理的,有请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贾宝玉听了自然觉得刺耳,认为林黛玉也“势欲熏心”起来了。很多红学家或读者们对于这段描写很不满,认为这是高鹗在歪曲林黛玉的形象。但我倒觉得这样写很符合林黛玉的个性发展,因为自从她和薛宝钗和解,便有了“钗黛合一”的倾向。因此在价值观问题上,林黛玉和薛宝钗越来越一致,而和贾宝玉却渐行渐远,这也是在前80回就显露出的苗头。&&&&说到底林黛玉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里,只顾着自己和爱人的感情,不想其他的东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用她的话说“一年大二年小”,她所考虑的东西也越来越现实,也逐渐和贾宝玉拉开了距离。而对她当年不劝贾宝玉读书上进也显然只是她在小女孩时代的自然做法,也谈不上是好是坏。而有些拥林派认为贾宝玉是嫌官场太污浊,到处都充斥像贾雨村这样的人,因此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林黛玉也深知此理,因此从不劝他。以此来说明两人是千古知音。但这样的说法很可笑。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女孩懂得什么官场黑暗呢?甚至连完整的世界观都不会有,这样拔高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生实在是最大的曲解。&&&&况且贾宝玉始终不学无术,如果是嫌官场黑暗,可以学一些治家理财的本领,将来能当好一家之主也行。但贾宝玉对此也毫无兴趣,甚至连杆秤都不认识。因此后来贾家被抄,上上下下焦头烂额之时贾宝玉却成了摆设,毫无用处。因此贾政才仰天长叹,要是贾珠还活着就好了。在《红楼梦》的开篇时,作者也说到自己“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因此这部《红楼梦》也相当是作者的忏悔录了。所以作者都在忏悔自己在生活安逸时不思进取,也可见当年薛宝钗、史湘云劝贾宝玉的话是多么正确,而林黛玉不劝贾宝玉读书上进却被他当做知己,被后世拔高为封建叛逆者是多么滑稽可笑。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18:30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53:30 &&
有点道理额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38:29 &&
15:17:40&&的原帖:烛火尚明&&&&上一篇我们说到宝黛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由此可见两人并非是什么知己。不过之所以有知己论这一说,主要的依据是贾宝玉最讨厌别人劝他留心于仕途经济之类的话,谁跟他说这个他跟谁急。而林黛玉从未说过这样的所谓混账话,让贾宝玉很是欣慰。因此两人才互相把对方当做知己。而以往的官方红学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也是受压迫的贵族少女,因此有着共同的蔑视孔孟之道和功名利禄的思想。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才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础。&&&&尽管所谓的官方红学早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不过其流毒却一直都在,而且也被现在的某些读者奉为圭臬。比如那些拥林派们以此为依据,说林黛玉不像别人那样劝贾宝玉读书上进,留心于功名,正显示出她的超凡脱俗,鄙视功名利禄,而不像薛宝钗那样只是个世俗女子,因此才称得上是贾宝玉的知己。当然对于一部小说而言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但如官方红学那样为政治服务,以及像拥林派那样出于维护偶像的心理,都不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戴着有色眼镜来读书只能是越读越偏。&&&&首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吵吵闹闹无数,而吵闹的原因都是因为林黛玉小心眼爱吃醋。而贾宝玉和薛宝钗、史湘云之间尽管处得不错,但唯一的矛盾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她们劝贾宝玉读书上进而引起贾宝玉的不满。所以可以看出林黛玉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感情,能否抓住贾宝玉的心,而薛、史更关心的是贾宝玉的前途和将来的出路。那么按官方红学和拥林派的逻辑就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关心自己私人感情的就是超凡脱俗的女子,而关心别人前途未来的就是俗不可耐的女子,这样奇葩的结论的确有些毁三观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都忘了林黛玉和贾宝玉都不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甚至都不是劳动者。像史湘云虽是小姐出身却是丫鬟的命,在家什么活都得干。薛宝钗虽说家境优越,也是个千金大小姐,但因为父亲早亡,哥哥又不争气,因此她也得帮助母亲操持家务,打理家族产业。因此薛宝钗与史湘云起码都是劳动者,她们所考虑的问题也都比较现实。而林黛玉无论是在她的姑苏老家还是在贾府,都是大小姐,从没吃过一点苦,也没参加过任何体力或脑力的劳动。她写诗或为娱乐或为派遣苦闷,不能说是在脑力劳动。而如从不劳动的宝黛二人却享受着劳动人民的果实。&&&&像贾府最底层的丫鬟婆子们每天累死累活,每月月例却只有五百钱,当然这五百钱不是工资,因为作为奴才是没有什么工资的,这五百钱只是给她们的零花钱。而像林黛玉这样小姐级的每月至少有二两银子月例,当然这对于这些小姐们来说也只是一点可有可无的小钱。像贾家吃的那顿螃蟹筵,按刘姥姥的算法值二十多两银子,够她们庄户人家活一年了。而林黛玉生活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与社会毫无接触,每天不必付出任何劳动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因此她对于仕途经济之类实际上是没什么概念的,也从来不去关心这类问题。但不关心是一回事,鄙视超脱又是另外一回事。像林黛玉这样安心享受着封建大家族的优越生活和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果实,沉浸于自己的爱情世界不去劝爱人读书上进就被理解成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超凡脱俗的仙女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应该注意的是林黛玉没劝过贾宝玉热衷仕途经济,但也同样没劝过贾宝玉远离仕途经济。而随着林黛玉的不断成长,她在这方面的思想也是有了变化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青梅竹马,比起薛宝钗来,贾宝玉和林黛玉更有共同语言,因为他们两人都喜欢读闲书,林黛玉也从不管贾宝玉整天和女孩厮混,是否又吃了哪个姑娘嘴上的胭脂,所以贾宝玉和她在一起毫无心理压力。才大言不惭地说林妹妹从来不说那些混账话。但林黛玉不说不等于认同贾宝玉的生活方式,试想谁喜欢看自己爱的人整天往女孩堆里钻,缠着女孩要胭脂吃呢?但是她想抓住贾宝玉的心,因此不能和他有这方面的冲突。她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爱情和未来的命运。&&&&不过在贾宝玉挨了他爹一顿揍之后,林黛玉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由此开始,她对贾宝玉也越来越不理解了。第36回,贾宝玉和袭人说了一番“用眼泪葬我”之类的疯话后,又看到龄官和贾蔷的感情,他的精神世界又有所触动,悟出“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的道理,又和袭人说了番“疯话”,而林黛玉对此却和袭人一样完全不能理解。她也认为贾宝玉说的是疯话,还要贾宝玉去给薛姨妈拜寿,因此从这一回起两人的精神世界就有了隔阂。&&&&到第42回,薛宝钗在劝服林黛玉的时候说了一番话:“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一番话说得林黛玉心服口服,从此与薛宝钗化敌为友,成了好姐妹。对于薛宝钗的观点也深以为然。因此价值观的问题上,宝黛之间也渐行渐远了。&&&&在第62回,贾探春为平儿办了一次生日宴会,宝黛二人在宴会间隙在一簇花丛下闲聊了几句。林黛玉对贾探春的干练很是欣赏:“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已经意识到了贾府里隐藏的危机,担心这样坐吃山空,必然会导致后手不接,而贾宝玉依然是公子哥的做派,除了吃喝玩乐正经事从来不想,以为他们家吃不穷,穿不穷。将来家产也都是他的,因此他也不想费这个脑细胞去想这些经济问题。由此可见,这个公子哥哪里有一点封建叛逆者的风范?无非就是个吃祖宗饭不思进取的寄生虫而已。而这个时候林黛玉也长大了,思想也比贾宝玉更成熟。贾宝玉说完这话林黛玉扭头就走了,因为她不能认同贾宝玉的话,但今天本来是高兴的场合,没必要为此而起争执闹不愉快,所以林黛玉见他这个德性也不想跟他再废话了。&&&&到前八十回林黛玉最后一次出场时,两人讨论了一阵诔文的词句后林黛玉说了一番话:“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道:“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说完便咳嗽起来,贾宝玉见状便让她先回去了。由此可见,林黛玉已经越来越成熟了,开始关注这些世俗方面的问题,而贾宝玉却依然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尽管他比林黛玉要大,但女孩成熟却比男孩要早,所以林黛玉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他引以为知己,和他一起看闲书,动不动就和他吵架拌嘴的那个懵懂的小女生了。&&&&因此在第82回的时候,贾宝玉和林黛玉吐槽起八股文来,说这玩意纯粹是诓功名混饭吃的。林黛玉却不以为然,说自己从小随贾雨村念书八股文;“内种有尽情尽理的,有请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贾宝玉听了自然觉得刺耳,认为林黛玉也“势欲熏心”起来了。很多红学家或读者们对于这段描写很不满,认为这是高鹗在歪曲林黛玉的形象。但我倒觉得这样写很符合林黛玉的个性发展,因为自从她和薛宝钗和解,便有了“钗黛合一”的倾向。因此在价值观问题上,林黛玉和薛宝钗越来越一致,而和贾宝玉却渐行渐远,这也是在前80回就显露出的苗头。&&&&说到底林黛玉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里,只顾着自己和爱人的感情,不想其他的东西。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用她的话说“一年大二年小”,她所考虑的东西也越来越现实,也逐渐和贾宝玉拉开了距离。而对她当年不劝贾宝玉读书上进也显然只是她在小女孩时代的自然做法,也谈不上是好是坏。而有些拥林派认为贾宝玉是嫌官场太污浊,到处都充斥像贾雨村这样的人,因此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林黛玉也深知此理,因此从不劝他。以此来说明两人是千古知音。但这样的说法很可笑。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女孩懂得什么官场黑暗呢?甚至连完整的世界观都不会有,这样拔高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生实在是最大的曲解。&&&&况且贾宝玉始终不学无术,如果是嫌官场黑暗,可以学一些治家理财的本领,将来能当好一家之主也行。但贾宝玉对此也毫无兴趣,甚至连杆秤都不认识。因此后来贾家被抄,上上下下焦头烂额之时贾宝玉却成了摆设,毫无用处。因此贾政才仰天长叹,要是贾珠还活着就好了。在《红楼梦》的开篇时,作者也说到自己“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因此这部《红楼梦》也相当是作者的忏悔录了。所以作者都在忏悔自己在生活安逸时不思进取,也可见当年薛宝钗、史湘云劝贾宝玉的话是多么正确,而林黛玉不劝贾宝玉读书上进却被他当做知己,被后世拔高为封建叛逆者是多么滑稽可笑。知己论大多是感情和情商上的事,到你的文章变成的阶级论、世俗论,你确信你谈的是宝黛的知己论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08:26 &&
像林黛玉这样安心享受着封建大家族的优越生活和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果实________??什么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果实?
本版块主题总数:198840 / 帖子总数:2120746
今日论坛共发帖:1799 / 昨日发帖:29156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林黛玉为何不劝贾宝玉读书上进?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