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生日在古代怎么说说????

Duang, 您还未登录
Duang, 您还未登录
Duang, 您还未登录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号:
  见到路就直着走,到头了就向右拐,漫无目的的在皇城绕着圈,忽然,他有一个念头,王爷,会不会来找他?  不知是不是夕阳使人孤独,有些想他了,有些...希望他找来。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17K小说” (微信号wap_17K),《红妆倾天下:王爷请下嫁》最新章节随时随地轻松阅读!
连续签到即可获得免费阅读特权;更多精彩活动敬请关注!
1作者:风御九秋古典仙侠 751963字 连载1837万读者 一名骁勇的士兵,一次离奇的穿越,一个三界不分的混乱年代,一段热血而孤独的修行之路......
2作者:江山与美人历史穿越 1572990字 连载137万读者 青年相声演员因意外穿越到了封建时代,开讲评书唱小曲,包装明星搞娱乐,美人娇笑杨柳岸,狼烟风举大江东。天下英雄谁敌手,且看咱首席大国士手段如何!
3作者:紫木万军东方玄幻 597101字 连载551万读者 一代玄宗遭同门陷害,战死于云峰之巅,当他再次醒来之时,竟然重回到百年之前,灾变还未开始,浩劫还未降临。这一世,纵然万劫焚身不低头。
4作者:醉笑金灵异奇谈 265469字 连载13万读者 我曾经是一个让人深恶痛绝的小偷。现在,我已经改过自新,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我还不想放弃自己的手艺,但我偷的东西却让人难以置信!
5作者:天下无人便是王东方玄幻 1022981字 连载97万读者 天地乾坤,八荒六合,今日天负我,明日吾破天,执着少年沐阳,负血海深仇,悟九源之道,战天地,破云霄,成就九劫神帝!
6作者:禅茶一味东方玄幻 741765字 连载244万读者 何谓强者?在其受尽辱骂之时,被至亲至爱的人所抛弃之时,依旧拥有王的孤傲,唯见其毅然踏步的背影,挡吾路者,神,也弑于君前!
7作者:二十七都市生活 1165913字 连载70万读者 他是古武高手,也是超级兵王!重回都市,成为美女董事长的贴身保镖。在商场上粉碎竞争对手的阴谋,在情场上抱得美人归,逐步走上强者的巅峰之路……
8作者:风冰都市生活 1009625字 连载396万读者 我是梁萌萌,我是菜鸟写手,看我如何追寻爱情,珍惜爱情,守护爱情。
9作者:肥茄子都市生活 1150325字 连载801万读者 退伍军人夜店意外邂逅美女总裁,被冰山女倒追逼婚,遇上桃花劫,与俏皮学妹,冰山女神,温柔上司等众多美女邂逅,开始精彩人生!
10作者:樱花墨都市异能 691396字 连载209万读者 梦境当中得到一枚龙纹戒指,让夏雨拥有各种酷炫的能力,并因此踏上一条吞噬万物的修炼道路。然而作为一个英俊潇洒且声音低沉性感的大帅逼,最头疼的还是各路美女对他的百般纠缠。
1作者:清凉如意婚恋情感 838532字 连载249万读者 代替妹妹订婚,对方是五年前差点杀了人的心理医生。外人传他是变态,心理界称他恶魔苏。新婚约定,他要的只有相互信任。
2作者:鱼歌婚恋爱情 1205265字 连载355万读者 他是两杠三星的一团首长,空窗五年,父母催婚。她是刚走出校园的职场新人,加班回去撞见自己的男友和闺蜜相拥相吻,果断分手。
3作者:半世荒唐婚恋爱情 603522字 连载169万读者 婚姻是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薄一伟,当初你对孩子不闻不问,逼我带着孩子净身出户,现在却来跟我抢?
4作者:媛子猫家宅恩怨 915730字 连载88万读者 一场遇见,让冰块融情。暗自深情的他,面对呆萌不懂情的她,看他如何腹黑设局,一步步挖坑,以美食引呆萌丫头,一步步走向自己!
5作者:怡芊芊总裁豪门 1693680字 连载127万读者 压榨她的劳动力,参加公司高层会议,端茶倒水。这还不算,竟然连她的剩余价值都要剥夺,她必须和总裁结婚,不然就告诉她父母她始乱终弃!
6作者:苏玳前世今生 1029606字 连载128万读者 她被未婚夫出卖,家破人亡,浴火重生后的她,成为京城舞姬,为了改变命运,在宫闱厮杀中步步筹谋,扶摇直上,舞一曲盛世华裳,惊艳天下!
7作者:西湖糖醋鱼玄幻仙侠 636324字 连载18万读者 一朝灭门,秀暖莹差点魂飞魄散。夺舍重生,立志复仇,却发现这个世界都混乱了!说好的皈依秀姑娘呢?你跑什么!
8作者:汝女古代重生 1294076字 连载63万读者 重活一世,她宁做恶妇,宁被娘家人骂是毒妇,也要守住自己的幸福。
9作者:黛墨穿越时空 1282442字 连载156万读者 痴傻嫡女一朝翻身,化身唐门世家天才家主,本无人肯要,却一夜之间成为抢手货,连太子都亲自上门求亲!一个计谋,京中盛传将军府大小姐跟战王爷生米煮成熟饭!
10作者:十二曲栏杆异界魔法 327358字 连载14万读者 他是几次死里逃生的萤虫蚂蚁,他有的是一次又一次命运的捉弄和不对命运低头的顽强,死也要抓个垫背的,打不死你恶心死你,他凭借这股无赖打法,竟然成了宇宙第一战神!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在线版权所有,
等在线小说阅读网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京ICP备号-5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码:12
17k小说网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
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
等其他一切内容及17k
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17k无关。--当前位置: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地势偏远,南海深邃;天柱高耸,北极星远悬。 B.关山难越,谁悲夫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能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誓召见又是何年? D.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屈原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主要考查你对&&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有误的一项[]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6996117052140576155349135679114825哀江头?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哀江头》由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秋天,杜甫离开~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程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哀江头》
作者: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1)少陵:杜甫祖籍长安杜陵。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在杜陵附近。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吞声哭:哭时不敢出声。
  (2)潜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到这里。曲江曲:曲江的隐曲角落之处。
  (3)&江头&一句:写曲江边宫门紧闭,游人绝迹。江头宫殿:《旧唐书&文宗纪》:&上(文宗)好为诗,每诵杜甫《曲江行》(即本篇)......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廨署。&王嗣]《杜臆》卷二:&曲江,帝与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4)为谁绿:意思是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5)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文选》《上林赋》:&拖U(同&霓&)旌。&李善注引张揖曰:&析羽毛,染以五采,缀以缕为旌,有似虹U之气也。&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因在曲江之南,故称。
  (6)生颜色:万物生辉。
  (7)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为昭仪,居住于此。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8)辇:皇帝乘坐的车子。古代君臣不同辇,此句指杨贵妃的受宠超出常规。
  (9)才人:宫中的女官。
  (10)嚼啮:咬。黄金勒:用黄金做的衔勒。
  (11)仰射云:仰射云间飞鸟。
  (12)一笑:杨贵妃因才人射中飞鸟而笑。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嵬驿之变。
  (13)&明眸皓齿&两句:写安史之乱起,玄宗从长安奔蜀,路经马嵬驿,禁卫军逼迫玄宗缢杀杨贵妃。《旧唐书&杨贵妃传》:&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14)清渭东流两句:仇兆鳌注:&马嵬驿,在京兆府兴平县(今属陕西省),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兴平。盖杨妃葬渭滨,上皇(玄宗)巡行剑阁,市区住西东,两无消息也。&(《杜少陵集详注》卷四)清渭,即渭水。剑阁,即大剑山,在今四川省剑阁县的北面,是由长安入蜀必经之道。《太平御览》卷一六七引《水经注》:&益昌有小剑城,去大剑城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15)人生两句:意谓江水江花年年依旧,而人生有情,则不免感怀今昔而生悲。以无情衬托有情,越见此情难以排遣。 
  (16)胡骑:指叛军的骑兵。
  (17)欲往城南句:写极度悲哀中的迷惘心情。原注:&甫家住城南。&望城北:走向城北。北方口语,说向为望。望,一作&忘&。城北,一作&南北&。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
江头宜春苑芙蓉苑都紧锁宫门,杨柳轻柔菰蒲娇嫩苍绿为谁生?
想当年銮驾游猎来到了芙蓉苑,苑中的花树似乎焕发异样光彩。
昭阳殿杨太真是最受皇宠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好比形影。
御车前矫捷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
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一箭发射出去坠落了两只飞禽。
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满脸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
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君去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
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
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和杜甫都是盛唐诗人。他们的诗,数量既多,又有独特的风格。李白树立了浪漫主义风格,杜甫树立了现实主义风格。在文学史上,他们是齐名的大诗人。但是,在当时,杜甫的声望却没有李白高。李白于开元末年到长安,得到的吹嘘,玉真公主的提拔,玄宗皇帝的赏识,很快就供奉翰林,成为煊赫一时的宫廷诗人,每一篇新诗,都传诵天下。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落第后,漫游伊、洛、齐、赵,至天宝五年才回到长安。这时,李白已失宠于玄宗,被放出官廷,开始其漫游生活。杜甫在长安六七年,默默无闻。后来,由于进呈《三大礼赋》、《封西岳赋》,歌颂了玄宗皇帝的几次大典礼,才得授官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明年就发生安禄山之乱,从此在兵慌马乱中过了三年狼狈生活,此后便回到成都。
  他的诗篇,主要是记录安史之乱一段时期的个人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野的现实。在安史之乱以前,他的诗作不多,或者是留存不多。在开元、天宝年间,人们只知道李白,而不知道杜甫。殷[编选的《河岳英灵集》,收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至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间二十四位著名诗人的诗二百三十四首,其中有李白的诗十三首,而没有杜甫的诗。可知在开元、天宝年间,杜甫虽身在长安、洛阳,他的诗还没有得名。回到成都以后,诗越写越好,但是因为远离了文艺中心的长安,也还是不很著名。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收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年)至大历末年(公元七七九年)二十六位著名诗人的诗一百三十二首,也还是没有杜甫。由此可知杜甫与李白在当时并非齐名。一直要到作杜甫的墓志铭,才极力推崇杜甫,以为非李白所能及。作诗,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调》)之句,从此以后,论诗者才以李、杜并称。元稹的扬杜抑李,使后代的文学批评家提出了&李、杜优劣论&的问题,对于李、杜二人诗篇的谁优谁劣,历代以来,有过不少论辩。
  李、杜二人都写了大量诗篇,李有诗一千首,杜甫诗一千四百首。选诗的人,常感到从他们二人的诗集中要选几首代表作,很不容易。元代的杨士弘编选《唐音》,干脆不收李白、杜甫和韩愈的诗。他的理由是&李、杜、韩诗,世多全集,故不及录&。这是掩饰之词。、、等人的全集,并未亡失,为什么都有选录呢?其真正的理由,首先是宋元时人以李、杜、韩为唐诗中杰出的三大家。他们地位高了,不可与其他诗人平列。另外一个理由是感到不容易选,故索性不选。
  我现在选讲唐诗,对李、杜二家,同样也感到难于选材。不过我不是在编唐诗选集,不一定要选他们最好的诗。止因为他们的风格表现在各体诗中,为了全面欣赏,不能不多讲几首,因此作了硬性规定,每人精简到十首。
  讲杜甫的诗。从《哀江头》开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堕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E,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安禄山军队逼近长安。十二日,玄宗下诏亲征,事实上是仓皇逃难。此时杜甫在~州。七月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历史上称为肃宗。杜甫听到消息,就奔向灵武。可是在中途被安禄山军队截获,送回长安。在长安住到明年四月,才得脱身,到凤翔去谒见肃宗。被拘在长安的时候,杜甫看安禄山占领下的京都,一片荒芜杂乱的景象。许多贵族子弟,求生无计,困苦万状。他写下了《哀王孙》、《哀江头》等诗篇。
  《哀江头》是至德二载春天,杜甫经过曲江时有感而作。曲江在长安城东南,是一个大池,故又名曲江池。据说这里是汉武帝开辟的一个风景区,当时称为宜春下苑。池中种满了荷花,隋文帝改名为芙蓉苑。唐玄宗也喜欢这里的景致,开元年间,曾大加修治,周围造起了离宫别馆,种上几万株杨柳花木。池中除荷花外,还有菱芡蒲苇。玄宗常和贵妃来此游览。长安人民也以此为游乐之处。每年正月晦日,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这三大节日,游人最盛。现在曲江遗址已在西安城外,只剩一块洼地。
  这首诗的结构也象一般的乐府歌行一样,四句一转。开头四句用哭字韵。&少陵野老&是杜甫给自己题的别号。他又自称&少陵布衣&。因为他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少陵。&吞声哭&就是所谓&饮泣&,不敢出声的哭。&潜行&是偷偷地走过去,不敢公然在大路上走。&江曲&即&江头&,是弯曲的岸边。他独自一人,偷偷地到曲江去看了一下,只见江边的宫殿,如紫云楼、彩霞亭、芙蓉苑、杏园等,千门万户,都已锁上。江头依旧生长着细柳新蒲,可是它们已失去了主人,不知为谁而绿了。看了这样荒凉败落的景象,回忆过去的繁华热闹,这位少陵野老不禁暗暗地哭了。
  以下四句转色字韵。回忆不久以前皇帝还同贵妃一起到南苑来游览,使苑中万物都大有光辉。&昭阳殿里第一人&是赵飞燕,杜甫也和李白一样,借来指杨贵妃。她和皇帝同坐在一辆车里,侍候在皇帝身旁。&霓旌&即彩旗。皇帝出来,前后有彩旗簇拥,故以霓旌代表皇帝的车驾。&南苑&即&芙蓉苑&,因为在曲江池的南头。
  以下又是四句,仍用原韵。诗意说:御驾前护从的才人带着弓箭,骑着以黄铜为勒具的白马。她们回身仰天向云端里发射一箭,就射下了一只双飞的鸟。这四句诗,向来都解释为回忆玄宗与贵妃行乐的事。&忆昔&以下八句,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都是&追忆昔时之盛&。许多选本都采用&一笑&而不用&一箭&,以为这是指贵妃看到才人射鸟,破颜一笑。这是描写贵妃得宠的娇态。
  对于这样讲法,我很怀疑。总觉得下文&明眸皓齿&一句接不上。我以为&忆昔&这二字止管到第四句&同辇随君侍君侧&,这是作者回忆到玄宗与贵妃同游曲江的盛况。&辇前才人带弓箭&以下四句,仍用原韵,改用象征手法,暗指贵妃之死。&辇&字是盛衰生死的转折点。前一个&辇&字是与君王&同辇&,后一个&辇&字是&辇前才人&。才人是宫中正五品的妃嫔,共有九名,她们是皇后的侍从,不是武官,向来不带弓箭。而作者却说她们带了弓箭。翻身、向天、仰射,接连用三个形容射箭姿态的词语,有何必要?我以为是作者暗示&犯上&的意思。尤其明显的是&双飞&,岂不是指玄宗与贵妃同辇逃难?一箭射下了其中之一,岂不是象征了贵妃之死?止有这样理解,才能与下句钩连。
  以下四句,仍用原韵,写贵妃死后的情况。明眸皓齿的美人如今在那里呢?已经成为无家可归的血@游魂了。这二句也是问答句法。贵妃之死,正史上的记载是缢死的。既不是被杀,也不是中箭。此句用&血@&字样,不过夸张其死状之惨,不必根据杜甫此诗,为贵妃之死造成疑案。但是,以贵妃的身份,当时执行缢杀的人,决不会是军将,故作者安排了带弓箭的才人。射箭是虚构,才人可能是实情。以下二句写贵妃死后,玄宗入蜀的情况。一群人随渭水而东流,一群人深入剑阁。&去住彼此&这一句,向来有几种解释:以为&去&是指从剑阁入蜀的玄宗,&住&是指杜甫自己。唐汝询说:&所幸惟清渭之流,能遁剑阁,然而去住消息,彼此无闻矣。&(《唐诗解》)这是讲错了上句,而没有明释下句。吴昌祺说:&清渭二句,言父子相隔也。&(《删订唐诗解》)这是以为&去&指玄宗,&住&指肃宗。杨伦注曰:&清渭,贵妃缢处;剑阁,明皇入蜀所经。&彼此无消息&,即《长恨歌》所谓&一别音客两渺茫&也。&(《杜诗镜铨》)这是把&去&指玄宗,&住&指贵妃了。以上四种解释,朱熹、吴昌祺所释,几乎没有人赞同;杨伦所释,本于唐汝询,大概获得多数读者的同意,一般都是这样讲法。但我还觉得有些讲不通,因为贵妃已死,怎么还能说&彼此无消息&呢?这和&一别音容两渺茫&的意义是不同的。&彼此&是两个人。&两渺茫&的&两&字是指&音&和&容&。意思是既不能听到她的声音,又不能见到她的容貌,所以说&两渺茫&,并不是两个人彼此都感到渺茫。因此,我以为杜甫在此句中用&去住&、&彼此&,必然另外有意义。考《唐书&玄宗纪》说:当时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之后,随从玄宗出奔的将士、官吏、宫女都口出怨言,不愿从行。玄宗无可奈何,止得说:&去住任卿。&①于是走散了许多人。玄宗到成都时,止剩军将官吏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这就是杜甫用&去住&二字的根据。因此,我以为&去&指散伙的人,&住&指留下来护卫玄宗入蜀的人。从此,去者如渭水之东流,住者深入剑阁,彼此都不相干了。
  最后四句,仍用原韵。大意说:人因为有情,所以看到曲江衰败的景况,不免要下泪;可是江水江花,却是无情之物,永远如此,没有兴衰成败。于是作者在悲怆之中,转身回家。此时已在黄昏时分,安禄山部下那些骑兵在城里乱闯,扬起了满城尘沙,使他提心吊胆,以致迷失了方向。本想到城南去,却望城北走了。
  这最后一句,也有不同的文本。句尾三字,有的作&忘南北&,有的作&往城北&,同样都表现迷路之意。但历来注释者有不同的讲法。有的说杜甫家住城南,故&欲往城南&。因为肃宗即位于灵武,而灵武在长安之北。杜甫渴想到灵武去,故&望城北&。近人陈寅恪说:&杜少陵《哀江头》诗末句&欲往城南望城北&者,子美家居城南,而宫阙在城北也。自宋以来,注杜者多不得其解,乃妄改&望&为&忘&,或以&北谓向为望&为释。殊失少陵以虽欲归家而犹回望宫阙为言,隐示其眷念迟回,不忘君国之本意矣。&(《元白诗笺证稿》)
  这两种讲法,都以&望&为看望。或者说杜甫要看望灵武,或者说他要看望宫阙。使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走回家去看望城北,为什么不干脆到城北去看呢?再说,此时的宫阙,已被安禄山所占有,杜甫既&不忘君国&,似乎也不会恋念这个伪政权所在的宫阙。
  把&望&字讲作&向&字,是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出的。他说:他看到的杜甫诗集,此句作&欲往城南忘城北&。但有两首集句诗,都引用杜甫这一句,都是&望城北&。当时有人以为王安石写错了,也有人以为王安石妄改。陆游以为传抄本偶有不同,其意则原是一样。北方人以&望&为&向&。&望城北&就是&向城北&。亦就是遑惑避死,不能记南北之意。
  这些不同的讲法,都由于没有找出杜甫用字的来历,把一个比喻句误认为实写的叙事句了。朱鹤龄引用《吁嗟篇》的两句作注:&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见《杜诗详注》)这才掘出了杜甫用&南北&二字的依据。可知它与家住城南没有关系,与灵武或宫阙也没有关系。只是说在&胡骑满城&的情况下,惶恐迷路而已。不过朱鹤龄这个注,还没有找到根源。徐斡《中论&慎所从篇》云:&譬如迷者,欲南而反北也。&这才是杜甫诗的原始出处。&欲往城南&分明就是&欲南&的演绎。徐斡和曹植同时。徐斡卒时,还没有受禅,他的《中论》早已流传于世。曹植此诗,大约作于黄初年间,可知他是引伸徐斡此句作诗的。此外,杜甫自己也有两句同样意义的诗:&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二)这就可以用曹植的&谓东而反西&来作注了。又,《贤首楞伽经》是六朝人译的佛经,其中有句云:&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这是印度哲人与中国学者同样用迷失方向来比喻一个人在学术上走错了路。
  这首诗并不很艰深,也没有隐晦的辞句。一千多年来,读杜诗者都认为是好诗。有人喜欢将此诗和《丽人行》一起读。《丽人行》写杨贵妃的黄金时代,这首诗是写她的悲剧性下场。借贵妃的盛衰来反映玄宗后期政治从腐败走向崩溃。杜甫的大部分诗篇都是当时政治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北宋初期,文艺批评家已肯定他的诗是&诗史&,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历史。这个称号,已经写进《新唐书》的《杜甫传》,成为定评了。
  但是,我讲这首传诵已久的浅显的诗,还能提出几处与前人不同的解释。这就说明,我们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并非简单的事。作者的本意,怎样才能体会到正确,从而作出正确的解释。这个问题,几乎是无法回答的,我顺便在这里讲一个孟轲的故事:孟子的学生咸丘蒙,有一天,问老师道:&《诗经》里有四句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说全国都是舜统治的土地;全国人民都是舜的臣子。那么,难道舜的父亲瞽叟也是舜的臣民吗?&孟子回答道:&这几句诗不能这样理解。整首诗的主题是有人抱怨劳逸不均。既然人人都是舜的臣民,为什么我特别劳苦呢?&接着,孟子说:&讲诗的人不能以文害辞,更不能以辞害意。必须以意逆志,才有所得。&这是说:讲诗不要死讲一个字,以致误解了一个词语。不要死讲一个词语,以致误解了诗意。必须用你的意志去迎合作者的意志。再接下去,孟子又举了一个例说:&《诗经》里还有一首诗。描写周朝时旱灾严重,人民死了不少。诗人说:&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如果照字句死讲,&靡有孑遗&就是没有一个活下来。那么,事实难道真是这样吗?&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成为理解或欣赏诗歌的一个方法,也成为文学批评的术语。对于古人的诗作,不可拘泥于字面,要揣摩作者的本意。不过孟子和咸丘蒙所谈的是怎样对待文学上的夸张手法。我们还可以找一个例子来说明。杜甫写过一首《古柏行》,描写一株古柏树。诗句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朝一位科学家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批评这两句诗不对。他用数学观念来理解这两句诗,就说这株古柏太细长了。但杜甫的本意不过形容树之高大,他不会运用数学的准确性。我们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读这两句诗,知道这是夸张手法,也决不会给这株树推算体积比例。
  对于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我们也只有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求解。不过,作者的志有时隐而不显,读者的意又是各不相同,于是一首诗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讲法。从的《咏怀》到的《感遇》,有过许多人作笺注,都是以各人的意去逆作者的志。到底谁的解释接触到作者的本意,这也无法判断,读者只能挑选一个比较讲得有理的,就此满足了。
  可是,以意逆志也不能完全从主观出发。必须先尽可能地明确这个作品的写作时期,作者的思想情况,生活情况,把这个作品纳入一个比较近似的环境里,然后用自已的意去探索作者的志。例如《蜀道难》这首诗,自从萧士说是为玄宗幸蜀而作,以后几乎成为定论。许多笺注家都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作品,讲得似乎很能阐发作者的主题思想。可是,一看到《河岳英灵集》中已收入这首诗,证明了李白这首诗是在安禄山叛乱以前所作,才知道萧士的解释是逆错了作者的志。由此可知,主观主义的以意逆志也是很危险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①要走的就走,愿意留下的就留下,随你们的便。原载:《唐诗百话》
  这首七言乐府诗是至德二载(757)春天,杜甫陷于叛军占领的长安时所作。当时杜甫还可以在城中行走,于是来到昔日繁华的曲江池边,抚今追昔,触物伤怀。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命运的剧变,感叹李唐王朝的盛衰巨变,充满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开篇两句交代人物、时间、地点,呈现出一种萧条的气氛。&少陵&,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杜陵(汉宣帝的葬所)东南十余里,是汉宣帝许皇后的葬地。因规模比宣帝的杜陵小,故名。杜甫祖籍杜陵,他自己也在这一带住过,所以常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少陵野老&。&曲江曲&,曲江边冷僻的角落。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但如今长安已沦陷,往日的繁华梦一样过去了。诗人只能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偷偷而行,想哭又不敢大放悲声,这是何等的不幸!虽是短短两句,却含蕴无穷,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情状如在眼前。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曲边江的宫殿千门紧锁,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他们都为谁而绿?
  这两句写诗人曲江所见,蕴含着今昔对比的感触。&江头宫殿&,明末王嗣]《杜臆》云:&曲江,帝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后来毁坏了。&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可谓无限伤心,无限凄凉。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想当年皇帝的旌旗仪仗浩浩荡荡,来到芙蓉苑,苑中真是风光无限,万物生辉。
  以下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两句先总写。&霓旌&,皇帝仪仗中一种旌旗,缀有五色羽毛,望之如虹霓。&南苑&,即芙蓉苑,在曲江东南,故名。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昭阳殿里最受宠爱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在皇帝左右。御车前矫捷的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对比翼齐飞的鸟。
  这六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在这煊赫的排场之中,诗人只选取了辇前才人射猎一事作细节描绘,原是比翼双飞的鸟如今由天坠地,这种意象的暗示性,不难令人想到玄宗、贵妃后来的命运。&昭阳殿&,汉成帝时宫殿,据说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姊妹所居,这里指玄宗后宫。唐人诗中多以赵飞燕喻杨贵妃。&第一人&,指最受宠爱的杨贵妃。&才人&,宫中女官名。&勒&,马衔的嚼口。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眼睛明亮,牙齿洁白,美貌异常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可怜她成了满脸污血的游魂,只有在旷野荒草间飘荡,欲归不得了。诗人笔锋一转,运用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指出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血污游魂&,指杨贵妃被缢死。《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等人西逃,至马嵬驿,护驾的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杀杨国忠父子,但是四军仍然不散,唐玄宗遣高力士宣问,众人回答说:&贼本尚在&,意思是杨贵妃也得杀。高力士复奏,唐玄宗不得已,只得与杨贵妃诀别,于是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时年三十八。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清清渭水不停地向东流去,而入蜀道中的剑阁是那么深邃;贵妃和玄宗一去一留,生者死者彼此永无消息。和前面写二人游春相比,这里又是陡然一落。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是玄宗入蜀所经。这里是说二人生死殊途。&去住&,意即一死一生。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人生有情,想到世事变化,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年年依旧,岂有终境?诗人看到曲江一带,由于安史之乱,景物凄惨荒凉,大非昔比,因而忧时愤世,感叹江河日下,国势难复。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更见情深。&臆&,胸膛。&终极&,穷尽。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黄昏时,胡骑往来践踏,尘埃满天,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前一句写叛军横行,人心惶恐,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末句&忘南北&又作&望城北&。一层是表面上的:慌乱之中,诗人心意迷茫,认错了方向,想去城南,谁知却向城北走去,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还有一层意思,是诗人于无望之中对官军怀着渺茫的希望,他家住城南,然心里盼的、眼里望的却是肃宗的灵武之师。一对矛盾,也写尽了他目前这种被困长安,不得自由的无可奈何的境地,和对国君朝廷的刻骨思念。胡骑,指安禄山军(多胡人)。
  全诗以&哀&字为题,也以&哀&字为核心,笼罩全篇。篇首第一句就创造出强烈的哀氛,接着,写春日潜行曲江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更是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最后,不辨南北,也暗示着:那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诗的结构跌宕波折,正如魏庆之《诗人玉屑》中所说:&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视角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不断转换,给人造成一种纡曲有致,波澜起伏的感觉,读之令人感到凄切哀悯,肝肠寸断。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虏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因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以为题。
诗的开首先写作者潜行曲江,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上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
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同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以&哀&起写,事事是哀。哀极生乐,写李、杨极度佚乐生活;又乐极生悲,写人死国亡,把哀恸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程描述,给人造成一种波澜起伏,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情深情长,凄切哀悯,含隐无穷,读之令人肝肠寸断。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之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名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三首是给辛渐的。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杜甫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流传至今一千五百余首。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代文学作品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迷路的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