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54-1368章节有谁知道在哪

风雨大隋:一个不堪重负的流星王朝(全景式解读大隋帝国的勃兴和速亡)
    隋朝一直是我最为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之一,隋朝也是一个最为世人所忽视的王朝之一。  很多人对于隋朝的观念大多是来自《隋唐演义》《说唐》,一提到隋朝,首先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那个荒淫残暴的隋炀帝,真实的隋朝历史果真如此吗?  《隋唐演义》的真实性比《三国演义》还要糟糕得多,真实的隋朝历史远非小说中所描述,隋朝的繁荣和富足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段盛世,也完全可以和盛唐相媲美,真实的隋朝历史也远比演义要更加精彩纷呈。  隋朝的历史并不长,满打满算,只有38年(公元581至公元618年)。然而,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就如同秦朝一样,终结了长期的混乱割据,创造了大一统的帝国,开启了继之而起的汉唐盛世,其开创的一系列制度性改革,更是持久而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然而,相比于为人所熟知的秦朝历史,隋朝的历史,却鲜有人问津,相比于继之而起的大唐盛世,也显得寂寞冷清了许多。  隋朝的历史非常精彩,  这里有着最为质朴和勤奋的帝王——隋文帝,  也有着最具胆识和才情的帝王——隋炀帝,  这里有第一流的军事天才——杨素,  这里有第一流的宰相之杰——高熲,  这里有第一流的外交家——长孙晟,  这里有第一流的文学家——薛道衡,  这里有第一流的女权主义者——独孤皇后,  这里有第一流的礼学专家——牛弘,  这里有第一流的建筑专家——宇文恺、李春,  这里有第一流的星相学家——庾季才,  这里有第一流的历算学家——刘焯,  这里有第一流的教育学家——王通,  这里有第一流的医药学家——巢元方,  这里有第一流的画家——展子虔,  这里有第一流的音乐家——苏祗婆,  这里有最为贞烈的女子——兰陵公主,  这里有最为神奇的将军——韦云起,  这里有最为残暴的酷吏——燕荣,  这里有最为可怕的魔鬼——麻叔谋,  这里有最为激烈的复仇者——王颁,  …………  让我们一起进入隋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文是一部隋朝的通史,同时,这也是一部关于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帝王传记,这更是一场隋朝群雄人物的群英会。  本文将从杨坚出生(公元541年),一直写到杨政道归唐(公元630),这一时间跨度,已经远远超出隋朝38年的历史,因此也会有很多南北朝和初唐的内容涵盖其中。  本文参考的史料包括:《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周书》、《北齐书》、《续高僧传》、《广弘明集》等等。  同时,本文也吸收了众多现代史学的学术专著,包括《隋文帝传》、《隋炀帝传》、《隋书求是》、《隋朝史略》、《隋史十二讲》等等,以及一些学术期刊、论文,以求达到学术性和通俗性的有机结合。  在行文中,为了文章的流畅和可读性,关于史料的引用,以及史料考证的过程,基本不会在正文中出现,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我才会做引用。  另外,关于一些特殊的历史问题,比如北周灭齐成功的本质原因,比如隋文帝之死的真相,比如科举制的创建时间,都会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考证,力求使文章既通俗,又有深度。  本文郑重承诺:  文章笔法通俗但不媚俗,幽默但不娱乐,细说但不戏说,尊重史料,言必有据,力图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好了,正式开工。
  前两章的目录如下,标题只是暂定,一切以正文为准  第一卷
大隋开国  第一章
风云初起  (1)龙诞佛门  (2)入读太学  (3)神奇的府兵制  (4)江陵建功  (5)洞房花烛夜  (6)宇文泰托孤  (7)于谨的支持  (8)北周建立  (9)独孤信之死  (10)八柱国的谢幕  第二章
权臣末路  (11)第一权臣  (12)小天王的密谋  (13)宇文毓的抗争  (14)缩头乌龟是怎么样炼成的  (15)向左走,向右走  (16)周齐对阵  (17)随州奇遇  (18)残酷的现实  (19)宇文护的最后时光  (20)致命一击
  期待楼主大作!  
  提纲整的不错~别太监了!  
  @无聊看看帖333 2楼
01:42:47  期待楼主大作!  -----------------------------  哈哈,谢谢关注,明日开更!
  @woaisdm 3楼
02:02:43  提纲整的不错~别太监了!  -----------------------------  明日正式开更,欢迎关注,这贴准备了很久,肯定会一直写下去写完的。
  火钳马克  
  又一佳品,果断收藏!春节快乐先!
  开始进入正文
  正文  第一卷 大隋开国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1)龙诞佛门  公元541年,即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夜。  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同州城(今陕西大荔县),这里是西魏帝国冯翊郡的治所。  孤悬的明月下,同州城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一轮长月把这座古城装点成了一片银色。  此时已是三更时分,而在一座名叫般若寺的寺院中,这里的人却无法入眠。  伴随着一阵女子分娩之时痛苦的呻吟声,一声婴儿呱呱落地的啼哭,令这里所有守候的人如释重负。  婴儿的父母此时已是而立之年,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这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份不一样的喜悦。  而当大人们放眼窗外,却发现整个庭院里全都被一股紫气所笼罩(紫气充庭),这似乎预示着这个婴孩的不平凡。  在斟酌一番之后,父亲给他取名杨坚。坚,坚定坚毅之意。而这位父亲,叫做杨忠,母亲,叫做吕苦桃。  多年以前,杨忠还是一个十八岁默默无闻的少年将军,吕苦桃也还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乡间少女。在泰山脚下,在黄河之滨,他们不期而遇得相识,虽素未谋面,却一见钟情。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只有这巍巍的泰山,见证这对有情人的姻缘,二人在此私定终生。  然而天公不作美,这是一个南北对峙的时代,天下动荡,战乱不休。战乱很快让这对新婚夫妇天各一方。直到几年之前,二人才得以重聚,而杨忠也已经从曾经默默无闻的少年将军,成长为西魏帝国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杨坚的出世,便是杨忠夫妇多年爱情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这显然是一份迟到的礼物。  正在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一个不速之客来到了般若寺。  这是一位女尼,法号智仙,俗家姓刘,自称是从河东(今山西)而来。  不早不晚,偏偏这个时候造访,定有特殊来意,而杨忠夫妇也是忠实的佛教徒,不然也不会选择在般若寺这里生产,所以杨忠夫妇热情洋溢地招待了这位神尼。  这位神尼很快说明了来意,她对杨忠夫妇说:“你们的孩子生来奇异,定非凡人,绝不可以在俗世间抚养。”  听完这番话,杨忠夫妇有点不解,“师太,那照您这么说,您觉得应该如何抚养这孩子呢?”  “我佛慈悲,我与这小儿也算有缘,不如就交给我来抚养吧。”  杨忠夫妇本就笃信佛教,听完这番话似乎也有所觉悟,也不怕眼前这位神尼是人贩子,毅然决然就将这个孩子托付给了这位神尼。  杨忠出手也比较阔绰,把自己府邸中的一处院落单独开辟出来,改建作寺院,供神尼智仙来居住。  事实证明,这位神尼也并非人贩子,也不是装神弄鬼糊弄人,她亲自将还是婴儿的小杨坚抚养起来,悉心呵护照料。直到今天,在陕西大荔县县城中,还有一处被称作“龙窝巷”的旧巷,据传,此处便是当年神尼智仙抚养小杨坚的地方。  孩子刚一出生就被一个陌生人抱去抚养了,初为人母的吕苦桃,思子之情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母亲吕苦桃还是会时常来探望,毕竟还是在自己的家中。  但就在某一天,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吕苦桃耐不住思子之苦,来到了神尼智仙的住所,抱起了还在酣睡中的小杨坚,抚摸着杨坚可爱圆润的小脑袋。  而就在这时,小杨坚的头上突然长出了角,身体上竟然也长出了鳞片,活脱一个小龙人。受惊的母亲,突然惊吓的手足无措,失手把怀中的杨坚摔在了地上。  这时候神尼智仙正好及时赶到,连忙将坠落在地的杨坚抱起,并感慨地说,“你是怎么做家长的?这一摔让这孩子受了惊吓,恐怕会推迟他今后得天下的时间。”  这意思很明白了,杨坚未来是要得天下的啊,那不就是做皇帝吗?皇帝怎么能随便磕磕碰碰呢?吕苦桃听完这话,只好离开了这里,她的心里估计也是五味杂陈,既想念儿子,又希望儿子日后可以得天下。  就这样,杨坚在神尼智仙的抚养下,健壮的成长,而杨坚奇异的外貌也逐渐显现出来了。史书记载,杨坚有龙一样的下巴,头顶有五根肉柱,两眼炯炯有神,目光外射放光,手心里的掌纹的纹路,形成一个“王”字。  这样的外貌给人神话一样的感觉,如果是生在今天,估计早被当做怪物,被奥特曼干掉了。  这相貌,如果你联想一下年画上的龙的样子的话,那你就明白了,这完全是比对着龙的样子弄出来的。  当然,这根本不可能是人的长相。  杨坚出生时这一切的一切,都注定了两件事。  第一,杨坚日后要做皇帝;第二,杨坚与佛教结缘。  这第一点,是那些“居心不良”的史官们刻意要告诉我们的,甚至不惜在史书里造假,编织出一些吸引人眼球的灵异事件,而且还写得有鼻子有眼,就跟亲眼目睹似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伟人的出生都是非凡的。一来以证明伟人之所以伟大的理由,人家天生就是龙种,二来以警告我们这些出生寻常的草根人士,安安分分过日子,别成天想着出人头地,你生来就没那个命。  而这第二点,相对来说,还是准确的。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无论寄养在寺院,还是在寺院中抚养,都是有其社会背景的。  而这神尼智仙很可能也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因为杨坚始终没有忘记神尼智仙的抚养之恩,在他当了皇帝之后,不仅为其树碑立传,还让工匠为其塑等身像,并让画师描摹了画像,悬挂在自己的身旁。只要我们褪去智仙身上的那些神话色彩,我们就可以发现,她不是什么神尼,她只是一个抚养幼年杨坚的普通尼姑。  而智仙也给了杨坚一份陪伴终生的礼物。智仙给杨坚起了一个小名,叫做那罗延。  那罗延,一听就不是普通人的名字,这是梵文的音译,在佛家典籍中,是金刚力士的意思,这与他的本名“坚”有意义互通之处。  杨坚,你以后就是我佛门的金刚力士。智仙如此想着。  到了杨坚七岁的时候,智仙看着逐渐长大成人的小杨坚,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语重心长地对小杨坚说:“你生来就是我佛门中人,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的,如果有一天佛法沦灭的话,你一定要担负起振兴佛法的重任啊。”  而这时聆听着的小杨坚,只是刚刚懂得人事,面对智仙这一番意味深长的教导,杨坚只是点点头,虽然并不懂得其中的深意,但是这番话深深的烙印在了这个七岁的孩童的内心深处。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入读太学》)
  希望大家能多提建议,本文边写边听取大家意见,可以是写作风格上的意见,也可以是内容上的意见,欢迎一起探讨交流。  本文的文笔虽然小说化,但是内容上绝对尊重史料,如果大家有疑问,可以提出,我会做出解答,相应的的史料也可以摘出来给大家看  快过年了,祝大家春节快乐,春节期间楼主会每日更新的。
  @河蟹炒腊肉 6楼
08:00:35  火钳马克  -----------------------------  @pgdzxfj 7楼
11:19:14  又一佳品,果断收藏!春节快乐先!  -----------------------------  谢谢二位,感谢支持,欢迎长期关注!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隋文帝杨坚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隋炀帝杨广
  我也对楼主的大作感兴趣希望不要太监,杨广是我最佩服的一个帝王,  
16:22:56  我也对楼主的大作感兴趣希望不要太监,杨广是我最佩服的一个帝王,  -----------------------------  谢谢支持,杨广身上迷雾太多,肯定会仔细写的,不过,距离写到杨广还有些远,近段时间,主要是写南北朝后期的这段历史
  在期待会出现什么样的文章!  
  @每天看到 16楼
16:36:31  在期待会出现什么样的文章!  -----------------------------  欢迎来关注,欢迎拍砖,
  我觉得楼主的风格就很好,凝重的历史就应庄重。一己之言,说错勿怪!
  火速火钳刘明。 个人觉得隋到唐是门阀之间互相倾轧产生的结果。希望楼主加油 越写越精彩 我会关注的 ↖(^ω^)↗
  @孳孳兮兮 @pgdzxfj
谢谢二位支持
  @雾起伦敦 21楼
23:11:37  火速火钳刘明。 个人觉得隋到唐是门阀之间互相倾轧产生的结果。希望楼主加油 越写越精彩 我会关注的 ↖(^ω^)↗  -----------------------------  哈哈,欢迎伦敦光临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2)入读太学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另一个与佛结缘的开国皇帝,此人就是朱元璋。杨坚和朱元璋的不同点在于,朱元璋做和尚是因为生活不下去,杨坚寄养在佛门是为了日后飞黄腾达。  在这青灯古佛的寺院里,终日都是木鱼之声,也许你会觉得这对于一个孩童来说,似乎缺少了很多乐趣。那么请不必担心,孩童时的杨坚有一个非常要好的玩伴,这个人成了杨坚一生中的挚友,并陪伴了杨坚一生,他叫做窦荣定。  也许是因为缺少父母的温暖,幼年的杨坚,性格有些孤僻,和周围人的关系也有些疏远,窦荣定是唯一一个和杨坚志趣相投的人。而这个人的名字,以后还将多次出场。  也是在这个时期,窦荣定和杨坚,许下了报效国家,纵横疆场的远大志向。终有一天,他二人的雄心壮志,将飞出这寺院的高墙,迎接他们的将是更为广阔的天空。  而这一天并不遥远。  就在杨坚在寺院中度过了13个年头的时候,13岁的小杨坚终于离开了寺院,离开了抚养他的尼姑智仙,步入太学读书。  太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自汉武帝时期设立以来,一直就是国家最高学府,如同今日之北大。  而上学读书,在今日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但在古代,上学其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往往都是官宦子弟才能读得起,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认识几个大字就已经算得上是文化人了,更别提读书了。  而在西魏,太学更是贵族官宦子弟读书的地方,来这里读书的,不是皇室贵胄,就是将相子弟。总之一句话,在这里读书的都是“官二代”。  一群官二代子弟,聚在一起上学,在课堂上,也不认真听先生讲课,调皮捣蛋肯定少不了,先生肯定也没少吃苦头,而到了课余时间,他们干的做多的一件事,就是“拼爹”。  他们“拼爹”可和现在不一样。他们的爹,都是朝廷里一等一的人物,有的是财政部长,有的是国防部部长,还有的是教育部部长,都是部长大员一级的,次一点的也是名门望族。今天的“拼爹”和这帮孩子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而这样的“拼爹”,并非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仕途走捷径,更多地还是一种家族荣誉使命感。他们也想像自己的父辈一样满载荣耀,他们也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们也想拜相封侯。杨坚便是其中之一。  杨坚和他的这堆小伙伴儿们,也形成了一张深厚的关系网。在这帮官二代小伙伴儿们中间,杨坚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很多同龄的小伙伴儿,逐渐的聚拢在杨坚的身边,甚至以杨坚为领袖,这一切都表明少年的杨坚有着非凡的人气。  同时,这一切也都给杨坚的日后的发展,建立了强大的人脉。因为当时还是南北朝时期,还没有科举,当时的官吏任免都是可以世袭的,当他们的父辈老去,他们都将纷纷步入政坛,未来的朝廷也必然是这帮官二代的天下。而人脉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无论在今日还是过去,那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中,杨坚认识了一个叫做郑译的小伙伴儿,日后给予杨坚的帮助,无人能比。  在太学的学习生涯,转眼已是一年。这一年里,杨坚变得能文善武,在小伙伴儿们中间,也显得出类拔萃,成了这里的尖子生、三好学生。  有一天,当时的京兆尹薛善,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突然来巡视太学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杨坚作为太学的优等生,被这位市长大人一眼看中。  京兆尹薛善非常欣赏杨坚,随即任命杨坚做了功曹,功曹就是协助市长处理行政事务的工作,类似于文秘。  这一出人意料的提拔,顿时让杨坚的小伙伴儿们都惊呆了。  看着杨坚离开校园,步入到市长的办公室,很多同学甚至都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跟着杨哥混。  但是,功曹的职务,毕竟只是市长个人任命的,并非公务员,不是国家正式干部,同时,我们也能难想象一个14岁的孩子,如何去协助处理复杂的行政事务。很显然,杨坚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是个虚职,吃空饷而已,最多就是每天到市长办公室报个到。  就这样,毕业生杨坚顺利就业了。虽然职务是虚的、象征性的,但这毕竟是杨坚一生打的第一份工,这也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步,日后的飞黄腾达,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想想很多还没就业的孩子,杨坚是幸运的。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神奇的府兵制》)
  今天追了好几次现在刚看完,赞一个,我离扬州很近,过年的时候去看看杨广跟萧后的墓!  
16:08:59  今天追了好几次现在刚看完,赞一个,我离扬州很近,过年的时候去看看杨广跟萧后的墓!  -----------------------------  兄弟好热忱,太感谢了,我会加油写作的,我一直在北方,还没去过南方呢,有机会也想去扬州看看
  马年快乐,万事如意!
  @pgdzxfj 26楼
19:04:10  马年快乐,万事如意!  -----------------------------  新年快乐
  人气有点少啊,都在忙着过年吗,嘿嘿,自顶一下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3、神奇的府兵制  很快,杨坚在市长办公室待了没多久,可能屁股还没坐热,一份喜讯突然降临到杨坚的头上。  这份喜讯就是杨坚转正了,他成为了正式的国家公务员。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成纪县公。头衔有点多,也有点拗口,但不必去细究它,总之,杨坚大踏步地晋升了,正式迈入国家官员队伍。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升迁,并非是天上掉馅饼给杨坚吃,而是因为杨坚的父亲杨忠在攻打南方敌国的战争中,打了胜仗。  指挥这场战争的最高决策者叫做宇文泰。  宇文泰并不是汉人,而是个鲜卑人,他虽然不是皇帝,但却比真正的皇帝还要威风得多。因为皇帝就是他扶持立的,皇帝都得听他的话,所以,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皇帝不过是个摆设,宇文泰才是真正的国家主席。宇文泰就相当于是曹操,当时的皇帝不过是汉献帝的翻版。  当时天下三分,是又一个版本的三国(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个三国)。割据南方的政权,叫做梁朝,而割据北方的政权分别是西魏和东魏。西魏割据北方西部地区,东魏割据北方东部地区,交界线大致在今天的山西西部和河南西部地区。而杨坚以及他的父亲杨忠,所效忠的就是西魏,西魏的掌门人就是宇文泰。  说起来,老杨家和宇文泰,也是老乡,他们都是出自北部边塞的一个军镇,叫做武川镇。而武川镇也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地方,因为当时很多政治人物,以及宇文家,包括后来的隋唐两代的皇帝,都是出自这里。清朝学者赵翼就说这里是“王气所聚”,所以这里更像一个名副其实的“龙窝”。当然,就当时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人会是真龙天子。  而西魏,在这三国角逐中,起初西魏的实力是最弱的,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排在最末。但是西魏在并不长的一段时间里,迅速便发展起来,这全部都得益于这位具有非凡魄力的领袖人物——宇文泰。  宇文泰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改革,虽然宇文泰是鲜卑人,但是宇文泰却很推崇周礼,很多制度也都是模仿的中原汉族王朝的规制进行改革的。  改革的具体举措非常多,包括了国家的方方面面,在此就不一一唠叨了。其中比如,杨坚能得以入读太学,这就和宇文泰恢复太学的举措息息相关,如果不是宇文泰恢复太学,杨坚也不可能有入读太学的经历。  而这一系列改革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府兵制的创建。  在府兵制顶端的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八柱国:宇文泰、元欣(皇室)、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于瑾、赵贵、独孤信(此人后文将详细介绍)、侯莫陈崇。  十二大将军:元育、元赞、元廓、达奚武、侯莫陈顺、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豆卢宁、贺兰祥、杨忠(杨坚父亲)、王雄。  (以上诸多人物,很多都与本文关系不大,所以看个热闹就行。)  鲜卑族曾经设立了鲜卑八部来管理自己的国家,每一部都设立有一个“八部大人”,由“八部大人”来统领各部族。而宇文泰所创建的八柱国,无疑就是照搬的这一鲜卑旧俗。  在这八个柱国中,宇文泰的地位是超脱于这个组织结构的,因为宇文泰是实际上的国家主席。还有一位柱国,是皇室元欣,皇帝都是个摆设,皇室更是个摆设,所以也只是挂个虚名。这样的话,实际的柱国只有六个人。  而在每个柱国之下,又设立了两个大将军,合起来就是十二大将军,一个大将军之下,又设立了两个开府,合起来就是二十四开府,二十四开府各领一军,组成二十四军。很明显,这是一个以2为倍数的等比数列,一个很简单的乘法运算。  这就形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金字塔从上向下依次是:皇帝、宇文泰、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  图如下
  而这个金字塔结构,本质上是一套自上而下的军事组织结构,自上而下有严密的统属关系。  其中,八柱国是仅次于宇文泰最富声望的人物,他们原本是军事统帅,只负责打仗,被设立为柱国之后,就上升为了政治贵族。也就意味着他们说出将入相的,既参与军事,又参与政治。威望军功以及地位稍次一点的,便是这十二大将军,杨坚的父亲杨忠就是这十二大将军之一,同样也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这一措施不仅满足了各个将领的政治野心,同时又把将军的军权予以分割,又可以彼此相互牵制,一箭三雕。如同把一块蛋糕,平均切六份,分别赐给六个柱国,每个人不多不少,都有份。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这严密的上下级统属关系,很多都是靠血缘和联姻组织在一起的,不仅是上下级,而且还是亲属,是捆绑在一起的,所带来的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样,宇文泰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掌握最高军事权力,达到政治军事上的集权,同时可以大限度的发挥各级将领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战场上燃起建功的欲望。同时还配备了一些辅助鼓励措施,诸如赐姓、改郡望、分田。  我们不得不佩服宇文泰的高明的政治智慧,而这一制度就是著名的府兵制。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讲到宇文泰的府兵制时,最后一句说“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这里的“全盛时期”所指就是隋唐。由此,府兵制的历史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由府兵制所确立的这一军事贵族集团,后世称之为“关陇贵族集团”,隋唐两代帝王以及诸多王侯将相,都来源于此。  然而这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也绝不是宇文泰一人所为,他还有一位好帮手,我们需要提及一下,虽然这个人和本文关系并不大。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苏绰,他遇到宇文泰,如同孔明遇到刘备,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苏绰为宇文泰提出了著名的《六条诏书》,宇文泰主政时期的诸多改革,也都是出自他之手。后来,在苏绰病逝之后,宇文泰为之抚棺痛哭,二人的关系,真可谓惺惺相惜。  苏绰是一位有非凡政治才华的人物,他也是一位被低估了的政治家,他的能力绝对不低于“房谋杜断”(唐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然而,苏绰的政治才华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知道。人们都知道诸葛亮,以及他的《隆中对》,可是又有几人知道苏绰,以及苏绰的《六条诏书》呢?苏绰的政治才华长期以来被淹没,实在令人惋惜。  历史往往如此,很多在历史上真正有闪光点的历史人物,却并不为人所知,而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并非就真的对历史做出过多少业绩。  苏绰就是这样有闪光点的历史人物,他做出了它应有的历史贡献,却不为人所知。苏绰是这样,本文以后还将遇到更多其他这样的被历史淹没的人物,我们需要为他们一一正名。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江陵建功》)
  发一张西魏时期的形势图
  对于爱看故事的朋友来说,这一节可能会显得枯燥一点,不过,写这段历史,府兵制和八柱国是无法绕过去的问题,必须要写
  礼尚往来,给你添点人气
  一天一顶,也祝楼主除夕快乐  
  回复第33楼,@清风明月客2013  礼尚往来,给你添点人气  --------------------------  相互学习,谢谢,  
  回复第34楼,@8716822  一天一顶,也祝楼主除夕快乐   --------------------------  新年快乐,谢谢你的支持  
  @司马子上 书的封面大气,高大上!  祝老兄在新的一年里马蹄疾处,春风皆得意!
  @皇帝不称朕 37楼
16:55:31  @司马子上
书的封面大气,高大上!  祝老兄在新的一年里马蹄疾处,春风皆得意!  -----------------------------  拜见皇上,皇上驾临寒舍,有失远迎啊,哈哈,新年快乐!马年马到成功,万马奔腾!
  =====================正文=====================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4、江陵建功  让我们把话题再转回到杨忠参与的这一场战争。  在宇文泰的带领下,西魏逐渐强大起来,也不甘心蜗居在这小小的关中,逐渐开始觊觎周围的对手。而西魏此前也一直被强敌东魏欺负,双方争战不断,但是强敌东魏始终没有吞并西魏。而且,比起西魏早期的贫穷落后,此时的西魏底气也足了不少,虽然谈不上发家致富,但是小康水平还是有的,抗击东魏的军事能力也越来越强。  而东魏也在550年的时候,突然换了旗帜,做了加强和升级,东魏变成了北齐,而北齐当家人的叫做高洋。但是,这只是把国家的名字变了,实力却并不比之前的东魏弱。因而西魏和北齐之间,还不敢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的宇文泰,把目光盯上了南方的江陵。因为南方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动乱,这场动乱严重破坏了南方的社会经济,同时也让当时的梁朝走向衰败,这场动乱就是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之后,北强南弱的格局也自此奠定,南方的梁朝顿时成为了三国中最弱的那一个,西魏也摆脱了倒数第一的尴尬境遇。  而梁朝的皇帝,就坐在江陵城中,这位皇帝就是梁元帝萧绎。  这位梁元帝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他把宇文泰当大哥一样对待,每次国家一有危难,就向宇文泰哭爹喊娘的求帮忙,宇文泰二话不说,也乐意帮忙。  可是活雷锋毕竟太少太少,宇文泰也没那么高的道德境界,宇文泰为啥这么好心呢?因为这忙帮得太值了,每次帮忙,梁元帝都把很多土地无私的奉献给了自己的大哥宇文泰。  自我感觉良好的梁元帝,把宇文泰当大哥,可宇文泰并没把梁元帝当小弟,梁元帝却始终认为二人兄弟情深,他认为大哥宇文泰永远都会这么帮自己。  面对这么天真,天真到犯傻的小弟弟,宇文泰开始挥起了屠刀。  公元554年,宇文泰命于谨(八柱国之一)、宇文护(宇文泰的侄子)、杨忠统率五万精兵,其中于谨是最高统帅,大军从西魏首都长安,发兵江陵。  而此时的梁元帝,正悠闲地在江陵城中开学术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道德经》。  说起来梁元帝也是一个文人皇帝,和后世的李煜、宋徽宗有的一比,擅长舞文弄墨,治理国家却是个糊涂蛋。  这时有个从西魏回来的使臣,一回来便风尘仆仆地朝见梁元帝,向梁元帝报告说:“陛下,臣听说西魏大军马上就要打来了,我们得赶紧准备应敌之策啊。”  正在专心讲学的梁元帝缓缓抬头,看着眼前的这个使臣,目光里充满了狐疑,很显然,梁元帝并不相信眼前这个使臣的话,进而又把目光转向众大臣,:“什么?西魏大军要打来了?好端端的怎么会打过来呢?爱卿们以为如何啊?”  于是,大臣们开始了讨论,讨论并不热烈,因为大臣们心中其实都有着和梁元帝一样的答案,根本不相信西魏会派兵来攻打,真可谓心有灵犀。很快,众大臣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西魏怎么可能凭空就打来呢,简直是无稽之谈。  既然大伙儿都说没事,那就肯定没事了。于是,梁元帝继续埋头讲学,继续兴致盎然地讲《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过,梁元帝出于谨慎,还是派出了个探子出去。很快,探马飞至报道:“报,百里之外,发现有大批军队人马。”  看着这个探子一副言之凿凿的样子,梁元帝略微有了点疑惑,难不成宇文泰真的打过来了?梁元帝将信将疑,随即下命令,全城戒严,并暂停讲座,并派出第二拨探子出去打探。  很快,第二拨探子回来了,梁元帝赶忙便问:“魏兵现至何处?”  “回禀陛下,一路上连个影子都没有,并未发现有任何兵马。”  梁元帝顿时如释重负,那是自己的好哥们,怎么可能来打呢。于是,讲座重新举行。  整个江陵城中,都洋溢着一片学习的氛围,《道德经》的诵读声久久回荡在城中,淹没了远方而来的马蹄声。如果先秦时期的老子看到这一幕,肯定也会感动得流泪,因为这些人强烈的学习热情,早已置之生死于度外。  (本节未完待续)
  (接上文)  西魏的五万大军沿着汉水长驱而下王,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挠。  直到西魏的五万铁骑渡过汉水,兵临城下,梁元帝才如梦方醒,西魏军真的打过来了。  错愕中的梁元帝开始备军守城,由于城中根本没有可以抵抗的兵力,因而梁元帝萧绎赶忙向大将王僧辩写求援信,因为只有王僧辩那里手握重兵,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一切都为时已晚。  西魏军很快就把江陵城像铁桶一样团团包围,断绝了江陵和外界的联系,梁元帝爬上城头,当他看到城外黑压压望不到边际的敌军之时,他终于绝望了,或许他此刻才从往日的天真中走出来,也终于明白宇文泰早已不做大哥好多年了。  绝望的梁元帝,穿上一身白衣,准备好了白马(古代投降通常要用的道具),城头也扬起了白色的旗帜。梁元帝就这样落魄的走出城门,向着西魏的三位军事统帅投降。  梁元帝在经过一番敌人的凌辱戏耍之后,被处死了,同时被处死的还有城中所有的萧氏子孙。  梁元帝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比几百年后的宋徽宗要好过一点,因为早死早超生,宋徽宗被金人欺凌折辱了整整十年,才最终死在五国城的地下牢房里。  处死梁元帝的人,叫做萧詧。此人是梁元帝的侄子,两人早有仇怨,萧詧也早已归顺了西魏,对宇文泰称藩。  而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萧詧为了复仇,便主动协助西魏大军围攻江陵,并最终亲手处死了自己的仇敌。而梁元帝被处死的方式是被装满土的麻袋压死(也可以说是闷死),可见叔侄二人仇怨之深。  江陵城被惨遭屠戮后,泄了愤的萧詧从此坐镇江陵,并被宇文泰扶持称帝,而他所统辖的区域,仅仅是这一座破败的空城,以及方圆三百里地。而这个如同累卵的傀儡政权,我们后世称之为西梁。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皇帝,不知身为西梁皇帝的萧詧作何感想,这样的复仇是否值得。  此役之后,西魏尽取江北之地,加上此前就已经夺取了的巴蜀之地,西魏的领土几乎翻了一倍,从最穷最小的关中小国,一跃为三国中领土最大的国家。但西魏还不是最强的国家,它的老邻居北齐,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超级大国。  而南方的梁朝也已名不副实,梁元帝的一个小儿子名叫萧方智,在建康(今南京)被王僧辩和另外一位武将扶持为帝,几年以后,王僧辩被杀,这位武将篡位自立。  这位武将叫做陈霸先,他所开创的朝代叫做陈朝。而这建立在江南水乡的王朝,永远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实力,也注定了历史的胜利者将在北方诞生。  而西魏的这三名主帅,于谨、宇文护、杨忠,也都满载荣誉而归。作为主帅之子的杨坚,自然也在晋升之列。  而少年的杨坚不仅进入了国家行政班子,收获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职位,同时也从父亲那里耳闻了发生在江陵的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杨坚的心里,可能已逐渐产生了对南朝的某种向往与憧憬。  而在这场战争后,杨忠继续奉命攻略梁朝汉东之地,朝廷因而又给了他一份特殊的嘉奖——赐姓。  杨忠被赐姓“普六茹”,这显然不是个汉人的姓,这是当时西魏鲜卑族的姓氏。受此殊荣,杨忠一转身变成了普六茹忠,杨坚也跟着摇身一变,成为了普六茹坚。  杨家本是汉人,而国家首脑都是鲜卑人,被赐予鲜卑姓,其实也就意味着杨家在政治地位上的进一步提高,向权力核心更加靠拢了。  但是,我们姑且还是继续叫他杨坚吧,因为不仅你觉得拗口,我也觉得拗口,何况后来杨坚做了皇帝后,杨坚便很快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因为杨坚知道,自己身体里流淌着的是汉人的血液。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洞房花烛夜》)
  第一句里多了一个字,修改为:  西魏的五万大军沿着汉水长驱而下,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挠。
  先养着!  
  @为了GDP拆啊 42楼
11:31:03  先养着!  -----------------------------  谢谢关注
  写的不错。支持。  
  @云淡心远 44楼
15:52:17  写的不错。支持。  -----------------------------  欢迎心远兄,我一直在看你的帖子,要向你学习的地方很多啊!
  兄弟新年快乐 马年速更~ 这几天走人家 没来看你
  @雾起伦敦 46楼
21:49:17  兄弟新年快乐 马年速更~ 这几天走人家 没来看你  -----------------------------  新年快乐
  马克  
  我一直对隋朝很感兴趣、因为我也姓杨!o_O  
  @兔小崽Sj @流氓它爹 @小小舞女   谢谢楼上三位支持
  =====================正文=====================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5、洞房花烛夜  杨坚16岁这一年,也就是公元556年,对于杨坚可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  第一桩喜事是,杨坚再次晋升了。朝廷又一次加封了杨坚的官职,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衔。  而第二桩喜事,估计才是真正让杨坚感觉到幸福的事。这件喜事就是杨坚迎娶了比她小两岁的新娘子。  杨坚和他妻子的《结婚证》内容如下:  男方
姓名:杨坚
年龄:16岁  女方
姓名;孤独伽罗
年龄:14岁  二人自愿结为夫妻,经审查,符合南北朝婚姻法的规定,特发此证。  发证日期:公元556年西魏恭帝三年  发证机关:西魏长安婚姻委员会
  新娘子的名字叫做独孤伽罗,出生鲜卑贵族家庭,这位孤独小姐的父亲,叫做独孤信(八柱国之一),他是杨坚父亲杨忠的老乡、老朋友、老领导(简称“三老”),关系非同一般。  杨忠和孤独信同出武川镇,因而可以说,杨忠、独孤信、宇文泰三人都是老相识。当年杨忠和吕苦桃在泰山脚下,新婚燕尔之时,因为战乱,二人从此天各一方。此后杨忠历经辗转,在战乱中碰到了独孤信,老乡见老乡,自然少不了两眼泪汪汪,从此杨忠便跟随了独孤信,接着又一起追随了宇文泰。此三人虽然都是故交,但是彼此之间都有着上下级关系。  而此时的孤独信位列八柱国,比自己的父亲还要高一级别,居然能够看上自己,这怎能不让少年的杨坚满心欢喜。然而在欣喜之余,杨坚也明白,老丈人独孤信不单单是看中了自己的一表人才,同时这也是一桩政治婚姻。既然联了姻,就代表着杨家和独孤家在政治上的联手。  而他俩在名字上,冥冥之中也似乎有着天意。杨坚小名那罗延,是金刚力士的意思,而独孤伽罗的名字,同样也是梵文音译,出自佛教,伽罗一词是香炉木的意思。这也意味着,二人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  因而我们可以说,杨坚和独孤伽罗是否郎才女貌,我们并不知道,但却一定是志趣相投的。  当然,成为新郎的杨坚,肯定不会过多的去考虑这些问题,他所考虑的是洞房花烛夜。  就在这洞房花烛夜,甚至是床笫之间,独孤伽罗给杨坚提出了一项难题。  独孤伽罗:“你愿意永远爱我吗?”  杨坚:“当然愿意。”  独孤伽罗:“那你愿意一辈子只娶我一个,只和我一个人有孩子吗?”  杨坚:“我发誓,我只娶你一个,绝不会和别人有孩子。”  (《隋书·后妃传》记载“誓无异生之子”)  这样的誓言,现在很多人都会发,然而男人发誓之后,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不是现代婚姻法要求一夫一妻制,那么,搞三妻四妾的人,肯定大有人在。  有些人只说不做,而有些人说到做到。杨坚就是这样说到做到的人,他把这句誓言烙印在了心上,植根在了脑海,杨坚把独孤伽罗看做是自己一生的妻子。  什么叫做夫妻?唐代女诗人李季兰写过一首《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诗中的前三句其实都是为了凸显第四句“至亲至疏夫妻”,人世间有多少夫妻,都是处在这样的至亲与至疏之间,曾经的山盟海誓,结果往往是同床异梦,最亲密之人,到头来却也是与自己最为遥远之人。  从初次见面的一见钟情,到彼此间的两情相悦,再到画眉举案,要经历多少离合悲欢,多少生死契阔,最终才能结成白首不相离的完璧。杨坚为此用尽了一生。  在杨坚日后的岁月里,杨坚几乎没有再娶过别人,即使日后当了皇帝,他和独孤伽罗也依然是伉俪情深。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一起携手,尝遍了人世间无数的艰辛,也一同享受了成功后的欢乐,他们不只是夫妻,他们更是战友,也是彼此的精神支柱。  以致于在孤独伽罗去世后,杨坚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了,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内心压抑的杨坚为了宣泄情绪,这才开始有了其他的女人,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以后还会细说。  然而,现代很多人都给杨坚贴上了“妻管严”的标签,说杨坚活得窝囊,但我绝不认同。在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地位始终都在男人之下,难道非得按照古代人的思维,把女人压制在自己之下才算是不“窝囊”吗?  杨坚也是古代人,他改变不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但他能做到的是把独孤伽罗放在一个和自己对等的位置上,发自心底的尊敬和尊重对方,因而后来杨坚当了皇帝以后,后宫中对二人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号——二圣。  如果你质疑我的说法,那么请一直读下去,在本文今后的故事里,你会看到更多关于他俩相濡以沫、伉俪情深的故事。  杨坚大婚的消息,也同样惊动了宇文泰。一个毛头小伙,能引起国家主席的关注,这是不得了的。宇文泰看着一脸春风得意的杨坚,感慨地说:“这个孩子风骨奇特,不像是凡人应有的。”奇特在哪里,宇文泰似乎也没看出什么端倪。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宇文泰托孤》)
  【注解】  关于杨坚和独孤伽罗成婚的时间,这里需要做一个补充说明,这个不属于正文内容,对考证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所有史书均记载,独孤伽罗和杨坚成婚是在14岁,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于独孤伽罗的存年,《北史》和《隋书》却记载不一。  《北史》记载,独孤伽罗活了59岁,《隋书》记载,独孤伽罗活了50岁。然后,根据独孤伽罗14岁成婚,就可以推算出成婚的具体年代。  具体来说,按照《隋书》记载,独孤伽罗14岁时,应该是在566年,按照《北史》记载,独孤伽罗14岁时,应该是557年。  公元566年,已经是北周武帝时期,独孤伽罗和杨坚的长女杨丽华,出生于561年,所以独孤伽罗根本不可能是在566年嫁给杨坚,另外,566年,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早就死了,根本不可能为独孤伽罗主婚,因而,《隋书》的记载是错误的。  因而很多史学家都采用了《北史》的说法,《北史》推算,557年当为独孤伽罗和杨坚成婚的时间。  陶广峰在他的《隋文献独孤皇后存年考辨》就是提出的这一说法,557为二人成婚之年,但是,还有其他学者,比如复旦大学的韩昇,在韩昇的《隋文帝传》中,韩昇认为杨坚和独孤伽罗成婚应该是在556年。  原因是在557年的2月,独孤信就因罪被罢官,3月被处死,这一年也是北周建立的第一年,1月和2月,政局都非常动荡,因而在这么紧迫的时间里成婚的可能性并不高,因而,可能最有可能是在556年,即独孤信和宇文泰都还健在的时候。  在本文中。我所采用的正是韩昇的观点,即556年杨坚和独孤伽罗成婚。
  关于557年政局为何动荡,下文中会有详细讲解。
  自己顶
  @司马子上
13:18:00  @兔小崽Sj @流氓它爹 @小小舞女   谢谢楼上三位支持  —————————————————  楼主客气,写的很好呢!  
  楼主加油!越写越精彩!!!!  
  顶顶顶顶!!!!
  @兔小崽Sj @1986gsh @zfxun112  非常感谢三位的鼎力支持,今天继续更新,  开头的这几章显得比较平淡一点,后面的章节故事性会更强,欢迎各位继续关注,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刚看完南北朝,楼主的帖子就出来了,正好接着看。向楼主问好,春节快乐!  
  @逸思飞飞 60楼
13:10:03  刚看完南北朝,楼主的帖子就出来了,正好接着看。向楼主问好,春节快乐!  -----------------------------  本文南北朝部分也挺多的,有十多万字的篇幅,欢迎关注!
  百度找的宇文泰的图
  奇怪了,我刚更新的帖子被删了,难道是因为有敏感词汇?
  希望完结,不要太监啊。
  @雾锁初阳 64楼
19:34:14  希望完结,不要太监啊。  -----------------------------  不会太监的,刚才刚更新了一节,被删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呜呜。
  随便帮楼主顶一下!勤奋的鸟儿有虫吃!
  =====================正文=====================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6、宇文泰托孤  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杨坚,一时可谓春风得意,然而,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却并不寻常。  因为556年这一年,有一个人突然死了,这个人是杨忠父子共同的老板,也是西魏帝国的掌门人。没错,他就是宇文泰。  这一年的10月,宇文泰北巡途中,突然发病,而且病得不轻。  自觉时日无多的宇文泰,他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立遗嘱。而宇文泰所要托付的遗产,便是这西魏帝国的最高权力。  按照当时的继承法则,遗产的继承人应该是嫡长子,即嫡长子继承制。  什么是嫡长子呢?  古时候,男人是可以娶很多老婆的,也没有计划生育,所以你想生多少就生多少(是不是很羡慕)。而那个时候,只要你有够多的老婆,有够强的生育能力,那么,一直生到第n胎,(n+1)胎,这都没人管你。  但是这群老婆,有大老婆和小老婆之分。大老婆地位最高,所以大老婆生下来的儿子,地位最尊贵,叫做嫡子。至于其他的老婆,就都属于小老婆,生下来的儿子地位都低,这叫做庶子。  真正具有继承权的就是大老婆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嫡长子。  举个例子,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虽然是嫡子,却不是嫡长子,所以真正的继承人是他的大哥李建成,但是李世民不甘居人下,因而才有了手足相残的悲剧——玄武门之变。  那么,宇文泰的嫡长子是谁呢?  是宇文觉,当时年仅15岁,但这未免太小了。宇文泰其实还有一个儿子,是小老婆生的,而且此时已经是23岁的壮小伙,叫做宇文毓。  于是,宇文泰犯难了。一个是嫡长子宇文觉,年龄小,15岁,另外一个是庶出的儿子宇文毓,年龄比较大,23岁,这该怎么抉择?  这个问题,宇文泰此前一直考虑了很久,但最终还是把心偏向了自己的嫡长子宇文觉。也就是在这次北巡旅游之前,宇文泰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正式册立宇文觉为继承人。  但是,宇文觉年龄毕竟太小,要一个15岁的孩子,来驾驭这艘西魏帝国的航船,显然不太实际,也镇不住手底下那帮大臣。这就需要有一个宇文泰自己信得过的人,来辅佐自己的儿子。  什么人最值得信任?那当然是自己的亲族,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而宇文泰的家族里,有一个人军事政治经验丰富,且让宇文泰非常喜欢和器重,此人叫做宇文导(十二大将军之一)。  宇文导是宇文泰的侄子,而且是宇文泰的子侄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最有威望的,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如果由宇文导来辅佐自己年幼的儿子,那肯定是最好的办法,宇文泰此前也深有此意。但是,事与愿违,宇文导前不久刚刚死去,这让宇文泰的心顿时冰凉。  而当时宇文泰的家族中,除了宇文导之外,并没有一个如同宇文导一般,具有丰富政治经验,可以担当此托付重任的人。  而宇文导死后,宇文泰的子侄中年龄最大的,就是宇文导自己的亲弟弟,这人叫做宇文护。  宇文护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出兵江陵的三位统帅之一,宇文护政治经验其实并不多,但是有一点,在宇文泰目前所有子侄辈的人中,宇文护是最为年长的,比宇文泰的几个儿子全都要大,宇文护当时43岁。  这就如同是在矮子里挑高个,既然没有真正满意的顶梁柱,那就挑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好了,宇文护就是矮子里的高个。  宇文护无疑成为此刻宇文泰心中唯一能够寄予希望的人,而历史的车轮注定要交托给这个并不怎么起眼的人身上。  宇文泰不敢多做迟疑,因为他知道自己马上就不行了,一只脚已经踏入鬼门关,随时都有会见阎王的可能,于是便立刻派人急召宇文护前来觐见。  宇文护很快收到了宇文泰急召的消息,他快马加鞭,很快便来到了宇文泰的病榻前。  病榻上的宇文泰,看着自己的侄子宇文护姗姗来迟,拉着宇文护的手,强憋着最后一口气,说道:“我现在这样子,怕是不行了,我的儿子们都太幼小,国家又不安宁,今后这国家的担子,就全都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努力去完成我的事业。”  这就是宇文泰临终前的遗嘱。面对叔叔的嘱托,宇文护只能慨然应允,而宇文泰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可以说,宇文泰是有些死不瞑目的,因为他并不确定自己眼前的这个人是否可以托付大事,但是,除了这么做,又能如何呢?宇文泰带着壮志未酬,带着别无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宇文泰留下的,只有这座恢弘的西魏帝国,以及后人无限的慨叹。但是后人不会忘记宇文泰,他是一代枭雄,他给中国历史留下最丰厚一笔财富,那就是他的府兵制,同时他也为民族融合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如果没有宇文泰,就没有日后的杨坚,没有宇文泰,也将不会有隋唐盛世的到来。  宇文泰就这样轻轻地走了,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欲知后事,请看下节《于谨的支持》)
  @安逸晨2013 67楼
20:06:41  随便帮楼主顶一下!勤奋的鸟儿有虫吃!  -----------------------------  谢谢安斑竹
  又重发了一次帖子,但愿这次顺利通过审核
  睡前一顶,明儿继续更
  这怎么用的还是大明宫的图片啊。。。
  @小碎花旗袍 72楼
01:12:40  这怎么用的还是大明宫的图片啊。。。  -----------------------------  因为这个最合适,也很有气势,本来还想用赵州桥或大运河作图呢,不过还是喜欢大明宫的图,就用大明宫了。
  关注 希望能火
  @昆汀印象 74楼
09:32:17  关注 希望能火  -----------------------------  谢谢关注
  回复第75楼,@鼎湖听泉  hao  --------------------------  欢迎听泉兄!  
  =====================正文=====================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7、于谨的支持  宇文护此刻的内心是复杂的,因为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叔叔宇文泰会这么早就撒手西去,也更没想到叔叔宇文泰会把国家权柄交给自己。  这如同是天上掉馅饼,偏偏就砸中了宇文护,宇文护是如此幸运。  如果宇文泰再多活几年,如果宇文护的哥哥宇文导多活几年,如果宇文泰的儿子们再早出生几年,在这几种可能中,只要有一种可能出现,那么,走上历史前台的,绝不会是宇文护。  然而,历史的命运之手偏偏就选择了宇文护。  但是,宇文护根本没空偷着乐,因为他隐约听到了外界的窃窃私语之声,声音里包含着质疑、不屑,甚至恐吓,这种声音让宇文护前所未有的惧怕。  前文已经说过,西魏的国家基石,是八柱国体系。而此时的八柱国,死了两个(宇文泰和李虎),一个是花瓶(皇室元欣),一个病怏怏的(李弼),只剩下了四个柱国,即于谨、侯莫陈崇、独孤信、赵贵。  虽然八柱国变成了四柱国,实力却丝毫不减,他们是军政一把手,政治经验老道,宇文泰都得管他们叫兄弟。  宇文泰活着的时候,他可以用自己的威望和人气,来震慑这批人,但是,此刻宇文泰已经死了,也就意味着,再没有人可以震慑他们。  而这时的宇文家族,唯一的领袖人物,就是宇文觉和宇文护,一个是未成年,一个是其监护人。  这就如同在一个笼子,有一只猛虎,和一只绵羊,你想让它们保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可能吗?除非让它们相爱。  当然,这四大柱国,并无特殊癖好,所以猛虎和绵羊终须pk一场。  而pk的结果,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四柱国会赢。一只绵羊击败一只猛虎,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四大柱国甚至就在私底下悄悄议论,让这个路人甲(宇文护)滚一边去,我们才是武林盟主。  宇文护也正是听到了这帮柱国的窃窃私语,才觉得不寒而栗,宇文护似乎感觉到了老虎獠牙,已经横在自己脖颈之上。  这一天的夜晚,霜寒露重,面目凝重的宇文护敲响了柱国于谨府邸的大门。  于谨,江陵之战功勋最卓越的人物,和宇文泰关系甚密,而且于谨和宇文家还有联姻,宇文泰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于谨的儿子于翼。  宇文护曾在于谨的麾下作战,宇文护也深知于谨此时权势正隆,如果能争取到于谨的支持,那么其他几位柱国肯定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宇文护进入到于谨的府邸,面见到于谨,很快便把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于谨听完忙抱拳回答说:“承蒙宇文丞相的知遇之恩,我和宇文丞相是骨肉之情,今天正是我为之肝脑涂地的时候,即使让我豁出性命,也会全力协助你的。”  于谨这一番义薄云天的告白,瞬间让宇文护感动到哭。  这个世界上,妖怪越来越多,唐僧越来越少,像于谨这种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宁愿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恐怕也越来越少了。  并且,于谨还表示,事不宜迟,就在明天,我们来一出双簧。  第二天,各王公大臣齐聚一堂,召开董事会。  于谨率先站了出来,声泪俱下的说:“我们能有今天,国家能有今天,多亏了老丞相(宇文泰),如果没有他老人家,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如今,我们的老丞相归天了,我的内心非常悲痛。”  于谨哽咽着,其他的老将军们也跟着一起哽咽,于谨突然又义正言辞的说:“但是,世子(15岁的宇文觉)会继承老丞相的遗志,世子虽然年幼,但是有中山公(宇文护)来辅佐他,这是老丞相临终之前说的,我们不能违背,军国大事都应该由他来统一决策。”  在座人士瞬间错愕,全场都震住了,不过,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宇文护突然站了起来。  宇文护立刻接话:“这是我宇文家的家事,我虽然天性愚笨,但是我不敢推辞!”(居然也不谦让......)  于谨毕恭毕敬的说:“如果您能主持大局,我们这些人就都有依靠了。”于谨连忙下跪,拜了又拜。  一个朝廷重臣,居然对这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跪地叩拜,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所有在场人士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宇文护将跪拜着的于谨,亲手搀扶起来,并发誓一定要承担起国家的重任,不负大家的殷殷期盼。  在场人士全都傻眼了,他们根本没时间反应,这一连串双簧表演就已经结束了(估计他俩通宵排练过)。  连于谨这样的国家一把手人物,都对宇文护如此谦恭,如果还有人站出来反对宇文护,那就是反对于谨啊。  回过神来的众大臣,彼此之间交互着眼神,你看我,我看你。眼神交流的结果是,所有的元老大臣齐刷刷地跟着于谨,向宇文护跪拜。  老虎居然会臣服于绵羊,这绝对不是爱情,而是因为,宇文护是一只披着羊皮的老虎。  而这些老虎,只是表面上服从了这只绵羊,内心并不服,她们等待着反扑的时机。  对于这一点,宇文护当然知道,别人只把宇文护当绵羊看,而宇文护知道,做绵羊的结局,除了被老虎吃掉,就是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除了死还是死,与其都是死,不如鱼死网破。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北周建立》)
  非常期待!加油  
  @夏芜雪 78楼
21:24:42  非常期待!加油  -----------------------------  谢谢支持,我会继续加油的
  @司马子上
20:08:00  =====================正文=====================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7、于谨的支持   宇文护此刻的内心是复杂的,因为他根本没想到自己叔叔宇文泰会这么早就撒手西去,也更没想到叔叔宇文泰会把国家权柄交给自己。   这如同是天上掉馅饼,偏偏就砸中了宇文护,宇文护是如此幸运。   如果宇文泰再多活几年,如果宇文护的哥哥宇文导多活几年,如果宇文泰的儿子们再早出生几年,在这几种可能中,只要有一种可能出现,那么,走上历史前台的,绝不会是宇文护。   然而,历史的命运之手偏偏就选择了宇文护。   但是,宇文护根本没空偷着乐,因为他隐约听到了外界的窃窃私语之声,声音里包含着质疑、不屑,甚至恐吓,这种声音让宇文护前所未有的惧怕。   前文已经说过,西魏的国家基石,是八柱国体系。而此时的八柱国,死  —————————————————  看楼主行笔,觉得楼主应该是一枚蛮至诚的人~支持你,哈哈  
  我一直在奇怪萧皇后在历史上为什么没被抹黑,反而正义起来?  
  @huzhuzhe1992 太过奖了,谢谢兄弟支持,欢迎常来看帖。
  @一只七秒记忆的鱼 81楼
23:51:33  我一直在奇怪萧皇后在
上为什么没被抹黑,反而正义起来?  -----------------------------  兄弟此言差矣,萧后在历史一直被抹黑的,从宋元时期,诸如《大业拾遗记》《开河记》《大宋宣和遗事》,一直到清朝的《隋唐演义》《唐史通俗演义》,萧后的历史形象一直都在被丑化,把萧后描绘成亡国的祸水,争风吃醋,风流放荡,这种观念一直到近现代才被淡化。  兄弟之所以觉得萧后没被丑化,应该是被现代的小说或者影视剧所影响,现在的影视剧里,萧后被描写得还是很正面的。像电视剧《隋唐演义》什么的,对萧后评价不错,不过,电视剧是电视剧,电视剧没有按照原著拍,原著《隋唐演义》小说本身对萧后的丑化是非常多的。  再次谢谢兄弟支持,欢迎继续关注本帖,多提意见,多提问题,大家相互交流。
  快点写,等不急了  
  回复第84楼,@poulter001  快点写,等不急了   --------------------------  确实发得有些慢,主要还是要多改几次,谢谢你的支持  
  =====================正文=====================   第一章 杨坚出世 风云初起  8、北周建立  宇文护正式上位了,他第一次走到了历史前台,也第一次领教了什么叫做政治,政治远比战场更加凶险。  宇文护把宇文泰的遗体带回到了长安,予以发丧。到了十二月份,宇文护又主持了对宇文泰的安葬。宇文泰被安葬在了成陵,即今天的陕西富平县。  宇文觉此时,也正式宣布继承了自己的父亲宇文泰的遗产,宇文泰此前太师、大冢宰的封号,悉数落到了这个稚气的孩童身上,同时,皇帝又封他为周公。因为宇文泰此前一直信奉周礼,他的很多改革也都是围绕周礼展开的。  宇文泰是西魏的权臣,宇文觉继承父亲之位,也成了西魏的权臣,而宇文护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权臣的权臣。  自古以来都有权臣,可这权臣的权臣是什么?宇文护总觉得这称呼太怪,不是滋味,而且,此刻的宇文觉也急需正名。因为宇文觉必须和这些元老大臣划清上下级的界限,怎么划清界限?称帝。  宇文觉如果只是单纯继承宇文泰的位子,那么,宇文觉和这帮元老重臣,还是臣子与臣子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树立权威,就必须称帝。  曹操病逝的时候,年纪尚轻的曹丕就是这么干的,所以接下来,宇文觉要按照曹丕的路子,重新模仿一遍。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西魏恭帝正式宣布禅位,将皇帝的玉玺和印绶授予了周公宇文觉,正式禅位给周公宇文觉。第二天,即正月初一(春节),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但请注意,这个的皇帝有点特殊,因为宇文觉是自称天王的。  宇文觉不是托塔天王,也不是歌坛的四大天王,他之所以称天王,这不过是因为当时胡人的一种旧习。在此前的十六国时期,就有很多称天王的皇帝,这是当时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种习惯而已。比如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石勒,石勒就自称大赵天王。  尽管天王的称号怪别扭的,宇文觉还是接受了,因为这一切都是宇文护安排的,宇文觉没有选择。宇文觉在称天王的同时,还任命了新一套的政府班子。  李弼:太师  赵贵:太傅、大冢宰  独孤信:太保、大宗伯  宇文护:大司马、晋国公  宇文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四大柱国的虚荣心,以告慰这些元老重臣,我宇文护不会忘了大伙儿的。  而宇文护从此前的默默无闻,一跃而飙升为晋国公,和这帮元老重臣是一样的爵位,大家平起平坐,是仅此于天王的。同时,宇文护还把大司马(国防部部长)一职弄到了手中,宇文护一下子把枪杆子拿到手里了。  而封赏的名单里,其实是漏了一个人。这人就是禅位了的西魏恭帝,他当时被封为了宋国公。  但是好景并不长,西魏恭帝在宋国公的府邸仅仅待了两个月,他就被宇文护派人杀掉了,也许这就是亡国之君的宿命吧。  而在这场改朝换代中,杨坚父子,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因而他俩也不在封赏之列。不过,年少的杨坚亲眼目睹了这一次改朝换代,一个王朝的覆灭,也许就在那不经意的一瞬间,也许某一天,北周也会被什么人取而代之。杨坚如此想着。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独孤信之死》)
  发两张成陵的照片
  好冷清的感觉,自己顶一下
  楼主写的不错哈 能不能快点啊 每天都来看看 总觉得意犹未尽!  
  加油  
  支持下,留名  
  来给“司马子上老师”当啦啦队!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隋朝开国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