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杀朱元璋配什么印什么人为他所用

六十八、朱元璋立朱允文为皇储的真实原因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四月二十五日,年仅三十九岁的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十分悲痛,在皇宫东角门召见群臣时说:“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不禁大哭,这时他已经六十五岁了,或许他为自己在位这么长时间以至于太子没有当过一天皇帝感到内疚。
朱标死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经历了几个月的讨论,到九月朱元璋决定立朱标之子、皇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对于这个结果,史料认为朱元璋是采纳了谋士刘三吾的建议。《明史·刘三吾传》记载:“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
事实上这种说法很难成立,立皇太孙为继承人是朱元璋的本意,而刘三吾只是迎合了朱元璋的意思。
立皇太孙为继承人的做法事实上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这样一来,他的儿子辈就没人当过皇帝,属于越级继承。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太子死后,应该由其次子秦王朱樉继位,朱元璋为什么没有立皇太孙为皇储,而没有按照兄终弟级的原则立秦王为太子呢?
普遍的看法是因为朱元璋厚爱太子朱标而不喜欢秦王。的确,朱元璋对秦王的看法十分负面,在太子病死之前,朱元璋正在收拾秦王,双方关系十分紧张。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时,朱樉正在南京他父亲的身边,如果朱元璋要立皇子,朱樉来的时机非常合适。但是朱樉此来是接受惩罚来了,朱元璋因秦王在陕西胡作非为将他召回南京处理,同时派太子朱标前往陕西视察,朱标从陕西回来后没多久就死去,据就朱标回来后为秦王说了不少好话。史料记载:“二十四年,因其(朱樉)在藩国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
朱元璋对老二不满,对其进行惩处,并派继承人老大去老二家里调查罪证,老大回来死了,朱元璋怎么可能把皇位传给他正准备处理的老二呢?但是朱元璋又不能越过老二把皇位传给老三、老四。因此,他只能隔代遗传,把皇位传给了老大的儿子朱允文。
事实上,上述说法并非主要原因,朱元璋立皇太孙为皇储,既不是出于对太子、太孙的厚爱,也不是出于对秦王的厌恶,而是与分封制有关。
时下诸子己各封藩,如果让秦王当皇储,那秦藩由谁继承呢?太子系统又该如何安置呢?如果让太孙和秦王互换,则破坏了朱标与朱樉的伦理顺序,与礼法不符。
可见,如果立秦王为太子,将会产生许多麻烦。
朱元璋是个思维僵化的人,他希望一切都按部就班,一成不变,不喜欢变化,因为稳定将带来和平,而流动易产生动乱。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国家政治体制和帝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安排上,也体现在他对藩国的安排上,他希望太子一系永远是皇帝,而诸王一系永远是藩王,这样才不会出现混乱,以为万世垂典范。
此外,如果立秦王为皇储,也与朱元璋对国家的整个战略布局不符。当时朝廷有一部分人主张定都西安,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前赴陕西考察,即有调研在西安建都可行性的目的。朱标死后,朱元璋立秦王为太子,既符合兄终弟及的原则,又可以顺势定都于西安,但是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战略重心将会移至陕西,江淮一带将会成为边区,不利于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军中大量出身于江淮一带的将领很可能会利用这一统治薄弱的情况在其故乡起事,对朱明王朝构成威胁,这是朱元璋后期最为担心并留意防范的事情。
七月,朱元璋让朱樉回到陕西(秋七月庚辰,秦王樉复国),这实际上等于否决了他的继承权,九月,朱元璋宣布传位朱允文。
这一决定带来了许多后续问题。
朱允文是一个弱主,而他的几个叔叔却历经战阵,年富力强,中央与藩王实力对比不利,这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藩王有窥视皇位的野心;二是朱允文有削藩的动机。这两件事都是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在他执政的最后时期,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做有关的教育,劝朱允文不要削藩,劝藩王不要窥视皇位,两下各安生理,以免发生内斗为外人所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哲理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时,需要多造些船只用来运送粮食。有一件事情,让朱元璋十分头疼,那就是造船需要很多钉子,但负责造船的工匠,往往会利用造船的时机,虚报所用钉子的数量。因为船已经造好,钉子全部钉到了木头里面,到底用了多少钉子,根本没有办法计算,只能任凭工匠们说了算。一次,朱元璋又下令让工匠们造船。为了从中谋利,这些人在造好船之后,照例又像往常那样上报超支了很多钉子。这次,朱元璋却不同意补偿钉子,而是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河边,让工匠们把刚刚造好的船拉到岸上,然后下令把这只船放火烧掉。当时,大家都十分吃惊,谁也不明白朱元璋这样做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是,没有人敢违抗朱元璋的命令。很快,大火将这只船上的木头烧得干干净净,只落下一堆铁钉。这时,朱元璋又命人将这些钉子收集起来全部过秤,得出的重量仅仅是工匠们所报数量的十分之一。这下,工匠们害怕了,他们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急忙磕头求饶。朱元璋没有处罚他们,却定下了造一只船所需钉子的数量,以后就按照这个标准造船,再也不敢有人从中谋利了。(张军霞)故事的哲理:有时,采取极端的办法去解决,短期看这样做会有一些损失,但从长期看却是意义深远,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文化和风气。同时,好的制度会让坏人变好,而坏的制度可能会诱使好人变坏。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识别下图二维码可以收到读报: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32371 更新:
人气:26109 更新:
人气:24666 更新:
人气:21819 更新:
雕弓神箭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成都暖男为妻子做早餐:已做了600道 每天不重样
“物联网金融”诞生在无锡带给创业者们的启示
好东西 | 在东方明珠开房是怎样一种体验?
搞笑!养没养猪,决定你有没有娶老婆!
天上掉馅饼你都不捡,那怪我喽?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有本事未必是好事,要看你的本事怎么用。这几人中我最喜欢赵匡赢,最讨厌朱元璋,因为他残酷无人性。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0:29:34&)
0字(1047/17)
( 08:37:06)
25字(19/0)
( 07:50:19)
84字(55/0)
( 07:48:40)
75字(48/0)
( 07:46:58)
76字(143/0)
( 07:45:35)
65字(35/0)
( 07:40:20)
76字(68/0)
( 06:55:54)
( 08:00:57)
45字(50/2)
( 08:46:23)
42字(33/0)
( 06:50:28)
13字(33/0)
( 05:15:41)
60字(37/0)
( 04:23:39)
66字(71/3)
( 09:12:23)
47字(109/0)
( 07:44:24)
90字(43/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朱元璋为何把日本列为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来源:华声在线
  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中国跟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怨情仇。如果当初朱元璋攻打日本的计划付诸实施,也许&&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最典型的莫过于元朝时忽必烈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
  “倭寇”是明朝的关键词之一,“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尽管在后期有诸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一力抗击,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17世纪,连续三次发布锁国令的时候,“倭寇”才真正意义上在我国东南沿海绝迹,“倭患”也才真正解决。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据统计,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
  洪武元年,他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洲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解决的事。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后来日本国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朝贡,但因为这些多是地方实力派官员贪图大明朝的赏赐而搞的私人活动,没有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所以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而且文采斐然:“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者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
  不过这一件事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责任编辑:UH003)
&&&&&&</div
社区热帖推荐
揭秘网红生活真相……[]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朱元璋霸气的用人主张
一般说,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位草根皇帝,做过游丐,当过和尚,没有喝过多少墨水,文化素养不敢恭维,但他却成为古代帝王中难得的敢于批判古先圣贤的人,《严光论》就是其代表作。据悉,这篇收入《明太祖文集》题名《严光论》的文章,是朱元璋撰写为批判东汉高士严光所作所为之&大作&。
严光何许人也?原来,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刘秀同学。东汉开国后,他改名变姓,隐居乡野。光武帝派人到处寻访,终于找到他:披着羊裘,垂钓泽中。光武帝派特使专车,&安车玄c&,将老同学接到洛阳。严光却在馆内高卧,不愿拜见皇上。光武帝只好屈尊去见老同学,并道:&咄咄子陵,为何不肯相助?&严光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答:&帝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刘秀只得上车叹息而去。后来,光武帝再拜老同学为谏议大夫,严光坚辞不就,归隐富春山中。后归故里,80岁卒于家。详见《后汉书&逸民传》。
在古代中国&官本位&至上的国度里,有官不当、辞官不做,已属难得;能坚拒帝王再三之聘,毅然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更为难得。所以千百年来,严光被传统知识分子奉为精神偶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北宋范仲淹就极为赞叹:&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许对严光,不同人会有不同理解:不官迷心窍,不汲汲功名利禄,不攀龙附凤,等等。
西门庆向胡僧求春药,在得到梦寐以求的春药后,从此便沉溺于欲海之中。夫妻同房,偷情野合,都照用不误,最...
一周热门榜
一周推荐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元璋属什么生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