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败公孙痤痤也可以叫 公叔痤吗?

您的页面出错啦_百度优课
小学语文.人教版2001
学  段:
小学初中高中
科  目: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01
鲁教版2001
苏教版2001
语文A版2001
北京版2001
语文S版2001
冀教版2001
北师大版2001
西师大版2001
浙教版2001
鄂教版2001
湘教版2001
教科版2001
沪教版2001
长春版2001
这篇文档考试没有及格,已经被删除了,请看看其他文档吧5秒后自动跳转---12月19日 03:26New Page 9
秦人不怜的商鞅
  从骨子里讲,中国古代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社会,故而变法维新之士,鲜有善终者。这头一个,就要属商鞅了。
  商鞅是卫国的公族,自幼拜李悝为师,好刑名之术。学成后先到魏国,为魏相公叔痤门客。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此人尽管年轻,但有奇才,可用之为相,若不用,必杀之,勿令出境。魏王以为公叔痤病重,在说胡话。结果既没有用,也没有杀,而是放他去了秦国。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商鞅在秦孝公元年入秦,三年变法,五年为左庶长,十年为大良造。二十二年,商鞅设计擒魏将公子,迫使魏国献河西之地与秦苟和,魏惠王这才恍然大悟,叹曰:&寡人恨不用公孙痤之言也!&
  当然了,商鞅的最大贡献并不是用兵,而是变法。在秦国的二十几年里,他曾经两次变法,终于使秦国崛起西戎,虎视关内,为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推行如此重要的变法,自非易事。为了确保新法的制定,商鞅首先必须取信于君。为了说服孝公,商鞅曾与甘龙、杜挚等要臣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针对甘、杜等人的陈辞滥调,商鞅既总结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历史经验,又申明了&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现实意义,从而最终赢得了孝公的信任。
  为了确保新法的实施,商鞅不仅要取信于君,还要取信于民。在新法颁布之前,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谕市民:谁要能将它搬到北门,便可得到十金的奖赏。看热闹的人大都不信,以为哪有这等好事!于是商鞅干脆将赏钱提高到五十金。结果有一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木头扛到了北门,果真得到五十金的奖赏。此事传遍了整个秦国,人们始知以赏善罚恶为主要内容的商鞅变法,这回是要动真格的了。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向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继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过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甚至不被司马迁以降的许多历史学家真正理解,不亦令人叹惜!&
  中国的民变,通常在开始时,带有几分离奇和神秘的色彩。其原因则是一般农民安土重迁,除非有剧烈的天灾人祸,很少机会能促使大量的人口铤而走险。并且纵使他们被投入变乱的大熔炉,也仍要通俗的宗教思想,有如苍天代黄天,弥勒再生等等传说与观念,发动精神上的力量,去支持其大规模的暴动。又要待这两种因素牵连在一起,酝酿到一段时期之后,这民变才引导出来某种有迹象可循的社会运动,使人们能考究其在历史上的真意义。
  公元九世纪末叶黄巢所领导的变乱,不尽符合上述程序。虽说870年间,“仍岁凶荒人饥为盗”,曾构成变乱的背景,黄巢和他的身前领导王仙芝却不能在蝗灾所及的山东、河南与陕西奠立反叛的基础。黄巢曾一度称“冲天大将军”,也散放过一些谣言与谚语,去助长他的运动,但是宗教上的牵涉引用,却始终不是他运动之中值得注意的因素,也没有全民动员,促使女人和小孩子一并参与的征象。
  关于黄巢的出身,《旧唐书》只称“本以贩盐为业”,还带着一种轻蔑的语气。《新唐书》则说“世鬻盐,富于赀”,已非一般贫贩脚商。《资治通鉴》更提出他“屡举进士不第”的背景。而且新旧唐书都把他与朱此并列,《新唐书》更标明其为“逆臣传”,可见得传统的作史者没有把他当作一般流寇看待。
  《新唐书》又再说及:“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或巢弛檄四方,章凑论列,皆指目朝政之弊,盖士不遑者之辞也。”只是其文字过于单简,我们无法确定其“人士从而附之”的实际情形。但是他手下大将朱温,以后为梁太祖的朱全忠,其背景最近经王赓武的研究,证明其并非十分寒微。即此一端,也可以看出《新唐书》所说不虚。
  黄巢造反的事业,通过广泛的区域,除在赣闽之间“形山开道七百里”之外,一般都不避通都大邑,也沿着巨流大川来往,所以他部下农民军的成分,并不十分浓厚。看样子他曾吸引一大部城市人口,而且他的部队一经打散又能迅速恢复,所以他必经常收纳讨伐他之官军的兵员。
  公元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附近授首,所有流寇逼至长江以南,才使黄巢的运动彻底的展开。他于这年由浙江江西入福建,又再于879年的夏天攻占广州。在这时候他还希望朝廷招安让他做广州节度使。只是此计未酬又加以疫疾,军中病死的很多,他在广州大肆屠杀之后,决心北返,路中不费力的取得潭州(长沙)。880年初他曾被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所属的沙陀(突厥语系)骑兵在湖北挫败,但是黄巢仍沿长江中游再寇江西安徽浙江,终在采石渡江北去,兵力称六十万,实际上其数目无法确定。又经过几度迂回之后,先占洛阳次攻陷潼关,至此长安不战而得。唐室的僖宗李俨,早已仓皇奔蜀。
  黄巢占领长安两年半,称大齐皇帝。是他事业的最高峰,也是自投陷阱。他与长安人民的关系,一直没有弄好,自己则放弃流动性,也无法开疆拓土,以致都城内的供应也渐成问题。882年朱温降唐。883年沙陀之“黑衣军”被召勤唐王事,克服长安。但是黄巢即东奔仍与唐军麈战达一年,终在884年夏天在山东兵败自刎。
汉末医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精外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行腹腔手术。创用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华佗夹脊穴)。处方药味不多而疗效佳。主张体育锻炼,
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害。著《枕中灸刺经》,已佚。《中藏
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汉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
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公元94年,在通往汉朝故都--长安的路上,走着一个十七岁的英俊青年,他就是东汉伟大的科学家、世界第一架地震仪的创造者--张衡。
 他为了探索科学真理,丰富知识,正在不畏艰苦,长途跋涉,访师求学。
  探求科学真理
  公元78年(东汉章帝建初3年),张衡诞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石桥镇(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他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生活相当清苦。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求知欲望,而且,更加激发他刻苦忘我的学习。他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当时很有名望。一天,一个地方官来劝诱张衡?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十七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想;我绝不能成天呆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的邪道,我要历尽千辛万苦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真理。于是,他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公元94年,他首先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还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兰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和&右扶风&,合称三辅)。他爬山涉水,往来游息于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太华、终南间的风云景色、名山大川。他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是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货财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的文学素材。他的不朽名篇《温泉赋》就是在游览的途中,在骊山脚下写出来的,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
  公元95年,十八岁的张衡,来到了喧闹的洛阳城。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有三十多篇政论名著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的青年,对张衡都有很好的影响和帮助。特别是他和崔瑗友情较深,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后来张衡也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是受了崔瑗的影响。五年来的游学生活使张衡找到了科学的大门。
  如川之逝 不舍昼夜
  张衡摸到了科学的大门,更用功了。他读书认真刻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力求甚解,善于从古籍里吸取精华。从公元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在自己的家里夜以继日地专心进修学业。一天夜晚,已经是五更天了,月落星稀,即将破晓,张衡还在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地钻研着杨雄的《太玄经》,他看到书里面涉及好多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的知识。他读着读着,发现这样一段话,第九篇称:阈无谓之宇,辟宇谓之宙&&日月往来,一寒一暑。律则成物,历则编时。律历交替,圣人以谋。&张衡顿觉心里豁然开朗。茫茫无际的宇宙在吸引着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对天文、数学、历法等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他不知疲倦,一边忘我的读书,一边刻苦实践,制造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和长期的测量。当时了解张衡的人,对他刻苦好学,坚韧不拔的毅力,很是赞佩。他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的学习态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绱ㄖ牛簧嶂缫?,这对张衡是多么恰如其分的称赞啊!《二京赋》的写作,更是感人。他用的苦功夫几十年如一日,象滔滔的江河,昼夜不息。公元97年,二十岁的张衡,根据长安洛阳游学时,从各方面搜集来的资料,开始了他的名著《二京赋》的写作。
  一天天,一月月,《二京赋》的写作,一晃三年了,远离家乡的游学生活,使他十分窘困,不谋求一个职业,他已经无法生存,但他仍然坚持写作,一时也没有间断。恰巧,这个时候,有位黄门侍郎鲍德到南阳郡去做太守,邀请张衡去助理郡政,为了维持生活,为了学习和写作,张衡于公元100年应邀做了南阳的主簿官,这时他已经二十三岁了。他充分利用日、年复一年,度过了一个个严寒酷暑,经过十年艰苦创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不断补充,写成了洋洋万言、内容丰富、辞藻瑰丽、含有浓?恤民&气息的《二京赋》,终于在公元107年完成。这是他&迅发以宏富&&精思博会&,十年乃成的杰作。《二京赋》文词里,表现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斥责了大城市里统治阶级荒淫奢侈的生活,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天才出于勤奋。张衡多年辛勤的汗水,不仅换来了文学上的业绩,而且也赢得了科学上的丰硕果实。
  卓越的发明
  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2月的一天,京师洛阳突然高温酷热,雷雨骤烈,不大一会儿,上空出现了一道道灼亮的闪光,随之又有隆隆的响声,接着大地摇晃,天旋地转,山崩地裂,有的地方地坼涌出洪水,有的地方城郭房屋倒塌,压死了无数黎民百姓。这是当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京师洛阳和其他四十二个郡国地区,都或轻或重地遭到了地震的袭击和灾害。这年冬天,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地震,地震范围波及八个郡国的地方。东汉时候,中国发生地震次数比较多,从公元92年以后,我国当时几乎连年发生地震。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从公元96年到125年的30年中,就有23年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张衡一生遇到过好多次地震,据统计,从公元92年到139年间,京师洛阳和陇西共发生地震二十次,其中大约有六次是破坏性地震。当时人民群众对这些地震现象,由于缺少知识,怀着非常神秘和恐惧心理。张衡亲眼见到了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决心研究地震。他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可以认识的自然现象。于是苦心琢磨,下决心制造出一种能够用来观测地震的仪器,预防地震,解除人民的痛苦。
  张衡当时在洛阳工作,对地震有不少亲身的感受和体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另外,公元115年(东汉安帝元初2年),他作了太史令(掌管天象学、历数学和传习学问的官职)后,这促成了他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地动仪的发明。使他更有条件进一步开展地震科研活动,地震发生后,上报都由他记录。为了掌握各地震情,他也更感到需要仪器来观测。这促使张衡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个问题。他特别注重从实践中学习提高,一面不断地翻阅前人留下的资料,一面又注意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他破除迷信,一连苦苦钻研了六年,这位五十五岁的科学家,终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这是我国地震学系统研究的开端。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有八尺,形状象个酒坛子,其表面装饰着各样篆文、山、龟、鸟兽等纹饰。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周围铸有八个龙头,按照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面排列着。每一个龙嘴里都衔着一粒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蹲着八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大嘴巴。仪器内部中间设有都柱(即中枢机械),柱的外边通着八条道,每条道上都有发动机关。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传来了地震的震波,哪个方向的龙嘴就张开吐出钢球,&当啷&一声落在铜蛤蟆的嘴里,看守的人听到响声,跑去一看,便立刻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日期和地震的方向。
  张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成就。他亲自不断观察天象,摸索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用了七、八年苦功。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观察、测验,到公元117年,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张衡担任太史令工作,先后两次,共计14年,他把研究的成果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对天体星象、日月星辰的观测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并且画出了我国最早的星图。他的《灵宪》和浑天仪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极其重要的科学成就。尤其是浑天仪提供了极其优秀的观测天象的方法,对以后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为地动仪的发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92年以后,连年发生大地震,经常发生大风灾。有一次,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拔树三万多棵,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张衡针对风灾,在发明地动仪的同时,还感到需要观测气象,创造一种风向计,防止风暴袭击,起到科学预报作用。他在五丈高的竿上,立起一只衔花的铜鸟,随风而转,可以看出风向,这就是候风仪,一般和地动仪混称为候风地动仪,又叫相风铜鸟。这和西方装置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不过,西方在12世纪时才有候风鸡的记载,比张衡的创造晚1000多年。候风地动仪的制造成功,是张衡的卓越成就。
  毫不退缩
  张衡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突破重重的阻力才得以实现的。地动仪研制成功的消息传开,洛阳城里的居民百姓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可是无视科学的统治阶级,那些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不关心群众生命财产的封建官僚们,为了麻痹人民,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却把自然灾害说成天意,极力炮制一种谶纬神学(谶纬是汉朝统治阶级向人民施行欺骗的一种极端荒诞迷信的东西,它在东汉时已成为皇帝崇信的重要国典之一),宣传迷信,由于张衡反对谶纬神学,因而朝廷对张衡恨之入骨。一次,几个谶纬神学的信奉者,恶毒攻击张衡,说:&你发明地动仪是'屠龙之术'、'雕虫小技'。&张衡愤怒地斥责他们:&你们这些虚伪之徒,歪曲历史。附和谶纬,献媚权贵,逢迎求荣,借以窃取个人利禄。&他们听了张衡切中要害的揭露,老羞成怒,猖狂攻击:&你的候风地动仪算不了什么发明,没有大用,做水运浑象,徒劳无益!&张衡听了这些谬论,哈哈大笑,反击道:&你们这些不学无术的笨蛋,靠谶纬吃饭,是一伙守株待兔的歹徒!&张衡连夜奋笔疾书一篇《应间赋》,批驳这些流言蜚语,他毫不退缩,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心反而增强了,决心在斗争中前进。
  公元138年3月1日,张衡正在喝酒,地动仪上头朝西那条龙嘴里的铜球,突然&当啷&一声,落了下来,但洛阳城却十分平静,没有地震感觉,连酒杯里的酒都纹丝没动。于是,封建官僚们议论纷纷,认为攻击张衡的时机已到,他们狂吠张衡是吹牛,造谣说候风地动仪不准。可是,张衡却坚信说:&咱们等事实说话吧。&过了几天骑马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千里以外的陇西,带来了甘肃兰州、临洮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正是候风地动仪指示的方向,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封建官僚等反对的人,哑口无言?皆服其妙&了!但在封建社会里,科学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架仪器早已失传了,直到我国解放后,才把它复原出来。
  不管反科学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反对张衡的卓越发明,但这一伟大发明的价值,却永远不能泯灭。1800多年以前,张衡的地动仪,已能测出千里以外的地震,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呀!地动仪里面摆的构造设计,可能在隋唐时期传到了波斯(今伊朗)和日本。《后汉书》中关于地动仪的记载从19世纪以来,被译成许多种外文,传播于世界。波斯直到13世纪才有类似地震仪在马拉哈天文台中出现。欧洲在18世纪才发明用水银溢流来测报地震的简陋仪器,近代的地震仪到1880年才制造出来。它的原理和张衡的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是时间却晚了1700多年。
  公元139年,这位年纪六十二岁的老科学家,怀着晚年政治生活中不满当朝统治的悲愤,在洛阳与世长辞。
  河南石桥西南的鄂城寺,相传就是东汉时西鄂县城旧址,鄂城寺东侧的夏村寨,就是张衡旧宅所在地,现在叫作平子读书台,这一古迹说明了祖国人民对张衡的敬仰与纪念。
  张衡的一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孜孜不倦,毫不自满,不耻下问,精益求精地前进。知识造诣广博而精深。文学艺术上有他杰出的代表作《二京赋》;天文历算上,有他的综合研究和空前卓越的发明,对圆周率的研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机械制造上,有他独特技巧的指南车和计里鼓车;在学术思想上,坚持着反谶纬神学的斗争;在政治实践上,也曾有积极而进步的活动。这些丰富而珍贵的功劳业绩,在我们祖国和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着崇高的地位,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正如郭沫若题张衡墓前碑记写的&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竹箦小学为:陈军制作魏惠王的相国公孙痤公孙痤遗言  公孙痤病危时,曾给魏王进言,大夸公孙鞅的才干,让国君请他,主掌国政大权,说是,魏国的前途,将在他的身上,光辉灿烂,魏王大吃一惊,公孙痤接着又言,如果大王不能启用,这个人才,那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一但别国延揽,那将成为魏国大患,魏王不以为然,伟大的才干,不仅会兴盛一个国家,而且还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患,可惜魏王,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让他懂得革命,比鸭子上架还难,于是,公孙鞅悄悄离去,无从阻拦。歇后语  ●公孙痤荐卫鞅——好坏都讲  注:卫国人公孙鞅(公元前390——前338)是卫国国君的一个支脉。他从小就好学刑法,长大后见卫国一天一天的弱小,不是他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于是他到了魏国,投靠在魏国丞相公孙痤的门下当谋士,几年中,他的一些建议,都得到公孙痤的推广,对魏国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到公孙痤病重时,魏惠王前往探望他,说:“相国百年之后,谁可以继任?”公孙痤说:“公孙鞅。”  魏惠王听了,说:“公孙鞅这样年轻,怎么能当国相呢,你是不是了呀?”公孙痤见魏惠王听不进去,又说:“陛下如果不用此人,就杀了他,免得他到其它的国家去,到时对我国不利。”魏惠王没有理睬。等魏惠王走后,公孙鞅来看他,他觉得对不起公孙鞅,对他说:“我要惠王让你继任我的相位,他不听,要他杀你他没点头,你不如快点跑到其它国家去施展你的才华。”  公孙鞅听了,说:“既然惠王不听你的话重用我,也不会听你的我。”他没有到其它国家去。公孙痤死后,  大夫公子昂又一次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当丞相,魏惠王还是没有用他。  这组歇后语借公孙痤在魏惠王面前既推荐公孙鞅,又建议杀公孙鞅为意象,将“好坏都讲”一词托出。在生  活中“好坏都讲”的意思是:不隐瞒事实,很客观地评价。或指非常坦诚。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57:1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国败公孙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