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金银桂典故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志强 处于谁人之口什么典故?本人很喜欢这2句话 奉为座右铭 但对这2句话的典故了解的还不深希望知道的告之谢谢_百度作业帮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志强 处于谁人之口什么典故?本人很喜欢这2句话 奉为座右铭 但对这2句话的典故了解的还不深希望知道的告之谢谢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志强 处于谁人之口什么典故?本人很喜欢这2句话 奉为座右铭 但对这2句话的典故了解的还不深希望知道的告之谢谢
名贤集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是出自於汪洙的训蒙幼学诗.作者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他写的《神童诗》,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训 蒙 幼 学 诗 (看第七句) 天子重贤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幼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子贵 尽是读书人 教子以诗书 何劳更外图 但教仙桂在 终是胜耕锄 养子教读书 书中有金玉 一子受皇恩 全家食天禄 养子切须教 莫嫌家裏贫 手拈一管笔 到处不求人 七岁应神童 天生我性聪 有才朝圣主 何必谒侯公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凿山通大海 鍊石补青天 世上无难事 人心自不坚 昔日一贫儒 今乘驷马车 乡人皆叹惜 养子教诗书 刮镜光方彻 淘沙始见金 世人如欲学 须用下真心 一举登科日 双亲未老时 历阶趋宰辅 犹挂老来衣 昨日尧阶试 今朝挂绿袍 归来亲未老 方信读书高 直上蟾宫去 蓝袍惹桂香 花街红粉女 争看绿衣郎 衫长堪扫地 袖大好摇风 有志朝天子 无心谒相公 神童衫子短 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 先来谒相公 来岁春三月 花香衬马蹄 有人在平地 看我上云梯 暖日浮金殿 和风动玉除 宫娥调雅乐 帝子诵诗书 一看栏干绝 清风水际间 白云飞过去 天外见青山 花开蝶满枝 花卸蝶还稀 惟有堂前燕 主人贫亦归 诗酒琴棋客 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 无事小神仙 往事多如梦 流年只断魂 不堪春日尽 细雨又黄昏 尽值春多雨 催残花易空 不知春态度 犹在雨阴中 人皆苦炎热 我爱夏日长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向晓铺阶湿 如烟障碧天 几回芳草上 珠样不胜圆 枫落吴江冷 霜横楚岸寒 晴烟飞水面 爱日上云端 任人舒复卷 笔落似蚕声 写尽相思字 因风寄有情 七札弓何勇 千钧弩不强 手持七寸管 容易达朝堂 香胶和汞烟 捣作方圆片 日日渐消磨 自身却不见 紫石为奇砚 无痕妙处多 烦君收什取 免被别人磨 有过不能改 知贤不肯亲 虽生人世上 未得谓之人 荷德如山重 承恩似海深 莫将风火性 烧断岁寒心 山色无远近 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 行客不知名 九日龙山饮 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 舞爱月留人 一日今年始 一年前事空 凄凉百年事 应与百年同
於汪洙的训蒙幼学诗典故 同源典故五色东陵瓜  傍青门 卜隐青门  城东瓜 守瓜垄 寂寞种瓜 手种瓜圃   故侯瓜圃 东门瓜 东陵五色  东陵梦 东陵子 东陵故侯 东陵晦迹  东陵种瓜 东陵老 无田种瓜 瓜垄访故侯 瓜田故侯 瓜荒 瓜送东陵 种瓜五色 种瓜侯 种瓜东门 芸瓜 觅故侯 卖瓜侯 邵平 邵平不见  邵平东陵  邵平瓜圃  邵平种 邵生瓜田 锄瓜士 隐故侯 青门五色瓜   青门种瓜 相关人物召平
参考典故青门
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渭水又东径长安城北。汉惠帝元年筑,六年成,即咸阳也。秦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名常安。十二门,东出北头第一门。本名宣平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民曰都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即逢萌挂冠处也。第二门本名清明门,一曰凯门,王莽更名宣德门,布恩亭。内有藉田仓,亦曰藉田门。第三门本名霸城门,王莽更名仁寿门,无疆亭。民见门色青,又曰青城门,或曰青绮门,亦曰青门。门外旧出好瓜。昔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此门,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是以阮籍〈咏怀诗〉曰:「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拒阡陌,子母相钩带。指谓此门也。」
卷八十七〈果部下·瓜〉
《史记》曰:邵平故秦东陵侯,秦灭后,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种瓜有五色,甚美,故世谓之东陵瓜,又云青门瓜,青门东陵也。
东陵瓜指雅逸。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故侯指弃官隐居之人。唐杜甫《园人送瓜》:“园人非故候,种此何草草?”
作者诗题诗句
储光羲成名苟有地,何必东陵侯。
刘得仁前驺潘岳贵,故里邵平穷。
刘长卿谁能更向青门外,秋草茫茫觅故侯。
司空图可怜藜杖者,真个种瓜侯。
司空曙那知鸣玉者,不羡卖瓜侯。
孟浩然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
孟浩然仲月送君从此去,瓜时须及邵平田。
岑参凭将两行泪,为访邵平园。
戴叔伦多识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没桑田。
曹邺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乾时偶自锄。
李吉甫僻殊萧相宅,芜胜邵平园。
李商隐芳年谁共玩,终老邵平瓜。
李峤欲识东陵味,青门五色瓜。
李德裕既非逃相地,乃是故侯园。
李白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李白失势青门傍,种瓜复几时。
李贺未盥邵陵王,瓶中弄长翠。
杜甫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其人骨已朽,此道谁疵瑕。
杜甫东陵迹芜绝,楚汉休征讨。园人非故侯,种此何草草。
杜甫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杜甫丈人文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杜甫卜筑应同蒋诩径,为园须似邵平瓜。
杜甫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
杨炯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权德舆功名不复求,旧业向东周。白草辞边骑,青门别故侯。
沈佺期荒凉萧相阙,芜没邵平园。
温庭筠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
王维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王绩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
白居易秦时故列侯,老作锄瓜士。
羊士谔知止惭先觉,归欤想故侯。
陈子昂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陈子昂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
陈润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
骆宾王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骆宾王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即东陵瓜。 汉 初有 召(邵)平 ,本 秦
东陵侯 , 秦 亡,为民,种瓜于 长安 城东,故称。 南朝
《述异记》卷下:“ 吴
桓王 时, 会稽 生五色瓜。 吴 中有五色瓜,岁时充贡献。” 唐
诗:“玉枕双文簟,金盘五色瓜。” 赵殿成 注:“ 阮籍 诗:‘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明
诗:“借问五色瓜,何如三秀芝。”五色瓜,一本作“ 东陵瓜 ”。召平 , 秦 之 东陵侯 。 秦 亡不仕,隐居 长安 城东,种瓜为业。见。后以“召平瓜”为安贫隐居之典。 唐
《永乐县即事一章》诗:“芳年谁共玩?终老召平瓜。”召,一本作“ 邵 ”。(1).指 西汉
召平 。 唐
诗之十四:“ 西山 伤遗老, 东陵 有故侯。”参见“ 故侯瓜 ”。(2).泛指曾任长官的人。 宋
诗:“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即东陵瓜。语出:“ 召平 者,故 秦
东陵侯 。 秦 破,为布衣,贫,种瓜於 长安 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 召平 以为名也”。东陵瓜后又称故侯瓜。常用为失意隐居之典。 唐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宋
:“ 汉 使节空餘皓首,故侯瓜在有頽垣。”即东陵瓜。语出:“ 召平 者,故 秦
东陵侯 。 秦 破,为布衣,贫,种瓜於 长安 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 召平 以为名也”。东陵瓜后又称故侯瓜。常用为失意隐居之典。 唐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宋
:“ 汉 使节空餘皓首,故侯瓜在有頽垣。”指 汉
邵平 。以种“东陵瓜”而著名。 北周
之二四:“昔日 东陵侯 ,惟有瓜园在。” 唐
之九:“ 青门 种瓜人,旧日 东陵侯 。”参见“ 东陵瓜 ”。(1).指 汉
邵平 所种之瓜,味甜美。《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 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 霸城门 ……或曰 青门 ,门外旧出佳瓜。 广陵 人 邵平 为 秦
东陵侯 , 秦 破,为布衣,种瓜 青门 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2).泛指味美之瓜。 三国
之八:“昔闻东陵瓜,近在 青门 外。” 宋
:“不种东陵瓜,不利千畦韭。”(1).指 汉
邵平 所种之瓜,味甜美。《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 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 霸城门 ……或曰 青门 ,门外旧出佳瓜。 广陵 人 邵平 为 秦
东陵侯 , 秦 破,为布衣,种瓜 青门 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2).泛指味美之瓜。 三国
之八:“昔闻东陵瓜,近在 青门 外。” 宋
:“不种东陵瓜,不利千畦韭。”(1).栽植瓜果。:“与 广陵
卫旌 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 清
王韬 :“思量尘土染京华,何似青山学种瓜。”(2).古时幻术之一种。 北齐
:“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倐忽之间,十变五化。” 王利器 集解引 刘盼遂 曰:“《御览》卷九百七十八引曰:‘ 吴 时有 徐光 ,常行幻术。於市里从人乞瓜,其主弗与。便从索瓣,种之。俄而瓜蔓延生花实,乃取食之,因赐观者。及视所賷,皆亡耗矣。’ 黄门 种瓜之説,殆用此事。”:“ 后魏 、 北齐 ,亦有鱼龙辟邪……种瓜拔井之戏。”秦 遗老 邵平 在 长安 城东 青门 种植的瓜园。后常用为感叹故园变迁的典故。 唐 沉佺期 诗:“朝市俱东逝,坟陵共北原。荒凉 萧相 闕,芜没 邵平 园。” 唐
诗:“竹里 巴山 道,花间 汉水 源。凭将两行泪,为访 邵平 园。”即 东陵 瓜。 邵平 , 秦 故 东陵侯 , 秦 亡后,为布衣,种瓜 长安 城东 青门 外,瓜味甜美,时人谓之“东陵瓜”。见卷一。后世因以“邵平瓜”美称退官之人的瓜田。 唐
诗:“亭逢 李广骑 ,门接 邵平 瓜。” 宋
诗之三:“尽日溪边艇子斜,治生不种 邵平 瓜。” 明
之二:“寒暑又随风日转, 东陵 谁种 邵平 瓜。” 林学衡 《白下晤梓琴喜赠兼示觉生瑞星》诗:“新进争陈 娄敬 策,故侯漫种 邵平 瓜。”亦省称“ 邵瓜 ”。 清
《粉蝶儿·自述》套曲:“一泓秋水泛蒹葭,最赏心安枣 邵 瓜。”秦
广陵 人 邵平 ,在 秦 亡后,种瓜 长安 城东之 青门 。后因以“邵平田”借指退官隐居者的田园。 唐
诗:“试登 秦岭 望 秦川 ,遥忆 青门 春可怜。仲月送君从此去,瓜时须及 邵平 田。” 清
《送练三贞吉》诗:“贫安 原宪 宅,力种 邵平 田。”故 秦
召平 ,曾于 汉 初种瓜于 长安
青门 外。后因以“青门故侯”谓前朝遗民。 清
《桂林霜·私葬》:“立箇墓臺新碣,写出青门故侯。”参见“ 青门瓜 ”。汉 初,故 秦
召平 种瓜于 长安 城东 青门 。瓜美,世称“东陵瓜”,又名“青门瓜”。见卷一。 南朝
诗:“目想 平陵 柏,心忆 青门 瓜。” 唐
诗:“寧知 白社 客,不厌 青门 瓜。”汉 初,故 秦
召平 种瓜于 长安 城东 青门 。瓜美,世称“东陵瓜”,又名“青门瓜”。见卷一。 南朝
诗:“目想 平陵 柏,心忆 青门 瓜。” 唐
诗:“寧知 白社 客,不厌 青门 瓜。”秦
召平 , 秦 灭后隐居 长安
青门 外,以种瓜为业。后因以“青门隐”指隐居。 唐
诗:“失路 青门 隐,藏门 白社 游。”亦用指 召平 。 唐
:“跡慕 青门 隐,名惭紫禁仙。”种师道_百度百科
种(Chóng)师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原名建中,因为避讳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而后京师失守。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
种师道幼年,拜思想家、哲学家为师。因为祖上功勋得以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担任熙州、主管同谷县。有县吏打田产官司,历经两年而不决。种师道翻阅冗长的案卷,从早看到晚都没看完。种师道没有纠缠于这团理不清的乱麻,而是发现县吏告的只不过是母亲和哥哥,这在讲孝道的古代不能立案,县吏为了隐瞒这一点故意设置文字迷宫。于是种师道把那个小吏叫来,诘问道:“你起讼你母亲和兄长,这没问题,但也不能长期骚扰乡里呀!”于是那小吏叩头服罪。[1]
种师道升任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他因为议论役法忤了旨意,改任、知。随即蔡京一伙奸邪又诬告他“诋毁先烈”,将他罢官,并且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将他列入“党籍”。种师道被屏废十年后,才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身份知。要求划分边界,西夏使者焦彦坚一定要得到“故地”,种师道说:“如果说故地,当以汉、唐为正,那贵国疆土更少了。”焦彦坚无言以对。[2]
掌握兵权后西征,一路作威作福,官员们见到他一齐跪拜,种师道作长揖而已。宋徽宗召种师道入京咨询边境情况,种师道说:“先挑起战争不可胜,敌人来侵则针锋相对,妄动生事不是好主意。”童贯打算迁徙内地弓箭手充实边防,却说成是新边疆招募的。宋徽宗又咨询种师道,种师道说:“臣恐怕弓箭手还没有边疆在立功,内地已经受到了骚扰。”宋徽宗赞许他的意见,赐给他袭衣、金带,任命他为秦凤弓箭手。当时五路都设置此官,宋徽宗说:“你是我亲自提拔的。”童贯不悦。种师道因此不敢接受任命,经过请求得以提举。很久以后改任西安知州。[3]
夏人侵犯定边,筑佛口城,种师道率宋军前往夷平。宋军刚到时非常口渴,种师道指山的西麓说:“这里应该有水”,命令工兵挖掘,果然泉水流溢满谷。
种师道屡次升迁至龙神卫四厢、洺州、渭州知州。当时他统率诸道宋军修筑席苇城,还没有竣工,敌人已经赶到,在葫芦河筑垒。种师道在河边布阵,似乎要和敌军决战,暗地里派偏将径出,扬言是援军赶来了。敌人正震惊注视,杨可世已经率军悄悄绕到敌人后方,以精甲部队攻击,敌人大溃。宋军俘获骆驼、牛马数以万计,敌人酋长只身逃脱,宋军最终完成筑城任务。[4]
朝廷又命令种师道统帅陕西、河东七路兵攻打臧底城,规定十天必须攻克。宋军兵临城下后发现敌人守备非常坚固,几天后官兵开始倦怠。有个列校偷懒,自己坐在胡床上休息,种师道立即将其斩首于军门示众,下令说:“今日不攻下此城,你们都和他一样!”众人震动,鼓噪登城,城防于是崩溃,宋军八天就攻下了臧底城。宋徽宗得到捷报后欣喜不已,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5]
种师道又随从担任都统制,被拜为保静军节度使。童贯联金伐辽,让种师道掩护诸将。种师道进谏说:“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赃,怎么可以呢?”童贯不听。宋军抵达白沟后,辽人鼓噪向前,宋军多有伤亡,幸亏种师道先令每人持一巨棍自防,辽兵盔甲挡不住钝器打击,宋军才不至于大败。辽国使者前来恳求:“女真背叛本朝的行为,南朝也非常憎恶(指西夏叛宋)。如今贵国为获一时之利,不惜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酿他日之祸,这可谓明智吗?救灾恤邻,是古今通义,希望大国思量!”童贯无言以对。种师道又进谏说应该答应辽使退兵,童贯又不听,秘密弹劾种师道助贼。愤怒,责令种师道以右卫将军身份致仕退休,而用代替他。刘延庆在卢沟战败后,宋徽宗又想起种师道,起用他为宪州刺史、环州知州。他不久归任保静军节度使,又致仕退休。[6]
金人南下,宋徽宗急忙召种师道进京,加封他检校少保、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种师道正隐居南山,得到命令后立刻东行赶到姚平仲处,带上姚平仲的步骑七千人一齐北行。种师道抵达洛阳后,得知已经屯兵京城下,有人劝他不要去,说:“贼势正锐,愿您驻军稍微停留,以谋万全之策。”种师道说:“我军兵少,如果迟疑不进,暴露实情,只不过自取其辱。如今我军大张旗鼓前进,金人怎能测我虚实?京城军民得知我军前来,士气自然振奋,还用怕金贼吗?”种师道在沿路遍贴告示,宣称种少保率领西兵百万前来。宋军进抵城西汴水南岸,直逼敌营。金人畏惧,拔营迁往稍北处,限制游骑活动,一心一意在牟驼冈增筑堡垒自卫。[7]
当时种师道已经高寿,天下称之为“老种”。继位的听说种师道来了,非常欣喜,开安上门,命尚书右丞迎接慰劳。种师道入见,宋钦宗问:“今日之事,爱卿意下如何?”种师道回答说:“女真不懂兵法,岂有孤军深入别人境内而能顺利撤退的道理?”宋钦宗说:“已经讲和了。”种师道于是说:“臣以军旅之事服务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宋钦宗拜他为检校少傅、同知、京畿两河,诸道兵马全部由他统帅,以姚平仲为都统制。种师道当时患病,宋钦宗叫他不用朝拜,准他乘轿子入朝。金国使者王汭在宋廷非常强硬,见种师道来了,才拜跪稍稍合乎礼仪。宋钦宗笑着对种师道说:“他因为你才这样。”[8]
京城自从受围后,诸门尽闭,百姓无柴无菜可买,种师道请求开启西、南门,让百姓如同平常一样出入。有金兵擅过偏将马忠军,马忠将其六人斩首,金人前来投诉,种师道发给金人界旗,让金人仿照自制,从此金人画地为牢,无人敢越界。种师道又请求拖延交纳赔款,等金人懈怠思归时,扼阻金人归路,在黄河予以歼灭。宰相主和,自然不同意,主战派从实际行动看是准备麻痹金人突然袭击,当时也不一定赞成。
种氏、姚氏都是山西大族,姚平仲父亲这时率熙河兵入援,宋军实力增强。姚平仲担心功名都被种氏占去,就报告说将士们都摩拳擦掌,种师道却不准打仗。李纲于是命令城下兵马听姚平仲指挥,宋钦宗也不提讲和了,天天派使者催促种师道出战。种师道准备等弟弟率军赶到,认为过了春分才能袭击金人。宋朝君臣约期举事,当时离春分只有八天。可当初等不及要和的宋钦宗又等不及要战,与姚平仲秘密决定半夜劫营,想生擒斡离不,抢回康王。半夜,太监紧急传旨李纲说:“姚平仲已经举事,你马上去支援。”姚平仲劫营失利后一走了之,西兵溃散。史书未提李纲的夜间行动,只提李纲早晨率军出城击退金兵,不过金人和主和派认为李纲也应对劫营负责。[9]
宋钦宗把责任推到、身上,李邦彦重新得势,又主张割地赔款,种师道力争无济于事。主和派罢免李纲讨好金人,太学生们与京城百姓数十万人担心主战派安危,到皇宫前请愿,请求见种师道、李纲一面。宋钦宗一方面将李纲复职,一方面诏书催促军队镇压。种师道乘车赶来,群众掀开车帘看见了,说:“果然是我的种大人。”一齐致敬后散去。
金人见李纲复职,也不敢孤军持久深入,得到宋朝正式割地承诺并得到肃王做人质后,退兵而去。种师道再申前议,劝宋钦宗乘金兵渡黄河时袭击,宋钦宗不从,种师道说:“他日必为国患。”宋钦宗随即将种师道罢免为中太一宫使,可能是幽禁起来。然而士民对屈辱和约感到愤怒,李纲叫宋军以护送名义追击,大臣扣押前来索要金币的金国使者,甚至用蜡丸信联络辽国旧臣,要他叛金复辽。金兵于是围攻太原,宋钦宗见战事又起,也感到和约不可靠,于是又倾向主战。主战派御史中丞拜见宋钦宗,认为不宜解除种师道兵权,宋钦宗说:“种师道老了,难用,我让你见见他吧。”让许翰与种师道在殿门外相见。种师道沉默不语,许翰说:“国家有急,皇上下诏允许我咨询您,您不要因为我是书生的缘故就不肯谈。”种师道才说:“我众敌寡,只要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敌粮道不通,坐以持久,敌人可破。”许翰感叹其言,上奏说种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宋钦宗于是加封种师道检校少师,进封太尉,换节镇洮军,担任河北、河东宣抚使,屯兵滑州。其实宋钦宗并没给种师道一兵一卒。[10]
种师道请求集中关、河兵力在沧州、卫州、孟州、滑州修筑防线,以防金兵再至。然而主战派先主张穷追东路撤退金兵,又主张反击西路围困太原的金兵,主和派更是不问军事,朝廷议论认为大敌刚退,不宜兴师动众修防御来示弱。朝廷听信假情报逼宋军速战,援救太原的种师中战死、姚古战败,朝廷震悚,召回种师道,派李纲前去。李纲声称不懂军事,请求退休不愿去,但宋钦宗一定要李纲去,否则就是抗命。李纲和士民都认为这是借刀杀人的手段,因为主和派极力推荐李纲去。
援救太原的宋军照样受朝廷遥控,屡屡失利后,宋钦宗换掉李纲,由种师道接任。种师道在河阳遇到金国使者王汭,察言观色判断金兵一定会大举南下,立即上疏请求皇帝临幸长安躲避敌锋。大臣认为这是怕,宋钦宗又召回种师道。因为战事屡败,宋钦宗又用起主和派。太原最终沦陷,两路金兵大举南下,宋钦宗决心议和,主和派命令地方宋军不许勤王,专心专意罢战讲和,李纲被贬出京城。种师道可能是悲愤交加,到京后已经病得无法入见,于十月份去世,终年七十六岁。宋钦宗亲临祭奠,为之恸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11]
在积极导演的收燕云之役中,童贯同样盲目指挥,造成惨重失败的后果。据记载,宣和四年童贯统军北上至雄州,惘顾军事将领的意见,分派军队行动。久经沙场的大将种师道对草率用兵提出异议,童贯不予理睬。将官杨可世再谏:将领事先并未参与作战计划便仓促临阵,势必难以应战。知雄州、文官和诜不考虑将官的意见,而配合童贯对杨可世加以威胁。杨氏及其他武将只能屈服。于是,在“遵依圣旨及宣抚司约束诸将”的情况下,宋军继续北上。种师道领兵至白沟,“如贯素约指挥诸将”,执行童贯不得妄杀的命令。
杨可世领前军在白沟桥向辽军招降,结果在毫无戒备之下遭到辽军的进攻,“矢石如雨,我军不为备,又拘节制”。面对如此战况,杨氏只得要求动武,但宋军已陷入不利的处境,“杨可世与辽军战,诸将不利”。此时,承担监督之责的和诜竟又劝种师道杀杨可世,“号令诸部以明宣抚司出旗榜本意”,“使虏人知朝廷无意用兵”。
终于,招降辽残余势力的幻想破灭,在辽军的追击下,种师道领军败退。这次所谓的北伐的失败,完全是童贯无能指挥的结果,所谓“先是,既以招抚为名,贯下令中军不许妄杀人,及虏骑犯我师,皆不敢施放矢石,听其杀戮。故诸将亦愤然”。但童贯为了逃避追究,“于是贯以契丹尚盛未可图,奏劾种师道”,种师道被迫致仕。
据种师道部下康随跋种师道责官谢表指出:“此役,初不与谋,中则强委任之,又兵之节制皆不得专,考其行事,罪有所归矣。”可见无辜的将领种师道成为此役失败的替罪羊。[12]
太学生上书
姚平仲偷袭金营失败后。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话,惊慌失措,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李纲、种师道撤职。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东京全城骚动,军民个个气愤。特别是太学里的学生,群情激昂。太学生陈东带领了几百名太学生,拥到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恢复李纲、种师道的原职,惩办李邦彦、白时中等奸贼。
东京城的军民听说太学生请愿,不约而同地来到宣德门前,一下子就聚集了几万人。这时候,李邦彦正好从宫里退朝出来,群众一见到奸贼,眼都红了,指着李邦彦的鼻子痛骂,有的还从地上捡起瓦片、石头,向李邦彦劈头盖脑地扔去,吓得李邦彦抱头缩颈,赶快逃进宫去。
禁卫军将领一看事情闹大了没法收拾,进宫劝宋钦宗答应大家的要求。宋钦宗没法,只好派人召李纲进宫,并且当众派人宣布,恢复李纲、种师道的职务。群众还不放心,这时候,种师道正乘车赶了来。大家掀开车帘,一看果然是种老将军,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才陆续散去。[13]
十一月金兵已经兵临城下。宋钦宗既用主和派意见派使者出城求和,又用主战派意见坚守京城不去,谁知两样都落空。京城失守,宋钦宗、宋徽宗被劫入金营,金兵以此为筹码逼两河军民开城投降、宋朝臣民贡献金银珍宝美女、并保障金兵退兵安全,因为金兵人数确实不多。宋钦宗捶胸大哭道:“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14]
汴梁城破之后,金兵将领入城,很想拜见一下种师道,惜乎种师道已死,便找到种师道的侄子种洌,对种洌说:“我们过去曾在阵前见过你伯父,真是一位好将军啊!如能采纳他的意见,宋朝不会败得这样惨。现在宋朝应该知道种将军是个忠义之人了吧。”宋朝的被俘官员听了,皆仰天长叹。
种师道死后,其侄子种洌护种师道的灵柩西归时,在路上碰到强盗,强盗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都下拜致奠,并且反赠金钱以致意,其得人心如此。[3]
《宋史》:“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15]
“宋惩五季藩镇之弊,稍用逢掖治边陲、领介胄。然兵势国之大事,非素明习,而欲应变决策于急遽危难之际,岂不仆哉。种氏自世衡立功青涧,抚循士卒,威动羌、夏,诸子俱有将材,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徽宗任宦竖起边衅,师道之言不售,卒基南北之祸。金以孤军深入,师道请迟西师之至而击之,长驱上党;师中欲出其背以掩之,可谓至计矣。李纲、许翰顾以为怯缓逗挠,动失机会,遂至大衄,而国随以败,惜哉!”[15]
刘韐:“师中闻命即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不过也。”[15]
黄道周:“老种师道,宋末主兵。非贯不悦,即忤蔡京。帝问边事,不败为精。来则以应,妄动事生。辽功未立,近扰先惊。扬言援至,前击后冲。敌渍斩获,城功始成。再征臧底,斩惰先登。师才八日,敌已削平。辽乃邻也,伐之何名。白沟战败,转互相倾。再起河北,或止勿行。师道及进,直压敌营。帝闻而喜,虏惮而停。平仲心忌,战以速争。种请少缓,帝亦不听。既而战败,功罪无凭。大都乱世,良将空称。既病而死,方痛抚膺。”[16]
《宋史·卷三三五·列传第九十四》、《东都事略》卷一O七有传。
在《宋史》中,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种师道,从曾祖父是宋初大隐士种放,种放兄种昭衍即种师道之曾祖父,其祖父是的创建者种世衡,世衡有八子(古、诊、谘、咏、谔、所、记、谊),种师道的父亲是种记,种师道的弟弟是种师中。[3]
种师道妻尹氏。
二子,浩、溪。种浩官迪功郎,种溪为阁门祗侯,皆死于师道之前。孙彦崇、彦崧,彦崇死于兵,而彦崧则早夭。在绍兴年间,朝廷令其侄种浤奉祀。
建炎元年六月十五日,种师道灵柩归葬于万年县神禾原(今陕西西安长安区香积寺村是种氏的家族墓地)。
《宋史》卷三三五师道字彝叔。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试法,易文阶,为熙州推官、权同谷县。县吏有田讼,弥二年不决。师道繙阅案牍,穷日力不竟,然所讼止母及兄而已。引吏诘之曰:“母、兄,法可讼乎。汝再期扰乡里足未?”吏叩头服罪。
《宋史》卷三三五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议役法忤蔡京旨,换庄宅使、知德顺军。又谓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必欲得故地,师道曰:“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彦贤无以对。
.洛阳网[引用日期]
《宋史》卷三三五童贯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长揖而已。召诣阙,徽宗访以边事,对曰:“先为不可胜,来则应之。妄动生事,非计也。”贯议徙内郡弓箭手实边,而指为新边所募。帝复访之,对曰:“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及矣。”帝善其言,赐袭衣、金带,以为提举秦凤弓箭手。时五路并置官,帝谓曰:“卿,吾所亲擢也。”贯滋不悦,师道不敢拜,以请,得提举崇福宫。久之,知西安州。夏人侵定边,筑佛口城,率师往夷之。始至渴甚,师道指山之西麓曰:“是当有水。”命工求之,果得水满谷。累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督诸道兵城席苇,土赋工,敌至,坚壁葫芦河。师道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阴遣偏将曲克径出横岭,扬言援兵至,敌方骇顾,杨可世潜军军其后,姚平仲以精甲衷击之,敌大溃,斩首五十级,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卒城而还。
《宋史》卷三三五又诏帅陕西、河东七路兵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官军小怠,列校有据胡床自休者,立斩之,尸于军门。令曰:“今日城不下,视此。”众股栗,噪而登城,城即溃,时兵至才八日。帝得捷书喜,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宋史》卷三三五从童贯为都统制,拜保静军节度使。贯谋伐燕,使师道尽护诸将。师道谏曰:“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贯不听。既次白沟,辽人噪而前,士卒多伤。师道先令人持一巨梃自防,赖以不大败。辽使来请曰:“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射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谓为得计可乎?救灾恤邻,古今通义,惟大国图之。”贯不能对,师道复谏宜许之,又不听,密劾其助贼。王黼怒,责为右卫将军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延庆败绩于卢沟,帝思其言,起为宪州刺史、知环州,俄还保静军节度使,复致仕。
《宋史》卷三三五金人南下,趣召之,加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听便宜檄兵食。师道方居南山豹林谷,闻命即东。过姚平仲,有步骑七千,与之俱北。至洛阳,闻斡离不已屯京城下,或止勿行曰:“贼势方锐,愿少驻汜水,以谋万全。”师道曰:“吾兵少,若迟回不进,形见情露,祗取辱焉。今鼓行而前,彼安能测我虚实?都人知吾来,士气自振,何忧贼哉!”揭榜沿道,言种少保领西兵百万来。遂抵城西,趋汴水南,径逼敌营。金人惧,徙砦稍北,敛游骑,但守牟驼冈,增垒自卫。
《宋史》卷三三五时师道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钦宗闻其至,喜甚,开安上门,命尚书右丞李纲迎劳。时已议和,入见,帝问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对曰:“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其归乎?”帝曰:“业已讲好矣。”对曰“臣以军旅之事事陛下,余非所敢知也。”拜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诸道兵悉隶焉。以平仲为都统制。师道时被病,命毋拜,许肩舆入朝。金使王汭在廷颉颃,望见师道,拜跪稍如礼。帝顾笑曰:“彼为卿故也。”京城自受围,诸门尽闭,市无薪菜。师道请启西、南壁,听民出入如常。金人有擅过偏将马忠军者,忠斩其六人。金人来诉,师道付以界旗,使自为制,后无有敢越佚者。又请缓给金币,使彼惰归,扼而歼诸河,执政不可。
《宋史》卷三三五种氏、姚氏皆为山西巨室,平仲父古方以熙河兵入援。平仲虑功名独归种氏。乃以士不得速战为言达于上。李纲主其议,令城下兵缓急听平仲节度。帝日遣使趣师道战,师道欲俟其弟秦凤经略使师中至,奏言过春分乃可击。时相距才八日,帝以为缓,竟用平仲斫营,以及于败。既败,李邦彦议割三镇,师道争之不得。李纲罢,太学诸生、都人伏阙愿见种、李,诏趣使弹压。师道乘车而来,众褰廉视之,曰:“果我公也。”相率声喏而散。
《宋史》卷三三五金师退,乃罢为中太一宫使。御史中丞许翰见帝,以为不宜解师道兵柄。上曰:“师道老矣,难用,当使卿见之。”令相见于殿门外。师道不语,翰曰:“国家有急,诏许访所疑,公勿以书生之故不肯谈。”师道始言:“我众彼寡,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翰叹味其言,复上奏谓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于是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无兵自随。
《宋史》卷三三五师道请合关、河卒屯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朝论以大敌甫退,不宜劳师以示弱,格不用。既而师中战死,姚古败,朝廷震悚,召师道还。太原陷,又使巡边。次河阳,遇王汭,揣敌必大举,亟上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大臣以为怯,复召还。既至,病不能见。十月,卒,年七十六。帝临奠,哭之恸,赠开府仪同三司。
.中华网[引用日期]
.学科网[引用日期]
.陕西省地情网[引用日期]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黄道周·《广名将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隔壁老王的典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