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黑镜第一季下载中新闻媒体起到什么作用

关于黑镜 第一季的评论
黑镜 Black Mirror(更新1、2集讲座稿)
提示: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对于Mtime时光网未经本人许可,盗用本人影评做此剧“幕后”栏目的解说,此乃侵权行为,本人表示非常愤慨!!!
《黑镜》第一集The National Anthem
英国首相在睡梦中接到了一个电话,办公室的官员报告说英国公主被绑架了,绑匪的要求是让首相在下午四点与一头猪做爱,并进行全球直播。首相及其办公室在进行了诸般尝试后仍未能解救公主,于是只能就范。结果是绑匪上吊自杀,公主平安归来。 影片的最后是一......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对于Mtime时光网未经本人许可,盗用本人影评做此剧“幕后”栏目的解说,此乃侵权行为,本人表示非常愤慨!!!《黑镜》第一集The National Anthem英国首相在睡梦中接到了一个电话,办公室的官员报告说英国公主被绑架了,绑匪的要求是让首相在下午四点与一头猪做爱,并进行全球直播。首相及其办公室在进行了诸般尝试后仍未能解救公主,于是只能就范。结果是绑匪上吊自杀,公主平安归来。 影片的最后是一年后,电视台对此事件做了回顾,绑匪成为了先锋艺术家,公主仍然在人前风光无限,首相依旧正常任职,但回到家中却是寂寞一人,他的妻子再也不用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了。这情节发展真是出人意料,我在看罢全集之后深深被编剧与导演的精妙构思所折服。其实这狂欢闹剧般的一集故事就是为了讽刺现代传媒,看点不在于首相如何与猪做爱,而是在于不同身份的人在应付这一荒诞事件时的行为。一开始绑架视频被绑匪放上Youtube(在线视频网站),真假难辨,但是一些媒体工作者与官员勾结,通过贿赂色诱等各种方式弄到了内幕消息。这是第一个讽刺。网上的公主绑架视频,被许多看客纷纷传播。首相办公室曾想出一个后备方案,找人代替首相出演,然后用电脑特效改成首相的脸。但是后备演员在进入演播室的时候被一名工作人员认出并拍了照片上传到Twitter(类似于国内的微博)上,于是计划流产。这是第二个讽刺。网络民意调查显示,最初大家以为是个无聊的游戏,或者认为事关国家荣誉,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赞成首相就烦。但在绑匪切了公主一根手指之后(实际上是绑匪自己的手指),民意风向大转,认为人命关天,而首相就范只是丢脸无所谓。这是第三个讽刺。第一个讽刺是针对不择手段的媒体,第二个讽刺是针对泥沙俱下却无所遁形的社交网站,而第三个讽刺则是针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围观群众。当最后首相走进直播间的时候,大街小巷空无一人。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欢快地喝酒聊天,等待首相的精彩表演。但当首相真正脱下裤子的时候,一切都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镜头缓缓地扫过观众的脸,两遍。我们看到了他们从美梦成真的惊喜与欢呼变成了噩梦来临的恶心与恐惧。肆意狂欢的终点不过是冰冷彻骨的寒意。本集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国家的赞美诗》,歌颂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讽刺。《黑镜》第二集Fifth Million Merits在这个时空里,衣着统一的人们都单独居住在一个个被黑玻璃包围的虚拟屋子里,通过强大的虚拟网络进行交流,人们有自己的虚拟形象,只需要动动几个手指头就可以给自己的虚拟形象换装。刷牙漱口,买食物,玩游戏等活动都需要使用点数,而点数要靠每天在固定的自行车架上骑车赚取。这一集讽刺的毫无疑问就是消费主义。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无聊的工作,只是为了赚取点数换更好衣服和更多的节目。这与我们的生活多么相似,许多人忙忙碌碌却毫无理想。片中的人们最大的理想似乎就是通过选秀节目一举成名,这又与我们目前现实生活中的选秀热何其相似?片中最大的悲剧就是男主角了。男主角就是这样行尸走肉地活着,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女主角唱歌,被她的真实所打动。他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一千五百万点数帮女主角买一张选秀入场券让女主角实现唱歌的梦想。但女主角被赛前的饮料乱了心智,在海量的虚拟观众面前她迷茫了,在评委的威逼利诱下背离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色情女星。男主角由于花光了自己的点数,所以无法跳过强制播放的节目,他在她的“作品”中悲痛欲绝。即使将玻璃墙撞坏了,也换不回那真实的曾经。他想用碎玻璃刺伤自己,却在隐约中听到了女主角的歌声。于是他重新努力地省吃俭用赚取点数,终于给自己也买了一张入场券,想在表演后以死相逼,疯狂地宣泄着自己的愤怒,痛斥体制,试图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但是,评委们似乎被他的表演“折服”了,并提出给他开办一个评论节目。在巨大了利益面前,他妥协了。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骂了脏话。我为一位革命勇士被体制招安而悲哀,也为消费主义的强大而恐惧。本来在男主角慷慨陈词之后,所有的虚拟观众都若有所思。但评委,这个消费主义的代言人,用几句简单的话语就使得革命似的倾尽全力的奋斗变成了滑稽逼真的表演商品。那些虚拟的观众再度陷入了无知或不愿自知的狂欢,为一个新节目的诞生而欣喜若狂。结尾,他有了自己的节目,再也不用踩自行车了。那片本应用来挑战体制的碎玻璃,被他像供奉神祇一样收进盒子里。他走到房间的边缘,看到了更大的虚拟屏幕上投射出的森林。以前吃的天然苹果被果汁取代了,而女主角送给他的象征着人类创造力的企鹅折纸也被批量生产的企鹅雕像取代了。原来我们都在这个消费主义的世界里,画地为牢。即使看见了希望,却仍是固步自封。《黑镜》第三集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这一集是关于记忆的故事。片子的设定是未来有一个装置可以植入人的身体,仪器的拥有者可以随时浏览自己的视频,或者在任何实体上投射出来,画面还可以放大缩小快进暂停。当然,你也可以删除你不想要的记忆。主人公在一次聚会上觉得她的妻子和某个客人好像有暧昧,在他通过反复检视记忆后,终于确定了妻子的不忠。最后,他选择取出自己的装置。你一定曾经抱怨过自己的记忆力,如果能过目不忘那该多好啊?这片子就给我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但过目不忘就真的百利而无一害?这一集的故事就是展示了一个反例。虽然我们的记忆是很容易被那些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比如催眠师,所篡改;又或者,记忆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变得模糊。 但是那又如何?我们一般不会有什么理由让别人特意篡改我们的记忆,而有的时候记忆变得模糊也并非坏事。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最后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最美好的怀恋。”为什么人们常说时间能够抚平伤痛?因为时间能让记忆变得模糊,除了非常严重的伤痛,你的大脑一般只会保留记忆中美好的部分,或者有的时候是使用并不存在的美好部分来填补你的记忆。有的时候记不起也是一件好事。正因为记不起,所以你会拼命回想各种可能性,在这一时间段里,你就仿佛拥有了不同的过去。虽然只活了一次,却拥有各种各样的过去,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说不定这些想象还会成为你的灵感源泉,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呢。再回到片中,主人公的妻子虽然一时失足背叛了丈夫,但她应该是有羞愧之心的。她想要忘记过去,好好地相夫教子。但他的丈夫深陷于记忆的细节中无法自拔,只是一味的想找到真相,而忘记了有些东西比真相还要可贵。最终导致了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管记忆记不记得,做好本分的事才是应该的。《黑镜》之其他这部英剧共有3集,每集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此剧名为黑镜,除了其黑暗的内容外,“镜”也体现了其试图映射现实之野心,通过科幻的外壳审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部剧就像控制变量的实验一样,每一集都是把现实中的某一元素扩大到极致,而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来分析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如果你太过于认真考虑设定的逻辑性你就输了:一个涉及国家名誉绑架案,政府会不认真分析绑匪送来的断指是不是人质的?像首相上猪这样的惊天大案竟然只是一个先锋的行为艺术?第二集中基本已经虚拟化的社会从哪里生产出苹果?人的记忆这么私密的东西竟然没有什么可靠的保密措施?剧中的一些镜头和道具运用也是相当值得玩味的。第一集中,首相出现的镜头画面基本都是光线偏暗的,而首相基本是处于背光的状态,营造了一种冷峻,沉重的效果,与全片狂欢闹剧似的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衬出首相的可悲。第二集中,企鹅折纸和企鹅雕塑的对应,青苹果和果汁的对应,碎玻璃前后功能的变换都是隐喻。第三集中,运用了一些主观镜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另外,三集的故事都是运用章节的方式展开的,每章之间有明显的分界,如同我们在读小说一般。这或许是为了使三集在形式上更像是同一部剧集吧,毕竟三集的具体内容都大不相同,这样起承转合相似的架构使得三集更具有整一性。最后最让我觉得吊诡的是,第二集所讽刺的消费主义的幽灵也附身于这部剧集之上。虽然或许导演与编剧想借这部剧集引发我们的思考,但它不是也变成电视台用于吸引观众以牟利的一个商品了吗?——————————————————————————————————以下为讲座稿,非针对豆瓣用户——————————————————————————————————《黑镜》——令人激动而不安的现代PPT链接:《黑镜》是一部3集的迷你剧,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现实社会,但都围绕我们当今的生活展开。如果说科技是毒品,它的确也会让人上瘾,那么它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黑镜》正是把镜头聚焦在欢乐和不安之间的区域。在过去10年间,在我们有机会和时间思考和质问之前,科技就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家庭、每张桌子、每个手掌之间都有一个屏幕、一个显示器、一部智能手机,一面反映时下现实的黑镜。很多人膜拜谷歌和苹果,网络比我们的父母更了解我们自己。我们能够访问全球所有的资讯,但我们脑子里却装不下超过140字的微博。这部英国剧集聚焦了我们对当今社会的不安全感,以尖锐、悬疑、讽刺的故事形态娓娓道来。如果我们的世界变成这样会如何?好了,废话不多说,我们就来看第一集。看片前我先解释一下啊,(幻灯片5)1、Youtube是外国的在线视频网站,类似国内的优酷网,土豆网2、Twitter是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放《黑镜》第一集影片)不知道大家看过这一集的黑镜有什么感觉呢?刺激?可怕?过瘾?恶心?如果你是第一次看,一定觉得这情节发展真是出人意料,一开始以为会是像美剧一样,经历一番惊心动魄之后首相的团队得以安全解决危机,但没想到英剧会是如此尖锐啊。我在看罢全集之后深深被编剧与导演的精妙构思所折服。这部片的大致剧情是,英国首相在睡梦中接到了一个电话,办公室的官员报告说英国公主被绑架了,绑匪的要求是让首相在下午四点与一头猪做爱,并进行全球直播。首相及其办公室在进行了诸般尝试后仍未能解救公主,于是只能就范。结果是绑匪上吊自杀,公主平安归来。 影片的最后是一年后,电视台对此事件做了回顾,绑匪成为了先锋艺术家,公主仍然在人前风光无限,首相依旧正常任职,但回到家中确实寂寞一人,他的妻子再也不用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了。这像狂欢闹剧一样的一集故事就是为了讽刺现代传媒,看点不在于首相如何与猪做爱,而是在于不同身份的人在应付这一荒诞事件时的行为。我觉得这这一集,包含了三个讽刺。第一个讽刺。一开始绑架视频被绑匪放上Youtube,真假难辨,但是一些媒体工作者与官员勾结,通过贿赂、色诱等各种方式弄到了内幕消息。那个电视台领导和首相的年轻男手下TOM明显是有利益关系的。(幻灯片7)被特警打伤脚的女记者在厕所自拍,并把照片通过手机传给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行色诱,想套取独家新闻。(幻灯片8)第一个讽刺是针对不择手段的媒体。第二个讽刺。(幻灯片9)网上的公主绑架视频,被许多看客纷纷传播。首相办公室曾想出一个后备方案,找人代替首相出演,然后用电脑特效改成首相的脸。但是后备演员在进入演播室的时候被一名演播室的工作人员认出并拍了照片上传到Twitter上,于是计划流产。第二个讽刺是针对泥沙俱下却无所遁形的社交网站。 第三个讽刺。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种回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举一动也不得不随&民意&的趋势而变网络民意调查显示,最初大家以为是个无聊的游戏,或者认为事关国家荣誉,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赞成首相就范。但在绑匪切了公主一根手指之后(实际上是绑匪自己的手指),民意风向大转,认为人命关天,而首相就范只是丢脸,无所谓。这第三个讽刺则是针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围观群众。当最后首相走进地狱般的直播间的时候,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幻灯片10)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欢快地喝酒聊天,等待首相的精彩表演。但当首相真正脱下裤子的时候,一切都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幻灯片11)镜头缓缓地扫过观众的脸,两遍。(幻灯片12)我们看到了他们从美梦成真的惊喜与欢呼变成了噩梦来临的恶心与恐惧。肆意狂欢的终点不过是冰冷彻骨的寒意。 马克o扎克伯格是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社交网络》中说过: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让facebook成长,而其究竟会成长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确定。这个网站就类似与国内的人人网或者说是校内网。人人、微博、优酷土豆等网站交织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而我们每人只是网络中的节点。但看过这部片之后,我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小小节点聚集起来的力量。我们可能觉得电视台等媒体离我们太远,但是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媒体呢?你的表述决定了你自己的存在,决定了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我相信大家都不想成为影片里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围观群众吧?最后,(幻灯片13)本集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讽刺,The National Anthem直译是《国家的赞美诗》,至于赞美的是什么,呵呵,你懂的。好,现我们来看第二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如果说上一集比较重口味,那这一集可能就比较小清新一点了。(幻灯片14、放《黑镜》第二集影片)好的,片子看完了,是不是觉得很压抑啊?我给大家一点时间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我先来讲解一下这一集的设定。在片子里面的社会,人们长到21岁后就要被分配到一个特定的地点,穿着统一的衣服工作,而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自行车架上骑车发电。刷牙漱口,买食物,玩游戏等活动都需要使用点数,而点数要靠这种枯燥无聊的工作赚取。而其他时候,人们都单独居住在一个个被黑玻璃包围的虚拟屋子里,他们有自己的虚拟形象,通过强大的虚拟网络进行交流。 这一点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啊,除了上课,你是不是很多时候宅在宿舍,只用电脑和网络交流啊?工作间的墙上会滚动显示高分排行榜。至于那些没有完成工作的人就要降级去做清洁工,就是穿黄衣服的那些人。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无聊的工作,只是为了赚取点数换更好衣服和更多的节目。片中人最大的理想似乎就是通过选秀节目一举成名,这与我们目前现实生活中的选秀热何其相似? (幻灯片15-17)这一集的主题很明确,讽刺的毫无疑问就是消费主义。当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虚拟化,人们只是麻木地活着的时候,只有男主角渴望着真实的东西。当他的梦想因女孩的背叛而破碎,他只有以死相逼。但是,评委们似乎被他的表演“折服”了,并提出给他开办一个评论节目。在巨大了利益面前,他妥协了。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难受。我为一位革命勇士被体制招安而悲哀,也为消费主义的强大而恐惧。本来在男主角慷慨陈词之后,所有的虚拟观众都若有所思。但评委,这个消费主义的代言人,用几句简单的话语就使得革命似的倾尽全力的奋斗变成了滑稽逼真的表演商品。那些虚拟的观众再度陷入了无知或不愿自知的狂欢,为一个新节目的诞生而欣喜若狂。 有几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幻灯片18、视频片段)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女主角在呻吟中还有微弱的歌声,正是这歌声让男主角放弃自杀,而转向挑战体制。(幻灯片19)男主角手上标记的消失,暗示时间至少已经过了两个月。(幻灯片20)如果说女主角是在饮料的迷惑作用,男主角被押走的孤立无助,和评委的威逼利诱下被迫做出的决定,那男主角则是在没喝饮料的清醒状态下,在千千万万虚拟观众的注视中主动接受了评委开出的条件。这更让人发觉理智在欲望前的软弱,更让我们觉得可悲。(幻灯片21)大家注意一下,饮料名叫Cuppliance,暗示了有“屈服”的意思而最让我觉得吊诡的是,这一集所讽刺的消费主义的幽灵也附身于这部剧集之上。虽然或许导演与编剧想借这部剧集引发我们的思考,但它不是也变成电视台用于吸引观众以牟利的一个商品了吗? 讲完了故事,我再来讲讲说故事的方法。一、 灯光(幻灯片24-29)第一集中,首相出现的镜头画面基本都是光线偏暗的,而首相基本是处于背光的状态,营造了一种冷峻,沉重的效果,与全片狂欢闹剧似的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衬出首相的可悲。二、 道具(幻灯片31)第二集中,企鹅折纸和企鹅雕塑的对应,青苹果和果汁的对应,碎玻璃前后功能的变换都是隐喻。折纸是一件需要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弄得好的艺术,折纸企鹅就象征着人类的创造力。(幻灯片32)而青苹果,片中的男主角也说了,是在那个世界上最接近自然的东西了。在主角接受招安后,他桌子上摆放的确实企鹅雕塑和果汁,这两种都是经人加工而成的量产化商品的符号。(幻灯片33)用以挑战权威的碎玻璃成为了权威授予特权的象征物,必须被放在盒子里好好保管。讽刺意味显而易见。三、 音乐我们以第二集为例。1、 这是这段音乐第一次出现,其中有弦乐连续弹拨的声音。女主角出现后音乐开始变得明亮。(音乐1)2、 男女主角在交谈中好感加深,音乐越来越响。(音乐2)3、 男女主角拉手了,音乐的音色变得温暖。(音乐3)4、 女主角背叛了梦想,男主角又回到了一开始独自一人的状态,这里的音乐加了人声,显得男主角更孤独。(音乐4)5、 以上就是同一段旋律的不同编配造成的不同效果。四、 结构《黑镜》里每一集的故事都是运用章节的方式展开的,每章之间有明显的分界,就像我们在读小说一样。这或许是为了使三集在形式上更像是同一部剧集吧,毕竟三集的具体内容都大不相同,这样起承转合相似的架构使得三集更具有整一性。这部片子还有第三集的,是关于记忆的科幻片,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在这放映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上网找来看。我的讲解就到这了,谢谢大家。
黑镜 第一季的更多影评股票/基金&
黑镜照见了谁
文/高群  一群手机在吃饭,一群手机在开会,一群手机在坐地铁,一群手机在聊天……每个家庭、每张桌子、每个手掌之间都有一个冰冷的屏幕、一部智能手机,玻璃钢屏像是一面黑色的镜子,不反照任何形象,却足以吞噬灵魂。科技就这样改变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果你想知道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明天,那么不妨看看《黑镜》。  “科技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自己在有限世界内所作的无限改造不断欢呼。但《黑镜》不相信这一切,它着眼的是科技对人格几乎毁灭性的操纵,以及科技直达人类思维时的困境,当阴暗面再无躲藏之地,世界便成为猜忌、怀疑、虚妄而淫邪的失乐园。  与第一季相对天马行空的叙事和想像,第二季《黑镜》明显内敛和沉静了许多,甚至看上去更像是2019年的人类生活场景。但这种“退”换取的是更紧迫的“直视”―第二季更像是在讲正在发生的或者接下来很快就要发生的故事:借助科技复制死去的爱人,实现公众审判的正义白熊公园,还有一个满口脏话的玩具熊成为政治明星……  科技令人难以自拔  很多人都还记得,去年看到《黑镜》第一季第一集《天佑吾主》后,那种瞠目结舌以及极度的生理不适感:苏珊娜公主遭人劫持,绑匪提出的交换条件却是要首相迈克在所有电视观众面前与一只猪交配。备感受辱的首相诸般尝试解救公主未果,最终在强大的社交网络民意压力下就范,恶作剧者的小伎俩变成举国之祸。  这是社交媒体时代制造的荒诞事件,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令人熟悉:在资讯爆炸的时代,社交网络俨然成了舆论阵地,多少真相或谎言以冠冕堂皇的方式上演,令、秩序、媒体、道德的底线不堪一击。网络上人声鼎沸,我们一遍遍在上读取更多传谣式的新闻、转发和评论,只是全然不顾其中的真实与假象,令“首相上猪”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  越荒诞,越真实。《黑镜》对这个世界的读取和判断固然极端,但每个正在享用信息技术的网民都明白,它所指向的未来并没有那么远。第一季第三集《你的全部历史》中,人类的记忆全部被数据化,可以被随时翻查。只是当隐私暴露,猜疑和质问接踵而至,多疑的律师歇斯底里在他人的记忆中搜查妻子不忠的证据,终于导致妻子崩溃。第二季第一集《去去就回》则讲述了一个太过思念已逝男友的女人,最后迷失在被社交网络各种数据合成的虚拟爱人“怀抱”中的故事。  科技发展到这里令人愈发难以自拔。在《黑镜》看来,数据提取和合成的功能却是苦痛之源。《黑镜》的奇妙之处恰好在于:你相信剧中的这一切终会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科技会继续改变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切悲剧的发生都基于人性。  悲观的反乌托邦  对众人的盲目与冷漠揭示最为深刻的属第二季中的《白熊》一集,女犯人汤尼面对男友杀死一个女孩时没有施以援手,反而站在一边用手机记录下整个过程。后来,她因为触犯众怒而被投到“白熊正义公园”,每天电击失忆后进入被审判的游戏环节,观众可以自由买票观看甚至亲自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拿着手机拍下一切,从汤尼的视角看过去,这是一群仿佛被施了催眠术一般拿着手机到处拍摄的游魂,而在看客的眼里,汤尼受到怎样的责罚都死有余辜……  这一切看起来仿佛噩梦,却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现世写照。去年钓鱼岛热点引发的砸车事件,车主的头颅被砸穿,我们看到的是不少人举着手机拍摄;陈尸期间,则引来大量民众排队拍照。《白熊》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手机围观的时代噩梦。当所谓的囚犯绝望地高喊“Help me, I am a human being(帮帮我,我是人)”时,你会有种错觉:这是莫泊桑笔下羊脂球所经历的围观冷暴力,还是鲁迅笔下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在时代的悲剧面前,科技顶多只是帮凶,人心深处的冷漠无援才是病根。在《黑镜》中,手机和社交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操纵被反复提及,虽然这是一种近乎绝望的预言,但看看周围,我们看新闻、买东西、愤怒和狂喜,一遍遍低头刷微博页面,拒绝交流……  有人认为,《黑镜》批评政治批评民主批评人民批评网络批评科技,它批评了一切可批评和不可批评的东西。但在我看来,《黑镜》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悲观的反乌托邦。它把镜头聚焦在欢乐和不安之间的区域,告诉你,大数据可以改变生活,也可以毁掉生活。  最近,谷歌眼镜作为又一项技术即将走向普及,我们似乎离《黑镜》创造的那个科技高度发达和简便的世界越来越近。对这一点,如果你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悲哀,那就想想查理?布鲁克所说的那句:如果我们够傻的话,未来就是这个样子。(转自《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HN666)
09/25 19:5909/23 15:5409/23 09:1709/19 10:5009/18 19:0109/17 21:2109/16 09:2109/15 08:38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黑镜 第一季 的评论 (1111)
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镜》的编剧不信,索性把媒体编织的谎言全部拆碎,带你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见到了道林o格雷的画像一般恐怖的东西,那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人性污点,经媒介停格、放大尤为触目惊心。这绝不是什么黑色喜剧,而是沉痛的悲剧,就像雅克o塔蒂在拍摄那部预见未来的《游戏时间》时已经把喜剧给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机械化............
372/388&有用
文/caesarphoenix
前两天和林霏同学谈到《黑镜》第一集《国歌》,决定还是记录一下。 1.这个故事展演的是一个被放大的伦理学困境,能被放大是因为信息自由和快捷的现代传媒,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常见的伦理学困境。
2.影片中的首相、公主都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人,和母猪做爱也可以替换为任何强迫(非出于自己意愿)的难堪之事。 用一般性的语言概括一下就是:任何一个恶人都可以通............
135/140&有用
闲来无事,自娱自乐。
美国:Bing在掏出玻璃片之后被一哄而上的安保人员们扑倒,激发出超能力成为救世超级英雄,在他的领导下小黑屋里的人们砸烂脚踏车建立新世界。结尾Abi“从良”,男女主在落地窗前以森林为背景深情相拥。
日本:Bing在热舞中脱掉外衣,肌肉瞬间击中了评委们,被忽悠去成人频道和Abi做搭档,以下省略。
法国:在Bing以生命相要挟要求发言权之际,Abi从后............
128/133&有用
第二集总体上是讽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
片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是极简的,却赤裸地反映出大多数人在商品社会中的特点。蹬车是唯一的生产方式,而回报是点数,用以购买各种服务和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个人的情绪(即所谓对工作的热爱),这也是符合大多数实际的。它甚至将蹬车生产的产品都隐去了,为的就是突出描述个人与商品社会的关系——物质上的付出与索取............
111/116&有用
这部剧的可阐读点非常之多,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某些暗示,只要在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世界中稍稍截取一个片段,便会生出无数的感想了。《黑》似乎是收纳了众多剧目的细部内容,去表达一种末日般的绝望。而在这里,审判也变得没有意味,究竟出路在何处,编剧也无法代替上帝的角色来指认。
【EP1——被民意强奸。】
对于这集,我最深的感受不是传媒的祸害。至少我认为,编剧............
71/74&有用
让英国首相ML to a pig ,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 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
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 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 to a pig,并电视直播。故事由此而展............
73/76&有用
其实黑镜应该可以算禁片的,不知道是因为腐国人民承受能力又提高还是怎么的,总之就当电视剧播了,不过他们家承受能力一直挺高的,像《疯城记》还有《小不列颠》,小不列颠看得早,当时还对腐国人民保持着保守绅士形象,看完就崩了OTZ,不过这两部我都很喜欢啦,看得很欢的~毕竟是喜剧嘛~ 不过黑镜就不是幽默了,这是致郁片,像是《saw》和《黑之章》的合体,当然没有saw那么血............
39/44&有用
南都2月25日刊載之未刪節原版
2011年12月,一套名叫《Black Mirror》的劇集在BBC播出,引起了國內觀眾的興趣,這是在《Downton Abbey》之後,又一套英國劇集在中國引起關注。不過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美國艾美奬加持之後,才曲折地發起了熱議,前者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得到垂青。在中國,不少愛好者給予此節目高水準評價,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雖然不至於轟動,卻成為小範圍的............
33/36&有用
在影片开始没多久,那个小护士打开电视的时候就在放关于艺术家Carlton Bloom 在Tate Modern的展览提前三周结束的消息,而这整一个事件都是由这位&Former Turner Prize winner artist&搞出来的最后还给他来了个帅气特写照片并被评论称为&The first artwork of the 21st centry&,根本就是人生赢家啊!首相先生真是超可怜.......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远离现代............
23/24&有用
通常看电影、电视剧都是冲着消遣、娱乐,好久没看这么有讽刺意味的电视剧了。都是「细思极恐」类型的。五星推荐。
第一个故事,简单点说:如果牺牲你一个人,可以拯救全世界的话——到那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大家都会逼着你牺牲自己。
大家一开始都觉得「跟猪性交」的条件太无稽,可后来都要求首相照绑匪说的去做了(除了首相的妻子)。——反正他们都是看客,又不用牺牲............
24/25&有用
到目前为之已经看到了黑镜的第二集。剧情的震撼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评论。
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陡立四壁的巨大屏幕,现代化的洗漱间,现代化的“健身房”,让我惊讶于“原来人类的生活竟然可以这样?!”一个手势就可以代表人的一个意念,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有质感”。“太帅了!”我心里情不自禁的喊道。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时代的趋势?人............
74/79&有用
最近连续看的几个东西,觉得互相有关联。
1).当经济高度发展,我们的时间盈余会越来越多;
在《black mirror》的第二集里,主角们每天都在蹬自行车,蹬车并不产生实际的效益,只为自己赚取虚拟货币,然后拿来消费。 这里讲的就是时间盈余趋近极限的状态,经济已经发达到多数人不需要任何生产性的工作了。
2).时间盈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麻烦事儿,于是有了大众娱乐这............
28/28&有用
1.全世界都可以笑我,只是你不要不理我。
2.就像马哥以前说的本来我是想来上大学的,当看到大学提上裤子微笑离开的时候才发现,我被大学给上了,社会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生执着寻找,到头来忘记什么是自己想要。
恐怕我想要的,只是黑仔拼命踩单车,去捡别人东西吃的那些可怜可爱的岁月。
3.拼了命挖掘出来的全是绝望,闭上眼我的世界却还是你的............
24/31&有用
台湾同胞将电视剧称作“电视影集”,拿来形容《黑镜子》十分合适。电视在西方崛起之初,这类每集题材、主角、情节与风格截然不同的剧集就占有一席之地,主打科幻惊悚的《阴阳魔界》(2002年有翻拍),悬念大师主持的《希区柯克剧场》等都是都是脍炙人口的早期经典,近年的例子有汇聚了一票大导演的《恐怖大师》等。此类剧集彻底打破连续剧和系列剧的集与集连贯性,仿佛一出出迷............
21/23&有用
&红色袜子&
从头到尾,男主角的红色袜子在一身笔挺西装的印衬下亮眼而醒目。红得汹涌,像是一抹宁湖下暗藏的旋窝,像是苍茫荒野看不尽的地平线外狂奔的牛群。
晃荡一下,戛然而止的镜头,剩下的都是这一斑猩红。
&一半的记忆都是不重要的&
第二幕的聚餐中说到,人的记忆中,一半都是不重要的。这似曾相识的句子命中主旨,因为记忆不好,所............
19/21&有用
黑镜给我的震撼太大了以至于我脑子里一直在想着每个故事。 甚至还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一个愤怒的吃醋的男人把自己的女友倒着扔到了一条河里。女人掉入水中,脑袋被河里废弃的广告牌击中,180度扭转过来,继而被锋利的边缘削了下来。最后的画面是,女人的头,脸部朝上,浮在绿色的河面上,不断被放大特写。 这个梦实在太恐怖而诡异了。不过,女人掉到河里的景象大概也是受到了............
11/12&有用
标题党了一下~~
其实博客上的标题是 《黑镜》:庄严外表下的千疮百孔
=========================以下为正文======================
微博上一片盛赞,140字的断章把它说得天上有地上无,豆瓣上纷纷五星。于是作为一个伪内涵剧爱好者,就拖下来看了。 最开始还端着,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朝圣态度去观看,结果看到第二集,已经完全当囧剧来看,本来准备打二星的,到最后一集,才觉............
34/68&有用
Black Mirror,直译“黑镜子”。一部标签为:讽刺、黑色幽默、喜剧、惊悚、恐怖、科幻的英剧。由Charlie Brooker一手打造。仅有的第一季2011年上档,共三集,每集将近1小时。BBC出品的little drama。豆瓣评分:9.3(31970人评价)。
黑镜一:国歌。(The National Anthem)
荒唐却又真实,恶心却又发人深省。媒体是什么?facebook,twitter,是gov的敌人还是战............
34/36&有用
当然你可以给这个系列的电影很刻薄的评价,比如说做作,哗众取宠。可这种刻薄的态度不做作么,不哗众取宠么?
《15Million Merits》中的主人公最后做了一个让人失望的决定:接受招安,成为体制内的调味剂,兜售他的愤怒和不满。这种剧情设定固然是矫情的,哗众取宠的。但总比给你一个史诗般的虚假结局要好:英雄主义得到了颂扬,我们只是被凡尘遮住了内里的光华,我们都会如圣............
《黑镜》自诩用极端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科技是精神的鸦片,并通过故事来展现它的“毒副作用”。其中最为引人热议的是S01E02《1500W点的价值》,在大众评论里,出现得最频繁的一个词是“消费主义”。何为“消费主义”?大概可以把这个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道德上的糜烂腐败现象。无节制的物质享乐,并把这些当做人生的重要目的和价值,忽视精神修养(简直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是............
20/34&有用
(共 1111 条)
用你的鼠标投票
······
如果你觉得一篇评论对你有帮助,请你点击“有用”。你的投票直接决定哪些评论出现在豆瓣首页和“豆瓣最受欢迎的评论”里,以及在书、电影和音乐介绍页里评论的排序。
所有“没用”的点击都是匿名的。
订阅黑镜 第一季 Black Mirror Season 1的评论: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镜第一季第二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