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州府志~张潭 冲田杏梨~三秀堂

饶州状元考辨
科举时代,史籍方志及各种著作文献记载的饶州籍状元共12位,其中文状元7位,武状元5位,有真有假,形形色色,本文逐一简介考辨之,考证介绍之顺序,以文献称其中状元年代先后排列。
文中饶州,即古饶州及路、府,含今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德兴、余江、万年七县,分属现在的江西省上饶、景德镇、鹰潭三市。
一.萧颖士——江西最早状元?
《新唐书·萧颖士传》:“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1]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是公元735年。如果萧颖士是鄱阳籍状元,那当然是江西最早状元了——比现在公认的江西最早状元、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癸亥科的宜春人卢肇,早了一百多年呢。但康熙、乾隆、道光、同治《鄱阳县志·选举志》均不载其名。同治《饶州府志》收入卷十四《选举志一·进士》:“开元中,鄱阳,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萧恢七世孙,对策第一,据《豫章文献略》增。”[2]
一般认为萧颖士籍贯兰陵(今江苏常州武进),从梁鄱阳王萧恢这一层说祖籍鄱阳,牵强。萧恢是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天监元年(502)封鄱阳郡王,普通七年(526)薨于开府仪同三司、都督、荆州刺史任上,葬于南京,谥忠烈,故称鄱阳忠烈王。萧恢在鄱阳很有名,据传永福寺是萧恢舍王宫为僧寺以报佛佑其母眼睛复明而建,北宋时于寺建砖塔今仍存。兰陵萧氏在南朝齐梁两朝称帝,唐代仍是大门阀,先后有十一人任宰相。武进人、常州人称萧颖士为“武进第一状元”、“常州第一状元”。
但萧颖士并非状元。清徐松《登科记考》记该科状元为贾至,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订正为“贾季邻”[3]。如果《新唐书·萧颖士传》的“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所记不错,那只能说萧颖士是在对策考了第一,而玄宗朝进士科考帖经、诗赋、对策三场,总名次是贾季邻第一,这与宋以后殿试只根据策论定最后名次不同。
贾季邻今人知之者甚少,同科进士李颀、萧颖士、李华则在文学史上名气很大。
二.舒贺——江西第一位武状元
查王鸿鹏著《中国历代武状元》:舒贺,江西德兴,大中元年(847),科目不详,授官不详。[4]
唐时德兴尚未设县,其地属乐平县。但《乐平县志》不载其名,《德兴县志》、《饶州府志》均录为武进士。
同治《饶州府志》卷十七《选举志四·武科·武进士》载:“德兴·舒贺:黄巢陷长安,贺泣起兵,道遇朱温,合兵败巢,擢山东道节度使。后梁遣使征贺,以疾辞。寻卒,梁诰赠晋国公,谥武忠。”[2]
民国八年版《德兴县志·选举志》中列入武进士名单,注:二十七都(今属新营)始祖,号东山,大中元年武进士。历官节度使。有传。[5]
该版《德兴县志·人物志·名臣》中传记:“大中间行军团练使,拜踏白将军,领节度副使。讨黄巢,贺灼艾飞燕烧其草藁,人马死者几半。及巢陷长安,擢山南东道节度使。朱温篡祚,遣使起贺,以疾辞。明年卒,诰赠上柱国,晋国公,加九锡,谥武忠。”[5]
从小传看,(一)舒贺采用过“火马阵”烧黄巢粮草,不让田单火牛阵专美于前;(二)寿命很长,中状元后为唐朝工作了60年,活到朱温篡唐的次年(908年);(三)生当乱世,有兵有地盘,可惜年老;(四)死后备极哀荣。
三.彭汝砺——刚直坎坷的省元、状元
彭汝砺,鄱阳滨田人,生于1042年,卒于1095年,为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的省元、状元,这年因皇帝居丧守制不殿试。马端临《文献通考》:“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二百人,诸科十八人,制科二人,省元彭汝砺,状元同(始诏三岁一科举)。”[6]
彭汝砺中状元时很年轻,23岁,他有状元的出身,做官却不顺利。他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曾因坚持处理贪官王嘉被奸相蔡确迫害,贬谪十年;但当帮派势力诬陷蔡确时,又坚决反对文字狱,以致被打成蔡确同党,第二次被夺官;刚升任权(代理)吏部尚书月余,被攻劾转任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还没走,又降为待制知江州。汝砺刚直谏诤,不阿执政甚至不顺从皇帝,待人忠义诚敬,极受世人敬重,但也因此最终贬死于江州,英年早逝。
彭汝砺诗文俱佳,存诗一千多首,其诗在宋诗选本中常能见到;有《易义》、《诗义》等五十卷,《鄱阳集》四十卷。惜原集已佚,后人辑残篇编为《鄱阳集》十二卷。
关于彭汝砺中状元,同治《饶州府志》卷七《学校志·学宫》称:“宋景祐间范仲淹知饶州,指城外督军台北可为学基(谓湖为砚、台为印、妙果寺浮屠为文笔,建学于此,二十年当出状元。)未及迁代去,庆历间张潭来守为成其志,学徒几千人。”[2]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之《鄱阳学》不认同范仲淹选饶州学学址说,他认为“前相土者”不是范仲淹但“不知为何人”,因为范在饶州时“须藩镇乃得立学,他州勿听”[7],当时办州学皇帝诏书明令禁止,一直到“‘庆历四年春,诏郡国立学,时守都官副郎张侯谭始营之,明年学成。’”[7],饶州州学建成于庆历兴学的1046年,始建者为张潭,时范仲淹“去郡十年矣”[7]。虽然范仲淹主导新政竭力精贡举兴官学,但由此推断他在饶州时曾建学或有意建学,都没有根据。
至于《鄱阳学》提到的“《余襄公集》有《饶州新建州学记》,实起于庆历五年乙酉岁,其郡守曰都官员外郎张君,其略云:先是郡先圣祠宫栋宇隳剥,前守亦尝相土,而未遑缔治,于是即其基于东湖之北偏而经营之”[7],其中“亦尝相土”的前守究竟是谁?查同治《饶州府志》卷九《职官志·郡职》,范仲淹之后、张潭之前的知州有王珙、马亮,似乎列在张潭之前的马亮可能性最大,但这位马亮排这儿位置不对,因为马亮是吕夷简的岳父,比范仲淹年龄大很多,1031年就去世了,根本就没活到范仲淹、张潭知饶州时。
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了一则轶闻:彭汝砺和都是鄱阳人,两人父亲都是郡吏,二人同学,彭中状元后,太守就叫他父亲罢役,用自己的马匹从人仪仗送彭父回家,乡闾引以为荣,大家说:“彭孔目的儿子考起状元了,熊孔目的儿子会怎么样啊?”结果下一届也高中进士。此时太守已换人,新太守沿用前例送熊父回家,于是全郡人都羡慕,读书人更刻苦,每科考取几十人。(此说流传甚广。顷读许怀林著《江西通史》北宋卷,其中便有引用。)
但这则趣事距离真实很远。中进士在庆历六年(1046),比彭汝砺早了很多年,彭汝砺曾为作《熊公墓志铭》;连弟弟熊皋都是嘉祐二年(1057)进士,与苏轼同年;比彭汝砺晚中的熊倜,在元丰五年(1082),但熊倜是的儿子,要是此时太守延用彭例对待熊倜父,那就太荒唐了。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饶州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如《容斋随笔》所引吴孝宗《余干县学记》:“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江南既为天下甲,而饶人喜事,又甲于江南。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7]北宋时期,饶州考取进士数在江南东西二路都高居第一。其时饶州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四.张相——释褐状元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德兴县志》之《大事记》:“熙宁间(1068——1077),县人张相以三舍法出身获状元及第。舍法释褐状元自张相始。”[8]
此张相应该是张潜之孙、张磐之子、张根之弟、张朴张模之兄的那位张相,新旧《德兴县志》进士名录中均称他是崇宁二年霍端友榜的进士,那年德兴县有汪藻张相等六人登科。但崇宁二年是1103年,不可能二三十年前的释褐状元再来考进士,当考官还差不多。
从兄弟年龄上看张相不可能熙宁间(1068——1077)“状元及第”,其兄张根1061年出生,十四岁以童子科入选补太学生,熙宁九年(1076)考进士不第,元丰五年(1082)21岁及第,而其大弟张朴1078年出生。《通直郎张潜行状》记张相做官在张根之后,没有“神童”的经历,不可能更小岁数经外舍内舍上舍教育两优释褐。
宋代“三舍法”于熙宁元丰间先施行于太学,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经考核外舍生升入内舍,内舍生升入上舍;上舍生公试校定成绩两优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哲宗元符二年后,三舍法逐渐推广于诸州及各类学校。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起,州郡解试与省试停止,以三舍法完全取代科举,以至5科有殿试的状元却没有礼部试的省元(只记录有上舍魁)。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后又取消州县学校三舍法而仅行于太学,省试恢复。
1972年出土的《通直郎张潜行状》记:张相“由太学录赐对,擢开封府推官、吏部员外郎……自神宗兴三舍四十年,推恩者才二人,相与其一。间一岁,相弟朴又中上舍,免省试。”[9]
“自神宗兴三舍四十年”,大约指从熙宁元年(1068年)到张潜去世的崇宁四年(1105年)近四十年,但县志说张相是“熙宁间(1068——1077),县人张相以三舍法出身获状元及第”,时间上显然理解错了:神宗兴三舍起于熙宁,却不能据此就说张相获出身在熙宁年间,熙宁至崇宁,其中还有元丰、元祐、绍圣、元符、建中靖国等年号,熙宁年间比崇宁年间早几十年。
李心传撰《建炎以來朝野杂记》卷十三有《释褐状元恩例》:旧制,太学上舍生积校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就化原堂释褐,号释褐状元,例补承事郎、太学正录。淳熙初,郑鉴自明由此选不四年而为著作郎,补郡,自明数言事,上甚喜,久而稍厌之。六年刘纯叟尧夫复以解褐除国子正,时王仲行为兵部尚书,奏言:“今两优释褐初除京秩,即授学官,视状元制科恩数过之,事理不当,乞先与外任。”时知滁州张商卿亦言:“今中上舍为学官,不数年便可作监司郡守,狱讼财赋非所素习,莫能保其不缪,乞先注职官。”上然之,十月丙申诏与殿试第二人恩例。[10]
据《宋登科记考》记载,上舍释褐仁宗嘉祐元年(1056)就有,但那时不赐进士或同进士,需再考进士。如黄履(张根岳父)嘉祐元年上舍释褐,嘉祐六年又考中进士第五人。而熙宁七年选中国子监上舍生登科的陈觉民,则是第五甲赐同学究出身,至哲宗绍圣三年才诏“与当年第四甲同进士出身。”[11]
《宋登科记考》还记录了崇宁元年“张官上舍释褐赐第”[11],崇宁二年“朱胜非上舍登进士第”[11],崇宁三年后上舍释褐的就很多了。所以说“神宗兴三舍四十年,推恩者才二人”似不止,但补太学录的,《宋登科记考》中记录最早的是张相,这是否说明他真如李心传撰《建炎以來朝野杂记》的《释褐状元恩例》中所说的“号释褐状元”?这个可能性很大。但《德兴县志》说他“获状元及第”是错误的,说“获释褐状元赐进士及第”较准确,至于是否“舍法释褐状元自张相始”,揣摩万石如《通直郎张潜行状》语气,张相是第二位释褐状元比较合理,如是第一位,万文当然应该写成“推恩者第一人”才合乎情理。
“两优释褐第一名”虽“号释褐状元”,北宋末南宋初实际待遇超过状元而南宋后期待遇相当榜眼,但显然并不是宋代通常意义说的状元——殿试一甲第一名或无殿试科礼部进士考试第一名。张相不是真状元。
五.徐衡——文进士+武状元+两任驸马
&徐衡(),同治《饶州府志》卷二O《人物志·宦业》:“徐衡,字季平,乐平人。以进士业游太学,遇朝建武学,慷慨读孙吴书,中武举第一,授右班殿直知晋宁军驻吴保寨。受知太原帅许几,荐擢右职。”[2]退休居故里塔前下徐村,该村尚留有纪念徐衡的明建“世科”牌坊和清重建徐衡旧居“仁寿楼”,楼名为宋高宗赵构赐额。
但同治《饶州府志》卷十七《选举志四·武科》不录其名,只载其为崇宁五年蔡薿榜进士,与正德《饶州府志》等记载不符。徐衡应该是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霍端友榜文进士,三年后的崇宁五年(1106年)又考中武状元。
1118年徐衡任江南东、西两路廉访使时,遇沿江水灾,百万生灵处于危难之中,负责赈灾的徐衡及时组织军民抢救,安抚灾民,因身体力行且措施得力,被封武翼郎,并被徽宗招为驸马。累擢江东提刑,转提点广东刑狱,升转运使兼按察使。南宋后转任康州防御使。
南宋榜眼、余干(今属万年)籍礼部尚书李伯玉有诗《挽徐衡》:胸次恢恢百万兵,文才武略冠群英。挽弓破筈状元锐,擒寇功封使者荣。两尚皇姬升帝眷,一颁皂纛出神京。追思八字君恩重,銮驾虽无如朕行。[12]诗中“筈”指箭尾,“破筈”指后一箭射中前一箭箭尾,可见射术之高超;“追思八字”不知是哪八字,想必内有“如朕亲行”。
“两尚皇姬”,看来徐衡不仅是驸马,而且是先后娶了两位公主。周腊生教授《历代状元知多少?》称历代状元中有3个特例:“状元皇帝1个:西夏李遵顼;名副其实的状元驸马1个:唐代的郑颢;真正的女状元1个:太平天国的傅善祥。&”[13]显然其中没有计入武状元。
六.程瑀——又一位释褐状元
饶之浮梁县有谶语云:“青山圆,出状元。”邑人程瑀尚书在上庠,累为优等,而尚未登第,尝寄诗与乡人云:“试问青山圆也未,不应久负壮图心。”明年,公试上舍,为第一人14
青峰山,在浮梁县治东。古谚云:青峰脚下圆,浮梁出状元。”宋程瑀读书其上,有诗云:“为问寺前圆也未,不应又负壮图人。后果为上舍魁。[15]
宋程瑀读书其上……后为释褐第一。
臧瑀”,列在徽宗政和六年(1116)上舍及第11人中:【臧瑀】饶州鄱阳县人。政和六年中上舍及第第一人。(《宋会要·选举》二之一四《进士科》,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徽宗》,宋李皇《皇宋十朝纲要》卷一五《徽宗·进士》。)[11]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沈晦榜进士名单中:【程瑀】字伯寓。饶州浮梁县人。宣和六年登进士第。累迁兵部侍郎,进兵部尚书。力沮和议、出知信州。[11]
381&程瑀,字伯宇,饶州浮梁人。其姑臧氏妇,养瑀为子,姑没,始复本姓。少有声太学,试为第一……17臧瑀”
“号释褐状元”,俗称状元而严格说不是状元。当时三年一贡举,而政和六年不是进士科考试年,当然不会出状元。
程瑀力排蔡京之党,尤为有功于名教。17
七.何涣——隐居著述的状元
何涣为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辛丑科状元,生卒年不详,官承事郎,太学博士。近年有永康人到余干,据余干何氏族谱研究认为:何涣为徽宗朝丞相何执中孙,其父由浙江龙泉迁永康再迁余干。
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五《宋登科记总目》等多部史籍记该年状元是何涣或何焕,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徽宗》记“涣,永康人”,明朱希贞《宋历科状元录》同,各种《历代状元榜》多取此说,但新旧《永康县志》和永康《何氏宗谱》均无此人记载。此外有四川说和江西余干说,余干县志、饶州府志、江西通志选举志都记何涣为余干籍状元,而只有《余干县志》有何涣事迹的记载,康熙、同治《余干县志》均载:“何焕,习泰乡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第一,以文章名于世,所著有《四书注解》。”[18]故学界现大多转取饶州余干说。
《余干文史资料·人物传记》记录更具体:“字潜庵,习太乡(今社庚乡)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第一(廷试第一名,即状元)以文章名闻于时。北宋亡后,誓不出仕,在九龙岗构筑书斋,专心著述。著有《四书注解》。”[19]
何涣籍贯起争议,最重要原因是他中状元几年后的靖康年间(1126—1127年),金兵南侵,北宋灭亡,战乱后档案散失,而何涣后来又隐居不仕,其名不入正史记载。
何涣榜进士630人很少名人,但有一位鼎鼎大名:弋阳人陈康伯,后来奉孝宗即位,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丞相)。
八.朱虎臣——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状元”
&朱虎臣,号武伯,浮梁人。《宋诗纪事》收《饶州府志》中程元祜所作的《赠朱童子虎臣》,诗有题注:浮梁人,年九岁,绍兴间武殿试,十二矢中九的,讲《孙子兵法》、《诸葛八阵图》,赐金带武状元,补承信郎。[20]
看看这首诗如何夸赞神童朱虎臣:“我闻汪錡生列国,能执干戈卫社稷。孺子可教繄复谁,张良授书为帝师。寥寥厥后不复继,棘门老将反儿戏。迩来忽得朱虎臣,九岁知兵及古人。仆姑十上九破的,玉帐七书咸诵臆。垒石布作常山蛇,指陈八卦横复斜。天姿安勇亚二子,脑脂壮士应羞死。虎生三月定欺牛,勿谓渠小将何求。志在奇功平祸乱,自许多多口益辨。欲造天阍试所长,中兴君相正明良。拔萃为将上不惜,好奖此郎明劝激。凌烈九岁初无谋,犹呼虎子封亭侯。观君头颌合食肉,胆大于躯早惊俗。皇家佑武喜逢时,洗眼行看得意时。”[20]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二、《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八记:[绍兴二年壬子(1132年)]
三月二十二日癸丑召童子朱虎臣、朱端友兄弟试于内殿。“童子朱虎臣,七岁能诵《七书》,排阵步射,与其兄端友偕来。上召对于内殿。端友以诵经子书赐束帛,而虎臣为承信郎”。[10]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八《童子科》:“高宗一朝,童子求试者三十有六人,授官者五人:万顷、彭兴宗、张揉、朱虎臣、刘毅……唯朱虎臣者,能排阵、步射及诵《七书》,故补承信郎。
……虎臣,浮梁人,既召见,又特赐金带以宠异之,此亦前所未有”。[6]朱虎臣确可称童子科中最出类拔萃者。
不论是7岁或9岁中状元,不论文武,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大概也只会出现在开童子科、喜欢揠苗助长培养神童的宋代,而宋高宗赵构南渡之初人才又特别缺乏吧。唐宋童子科考试,主要针对十岁以下儿童,考记诵默写儒家经典,童子科中武科是极少的。
不过,童子科第一,一般并不称为状元,毕竟他并不与成年武科举子一同比武试策。打个比方:只有全国高考统考的第一称状元,而朱虎臣是全国少年班考试的第一,不是一回事。通考所记“赐金带”也只是武科进士释褐的常例,并非只赐武状元。
如果童子科第一能称状元,那以出“神童”著称的饶州,宋代的状元就数不胜数了。
九.赵汝愚——拜相封王的“同状元”
赵汝愚是余干县城西街人,他是宋太祖赵匤胤后裔,皇室宗亲,其祖父因到余干监理酒税定居。1140年出生,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当年礼部(省)试省元为何澹。那年是很有政治抱负的孝宗继位五年第一次殿试,制策问的是移风易俗、富国强兵,殿试时虽然孝宗极赏识汝愚,但排第一的赵汝愚最终是榜眼,而状元授予福州人萧国梁;原因是宋朝制度“锁厅人(宗室、有官)不为状元”。可以说,汝愚不是状元,实际排名却本在状元之前。虽如此,《宋史·赵汝愚传》仍错记汝愚为“进士第一”[17],现存清代几版《余干县志》纠正过来,记为“宗室进士第一”[18];但1991版《余干县志·大事记》,记“乾道二年(1166年),县城西门人赵汝愚擢进士第一”[21],卷三十六之《赵汝愚传略》也称“赵汝愚被擢进士第一”[21],又错回去了。
《宋会要·选举》之《进士科》对此事有详细解释:“(乾道二年)五月,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萧国梁、第二人赵汝愚并补左宣义郎,第三人赵烨左郎(承)事郎,并签书诸州节度判官事;第四人陈孔光、第五人杨甲以下并左文林郎、两使职官;第二甲并左从事郎,〔初〕等职官;第三甲至第五甲,并左迪功郎、诸州司户簿尉。第三甲免试注官。汝愚本第一人,以宗室且有官,故降居次,仍与第一人恩例。”[22]
汝愚在光宗时任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等职。1194年,太上皇孝宗崩,光宗不去吊唁,国家政治危机,汝愚奋不虑身,主持辅立宁宗,升右丞相,引朱熹入朝,抑外戚权臣韩侂胄势力,后遭韩排挤陷害,贬谪永州,暴死途中,谥忠定。韩佗胄遭诛后,追封福王、周王,归葬余干县枫港乡樟木桥雕峰。著有诗文十五卷、《太祖实录举要》若干卷、《类宋朝诸臣奏议》三百卷等。
赵汝愚与堂弟赵汝靓曾在余干县城东山岭办东山书院,邀请朱熹讲学,留下“朱子注《离骚》处”、“墨池”及
“墨池亭”等古迹,也给了曹建、柴元裕等赣东北后学向朱熹求教的机会。干越八景之“宸翰梅岩”在县城西南赵家岭,是赵汝愚少年读书处。
汝愚堂弟汝靓为名理学家;汝愚子崇宪、孙必愿皆名宦。
十.李谨思——民间流传的“宋状元”
《饶州府志》记录了一位南宋末的状元李谨思,可认定是个错误。
同治《饶州府志》卷二十四《人物志·隐逸》有李谨思传:“李谨思,字养吾,余干人,幼颖悟,日记数千言。咸纯试礼部释褐第一,宋亡遂隐。著述最富,文奥古自成一家言,人尝称之曰‘宋状元李谨思’云。”[2]
同治《余干县志·人物志·忠义》基本相同:“李谨思,字养吾,万春乡古埠人,幼颖悟,日记数千言。咸纯二年试礼部释褐第一,宋亡遂隐。著述最富,文奥古自成一家言。其思宋之心,读者悲之,人称之曰‘宋状元’云。”[2]
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六第一八四七页《李谨思》条亦称:“谨思字明道,号养吾,余干人。咸淳中,试礼部,释褐第一。入元,卒。”[20]
但李谨思并非状元,余干志所记咸淳二年,并不是进士科考年;实际上同治《饶州府志》也否认了他是状元——在卷一四《选举志·进士》中,“咸淳元年阮登炳榜”列了二十九位饶州进士,李谨思列在最前,但“阮登炳榜”四字已经明白告诉我们:该科状元是阮登炳。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度宗咸淳元年,进士 人,省元阮登炳,状元同(是年,谅闇,不亲策)。”[6]咸淳元年(1265年)因为皇帝谅闇(居丧守制),不主持殿试,所以省元、状元同为阮登炳。
《全宋诗》收李谨思诗8首,其《作者简介》较为详细:“李谨思,字明道(《吴礼部诗话》作明通),号养吾,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一)授泉州推官。后归隐铭山,入元不仕。事见《江西诗征》卷二三。”[12]这里只说他是进士,没说是状元。
李谨思家乡在古埠镇中桥李家,中桥是一座南宋嘉定六年初建的三孔拱桥,就在昌万公路边的万年河上,2005年起成为“上饶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治《余干县志》卷九《进士》:“乙丑度宗咸淳元年释褐免解试同出身 李谨思”[18],这里的“免解试同出身”,应当是不需要选送参加礼部组织的进士考试,而在太学释褐——这牵涉到宋代王安石变法后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两优释褐”,《宋史·选举志三》:“
元丰旧制,内舍生校定,分优、平二等。优等再赴舍试,又入优,则谓之两优释褐,中选者即命以京秩,除学官。”[17]这种“太学上舍两优释褐”,放权于学校,虽被梁启超称为“荆公经义取士,未敢谓善制;而合科举於学校,则千古之伟论也”[23],但今之公务员考试,则又有将学聘二者分离之势。
如前文分析张相的“释褐状元”时所述,这种“两优释褐”,人数较少,一般称为“上舍释褐”而不称“礼部释褐”,“两优释褐第一名”虽“号释褐状元”,北宋末南宋初实际待遇超过状元而南宋后期待遇相当榜眼,但显然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考状元,李谨思依同治县志记只是“两优释褐”,赐同进士出身,不是真状元。
李谨思是两优释褐第一名“号释褐状元”,在同治《余干县志·艺文志》所收谢枋得《与李养吾书》中可得确证:“某惟祖宗于舍选擢抡魁视进士,上三恩数尤渥:赐笏袍大成殿下,即日受国子禄,升崇化堂与两司成众学官序爵而坐,不待亲民而入朝,固以执政宰相望之矣。”
同治《余干县志》还收录李谨思《升州学记》和《文献通考序》,后者常被史家提及。
无独有偶,铅山县有一位县志记载但查无实据的“状元”,名“李谨斯”,生卒年不详,“中状元”的时间则晚了约一百年,为元末的至正二十年(1360),但查元代状元榜该科左榜状元魏元礼、右榜状元买住,所以这位李谨斯“状元”肯定是讹传,只是不知与李谨思有无关系。
十一.汪道诚——建功边疆的一品提督
汪道诚(年),字勉旃,号砺轩,乐平县乐港镇里汪村人。其父曾中武举,但没有为官,以种田为生,也担任武术教师。道诚幼年时,在私塾读书并随父习武;长成参加劳作,以力大著称;苦练骑射,有“射无不中”之功;又多读兵书,“颇通兵家言”。同治《乐平县志》称其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年)武举乡魁,但现存有碑文称乡试第九名,十四年己巳(1809年)恩科武状元,当时武殿试考策试、马步箭、弓刀石几项,但确定名次只看外场武功。
汪道诚先后任乾清门头等侍卫、直隶天津镇总兵、云南鹤丽镇总兵、云南提督等职(提督相当今省军区司令员,但官阶从一品,与总督同,比巡抚高),带兵打仗战绩颇佳:“平生宦迹所至,无不化险为吉,中外咸称为福将。”[24]
&&&在云南任职期间,边寨土司勾结境外少数民族头人叛变,击杀官兵,骚扰边境安宁。汪道诚率精锐进剿,生擒大部叛变头目,解省审判处决,其余被俘获乱民经教化后遣散回乡,责令安心务农。汪道诚在云南六年,组织士兵屯田,积余了大批粮食和物资。凡军中士卒遇婚丧事,从中可以领取丰厚的经费,士卒皆感其德。
&&&汪道诚年七十退役还乡,著《六合长矛阵》、《抬抢演炮》等,都用插图解说。他在乐平城内建造了一座状元府,状元府坐落之状元巷今仍存。同治四年(1865年)病逝于福州,谥勤果,封建威将军(清武官正一品)。归葬乐平。
十二.张鸿翥——晚年躬耕捕鱼为生的状元
&张鸿翥(1868—1931),鄱阳县城边东湖里人,字长河,号高腾。自幼务农,后习武艺,王鸿鹏著《中国历代武状元》称其能舞三百斤大刀,拉三百斤力硬弓。清末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殿试,在123名武进士中力拔头筹,中慈禧太后六旬大寿特设恩科武状元,依例授御前头等侍卫(正三品),奉旨乾清门行走。他不仅武艺超群,也肯下功夫研究军事和学习文化知识,曾到汉阳兵工厂学习西洋枪炮结构原理及枪炮使用技巧。生当国家被列强瓜分之狂潮,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所用的大刀,上刻“忠义”、“报国”字样;曾与同科文状元张謇联名上书支持康、梁变法,以图复兴。
宣统元年(1909年),张鸿翥奉谕调任湖北参将,率绿营德安兵,兼汉阳兵械厂监造。1911年武昌首义,张鸿翥顺应历史潮流奉义旗留职,恪尽职守。民国后辞官回乡,寓住鄱阳东湖之滨,布衣草履,灌园捕鱼,亲自挑担上街叫卖,保持农民本色。
上饶市纪委编《千秋风范》一书有文称张鸿翥为“末代武状元”[25],实际上,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在《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仍上“停罢武科”议,1901年7月起才宣布停废武科考。在张鸿翥之后,武状元还有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武国栋、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年)&张三甲&;&“末代武状元”应该是张三甲。而文进士的最后一科是1904年甲辰恩科,状元刘春霖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1906年诏停科举。
十三.总结
据以上考证,真正的饶州籍状元,实际只有6位:其中文状元2位——鄱阳彭汝砺、余干何涣;武状元4位——德兴舒贺、乐平徐衡、乐平汪道诚、鄱阳张鸿翥。有六位地方文献记载的状元不是真状元,出错原因,主要是把宋代两优释褐第一、童子科第一当作状元。
此外,在进士考试礼部试第一的,宋代被称为省元,明清被称为会元。经对照各种文献,饶州还有南宋淳祐七年(1247)的省元乐平马廷鸾,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会元乐平程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会元浮梁金达,但他们都不属于我们所说的科举考试状元——贡士殿试一甲第一名或无殿试科礼部(武科为兵部)进士考试第一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之家张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