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最后一个皇帝和中国为什么有人喜欢当皇帝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为什么法国有资格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按投票排序
历史上法国如何成为五大流氓的往事儿咱就不提了,就说说现在吧,看看它凭什么维持五大流氓的地位。 核武器、核航母神马的高精尖的东西我就不扯了,就扯扯最常规的陆军吧。这里先问个问题:各位觉得非洲一共有几个能随时拉出营房上阵的野战师? 看着非洲各国纷纷扰扰、军阀混战,怎么着也得几十上百个师吧? 非洲究竟有几个师的番号,我也不清楚。不过以中华民国军阀混战之下几十个军、几百个师面对日军十来个师団几乎没什么招架之力的历史经验来看,假设非洲有一百个师的番号,里面有十个能打的就不错了。这里我也不兜圈子了:非洲能随时拉出营房上阵的野战师远远少于十个,只有「一个」加「半个」。 「半个」野战师是南非国防军(前南非防卫军)。当年的南非防卫军可谓是打遍非洲无敌手,甚至在安哥拉丛林里跟古巴人硬碰硬地干过。今日的南非国防军,虽说战力已经严重下滑,但对付各路军阀勉强还算凑合,仍在非洲一些地方承担干涉任务,姑且算半个野战师吧。 除了南非的这「半个」野战师,每当非洲某国局势出现动荡,「一个」野战师就该出马了:法国外籍军团。法国手里的这只机动部队,可谓是非洲大陆的定海神针,时至今日仍驻扎在中非、马约特、乍得、科特迪瓦、加蓬等地。亚、美、欧、非、澳,地球上总共就这么几片大陆。就凭维持非洲治安离不开它这一条,法国也有资格坐在五大流氓中间。引申开来讲,为啥米帝能在五大流氓里排老大?前不久去了趟人民观察家的小别墅,督公提到了一个概念,「天子六师」。历史上,周王朝靠着「周六师」和「殷八师」维持着统治秩序;今日,米帝手里恰好也就十来个野战师(包括海军陆战队),能随时拉出六个重装野战师投入到全球热点地区,这正是米帝独步天下的绝活儿,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督公又提到,米帝M1系列主战坦克产量已在万辆左右,而中国自59以来的坦克加起来差不多也就这个数。我当时插了一句,「万乘之国」。能在主战坦克「数量」和「质量」上同时跟米帝较劲的也就只有前苏联了。可见「超级大国」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今日露西亚账面上的坦克也只剩下2K台了,机动部队只剩十来万人;中国万岁军这样的甲等集团军可以算一个重装野战师,可惜缺乏战略投送能力;英国就不提了。)最后督公总结道:「使天下无有米帝,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欧罗巴若是无法妖,当不知是群龙无首,还是无头苍蝇乱闯。前殖民地时代,法妖就是欧洲陆权的实际话事人。后殖民第时代,德意志崛起,但是法德依然是欧洲陆权的两块板。法德矛盾,是欧洲从19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大陆上地缘矛盾的母题,两次大战西线战场,德意志对于法妖的征服欲,一定程度是军事冲突解决这个母题的最简单的手法。从结构来说,法德的地缘态势一直欧洲的主轴。二战法国的败退命运战术上从消极外交开始。历史上,从自身第二帝国时代的内政不稳,以及外战失利,延续到第三共和国期间,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殖民地问题,以及金融资本势力,工人运动在温和派和激进派交替执政期间产生的内耗,使得从第三帝国初期到一战,法国一直是追赶者的角色,一站获得了惨痛的胜利,但并没有谋得太多利益,1930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本质是殖民地时代末期,靠着宗主国赎养政策成长的法国借贷业的泡沫和自身工业体系的不完备开始,二战前其实就没有积累下太足够的战争潜力。故而,二战法国的失败不仅仅在于军事上。但是这些并没有改变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的"两块板"格局,故而法国在二战被德军快速占领一定程度上算是一个“事件”而不是“趋势”。故而战后的政治博弈中,丘吉尔是乐于重新拼凑回这两块板的,聪明的戴高乐在由于被排除在雅尔塔之外,与美国北非方面不和(当时法国尚未完全光复,戴高乐还没去香街卖萌)的情况下,也意识到了英国在战后格局上可能的考量。故而,战后入常一定程度上,丘吉尔帮了不少忙(杜鲁门主义在入常上倾向法国是后来的事情了,开始罗斯福的态度相当暧昧),甚至在法国遗留的殖民地问题上(为了不被瓜分)也做了些努力。当然这和本身依然是继承殖民时代陆权大国的欧陆一块板这个地位是分不开,就回忆录来说,丘吉尔还有不小”恐苏“情结。。当然,此时丘吉尔虽然已经预言到未来的美苏格局,和大不列颠的衰落,但是依然认为英国现时是有和美国一样的话语权,并能至少得到美国的认可。故而,从地缘上来说,法国入常是将欧洲”一块板“拼回去,而法国的地缘关系,在二战初期,和后来的盟军反攻,一直都是天然的”反德“前线,欧陆陆权的平衡基点。而目前而言,法妖有没有履行好一个大流氓的责任呢?严格来说是做到了,法国战后,从戴高乐到继任者,首先解决的是非洲殖民地问题,这既是法国的家务事(殖民地的政治动乱,民族主义,以及带来庞大公共开支,以及,也是战后秩序中,对于不大起眼的非洲,做一个补遗。非洲殖民地脱离法联盟独立,以及法国对于前殖民地的补偿,援助,以及继续以”独立姿态“履行前宗主国义务——外籍兵团和法地中海舰队对于非洲事物的军事干预。这算是,法国履行大流氓职责的一个方面。其次,是继续发挥两块板作用。法国在黄金三十年前是戴高乐主义执政,希求某种独立姿态来进入国际社会,虽然当时的国力并不丰厚。而西德对外低姿态的外交姿态寻求二战遗留的地缘问题,并求得某种意义的合作,再加上黄金三十年前,马歇尔计划对于大部分欧洲国家在制造业上补偿性投资,使得欧洲机器开始慢慢运转,欧洲需要一个经济协议来保证欧洲内部低成本,高效率的经济流通,首要是制造业的口粮--煤炭,其次是欧洲内部高效的交通运输。于是,法德在这个时候碰头了,法德矛盾也在这个时代在两个伤痕累累的好基友的互相微笑下,暂时被排除,一个一个又一个的欧共体经济协议在法德轴心上重新建立起来,伴随着铁路系统的整合,和商贸体系的整合。这样算是法妖做的一个贡献。。以至于现在,虽然法国经济滞缓多年,依然保持着非常独立的制造业体系,科研体系,以及军工体系,以及欧洲”表面上“政治上的话事人,以及欧洲政策的风向标,法国内部发生的事件,无论是宗教冲突还是极右翼崛起,都是欧洲主流政治旋律的前奏。。故而,为稳定了一个动乱的非洲出了力,又和老基友重新拼会了”两块板“,这个常任理事国还是有一定贡献的。。虽然我很喜欢黑法国。。
1946年,世界领土最大的三个国家是?1 苏联? 不好意思,苏联确实很大。但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更大!!看这个,当年的大英帝国曾经有34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覆盖地球25%的陆地面积2. 加拿大?这回确实是苏联了。3.中国?美国?加拿大?连错三次。正确答案是:法国!!法国的领地在在一战后达到1234.7万平方公里(很好记啊)虽然跟英国还有差距,但也是一方豪强了。想想看中国领土也到不了1000万平方公里。上图展示一下。法国的殖民帝国曾经建立了两次。法国的殖民帝国曾经建立了两次。第一次,图中的绿色部分,北美与印度。在的七年战争中,法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割让给英国了)所以十几年后,北美十三州屌丝们要独立,法国落魄高富帅总算找到了报仇的机会,出钱出船出兵,总之一定要恶心英国。200万人口,经济畸形,部队各自为政的北美十三州居然让1200万人口,经济强劲,部队训练有素的大英帝国承认独立,没有背后法国高富帅的支持,怎么可能??当然这段黑历史美国人一般不提。法国尽管成功的恶心了英国,但是自己内部问题也很严重了。因为出钱出得太多了,王室欠了一屁股债,于是又想加税。很不幸,市民对此很愤怒。于是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于1789年,美国独立的6年之后,以攻占某个监狱的形式开始了。剩下的事情教科书上都有交代,这里不再赘述。重点是,最后一个叫 波拿巴 拿破仑 的科西嘉小子当上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皇帝是个军事天才。而当时的法国乃是欧陆人口第一大国(不算半欧半亚的俄罗斯),工业能力也就仅次于对面的英国。那年代的工业其实主要为军事服务:为了步枪,要有通用零件与工业管理,为了火炮,要有冶金工业与火药配置,为了战舰,要有造船工业与航海技术。捎带提一下,那时候轮船火车刚刚出现,尚未普及。皇帝带着他的大军横扫欧洲。于是欧洲成了这个样子。大家可以发现,皇帝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准确的说,是欧洲大陆用拉丁字母的区域。但可惜还有两个恶棍,一个是英国,一个是俄国。很不幸,皇帝在远征俄国时失败,实力大损。1813莱比锡,1815滑铁卢。皇帝最终战败,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小岛。而法国在欧陆军事称霸的历史,也到此结束了。大家可以发现,皇帝几乎统一了整个欧洲。准确的说,是欧洲大陆用拉丁字母的区域。但可惜还有两个恶棍,一个是英国,一个是俄国。很不幸,皇帝在远征俄国时失败,实力大损。1813莱比锡,1815滑铁卢。皇帝最终战败,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小岛。而法国在欧陆军事称霸的历史,也到此结束了。上面说了一堆,跟题主原问题似乎毫无关系。但牢记历史才能洞察未来。这段历史决定了法国在二战结束之前的外交政策---跟随英国。法国在三十年战争兴起后,其自我定位很明确:欧洲霸主--》欧洲大陆唯我独尊。而海峡对岸英国对欧陆的政策也很明确:离岸平衡--》欧洲大陆决不可有霸主。因此两国之间矛盾不断。七年战争是英法两国在第一波海外殖民地扩张中的总决赛。拿破仑战争,可以视为两国在其国际定位下产生的百年恩怨的最终摊牌。然后这两次对决的结果很明确---》法国都输了,输得很彻底。即使复盘也没啥么胜机。再一再二不可再三,法国人也输不起了,再输巴黎都留不住了。老思路得改改了。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法国不再与英国展开全面竞争,承认英国的势力范围,并在大多数国际事务中跟英国保持一致。换句话讲,不当霸主当跟班。跟班的主要事迹:1854年,英法介入俄国的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当跟班的好处:英国占东非,于是法国在西非殖民,拉了好大一片地(可惜都很穷)英国占印度,于是法国去印度支那,从清帝国偷了越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中东,于是法国分来了叙利亚与黎巴嫩。第一张图中的蓝色部分,也就是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的领地,均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前半叶被夺取的。由于避免与英国直接冲突,法国没有错过第二拨瓜分殖民地的机会。而对英国而言,一个合作的法国比一个对抗的法国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有法国这个支点在,欧陆即使再出现一个霸主,英国也有主动干涉的机会。于是二战打完了,联合国这个组织要成立了。于是英国把多年跟班法国拉进了联合国安理会?不好意思啊,前面铺垫了那么多,但我确实没找到英国把法国拉进五常最后一席的直接证据。所有中文文章关于这一事件的说法均没有给出引用或者链接。但英文维基中确实有罗斯福提议巴西成为第六个常任理事国的记载。如果是这样,可以想象英国在巴西与法国之间会做出啥样的选择。最后总结法国当上常任理事国的资格:1. 工业实力足够。2. 领土面积够大。3. 1与2 的推论:历史上曾经打遍欧洲大陆,以后也有能力控制欧洲局面。(按照当时的设想,英国控制南亚中东局面,中华民国在不远的未来控制东亚东南亚的局面)4. 跟英国关系够好。当然现在这样子,估计大家都没想到。也就美国还是联合国创建时的那个美国了。
不敢苟同书记的言论,至少是那句不让法国当头,那就必须让德国进五常,否则欧洲群龙无首,等于是苏联案板上的鱼。”那么说来似乎法国进入常任理事国是阻止苏联似的。但是事实上,苏联是抵制中国加入常任理事国的,但是耐不住罗斯福的压力,同意了中国的地位,而此时,四个被基本确定的常任理事国里,英国人和美国人一个裤腿,当时的常凯申肯定也是跟美国人不会闹矛盾,搞了半天4个常任理事国,就苏联一个对三个了,苏联人肯定不干,所以要求加个制衡因子,就是桀骜不驯的戴高乐政府。===================================================================事实难料,造化弄人,斯大林和罗斯福哪个会想到,当初他们支持的伙伴都是现在这个模样。
往大里说,1945联合国成立时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就是当时法理上领土最大的五个国家苏联美国中国不用说伦敦理论上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英联邦的首都法国呢,还有印度支那以及非洲那一大片,还没算黎巴嫩这些势力范围呢往小里说,从二战中期往后,法国人的战斗精神一直还是不错的。说到法国人的战斗力,怎么没人提砥平里呢,志愿军横扫朝鲜半岛的势头就是在这个小村庄被法国人止住的。随口扯两句,有空认真填坑
给个简单的答案:宏观政治层面:1、虽然在二战中被灭国,但法国当时仍然(至少是名义上)拥有亚非拉非常广大的殖民帝国,是世界上排名前五的大国。2、法国是二战的战胜国,法国是欧洲传统上的主导国家,没有法国很难处理好欧陆事务(仅凭英国在欧陆的发言权是不够的),所以英国是支持法国入常的。3、苏联知道法国是个刺头,所以虽然肯定不喜欢戴高乐,但由于能预期到法国在安理会不一定会跟着美国走,所以也不会特别花大力气阻拦。微观政治层面:3、对于美国而言,在安理会中多一个常任理事的盟国是有利于对抗苏联的(同样地原因也解释了中国为何能成为常任理事国)。当然,美国领导人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思考相对也比较理想主义一些,美国还曾经提出过增加南美洲代表巴西的意见,但是被其他大国否决了,原因应该是怕过度分散权力。同理,美国提出建立制度化的入常制度的意见也被否决了。4、戴高乐是个“大法兰西”情结非常浓厚的领导人,他在任何方面都极度要求提高法国的地位,这让英美等国非常头疼但又毫无办法,不得不考虑他的要求。考虑到二战期间法国政府抵抗德国的糟糕表现,以及二战结束后第四共和国的混乱状况,戴高乐在种种不利情形下依靠个人威望和奋斗精神,为法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话语权和实打实的国际地位,实在称得上是法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领导人没有之一。总之法国入常没有碰到什么特别的政治忌讳(苏联、美国),相反有足够大的后方推力(英国),以及更重要的,主观动机(戴高乐)。
你吃了5个馒头饱了,不能说第一个馒头是白吃了,其实第一个馒头作用最大。虽然法国在二战第一个倒下,但毕竟是反德联盟的发起人,英苏美的道义含金量还真的没法国高。几百年来欧洲安全的支柱一直就是法国,德国崛起还没100年,英国一直扮演搅屎棍的角色,不让法国当头,那就必须让德国进五常,否则欧洲群龙无首,等于是苏联案板上的鱼。你觉得法国入常是抬举,人家自己可不这样看。要知道200年前法国还是文明世界的中心,被英国德国和美国超过都是没多久的事情,情况颇类似西方看中国和中国人看自己。人家有核武器,有国土,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技术比中国要高不只一个层次。法国在冷战高潮背叛北约,自立山头,如果不是有一定把握,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您可能没意识到法国历史上曾经多么逆天。法语曾经的地位就等于今天的英语,甚至更高(因为现在还没人吹嘘英语是最美的语言)。光这一条,就足以反映法国曾经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了。
由于最近的法国《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事件法国成了现在世界的焦点所在,这起恐怖袭击暂且不说,法国政府官方之后的表态很值得分析。法国不但组织了370万人的大游行,更是法国总统奥朗德带了全世界四十多个政要带头走在了游行示威的最前列。···········这里就能找出法国进入联合国五常的缘由。法国之所以能在二战中那么渣的表现后还能进入联合国五强,我认为原因有三个;一、法国仍然十分强大的综合国力。戴高乐和法国广阔的殖民地可不是虚的。二、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这个可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老把戏了,只是这次对象不再是德国而是苏联三、法国是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发源地,是西方社会政治理念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第三点我觉得是极端重要的。有人说当时的中国的国际地位高于法国,这是在逗我吗。一个虽然搭上了战胜国胜利战车但仍然被全世界公认为贫穷落后的东亚国家,一个虽然暂时落魄但瘦死骆驼比马大的文化强国。自由平等博爱和思想启蒙运动都发源自法国,说起自由女神人们都马上想起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但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可是法国赠送的,就像美国的独立战争可是法国志愿军大力抗英援美的。说起当代政治民主必会提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可是同时期的海地也有过独立战争也发表过独立宣言谁曾记得···········现在没有多少人记得海地这个小国的独立宣言,而十八世纪的世界也同样没有多少人记得小国美利坚的独立宣言。而当代的政治民主理念当代西方自由平等理念主要是来源于法国大革命的激烈振荡。而高卢雄鸡的骄傲也从路易十四黎塞留拿破仑戴高乐一脉相承,就如同戴高乐所言:法国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就不称其为法国;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称其为法国。 拿着二等车厢票的戴高乐仍然不愿低下高卢雄鸡的头颅,现在的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好像想凭借此次事件追忆拿破仑的荣光。  奥朗德终于能比前任逗比萨科齐更露脸了一会···············奥朗德终于能比前任逗比萨科齐更露脸了一会···············巴黎是世界的首都,我奥朗德则站在世界的巅峰。巴黎是世界的首都,我奥朗德则站在世界的巅峰。霸气外漏········霸气外漏········英国佬小弟,我才是欧洲老大英国佬小弟,我才是欧洲老大英国佬不听我的话就得罚你站在墙角去,还是我的德意志爱人和非洲小弟最亲切········英国佬不听我的话就得罚你站在墙角去,还是我的德意志爱人和非洲小弟最亲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两战死敌生死相许····················这么浪漫这么傲娇这么威武雄壮的高卢雄鸡还敢不给我前五把交椅,信不信我啄死你、啄死你、啄死你········
题主可以去玩一下P社四萌中间那两个,欧陆风云4和维多利亚2,可以选选法国附近的普鲁士,西班牙,荷兰什么的,感受一下法妖的强大。
不说大的科技文化,英国上等餐桌的词汇大部分都是法语的。有个纪录片是写二战前端的,法国和英国在海岸线保护上你来我去的纠结。法国这个在欧洲地理位置上最好的,占得最好天然资源的国家,自然而然的会成为常任
运用排除法,美苏肯定是常委,板上钉钉,英国是战胜国也肯定没问题,但是西欧不可能让游离于欧洲大陆,历史上常当搅屎棍子得一个岛国做他们得代表。然后欧洲大陆上得大国,也就是法德意西,德意是战败国肯定不行,西班牙已经独裁化了,也肯定不行。排除掉北欧中立得瑞典,剩下的也就是法国了。同样得情况发生在亚洲,当时还没有印度这个国家,泰国在战争中与日本暧昧不清,再说体量也不够大,剩下得也就只有中国了。
没有地缘政治理论指导,大国充其量就是一个膘肥体壮的流氓。二战以后的政治格局是日本(海权,英国前盟友)、德国(陆权)已经衰落。英国(海权)、中国(陆海权复合)、苏联(陆权)惨胜如败。美国一家独大,如日中天。在一系列问题上联手老三苏联灭英国的势力范围,最后逼着英国解散了英联邦经济一体化组织。战前美国还是世界第二,战后美国还是世界第二,美国处心积虑的排挤英国,用了很长时间才打到杯酒释兵权的目的,当时的英国早就没有了德国出兵波兰宣战纳粹的豪情,只能默默忍受日不不落帝国的日落。美国还是底气不足,所以美国找了一个拍手党,那就是中华民国,因为都是陆海权复合的国家,有很多利益和价值是互通的。注意前面英国也长期和日本结盟 !!!还是因为海权共同的国家利益。英国极力反对,苏联也是极力反对,甚至和美国沿长城划分了中国势力范围。最后中国逆天崛起打乱了战后大国一致的均衡局面,这是后话。所以当时的美国极力要求让中华民国入常,英国极力反对,但美国说:反对无效。作为条件之一,英国不情愿的采取了下策,那就是也拉了一个拍手党,用于制衡美国在董事会的多数席位。美国迫于无奈,做出妥协,道理很简单,假如能不通过战争就继承英国的世界霸权,那是最好的,所以斗而不破就让法国入常了。但后面的事情完全就不按剧本演了,法国要崛起,结果在印度支那遇见了中国崛起,于是法国崛起失败。而美国殖民地最少,所以提出了符合自己利益的全球化,公开和私下支持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戴高乐的地缘政治。戴高乐想自从拿破仑大帝以来,法国也是世界大国啊!现在怎么混成英国的跟班,陆军打不过德国,海军打不过英国、美国,照此以往下去,可怎么办啊!于是法国地缘政治学家(雷蒙)建议戴高乐:为了巩固自己的海权和陆权,法国要造核武器!为此法国不惜和英国、美国翻脸,最后退出北约。由于法国有了核武器,德国发现法国有实力、有资格和自己成为盟友了,于是亲美的(西)德国总理施密特反向调整了德国的国家战略,开始全面亲法,刻意拉开德国与美国之间的距离。为法德经济、政治、金融,甚至是军事同盟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于是法国又诞生了新的地缘政治学派,以拉克斯特为代表的区域地缘政治学浮出水面,意思就是美国可以主导世界,但不能主导欧盟,你们看的是不是个病句,其实不是。德国主导欧盟一体化,法国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于是法国开始构建自己经济一元的地中海湖,结果英、美、德反对,连卡扎菲都跳出来反对。法国真的是无奈了。真的是醉了。真的是怒了。真是给脸不要啊!打英、美、德法国不敢,打卡扎菲还是可以的。要知道法国的本质还是帝国!!!请你们不要不把豆包不当干粮!!!法国要造核武,英美苏反对,谁支持法国?!?!?!厕所那头说了一句:雷锋。奥,错了答案是:中国。因为中国也想成为五无核,所以需要法国带路。核烟花的美,是你们这群爱好和平的家伙永远不懂的。以上就是法国为什么是五常的原因。入常简单,维持难,SO法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又作出了很多努力。
联合国是二战的产物,是二战战胜国为维护战后国际秩序而成立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是二战五大战胜国,中法有点被拉进来凑数的嫌疑,但当时也没有比中法更有资格的了,难不成让荷兰、比利时来吗?战后日、德、印等国家一直想改革联合国宪章,但由于五大国的反对和其他国家的顾虑,一直未能改革,五大国的特殊地位也就一直保留至今
当时法国在非洲和东南亚可是有整片整片的殖民地呀,不是现在局限于欧洲一隅。
二战中法国在德国的闪电战之下仅仅坚持了6周就投降了,成为了德国的附庸,称为维希法国,此后法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就是德国的小弟。不过万幸的是敦刻尔克撤退之后,法国将军戴高乐带领逃到英国的法军成立了所谓自由法国的流亡政权,所以法国在二战后才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免遭战败之后的赔偿之类的,不过其国际地位肯定是大大降低了的。和法国相反,当时的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却大大增加,一来中国在二战中始终没有被击败,并且将日军陆军主力拖在中国战场,这不仅为苏联解除了被两面夹击的后顾之忧,也为英国在东南亚战场减轻了压力;二来有法国这样的猪队友做对比,特别是二战后期中国不但收回了列强的治外法权,还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影响力大大增加,国际地位是在法国之上的。这是题外话。不过二战后的战胜国当中,除了美苏英中之外,还真没几个国家能和法国的实力相媲美,毕竟法国是老牌的欧陆强国,两次大战的战胜国,纵观战后世界各国,欧洲的国家基本已被打烂,亚非拉大部分国家还是殖民地,所以要出来第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得是法国。不过问题来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一定要5个啊,4个也是可以的,甚至3个也是可以的。为毛中法两国能混进去?简单说中国,中国在二战中是美国的铁杆小弟,以美国马首是瞻,在加上国际地位也够,美国觉得需要在未来的安理会中增加自己的声音,毕竟俄国人没什么盟友,这样无论啥时候铁定有两票是自己的,所以就拉了中国一把。而法国,能混进来英国人是出了大力的,二战让英国人国力大大衰落,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 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 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让英国人力不从心了,它迫切的需要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得足够的发言权,而美苏两国实力强大,做事肯定不会顺着英国来,中国和英国也是互相看不顺眼,远的鸦片战争不说,近的在二战中英国和中国在远东的配合就不是很默契,所以把法国拉起来就是一个实际的选项,而二战刚结束的时候,大英帝国的余威还没有散尽,所以法国也就混进来了。PS:二战后英国支持希腊抵抗共产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力不从心(最后被迫把抵抗义务交给美国)以及后来英法支持以色列入侵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的失利终于让英国认识到了自己的斤两,最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殖民地不断减少,大英帝国也就轰然崩塌了。几十年风云变幻,现在的英国基本上就是美国的小弟了。反而法国能够和德国完成和解,顺利摆脱了美英的控制,以法德为核心加强了欧洲的凝聚力,直到现在欧盟在世界上影响力举足轻重,作为欧盟主导国家之一的法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不容忽视。嗯嗯,脑洞大开,个人的看法。
因为美国把中国拉进安理会,英国觉得孤单所以拉上了法国,从这个角度说,法国该感谢中国。
其实都是为了对抗苏联,如果是49年以后成立联合国估计都没中国什么事,当年拉中国入常时还是kmt政权,进去就是为了对抗苏联的
从政治上说,作为五大流氓,肯定要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这个呢就要求常任理事国不是1945年正在阔就是祖上阔过,而且安理会是二战胜利者的同盟国定的,那肯定流氓也要从同盟国这边选,有贡献者优先。美英苏是肯定要进来的了,中国也因为祖上阔而且在二战中扛住了日本进来,接下来还剩哪个政治中心没代表呢?没错,就是欧陆,欧陆传统也就法德两个国家比较吊,德国作恶多端,惹得人民怨声载道,直接剔出候选人名单,法国进来也就顺理成章了。外交上,在二战中虽然法国身体很诚实,但那是元首霸王硬上弓的结果,法国的嘴上肯定是说不要的,而且说得很大声。什么敦刻尔克大撤退、戴高乐演说、自由法国、反法西斯联盟,戴高乐硬是凭三寸不烂之舌让法国不至于亡国,而且在没能做出什么实际行动的情况下硬生生让法国成为了反法西斯的标志性国家,战后美英苏需要一个这样的正面形象,英苏也可以以此冲淡美帝及其小弟的投票权,拉法国一把也合情合理。文化上,历史法国就靠着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等赚足了知名度,听起来就很有宣传作用,拉法国进来也符合人民大众的观念,这也是文化输出的功劳。之后的几十年里,法国也不算丢了流氓的脸,国力依然发展到欧陆顶尖,核技术先进,平衡欧洲势力;维持非洲治安、送钱给非洲收拾祖上殖民留下的的烂摊子;懂得看脸色,比如中国恢复常任理事国席位时美国做样子反对下,英法也心照不宣地投个赞成票,大家还是相亲相爱。简单来说该干的事法国都干得不错,是一个称职的五流氓成员。最后给法国人洗个地,电视台做个节目纪念一下广州湾解放,于是采访街边的老伯们,想要借他们的口谴责一下侵略者。结果老人们交口称赞法国人的统治,什么治安稳定、经济繁荣、清洁卫生,远胜其他政府管理的时期,节目出来市领导知道之后脸都青了。
1968年起又多了一个原因:第五个氢弹试验成功的。到现在为止第六个还没出现。如果没有氢弹会怎么样?答:以法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政策,一定会开发出氢弹来。如果没有氢弹,说明法国没有当大流氓的软硬实力和意志,被踢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有例子的:蒋记民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喜欢法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