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鲁迅的文章有什么报刊

湛江晚报·数字报刊
第11版:观点
还有“鲁迅文学奖”?
  看到《纪委书记车延高获文学奖遭多名诗人批评》,笔者一愣,原来还有“鲁迅文学奖”!  再看到韩东、丁帆、雷抒雁等的评论,觉得几位实在不值得多费口舌,那种嘲笑大众智商的句子也能够叫做“诗”?  2007年,上海伊湖水写“王小丫”的“羊羔”被告上了法庭,而如今写“徐帆”的“羊羔”成了齐天大圣,二者水平如何,读者自可比较,只是春晚不必演了,热闹已经足够。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辩来辩去,笔者愈发觉得拧巴,怀疑此地无银。百度一把“陈崎嵘”,得到的结果除了一对官衔,后是“曾出版《中国历代人才诗选》,主编《中国小商品城纵横观》”。  至今记得1978年入大学后每年评短篇小说奖的日子,记得1998年4月,李贯通兄小说《天缺一角》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奖大家举杯同庆的日子,彼时评委没有评,大学校园与全社会早已评定,杂志在寝室与教室争相传阅。  现在,评委自己都得奖,写诗5年就得奖,此奖的“大跃进”性质以及质量还用得着评论吗?  哈哈,连“我来的时候一朵荷花没开/我走的时候所有的荷花都开败/”我等都“完整理解”不了,我们只能够说:约翰·唐恩出现了、庞德出现了、李金发回来了。  当年忝列“青年诗人”的笔者在课堂上讲过“从朦胧诗到新生代”,曾经引用过二十年前浙江诗人柯平的两首“口语诗”,可惜柯平先生是得不到“鲁迅文学奖”的,后来的“第五代”、“口水诗”、“梨花体”有韵味者鳞次栉比,也得不到“鲁迅文学奖”——因为大家不会申请,评委也不会青眸。冰心、季羡林、贾平凹、李国文、史铁生当年的神圣早已变味为“半官方的赏赐”。  韩东说得好,大家不会低能到因人废诗——尽管山东、河南等地的贪官有的一年出好几本诗集,有的在京请著名评论家开研讨会,有的不断获这样奖那样奖——的地步,国外诗人当总统的不乏其人(当然,想勃列日涅夫一样把大把文学奖弄到自己身上以永远出丑的也不乏其人),但“这件事情不用我来说,你把事实讲清楚,老百姓就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后来评委解释说什么著名诗人、评论家(评的)。扯淡。至少在我的视野里不是这样。”  别再说了吧,笔者至今还是“南方诗歌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落伍至此,连“鲁迅文学奖”多读不懂,还要出版过《中国历代人才诗选》的发言人教导,可叹可笑。  有人说鲁迅知道了自己的忌日有这样的“鲁迅奖”会气得从坟墓里爬出来,错。鲁迅不会生气,他已经不可能生气。只是他老先生1932年有四句五言,足以为今天的“鲁迅文学奖”定性——  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  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  建议我的学生与读者:要想明白现在的这个奖那个奖讲究竟是什么货色,有没有“文学”,一个好办法是:读鲁迅著作。一读你就会明白哪是珍珠,哪是鱼眼睛。
湛江日报社网络传播中心 &&&&制作:李明&&& 图像:克率
粤ICP证020010 湛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鲁迅的北方情结-青岛报纸电子版
&第15版 连载
第01版 : 首页第02版 : 要闻?综合第03版 : 要闻?关注第04版 : 世园会特刊第05版 : 要闻?社会第06版 : 要闻?经济第07版 : 国内新闻第08版 : 国际新闻第09版 : 国际新闻第10版 : 专 版第11版 : 体 育第12版 : 文 娱第13版 : 资讯第14版 : 教育第15版 : 连载第16版 : 专 版
?鲁迅的北方情结??魂归京都?钝感力与敏感力?流动的斯文?鸭蛋帖
鲁迅的北方情结
&&&&鲁迅自1912年5月赴北京教育部任职,至1926年8月南下去厦门大学任教,大约在北方生活了14年,而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则定居于上海,其间仅在1929年和1932年两次北上省亲。身在南方,鲁迅却时常心怀北方,他胸中有着割舍不断的北方情结。
&&&&鲁迅说过,“北方风景,是伟大的”,“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1912年鲁迅第一次北上,从天津到北京,“途中弥望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然而他不久便领略到北方风景的辽阔苍茫、大气磅礴。他喜欢北京冬日的阳光,在日记里记下:“风而日光甚美。”鲁迅小说《在酒楼上》描写小女孩阿顺时,特写了她的眼睛,并以北方的晴天来比喻:“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
&&&&北方的雪,也在鲁迅眼里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他常在日记里特意带上一笔,如日,“晨微雪如絮缀寒柯上,视之极美。”日,“晴,大风吹雪盈空际。”或许就是这个景象,触发了鲁迅散文诗《雪》的创作灵感:“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鲁迅一向不轻易在作品里宣泄思绪,而当他写到北方的雪,却任由激情澎湃,一泻千里。鲁迅在上海怕过冬天,但他身处北方却不以为意。1932年11月,鲁迅赴京探母,他感到“此地仍暖,颇舒服,岂因我惯于北方,故不觉其寒欤”。相比之下,他经常抱怨上海的天气,经常阴雨连绵,春夏秋冬都感到不爽。
&&&&1927年10月定居沪上后,鲁迅对十里洋场高楼林立的居住环境很不适应,对寸土寸金的生活成本也极为不满。他不禁感叹:“生长北方的人,住上海真难惯,不但房子像鸽子笼,而且笼子的租价也真贵,真是连吸空气也要钱……”而北方,“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
&&&&鲁迅在饮食方面偏爱北方口味。据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草创期的厦门大学生活条件较差,鲁迅为一日三餐难以下咽而苦恼不已,许广平曾建议:“闻福建人多善做肉松,你何妨买些试试呢。”鲁迅很少明确表示不喜欢吃什么,但对肉松实无好感,“不要吃,不去查考了”,他讨厌那种做得精致却失去本味的东西。
&&&&三十年代,鲁迅打算编撰一部《中国文学史》,曾想到北京住上一两年,因为北京图书馆藏书浩繁,可满足参考引用之需。1935年初,鲁迅在信中劝导郑振铎:“先生如离开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为文化旧都,继古开今之事,尚大有可为者在也。”
&&&&北方和南方人际关系差异明显,这让鲁迅感慨万千。仍以1932年的北京之行为例,“我到此后,紫佩,静农,寄野,建功,兼士,幼渔,皆待我甚好,这种老朋友的态度,在上海势利之邦是看不见的。”他总结了一下,自己南下虽已六年多,但北京的故交仍相当友善,不像上海有些文人堕落无赖,随时随地翻脸不认人,更有甚者,专以利害为目的,造谣生事,害人卖友,动不动就要人命。为此,鲁迅第二次赴京探母时,曾考虑举家北迁,他写信对许广平说:“倘我们移居这里,比上海还是可以较为有趣的。”
&&&&作为南人,鲁迅决非刻意要抬高北方,贬低南方,他看问题素来还是力求辩证的。鲁迅对南人和北人的性情特征做出过精准点评:“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
&&&&鲁迅对北方和南方的评价,仅是个人态度而已,不必以正确与否来判断,但其价值取向,却为他人观察社会和人生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9版:金沙讲坛
&&&&&&&&&&
鲁迅儿子的坦诚回忆
&&喜读鲁迅作品的读者,不会忘记鲁迅那首表达爱子之情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无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望小於菟。”当然也不会忘记那张摄于1933年的照片:鲁迅与许广平并排坐着,手抚站在他们夫妻膝前的爱子海婴,那是一幅多么令人难忘的剪影啊。当年那个父亲去世时只有7岁的海婴,是如何走过这么多年的人生之路?生活在鲁迅光圈中的儿子是怎样艰难地在人们苛刻的要求中生存的?周海婴写下了一部珍贵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个人的真实面貌,看得最清的是他的亲人。一个7岁孩子眼里的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呢?周海婴在回忆录中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他记下了父亲的写作习惯,父亲领他看电影,看马戏,领他去看病的情景。父亲是慈祥的,可亲的,绝没有局外人说的“冷”的成分。作为儿子,是如何表达他对父亲的爱呢?书中有一细节特别动人。鲁迅夜间工作,清晨睡眠。早晨海婴上学时,总要到父亲的卧室里,在父亲的烟嘴里插上一支香烟,等待父亲睡醒之后伸手就可拿到。有鲁迅这样的慈父,是幸福的,可这幸福委实太短了。&&周海婴深情地回忆在父亲逝世之后,母亲许广平被日寇抓进监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海婴被托付给亲友照顾,母亲出狱后为生活所计,把自家住的房屋租出去,母子俩挤住在堆满书籍的房间里的辛酸情景。海婴患有过敏性哮喘病,年年发作,母亲为这棵独苗的病费尽了心血。赖以生存的鲁迅的著作版税,被人盘剥,出版鲁迅著作,被人欺骗,冰淇淋都成了海婴的奢侈之物。这些,更见世态的炎凉,都在书中得以真实地展现。有些细节,因时代所限,在许广平生前的回忆中,不能全部写出,周海婴的详尽回忆对研究鲁迅,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新中国成立以后,鲁迅被捧为“神”,可作为“神”之子的海婴,则生活在人们对他过严、过苛的要求之中,人们时时会责问鲁迅的儿子怎样怎样。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但更是一个共和国公民,他应享有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父亲生前在北京购置的两所房子,母亲后置的一所房子,他不能继承;父亲著作权保护期内应得的版税他不能得到,为此他行使公民的权利把某出版社告上法庭,竟被传媒指责为鲁迅的儿子只认钱!人们哪里知道,当时的周海婴一家六口挤住在搭地铺才能睡觉的两间小房内,大人孩子都在患病呢!周海婴有着其父执著认真的性格,他要讨回个说法,哪怕给他的这说法是不公道的。这些,他虽在平静地叙述,可紧紧地牵扯着读者的心弦。&&周海婴的叙述是诚恳而又坦率的,即使涉及一些恩恩怨怨,他也非常宽容。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过去是个敏感的话题,常被人一笔带过。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在艰苦扶孤的同时,还承担着朱安的生活费用。对于朱安这个为旧制度所牺牲的女人,许广平和海婴表现出难得的关心和大度之情。在《朱安女士》一章中透露,朱安写给许广平的信有16封,写给海婴的信有9封,朱安视海婴如己出,朱安的丧事是许广平托朋友们代办理的。&&周海婴先生的《鲁迅和我七十年》,是热爱鲁迅或非议鲁迅的人都值得一读的。
Copyright 成都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鲁迅的报刊思想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鲁迅的报刊思想研究
【摘要】:
本文详细考察了鲁迅的报刊活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报刊活动作以系统的梳理,透过表面现象,以大量史实为依据,概括其报刊思想,彰显其编辑特色,归纳其办刊的成功经验及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鲁迅报刊活动:(一)鲁迅青年时代阅读大量的进步书刊、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洗礼,为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步入中年,鲁迅回国执教,面对纷烦复杂的国内政治形式及黑暗状态,鲁迅支持青年学生们自办报纸披露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软弱性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一系列丑恶言行,他不止一次作为一些报刊的发起人写创刊词,还积极为这些报纸投稿,并为他们的出版与发行献计献策,对青年报刊工作者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鲁迅的晚年时代,写了大量富于战斗性的杂文,他们大都针砭时蔽,具有极强的新闻性与时效性,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主持文学杂志的创办与出版工作,始终把报刊当作战斗阵地,把杂文当作“匕首与投枪”,与反动派展开斗争。
二鲁迅的报刊思想鲁迅一生著述无数,虽少有对新闻理论直接进行论述的文字,然而关于办报的目的、报刊的性质、地位、作用、报刊的倾向性、办报方向、报刊的使命、副刊、报刊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报刊的质量意识等方面,都有过明确的表态。
通过对鲁迅著作、书信、传记、友人回忆录等文献加以整理,得出鲁迅的报刊思想如下:
(一)办报目的:办报是为了更好地揭露批判和打击敌人,鼓舞、激励和教育人民群众,推动革命的发展——办报为革命
(二)报刊的性质及作用:报刊要“纾自由之言论,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复,振勇毅之精神”——报纸是阵地、是武器、是前进的动力。
(三)报刊的倾向性:报刊有阶级属性,记者与政客们一样有自己的政治立场
(四)办报方向:坚持成为革命的舆论阵地
(五)报刊的社会功能:报刊应当毫不留情面地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六)副刊:鲁迅是报纸副刊参加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七)报刊作者的队伍建设:把报刊作为培养文艺新生力量的阵地
(八)报刊的质量意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追求精品的意识
综观鲁迅的一生,是充满战斗的一生,新式报刊对鲁迅影响极大,从早年的求学,到中年的战斗,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报纸,鲁迅一生著书无数,唯独没有留下关新闻的片言半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这并不能抹去他在新闻史中的地位,深刻的领会伟人的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予以当代新闻工作者以启示,正是本论文的最终目的所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G219.29【目录】:
Abstract6-10
第一章 鲁迅报刊活动梳理14-23
1.1 第一时期 从鲁迅的学生时代到五四运动前夕14-17
1.2 第二时期(五四运动开始到1927年鲁迅迁居上海前夕)17-19
1.3 第三时期(从鲁迅1927迁居上海至1936年逝世)19-23
第二章 鲁迅报刊思想研究23-43
2.1 办报是为了更好地揭露批判和打击敌人,鼓舞、激励和教育人民群众,推动革命的发展——办报为革命23-24
2.2 报刊要“纾自由之言论,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复,振勇毅之精神”——报纸是阵地、是武器、是前进的动力24-25
2.3 报刊有阶级属性,记者与政客们一样有自己的政治立场25-26
2.4 报刊应当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坚持成为革命的舆论阵地26-28
2.5 报刊应当毫不留情面地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28-30
2.6 以副刊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30-32
2.7 注重报刊作者的队伍建设——把报刊作为培养文艺新生力量的阵地32-35
2.8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精品追求意识35-43
参考文献43-4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瑞玲;[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宁瑜;[D];湘潭大学;2011年
乔文;[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明伟;;[J];安徽史学;2008年06期
王晓琴;;[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秦林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王吉鹏;范艳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周忠良;;[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禹权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黄启权;;[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3年07期
李凤玲;;[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0期
王颖;;[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陈建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本朝;;[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张红军;[D];辽宁大学;2011年
岳巍;[D];外交学院;2007年
张玲丽;[D];吉林大学;2008年
刘永生;[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赵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雷启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戈双剑;[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姜丽静;[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高山;[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铭佳;[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万潇潇;[D];新疆大学;2011年
宁瑜;[D];湘潭大学;2011年
史利颖;[D];安徽大学;2005年
张倩;[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黄菲;[D];安徽大学;2007年
史宗艳;[D];吉林大学;2008年
方亮;[D];吉林大学;2008年
廖语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乐海峰;[D];苏州大学;2008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年04期
罗淑芳;[J];报刊之友;1998年05期
翟江;[J];图书与情报;2004年03期
陈阳凤,梅莉;[J];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04期
余昌谷;[J];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11期
路景云,路文倩;[J];出版发行研究;2004年09期
范军;[J];出版科学;2002年01期
韩山保;[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崔银河;[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张永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谢其章;[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勤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朱燕萍;[D];河南大学;2003年
阮兰芳;[D];青岛大学;2004年
刘霞;[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陈迪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刘畅;[D];西南大学;2007年
吴亮;[D];河南大学;2007年
苏珺;[D];青岛大学;2009年
王君仪;[D];兰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国良;;[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年11期
王宁;;[J];八桂侨刊;2006年04期
孙旭培;殷莉;路鹏程;吴麟;;[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年00期
黄艳林;[J];出版科学;2005年06期
秦文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周军;;[J];国际新闻界;2009年03期
张明羽;;[J];青年记者;2011年08期
胡万德;孙鹏;;[J];图书馆建设;2011年05期
孙宁;;[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杨东伶;[J];采.写.编;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乐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欧阳谦;;[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马寅卯;;[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杜娟;;[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傅伟勋;;[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刘庆璋;;[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傅学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谢贵安;;[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廖声武;;[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朱青居;;[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杜洪义;[N];光明日报;2007年
降大任;[N];太原日报;2007年
朱航满;[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陈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支玲琳;[N];解放日报;2011年
禾刀 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贺耀敏;[N];光明日报;2011年
朱小兵;[N];计算机世界;2006年
黎湘萍;[N];文艺报;2009年
潘起造;[N];宁波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金玉;[D];郑州大学;2006年
刘晨光;[D];复旦大学;2009年
许莹;[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沈庆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池桢;[D];郑州大学;2004年
张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常裕;[D];南开大学;2006年
毕昆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曾水英;[D];吉林大学;2011年
王宝峰;[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靳芳卉;[D];广西大学;2008年
尹迎春;[D];兰州大学;2010年
王丽;[D];安徽大学;2012年
唐玉;[D];兰州大学;2010年
李万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张根荣;[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张昆;[D];河南大学;2007年
张婧;[D];内蒙古大学;2008年
郭小霞;[D];河南大学;2006年
向广宇;[D];海南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鲁迅作品有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