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英法联军到底从圆明园 英法联军里抢走多少文物?我觉得有必要把文物追...

您的位置:>>>正文
追难回,买不得: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回家路漫漫
  28日,皮诺家族捐赠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正式&安家&国家博物馆。不少民众揣测:这两件标志性文物150年后的失而复得能否开启海外归还中国流失文物的序幕?
  据保守统计,中国至少有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远超中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多位文物专家和法律人士表示:鼠首和兔首的回归形式恐难复制,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大规模回归仍是美好愿景。
  &皮诺家族的捐赠是理想的文物回归方式。但鉴于文物价格飙升,捐赠只是特例,不太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方式。&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副所长霍政欣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商业回购、外交谈判和捐赠。
  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举办的伊夫圣罗兰世纪拍卖会中拍出3000多万欧元天价,胜出的中国竞标者蔡铭超却以&无法将非法流失的拍卖品带入中国境内&为由拒绝付款。随后,皮诺家族从原持有人手中买下这两件兽首,归还中国。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年是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泉的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兽首遗失,迄今已有7件回归。
  除去捐赠,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主要因为相关国际公约约束力弱,且没有溯及力,无法适用于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
  目前常被用于海外文物追索的多边国际条约是1970年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 28日,法国皮诺家族捐赠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正式&安家&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少民众揣测:这两件标志性文物150年后的失而复得能否开启海外归还中国流失文物的序幕?
  据保守统计,中国至少有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远超中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多位文物专家和法律人士表示:鼠首和兔首的回归形式恐难复制,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大规模回归仍是美好愿景。
  &皮诺家族的捐赠是理想的文物回归方式。但鉴于文物价格飙升,捐赠只是特例,不太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方式。&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副所长霍政欣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商业回购、外交谈判和捐赠。
  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举办的伊夫圣罗兰世纪拍卖会中拍出3000多万欧元天价,胜出的中国竞标者蔡铭超却以&无法将非法流失的拍卖品带入中国境内&为由拒绝付款。随后,皮诺家族从原持有人手中买下这两件兽首,归还中国。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当年是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泉的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兽首遗失,迄今已有7件回归。
  除去捐赠,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主要因为相关国际公约约束力弱,且没有溯及力,无法适用于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
  目前常被用于海外文物追索的多边国际条约是1970年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责任编辑:张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圆明园中有哪些文物?现在在哪里_百度知道
圆明园中有哪些文物?现在在哪里
各位 帮个忙 圆明园中有哪些流失的文物 求清单(最好有图片)这些文物在那些博物馆 ?帮忙解答一下&
提问者采纳
1914年,下个月首先赴美国,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 &br&gt。 &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就约有26700片。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主持王道士;br&gt  你问的是未解之谜、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br&gt。几年后。号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四羊方尊确实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器,首次海外文物“摸底”分三个阶段进行;
如此众多的精美文物是如何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呢,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中国古印,全部运抵伦敦大英博物馆、端方的藏品;&lt。 &lt,分藏在各个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br&gt,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其分馆吉美博物馆是亚洲文物的专馆。同时,他还逐洞摄影、商周青铜器,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br&br&br&gt。 &lt。未来一年。  谈到日本收藏的中国文物。值得一提的是静嘉堂和藤井齐成会有邻馆,还盗走一尊精美的盛唐彩塑菩萨像,拥有宝藏无数,或者在博物馆;&lt、珐琅的收藏也很丰富、欧洲;br&gt,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其中又以大英博物馆最为著名,在居延海黑城子盗走一尊彩塑佛像;10,计有600多卷佛经,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散失、方法敛。&lt,扫地遂尽,数量也不清楚。一些探险队在未经中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据国家文物局教授;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一致 &lt、铜器。巴黎市立东方博物馆所藏文物与卢浮宫不相上下,安阳小屯出土近20万片甲骨,美轮美奂的壁画和泥塑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英等12国,后转到不列颠图书馆,达12443片;br&
接踵而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 &lt,中有古典汉籍12万册、德,商周青铜器达1000余件! &lt,已经登峰造极,绝大多数是以非法途径流失的,俄国的鄂登堡不仅盗走许多彩色塑像。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这些甲骨便惨遭流失;br&gt,或被劫掠。  但自近代以来。大英博物馆的唐三彩,仅是学术层面的研究。后者是日本著名的私立美术馆。古观象台遭到德;br&gt、学校图书馆;女史箴图(东晋) &br&br&gt,英法联军于l860年lO月闯进万园之园圆明园。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加拿大次之,专门陈列中国的文物。由于增加了这些文物、美术馆;br&gt,这里易于携带的文物已经不多了,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最为丰富,英国人斯坦因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雕刻之复杂;四羊方尊、法、纽约市艺术博物馆。但自出土之日起、日本及其他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也有不少文物。伦敦的大英博物馆;br&gt,自1860年以来,内容几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方方面面;&br&gt,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0000多件? &br&gt,建立完整的圆明园文物资料数据库,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47,其中以英国所藏最多、剑桥大学博物馆;&lt,并建立圆明园文物资料数据库,尤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最多。 &lt,因此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大型壁画和雕塑。在敦煌密室里,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伯希和翻阅了三个星期!。”陈名杰称。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日本最多,又在泾州下王母庙石窟盗走七个菩萨头像,如一件有字的商代玉戈。  给你个新闻看看吧;英。 &&lt,约26700片;<作为联军总部的中南海也被劫掠、静嘉堂。现在全日本共有1000多座博物馆。无数珍宝被抢劫一空,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自1900年被发现后,中国西北是世界各国探险家的乐园,圆明园管理处因此联合清华大学;
除了其中很少一部分是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出去的以外,均是在陆死后被他妻子卖给日本人的,并纵火焚烧,是除北京故宫以外的最大的中国瓷器收藏中心,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大原美术馆等也是各有特色的著名收藏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计共有十二个国家或地区收藏,下至国宝奇珍;&lt,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lt。 &lt,经此浩劫;br&gt,特别是唐代画幡;br&gt,此次赴海外并非追讨圆明园文物。在古代绘画室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为美国传教士方法敛搜刮的旧物;&而且是1938年从我们长沙的宁乡出土的,几乎都收藏有中国的文物。 &lt,军人的私下抢劫也没有停止,必须提一下甲骨,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法侵略者的劫掠、日本等地,对于研究器物形制和纹饰有特殊价值;br&gt。据较为确切的统计,兰登·华尔纳用树胶粘走36方唐代壁画,它们现在都在哪里收藏、瓷器。大仓集古馆、明义士等较早收集了众多甲骨。此外在布里斯托,上自典章文物。其中,还有宋代擅长画墨龙的陈容的《九龙图》,包括宋刻书200种,竟使这批照片成了反映干佛洞壁画原貌的稀有资料。这些甲骨大多藏在东洋文库,重要的收藏有1926年洛阳郊外唐墓中的所有出土文物和1928年殷墟出土的文物;&lt。以至于有人哀叹甲骨文在中国。据《石渠宝芨》记载、雕刻藏品质美量丰。 &lt。然而。 &&lt,将斯坦因遗漏未取的全部精品捆载而去。1907年;&lt,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五大箱手稿,专家们只是清楚其中一小部分。 &lt。这些甲骨是中国殷商后期的王室档案、藤田美术馆;br&gt。在海外收藏中;br&
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圆明园文物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之外。  “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多为精品;&lt。 <圆明园又再次沦为被掠夺的目标;
在美国,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一段唐代菩萨残躯。到目前为止,五箱古画和丝绣品;br&gt,这其中就有清末大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而白鹤美术馆则以青铜器的收藏闻名。 &lt。院中也有不少珍贵的青铜器。  活动参与者之一的刘阳告诉记者;br&gt,只是冰山一角、陶俑;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公开洗劫三天,遍及日,日本最多,收藏中国珍宝非常丰富,跑到藏经洞来、明以来之积蓄,玉器尤其精美;&lt,玉器、澳大利亚。  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br&gt,出版相关专著,最后放火焚烧;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在有计划地收藏中国文物、加拿大;br&
在欧洲国家中,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总目录、砸毁、格拉斯哥等地。敦煌藏经洞;br&gt,八旗兵丁和地痞也趁火打劫;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收藏中、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美、美术馆;<紫禁城被劫,以亚洲艺术品最为丰富,甲骨学在日本、白鹤美术馆。 &lt,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沈源所画《圆明园十景》;
&lt,&lt,更是举世无双。 &lt。前者由三菱集团岩崎弥之助父子收集的藏品组成,付出的代价仍然是区区500两白银;br&gt,其中的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
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介绍,也曾经有殷墟甲骨;
美国人来到敦煌时。据不完全统计,该馆设有东洋陈列馆,圆明园将前往美国,宋徽宗赵佶临摹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他签押的《五色鹦鹉图》;br&gt,圆明园启动“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br&gt,造成中国文物大量流失、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br&gt,千佛洞被白俄士兵严重破坏,计一万余件;&br&br&gt,据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br&gt、德国!,法国收藏的中国文物仅次于英国;br&gt。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大肆抢掠,而亚洲艺术品中又以中国的藏品最多,敦煌宝藏的灾难便降临了、瑞典和瑞士等其他国家也都有相当丰富的中国文物收藏;br&gt。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唐人所摹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日本等地;&lt、不列颠图书馆;&lt、元刻本400种和15万卷善本书;br&
宝物何时遗海外 &lt、绢画,圆明园所藏历代名画有200多幅在此次浩劫中或被焚毁;
1899年在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lt,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作品;br&gt,有后来的《洋人拿去乾清宫等物品清单》为证、几方壁画,非法窃取中国文化遗址的物品,之后,举办大型展览。这些青铜器大多是从美术角度精选的,也者有丰富的藏品;
&br&br&gt,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br&br&br&gt。明年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日之前完成所有调研工作;其做工之精细,都出自圆明园。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介绍。外国传教士库寿龄;
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这里骗走了约600份经卷、出光美术馆。美国;&lt。而他为这些稀世奇珍只付给王道士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br&gt。  圆明园流失的文物无以计数。《庚辛记事》说;
&lt。而敦煌文物的收藏;br&gt、绘画、写经和文书的收藏。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明年初前往欧洲。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在此肆意盗窃文物、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br&gt,共有五大展室,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铜镜等,据不完全统计;
俄罗斯,包括号称收藏甲海内的清代金石学家青岛人陈介祺的旧藏和清末大员吴大激,为圆明园的研究积累资料;br&gt、弗利尔美术馆;br&gt、意四国抢劫保定的古莲池,分为雕刻,达30000件以上。 &br&gt,还有多少圆明园遗物存世;古人形容治国的最高境界是“德如羔羊”、有线刻纹的玉斧等;
&&lt,编印出六大本《敦煌千佛洞壁画集》,有世所公认的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陶瓷等、根津美术馆;&lt,总数达6000方以上;英国大英博物馆 &br&br&gt,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弗利尔美术馆以大宗的青铜器收藏而闻名,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的文物,其中有用库车早期文字所写的佛教经典,还盗走了200多份手稿、央视《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组织《寻找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系列》调查寻访活动;&#47。 &lt。 &lt。圆明园管理处表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圆明园首赴海外“寻宝”  为学界最大规模文物“摸底”考察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国盖自元,拣选了24箱古写本,首次展开最大规模的海外流失文物“摸底”调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展学界最大规模的文物“摸底”考察,其收藏中国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首屈一指;br&gt。他从吐木休克和库车已经攫掠了许多珍贵文物、东京五岛美术馆,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1924年
说了主题,没有说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这个难度比较高啊,你得请教教授级别的啊,百度不是很有希望啊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
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
圆明园像个无底洞,中国人把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都往里边扔——国仇家恨、爱国热情、不理智的空想以及思古之幽情。至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宝物,好像也都在圆明园,且被英法联军打包抢走了。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呢?且听在下分说。
“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记录圆明园摆设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毁于战火,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这个数字也只是一个估算。
这是一说。也是最激动爱国者人心、让爱国者久久不能平静的数字。
先找几个旁证。
1924年,民国政府建立故宫博物院,接受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约为:110万件。1925年,公开出版二十八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载,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紫禁城,无疑是帝制时期之藏宝重地,故宫之中,又以乾清宫为最。不过,就算是富甲天下,宝物无数,皇帝对属于自己的宝贝,依旧是斤斤计较,一个也不能少。《养吉斋丛录》记录了满清皇帝是如何保管乾清宫文物的:
乾清宫为常日临御之地。球图法物,粲然备陈,而尊藏实录玉牒、宝籍琼函,尤为严重。间岁,命三品以上官满、汉各二员,同批本处官及乾清宫总管首领太监,于四月内抖晾一次,昭敬慎也。阁支地极高,以梯上下,函裹重迭,故抖而不晾。亦四五日方訖事。用内监及苏拉百余人,奉派之员,立而监视。事毕,犒之以金,由本宫首领太监分给。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宫内抢掠,据劫后的清点记载,当时乾清宫一处,被抢走瓷器、玉器、珊瑚、玛瑙、铜器、铜镀金佛、书画册等共340件……
除去紫禁城,满清还有奉天行宫、承德避暑山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及海淀之“三山五园”是其宝藏之集中地。对此,民国初期徐珂编著(1917年出版)《清稗类钞》中,有“熱河行宮有寶藏”之条目,如下:
奉天、熱河二宮多寶藏,熱河尤多。某殿壁嵌桃樹高逾丈,根柯悉寶石,葉皆碎玉,枝上百餘桃,壘壘下垂,皆紅&
洗也,每桃約重四五兩。又壁嵌《明皇墜馬圖》,悉以玉製,髮髻、袍帶、靴騎大越數尺。最精為明皇,黃袍丹裹,墜狀袍角掀起,丹略露,有雲譎波詭,頰益三毫之致。一案中虛藏機械,悉袐戲圖,手按人物皆動,髮髻若活。
光緒末,宮中興土木,孝欽后思移熱河行宮物入大內,載一百八十巨車入京師,計瓷玉、雕漆及紫檀器十八萬件,自是而熱河珍異半入內廷矣。
(黄字为不确定之文字,待找到原稿,再行补充!)
还有一个关于避暑山庄文物的,CCTV电视专题片《避暑山庄》第四集,提到:道光至同治年间,清廷曾先后十三次,将避暑山庄约17万件文物,搬运至紫禁城。文物数量与《清稗类钞》接近,但,时间并不重合,可知是两次不同的文物撤运。也可见,《清稗类钞》的记述是可信的,避暑山庄文物总数当在36万上下。
2,圆明园文物有多少?
要弄清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肯定是一个难题,但,也绝非无计可施。因为,世间万事,绝非天外来物,总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事,会终了;物,会消失;然而,事物所依赖的环境却是永恒的。圆明园不在了,但,再大、再重要的圆明园,也只是满清皇室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圆明园的形制、规模、档次,必是与其节点地位相当的,其收藏的文物,也与其节点地位正相关。
这就是本文首先给出旁证的原因——圆明园,不可能比紫禁城有更多、更好的文物。满清皇室苦心经营近300年,大内禁地,首善之区,戒备森严,固若金汤,正是藏宝纳财的首选。所以,最多最好的文物,一定是放在紫禁城的,绝无第二个选择。即便如此,1924年清点的文物总数也只有117万件。据此,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说圆明园有150万件文物,岂不是信口开河吗?
为此,本文之重点,不是要具体数清圆明园有多少文物,而是要弄清:1,圆明园在清皇室文物收藏中之地位;2,圆明园是否适宜收藏高等级文物?3,圆明园收藏的最高等级文物有哪些?最大数量之上限,是多少?
满清之珍奇异宝,无数,尤其是乾隆帝,号称十全老人,恨不得把全天下之好东西一网打尽。那么多宝藏,放在哪儿呢?
大内紫禁城是第一地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紫禁城在礼制中,是天上紫微星的落脚点,是皇朝的根基,是权力之中心。如此说来,天下重器、国之瑰宝必放在紫禁城,别无他选。其二,紫禁城之守卫,更为严谨;宫墙之高、护城河之宽、门禁之森严都是其他行宫别苑,无法比拟的。其三,有专门的设施和机关;银库皮毛瓷器珐琅器等等,各有所藏;帝后特别喜好之物,还另辟专门之藏室及暗室。例如,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仓皇西行,但临走之前,她将自己的宝物都藏在密室之中。等她回京检点,一件也没少,因为,密室之门,只有她和大太监李莲英知道。别人即便是贴身宫女,也不清楚。
紫禁城之外,藏宝的地方,还有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圆明园以及海淀诸园。其中,沈阳故宫所藏之文物等级,应在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之上,因为,那毕竟是满清发迹之地,也是其万一失势之后的大后方,必要留点家底,也要把上好的东西供奉给祖宗。一个例证是,乾隆十一年,乾隆帝把曾经藏在紫禁城交泰殿的39枚历代国玺整理一番,其中,25枚留在交泰殿,其余10枚送交沈阳故宫,四枚留在自己身边。历代国玺,既是最高等级的宝贝,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这么贵重的宝物,不是随便哪儿可以存放的。而在沈阳故宫珍藏其中十枚,足见沈阳故宫在满清皇室的地位。
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相比,又下一等。为什么如此说呢?可以找到很多例证,不过,篇幅所限,只列举主要的。其一,避暑山庄之规制,比圆明园高;避暑山庄有楠木殿,圆明园没有;避暑山庄有纯铜殿,圆明圆也没有;其二,避暑山庄是为了安抚和亲善蒙藏维回贵族的,既如此,在建筑形制上,炫耀铺张,乃是必然;其三,避暑山庄远离京城,是一个独立的夏宫,必须万般齐备,缺一不可;圆明园和紫禁城,咫尺之间;圆明圆之功能不求其全面,而求其补缺,即:只要补充紫禁城之缺陷就行了。以收藏而言,紫禁城有了,圆明圆断不会再立一个。
以此而言,圆明圆所藏,不管是数量,还是等级,必然在避暑山庄之下。
这是第一个问题。
好东西人人喜爱,不光是皇帝和后妃,老百姓也喜欢,只是没钱没实力,而已。所以,即便是贵为天下之主,无所不有,皇帝对自己之所爱,也不会随手乱放,而是要找一处可靠所在。圆明园是一个存放宝物的安全所在吗?不是。
清代之苑囿,都没有长久之计,换言之,有点临时建筑的性质。类似于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大体上,一个皇帝一个,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根据地。新皇帝上任之后,旧园子多半就给太后安度晚年了。自己另辟一块自留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建一个新天地。
例如,康熙的夏宫是畅春园,六部衙门无不俱备。其周边,还有皇亲国戚和各路大臣的别墅,以便随时听候召唤。可是,雍正即位,政治中心就转移到圆明园了。畅春园,给了皇太后,也就是雍正的娘,乾隆的奶奶。有人说,乾隆不是一直在圆明园办公吗?不假。乾隆是一直在圆明园,但是,他也没闲着,又以为母亲祝寿之名,兴建了清漪园。所以说,乾隆虽然没有移驾别往,去清漪园上班,可其实,他早已是“人在圆明心在清漪”了。若不是如此,他也不必给自己下不在清漪园过夜的死规矩了。
也不要忘了静明园和静宜园,他们也都是皇家御苑,血统纯正,身份高贵,可后来,为什么渐渐地被人淡忘呢?因为,这就是园子的宿命。本来就没做长久打算,所以,被废弃是必然的,差别仅仅是时间长短。质量好的,多用一阵;质量差的,少用几天,但都不能改变临时的命运。既然是临时性处所,能有多奢华呢?既然房子都是临时性的,能指望其中存放帝后心爱之物吗?
嘉庆帝之中心,就转移了,从圆明园转到了绮春园。所以,绮春园又来了一套大宫门二宫门之类的衙门和朝房;咸丰朝,国力日衰,没力气再搞一套了。于是,咸丰就在圆明园、避暑山庄、绮春园和清漪园之间来回倒腾。哪一处能用,就在那一处呆着;哪一处好,就在哪一处将就;他已经没有精力和财力,再兴土木了,他的精力都发泄在后妃身上了。更不幸的是,英国人把圆明园给烧了。使得道光、同治光绪和宣统,只好在清漪园、三海与紫禁城摇摆了。
《养吉斋丛录》有一则笔记,显示满清王朝对于西山、海淀各处别苑之态度和处置方法:
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称三山。乾嘉两朝,翠华不时临幸,或驻驆数日,或即还御园。其临幸时,在何处传膳办事,召对臣工,先一日传知,俗谓之挪动。道光初年,间有春秋游豫。厥后四方多故,库藏渐虚,力行节俭之政,于是,三山遂不复至。工作尽停,陈设全撤。咸丰五年,移驻御园,稍稍循乾嘉旧制。
这段文字,表明:
第一,海淀之别苑,都是临时性建筑,花费并不大,也不值得太珍惜。有能力、有闲暇,就去玩玩儿;没能力,就弃之不顾了。可想而知,在临时性行宫里,能放多么珍贵的文物吗?那是不合逻辑的。弃之不管的原因,一是国力日衰,无暇旁顾;二是,静明园、静宜园,均为康熙所建,已逾百年;清漪园为乾隆所建,也近百年。木构建筑,能用百年已经够本了;丢了,也不足惜。
第二,比起房子来,里面的陈设更有价值。“工作尽停,陈设全撤”——三山的房子,不管了,任其风吹雨打自生自灭,可是,里面的陈设要撤下来,运回紫禁城。避暑山庄之宝物进京,也是如此。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圆明园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那些房子,而是房子里面的陈设。
第三,“三山五园”并称,万寿山与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都可以弃之不顾的话(以下,会论述畅春园之被废弃),圆明园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在《建圆明园究竟花了多少两银子》一文,已经证实清漪园之档次,应该在圆明园之上。档次高的,都可以任其荒废;档次低的,就不可以吗?而在一个可能任其荒芜的、非永久性离宫,适宜保存顶级文物吗?
《养吉斋丛录》也记述了畅春园之兴废:
畅春园在南海淀,在圆明园之南,故称前园。本明武清侯李伟别墅,康熙间加以茸治,视旧址十存六、七,赐名畅春。计一岁之中幸热河者半,驻畅春者又三分之二。正殿额曰九经三事。有渊鉴斋、澹宁居、衹三楹不施丹雘,圣祖见诸臣多在此。纯约堂、露华楼。又韵松轩,为皇子读书处;佩文斋,为藏书画处。又无逸斋额,为圣祖御书。高宗有无逸斋诗,并书无逸斋,揭于斋内。他如苍然亭、清远亭等,未能悉详。
清溪书屋,旧为圣祖燕寝之所。恭读高宗清溪书屋诗云:「况此轩皇成鼎处,云天仰望益愀然。」当时仙驭乘龙,盖在此地。雍正间,改建恩佑寺,以奉御容。乾隆癸亥,移奉安佑官。戊子重茸书屋,告成功焉。
集凤轩在大西门内。乾隆戊辰九月,高宗尝集侍卫于宫门校射,发矢二十,中十九矢。亲者皆惊状。儒臣进诗称颂,因俯用齐召南韵,作四律勒于壁间。
乾隆间,奉皇太后颐养是园。所居寝殿日凝春堂,额曰「寿萱春水」。每岁新韶,先奉慈舆至御园游赏,节事毕,然后还前园。及冬,则大驾先返禁城。长至节届,方奉大安还宫。盖高年喜园居,清适也。近六、七十年,此园为闲旷地矣。
畅春园也可闲置、荒芜以至废弃,那可是康熙帝听政燕寝、皇太后颐养天年之地啊。圣祖康熙,千古一帝,这可不是我们说的,是雍正乾隆以及满清诸帝公认的,如果畅春园也可荒废,还有哪一个园子不可荒废?
《养吉斋丛录》还写了南苑的兴废:南苑,即南海子,在都城南。元故址也。圣祖有南苑行围、阅马诸诗。王士祯居易录:国制每岁五月,临幸南海子,观八旗走马,上御晾鹰台。自六十里外,万骑争驰,齐至台下,以先至者为最,赏内府彩缎至数十匹,以下赏各有差。其最者,量留天厩,齐马力也。据此,则国初南海子五月走马之制可见。又,汪琬世祖挽诗注:每岁驾幸南海子必累月云云。康熙间,亦时时驻蹕于此,其后有畅春园,继又拓圆明园,而南苑遂不恒至矣。
仅以康熙帝而言,先南苑,再静明、静宜二园,后畅春园,足见,满清皇族虽然入了关,可是,其内心依然流淌着游牧的血液,信马由缰,四处寻找水草肥美之地,且得新而弃旧。只有紫禁城和与紫禁城毗邻的西苑,是其真正的根据地。雍正、乾隆及其后继者,游牧的血性肯定有所退化,却不会磨灭。这一点,以乾隆南巡、咸丰帝酷爱避暑山庄,而可证。
圆明圆除去“临时性”之外,另一个不可不谈的是其功能,对此,不妨借用雍正皇帝之御笔:
园之中或辟田庐,或营蔬圃,平原膴膴,嘉颖穰穰。偶一眺览,则遐思区夏,普祝有秋。至若凭栏观稼,临陌占云,望好雨之知时,冀良苗之应候。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间也。
若乃林光晴霁,池影澄清,净练不波,遥峯入镜,朝晖夕月,映碧涵虚,道妙自生,天怀顿朗。乘机务之少暇,研经史以陶情,拈韵挥毫,用资典学。凡兹起居之有节,悉由圣范之昭垂。随地恪遵,罔敢越轶。其采椽栝柱素甓版扉,不斵不枅,不施丹雘,则法皇考之节俭也。
书接臣僚,宵披章奏,校文于墀,观射于圃,燕闲斋肃,动作有恒,则法皇考之勤劳也。
春秋佳日,景物芳鲜,禽奏和声,花凝湛露,偶召诸王大臣从容游赏,济以舟楫,饷以果蔬,一体宣情,抒写畅洽,仰观俯察,游泳适宜,万象毕呈,心神怡旷,此则法皇考之亲贤礼下对时育物也。
与大内宫墙高大、建筑庄严不同,圆明圆所追求的,恰恰是小桥流水、竹篱柴门、曲岸平湖和旷野平畴,房屋既不深广,则其空间之私密性和安全性,是难以保障的。所以,圆明圆并不是清宫大规模收藏宝物之所,当然,作为皇家别苑,日常陈设还是有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为第二个问题之结论。
最后,讨论一下圆明园最高等级的文物以及数量。
据史料,紫禁城交泰殿藏有历代国玺39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王朝最重要的文物;再,乾隆帝日常把玩之鼻烟壶560只,也在紫禁城敬胜斋,一屉一屉地收藏着。对无所不有的大清国帝王来说,鼻烟壶算不了什么,且,应该是随身随手随时随地赏玩之物,可即便如此,乾隆帝也没有把它们带进圆明圆,而是锁在深宫紫禁城。
是不是可以由此推知:最好的、最重要的,全在紫禁城;日常玩好之物,也大多在紫禁城。圆明园所藏,应该是除了日常陈设之外,应付临时所用,而已。由此,基本可断定,圆明园并没有最高等级的重要文物。
事实也是如此,据《谁收藏了圆明园》一书:圆明园中流失文物中,有书画、瓷器、珐琅器、铜器、漆器、图书、钟表等,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圆明园流失文物之专著,涉及英法美各大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以及私人收藏,可是,总合观之,只有区区七百件文物。这与圆明园藏金纳宝、处处是白银,满地是文物之“印象”,天壤之别。
哪些文物是重量级的呢?
书法:苏东坡之寒食帖和锺繇之《荐季直表》;两者都是国宝级的,在我看来,也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之最。
绘画:《临李公麟人马图》,元代赵雍临唐代李公麟的,虽是临品,非原创,但也是名品。
珐琅器:枫丹白露宫所藏珐琅麒麟、珐琅五供(雍和宫有相同的一套,只是保存的不如枫丹白露好);
铜器:枫丹白露宫所藏铜镏金佛塔,是一件重量级文物,含金量高,价格不菲。还有一个青铜鼎,估计是后世所仿造,非商周原作。
瓷器: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201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53亿港币成交,是中国瓷器的最高价,也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之极品。
金器:金瓯永固杯,做工极其繁复,反映了大内作之工匠技艺。
钟表:有三款钟,一款是座钟,做工极其精密优美和巧妙,另两款是怀表,但均为西洋之物,不是国产的,不知道该算中国文物,还是西洋文物。因为,代表的是西方技术,而非中国技术,正如欧洲人买了瓷器,但瓷器依然是中国文物、中国代表一样,断不会成了西方文化之代表。
石器:有大量石构件,比如现存北大红楼之华表等,但我以为,石构件无论从艺术水准,还是历史价值上,都难称文物。
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国宝级的文物,就是苏轼和钟繇的书法作品。原因有二,其一,中国艺术,诗书画为次第,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诗作无形,不需要载体,口口相传,也不会丢失。这使得易失性的书法、绘画,以稀为贵,身价倍增了。其二,书法、绘画是真正的艺术家、人文艺术家之创新之作,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其他文物,如瓷器、珐琅器、金器、佛造像、玉石雕刻等,即便是天价,也是匠人之作,有时,是批量制作的,不唯一、可复制。
极端而言,一件文物或者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果可复制,其价值即接近于零。
3,追问和追寻
以上,给出了圆明园文物之大概。圆明园文物之数量和质量,真的是个谜题、真的搞不清楚吗?虽然,我没精力搞明白,但我却不那么认为。
根据个人有限的研究,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有助于我们继续追问、追寻圆明园文物的。
第一,英法撤军之后,清宫曾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检点圆明园房屋之损毁和宝物之丢失。事后,必有一个报告和清单的。此清单,迄今未见公布。此清单,哪儿去了?无独有偶,我在《清稗类钞》中,见到一份光绪庚子之变后,大内损失宝物之清单。
光緒庚子拳匪作亂,八國聯軍入京,大內損失寶物凡數千件,中如碧玉彈二十粒,四庫藏書四萬七千五百零六本,金自鳴鐘二具,李廷珪墨一匣,穆宗日錄七十四本,德宗手書詩集一本,琬珽大屏四扇,玉馬一匹,粵寇&
印樣一本,國朝列聖圖像四軸,墨晶珠一串,粵寇林鳳翔、洪宣嬌齒牙一匣,小影一幀。又有玉&
為日并所得,後&
交回。又四大金缸為美兵所得,後由胡燏棻侍郎派何青雲前往領回。尤可惜者,我國史籍三萬五千本,由汽船二艘運往意大利國納托爾埠,裝訂甚華麗,明《永樂大典》亦在其中,惟擺出時滿地狼藉,至不完全,后藏英之萬國藏書樓。
太廟書冊六十餘分,分各百餘塊,塊高五六寸,寬七八寸,厚半寸許,南書房翰林撰文後,恭楷書玉上,&
成,傳以漆金。聯軍至京,美兵護守太廟,英兵欲取玉冊,美兵舉槍向之,乃止。美兵退,英兵恣所取。及交還太廟,檢其數,失二百餘塊。天壇之蒼璧,地壇之黃琮,日壇之赤璋,月壇之白琥,皆歷朝法物,並失之矣。
(黄字,需要补充)
圆明园遭劫之后,也该有类似明细。
第二,清宫造办处史料。皇室所用器物,无论哪一类型,如木作、玉器、瓷器、珐琅,乃至绸缎、皮件,都是由大内造办处采买和制作的。之后,这件器物赏赐给谁,陈设在何处,都有记载,来路清楚,去向清晰。其中,放置在圆明园的,均特别指明。搜求这类资料,则大内造办处经手的所有圆明园文物,是可以理清的。
第三,文物之总著录。《石渠宝笈》记载了收藏在圆明园的书画作品(不是全部,是好的),可见,有些圆明园文物,虽然其陈设清册被大火烧毁了,可是,如果其重要、珍贵,则不会只在一个档案中出现,必会在总著录、其他档案之中出现。书画之外,瓷器、珐琅、金石之类,有没有和石渠宝笈类似的著录呢,如果有,当可借鉴。
此外,浩如烟海的清宫史料,均可参照。广为搜求、梳理,圆明园文物之质、之量,必可水落石出,而不是现今“无数大量特别多”、“奇珍异宝非常好”这般含混不清、难以言说。
2014年2月11日,11:30分
北京望京,家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