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送别诗歌的问卷调查的题目题目

莆田侨乡时报
&&|&&|&&|&&|&&|&&|&&|&&|&&|&&|&&|&&|&&|&&|&&|&&|&&|&&|&&|&&|&&|&&|&&|&&|&&|&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搜索:
杨万里题诗送别的南宋名臣林子方
莆田阙下林氏族谱中关于林子方的记载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一首至今万口传颂的咏西湖荷花七绝诗,诗题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的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南宋杰出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 这首诗写诗人清晨步出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到福建去做转运判官,看见西湖的十里荷花,触景生情,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杨万里这首西湖咏荷诗,华美中见壮阔,明快中见豪放,至今脍炙人口,长期以来被作为古诗名篇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 杨万里在诗题中提到的这位友人林子方究竟何许人也?历来注家语焉不详,笔者也一直不求甚解。最近见莆田阙下林氏族裔重修甘露林陵园倡议书,方知林子方即南宋名臣莆田人林(音jī,莆仙方言读如&街&)。经查莆田县旧志及阙下林氏族谱,可知林系莆田乌石山(即东岩山)下义门(今拱辰仪门)&孝子公&林攒之九世孙。之父林孝泽,宋宣和间进士,历知南康军,提举广东市舶,除转运判官,知漳州,除直秘阁。林孝泽是宋代著名廉吏,夜里私室读书,竟嘱咐家人不用官烛,其清介特甚。年八十余卒,诗人杨万里为其撰写墓志铭。
&& 林字子方,少年时即勤勉好学,性情豪爽而胸怀壮志,慨然以大丈夫自期。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511)登进士第,授福州闽县主簿,后转福清县丞。因奏陈朝政切中时弊,宋孝宗嘉勉其&尽忠实&,除秘书省正字,参与编修《中兴会要》,迁校书郎。补外任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任上关心民瘼,力主罢征物力钱(即各种杂捐苛税),并以公帑代输物力钱,民感其德,秩满离任就道时,数千郡民高举&恋德&旗送其出境。转任广东转运判官。后移使江西,任上大力推行救荒惠政,救灾恤患,不遗余力,为瘟疫死亡者、士大夫贫困无力治丧者营冢埋葬。朝廷以&风力之士&继授泉州太守,召除直秘阁,福建路转运判官,申请豁免汀州额外税负,减放宁化、泰宁二县苗米。宋光宗即位,诏拜吏部郎中,不久除直焕章阁、江东转运副使,改知庆元府。又以直徽猷阁知福州,一如既往勤于公事,主持修筑月城四千丈。年六十二,卒于福州任上,归葬莆田华岩寺后。林为人刚方廉介,居官惜民财,宽民力。史称其&持节分阃(任京外要职),所至有声&,&吏畏民怀,为当世所称道&。有《林诗文集》二十卷存世。
&& 后来林第三子林应之自义门迁阳城(今新度镇洋城村),这一阙下支系称&阳城房&,其裔孙奉林为始迁开基祖,阳城大宗祠及孝子祠均立像奉祀,世代谒祭纪念。
&& 关于这首诗的含义,有网友另持一说。论者以为林召除直秘阁时,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抗金强国主张,也曾一道切磋诗文,可谓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赴福州任知州,杨万里为林送别时写下此诗,劝告林不宜去福州赴任。诗中之&西湖&乃指代南宋首都临安。认为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是指皇帝。&接&有&挨着接近&的意思。&映日&即喻指受皇上眷顾。&莲叶&、&荷花&都是代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仕途看好,一片光明。说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毕竟在朝为官和当地方官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官运亨通。
&& 以上毕竟是论者演绎的一家之言。笔者以为如此解读,于封建王朝之官场逻辑不一定能说得通。自古当京官的&伴君如伴虎&的案例不胜枚举,岂能说&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当然,从来&诗无达诂&,我们也不应苛求读者能把诗人的原意完全诠释准确,对以上说法不妨聊备一格供参考罢。&& (林春明)    
广告热线:
新闻传真:
发行热线:
电脑技术:
投稿邮箱:
总编辑邮箱:
壶兰文苑投稿邮箱:
&便民&链接
& 最新资讯
& 图片新闻
Copyright: & &
电话:(1 传真:(2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文献西路政协大楼 邮编:351100
版权所有 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或镜像&&& 技术支持:& 访问: 次听风岁月——顾红老师“生活化语文”研修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八年级下册三首主题为“送别”的课外古诗教学
上传: 曲凤霞 &&&&更新时间: 16:20:42
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三首主题为&送别&的课外古诗教学 湾里区第二中学&& 曲凤霞 【教材(文本)解读】 这是三篇以&送别& 为主题的古诗文,围绕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表现的手法,不同的诗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欣赏同一主旨不同的写作技巧,体验情感细微差别的好文本。三首诗的不同创作情境,都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故事,形象理解诗文。因为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通过诗话对照,情景同现,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而且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八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八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加上这节课所选的三首诗歌均为课外古诗,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积极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我重点是培养学生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另外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二、教学目标: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与朋友惜别时直抒胸臆的手法。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体裁与形式的不同特点。 2.理解诗句,掌握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并使用有关资料。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指导朗读,品味诗句,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异同。 2.比较、感悟、赏析三首送别诗的风格,力求当堂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不同特点。 2.学习同一主题的诗歌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托物抒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寻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以备课上交流。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任务设计、等):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唐代的诗人特别多,许许多多是传诵千古的大诗人,如有诗仙美誉的李白,有号称诗史(诗圣)的杜甫,还有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及被称为诗佛的王唯。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出示幻灯片)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些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学明珠、瞻仰那些著名诗人的风采。(板书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意境。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幻灯片) 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七言绝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三)作者简介:(幻灯片) 提问:关于诗人王勃、王维和李白,你知道些什么?(生作相应的准备:在网络找找这几位诗人的资料,学过他们的什么诗?;他们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们和朋友之间的情谊。) (然后出示幻灯片)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著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后迁至蒲(今山西省永济县),故又是蒲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中进士,调太乐丞,以罪谪济州司仓。曾在淇上、嵩山一带隐居。张九龄执政,开元二十三年擢其为右拾遗,后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兼判宫。累官至给事中。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车辋川隐居。安史乱起,他被叛军俘获,送至洛阳,他虽饮药称瘖,又写《凝碧池》诗以悲时事,但终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复拜给事中,终尚书右丞。他早年曾有进取之心,写过一些意气慷慨的诗歌。但思想里消极成分较多,三十岁丧妻后,过着独身生活,喜参禅,张九龄罢相后,他政治上灰心,故寄情山水田园和佛教禅理,在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更趋消极。他是诗人,又兼画师,成为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他还精通音乐。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全唐诗》编其诗四卷(《外编》补一首)。他的诗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描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因此他和孟浩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仗当涂的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设计意图:古人云:文以载道。又说知人论世。通过简介,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写作道路及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解作品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四)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1. 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 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热爱祖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4. 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比较、感悟、赏析三首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五)检查预习:给加粗字注音(幻灯片) 城阙(qu&)& 宦(hu&n)游 &歧(q&)路 &浥(y&)轻尘 &酣(hān)高楼&& 蓬莱(p&ngl&i)&& &逸(y&)兴 &&&揽(lǎn)明月 &&&称(ch&n)意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检查预习,矫正字音,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品味诗句的意境。 (六)研读与赏析 1. 整体感知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跟读(再次播放视频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朗读(幻灯片出示全文内容及节奏)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有标准的示范,重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解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视频朗读有着舒缓的背景音乐、优美的画面,这不仅创设了一个表现诗文的良好情境,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疏通文意,体味本文的重点诗句含义。(多张幻灯片,分别出示诗歌的3个经典名句,上有重点字词的解释及译文。)如: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离别固然悲伤,但互为知己,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这两句千古名句警策动人,其豁达超脱、高情远意令人佩服。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所以不必像青年男女一样 别泪沾巾。 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这两句劝勉朋友,表现了一种更深挚、更真切的友情。境界崇高、情趣高尚,使全诗达到了超凡脱俗、别具一格的风格。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意思是:朋友,请你再喝完这一杯酒吧,等你西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朋友了。 我们都认为这句诗好,因为这诗籍着为朋友送行在杯酒话别中表现了无限深情,以及表达了对将要远行的朋友的关怀惜别之情。 (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意思: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眺)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这两句虽是赞美建安诸子和谢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意思是: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意思是:当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比喻,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眺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极易产生联想,故自然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具有&兴&的意味,读来自然天成。 &抽刀断水&这个细节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7)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意思是: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 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 &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 设计意图: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揣摩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决教学目标。 (七)探究学习 1. 朗读课文,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幻灯片) 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三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1)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写作背景介绍(先由学生介绍重网络上找到的资料,再由教师出示幻灯片作补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当时作者被朝廷以&赐今放还&的名义被废逐。在宣州谢朓楼李白和族叔李云饯行,作下此诗。 ②对比参读,感悟诗蕴: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真正的友情不会因为彼此相隔天涯而变得遥远。诗歌意境开阔,一扫之前离别诗的低沉情调。 《送元二使安西》:诗歌不仅有依依惜别的伤感,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壮志难酬,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 设计意图:文史不分家。在整体感知文章之后,适时地介绍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感情基调以及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板书(见板书设计) 2. 写法探讨:这三首诗主题相似,但是表现手法各异。请你分别赏析。 (1)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朴素无华正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艺术特色。试结合诗歌赏析。 王勃这首送别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本诗在写作上具有三个特色:一是以雄奇风景起兴。首联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也没有流行地以&柳&寓&留&。起笔雄伟:一个&辅&字,富于温情;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 &二是表现了诚挚离情。第二联直抒胸臆,坦言情同意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悲,拉近了送者与被送者的心理距离;&第四联劝慰友人,纵横离泪,亦映证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三是展现了诗人旷达胸襟。第三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全诗意境旷达,充满对离别的坦然和潇洒,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一帜。 (2)《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读来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诗中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前人对《送元二使安西》的评价:&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从这首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 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试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心头,使他难以解脱。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中间六句痛苦淋漓的抒发豪情逸兴,前面的烦忧苦闷一扫而光。诗句自然照应了题中的谢脁楼和校书叔云,一则是恭维李云的诗文刚健遒劲,颇具建安风骨;二则是说自己的诗歌像小谢那样清新秀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极其浪漫的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四句诗人再一次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使他潇洒旷达外表下深藏着的悲哀更加深重。诗人时而把自己抛向欢乐的绝顶,时而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思想感情的急骤变化和艺术结构的起伏跌宕,在全诗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语言的健举豪爽和比喻的自然天成也为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表率。如果说王维诗是&诗中有画&,李白诗就是&诗中有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不同风格的诗歌同时,学习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其热爱文学的感情。 (八)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过去还学习过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师提示:《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 其实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请试着即兴创作诗歌。(送别即将转学的好同学、出门旅游的亲人等) 3. 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送元二使安西》首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考习惯。 (九)本课小结(幻灯片) 在我们解读文化名人时,在感受文学本身散发出的艺术美感时,我们要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一种面对世事变迁豁达豪放的胸襟,一种立于天地刚劲有力的姿态,而这些正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所需要的,我们在品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所需要积淀的是一种品格,一种心态,一种指引我们以后几十年走好的人生路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所学的三首送别诗,虽然主题相同,但是情趣各异。李白率真,王勃的雄浑,王维的深情,我们要细细品味,学习诗人旷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 (十)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任意2首 方式: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四个小组比赛背诵一首诗歌,争取当堂背出三首诗歌。 (十一)作业 1.背诵三首诗歌。 2.选择某种事物,尝试运用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写一首诗。 3.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七、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王勃 &&&&&&&&&&&&&&&&&王维&&&&&&&&&&&&&&&&&& &李白 & &&&&&海内存知己 &&&&&&&&&&&更尽一杯酒&&&&&&&&&&& 人生在世不称意 天涯若比邻&&&&&&&&&&&&&& 无故人&&&&&&&&&&&& 明朝散发弄扁舟 向上&&&&&&&&&&&&&&&&&&& 伤感&&&&&&&&&&&&&&&& 豪情昂扬 &诗中哲理&&&&&&&&&&&&& &诗中有画&&&&&&&&&&& &诗中有乐& 八、教学评价 哲学家弗兰克尔说过:&文明社会是通过人文科学来思考重大问题的。&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些作品中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深含义,有利于教育学生在当前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小学课本中所选的那些作品,都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精华。 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以诵读为手段,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将相同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学习,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此,我通过四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 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二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鉴赏评价中感受诗词之韵味,语言之精粹,体会诗人之情趣,感悟人生之哲理。 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其通过语感的功能细细体味,进行欣赏和理解,以领略诗歌的语言美,通过比较学习同一主题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四是通过探究学习与拓展训练,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力与想象力。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趣的问卷调查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