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康有为张之洞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曾国潘正些人物对推动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化产生共同作用

谈一下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_百度知道
谈一下对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维新变法运动。(2)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主要是洋务运动。启示历程。②整体发展阶段(),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近代化有所发展,近代化被推入绝境:①起步阶段()。③曲折前进阶段()。(3)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1) 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解放战争时期,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抗战时期、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近代化进程被打断,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比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比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比如新文化运动。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2370套总数:5270478套专访:2978部会员:17276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知识点热点透析:第2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知识点热点透析:第2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70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1.99M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救国、建国、强国之路问题而提出的,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第2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纲下载] 
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轻巧识记]
“睁眼看世界”
[概念阐释]
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广义而言,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狭义而言,指晚清民初欧美学术思想的传入。
①林则徐探求西方知识及其抵御外侮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维的先驱,为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找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②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显著标志。
③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轻巧识记] 制度变革
[辨析比较]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①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
②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③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进人民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轻巧识记] 新文化运动
①《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虽是运动的一大缺陷,但不能掩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贡献。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又是新时代开启的前奏,特别是运动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后期思想的主流。
[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易误指正] 
新文化运动前后不同。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胡适等人则继续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西方思想,后期则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①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自主探究——以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根据上述史料,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史论形成]
多种史学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主题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根据史料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史论形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主题三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据上述史料,总结新文化运动有哪些特点?
[史论形成]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主题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据以上史料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有哪些?
[史论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条件;中国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先进思想的指导。
(2)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因而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浙江高考T38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设置] 材料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答案提示]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归纳升华] 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二、近代西学东渐 的历程
[题源材料] 摘自2009年浙江高考T38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提示] “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归纳升华]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
时期 特征 表现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
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热点追踪(五)思想解放彰显社会进步
[热点关注]
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会有思想解放先行,或者说社会变革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或不解放思想;社会变革是不会成功和彻底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做到解放思想、怎样实现思想解放?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历史回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发展都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向世界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为标志,不断探索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典题印证] (2013·天津高考)“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仅摭拾泰西皮毛”批判的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批判洋务派“不识国民之原理……政治之本原”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这是维新派的主张,故D项正确。
[五年考情统计]
“师夷长技”的主张与维新思想(5年2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5年3考)
林则徐、魏源思想(0) 洋务思想(0) 维新思想(2) 新文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0)
考点一“师夷长技”的主张与维新思想
[例1] (2013·安徽高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抓关键:“戊戌政变记”“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以待他日之用”。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材料认为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 正确选项
B 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错误选项
C 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 错误选项
D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错误选项
[考题演练]
1.(2010·江苏高考)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解题提示:关键信息:“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2.(2013·重庆高考)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亲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施;②关键信息:“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可知该书的主题核心是探求抵御西方侵略的方法。
3.(2013·福建高考)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解题提示:①抓关键: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②关键信息:“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答案:A考点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例2] (2013·江苏高考)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时空:新文化运动时期。
抓关键:“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解读片面,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旧道德 错误选项
B 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该信息 错误选项
C 材料强调的是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 错误选项
D 从题干材料可以判断,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 正确选项
[考题演练]
1.(2011·江苏高考)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20世纪初”;②关键信息:“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2.(2010·江苏高考)“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题提示:①回答词:根本出发点;②关键信息:“国民……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3.(2013·海南高考)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向西方学习历程体现了;②关键信息:“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把握这一阶段特征。
4.(2011·浙江高考)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解题提示:①抓题眼:介绍马克思;②关键信息: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判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  )
A.林则徐思想极保守 
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
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D.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
解析:选D 本题宜用排除法。鸦片战争时期清朝自认天朝上国,盲目自大,而林则徐已经看到中英存在巨大差距,排除A项;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潮流,排除B项;C项未体现,排除。故选D项。
★2.(2014·镇江中学质检)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该书出版时,在广州的英国人大为惊恐
解析:选C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西方制度,选择C项。
3.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符合当时的国情
B.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D.具有明显的落后性
解析:选A 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是其经济发展道路并不是救治中国的理想方案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良方,故排除B、C两项;“中体西用”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项说法与题干的主旨不符。
4.(2014·常熟质检)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解析:选A 本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主旨。“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说明只学习了西方的器物层面,而没有涉及西方的制度与文化,这一思想即是“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故选A项。
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种做法(  )
A.暴露了思想深处的封建纹章
B.是切合实际的理智考虑
C.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D.躲避了卫道士们的愤怒反扑
解析:选B 在康有为看来人民群众的革命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变革,而依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则可以避免因革命引发的社会动荡,故选B项。
6.(2014·镇江模拟)1898年,康有为在《奏请经济岁举归并正科并各省岁科试迅即改试策论折》中指出:“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康有为主张(  )
A.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B.用西学补救中学
C.科举和学堂合二为一
D.废除科举和学堂
解析:选A 康有为认为:中国人才衰弱是因为“中西两学不能会通”,“无体不立,无用不行”,可看出其主张中学和西学应融会贯通,缺一不可,故选A项。
★7.“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该评论意在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进步影响不大
B.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指导思想骇人听闻
C.文学革命是一个历史错误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
解析:选D 结合“废除汉字”等主张可知,这些口号明显过激,该评论侧重于新文化运动的负面影响,排除A项;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不能等同于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表明作者侧重强调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评价其对与错,排除C项,故答案为D。
★8.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这段话(  )
A.倡导以民权之说作为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B.主张以民主科学精神重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
C.呼吁尊师重教,倡导认真学习
D.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解析:选B 材料认为,拥护民主和科学需要反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主张通过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这实际上是以民主和科学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9.陈独秀说:“内地风气,还是不开。各处维新的志士设出多少开通风气的法子。……排些开通民智的新戏唱起来,看戏的人都受他的感化,变成了有血性、有知识的好人,方不愧为我所说的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哩!”这表明陈独秀认为(  )
A.新文化运动应倡导戏曲改革
B.新戏对启蒙内地民众更有普遍意义
C.新戏的社会启蒙作用最有效
D.社会启蒙应从内地普通民众做起
解析:选B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侧重点,题干强调内地风气不开,可以通过排新戏来开。D项提到的应从内地普通民众做起,而在题干中陈独秀则在强调内地风气没有开,所以与题意不符。A、C两项说法错误。
10.(2014·江阴模拟)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魏源        B.康有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由题目信息“启蒙……洒向孔孟”可知该人从思想上猛烈抨击传统儒学,主张解放人们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应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观点。故本题应选陈独秀,即D项。A、B、C三项均与新文化运动无关。
11.(2014·徐州一中检测)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 “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由题目中的信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可知,这场爱国运动存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与新文化运动相符合,故选D项。
12.(2014·金陵中学质检)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同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而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抓住材料信息“新精神”“庶民”“劳工主义”,可以推断李大钊演讲的主题为宣传十月革命精神,进而分析其目的是推动国人向苏俄学习,C项为最佳选择。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解析:本题通过严复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来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涉及“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等知识点。第(1)问,由表格内容可知,严复早期经历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结合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及简表中所示主要活动说明“背景”。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可知,严复主张标本兼治;由“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可知,严复强调治本的重要性;再结合严复对“标”与“本”的认识回答严复与洋务派(只治“标”)相比的进步之处。第(3)问,从19世纪末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思想状况等角度分析客观原因。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14.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第(1)问回忆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回答第一小问,回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解答第二小问。第(2)问从材料中对国人觉悟的认识入手,可知国人觉悟经历了“学术”、“政治”和“伦理”三个阶段。回忆教材知识可以回答“背景”。第(3)问理解材料中“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欧洲黑暗”的含义回答“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回答“原因”。
答案:(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或启蒙思想)等。
(2)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
(3)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一、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不同
名称不同 中国维新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思想主张 中国维新思想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反对教权、王权、特权;主张“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三权分立”与“理性王国”
历史作用 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却昙花一现,很快就夭折了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主要原因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参加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科学)不断深化的历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阶段清晰: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5.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
三、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时间 代表人物 代表阶级 主张 实践结果
19世纪40~50年代 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 李鸿章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开展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19世纪末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派) 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20世纪初 孙中山(革命派)
民主共和 领导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20世纪初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以后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 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开始酝酿组织工人阶级政党
“西学东渐”下的思想解放潮流
[编写缘由] 一、“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大量涌入,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所谓“西学”,泛指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在“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开启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
2.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政治派别 抵抗派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阶级属性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活动时间 鸦片战争前后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9世纪八九十年代
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梁启超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设议会、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变法救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
思想特征 重技术 重技术、轻制度 重视制度缺乏系统理论 重视制度形成系统的理论
实践活动 未真正实践 开展洋务运动 未实践 开展“百日维新”
目的 强兵;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富国强兵;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主要作用 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揭开了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序幕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西学特点 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 全面学习西方,但主要是政治制度
“器物”层面 “制度”层面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潮流 时间 背景 宣传手段 特点 内容
维新变法思潮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同顽固派展开论战 将维新变法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思潮 20世纪初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国留学生显著增加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批判封建思想,宣传革命主张,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提倡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年 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 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与旧伦理道德 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旧道德和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近代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争论最多的问题
社会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思潮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把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经典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三民主义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运动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四、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
1.观念之争(是否学):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2.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政体之争(学哪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
4.模式之争(向谁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晚清刑部侍郎左绍佐()在一封信中自述:“佐生五十有四年,目睹洋务之坏,幽忧愤郁,以迄今日。幸得逢圣武天断,为匹夫匹妇复仇,豁然如沉疴之得苏也,此本朝臣子吐气之时,千载一遇也。”该观点(  )
A.批判了洋务运动
B.倡导了爱国、进步思想
C.宣泄了对革命党人起义的不满
D.体现了抵御外侮愿望与“天朝上国”观念的结合
解析:选D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晚清国人的观念。“为匹夫匹妇复仇”体现了抵御外侮的愿望;“幸得逢圣武天断”“此本朝臣子吐气之时”等都表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D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B项中的“进步思想”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2.(2014·赣榆中学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国主若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则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充满新鲜感
B.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C.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D.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解析:选A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只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军事来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B项;由“国主若征税……倘绅士不允,则不得令国民纳钱粮”可知,这应为近代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乡绅大会”应为下院,排除C、D两项。魏源对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进行了详细记录,这体现了对西方事务的关注,故选A项。
3.(2014·南京二模)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解析:选B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结合1907年国内形势,不难理解“存国粹”即保存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儒家伦理道德,“息乱源”即抵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阻止革命。
4.(2014·三水中学模拟)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选C 材料要表达的意思是维新思想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所以C项正确。
5.西方某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该派别应是(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解析:选B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可知,这一派别利用儒家思想进行改革,故B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A、C、D三项均排除。
6.“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作用是(  )
A.缓和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
B.鼓励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消化吸收了尊孔复古思想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
解析: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蔡元培办学方针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可知,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7.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解析:选B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选B项。
8.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这说明他是赞同(  )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人民民主
D.君主专制
解析:选B 据材料信息“民与君势不两立”“复辟……都是国家公敌”,可知李大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故选B项。
9.“民主和科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新文化的主体……在流传了数千年的以儒学为主,以道教、佛学和诸子学为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打开一个缺口,并进而……取而代之。”其原因不包括(  )
A.中国社会危机严重
B.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C.新兴阶级日益崛起
D.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解析:选D 民主科学思想能够取代传统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危机严重、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新兴阶级日益崛起等因素是分不开的。D项不属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的原因,故选D项。
10.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D 由材料“1918年”“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可以推断出是新文化运动。正确答案为D项。
11.“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其中“风”是指(  )
A.五四爱国运动
B.俄国十月革命
C.民主与科学
D.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D 注意“十月的风”“苦弟兄”等,明确这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无产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D项正确。
12.(2014·南通交流卷)20世纪初“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材料中的“过激伪说”应是(  )
A.民权、平等思想
B.民主、科学思想
C.社会主义学说
D.自由主义学说
解析:选C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给中国的民族和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由材料中“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可以判断,20世纪初北京大学出现的“过激伪说”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矣聿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文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若云作育人才,储异日国家之大用,则非添筹经费,分科立学不为功。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
——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材料三 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解国家之义……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说,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非执政之私产也。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1)据材料一,概括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馆是哪一派别创办,其指导思想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待京师同文馆的态度及其理由。与材料一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8分)
(3)材料三中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核心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上述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共同点。(8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西方“格致之学”、西方语言等,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其他小问。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孙家鼐认为,仅仅学习西方的语言、科技是不够的,更应该学习“西国政治及律例”,可见其对京师同文馆持否定态度;从分析京师同文馆教育的不足、分析孙家鼐思想的优点回答第二小问。第(3)问从材料中“征之科学”“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入手,联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回答“核心思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救亡的特点。
答案:(1)特点:注重西方自然科学;注重西方语言教育;经学与西学教育相结合。派别:洋务派。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态度:否定。理由: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进步: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3)思想:科学与民主思想。共同点:积极学习西方;探索救亡之路。
14.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材料一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材料二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6分)
(2)依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6分 )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李贽的思想冲击了旧的正统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认为孔教是中华文明之魂;回忆教材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认识分析第一小问;联系民国初年思想状况回答第二小问。
答案:(1)看法:反对神化孔子;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主张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化。意义:冲击了正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之魂。意图: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3)态度: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尊重和崇敬孔子。原因:北洋军阀利用孔教维护其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通史滚动检测(三)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解析:选D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故①中的“夸大”说法错误,由此也可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2.《马关条约》签订后,梁启超等人在呈光绪帝的上书中指出,割台湾的严重后果是:“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欲割台以全内地、保都城而地更瓦裂,都亦必惊。”梁启超等人的观点(  )
A.虽有夸张,但对国人有惊醒作用
B.被以后列强侵略事实所证明
C.认识到了台湾对国防的重要作用
D.意在谴责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解析:选B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侵华的野心,此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等人对割台湾后果的认识很快被以后列强侵略事实所证明。故选B项。A项中的“夸张”与史实不符;C项并非是梁启超的主旨;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3.(2014·金陵中学质检)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南方交通发达
解析:选A 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沿海、沿江先进城市、南方先进城市,因为这些先进城市现代化起步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而南方城市现代化落后,反动阶级统治力量强,故A正确。B项在古代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故不正确;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不是最主要原因,故C不正确;交通发达与能否成为革命舞台,关系不大,故D不正确。
4.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发动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B.对农民所受的各种痛苦的表示深切同情
C.已充分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
D.决定开辟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中国农民深受各种剥削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正是“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认识的体现。
5.(2014·深圳一模)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农民编织的棉花制品“紫花布”,在外国受到欢迎。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A项说法错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当时英国使用机器生产,中国依然是手工劳动。D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劳动,材料没有体现这种生产方式。C项正确,“紫花布”的风靡,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6.据统计,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措施,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民族工业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故A项不正确;B、D两项说法不正确,由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等特点决定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民族工业生产结构不可能平衡或合理。故C项表述正确。
7.下表为年中国和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变化表,该表不能反映出(  )
中外产业资本比重
年代 合计(万元) 本国资本 外国资本
万元 % 万元 %
.6 3 519.1 39.3 5 433.5 60.7
.6 30 386.2 19.7 123 709.4 80.3
.0 70 079.2 29.6 166 745.8 70.4
.0 177 600.0 21.6 643 400.0 78.4
A.外国资本的增速约为本国资本增速的一倍
B.中国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促成的
C.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依附外资的性质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
解析:选D 图表反映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加,并远远高于本国资本,故A、B、C三项说法正确。中国产业资本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中,图表没有反映出农村商品经济情况,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8.(2014·宿迁模拟)近代以来,婚姻自主日益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但有学者认为:“中国旧式婚姻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同一时期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妇女从事农业和制造业,尤其在纺织工厂更多,但当时也有人认为家务和厨房是妇女适合的领域。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拉美妇女的地位低于中国 B.中国与拉丁美洲都很落后
C.社会变迁过程遇到了阻力
D.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解析:选D 注意本题求答的是“原因”,即归纳对近代中国的婚姻新现象、同时期拉美殖民地妇女职业的状况等现象的主要原因。联系两个地区的近代史实,可知都是由于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生活习俗,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生活与习俗,故D项符合题意。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妇女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这是近代化的重要表现,并非是拉美妇女的地位低于中国,也并非表明拉美很落后,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中“近代以来,婚姻自主日益成为城市社会主流”、“尤其在纺织工厂更多”,反映了两个地区的社会变迁进展很大,故C项不准确。
9.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他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  )
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
B.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
C.说明中华文明的停滞性
D.批驳革命共和的荒谬性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中国传统的社会将会继续延续,不会发生改变。其潜台词则是,此时中国已经面临列强环伺,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故传统社会无法延续,中国只有进行变法才可以救亡图存,故B项为其真实意图。A、C、D三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均可排除。
10.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材料表明(  )
A.女子教育普遍化
B.民国政府反对男女同权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民国初年妇女地位没有改善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民国后教育总长的教育观念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男尊女卑”根深蒂固。故选C项。
11.(2014·前黄中学质检)19世纪末,有人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冲决君主之网罗…… 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该著作应是(  )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获取图片信息和分析的能力。谭嗣同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据此可以判断材料观点是谭嗣同思想,只有B项是谭嗣同的著作。
12.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选B 本题题眼是年的思想实践和试验。①是在1917年,②是在1918年,③是在1924年,此三项都是在这10年当中提出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在1927年以后提出来的,排除④。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泗阳模拟)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材料一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6分)
材料二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8分)
材料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6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第(1)问,春秋时期“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封建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据此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建立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总结回答“两种模式”;第二小问结合汉代、唐代、宋代、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权力之间的关系上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可结合各自的目的进行回答。
答案:(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周王室与诸侯间的血缘纽带日渐疏远。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模式:宰相相互牵制、监督;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说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3)特点: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
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14.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的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和文化创造力。
——任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材料二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惟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惟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化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
(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中国文化的内涵。(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是最早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8分)
(3)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6分)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即中国文化所维护的政治统治、产生的经济基础、文化核心三方面回答。第(2)问近代化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3)问中国的近代化,从过程、内容特点和主动性等方面回答;结合所学可知开启时具有被动性,内容上肩负着民族解放和近代化的双重任务,过程上经历了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的演进过程。
答案:(1)政治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仁义道德)为核心。
(2)14世纪以后,欧洲先后进行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神学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了近代民主思想;17世纪后,欧洲资产阶级通过各种形式的革命和改革,夺取政权,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18世纪后,通过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逐渐实现了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日益近代化。
(3)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逼迫下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进行的;中国近代化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或:肩负着民族解放和近代化的双重任务);经历了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的演进过程。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张之洞提出以旧学为本,以新学为手段。
史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史料二反映“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以“仿习机器”为主要措施。
史料二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之俗,所以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之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末,如疾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李鸿章全集》
史料三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由于在逻辑上的荒谬,在当时即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
史料三 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多年出使外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考察和学习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张树声则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他还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康有为把“民主”“议院”等西方政治理论渗透入传统儒学之中,借助孔子儒学否定君主专制,宣传西学。
史料一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作六经而大义明,传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家知仁恕忠爱之道,不然则民如标枝,人如野鹿,贼心乱性,悍鸷狠愚。……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康有为
史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史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等思想。
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史料三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
史料一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史料一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
[教你读史]
史料二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鲁迅《呐喊》自序
史料二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
史料三 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史料三表明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的道路。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适应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史料一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相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史料二表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史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史料三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史料三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史料四 (五四)运动就像从天降落的狂飙一样,迅猛地席卷全国……一年内出版的刊物达400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史料四表明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