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收藏 请懂字画名师帮忙看一下作品真伪。张大千字画鉴定泼彩山水小品。不懂的绕道!

名家访谈 >
这些字画文玩中 住着女儿心里的张大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孙行之
& & 展厅里,一幅名为《墨荷》的水墨画构图别致,墨色饱满,水汽淋漓。遒劲恣放的笔式让人感到83岁高龄、饱经风雨的张大千在精神上依然是强壮、不服输的。即便2年之后,这位一代巨匠便离开了人世。
& & 6月12日,《墨荷》与其他近百件张大千及其友人、门生的作品一起亮相龙美术馆。展览取名“拾得珍宝”。“拾得”为张大千为长女张心瑞起的小名。这些藏品皆为她珍藏至今,此前从未公开展览。保存这些作品亦是千难万难。“父亲给我留下的这些可以说都是珍宝。而且多年来,有很多无法保存下来。这些好不容易留下来的,可以说是几经风雨。现在父亲去世32年了,我觉得应该将这些拿出来展览,与大家共享,也算是纪念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位88岁的老太太慨然说道。
& & 整个展览围绕“大千世界”、“大千挚友”、“大千遗韵”、“大风堂长物”4个主题,以父爱、挚友、师生等角度呈现张大千为人、为艺的点滴,这位近代史上的东方艺术大家便展现出其更为“家常”的一面。
一茎《墨荷》
& & 《墨荷》是张心瑞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画面上,一茎壮硕的荷叶迎风而立,在其庇护之下的,是一颗稚嫩的花骨朵。配合画上的题词来看,谁说这不是老父亲在暗喻爱女之情?“十女心瑞与老父别十六年,远来八德园省侍,忽忽又别十八年,来环毕庵乃不得见,世乱如此,能有团聚之日否。言念及此老泪纵横矣。奈何。奈何。”
& & 写下这些词句之时,张大千已离开大陆32年。1949年去印度办展的偶然别离,不料成为永别。期间,张大千与在大陆的子女几次谋划重逢,却大都被紧闭的大门阻隔。两声“奈何”背后是张大千的无望与悲苦。
& & 留在大陆的5个子女之中,唯有张心瑞得以在叶浅予的帮助下去巴西与父亲共度一年时光。其余的时间里,除了遥遥凝望之外,他们彼此相守的唯有从前相伴的零星记忆。直到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逝世,身在大陆的子女日夜兼程赶到香港,却依然无法进入台湾。最后,只得在香港隔海祭拜。
& & 3年前,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在旧金山与张心瑞的子女相遇,之后又去温哥华拜访了她本人。经过2年多的反复沟通,这些藏品得以自老人在国外的住所来到上海龙美术馆。
& & 如今的张心瑞已是88岁,早已到了张大千写下那句“奈何。奈何。”的年龄。她谈吐优雅,思维清晰,且彬彬有礼,在几位子女的陪伴下显得精神矍铄。虽然在海外生活多年,张心瑞与子女乡音未改。女儿萧岱文告诉记者,平时在家,家人全都说四川话。
& & 在一篇追忆父亲的长文《珍藏的记忆》中,老人书写了家族近100年的颠沛流离与大时代的变革紧紧相扣,令人唏嘘。但老人自始至终都以从容节制之笔道来,没有激愤,对父亲与其他家人的深厚情感可从她对细节的精细描摹中流露出来。
& & 在采访中,张心瑞提到最多的是张大千在艺术上的勤奋与求新,以及与友人门生相处时的仗义疏财、古道热肠。在张心瑞的描述中,家庭生活亦是充满温情。张大千曾与2位妻子、10个子女以及叔伯家的孩子共同生活,平顺、友爱、秩序井然。老人认为,这种和睦源于严格的家规,以及对他人抱有的深切同情。
& & 耄耋之年,读书写字依然是张心瑞的乐事。展览中亦有她的创作,花鸟画颇得父亲神韵,而书法作品则端庄秀雅,更见功力。她向记者提到:自己年轻时“不懂事”,没有像父亲其他门生那样勤奋学习。即便后来,张心瑞在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担任教职,却依旧以未能好好精研国画为憾。所幸,老人的丈夫萧建初是张大千门生,而子女之中亦有以绘画为业的,加之张大千的儿子葆萝承继父业,大风堂的文脉可谓后继有人。
& & 只要一谈到父亲,张心瑞便饶有兴味。陈年旧事在老人说来细节十分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日。当提到1963年来到香港见到分别16年的父亲之时,张心瑞竟红了眼眶,流下了泪。一年之后的再次别离,以及奔丧不及的苦痛,这些原本是她与父亲之间无法绕开的话题,眼下却硬是让人不敢再次触及。萧岱文适时递上拭泪的纸巾,采访的话题也便由别离转向一些日常生活的记忆。
& & 张心瑞:“在艺术上,我是非常崇拜父亲的”
& & 记者:1964年,巴西一别,与父亲再未相见?
& & 张心瑞:当时我在从巴西回国之前,还陪着他在西德呆了一周,开画展。1981年,我到美国,以为能够见到他,却没法再见。当时觉得好像相互之间能够听到声音,却始终无法见面。想不到两年以后,他就过世了。
& & 1983年,父亲去世,我们全家来到香港,希望能去台湾,但等了一个星期,终究无法赶去,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前两年,我才能够到(台湾)父亲的摩耶精舍去(凭吊)。
& & 记者:当时你是在叶浅予的帮助下,得到四川美院人事处的允许,停薪留职去探亲的,时长1年。但到了巴西,您的父亲似乎也非常希望你能够留在那里,陪伴他左右。
& & 张心瑞:那时候我要是留在巴西的话,丈夫的子女就无法和我在一起,真是忠孝不能两全。而且就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我留在国外,会为他们带来更多困苦。其实我已经是留在国内的子女中最幸福的了,其他人在1949年之后都没有能够再见到爸爸。
& & 在后来的电话和通信中,他始终也没有问及文革期间家里的经历,也没有说自己在海外的磨难。我想他一定是能够想到我们的情况,但他只是关注家人的日常生活。但我知道,他一直非常希望我们能够随他一同出国。1952年,他也曾经在香港等我,但我到了广州就无法来到香港。
& & 当时我在川美工艺美术系的漆器专业带学生,丈夫在川美国画系任教。学校最终给了我1年的时间。
& & 记者:在巴西,张大千画画之时,你一直陪伴在侧。在你看来,他的画风有怎样的明显变化?
& & 张心瑞:在艺术上,我是非常崇拜父亲的。我觉得,他在艺术上从来没有满足,总是精益求精,不断吸收一些新的东西融入他的画作。他后来的泼墨,并不是后来才有的,古人早就做过。敦煌壁画让他在色彩上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他画画之前,总是胸有成竹,下笔非常顺畅。
& & 有人觉得,我父亲在绘画上西方色彩比较多。但其实他画中的色彩来源于自然界的光影,是他师法造化而来。从前,我们去青城山,他总说:你们去两三天就回去了,能看到什么呢?他要观察一样东西的时候,总是坐很久,耐心观察变化。到了国外,他画泼彩时,我看的比较少。多半是陪伴他走走,聊聊家常。
& & 记者:他总是喜欢推陈出新。
& & 张心瑞:而且他很勤奋。以前在国内的时候,他总是比所有人都起得早,起来就写书法。吃完早饭就开始画画。抗战期间,我们住在庙里,很艰苦,没有电灯,他点个煤油灯或者洋蜡烛,天天画到12点。每天只有中午休息一会儿,但说是休息,也是书不离手。所以,我觉得他是诗、书、画全能的。他去敦煌的时候40出头,当时那里的生活条件非常差,但他就在木梯子上面临摹绘画,一直在那儿呆了3年。我觉得这段艰苦经历对他的绘画(风格)而言,是非常重大的转折。
& & 记者:张大千生前也有很多门生与友人陪伴身边,你有没有总结过他身上的性格特质?
& & 张心瑞:他不是如很多人那样对学生留一手。他总会买古画,给学生看,让他们临摹,还让他们师古而不泥古。他平时也广交朋友,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家的时候,他身上很少有现金,朋友相求,他哪怕想办法也要借钱给别人。我们在香港的时候,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宾客盈门,其中有很多是日子窘迫的老乡、学生,他都会帮助他们,或是给钱,或是送他们画。还有一个西北的学生,一家五口人住在我家,这样的情况很平常。他对人的态度影响了我们下一代。
& & 记者:在巴西期间,张大千面临新的环境,需要重新打开局面,是否非常劳顿?
& & 张心瑞:我听一直在他身边的弟弟葆萝说,他非常劳累,常年奔波在外。他开始在巴西,后来发展到整个美洲,1956年,他又在法国办展览,影响很大。他让外国人了解到了近代的中国画。
& & 日常的张大千:亲自设计在巴西和美国的宅院,还喜欢下厨
& & 记者:张大千收徒有什么规矩?
& & 张心瑞:他从来不收学费,但要写拜师帖,要行跪拜礼。那时候,家里天天是人来客往。
& & 记者:所以你从小也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中?
& & 张心瑞:一般来说,除了来往非常密切的友人之外,家里的女眷是不太见客的。比较熟悉的能够见面,还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的。
& & 记者:从你的文章看,张大千似乎是一个讲求规矩,又比较严格的父亲。
& & 张心瑞:我们家有禁止条例:不准吸烟、赌博、喝酒。他特别重礼节,尤其是对年长之人,尤其是对我二伯(张善子)和二伯母。二伯父去世之后,二伯母和堂姐住到我家。父亲就提前和我们打招呼:对伯母和堂姐一定要尊重,不能让他们感觉到二伯父不在了,他们没有了依靠。
& & 其实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堂兄、堂姐都喜欢和我父亲住在一起。我二伯父比较严肃,小孩子都很怕的。我记得小时候,大一点的哥哥姐姐犯错以后,知道自己要被二伯父惩罚了,便会说:“希望八老子(八叔,指张大千)快来解救我们。”我爸爸一般说两句好话,他们就得救了。我小时候好像也没有受到他很严厉的惩罚,我们家那么多人也从未有人大声吵闹过。
& & 我父亲唯一放松的时候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可以一起赌博,赌的是他的画,他平时不会轻易画画给家人。他总是非常勤奋,但只有那一天他会很放松。对子女也是这样,只有除夕、初一、初二我们很放松,初三以后便要开始学习了。
& & 记者:看到你提供资料里还有两张行书菜单,是张大千在巴西宴客之时定下的菜单。里面不光写菜名,还仔细写明各种配料,比如在说“口蘑清汤“这个菜的时候,他就注明:”切厚片去蒂加西洋菜三五根“,在说”葱炒风肝“时还注明葱要”八分长“。他对美食很热衷,在其他的生活细节上也很讲究吗?
& & 张心瑞:是。他很喜欢园林,在巴西的宅院就是他亲自设计,要营造小桥流水。在美国也是如此,小小的宅院,他也一定要营造一处园林,有小桥和池塘。在家时,他自己高兴就会下厨,他也教我做了几个菜,比如茶香鸡、一品豆腐、狮子头。他常说:喜欢吃还不行,还要懂,要自己会做。他也喜欢京剧,家里总会放留声机,到后来,我们小孩儿也都会唱了。
& & 记者:张大千似乎很希望你们能够画画。
& & 张心瑞:当然是这样,可我们小时候不知道珍惜时间。不会像他门生那样一直坐在他身边画画,总是趁他不注意便偷偷溜走。后来我做的也是工艺美术方面的工作,在国画方面没有再继续学。到了巴西之后,我曾经看到他桌上的纸笔,我就随手拿起临摹他的画。他看了我的画还是很高兴,说:“你十几年前的(功夫)还没有丢嘛”。回国之后,就开始搞运动了,更加不去画了。
& & 可惜,我们都在他身边时间太短,没能好好地向老人学。只能说,我们还保留着家风,在为人做事上,保持着对别人的宽厚。家里现在也有孙辈在继续画画,总算他的绘画还有后继者。
& & 记者:现在他的哪一位子女还在坚持以画画为业?
& & 张心瑞:当时留在大陆5个孩子,跟随他出国的也有5个。其中一直在他身边的弟弟葆萝一直坚持画画。我们后人不可能都像他那样,但他留给了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因为在国内,他其实并没有房产,他的收入来源也是来自卖画。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网友评论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请网民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丹青海藏网版权声明:尊重知识、尊重原创者,凡是通过丹青海藏拷贝复制图片文字资料,均须注明"来源丹青海藏网",违者必究。
丹青海藏刊登其他合作媒体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网民朋友获取更多艺术资讯,资讯内容及版权属于作者本人,如在传递过程中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谅解,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本周名家推荐
霍春阳 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学会创会
艺术收藏热点[转载]浅谈书画鉴赏和收藏艺术!
博客联盟之&友情推荐博客:&
&博主言:相信不少朋友和我一样,每天都在忙着自己公司的业务,其实抛开工作,更多如何享受人生,建议不妨做个业余的收藏爱好者,至于有哪些益处那请看下文分解:
&& 收藏可以让人赏心悦目,收藏亦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和知识,还对以使藏家的投资增值。然而,错误的收藏,不仅使人身心受损,经济上还要吃大亏。
下面谈一谈我在收藏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供同好参考。
曾记得文化革命后期,书画艺术品市场刚刚恢复,以北京荣宝斋等画店的价格为例,一张王雪涛三平尺的好画才卖45元,蒋兆和八平尺的《陶渊明采菊图》卖175元,关山月八平尺的《墨牡丹》卖145元,刘继由八平尺的工笔仕女卖160元,叶浅予三平尺的《印度舞》卖60元,关松房三平尺的山水卖45元,郭传璋六平尺的山水卖60元,董寿平四平尺山水卖60元,黄胄六平尺的《采药归来图》卖65无,李可染三平尺的牛卖45元,三平尺的山水卖90元。李苦禅八平尺的《松竹海岁寒三友图》卖240元,吴作人三平尺的画卖60元左右,一张二尺或三尺的齐白石画卖50元至150元,徐悲鸿八平尺的马卖200元至280元,王铎几尺长、一尺八寸宽的书法卖180元,傅抱石1。5平尺的一字一画卖
80元,启功三尺条书法卖
10元,范曾六尺整纸的大画才卖108元。从以上可见,那时的画多么便宜,许多大名家和一般名家的画卖价差价很小。画店收购名家画,一般就定10至15元一平方尺,象范曾等人的画才几元一平方尺,现在这些画值多少钱,行家心里都很明白。就是外行,一看画店里的字画的标价也就很明白了。这些人的画价到现在不过二十来年,就翻了几十倍到几千倍,那时如懂谁好谁差,并懂得投资经营,花钱去买大名家的好画,那现在还了得。所以收藏首先要懂得什么画是好画,要掌握判断书画好坏的标准,因为书画本身的经济价值是由书画本身包含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下面谈一些我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经验之一:要掌握评判书画艺术水平的标准
我看一幅画的优劣或一个画家的艺术水平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看此幅画反映出该画家绘画基本功的水平。基本功的水平又从四个要素上看。
一看画家造型变型是否合理。齐白石讲:“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数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讲:“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徐悲鸿讲:“造型、解剖、结构准确”,这些都是在讲造型的道理。二看画中的章法、构图是否严谨。有的画画的,故意把一些人物和山水画的造型画得极夸张,追求所谓抽象派、印象派,让人看了不知是什么东西。造型过分了也没有人愿意看,他们的作品自然就被淘汰了。你看梁楷的《泼墨仙人》和林风眠、黄永七的人物画都有夸张,但很有情趣。有的画家画的画,人物山水画得很碎,上、下、远、近、左、右搭配不符合自然中的情理,让人看了不舒服,草、树、山、石都是等距离并排地长,看了很匠气。你看黄宾虹、李可染、钱松喦、陆俨少的山水画,吴作人的动物画,蒋兆和的人物画,齐白石的花鸟画,章法、构图多严谨。
三看该画中反映出画家的用笔、用墨、设色是否恰到好处。你看黄宾虹画中的线很有力量感,有的线就像小铁棍。石涛运笔,干小带湿,有血、有肉、有骨。石溪、钱松喦都用颤笔,那线绵里藏针。沈周点苔,那苔点既有沉着感,又有浮动感。董其昌用墨让人觉得高雅、纯净,梁楷用墨让人觉得淋漓、酣畅。恽寿平用色,让人觉得艳而不俗。
四看该画反映出画家能否在传统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别人都用前人用过的皴法画,而你又率先使用了一种新的皴法,这就是创新。比如傅抱石先生的破笔皴,这种皴法使他画山有风,画水有声,画云会动。再有钱松喦多次去黄土高原写生,就创造了“黄土高原皴”,这种皴法更好地反映了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自古画家绘画最忌用紫色,钱松喦就在绘画时大胆使用紫色,让你看了还很舒服,这就是在设色上的创新。
其次看此幅画反映出该画家绘画语言的水平。绘画语言也从四个方面看:
一看绘画的选题和表达是否有创新。比如过去的画家都画屈原,而蒋兆和却画了一幅《流民图》;比如过去的画家都画鹤、马、牛、猴,而吴作人先生呢,偏偏选择了熊猫;过去的画家都画华山、泰山、黄山,钱松喦先生画黄土高原,这些都是在绘画选题上有创新。前人的绘画中多次出现毛驴,但都是作为配人景物,而毛驴在黄胄先生的画中却成了主题,并且千姿百态,生动异常,这就是在表达上有创新。像齐白石、李可染、钱松喦、吴作人、蒋兆和、黄胄、刘继卣等画家在绘画的选题和表达上都有创新。
二看该作品的气韵是否生动。有的画画出的人物、山水、花卉都很呆板,象是摆在那儿的。有的画家画的山水、花卉都带着灵性,是活的,这就是气韵生动。你看傅抱石的泉水,好像在流;徐悲鸿画的马,好像会跑;叶浅予画的人物,好像还在跳舞。这些都属于气韵生动。
三看该画的意境是否深邃。有的画看一遍就够了,过后就忘了,有的画越看越爱看,百看不厌,过后脑子里还有深深的印象,并且给人的想象力带来驰骋的余地,这就是因为该画意境深邃造成的。你看梁楷画的《泼墨仙人》,让人百看不厌,就是这样。
四看该画的格调是否高雅。有的画画的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动物,让人一看就觉粗俗不堪,但有些大师级画家画出的山水、人物、花鸟、动物,让人一看就觉得很雅。
以上“两人方面、八条要素”就是我鉴赏书画好坏的依据。掌握了鉴赏书画好坏的依据,你就知道什么画艺术水平高,什么画艺术水平低,什么画能升值,什么画会被淘汰。于是就能决定该收藏谁的,收多少,不该收藏谁的画了。
经验之二:要会选择鉴定家
懂得该收什么样的书画后,马上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将要收藏的作品的真假问题。请什么样的人帮助鉴定真假,也就是应该请谁帮助鉴定真假,也就是应该请谁帮助“掌眼”。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收藏家,远的不说,从项子京开始,清朝的江春、安岐,还有最大的收藏家乾隆皇帝,直到张伯驹,他们都收藏了很多名贵书画,现在一鉴定,很多都是后人临摹的。因为那时藏品都分散于各收藏家手中秘藏,鉴定家无法互相比较、鉴定。现在绝大多数名贵的书画都藏于国家博物馆,鉴藏家可做充分的比较、鉴定,所以有可能前人认为真的东西,现在确定是假的。但由于真的没有了,假的也有些年代了,作资料仍很有价值。可见,鉴定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和不断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我认为中国的鉴定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对清以前的书画作品看的多有鉴定经验的。第二类,对清以来的书画有一定的研究,但主要是对情至民国书画作品看得多,有鉴定经验。第三类,对清以来作品有研究,对民国期间的作品也有一些研究,但对当代书画作品看得多、收藏得多,有收藏经验。你要收藏的作品属于哪个时期的,就应该找对那个时期书画看得多,研究得多,收藏得多,买卖得多的鉴定家去鉴定。鉴定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每个鉴定家都有白己一定的知识领域,从来就没有全能的鉴定家,也从来就没有不出错的鉴定家,只不过大鉴定家比小鉴定家出错少。现代的书画也可找作家本人或亲属协助鉴定,有据可依的意见可信。
经验之三:要会评估书画的价格
会选择鉴定家后,就该懂得如何评估书画的价格。因为只有懂得如何评估书画的价格,收藏东西时才不会花冤枉钱。我认为书画的价格一般由以下六个因素决定:
一、书画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水平。例如艺术水平高的齐白石书画,要比王雪涛书画的价格贵得多,要高数倍至上百倍。但王雪涛书画中的精品可能要比齐白石差的作品贵,齐白石自己书画中的艺术水平高的精品,又要比自己普通的作品贵数倍至几十倍。
二、书画的大小和品相。同等艺术水平的书画作品,大的比小的贵。品相指书画作品的相貌,书画作品底子上有残、缺。破、脏、掉色、涂改、添、挖补的称为品相不好,当然品相好的比品相不好的要贵,但成扇、册页、手卷比同水平、同大小、同品相的挂轴书画要贵。
三、书画作品是否珍稀。高水平书画艺术家的作品传世越少越贵,所谓“黄金有价艺无价”就是这个道理。
四、书画是否传承有绪,是否有名人上款和题跋。同等艺术水平的书画中那些传承有绪、有名人上款、名人题跋比没有的贵。
五、书画是否得到收藏者的共识和需求。得到收藏者共识和需求的书画比没有得到的要贵。元朝吴镇的书画在没有得到收藏者共识和需求前很不值钱,在得到收藏家正确的共识和需求后就非常值钱。像黄宾虹、陆俨少,钱松喦等都有这种情况。有的人的书画被画商“炒”得很贵,但得到收藏者的正确的共识后就不值钱了。有的书画价格其作者活着时贵,去世后更贵;有的书画价格其作者活着时不值钱,死了以后很值钱。有的书画家作品常年不增值或增值很慢,甚至于贬值,这些都是前述道理造成的。
六、书画作品所处的社会状态和出售者的综合状态。书画处在经济繁荣的社会状态时就高,反之就便宜。现在中国人“百万之户”过百万了,傅抱石画的一幅《丽人行》卖了1078万元就是国内人买的。收藏者综合状态好时就比不好时要价高得多。溥心番卖给张伯驹《中复帖》,是在经济状态好时,绝对不会只卖同万白洋。能正确评估书画的价格,就会正确对待那些贵得离谱的书画,也能正确对待那些便宜得离谱的书画,因为这类书画假的多。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正确对待老书画和现代书画的价格。不要总以为古老的、稀少的书画价格就高,就是国宝,其实不尽然。因书画的价格是山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水平决定的,所以有些艺术水平低,资料价值差的古老的、稀少的书画并不贵。从明朝到清末,书画作品值钱的书画家不就六十几位嘛,为什么现代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要比清以前很多书画名家之作品贵得多呢,因其艺术水平比前人高。很多人也许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现代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就是国宝,“艺无古今”嘛。
经验之四:会把握买卖的机遇,及时调整收藏结构
好的书画作品,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到最好不要放过。好的书画作品可能价格要高些,但这是合理的,如果不把握机遇果断买进,那可能失之交臂永不可得了。要卖掉那些没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在它最值钱的时候卖出去。要买进那些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在它价格最低的时候买进来。这是一门艺术,把自己的收藏往高(艺术水平高的)、精(特殊好的)、尖(好而极少的)上发展,这就叫调整收藏结构,还有一些作品虽好但是题材重复的,最好把它卖掉,换成自己没有的好东西。
经验之五:要有主见,不要追潮流
前几年,因一些画商的需要,把石鲁、陈子庄、黄秋园、张大千“泼彩”的画价格炒得很高,对于这种情况,收藏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把握自己,不要追潮流,否则等这阵炒风过后,就会发现白己上当了,不应该把那些东西买回来。石鲁虽然有创新的思维,但笔墨功力不扎实。陈子庄也如此。黄秋国有一定的笔墨功力,但意境太旧。某位画家画的东西,很多线条是用针管灌上颜色滋出来的,并且不会用毛笔写字,他是用画西画的方法画中国画,又用画中国画的方法画油画,他既没有中国画的基本功,又没有油画的基本功,因此他的艺术是有争议的。还有张大千的“泼彩”是用容器泼出来的,而不是用笔画出“泼”的效果(梁指就是用笔画出“泼”的效果)。所以他的“泼彩”画假得很容易,也很多,比较难鉴定。张大千离开大陆后,离开了这块肥沃的中国画的土壤以后,他的画好的少。从总体上看,张大千的作品创造少,所以不要人云亦云追潮流,要有自己的主见,就会少上当。
经验之六:要从收藏家发展成鉴赏家
作为一个收藏家,如果不同时是个鉴赏家,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不懂鉴赏就得听别人的,买东西时别人又不掏钱,他看错了损失是你的,况且你收藏那么多作品,真的、好的本身就是鉴定的依据。只要你经常学习、研究,与别人交流经验,那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鉴赏家。“鉴赏”并不是一门“玄学”,鉴赏就是研究比较,真的与真的比,找出书画家创作的风格和不同时期不同面貌的规律。真的与假的比,找出判定真、假的道理。假的与假的比,找出作假者作伪的规律。要想成为鉴赏家就必须作到:一、向鉴赏家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汲取他们的教训。二、向书本学习。例如了解书画家的生平与艺术风格。某拍卖公司拍卖一收藏家收藏的《青蛙蝌蚪》扇面,扇面的落款为“甲戌春三月为昌庭先生画于旧京,白石齐磺时年七十又四矣”,你若了解齐白石生平,看过张次溪笔录,齐白石自述其七十二岁时,有个算命先生认为他牛年不利,以瞒天过海法加了二岁,所以齐白石在1937年,落款就是七十七岁,1939年就写七十九岁,依此推该作品的作伪,不知齐白石是从1937年才多加了二岁,他从后往前推,1934年就写了七十又四,所以此扇面必假。三、向书画作者和书画本身学习。这可以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作画时的处处心机,也可以从作品上看出作者的绘画功力。四、要向大自然和社会学习。因收画家创作的作品,是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所以向大自然和社会学习可以了解他们创作的基础,以判断其创作是否合理。从收藏家发展成鉴定家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你有藏品,藏品就是重要的鉴定资料。
经验之七:要爱护好保管好收藏品
收藏品是收藏家的心爱之物,一定要爱护好、保管好。藏品一定要放在防虫、防潮、防霉、远离火种的地方。打开画的时候一定要用两手攥着轴头慢慢往开打。卷起来的时候,最好转动轴杆让画面均匀受力往上卷。没裱的画最好不要折着压着放,被折着压着放的作品,放时间长了,在装裱好后,你会发现底子上往往留着折的痕迹,画的品相不好了,让人看了,觉得不舒服。有的画像傅抱石先生的画,重新揭裱时,应告诉被画师傅不要多冲洗,冲多了裱出来后会发现画面上的墨、色掉得很厉害。有的老画,裱工时间很长了,能不揭裱的最好不要揭裱,如必须揭裱时,就提醒裱画师用水闷的时间长一些,最好不要把“命纸”揭掉。这样揭裱,才不易伤着画。还应跟裱画师交待书、画上墙后要看着潲水,不要把画被崩了。有一次,李可染画了一张六尺整纸的山水画,因拿日本展览,请一裱画师装谦,当裱画师把裱好的画拿给李可染先生时,突然发现画的上面有一条一尺多长的口子,李可染先生眼泪马上就下来了,因为这张画他画了近二个月。
教训之一:出手与否欠思量
我刚开始收藏时,因为书读得少,不太懂得一些大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和其作品的珍稀性,把这些作品与一些老的收藏家交换收藏品时换了出去,后来了解到这些书画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时,再想收其作品却收不到了。这就是说没看懂大画家的藏品不要轻易出手。若出了手以后又懂得了,就后悔莫及了。还有这种情况,一些特别好的书画作品,别人送来因为要的钱多了一些我没舍得买,以后再想多花钱买却买不到了。还有一些该收藏的作品,由于对该作品的作者没有正确认识而没有收藏。七十年代晚期钱松喦先生的作品很便宜,由于北京地区的画店其作品较少,我对他的作品看得少,当然缺乏研究,就没有收藏。97年时从他的亲属处看了他创作的大量精品,这才研究他的作品和生平,认识到他在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时代意义,于是才开始注意收藏他的精品,代价是花了比七十年代末多上百倍的钱。
教训之二:假作真时真亦假
买假画上当的情况,大致可分几类:1、鉴定家鉴定错误造成的。迷信名鉴定家,见有的书画上有著名鉴定家的跋,就买了,后研究发现是假的。有的东西是通过鉴定家买的,后研究发现是假的。2、信任国营画店造成的。以前总觉得国营画店,尤其是有名气的国营画店不会卖假货,于是买东西时候就不注意鉴定,买了后经研究发现是假的。吃了亏一想,国营画店卖的很多货,都是他们自己收进来的,他们也有因鉴定错而收错的时候。3、相信朋友造成的。有的关系很好的朋友拿来的东西,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没仔细鉴定就收了,后研究是假的。4相信作者及其亲属造成的。有一次一个开画店的朋友和一个卖画的,拿来一张画说:我们一起到该署名的作者家去鉴定真假。于是一起去了作者家,作者说是真的,我就买了,后研究知是假的,并知道了是谁做假的,这才意识到作者老了,并有眼疾,对假得好一些的作品已分不清真伪了。还有一次也是这种情况,朋友拿来一张傅杰就买了,后来我知道是谁假的,就退了回去。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一次我从北京文物店的朋友处买了一张画,朋友拿给作者看,作者偏说是假的,说这一年没给北京文物店画过,可查文物店的库存和收购记录,该画家该年卖给了文物店一批画。真不知是什么原因作者要这么说,以后还遇到过别的画家也这样。还有一次,我在一个画店里看到一张山水画,初看觉得不好,但拿给作者的夫人和儿子看,他们都说真,于是我就买了,后研究发现是假的,才明白作者的夫人和子女对其作品不一定都有研究。我还遇到过造假者拿着他造的假画给作者的夫人看,作者的夫人说真,还在画前照了相,以表示她鉴定此画是真的,作者的儿子在假画前照相的情况也有,有的作者的儿子还在假画旁做长跋。反之的情况也有,我从作者夫人手中买的真画,作者的子女愣说假。5、自己鉴定错了造成的。由于光线不好或缺乏资料而鉴定错了,买进假货。鉴定书画一定要在光线好的情况下看,光线不好,该看出的毛病看不出,致使发生鉴定错误,有的是我对一些作者的作品研究不够充分,以致发生鉴定错误。
还有就是因鉴定错误,把真的当成假的漏收了。有次我去南京,一位朋友拿了本恽寿平的花卉册页给我看,因画面上颜色反铅很厉害,黑乎乎的,看不清作品的本来面目,再看字款很嫩,以为是假的。后该作品传到北京,被送给一老鉴定家鉴定,他认为是真的就自己收了。过了些日子,我去他家,他拿出该作品给我看,画面上颜色反铅的地方,都用双氧水洗得干干净净,这才看出画画得真美呀。老鉴定家告诉我,这字款是该画家早年的写法,我顿觉非常懊悔,以前没有收,这怨谁呢?只能怨自己没有水平。还有千万不要买偷来贪污来的东西,这会给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书画这“东西”,好像长了“灵性”,他要和你有缘分,转过多少人的手,最后还得归你收藏,如果他要和你没缘分,就是到你的手中,也终会失去。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甜、酸、苦、辣全有。但开始了这样一种生活,便要走下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版权所有)中国&苏州东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大千字画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