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团结的力量:团结有力量的寓意

《两则》有关资料: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免费教案
&|&&|&&|&&|&&|&&|&&|&&|&&|&&|&&|&&|&
◆您现在的位置:&&>>&&>>&&>>&&>>&教案正文
《&伊索寓言&两则》有关资料:课文的分析和理解
《&伊索寓言&两则》有关资料:课文的分析和理解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伊索寓言&两则》有关资料:课文的分析和理解
&&&结尾说:“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转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化呢?就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 &作者将蚊子、狮子按照它们各自的特征加以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 & &蚊子战胜狮子,作详写,蚊子败于蜘蛛,作略写,以前者反衬后者,耐人寻味。 & &这一则寓言,既用语言描写,又用动作描写。蚊子总是叫个不停,多用语言描写就很恰当。先写蚊子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初听起来,蚊子“狂妄”得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了,实际上,蚊子所以敢于同兽中之王狮子较量,是因为蚊子明白它有它的优势,狮子有狮子的劣势,狮子遇上蚊子,用爪抓,不行,用牙齿咬,也不行,它的优势都发挥不了,尽管强大,却变得没有什么力量。相对地说,蚊子比狮子强得多,所以蚊子不怕狮子,敢于奚落它。蚊子貌似口出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开头用否定句,“你并不比我强”,后来用肯定句,“我比你强得多”,把步步进逼、咄咄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 &描写蚊子向狮子的进攻,写它“吹着喇叭冲过去”,很有声势,勇敢无畏。把蚊子进攻狮子的方式放在最后写,原来它“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它自有它的一套战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完全抑制了狮子的优势,这样前面的语言描写也就更耐人寻味了。 &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它完全陶醉于胜利的骄傲之中,自以为无敌于天下,得意忘形,丧失了警惕。一个“却”字,笔锋一转,急转直下,大起大落,跌宕有致,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了。本来是常见的情形,但是有了上文的反衬,倒觉得出人意料了。 &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用它的语言描写来说明寓意,“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一句里,“最强大”与“小小”相反,“较量过”与“消灭了”相反,对比鲜明,发人深省,蚊子意料不到自己的结局,它不明白“骄兵必败”这个道理。 & &《蚊子和狮子》由四个层次组成。 &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小小的蚊子,为什么敢于向兽中之王挑战呢?从蚊子“宣战的檄文”可以看出,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蚊子看到了狮子表现力量的主要方式“用爪抓,用牙咬”,也看到了狮子之所短,并准备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正因为这样,蚊子信心百倍地要同狮子“比一比”。至于狮子之短、蚊子之长是什么,没有明说。这样的伏笔,既使文字精练、耐人寻味,又能引起读者的悬念。 & &第二层,写蚊子与狮子的战斗:“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几十个字,把战斗过程写得有声有色,照应了上面的伏笔,又揭示了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这段精练的描写,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蚊子之所以战胜狮子,一方面是能发挥己之所长,攻击敌之所短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使狮子之长无法发挥用爪抓,不但没有抓住蚊子反而抓破了自己的脸。这里写的虽是狮蚊之斗,但却深刻地概括了弱者如何战胜强者的一些方法。 & &第三层,写蚊子胜利后的悲剧。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蚊子,却成了小小蜘蛛的俘虏,原因何在呢?让我们看看作品的具体描写吧!“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里,“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只几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胜利后的蚊子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的神态。它告诉人们,蚊子的失败,根本的原因并不在蜘蛛的强大,而在于因胜利而变得骄傲的蚊子,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以致自投罗网。相反,如果胜利后的蚊子,能正确认清自己之所短,小心谨慎,即使无法战胜蜘蛛,也能避免它“被蜘蛛网粘住”的悲剧。 & &第四层,写蚊子临死前的悲痛。蚊子悲痛什么?它痛心“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看来,蚊子至死尚未认清造成悲剧的原因,实在令人可叹!然而,读者通过寓言的情节却清晰地看到:在胜利面前骄傲自满,得意忘形,正是蚊子遭受灾难的原因。 & &这个故事,前后四个层次,实际上是两部分内容。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两相对比,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蚊子与狮子》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如把蚊子的叫声比喻为“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则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充分发挥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 &在《伊索寓言》中,《蚊子与狮子》的情节较为复杂,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它通过蚊子与狮子、蜘蛛间矛盾关系的描写,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与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相反,强者或胜利者,如果骄傲自满,失去清醒的头脑,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伊索寓言》的作者,能用小小的寓言,准确地概括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足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深刻的艺术概括能力。&&
《《&伊索寓言&两则》有关资料:课文的分析和理解》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当前位置:
>>>品读《伊索寓言》中的《马和驴》,完成以下题目。马和驴某人有一匹马..
品读《伊索寓言》中的《马和驴》,完成以下题目。
  某人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在途中,驴对马说:“你如果就我一命,分担一点我的负担。”马不听。驴筋疲力尽,倒下死了。主人把所有的货物,连同那张驴皮,都放在马背上。马哭着说:“真倒霉!我怎嘛这样不幸?我不肯分担一点负担,却驮上了这全部的货物,还加上这张皮!”(1)填空:《伊索寓言》往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特性,刻画栩栩如生,给人深刻印象。(2)请概括寓言《马和驴》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请你谈谈从某则《伊索寓言》中得到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1)拟人(或比拟)(2)助人者自助。(意思相近即可)(3)示例1:《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 示例2:《狐狸和山羊》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品读《伊索寓言》中的《马和驴》,完成以下题目。马和驴某人有一匹马..”主要考查你对&&修辞方法,童话,寓言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修辞方法童话,寓言阅读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主要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常用的修辞方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2)借代: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3)拟人: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4)夸张: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5)双关: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6)通感: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7)对比: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8)对偶: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①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②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③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9)反问: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10)设问: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11)顶真: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①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②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12)互文:指古代诗文上下文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①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②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13)反复: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①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②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4)排比: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①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②句子或分句的排比: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15)引用:指人们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名言、典故。例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说得很有道理。(16)反语: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 修辞种类及作用: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及作用“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1)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含修辞的成语来源:比喻: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浩如烟海&&& 轻如鸿毛&&& 如胶似漆&&& 挥金如土&&& 味同嚼蜡&归心似箭&&& 坚如磐石&&& 气喘如牛&&& 胆小如鼠&&& 如花似玉&&& 如履薄冰&&& 如坐针毡&如狼似虎&&& 从善如流&&& 繁花似锦&&& 视死如归&&& 小肚鸡肠&&& 多如牛毛& & 势如破竹拟人:狐朋狗友&&& 鸟语花香&&&& 百花争妍&& 兔死狐悲&&& 莺歌燕舞&&& 龙飞风舞&&& 春风得意鬼哭狼嚎&&&& 黔驴技穷&&& 山欢海笑&& 狗仗人势&& &狐假虎威&&& 龙争虎斗&&& 鸟哭猿啼夸张:一手遮天&&& 度日如年 & 一毛不拔&& 垂涎三尺&&&& 口若悬河&& 排山倒海&&& 日理万机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 一字千金&& &一步登天&& &震耳欲聋&&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一落千丈&&& 一目十行& &人木三分&& &胆大包天&&&& 气吞山河&& 恨之入骨&& &挥汗如雨火冒三丈&&& 一尘不染&&& 泪如雨下&& &偷天换日&&& 咫尺天涯&& 多如牛毛&&& 弹丸之地借代: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迫在眉睫&&&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汗马功劳&&& 名落孙山&&& 梁上君子&&& 片甲不留&&& 两袖清风&&& 千钧一发&&& 巾帼须眉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是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童话特点:1.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2.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3.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4.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5.它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比如《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灰姑娘》里,后母很恶毒,灰姑娘很善良。6.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寓言的特点:1.鲜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刺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童话与寓言的区别: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合适于儿童欣赏的故事。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1、有所寄托的话 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一、从概念上看: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如《田螺姑娘》、《神笔马良》等。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汉书·叙传上》里的“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尽管文字简洁,但已形成有相对完整情节的简短故事,而故事本身又寓含某种深刻的道理,故堪为一篇典型的寓言。二、从篇幅上看:童话:故事完整,篇幅较长,情节神奇曲折。如《皇帝的新装》、《蚕和蚂蚁》等。寓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如《塞翁失马》、《黔驴技穷》等。三、从题材上看:童话:多表现幻想世界,充满幻想色彩。从风霜雨雪到星辰日月,从花木草石到鱼鸟虫兽,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加以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如《渔夫的故事》。寓言:多来自现实生活,内容多以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或对某种人的有所讽刺和箴戒。虽然具有虚构的成份,但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如《孟子》“揠苗助长”。四、从体裁特点看:童话:表现为形式多样,除用散文形式写的童话外,还有童话诗和童话剧。想象丰富,幻想奇特,抒情说理,寓教于乐,突出形象性,注重趣味性,讲究可读性,如《宝葫芦的秘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表现为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托古讽今,小中见大,突出讽刺性,注重实用性,讲究哲理性善于启发性。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童话:更多偏向于故事情节,童指儿童,面向的是更多的儿童能够听得懂故事内容,喜欢或讨厌故事的人物,培训儿童的基本正义观、是非观。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寓言和童话一样都是虚构的,但寓言更通的是通过故事告诉世人一些道理,对今后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向的读者应该是比童话的读者要略为大些的。比如《白雪公主》可能2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听懂;而《狐狸和葡萄》可能就要5岁左右的孩子才能听懂。童话和寓言阅读:阅读童话和寓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快乐的事,人们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儿童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奇特,更容易走进童话和寓言的世界,感受到故事的情趣。一、童话的阅读方法:1. 了解童话的特点和类型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像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阅读童话,首先一点是弄清文章属于下面几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童话类型,这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①拟人化童话:将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的“人物”。②人物童话: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③超人化童话: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④知识童话(科学童话):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其未来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2. 正确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提示某种道理,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在阅读时,我们要通过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如《小青石》一文就是把小青石当作人来写,让它会说、会想、有感情,通过小青石的变化,思想的转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为大众服务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3.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化手法,童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进入童话领域就“活” 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独立的、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而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4.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源于现实生活,折射于现实生活。例如:社会上有冻死孩子的事情,才出现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世界上有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才出现了《皇帝的新装》那样的作品。善与恶、苦与甜,笑与哭等情景在童话里出现,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因此,我们随作者进入了一个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上天入地、喜怒哀乐的时候,决不能小视它的现实意义。二、寓言的阅读方法:寓言就是“寓义于言”在具体的故事里面寄托一些话,这些话是讲某种道理或教训的。一般来说,寓言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都比较短小。阅读时,我们根据其特点去理解寓言的思想内容。那么,寓言应该怎样来阅读呢?1. 把握寓言中的“故事”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如《画蛇添足》故事的起因是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他;故事的经过是有个人把蛇画好后,见别人没画好,就给蛇画起脚来;故事的结果是画蛇添足的人虽然先画完,却没喝到酒。2. 领会寓言的寓意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除了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如把《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转换成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凭做假、蒙混度日的人;把“滥竽充数”比喻为缺乏才干而混充行家,或是比喻拿次要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3.了解寓言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情节新奇。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还往往能唤起读着丰富的联想。它经常借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寓言时不要忽视对寓言的表现方法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发现相似题
与“品读《伊索寓言》中的《马和驴》,完成以下题目。马和驴某人有一匹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45076577217700718293496138723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索寓言团结的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