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歌两皮红枣马

蒙古族的乐器是什么?哈萨克族的乐器呢
蒙古族的乐器是什么?哈萨克族的乐器呢
09-04-20 &
蒙古族--乐器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口琴: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马头琴:蒙古民族乐器之一。马头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时称朝尔。最初的马头琴琴箱是用一块整木刳制而成。后经过加工发展,始将其音箱以四块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马皮、羊皮(现改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马尾或尼龙丝作琴弦和弓毛。琴头、音箱镶有骨雕装饰品,并将琴头雕刻成马头状。该乐器适用于独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艺乌力嘎尔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连弓、顿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颤指、滑音、柔弦、拨弦、弹弦等。马头琴的演奏风格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如目前流行的科尔沁派、土尔古特(地名)派等。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曾与周思来总理合影留念,齐.宝力高组建的马头琴乐团演奏的《万马奔腾》曾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演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哈萨克族--乐器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冬不拉”为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分为高、中、低等十几种。冬不拉易学易带,深受哈萨克族喜爱。拉奏乐器以“库布孜”为代表,演奏起来声音类似小提琴,但形状比小提琴复杂,上端向里弯,琴腹如勺,腹面张开,背面蒙有羊皮,琴弦用马尾或牛筋制成。吹奏乐器主要有“思布孜可”,民间艺人最善使用此物,被誉为“心笛”。这种乐器形似竖箫,吹奏起来音色悠扬柔和。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也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是“阿迪托亚克”。这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外形类似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萨克族称之为“马蹄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潮尔 潮尔,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潮尔”为蒙古语共鸣之意,又称西那干朝尔,意为带共鸣的勺子。清代出现,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特色。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地。  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牧民,拿着勺子去舀水,一不留心手中的勺子掉在了地上,发出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于是他从中受到启发,就用木料掏空做成了一支潮尔琴。此后,这种拉弦乐器便在蒙古的草原上和毡房里流传开来。
 潮尔起源于宋代出现的火不思类型的胡琴,它出现于18世纪的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外国学者帕拉司在《蒙古人的民族性》中有:“18世纪时,蒙古人用的类似乐器叫Churr(珠儿)”。珠儿为潮尔的谐音。当时的潮尔已有两种样式,一种仍保持着胡尔的原型,但琴箱下端已变为平底,单面蒙皮,与西胡更加近似;另一种则为长琴杆插入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马尾弓。
 形制多样的潮尔,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组成。 共鸣箱式样较多,有上阔下锐的倒梯形,铁铲式样的长方形,还有杓形或瓢形等。倒梯形、长方形琴箱的四面边框和杓形、瓢形琴箱的背板,均用硬杂木制作,正面或正、背两面蒙以羊皮、马皮或牛犊皮,面宽20厘米左右。两面蒙皮者,前后两皮周边用皮绳交叉联结绷紧。正面蒙皮者,背面蒙以薄木板,板的中央部位开有圆形出音孔。琴头、琴杆用一整块硬杂木制作,全长95厘米左右,顶端为琴头,多雕刻以螭(chī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 动物,蛟龙之属)头、螭马双头或琴头平顶无饰等。琴头下方开有弦槽,两侧置有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硬木制成,呈圆锥形或扁耳形。琴杆细长,前平后圆。皮面中央稍上方置木制琴马,呈桥形,琴马较高,偶有奏者将蒙古刀插于弦下,以调节音色和音量。张以两束马尾为琴弦,弦从弦槽下边的螭口中穿出。琴弓的弓杆为木制直杆,两端系以马尾为弓毛,弓毛不绷紧。在这些琴型中,结构以倒梯形的胡尔较为简单,又便于牧区制作,马皮和马尾资源也极为丰富。胡尔两面所蒙的马皮,其音色也有异于羊皮或蟒皮,用马尾弓拉马尾弦,并引起马皮的振动,使潮尔富有浓郁的草原韵味,音响显示着山川的野气和骏马的烈性,有一种深邃而迷人的魅力。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有几件潮尔。其中一件用花梨木制作,共鸣箱呈倒梯形,四面框板雕刻有蒙古族图案花纹,琴箱长26.5厘米、上宽25.2厘米、下宽22厘米、厚7.6厘米,正面蒙以马皮,其上绘有金漆图案纹饰,背面蒙以薄木板,板的中央开一圆形出音孔,孔径9.6厘米。琴头、琴杆用一整块花梨木制成,全长107.2厘米。琴头雕刻以马头为饰,弦槽后开,槽长10厘米、宽1.5厘米,两侧设有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木制,圆锥形,轴长14.5厘米,轴柄刻有直条瓣纹,轴项镶嵌骨片装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上端稍宽,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琴杆下端插入琴箱并外露。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弦。木制弓杆系马尾为琴弓。这件潮尔选料、工艺细致,琴箱雕刻、绘画风格浓郁,堪称精品。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1958年,程先生将个人所藏186件各族乐器全部捐献国家,其中就有这件潮尔。 演奏时,奏者多席地盘腿而坐或一腿蹲一腿跪,将琴箱置于地面或背靠左腿,左手扶持琴杆,以食指、无名指、小指的中节指肚按弦,上下抬压为揉弦,拇指左侧触里弦,中指用于颤音、打音,食指、中指用指盖顶外弦。常用食指上下滑奏和无名指打弦等技法,擅长演奏八度、五度、四度、二度和音。右手执弓,虎口处挟持弓柄,拇指、食指挟弓杆,其余三指推拉弓杆,控制弓毛的张力。朝尔按四度关系定弦为A、d,音域A—d1。音色柔和浑厚,属于低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和说唱伴奏。 在蒙古族民间,潮尔是牧民自娱性演奏和自拉自唱的乐器。早期主要用于说唱伴奏,是民间艺人演唱英雄传奇、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的伴奏乐器,表演者多为自拉自唱;近代已用于独奏,乐曲多为传统民歌曲调。在蒙古族牧区,朝尔与牧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产羔季节,当母驼、母羊不给幼畜喂奶时,牧人便用潮尔演奏《孤独的骆驼羔》、《可怜的小马驹》等乐曲,母畜被深沉哀伤的琴声所感动,便会主动地给幼畜喂奶。甚至骆驼和牛听到这哀伤的琴声,有时还会哭泣落泪。  每逢蒙古族那达慕、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和民间喜庆婚宴的场合,潮尔都是离不开的拉弦乐器。较著名的演奏家有色拉西、洛布桑、巴拉贡等。传统乐曲有:《朱色烈》、《嘎达梅林》和《木其莱》等。打击乐器主要有达布勒、达吾勒帕孜、省达吾勒、当哈拉、斯得尔马克、阿提推亚克、阿克塔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BR& 达布勒,是哈萨克人一种古老的战鼓,作战时,用以鼓舞士气。喜庆时,用以烘托气氛。最早由一段掏去村心的树干制成,两面蒙有羊皮、牛皮或其它兽皮,原始鼓的体积不大,常驮于马或骆驼背上。后来种类不断增加,体积也增大,并且安装了皮绳或木质把手,便于搬动。其外形类似古代月氏人的羯鼓,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月氏人融入哈萨克族后,互相影响的结果。 达吾勒帕兹,原是一种木制框、绷有皮革的乐鼓,下有三只柱脚。因其附有控制装置,故哈萨克人又称之为“可松紧鼓皮的鼓”。以后由木框改为铜、铁框,双棍击擂,声音铿锵有力。这种乐器在历史上常用于狩猎和战争。省达吾勒,实为达吾勒帕孜的乐器变体。体积小,便于携带,用铜制成,单面蒙皮,敲击起来尖利刺耳,常用于狩猎。哈萨克人称之为铜鼓或三脚鼓。 当哈拉,原为萨满巫师用的神具,相当于现在的铃鼓。哈萨克人称之为“带响环的手鼓”。与维吾尔族的达甫、乌孜别克族的依拉和蒙古族的登格尔相似。最初的当哈拉是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薄木板弯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层皮革,鼓圈周围串着许多可以活动的小铁环,击奏起来叮当作响。阿萨塔亚克,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跳神时所用,形同伞,由一大一小两个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约1.3米。演奏时主要是靠摇撼发出沙沙声音,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与维吾尔族的沙巴依相似,但在制作上复杂一些。斯得尔马克,这种乐器状似盾牌,上镶有许多小环,顶端插有几束猫头鹰毛,故也称为“猫头鹰音”。因乐器带柄,击打者可持柄摇动以助节奏,听之清脆悦耳。阿提推亚克,是一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摹拟出马蹄的声音,其状也酷象马蹄,故哈萨克人亦称之为“马蹄音”。玉兹塔克勒达克,由两支大小不一的牛角制成,演奏时用木槌敲击,发出笃笃木鱼声,主要用于打击节奏。◆吹奏乐器 主要有色不孜克、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色不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不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是一种竖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作原料。色布孜克长约50厘米一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现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奏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似鹿鸣。卡尔得乃,是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简喇叭,据考证可能由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发展而成。目前所见的为黄铜制做,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时候此种乐器曾做为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可尔得乃还可以演奏军乐,在迎宾、集会和凯旋仪式上演奏。阿德尔那(独孔笛),是哈萨克族的古老乐器,长约60-70厘米,音量较大,乐器形制较卡尔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鸟的鸣啭、狼的嗥叫、骆驼的悲呼、骏马的长嘶。特别是用它模拟呦呦的鹿声极为真实,能诱捕到猎物,故民间又别称之为二鹿笛。在战争年代,哈萨克人常用阿德尔那发令冲锋,传递信号,鼓舞战斗士气。斯尔那依,哈萨克人称之为口弦。它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口弦又被称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制作材料因地而宜,简单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质、骨质和苇质。现在多以铁、铜、银等金属制成。其形如钳,外圈中部连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弯曲突出。演奏时左手执口弦,置于唇间,右手拨弹簧舌尖端,以气振额发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乐,给人以一种窃窃私语之感。一般为妇女们演奏。在哈萨克民间还有一种阿吾兹阔不兹的吹奏乐器,也属口弦类。◆拉奏乐器 库布孜,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形,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为60-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树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声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经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奏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目前常用于舞蹈伴奏。 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实为库布孜简单和复杂的两种同类乐器。 克勒库布孜琴制作无一定规模,只能在边远偏僻的山区牧民家才能找到,是哈萨克族民间古老的拉奏乐器之一。琴身为整块木料凿成,一根弦无指板,常用马尾制弦,琴为弓形,古朴而简洁。 尚库布孜则为哈萨克民间近代流行的一种复合拉奏乐器。此琴由铁皮制成,犁形,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铃,拉奏钢弦。演奏时,琴弦与铃声汇融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和音响,此乐器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 ◆弹奏乐器 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弦代替了羊肠弦,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改革后的冬不拉,在原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最近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谢勒铁尔,由整块木料凿成,琴腹蒙皮革为音箱,一般长约65一70厘米,形式近似冬不拉,但没有琴品(琴级),故常称为无品冬不拉,多数为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故民间称之为二弦谢勒铁尔和三弦谢勒铁尔。琴弦常用马尾丝直接固定,用公马尾丝制作的为佳品。琴首没木轴,通过弦轴,调试音律。萨孜,是哈萨克族人民传统娱乐活动以及民间对唱时常用的伴奏乐器。长50厘米-1米。形制柄长弦多,上设有6 个琴轴,绷牲畜肠弦,琴面板上常绘有民间图案,或绘制飞禽草木图案。节特根(也称节特曼、节特康),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与古筝相似,出现年代久远)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琴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的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皮克利,是一种雕镂精细、镶嵌美观的两根弦弹奏乐器,形制小巧玲戏,类似曼陀铃琴。有人将其划在冬不拉乐器类,称其为多音冬不拉,然而它又不是4弦12品,故另列一类。综观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大致可分为横卧式与竖立式两类,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副,可称为哈萨克的主体乐器类。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弹奏性强,余音短促有力,穿透力强,音色明亮、清脆,技巧灵活,为该族弹唱音乐的主要乐器,亦可用于独奏式合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 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传说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苏和,他有匹心爱的白马,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美丽,嘶鸣起来银铃般清脆悦耳。在一次赛马会上,白马夺得锦标后被王爷抢去了。一天,王爷骑白马炫耀,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脱缰而逃,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回到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悲痛欲绝,日夜守着死马。白马那凄凉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 苏和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于是,他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马尾搓成琴弦、套马杆做琴弓,并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的琴声诉说人民的苦难,用优美的琴声表达人民的向往…… 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胡尔(一种胡琴)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为流传了。清乾隆年间,在其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又经过100多年的流传,到20世纪初,朝尔的头饰由龙头改为马头,琴箱变为正梯形,才真正开始了马头琴的历史。 传统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于室外和室内演奏。大琴长100厘米,小琴长70厘米,琴箱用硬杂木作框板, 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琴头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琴声婉转、悠远,它融汇着牧人的喜怒哀乐,融汇着牧人的希望和期冀,从牧人的心底飘出来,弥漫了整个草原;又从草原回转过来,流泻到人们的心里,使人感到无限温馨。它表达的正是草原牧人与草原的一种相合相乐的谐畅气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蒙古族--乐器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口琴: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马头琴:蒙古民族乐器之一。马头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时称朝尔。最初的马头琴琴箱是用一块整木刳制而成。后经过加工发展,始将其音箱以四块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马皮、羊皮(现改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马尾或尼龙丝作琴弦和弓毛。琴头、音箱镶有骨雕装饰品,并将琴头雕刻成马头状。该乐器适用于独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艺乌力嘎尔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连弓、顿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颤指、滑音、柔弦、拨弦、弹弦等。马头琴的演奏风格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如目前流行的科尔沁派、土尔古特(地名)派等。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曾与周思来总理合影留念,齐.宝力高组建的马头琴乐团演奏的《万马奔腾》曾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演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哈萨克族--乐器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冬不拉”为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分为高、中、低等十几种。冬不拉易学易带,深受哈萨克族喜爱。拉奏乐器以“库布孜”为代表,演奏起来声音类似小提琴,但形状比小提琴复杂,上端向里弯,琴腹如勺,腹面张开,背面蒙有羊皮,琴弦用马尾或牛筋制成。吹奏乐器主要有“思布孜可”,民间艺人最善使用此物,被誉为“心笛”。这种乐器形似竖箫,吹奏起来音色悠扬柔和。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也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是“阿迪托亚克”。这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外形类似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萨克族称之为“马蹄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蒙古族 2.蒙古人居住区 3.内蒙古 4.蒙古国  蒙古是亚洲东北部一个高原地区的泛称。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这些地区的绝大部分在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简介  蒙古地区在汉朝以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汉击溃之后,蒙古地区先后由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控制。宋朝时期蒙古人迁入该地。蒙古初时受到金朝统治,但随着金朝的衰落,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领袖成吉思汗统一了这一地区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导致帝国分裂,忽必烈统治的范围包括这一地区、现中国领土的大部分以及周边某些地区,辖境改称元朝。明朝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大多退回塞外,主要生活在这一地区,直至清朝覆灭。清朝时,内外蒙古被统称为塞北。今蒙古国(外蒙古)清朝称喀尔喀蒙古,并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今内蒙古之南部地区并入内地省份,其余部份清朝留为“盟”、“道”,皆未建省。民国建立后,国府将内蒙古分为五省(兴安、察哈尔、热河、绥远及宁夏),而外蒙古则称蒙古地方。1921年,蒙古宣布脱离中华民国政府而独立,随后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并入苏联,其中的大部成为图瓦共和国,图瓦现仍为俄国的一部分。至于内蒙古则在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有关蒙古独立的具体过程,请参见外蒙古独立。  “蒙古”一词地理上指蒙古高原,如“蒙古黄羊”。历史上通常指大蒙古国或蒙古帝国、四大汗国、帖木尔帝国等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如“蒙古西征”。现实中指蒙古国或蒙古族。  国家概况  国名  蒙古国(Mongolia,Монгол улс)  国旗  呈横长方形,由两块红色及一块蓝色作为背景,靠旗杆处的红色部份有一个黄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兴旺的种子”,三条火舌蒙古国旗象征了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太阳和月亮是蒙古人民传统的象征物。 火、日、月三者结合,表示国家的昌盛,中央的太极图象征了国家的和谐,下方的两个三角形等同于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卫家园,太极图上下方的两条长方形有坚持正义和忠实之意,左右两方的长方形是一个城墙,暗示了全民团结,比墙更加的坚固。另外,背景的红色代表了进步与繁荣,“永恒的蓝天”就以蓝色来取代。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百度音乐客户端听歌,随时随地
感谢您使用手机百度音乐
下载会在几秒内自动开始,如浏览器长时间没有响应,请点击
您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下载百度音乐手机版
微信扫一扫精选音乐每日推送!蒙古族的乐器是什么?哈萨克族的乐器呢
蒙古族的乐器是什么?哈萨克族的乐器呢
09-04-20 &
蒙古族--乐器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口琴: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马头琴:蒙古民族乐器之一。马头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时称朝尔。最初的马头琴琴箱是用一块整木刳制而成。后经过加工发展,始将其音箱以四块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马皮、羊皮(现改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马尾或尼龙丝作琴弦和弓毛。琴头、音箱镶有骨雕装饰品,并将琴头雕刻成马头状。该乐器适用于独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艺乌力嘎尔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连弓、顿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颤指、滑音、柔弦、拨弦、弹弦等。马头琴的演奏风格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如目前流行的科尔沁派、土尔古特(地名)派等。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曾与周思来总理合影留念,齐.宝力高组建的马头琴乐团演奏的《万马奔腾》曾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演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哈萨克族--乐器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冬不拉”为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分为高、中、低等十几种。冬不拉易学易带,深受哈萨克族喜爱。拉奏乐器以“库布孜”为代表,演奏起来声音类似小提琴,但形状比小提琴复杂,上端向里弯,琴腹如勺,腹面张开,背面蒙有羊皮,琴弦用马尾或牛筋制成。吹奏乐器主要有“思布孜可”,民间艺人最善使用此物,被誉为“心笛”。这种乐器形似竖箫,吹奏起来音色悠扬柔和。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也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是“阿迪托亚克”。这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外形类似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萨克族称之为“马蹄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潮尔 潮尔,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潮尔”为蒙古语共鸣之意,又称西那干朝尔,意为带共鸣的勺子。清代出现,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特色。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地。  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牧民,拿着勺子去舀水,一不留心手中的勺子掉在了地上,发出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于是他从中受到启发,就用木料掏空做成了一支潮尔琴。此后,这种拉弦乐器便在蒙古的草原上和毡房里流传开来。
 潮尔起源于宋代出现的火不思类型的胡琴,它出现于18世纪的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外国学者帕拉司在《蒙古人的民族性》中有:“18世纪时,蒙古人用的类似乐器叫Churr(珠儿)”。珠儿为潮尔的谐音。当时的潮尔已有两种样式,一种仍保持着胡尔的原型,但琴箱下端已变为平底,单面蒙皮,与西胡更加近似;另一种则为长琴杆插入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马尾弓。
 形制多样的潮尔,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组成。 共鸣箱式样较多,有上阔下锐的倒梯形,铁铲式样的长方形,还有杓形或瓢形等。倒梯形、长方形琴箱的四面边框和杓形、瓢形琴箱的背板,均用硬杂木制作,正面或正、背两面蒙以羊皮、马皮或牛犊皮,面宽20厘米左右。两面蒙皮者,前后两皮周边用皮绳交叉联结绷紧。正面蒙皮者,背面蒙以薄木板,板的中央部位开有圆形出音孔。琴头、琴杆用一整块硬杂木制作,全长95厘米左右,顶端为琴头,多雕刻以螭(chī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 动物,蛟龙之属)头、螭马双头或琴头平顶无饰等。琴头下方开有弦槽,两侧置有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硬木制成,呈圆锥形或扁耳形。琴杆细长,前平后圆。皮面中央稍上方置木制琴马,呈桥形,琴马较高,偶有奏者将蒙古刀插于弦下,以调节音色和音量。张以两束马尾为琴弦,弦从弦槽下边的螭口中穿出。琴弓的弓杆为木制直杆,两端系以马尾为弓毛,弓毛不绷紧。在这些琴型中,结构以倒梯形的胡尔较为简单,又便于牧区制作,马皮和马尾资源也极为丰富。胡尔两面所蒙的马皮,其音色也有异于羊皮或蟒皮,用马尾弓拉马尾弦,并引起马皮的振动,使潮尔富有浓郁的草原韵味,音响显示着山川的野气和骏马的烈性,有一种深邃而迷人的魅力。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有几件潮尔。其中一件用花梨木制作,共鸣箱呈倒梯形,四面框板雕刻有蒙古族图案花纹,琴箱长26.5厘米、上宽25.2厘米、下宽22厘米、厚7.6厘米,正面蒙以马皮,其上绘有金漆图案纹饰,背面蒙以薄木板,板的中央开一圆形出音孔,孔径9.6厘米。琴头、琴杆用一整块花梨木制成,全长107.2厘米。琴头雕刻以马头为饰,弦槽后开,槽长10厘米、宽1.5厘米,两侧设有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木制,圆锥形,轴长14.5厘米,轴柄刻有直条瓣纹,轴项镶嵌骨片装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上端稍宽,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琴杆下端插入琴箱并外露。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弦。木制弓杆系马尾为琴弓。这件潮尔选料、工艺细致,琴箱雕刻、绘画风格浓郁,堪称精品。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1958年,程先生将个人所藏186件各族乐器全部捐献国家,其中就有这件潮尔。 演奏时,奏者多席地盘腿而坐或一腿蹲一腿跪,将琴箱置于地面或背靠左腿,左手扶持琴杆,以食指、无名指、小指的中节指肚按弦,上下抬压为揉弦,拇指左侧触里弦,中指用于颤音、打音,食指、中指用指盖顶外弦。常用食指上下滑奏和无名指打弦等技法,擅长演奏八度、五度、四度、二度和音。右手执弓,虎口处挟持弓柄,拇指、食指挟弓杆,其余三指推拉弓杆,控制弓毛的张力。朝尔按四度关系定弦为A、d,音域A—d1。音色柔和浑厚,属于低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和说唱伴奏。 在蒙古族民间,潮尔是牧民自娱性演奏和自拉自唱的乐器。早期主要用于说唱伴奏,是民间艺人演唱英雄传奇、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的伴奏乐器,表演者多为自拉自唱;近代已用于独奏,乐曲多为传统民歌曲调。在蒙古族牧区,朝尔与牧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产羔季节,当母驼、母羊不给幼畜喂奶时,牧人便用潮尔演奏《孤独的骆驼羔》、《可怜的小马驹》等乐曲,母畜被深沉哀伤的琴声所感动,便会主动地给幼畜喂奶。甚至骆驼和牛听到这哀伤的琴声,有时还会哭泣落泪。  每逢蒙古族那达慕、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和民间喜庆婚宴的场合,潮尔都是离不开的拉弦乐器。较著名的演奏家有色拉西、洛布桑、巴拉贡等。传统乐曲有:《朱色烈》、《嘎达梅林》和《木其莱》等。打击乐器主要有达布勒、达吾勒帕孜、省达吾勒、当哈拉、斯得尔马克、阿提推亚克、阿克塔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BR& 达布勒,是哈萨克人一种古老的战鼓,作战时,用以鼓舞士气。喜庆时,用以烘托气氛。最早由一段掏去村心的树干制成,两面蒙有羊皮、牛皮或其它兽皮,原始鼓的体积不大,常驮于马或骆驼背上。后来种类不断增加,体积也增大,并且安装了皮绳或木质把手,便于搬动。其外形类似古代月氏人的羯鼓,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月氏人融入哈萨克族后,互相影响的结果。 达吾勒帕兹,原是一种木制框、绷有皮革的乐鼓,下有三只柱脚。因其附有控制装置,故哈萨克人又称之为“可松紧鼓皮的鼓”。以后由木框改为铜、铁框,双棍击擂,声音铿锵有力。这种乐器在历史上常用于狩猎和战争。省达吾勒,实为达吾勒帕孜的乐器变体。体积小,便于携带,用铜制成,单面蒙皮,敲击起来尖利刺耳,常用于狩猎。哈萨克人称之为铜鼓或三脚鼓。 当哈拉,原为萨满巫师用的神具,相当于现在的铃鼓。哈萨克人称之为“带响环的手鼓”。与维吾尔族的达甫、乌孜别克族的依拉和蒙古族的登格尔相似。最初的当哈拉是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薄木板弯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层皮革,鼓圈周围串着许多可以活动的小铁环,击奏起来叮当作响。阿萨塔亚克,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跳神时所用,形同伞,由一大一小两个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约1.3米。演奏时主要是靠摇撼发出沙沙声音,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与维吾尔族的沙巴依相似,但在制作上复杂一些。斯得尔马克,这种乐器状似盾牌,上镶有许多小环,顶端插有几束猫头鹰毛,故也称为“猫头鹰音”。因乐器带柄,击打者可持柄摇动以助节奏,听之清脆悦耳。阿提推亚克,是一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摹拟出马蹄的声音,其状也酷象马蹄,故哈萨克人亦称之为“马蹄音”。玉兹塔克勒达克,由两支大小不一的牛角制成,演奏时用木槌敲击,发出笃笃木鱼声,主要用于打击节奏。◆吹奏乐器 主要有色不孜克、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色不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不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是一种竖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作原料。色布孜克长约50厘米一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现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奏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似鹿鸣。卡尔得乃,是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简喇叭,据考证可能由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发展而成。目前所见的为黄铜制做,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时候此种乐器曾做为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可尔得乃还可以演奏军乐,在迎宾、集会和凯旋仪式上演奏。阿德尔那(独孔笛),是哈萨克族的古老乐器,长约60-70厘米,音量较大,乐器形制较卡尔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鸟的鸣啭、狼的嗥叫、骆驼的悲呼、骏马的长嘶。特别是用它模拟呦呦的鹿声极为真实,能诱捕到猎物,故民间又别称之为二鹿笛。在战争年代,哈萨克人常用阿德尔那发令冲锋,传递信号,鼓舞战斗士气。斯尔那依,哈萨克人称之为口弦。它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口弦又被称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制作材料因地而宜,简单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质、骨质和苇质。现在多以铁、铜、银等金属制成。其形如钳,外圈中部连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弯曲突出。演奏时左手执口弦,置于唇间,右手拨弹簧舌尖端,以气振额发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乐,给人以一种窃窃私语之感。一般为妇女们演奏。在哈萨克民间还有一种阿吾兹阔不兹的吹奏乐器,也属口弦类。◆拉奏乐器 库布孜,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形,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为60-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树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声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经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奏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目前常用于舞蹈伴奏。 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实为库布孜简单和复杂的两种同类乐器。 克勒库布孜琴制作无一定规模,只能在边远偏僻的山区牧民家才能找到,是哈萨克族民间古老的拉奏乐器之一。琴身为整块木料凿成,一根弦无指板,常用马尾制弦,琴为弓形,古朴而简洁。 尚库布孜则为哈萨克民间近代流行的一种复合拉奏乐器。此琴由铁皮制成,犁形,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铃,拉奏钢弦。演奏时,琴弦与铃声汇融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和音响,此乐器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 ◆弹奏乐器 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弦代替了羊肠弦,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改革后的冬不拉,在原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最近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谢勒铁尔,由整块木料凿成,琴腹蒙皮革为音箱,一般长约65一70厘米,形式近似冬不拉,但没有琴品(琴级),故常称为无品冬不拉,多数为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故民间称之为二弦谢勒铁尔和三弦谢勒铁尔。琴弦常用马尾丝直接固定,用公马尾丝制作的为佳品。琴首没木轴,通过弦轴,调试音律。萨孜,是哈萨克族人民传统娱乐活动以及民间对唱时常用的伴奏乐器。长50厘米-1米。形制柄长弦多,上设有6 个琴轴,绷牲畜肠弦,琴面板上常绘有民间图案,或绘制飞禽草木图案。节特根(也称节特曼、节特康),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与古筝相似,出现年代久远)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琴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的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皮克利,是一种雕镂精细、镶嵌美观的两根弦弹奏乐器,形制小巧玲戏,类似曼陀铃琴。有人将其划在冬不拉乐器类,称其为多音冬不拉,然而它又不是4弦12品,故另列一类。综观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大致可分为横卧式与竖立式两类,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副,可称为哈萨克的主体乐器类。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弹奏性强,余音短促有力,穿透力强,音色明亮、清脆,技巧灵活,为该族弹唱音乐的主要乐器,亦可用于独奏式合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 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传说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苏和,他有匹心爱的白马,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美丽,嘶鸣起来银铃般清脆悦耳。在一次赛马会上,白马夺得锦标后被王爷抢去了。一天,王爷骑白马炫耀,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脱缰而逃,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回到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悲痛欲绝,日夜守着死马。白马那凄凉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 苏和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于是,他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马尾搓成琴弦、套马杆做琴弓,并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的琴声诉说人民的苦难,用优美的琴声表达人民的向往…… 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胡尔(一种胡琴)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为流传了。清乾隆年间,在其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又经过100多年的流传,到20世纪初,朝尔的头饰由龙头改为马头,琴箱变为正梯形,才真正开始了马头琴的历史。 传统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于室外和室内演奏。大琴长100厘米,小琴长70厘米,琴箱用硬杂木作框板, 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琴头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琴声婉转、悠远,它融汇着牧人的喜怒哀乐,融汇着牧人的希望和期冀,从牧人的心底飘出来,弥漫了整个草原;又从草原回转过来,流泻到人们的心里,使人感到无限温馨。它表达的正是草原牧人与草原的一种相合相乐的谐畅气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蒙古族--乐器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口琴: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马头琴:蒙古民族乐器之一。马头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时称朝尔。最初的马头琴琴箱是用一块整木刳制而成。后经过加工发展,始将其音箱以四块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马皮、羊皮(现改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马尾或尼龙丝作琴弦和弓毛。琴头、音箱镶有骨雕装饰品,并将琴头雕刻成马头状。该乐器适用于独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艺乌力嘎尔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连弓、顿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颤指、滑音、柔弦、拨弦、弹弦等。马头琴的演奏风格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如目前流行的科尔沁派、土尔古特(地名)派等。著名马头琴演奏家色拉西曾与周思来总理合影留念,齐.宝力高组建的马头琴乐团演奏的《万马奔腾》曾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演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哈萨克族--乐器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冬不拉”为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分为高、中、低等十几种。冬不拉易学易带,深受哈萨克族喜爱。拉奏乐器以“库布孜”为代表,演奏起来声音类似小提琴,但形状比小提琴复杂,上端向里弯,琴腹如勺,腹面张开,背面蒙有羊皮,琴弦用马尾或牛筋制成。吹奏乐器主要有“思布孜可”,民间艺人最善使用此物,被誉为“心笛”。这种乐器形似竖箫,吹奏起来音色悠扬柔和。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也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是“阿迪托亚克”。这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外形类似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萨克族称之为“马蹄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蒙古族 2.蒙古人居住区 3.内蒙古 4.蒙古国  蒙古是亚洲东北部一个高原地区的泛称。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这些地区的绝大部分在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简介  蒙古地区在汉朝以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汉击溃之后,蒙古地区先后由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控制。宋朝时期蒙古人迁入该地。蒙古初时受到金朝统治,但随着金朝的衰落,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领袖成吉思汗统一了这一地区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导致帝国分裂,忽必烈统治的范围包括这一地区、现中国领土的大部分以及周边某些地区,辖境改称元朝。明朝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大多退回塞外,主要生活在这一地区,直至清朝覆灭。清朝时,内外蒙古被统称为塞北。今蒙古国(外蒙古)清朝称喀尔喀蒙古,并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今内蒙古之南部地区并入内地省份,其余部份清朝留为“盟”、“道”,皆未建省。民国建立后,国府将内蒙古分为五省(兴安、察哈尔、热河、绥远及宁夏),而外蒙古则称蒙古地方。1921年,蒙古宣布脱离中华民国政府而独立,随后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并入苏联,其中的大部成为图瓦共和国,图瓦现仍为俄国的一部分。至于内蒙古则在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有关蒙古独立的具体过程,请参见外蒙古独立。  “蒙古”一词地理上指蒙古高原,如“蒙古黄羊”。历史上通常指大蒙古国或蒙古帝国、四大汗国、帖木尔帝国等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如“蒙古西征”。现实中指蒙古国或蒙古族。  国家概况  国名  蒙古国(Mongolia,Монгол улс)  国旗  呈横长方形,由两块红色及一块蓝色作为背景,靠旗杆处的红色部份有一个黄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兴旺的种子”,三条火舌蒙古国旗象征了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太阳和月亮是蒙古人民传统的象征物。 火、日、月三者结合,表示国家的昌盛,中央的太极图象征了国家的和谐,下方的两个三角形等同于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卫家园,太极图上下方的两条长方形有坚持正义和忠实之意,左右两方的长方形是一个城墙,暗示了全民团结,比墙更加的坚固。另外,背景的红色代表了进步与繁荣,“永恒的蓝天”就以蓝色来取代。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萨克族民歌 版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