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材网小学三四年级教材中节选的寓言有哪些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相关
一、教材整体介绍
三年级教材仍采用主题单元编排的形式。对主题单元的认识,通俗的讲,就是以人文为主线,兼顾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以及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等。形象地说,就是以人文为中心,以听说读写为半径,通过各种语文活动而画的一个圆。
三年级上、下册各12个主题单元,每册设有一个开放单元,上册是第七单元《集市和超市》,下册是第七单元《特产》。
各册除开放单元外,每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每册各33篇主体课文,单元数量减少了,但主体课文的数量却增加了。
语文天地在设计上变化较大,后有详细地介绍。
三年级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一)呈现丰富的阅读内容,创设理想的学习背景。
三年级教材的选文既有展现自然世界的风貌,又有反映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的,也有表现人类智慧和文化,讴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为学生呈现了一片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情景。教材选文不仅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1、选文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唤起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想象世界
语文教学注重感悟,注重积累,没有比较丰富深刻的体验来积淀形成一定的经验背景,悟就不易甚至不能产生,因为理解活动并非某种单纯的参与活动,而是人的整个生存活动的一部分。教材紧紧围绕学生生活,编入了一些充满童趣的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如五册的《色彩》、《声音》、《鸟儿》、《幻想想象》、《过年》,六册的《亲情》、《春天的脚步》、《读书》、《可爱的小生灵》、《智慧》、《观察与发现》等,都是学生熟知的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切合中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同步,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体课文《说声对不起》一文非常贴近孩子的心理和实际,陈刚不小心用铅笔划伤了陆叶的下巴,老师希望陈刚向陆叶说声对不起,虽然陈刚也多次在心里责备自己,但就是难以启齿,最后终于克服了自己。
选文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已知经验,而且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鸟儿》单元中的主体课文《一只小鸟》,当学生读到:“小鸟的羽毛还未丰满,不能远飞,每天只能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他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会自然感悟到小鸟和她的爸爸妈妈多像幸福的一家呀!读到“看见了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就会感悟到小鸟看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多么热爱大自然,于是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好象自然也在倾听一般。”是说明小鸟的歌声很美,正因为他歌声很美,孩子们就天天来听它的歌声,便逐渐产生了要捉住它的想法,结果他们再也听不到它那美妙的歌声了。有的学生会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产生愤慨,有的学生自然会对照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反省。
2、选文注重人文情感的陶冶、素养的提升
教材选文不仅能激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把个体从日常生活的琐屑与平庸中提升到精神的层面,这就是教育可以为个体的发展铺就的现实之路。作为传承人类思想、提升人类灵性的重要工具,北师版教材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如上册《祖国在我心中》、《我们和我》、《成长的经历》,下册《可爱的小生灵》、《尊重与平等》、《奉献》等单元,都赋予了丰富、细腻、灵动的情感。不用说《平分生命》、《妈妈的葡萄》、《炮手》等情感性极强的文章,就连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单元中也处处透露着人文色彩,无不给人积极向上的情感与力量。如色彩单元《金色的草地》中,最后一句话:“从那时起,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因为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这种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读后不仅一颤,“原来蒲公英也有生命的呀!”自然触动学生细腻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蒲公英这种生命的珍爱。
再如上册第二单元主体课文《你一定会听到的》文章开头列举了风声、动物的声音、水声等,这些事物再熟悉不过,但我们却从来没有用心聆听,激活了学生的体验,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课文最后告诉大家用心倾听普普通通的声音,感受生活的精彩。在感受语言,深入想象的同时,精要的问题又引发了理性的思考。如,〈你一定会听到的〉文后思考题: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你喜欢什么声音?不喜欢什么声音?说一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二)主体单元的编排,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郑国民教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不但要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要渗透语文学习的全部。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设计。不但语文天地的设计与主体课文紧密联系,而且语文天地中的各项活动之间也互相关联,使得教学环节衔接紧密而自然。如,三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你一定会听到的》引导学生关注、倾听声音;《喜爱音乐的白鲸》、《寓言二则》讲述了有关声音的故事。笔下生花要求写自己最喜欢的声音或听声音编故事。畅所欲言设计了调查哪些地方存在噪音,查查噪音的危害,制定方案措施。整个单元融听、说、读、写、思和实践活动于一体,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三)选文多角度的组编,提供了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感觉到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赋予我们极大的学习空间,丰富的学习内容。每一个主题单元就是一个平台。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三年级下册《春天的脚步》单元,《梦已被染绿》中“我要对妈妈说,咱们到田野去散步吧”以及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是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理想的翅膀》能引发学生到大自然放飞风筝、放飞自己的理想的强烈愿望。《春天的雨点》讲述的是春雨中的一个故事。在学习主体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初显身手”栏目引导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课文、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以及有关诗歌、图片办一个展览,让学生赏读、浏览,在“春天”的熏陶中,内化语言、积蓄情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溪畔,对着柳树背《咏柳》,对着小草背《早春》,对着田野抒发自己的情感。渐渐地,春天就会走进学生的心间,成为他们真实的情感。教材的编写使语文学习生活化,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又为教师、学生生活语文化铺就了理想之路。
(四)较强的情境性,有利于学习策略的指导
“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北师大版教材,不但“金钥匙”系列给予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而且语文天地中的许多练习也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方法的指导。如:三年级上册《塞北江南》单元的“初显身手”中,了解家乡的过去,丁丁有提示语:“这是我的采访提纲。”并出示了采访提纲,使学生认识到,做调查采访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再比如“笔下生花”:根据你搜集、采访的资料,写写自己的家乡。冬冬也给予了提示:“看,我用学过的词语描写自己的家乡!”提示学生灵活运用词语积累。第六单元《鸟儿》“笔下生花”栏目(P65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样写出了翠鸟的可爱),学生进行填写时,就会有意识地感悟到作者对翠鸟的描写是按一定顺序的,紧接着就可以自然引入习作,写一写自己喜欢的鸟儿。
这种情境性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了良好的学习策略、习惯。
教材主要变化是:
三年级教材语文天地的设计较前四册有较大形式的变化:分为“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等五个栏目,“金钥匙”和“自检”仍沿续。
(一)关于“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设计了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篇的练习,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例如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都有以下练习:
1、上册“比一比,组成词语”,同音字或形近字的比较和运用,以避免在书写时出现混淆;
下册“写下面加点的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在笔画、笔顺的书写方面容易出现的那些错误。
2、抄一抄——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常用词语的积累,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底线,二年级主要形式是“读一读”,三年级提高了要求,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写、积累,边抄边读,边读边想,并学会运用。这类题每一行的后面,留有一个方框,表示可以更多地摘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并鼓励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再摘抄一部分自己喜欢的或是认为重要的词语。摘抄的同时要求&
练习使用,例如用词语造句、找近义词,或读原句体会词义等。
3、读一读,背一背——加强积累,在自读自悟中培养语感。
古诗背诵,三年级上册约8篇,下册约7篇,教学时能做到大致了解诗的意思,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熟读成诵即可。同时也注重了名言、名句的积累,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如泰戈尔“小草呀,你的脚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脚下的土地。”
4、此外还设计了有关词语和成语的专题积累,如“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找一找描写声音的词语”、“积累和鸟有关的成语”等。
5、还设计了辨析词义,结合句子理解词义,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练习。这些练习需要在学习课文时相机处理。例:《翠鸟》(P63填一填,说一说)在学习课文时指导学生注意填写的词语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出的含义,并尝试进行概括。
(二)关于“关卷有益”
“开卷有益”选编的自读课文大都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情节有趣,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自读课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扩展、补充,是阅读教学的延伸,适合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以学生自读为主,不做分析讲解,可在课上读,如果课时紧张,也可以放到课外读,但都要保证阅读量。
(三)关于“畅所欲言”
“畅所欲言”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爱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可和单元主题、主体课文、自读课文或其他活动结合,自然引入。
(四)关于“笔下生花”
“笔下生花”作为习作栏目,不再以指令性的形式出现,而是和其他栏目紧密结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引出,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延伸。这种设计既能促进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五)关于“初显身手”
“初显身手”设计了多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生活,有目的地收集资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语文天地中的所有内容都和主体课文紧密结合,不能作为单独的内容来处理,不能当作课后练习题来处理,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学时出现的问题灵活安排,随机组合。切忌在学完主体课文后再集中处理语文天地。比如:以“声音”单元为例来说,日积月累中的“比一比,组成词语”,如果觉得简单不需要指导,可以以做作业的形式来处理;也可以分散到每一课学习生字词时来处理,并以此形式拓展对其他生字的辨析练习。抄一抄,分散到每一课的词语积累中来学习。“填一填,说一说这是什么声音”,在《你一定会听见的》和《世界上最响的声音》的课文学习中都能借助合适的情景出现。“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就可以随文处理。“畅所欲言”可以和“笔下生花”一起学习。先让学生对声音调查、了解,有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再有感而发。语文的学习是综合性的,要以整体的眼光来处理单元教学。
二、识字教学
三年级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年级段,关于识字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识字目标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如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看拼音认字、分析字形认字(包括形旁识字、声旁识字)等,并且学会了使用工具书,能够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独立识字,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明确的了解。
三年级上册要求认字368个,写字323个;下册认字278个,写字318个,认写逐步趋于合流(要求认的字同时要求会写)。
(二)识字策略
识字教学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继续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1、语境识字
由于这个阶段学生接触的多为书面语言,识字时要指导学生紧密结合词意记忆字形、字义。在识字过程中,要本着“字不离词”的原则,以词为单位进行识记,不专门对字进行反复认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识字放到阅读过程中完成,不管是主体课文,还是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综合运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不认识的字,尽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识字的时间,这对能力的形成、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生:我们小组想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冰在什么情况下能变成水?
生:去掉两点水。
生:非常正确,大家能认识“冰”这个字了吧?能!(齐)
生:我们小组认为“聊”字可以这样记:这个字左边有“耳”,说明与听有关,这个字的右边是“柳”的右边可看作“两个人在柳树底下聊天”。
生:我们小组发现吹口哨的“哨”字左边有个口字旁,说朋与嘴有关,右边是“悄”的一半,可以看作:“山谷里静悄悄地时候有人在吹口哨。”
生:我们给“佳”找了许多好朋友:挂、蛙、哇、娃、洼。
生:我们小组觉得“淇”字可以这样记:这个字左边有三点水,说明与水有关,这个&&
字的右边是“其中”的“其”表示字的读音。
生:我们觉得“炎”也挺有意思,一个“火”就很热了,再加上一个“火”,真是“火&
上浇油”,更热了。
生:我们小组要给几个字变一变小魔术:椅-木+马→骑-马+山→崎&
拌-+→伴 畅-申+土→场 瓤-瓜+口→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开火车读词语)
以上识字有游戏、有字理识字,学生比较喜欢。
对在阅读展示过程中出现的不会读或误读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纠正,也可与音同或音近的字加以区别,在比较中加深认识。学生到了三年级,由于独立识字的能力明显增强,有超前自主识字的现象,不等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或读熟了课文,面对这种现象,有的老师干脆将识字的任务完全放在了课外,此种做法不足取。教师除注意鼓励表扬学生的这种行为的同时,应将识字任务作为课堂的一项内容来处理,注重过程和方法,培养个性化识字的能力。
2、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由于教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又由于学生的记忆能力的不同,学生面对同一篇课文,需要认识的字就会各不相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1)主体课文后面的识字条,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各不相同;(2)课文中以前认过的字,有些成为了回生字,学生的回生字也各不相同;(3)课文中有一些以前没有认过,文后识字条中也没出现,这些字属渗透性识字,学生已经认识的字也各不相同。学生在独立识字的过程中,识字的数量范围和对象是不一致的,主体课文后面的的识字条是从编写的角度来呈现的,并不表示是学生都需要重新认识、平均使力的。因此必须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由于教材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实际上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识字能力也存在着差别。在识字教学中要正视差异,照顾差异,关注弱势群体,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启发,鼓励互助合作,好的带差的。
3、防治错别字
三年级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学生由于大量识字,必然会出现部分混淆。随着书面表达的日趋重要,错别字产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四册教材在“金钥匙”提出随时纠正错别字,建立错字本,三年级仍要坚持这个要求,三年级上册在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中安排了一系列同音字、形近字的比较运用练习,同音字比较组词较多,因为同音字历来是学生书面表达时的难点。做这样的练习,可先让学生区分字的读音和字形,再结合查字典了解字义,并进行大量组词,达到辨别的目的。三年级下册“日积月累”中大都以带点的词语出现,要求“写下面的加点的字时应注意什么?”加点的字是学生书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有些字是本单元刚要求会写的,可在学习课文时结合认字分析字形,有些字让学生结合平时的书写谈注意的问题,发现书写时的易错点。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采用多种形式(建立错别字病院、扩词比赛、选字填空、形近字找朋友)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做到正确用字。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天地“日积月累”中,用三个小朋友的对话提出办错别字医院,大家轮流当医生,医治错别字,这种活动可以经常开展。本册第8单元金钥匙:学生互相在习作中找错别字,并及时修改,教师在批改作业、习作时,可以只圈出,发动学生修改;或连圈也不圈,发动学生互相检查错别字,再自己修改。老师在批改下次作业时检查。教师要保证每一次书面作业或习作后,给学生一个检查、修改的时间。每学期要举行几次大型的错别字改正活动,树立良好的改正错别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发现,让学生自改,也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以往教师总不放心,总以为给学生找出错别字,甚至亲自改过,才算尽了责任,才算工作态度认真,这种兢兢业业地做法,辛苦不说,效果也不好。应树立学生自查自改的意识,不断地鼓励、督促,培养学生自查自改的习惯。
4、写字指导
要继续重视写字的指导。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指导学生在经常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写字技能。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脱离田字格,写字有困难,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钥匙”一丁丁、冬冬的对话作了提示:“在横线上写字,我总是写不好。”“试一试,贴着下面的横线写,字与字离得近一些”,并示范了书写的一段话。
三、关于词句教学
(一)三年级词句教学的目标
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升入三年级后,由于阅读
量增大,阅读面拓宽,大量书面语汇进入学生视野,原有的口头词语不能满足阅读和表达的需要。因此词句教学成为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在词句教学的要求相比原来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能更好的把握三年级词句教学的方向,我们有必要将一、二学段的词句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了解”是指对词句的要求不应该追求准确、深入,只是大致的、模糊的了解。“了解词句的意思”的主要途径是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解,强调通过多读课文达到“其义自现”,强调在阅读过程中以积累为主。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理解”的目的是弄懂课文中词句或生词的意思,没有词性、词类方面的要求,也不搞繁琐的词语辨析,不追求意义理解的准确、恰当。“了解词句的意思”的途径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以外,提出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同时,为落实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阅读目标,相应提出了“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要求,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体会,逐渐学会善于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而理解课文。“体会”的方法很多,如通过朗读、表演、加动作、近义词比较等。“体会”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内容情意方面,而不包括语言形式。
在适度理解词和句的基础上,还应重视词和句的积累与运用,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和能力。
(二)北师大教材在词句方面的编写思路及教学策略
1、词句积累
三年级教材在词句积累的编排上,形式多样,且积累量丰富。项目设计有“比一比,组成词语”、“抄一抄”、成语积累、专题词语的积累、读一读带点的词语、背古诗和名言名句、照样子说一说等多种方式。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栏目所占的页数在一页到两页之间,各项词语积累较多,仅“抄一抄”一项,三年级上下册所呈现的各160个左右,共计320个左右。多项内容是开放型的,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增加、扩展。语言材料的大量积累,将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他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词语理解
在语文天地“金钥匙”系列中,三年级上册第一、三、八单元,分别提出了通过联想理解词语(第10页)、看上下文理解词语(第31页)、查词典理解词语(第84页),注重了方法的引导,并在主体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和语文天地中设计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1)学习词语可以利用词典来了解词义。第八单元84页金钥匙:伙伴一,“怎么查字典呢?”;伙伴二,“应该先查第一个字,在他的词条里找那个词语。”;伙伴三,“如果一个词语有好几种解释,就要联系上下文,确定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意思。”交给学生查词典的方法。但词语的学习不要过于依赖注解,尤其不要让学生背注解。因为词语赖以存在的语境是千变万化的,一种解释不足以涵盖特定语境中的全部特定意义。许多词语无论《词典》怎样注释,都无法准确表达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查词典的方法,培养学生勤查词典的习惯,让学生交流、汇报确定词语的义项的过程,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三年级应该继续强调在语境中学习词语,理解词语,做到“词不离句”。学习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第三单元31页金钥匙,冬冬问:“大义凛然是什么意思?”丁丁回答:“可以看上下文理解词语。那个热那亚少年跳下床,站直了身子,还说: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这种理直气壮地样子就称得上是大义凛然。”这是阅读中一种最常用的方法,虽然在理解中有时不是那么准确、恰当,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筛选有效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3)学习词语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例如第一单元的“金钥匙”(P10)提到的方法——联想。冬冬,“虽然没学过米黄、橘黄这两个词语,可是联想小米和橘子,我也能区别这两种颜色。”冬冬,“联想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4)学习词语还可以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推知词义,也可以根据字义合成词义。例如“啁啾”(P58《一只小鸟》第一自然),可以根据口字旁得知这个词和说话或者声音有关,再联系上下文便能够了解这个“啁啾”是形容鸟儿鸣叫的声音。而“渊博”(P24《回自己的祖国去》最后一自然段),可引导学生分别解释字义,再合成词义,从而了解“渊博”是深而广的意思,最后进一步联系句子,得知这个词语用于形容人的知识精深而广博。比较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最直接的应是看上下文理解,其次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义或者合成字义等其他方法,最后再考虑查词典。
理解词语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例如“沉浸”一词(P90《空中花朵——降落伞》第五自然段),可以从三点水旁了解到它和水有关,也可以从“沉”和“浸”的字义了解到这个词表示的是淹没在水中的意思。但结合上下文来看,“他和小伙伴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说明“沉浸”在文中是用来比喻人处于某种思想活动中。
(5)主体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和语文天地中设计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主体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从对课文整体把握的角度,设计了一部分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目的是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镇的早晨》课后第二个思考题:“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词语。”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找出“安静、静静、悄悄、轻轻”等词语,领会通过这些关键词体现了小镇早晨的安静的特点。
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读一读,比一比”,“填一填,说一说”,这些内容的设计,在积累的基础上,加大了词语的理解程度。如上册“声音”单元语文天地“日积月累”栏目中,让学生通过读注意加点的字,“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3、词句理解的检查和运用
学生是否理解某个词语,可以通过举例子、用自己的话解释、表演、找同义词替代、说反义词、画画等方式考查,朗读、造句、词语搭配都能够反映学生掌握词语的水平。也可以采用游戏形式进行用词不当的纠错。而不是靠学生背注释,教师考注释来解决。
四、关于阅读
(一)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蕴涵的浅显的道理。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继续学习复述,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学会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个阶段要指导学生学习初步概括所读的内容,抓住典型的段落进行指导,进行渗透,使学生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抽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二)教材阅读编写理念
1、课文围绕单元主题组篇
“主题”不是思想教育的范畴,是人文话题,主题单元可以从多角度选文,学生学习完一个单元,会受到人文思想的多元熏陶。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体课文《你一定会听到的》启发学生别让自己的耳朵关闭,用心倾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喜爱音乐的白鲸》则是介绍白鲸对音乐有特殊的趋向性,并体现了人们对珍奇动物是如何不惜代价进行保护的;《寓言二则》是通过两个与声音有关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以次充好。有的教师受原来教材单元编写的影响,总认为单元中的主体课文都应具有统一的主题思想,教学中不自觉地将几篇课文硬往一个主题思想上靠,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也很难靠得上。比如教学第六单元“鸟儿”,有的老师提出了质疑:《翠鸟》一文写翠鸟的可爱,《一只小鸟》一文丛反面教育人们要爱护小鸟、珍爱生命,而《惊弓之鸟》却写更赢在一只大雁受伤的情况下,拿弓拉弦将大雁从空中惊吓到地下,这明明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吗,与前两文的主题不是正好相悖吗?三篇主体课文并不都是从爱护小鸟、珍爱生命的角度来组篇的,而是以“鸟儿”为话题来组篇,况且《惊弓之鸟》一文并不会使学生产生文章是写更赢在荼毒生灵的。
2、阅读量大,且引导向课外拓展
每册33篇主体课文,课文篇幅相对较长,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主要凭借,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大都设有“开卷有益”栏目,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同时,主题单元的构成方式,使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妙笔生花”等栏目相互依托,激发了学生注重积累、积极搜集资料、积极拓展阅读视野的内驱动力,使教材具有了由课内向课外辐射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整体设计、注重过程、注重激励和评价,学生就能利用现有的阅读资源,扩大阅读量。
3、结合《课标》,以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自检、日积月累中的有关项目及主体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能力,使阶段阅读目标得到体现和落实。
4、继续培养朗读、默读的习惯和能力,增加略读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策略
1、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自读这个环节不可忽略。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教师的语文能力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因此要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优化、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阅读能力。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逐字逐句的讲解或以教师的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然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得到的只能是琐碎的、零乱的东西,而学生在自读中对词句的理解、文章的体会却是完整的系统的。在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理解重点词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点,划出重点,标出疑问;要表扬那些能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的学生。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和能力千差万别,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因人而异,因此只有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感悟和体会,学生的见解和感受就会是具体的、流畅的,甚至是深刻的、完整的。
2、整体把握文章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分解了,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了。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讲,学了语言就要学会表达,学会说话、学会遣词造句、学会作文。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如何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三年级教材的编写特点,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在整体感知中初步把握
课文学习之初,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获得对文章的初步感知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有许多教师上课往往一下子就切入文章的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致使学生不能将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放到课文整体中去理解和感悟,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学生课前充分预习了课文,这一环节仍要在课堂上落实,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领悟阅读规律。整体感知的过程,是学生带着一般的要求自由阅读课文之后谈所知所获的过程。一般的要求可以是宽泛的,如“读后知道了什么,了解到什么”;也可以是浅显的,如“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件什么事”。前者有利于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谈所知、所感,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背景;后者指向性较强,但通过学生的稍加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为后续学习向纵深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课文和边读边思的时间,有的教师急于教学内容的推进,过早打断了学生的阅读,不利于学生见解的发表,并对以后的学习造成障碍。谈所知所获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互相启发,为后续学习做好背景铺垫,二是了解学生的初步认知情况,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策略,因此谈所知所感不追求深入、到位。
(2)在重点把握中深入
三年级教材主体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中,有许多是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的角度理解课文,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池》一课:“五彩池的神奇表现在什么方面,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第六单元《翠鸟》:“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第八单元《丑小鸭》:“找出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分生命》:“结合课文体会震撼的意思”,第二单元《理想的翅膀》:“那一句话能概括第二至第三自然段的意思?”等等,这表明三年级开始学习对课文由面到点、由点到面的阅读思路,这些问题仍旧是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和重点段落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达到对课文的深度把握。
需要强调的是三年级阅读目标之一是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语来整体把握课文,但这并不是说要对课文进行逐句逐段的分析、做支离破碎的讲解,三年级上下册教师用书有一部分单元的课文分析超出了课标的要求,进行了逐句逐段的分析,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深度把握,但不能将用书上的分析般到课堂上来。
(3)在整体感悟中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才能有所悟。在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要采取读中悟、悟中读的方式,加深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通过朗读体会文字中的感情。还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世界,在联想和想象中加深体验,在拓展中升华情感。
(4)在复述中把握
《课标》第二学段提出了复述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复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本套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就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并进行了方法的指导,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金钥匙还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记住重点词语和文章的大体顺序来指导复述的技巧。
并不是所有的叙事性作品都要求复述,而是指有一定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三年级教材编排了许多故事性强,情节生动,易于复述的课文,如《日月潭的传说》、《丑小鸭》、《妈妈的葡萄》、《中国石》等,组织学生熟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变成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给同学、家长或朋友,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复述时能够讲出大意即可,但要引导学生尽量用上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注重个性化的感受。
(5)在创造中思考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三年级下册“书信”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既要学生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的关心,热爱的情感,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又要学习写信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又不至于把文章搞得肢离破碎呢?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依照课文提供的线索,以家乡小朋友的身份给巴金爷爷写信,学生写得非常好,即有礼貌的问候,又有请教,既有课文内容的整合,也有学生自身的介绍,在交流中信的格式也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实践。
3、朗读和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
(1)朗读教学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误解读书仅仅是重复课文的内容,这是错误的。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亚于演员对角色的再创造。它是通过读者朗读重塑人物形象、再现人物情感、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过程;也是呈现景观、抒发情怀的过程;同时还凝聚了朗读者对文章内含的深刻认识。它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a、方法指导
三年级教材在朗读方法方面也作了指导,如上册第四单元金钥匙,伙伴一:“大声朗读课文,越读越觉得有滋味。”伙伴二:“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我用轻声读,觉得自己也到了小镇。”伙伴三:“读人物对话时,要依据说话人的心情读出语气。”提出要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读出不同的语音和语气,在朗读中感悟和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把老师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限于这样的理解,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不敢做过多指导,唯恐有侵占主体之嫌。所以课堂上许多时候流于肤浅,使整个学习缺乏深度,缺乏情感的升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其实是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有必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加以引导或以身示范,这既是一种交流式的展现,又是一种情感的激发,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读中,学生自会领悟出情感是如何投入,就会领悟文章的音律美,学生随之会跃跃欲试。当然,由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同,处理朗读的语气基调也会截然不同,再现原形的特点也各有千秋。教师在做示范朗读的同时,应多从自己的情感投入以及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情由心生,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模仿。从一些课堂教学可以看出,有许多学生朗读课文时总是一个腔调,有的男同学朗读时撇腔撇调,缺乏阳刚之气,教师要注意纠正引导。
b、调动情感参与
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教师要用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和氏献璧》,卞和历经三次献璧,失去了“双脚”,痛不欲生,才换来别人对玉的赏识,对于“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今天来说,此事显得更为残酷,卞和的坚贞更为震撼人心。如此令人深感残酷与震撼的事情,如果不能深深触动老师的心灵,没有深切的同情心,教师板着面孔,学生无动于衷,我们还能从语文中获取什么人文素养呢?
C、创设积极的阅读情境。每篇课文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环境,只有充分了解当时的情境,才能理解课文,突破难点,深入其中,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学习之前应先让学生了解独特的情境,为感情的产生做好铺垫。比如:地域特色比较强的《中国石》一课,介绍的是驻守边疆的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感。单从“中国石”貌似中国版图引发战士的喜爱来体会战士的爱国热情是难点,而如果在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或师讲述)有关戈壁滩的图片或资料,当学生看到无边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时,想到他们远离亲人,远离闹市,他们是寂寞的、孤独的,自然对战士戍守边疆产生敬佩之情,再通读课文,了解他们以苦为乐,利用当地的特色开展“赛石会”,并把“中国石”视作珍宝。即有伟大的壮举(不畏坚苦守卫边疆),又有细致的表现(因石头像中国版图,而喜爱不已),这难道不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吗?有了读课文前的感情铺垫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就不难理解战士的爱国之情,再读课文,自然入情入境了。
在课堂教学之初,引导学生就与文章有关的话题进行交流,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学生对课文就有一种非常强的整体把握能力,就会有激情的投入,就会入情入境地朗读,下面是一个案例:
在上《小小的书橱》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读书体会交流活动,目的是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我们读书也不少了,说说你对读书有那些体会?
生:读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知识;读书能让我们学到许多好词句,这样我写作文的时候就能用上;我非常喜欢读英雄故事,因为从故事中学到了勇气;我喜欢读寓言故事,因为,我能从里边学到很多道理。
我也非常喜欢读书,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一点小事和家里人生气了,觉得很苦恼,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很快我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读书让我的心胸变得宽广了。所以我变的越来越爱看书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小脸通红,争着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也非常喜欢看书,有一天妈妈和我上集,妈妈说给我买包子,我非常高兴,可是我又看到了一本很好看的书,我想让妈妈给我买,可是妈妈说,如果买书就不能买包子了。我听了就说,那就买书吧。
我看了一篇文章,里边写了一个小鬼,我看了非常害怕,晚上,等我做完作业,爸爸妈妈就睡觉了,可是我躺在被窝里怎么也睡不着。心里老是想着白天看的故事,于是,我用被子蒙好头,借着手电筒的光,又看了一篇美好的故事,渐渐的我不害怕了,不知不觉中又睡着了。所以每天睡觉前我都看故事。
我妈妈让我读故事,我爸爸不让我读故事,一天妈妈出去了,我做完作业,刚想读书,爸爸看见了,不让我读,于是我偷偷的钻到床底下看了一下午书。
大半节课过去了,学生兴奋程度仍然不减,我也动情的听着。
26个学生,26个不同的故事,但都是讲述着同一个主题:我爱读书。
在学生述说的激情中,我们进入了《小小的书橱》的学习,没有过多的要求,没有你问我答,没有激励,学生却群情激昂,他们一遍一遍的读,读得入情,读的激动,因为作者的表达深深的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有了共同的情感,有了相通的语言。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讲激情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这里就多媒体的运用谈一点看法。
D、合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确实能以具体、形象、直观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多媒体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运用过多过滥,必然冲击语文学习的本质内涵。《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阅读的本身,是通过阅读平面性的语言文字符号,发展思维,产生联想和想象,感悟文中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如果过多地使用或不恰当的播放课件,人的思维就如栓了线的风筝,再高也飞不出线的限制,这就是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如果再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就觉得索然无味或感觉离自己的认识差距太大。因此,要切实摆正多媒体在语文学习中的应有作用。
(2)默读、略读教学
一般来说,低年级多用朗读,中高年级多用默读。尤其是默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在公共场所,人们一般要用默读的方法来阅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后置到第二学段中来,成为进入三年级后的新的阅读目标。现在将要进入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默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方法和能力,通过默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速读能力。学生能够很快地将阅读内容要点概括出来,才能获得大量信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三年级教材在默读的方法和要求上不再在语文天地中出现,而是在文后的思考题中间或的出现,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读课文《我家门前的路》,文后要求:“边读边思考,我家门前的路经历了哪些变化?”提出边读边思考的要求。三年级下策最后一个单元《失踪的森林王国》文后:“默读课文,记录默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测默读的速度。教师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默读方法和能力,实际上,三年级阅读应以默读为主,一般来说,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或者边读边想边画的阅读环节,都适合于默读。
三年级课文文章明显加长,本册教材开始学习略读,对于一些内容浅显易懂的课文,可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程序,粗知文章大意,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略读的方法。例如课文《日月潭的传说》、《一只小鸟》、《画里少了什么》、《只要说声对不起》、《马拉松》以及语文天地中的一些自读课文等等。在这里所讲的略读,不是过去我们许多教材中安排的,针对精讲的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现在说的略读是指阅读的一种方法,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平时我们在看报纸时常常用到略读。对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是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默读、略读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运用,而且在平时书面测试时也能发挥它的优势,许多学生在书面测试时,时间紧张,做阅读题不得要领,这与默读的速度及默读、略读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朗读、默读是经常结合运用的,一节课鸦雀无声必然带来课堂的沉闷,相反,在中年级学习散体文只是朗朗的读书声,就不会有深度的思考。
4、学会质疑
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质疑,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如果学生自己能学明白或者能在同伴的帮助下弄明白,让学生提出来让别人解决,自己被动的听,这样的问题是无意义的。如果学到最后学生仍停留在字词方面进行质疑,学生仍处于初学阶段,学习的过程也是无效的。学生质疑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学生质疑,也不能放弃主导,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质疑,否则就会把教材肢解成肢离破碎的问题课。
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还应该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
声音能画吗?
《声音》单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于是我问学生:“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把课文读熟。”“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把好的词&
语写在积累本上。”“……”忽然一名同学说:“我要画一画喜欢的声音!”“声音能画吗?”我一脸不高兴。“老师,声音能画,”学生一脸天真,“我能画出鸟叫的声音,我能画出闪电的声音,我还能画出铃铛响的声音。”“老师,我也能画出声音。”“我也能!”“我也能!”“……”“老师声音真的能画!”说着有的学生已经画出了小鸟“啾啾”叫、闪电“咔嚓”响、雨滴滴落在盆里,原来画出来的声音是这样的,的确学生通过自己的笔真的把声音画出来了,这不和“踏花归来马蹄香”中翩翩飞舞的蝴蝶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我不禁为我的粗暴而羞愧。
原来编书的叔叔阿姨也粗心
学习《世界上最响的声音》一课时,学生读着读着举起了手,“老师,老师,原来编书的叔叔阿姨也很粗心。”我一愣,不等我说话,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您平时经常说用引号时不要漏掉后边的一半,您看课本上第六自然段漏掉了。”“我们要告诉编书的叔叔阿姨。”“怎么告诉他们呀?”“写信。”“打电话。”
两本书里的《翠鸟》哪篇好
执教《翠鸟》一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上的《翠鸟》和这本书上的《翠鸟》不一样。”“就是,我也发现了。”“我也发现了。”我接过学生手中的书,一看原来是人教版的教材,这册教材上也有一篇《翠鸟》,两篇的确不同,不同在最后一自然段,我没有直接说,而是引导:“这两篇课文哪里不同呢?”学生思考,之后纷纷举手,“我发现它们最后一自然段不同。”“哪篇更好一些呢?”“我觉得这一篇更好(人教版)。这是因为作者写了翠鸟的颜色非常多,非常漂亮,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伤害它。”“我同意这种看法,我们的课文中写作者很想捉一只来饲养,当渔翁告诉他不好捉时他很失望,说明他心里还是很想捉它。”“老渔翁说翠鸟不容易逮,好像他也想逮一只,也不爱护鸟。”“这一篇《翠鸟》写作者很想捉一只,但老渔翁教育他要爱护鸟,他的脸红了,说明作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篇好。(人教版)”
5、大量阅读
据说,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蜜抹在书上,让孩子去舔,让他们从小就认为书是甜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告诉他们书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他还拥有书籍所赋予的智慧。正因为犹太人把书看作最宝贵的财富,所以犹太民族出现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许多国际级的文化大师。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书籍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能拓宽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雕琢人的心灵,熏陶人的情感。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阅读量较大,每册除主体课文33篇以外,在“语文天地”中编排了许多自读课文,是学生扩大阅读量的好资源,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同时,北师大教材的选文和主题单元的独特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在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的同时,要善于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子,让学生去领略外面的风景。把学生领入书的海洋,让他们在广阔的世界,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获得知识,形成体验,积淀素养,养成积极阅读的良好习惯。如上册第二单元《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后的思考体中:“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喜欢音乐?”可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到课外阅读搜集资料,像这种要求课外搜集资料的的内容很多,读了这一单元的《掩耳盗铃》、《滥竽充数》两则寓言故事,可以再发动学生课外阅读寓言故事,第8但愿“成长的经历”语文天地中“你知道安徒生吗?你读过他写的哪些童话?”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要继续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培养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资源,创造阅读的条件。农村乡镇学校在较难购买图书的情况下,可以以班为单位在教室内建立图书角,让学生从家中拿书相互借阅,每周开设阅读课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当孩子有了新的收获时,他们很愿意向伙伴或大人交流,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针对这个特点,可以组织故事交流会,评比故事大王等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讲述中感受,在倾听中思索,在品读中升华情感积累语言。等到学生具备了读书的能力,有了自己读书的愿望时,单纯的交流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可以设计“语文乐园”,将学生课外阅读、课外写话融为一体。学生阅读的兴趣一旦高涨起来,可以让学生记录每天的阅读书目,阅读收获,让学生在阅读感受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并让学生建立一个读书笔记本,摘录的词句,初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定期统计学生的阅读量,作好动态的阅读统计。有些地方实施阅读考级制度,将学生的阅读情况,每个学期分为10级。根据学校、学生情况制定每一级的读书量。考级只是一种形式,但能激发学生竞读的兴趣。这样每读完一定数量的书,学生就会乐滋滋的拿着读书笔记找老师涂星,老师定期公布学生的星级情况,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等十颗星全涂完了,学生就可以提前领到星级证书)学期结束,就把证书发到学生手中,不用老师比较,学生就了解了自己的读书情况,没读到十级的,他们自然会要求自己在假期补上。
背诵古诗是扩大阅读量的另一途径,也是语言积累的好方法。“诵千古诗文,做少年君子。”《课标》要求在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第二学段50篇,第三学段60篇,共计160篇,比原教学大纲多近90篇,为什么增加这么多篇数?出现代文外,古诗的学习,重在诵读,而不在于逐字逐句的理解,有许多诗也不要求让学生领悟多深,重在积淀。本套教材除在主体课文设计古诗外,在“语文天地”中也编入了好多诗,如《渔歌子》、《鸟鸣涧》等,每册由7、8手,教材中所选的诗都要求背诵。除教材所选古诗外,教师要选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供学生背诵,实践证明,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是背诵古诗的最佳时期,学生背诗兴趣高涨,记忆力快,许多学生到二年级就能背过200余首,有些课改教师给学生提供初中甚至在高中才出现的诗文,如《木兰诗》、《琵琶行》、《长恨歌》等,学生照样背得很流利,有些课改教师让学生背诵毛泽东的诗词如《长征》、《沁园春·雪》,学生很感兴趣,语气高昂。二、三年级的学生背诵古诗文二、三百首,学生却毫无负担之感,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代有这样大量的文学积淀,相信他们的人生会有更多的精彩。
(一)教材编写理念
1、增大习作量
《课标》第二学段要求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本套教材三年级上册共12个主体单元,每单元大都设有“笔下生花”栏目,即每单元都有习作任务。同时主体课文后的思考题中,有许多是要求学生创编、仿写、续编课文,再加上一些应用性的练笔、记录,如写日记、写说明文字、写读书笔记、写信等等。习作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实践,而不是靠教师做过多的写作技巧的指导,教材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在习作量上进行了量上的扩大。
2、习作是实践活动的延伸
“笔下生花”作为习作栏目,不易指令性的形式出现,而是和其他栏目紧密结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引出,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延伸。如学习三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提出两个备选题目:“写一些你最喜欢的声音”,“听声音编故事”。学生在学习主体课文时通过思考、讨论、搜集已有了感悟、体验和手头的资料,学生的习作就成为了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3、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习作内容
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编排,如三年级有:写秋天、写家乡、写小鸟、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石头的故事、写生活中的有趣现象等等。
中年级儿童优势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即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思维过程开始有序、完整,因此,教材设计了与之有关的习作内容,如制定公约、写信提建议、为家乡特产写广告等等。
习作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选择,不适宜当地情况的,或学生不感兴趣的,无话可说的可以不做,也可以换内容。
4、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材对每一次习作都设计了几个选题,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表达,而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习作不要成为学生的负担,选做的题目应尊重学生,不要强求一律。
如:三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一单元的‘笔下生花’,为:选一项,做一做(1)找一找家里的照片,写一写它的故事。(2)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还有什么是中国人的骄傲?写一写。能找到旧照片,有具体事例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此项。对于三年级并且信息渠道较少的农村孩子来说,中华民族的象征,就了解太少。可以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做读书笔记或做成板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二)习作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要将口语表达于书面表达截然分开,使学生有口语表达自然过渡到书面表达,让学生随意习作,只要心中有话就写下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乐于表达。
2、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
教师对习作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学生有表达的愿望,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可结合课文来写,可结合一些活动来写,可结合生活实际来写。
3、鼓励个性的表达
只要学生的习作能写真话、书真情,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断,教师都要及时肯定,大加表扬,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追求进步的愿望。
4、指导学生学会修改
《课标》中指出:“重视引导学生自自我修改和相互修覆盖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六 、口语交际
(一)三年级口语交际培养目标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是: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二)教材编写的理念
1、只要是语文课就有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伴随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及其他任何语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口语交际。比如交流识字、写字的方法,讨论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习作的交流酝酿,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性评价等等,要求用普通话交谈和发表见解,在交谈和发表见解之中只有认真倾听,才能补充、修正别人的观点,才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小组的合作学习更需要实际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口语交际的平台
教材以“畅所欲言”为平台为学生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爱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畅所欲言”栏目:“你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含义吗?请你查找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第五单元“畅所欲言”栏目:“请你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翻一翻报纸,找一找什么地方有战争,有饥饿。”
3、通过“金钥匙”、“自检”指导口语交际
在二年级教材中,通过金钥匙系列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怎样做才算勇敢、与别人的意见不一致时是怎样做的、改掉别人发言时老是插话的不良习惯,并在二年级下册期末自检中进行了总结。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自检”,“在担任校评委的时候,我做到了:1、明确表示自己赞成什么,不赞成什么;2、热情肯定同学的优点;3、有根有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下册第二单元“自检”,“讨论时,听到不同的意见,我能够做到:1、心平气和;2、认真思考;3、吸收别人正确的意见。”教材关于讨论、发言的指导是具有提前的特点,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注重前期渗透,过程培养,不断发展。
(三)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培养口语交际
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所必备的能力,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素养。因此口语交际的活动应渗透在生活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一种最自然的交际吗?可我们做的较多的往往是为了口语交际而上口语交际:创设虚假的情景,如同许多演员的演出一样,忽略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最简单最朴实也最真实有效的交往情景,致使学习中的口语交际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相脱节,造成了人的两面性。因此提倡在任何语文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比如进行各种学习方法的交流,讨论阅读中的感想和体会,讨论活动的准备、计划,对别人的发言和作品进行评价等等。
2、开展真实情境下的具有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
结合“畅所欲言”栏目,与主体单元的相关内容相融合,教材不提倡单设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要与其他活动围绕课文或单元主体进行,如前面所说的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畅所欲言”可结合课文《国徽》、《回自己的祖国去》、《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等课文进行。例:三年级上册(P10说说颜色在生活中的作用——红绿灯、小黄帽、迷彩服)可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交流颜色的特殊作用:喜庆的场面红色居多,雪地上撒黑色的粉末,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白色救护车,清洁工人的橙色工作服等等。
“白色让我想起……”可说美好的事物,也可说不好的情况,如白色污染。
3、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口语交际的目的不仅是学会倾听、理解和表达,还要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所以,要培养交流双方或集体相互关心、理解、尊重的意识。
七、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教材内容呈现
以三年级下册为例,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查找资料,介绍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第五单元,采访家人,先烈采访提纲,了解家乡的过去;第六单元,查资料,评选鸟类能手,办展办;第七单元,与父母商量购物计划,到市场购物,填写购物清单;第八单元,搜集徒生童话,读一读;第九单元,搜集、编写谜语,开猜谜会;搜集有关海洋的图片或实物,写一段说明文字,编手抄报;第十二单元,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的&&&
过年习俗。可见,三年级语文实践活动侧重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着眼
活动之后的交流与展示。实践活动的范围从学校、家庭发展到社会的特定场所、自然界的某些领域,发展到阅读图书、报刊、信息网,活动的目的指向性更加的明确,即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
力,培养语文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
1、开展实践活动要与其他活动结合
主题单元是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单元,是各种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和整合。教材不提倡单设识字写字课、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课,提倡将各种学习内容进行整合,语文天地中的内容与主体课文同等重要,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与单元的其他活动紧密结合,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塞北江南”,学习三篇主体课文《葡萄沟》、《小镇的早晨》、《日月潭的传说》三篇主体课文,了解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产生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以后,要结合语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过去”,也应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现在和未来,然后在此基上写一些自己的家乡。是主体单元中一系列的活动相互联系、互相依托的,学生在情感和资料准备的基础上,才能远一些,有东西可写。
2、有计划、有指导、有交流
语文实践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需要灵活安排。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在单元学习之前统筹安排,明确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语文能力(综合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以便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后,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的才华,享受活动后的欢乐。只有不断地感受成功,才会不断地孕育新的成功。但为了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观察、搜集、探究的热情,我们要帮助学生体现拓展过程,展现拓展结果。
(1)创办主题栏
利用教室空间设计主题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和搜集资料贴在上面。
(2)开办交流会
不易用书面语言和图画的形式出现,可以开办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课外所得,实现资源共享的乐趣。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听与说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收益匪浅。
(3)组织展示会
让学生在参观交流中,感受收获的幸福与快乐,并激发学生让自己热心的内容一直随着生活、认识不断延续、拓展。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