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乾之奥,括坤之区.会百川而浴日滔星,归众流而生风漾月.潮发腾凌手机大鲲化,波翻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2363571',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论观音与西游故事,工巧明,地理-五明频道-学佛网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
发布人:站主【主站留言】&&& 日期: 13:38:55&&&
论观音与西游故事          张静二        (作者为本校西洋语文学系兼任副教授)
       摘要
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人物除了取经五圣外,以观音最
为重要。观音的出身首见於释典。他本为男身,但随著佛教
东来,经过一千年左右的流传,却变成了女身,其住处由南
天竺补怛洛迦山迁至浙省普陀山,其形象亦多有变动。至於
观音的前生为妙善公主的说法,在《香山宝卷》Y有相当圆
通的处理。《西域记》和《慈恩传》中的观音为男身;玄奘
在取经途中曾向他祷求而安渡沙河。《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和《西游记》杂剧Y的观音为女身;《诗话》中只略微提到
观音,《杂剧》中的观音则积极参与取经之事。百回本中的
观音,面貌更清晰,慈悲更广大,对於取经之事的参与也更
积极。她除了安排厄难外,还教育五圣--尤其是悟空--
以助成他们获得救赎。观音是百回本中的典型慈母,深受五
圣的敬仰与民间的崇拜。
百回本《西游记》(以下简称《西游记》)(注一)中
的人物以取经五圣为主,而以其他神佛仙妖与凡人为辅。光
就「西游记人物辞典」(注二)上所列的来说,这些居於辅
位的角色就有三百廿四条之多。若将南北二神、四大天王、
四大金刚、四值功曹、五岳四渎、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九
曜恶星、瀛州九老、十二元辰、二十八宿、盘丝洞七佳人、
劲节十八公以及玉华县三王子分开计算,其数高达四百卅四
条。再加上许多无名的天兵天将、山神土地、虾蟹鱼、妖
魔小丑与凡夫俗子,则总数当以百万计。然而,这些角色在
全书四十四个故事(注三)中出现两次或两次片上的,凡人
Y仅有唐太宗;仙佛神妖方面除了担任护法的天神外,只有
佛祖、观音、玉帝、哪吒、惠岸、李老君、李天王、太白星
、二郎神、红孩儿(後为善财童子)、黑熊精(
後为落伽山守山大神)、牛魔王、金顶大仙、灵吉菩萨、文
殊菩萨、普贤菩萨、黎山老姆、四海龙王、南极寿星、火
山土地(原系兜率宫司火道人)、通天河老鼋等寥寥几个而
已。就取经一事来说,佛祖是主谋,玉帝、李老君和太白星
是赞助者;他们在《西游记》书中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但跟取经五圣接触最多、最表关切的,还得推担任实际策
动一切的观音。
尽管观音的地位如许重要,但历来的学者泰半将其研究
的焦点对准四游五圣中的唐僧、悟空和八戒三人,而观音则
鲜获应有的注意,故实有详加探讨的必要。观音的出身首见
於释典;欲了解《西游记》中的观音,遂不免要先就释典察
考一番。观音本为男身,但传到中土後却变为女身;由於其
变性的过程牵涉甚多,说法纷歧(注四),且非本文重点,
故不拟妄测。不过,《香山宝卷》(注五)颇能融通释典诸
说,将采为著眼的对象。准此,本文拟先从释典及宝卷入手
来对观音略作一番身家调查的工夫,然後就五部与西游故事
直接有关的作品进行探讨,期能剖明观音与西游故事之间的
关系。其中,《大唐西域记》(以下简称《西域记》)(注
六)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下简称《慈恩传》
)(注七)本应归於释典,但因系属西游故事的史料,故不
拟并在首部讨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
》)(注八)和《西游记》杂剧(以下简称《杂剧》)(注
九)为《西游记》前与西游故事直接有关的文学作品,拟并
列讨论;而由於《西游记》是西游故事的总结集,则拟最後
讨论,做为本文的重点。
      壹、释典与宝卷中的观音
观音的全名阿(口+缚)卢枳低湿伐罗(
Avalokitesvara ),通常意译为观自在或观世音; 观音为
其略称(注十)。他是西方三圣之一,又是法华四大菩萨中
的一位,於释典中屡见,在佛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出身
固然难免会多少蒙有神秘的色彩,照说也该与释迦牟尼同样
可稽才对。问题是:印度佛国以时间为假法,不重史书,以
致释典对他的记叙,多有分歧。据《悲华经》上说,观音的
前生是删提岚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太子,名叫不。当时,宝
藏佛出现於世,转轮圣王听从大臣宝海的劝告,遂携不与
众子从佛出家修道。其後,转轮圣王在安乐世界成佛,号无
量寿。不则在修道期间对宝藏佛发大誓愿,说:
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
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矢正法,堕大处,忧愁
,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
,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注十一
宝藏佛遂替他取名为「观世音」,「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又据《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上说,观音是过去无
数劫在极乐世界中由莲花化生的童子,名叫宝意;他也曾对
佛发下弘愿,「不求声闻缘觉,惟修无上菩提,於万亿劫广
度众生,誓取清净庄严世界」;後来,他在七宝菩提树下成
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注十二)。此外,像「大悲
陀罗尼经」上说,观音在修道期间,千光王静住如来曾以「
大悲陀罗尼经」相授,他就发愿说:「若我当来堪利益安乐
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他的誓愿才一发
毕,果然身生千手千眼;因此,他「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
」,佛号「正法明如来」(注十三)。而《楞严经》上则说
,观音因佛的教导,「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而得「与佛如来
同一慈力」,「同一悲仰」;如来因他「善得圆通法门」,
遂替他授记为观世音。(注十四)
以上关於观音的来历容或有异,但其为男身则无可置疑
。自从佛教於西汉年间东传後,观音亦随著来到中土,然後
展转流布,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过渡时期,才由男变女。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说:
余考《法苑珠林》、《宜验》、《冥祥》等记,观世音
显(迪-由+亦)六朝至众,其相或苦萨,或沙门,或
道流,绝无一作妇人者; .....唐世亦然,盖误起於宋
无疑。(注十五)
胡氏认为这种「误」实因元僧「v陋无识」而造成;唐以前
的塑像都不作妇人形态。他又说:
考宜和画谙,唐宋名手写观音像极多;俱不云妇人服。
李荐、董□ 画跋所载诸观音像亦然,则妇人之像当自
近代始。(注十六)
其实,北齐武成皇帝在卧病期间所梦见的已是「亭亭而立」
的「美妇人」了(注十七);足见观音早在唐世以前就有了
女身。不过,观音的前生为妙善公主一说,要迟到北宋才经
确定。尽管妙善公主的传说自宋以来多有出入,但大抵说来
,其事(迪-由+亦)可以简结如下:
昔有一国王,号曰妙庄王。三女:长,妙音;次,妙缘
;又次,妙善。善即菩萨也。王令其赘,不从。逐之後
花园;居之白雀寺。尼僧苦以搬茶运水;鬼使代之。王
怒,命焚寺;寺僧俱毁於穑腥揄θ绯酢C吨
,刀三折;命缢以
白练带,忽黑雾遮天,一白虎背之而去贫嗔帧G嘁峦
子侍立,遂历地府,过奈何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
贫嗔帧L仔蔷焕先耍赣胂闵叫扌小a嶙醪
恶,剜目断臂救王。王往礼之。尔时道成,空中现千手
千眼灵感观世音菩萨奇妙之相,永为香山显(迪-由+
亦)云。(注十八)
收在《d续藏经》Y的《从容录》(注十九)和《编年通论
》(注二十)都曾叙及妙善公主的事(迪-由+亦),但把
部分释典的说法融贯一气的则当推《香山宝卷》(原题《观
世音菩萨本行经》)。佛祖曾在该书结尾处对四众讲述观音
的出身时,说:
本山(指兴林国惠州澄心县香山)仙者,乃古佛正法明
如来,於诸佛中慈悲第一,愍诸群品,出现凡世,假入
轮回,化令同事,能舍一身,救接百万,迷人归於净土
,舍双眼得千眼报,舍双手得千手报。号曰千手千眼大
慈大悲救苦救难无上士。天人师佛世尊,即观世音菩萨
。汝等欲超三界,遵依奉行。(注二十一) 
观音自己也在对诸贤谈起往昔时,说:
吾於宿世,实(应作「宝」)藏佛时在无量净王宫内曾
作第一太子,出家行道。至今身心不倦,头头救拔,随
愿化身。..天上人间,慈悲第一:爱惜诸群生,如护眼
睛珠;众等入轮回,如箭射入心腑。因此,一念出现於
人间,降生南瞻部洲,隐身东大海,山名普怛罗。时人
不知(跌-失+宗),罕有识面者,以此现相,分身遍
十方。往至兴林国,托生妙庄宫。(注二十二)
《香山宝卷》相传是宋普明禅师所作,Y面提到禅师本人於
崇宁三年(西元一一0四年)八月十五日在武林上天竺国因
一老僧告以观世音菩萨行状而编成该书。尽管宝卷约到元代
才有(注二十三);但无论如何,观音出身的种种说法透过
这种演说佛书的作品而终趋调合。
观音的住处也跟其性别同样经过相当的变动。据《华严
经》上说:
南天竺海滨之南补怛洛迦山( Potalaka )(注二十四
),其西南r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
,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於金刚宝石上结加趺坐,无量
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
受一切众生。(注二十五)
释教典籍Y提到的,亦都以此山为观音的住处(注二十六)
。但妙善公主修道成佛的香山,却是另一处天地。尽管香山
何处说法不一(注二十七),却绝对是个山景殊胜的仙山福
地。我们且以《香山宝卷》上的描述为例说明:
白云闹处名仙地,百花林内净无尘。涧松千载鹤来宿,
月中香桂凤凰栖。那方万姓能更善,并无半个不良人。
金宝在地无人拾,太平昼夜不关门。无寒无暑常如此,
有花有果永长春。八洞神仙为商贾,终朝音乐应天鸣。
东近琉璃光师国,南连孔雀佛明宫;西通长安极乐国,
北达娑婆佛国城。上至陈抻枪轮料闼A
中间华藏真净界,旃檀紫竹翠罗城。左边回龙山一座,
净瓶绿柳四时春;右边伏虎悬崖石,频伽鹦鹉探花迎。
红莲白莲开r下,龙王龙女献珠珍。前是狮象山拱奉,
後坐擎天太隐峰。内有圆通磐石石,香积r上恁安身。
五彩祥云常拥护,三光明朗永长春。碧天云散家家月,
天地春同处处花。(注二十八)
然而,这个洞天福地到了唐代以後,又有了变迁。据元僧盛
熙明的说法,补陀洛迦山是因「唐朝梵僧来观神变」才传名
於世的。该山「盘(石+薄)於东越之境,芒乎巨浸之中
」,「东控日本,北接登叶,南(一+旦)瓯闽,西通吴会
」(注二十九);这就是今淅江定海县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
(即梅岑山):
周围仅百里许,环绕大海,凭高望昌国诸山,隐隐如青
螺。东极微茫无际。日月出没,上下若鉴。微风时来,
雷轰雪涌,奇极孤迥,非复尘世也。山茶树高数丈,丹
葩满枝,犹珊瑚林。水仙紫荪,芳菲满地;金沙玉砾,
的落璀璨。(注三十)
该山的名胜甚多;其中,紫竹旃檀林潮音洞就是观音示现之
观音既经变性,则其法相当然亦有过一番转变。上文提
过,观音曾在发愿利益众生时,身生千手千眼。他在《大佛
顶首楞严经》中亦自称能现众多妙容: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
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
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
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
、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注三十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也对他的形象有所描绘:
观世音菩萨.... 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身紫金色
,顶有肉髻,.... 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面如
阎浮檀金色,
眉间毫相备七宝色; ....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
妙光明以为璎珞。 ..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用以
)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 下足时
,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馀身相,众好
具足。(注三十二)
另外,《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咒经》上说,观音手持的杨
柳乃是毗舍离国恶病横行期间,其民往求菩萨时授以救护众
生的(注三十三)。
由於修得无上道而根本圆通,观音不只首、臂、目多变
,还能以种种形象游诸娑婆世界。据《法华经》和《楞严经
》上所载,观音曾以佛身、独觉、缘觉、声闻、梵王、帝释
、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四天王、天王太子、人王
、长者、宰官、居士、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
婆夷、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童男、童女、天龙、药叉
、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摩呼罗伽以及人非人等三十二
应示现(注三十四)。而其实,观音的法力广大,可依众生
「方便智慧」,或以布施,或以利行而化身亿万、随类显应
上文提过,观音曾发下宏愿,欲在修成正觉後,广度众
生。这正是佛门所谓的慈悲。「慈」指「爱怜」;「悲」即
「恻怆」(注三十五)。《智度论》上说:「大慈与一切众
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注三十六)。观音以其慈悲为
基点,凭著巍巍的「大威神力」,发扬十四种无畏功德,观
世言音、寻声救苦;只要众生一心颂其名号,皆平等济度:
火烧水漂、身系枷锁、临当刑戮或V宝历险等固可解脱,飘
坠罗刹鬼国或遭受夜叉骚扰以致怖畏侵心的,亦可除愈;甚
至不但有求必应,「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
求长寿得长寿」(注三十七),还可以远离生、老、病、死
、贪、_、痴与轮回之苦,「往生极乐世界」(注三十八)
。总之,观音可施无畏力,使众生净除业障,获致无量利益
与安乐;称颂观音,必然「福不唐捐」,「多所饶意」。(
注三十九)
俗文学中像《香山宝卷》之类的作品对佛书的演述虽多
有出入,但观音成道时,其法相亦是:
体挂缨珞,头顶珠冠,手提净瓶绿柳,足踏千叶金莲,
放大玉毫,遍周沙界,舒金色相,照耀乾坤,凛凛慈容
,巍巍相好。(注四十)
也得千眼千手,有百亿化身,具三十二相,
或现百宝珠冠体挂缨珞二九之容颜,或现白衣自在四八
之妙相;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或现全身,或现半身,
或现紫金相,或现白玉容颜,或现频伽净瓶,或现紫竹
绿柳,或现善财长者,或现韦天龙女,或现满海莲花,
或现遍山毫光,百亿分身,飞行自在。再有多种现相,
未能尽宣其数。(注四十一)
她能闻千处祷告,能知百亿世界。她以肉身菩萨降现尘世,
正是要以其大慈大悲宏布圆通、普济群生,以同登觉岸。
    贰、西游故事中的观音
西游故事中的观音首见於《西域记》与《慈恩传》,而
《西游记》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与西游故事直接有关的,则只
有《诗话》与《杂剧》这两部而已。以下将就《西域记》与
《慈恩传》、《诗话》与《杂剧》以及《西游记》三部分来
加以探讨。
甲、《西域记》与《慈恩传》中的观音
《西域记》中有多处跟观音有关的记载。像迦毕试、乌
仗那、(者+见)货罗、恭建那补以及奔那伐等五国中的
观音(阿(口+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威灵潜被,
神(迂-于+亦)照明」,人或绝粒祈请,或誓死为期,菩
萨感其精诚勤恳,辄现「妙色身」相慰(注四十二)。羯若
鞠国戒日王袭位之前,曾往伽河(即恒河)岸精勤请辞
,菩萨告以若能「慈悲为志,伤悯为怀」,则日後当王五印
度(注四十三)。摩揭陀国内有观音像的总共六处。其中,
L罗释迦伽蓝中的菩萨像以(金+俞)石铸成,「威神肃然
,冥鉴远矣」;(金+本)罗岌菩提山菩提树垣有两躯当做
标界的菩萨像;树垣东面精舍中的观音像以白银铸成,高十
馀尺。树垣西北的郁金香塔为漕矩吒国商主所建;按该商主
曾於泛舟遇险时,与诸侣至诚称念菩萨名称,「俄见沙门威
仪,庠序杖锡凌虚而来拯溺,不逾时而至本国」,故建该塔
以兹供养。另外,摩揭陀国宫城那烂陀僧伽蓝南面与附近一
精舍中,也都各立有菩萨像(注四十四)。而因陀国势罗窭
诃山东北迦布德迦伽蓝以南二、三里外更有一孤山灵像;该
山崇峻,「树林郁茂,名花清流,被崖注壑」;山上的精舍
与灵庙,剞劂极工;正中精舍有观音像,「躯量虽小,威神
感肃;手执莲花而戴佛像」;人若断食以诚相感,辄见菩萨
「妙相庄严,威光赫奕,从像中出,慰喻其人」。(注四十
《西域记》中还有两处对观音显(近-斤+亦)有相当
生动的记载。其一是(马+犬)那羯磔迦国婆毗吠知谕师为
了待见慈氏菩萨(即弥勒佛)起见,曾往观音像前诵「随心
陀罗尼」,绝粒饮水,历时三年,终获观音亲授秘方(注四
十六)。另一处的记载跟观音的住处有关;该处说,秣罗矩
吒国南方海滨,
秣刺耶山东有布炻邋壬剑骄段M,r谷(危+支)
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
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
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
,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
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注四十七)
《华严经》等释典上所指的正是此山;这在上文已经提过。
《慈恩传》中提到观音的次数不多(注四十八),与玄
奘有关的则只有三处。一处是戒贤法师曾梦见观音来告以玄
奘将於三年後抵那烂陀寺学法之事(注四十九);另一处是
玄奘曾往上文提过的孤山灵像去跪求三愿(注五十)。而最
重要的一处则是有关玄奘夜渡瓠驴河和横越莫贺延迹的经过
。当时,法师与一胡人渡河後,两人相隔五十馀步,正在下
褥憩眠,胡人却突然拔刀徐向法师的方向过来;法师疑有异
心,遂起身诵念观音菩萨,胡人见状,这才退回原处。他通
过玉门关以後,孑然来到长达八百里而又鸟兽绝迹、水草全
无的沙河,「唯一心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途中,又「
逢诸恶鬼,奇形异类,v人前後,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
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随後,他迷失
方向,又倾覆水袋,在进退失据、人马俱困之际,复遇妖魑
现形、风沙如雨,於是「专念观音」,而得「心无所惧」。
但滴水全无,口腹乾鳎岩郧敖缓梦陨砩持校改
观音」,恳求菩萨慈悲救苦,虽困不舍,心心无辍;到第五
个夜半,忽觉凉风触身,於是人马俱得稣息。正要稍事睡眠
,却「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
?』」法师从梦中惊醒,即刻进发;走过数里後,终於来到
一处有草有水之地。至此而得身命重全。法师觉得那处水草
,「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志诚通神」而生成的。(注五十
此处有两桩事情值得我们注意的。首先,玄奘在渡过沙
河时,念观音而诸鬼不得全去;一诵《心经》则皆散。按《
心经》是观音果证般若、照见五蕴的心得,为大般若经六百
卷的精髓,用以祝求观音以其功德、妙智度苦解厄、驱邢逐
魔,故其驱鬼的威力当较光念观音为大。其次,陈寅格认为
玄奘所梦见的大神就是「西游记流沙河沙僧故事之起源」(
注五十二);杜德桥(
Glen Dudbrige )引《成菩提集》,亦以为该大神就是日後
的深沙神(注五十三)。陈炳良则持反对的意见。他认为深
沙神或沙悟净都该「当作水神」;把该大神视为深沙神或沙
悟净,并「没有充分可靠的证据」(注五十四)。其实,观
音身成的三十二应当中,四天王、天大将军等都是大神;更
何况他有万亿化身,可以随愿示现。再者,就《西域记》与
《慈恩传》上的记载看来,玄装所知的观音应属男身;而从
宗教信仰的观点来看,玄奘心心默求的既然是观音,则梦见
《华严经》上所谓的「勇猛丈夫观自在」(注五十五),当
为合情合理。准此而言,则该神应为观音才对。
乙、《诗话》与《杂剧》中的观音
《诗话》中为取经人解难释厄的不是观音,而是大梵天
王。观音曾以梵王示现;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诗话》
中的大梵天王实则就是观音。但《诗话》开始不久,猴行者
带法师去的地方不是香山或普陀山,而是大梵天王宫(第三
节)。再说,《诗话》也提到香山「是千手千眼菩萨之地」
(第四节)。因此,我们不必将梵王和观音混为一谈。
《诗话》中只提观音的住处、形象和名号,而《杂剧》
中的观音则对取经之事表露了主动而积极的关怀。《杂剧》
以「唐三藏大朝元」终,而以「观音佛说因果」始。全剧首
以观音出场说明其自身的住处、名号、来历以及取经因缘等
,可说是交待了全剧的梗概:
旃檀紫竹隔凡尘,七宝浮屠五色新。佛号自称观自在,
寻声普救世间人。老僧南海普陀洛伽山,七珍八宝寺紫
竹旃檀林居住。西天我佛如来座下上足徒弟,得真如正
(往-主+扁)知觉。自佛入涅盘後,我等皆成正果。
涅盘者乃无生无死之地。见今西天竺有大藏金经五千四
十八卷,欲传东土,争奈无w肉身幻躯的真人阐扬。如
今诸佛议论,著西天陈ぷ鹫咄谢吨泄V莺肱┫
陈光蕊家为子,长大出家为僧,往西天取经阐教。(第
此後,她掌握了一切事件的发展。她知道陈光蕊将有水难,
早已传法旨,令南海龙王随所待令。适巧陈光蕊购鱼放生,
救了洪江龙王一命(第一出)。随後,陈光蕊遭水贼害命,
龙王遂借此报恩,将他救入水府为师。观音又知道陈ぷ
者有难,遂又传旨,一面令龙王沿海守护(第二出),同时
令伽蓝报与金山寺丹霞禅师知悉,以便收养(第三出)。等
到十八年後玄奘了却
复仇的心愿,这才再下佛旨,让陈光蕊回阳,而使父子得以
团圆(第四出)。
观音接著便安排取经的事宜。她嘱咐虞世南举荐玄奘赴
京祈雨救民,并要玄奘前往西天取回大藏金经五千四十八卷
,以求国安民乐(第五出)。然而,灵山路遥山高,多有妖
怪魔障。为了要使唐僧沿途无事起见,观音奏请王帝差十方
保官聚於海外蓬莱三岛上,好在保书上画字(第八出)。同
时,她还命木叉将南海火龙变成的白马送给唐僧当坐骑(第
七出);又抄化通天大圣,著令护法西去(第十出)。唐僧
在西行途中曾遭猪精摄走,观音应悟空之请,遣二郎神相助
才得解厄(第十六出);唐僧师徒路阻火焰山,观音又应悟
空之请,遣水部灭火(第二十出),才得继续前进。不过,
观音的法力虽高,还不足以完全解除唐僧的魔障。比方说,
她不知道红孩儿的来历;因此,唐僧被红孩儿擒走後,她只
好去见佛祖,由佛祖收伏红孩儿和鬼子母,这才解除了唐僧
的厄难(第十二出)。
丙、《西游记》中的观音
《西游记》中的观音全名是「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她的面貌清晰,对於取经一事
的参与较诸《杂剧》中的观音更为主动、积极而有效。书中
对她有过两度刻意的描述。首度描述是在她行近佛前表示愿
往东土寻找取经人之时;但见她:
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珞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
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
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
星。玉面天生喜,朱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
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
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欣紫竹,
蕙性爱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Y活观音。
(第八回)
这番描述连同她的功德与住处也一并透露出来。另一次则仅
作形象上的刻绘。当时,悟空因唐僧「身落天河」(第四十
八回)而到南海求助;他在紫竹林睁眼偷觑,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
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珞。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
      裙,赤了一只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第四十九回)
随後,她就以这副「未梳妆」的模样手提紫竹篮儿,到通天
河去收金鱼精,并以此「鱼篮观音」的形象示现。
《西游记》书中对於落伽山的形势与胜景亦有一番细腻
包乾之奥,括坤之区。会百川而浴日滔星,归众流而生
风漾月。潮发腾凌大鲲化,波翻浩荡巨游。水通西北
海,浪合正东洋。四海相连同地脉,仙方州岛各仙宫。
休言满地蓬莱,且看普陀圣洞。好景致! 山头霞彩壮元
精,r下祥风漾月晶。紫竹林中飞孔雀,绿杨枝上语灵
鹦。琪花瑶草年年秀,宝树金莲岁岁生。白鹤几番朝顶
上,素鸾数次到山亭。游鱼也解修真性,跃浪穿波听讲
经。(第五十七回)
观音平素在南海落伽山普陀崖紫竹林潮音洞内宝莲座上
修行,左右有善财、龙女,又有木叉护法,紫竹林外有二十
四路诸天看守,落伽山上有黑熊守护。出外则白鹦哥展翅前
飞,由善财或木叉随行,足踏祥云,只见「香风绕绕,彩雾
《西游记》所呈现的是个变化多端的世界。神佛仙妖中
,像泾河龙王、双叉岭寅将军、黄风岭黄风怪、五庄观镇元
子、白虎岭颇А⒉ㄔ露椿婆酃帧⑵蕉ド窖А衲仙饺
、火云洞红孩儿、黑水河小龙、通天河灵感大王、木仙庵
树精、小雷音寺黄眉老佛、狮驼洞三魔、比丘国国丈、无底
洞女妖、隐雾山豹精、豹头山狮精、天竺国假公主等都能变
化自如。八戒有三十六般变化,悟空、二郎神、牛魔王和六
耳猕猴都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通。而观音则更有「无边法力
,亿万化身」(第十七回),能知道过去未来,又曾在书中
变过疥癞游僧、年高老母、凌虚仙子等形象。她的净瓶可在
瞬间「转过三江五湖、八海四汉、溪源潭洞」,借来一海之
水(第四十二回)。她曾与李老君赌胜,将瓶中的柳枝放在
炼丹炉Y「炙得焦乾」後插回,只过一昼夜,「复得青枝绿
叶,与旧相同」(第廿六回),可见瓶内的甘露水有起死回
然而,观音最令人敬服的是她的广大慈悲。 而她对取经
一事的关怀便是全然出诸於此。她听佛祖说,南赡部洲之人
「贪淫乐祸,多杀多争」(第八回),要有三藏真经才能「
超脱苦恼,解释灾愆」(第九十八回),遂生慈悲而应徵主
理取经之事。她劝化五圣参加取经,当然亦是出於同样的心
肠。她知道他们的前生都犯有罪愆,才会在此世遭受种种苦
恼。他们固然是咎由自取,但唐僧听经不专、悟空欺天诳上
、八戒借酒撒泼、沙僧失手破(竹+盏)以及玉龙烧毁明珠
,都是一念之差或一著之误的结果;
何况,唐僧一心向佛,悟空、八戒、沙僧和玉龙也都表示知
悔,情愿改过。对菩萨来说,芸芸众生皆可怜愍,无可恨者
,亦无不可救药者;善者固然可得救度,恶者只要翻然悔过
或胸泛善端,从前的罪愆尽管深重难测,也有获救的指望。
因此,她不忍再见五圣多造恶业而终遭厄运,倒是亟望他们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但救赎不能不劳而获,而须脚踏实地,从接受「灾愆患
难」的种种考验中,去具体表现忏悔的诚意,等到道缘成热
,才能如愿以偿,终获善果。职是之故,她在前来东土途中
,劝沙僧不可一误再误,而应皈依佛门,不再伤生;给八戒
指点迷津,并予忠告善导,要他弃绝「凶心」,不再「造孽
」;拯救濒临斩首的玉龙,送到深涧;为受困中的悟空指出
「秉教伽持」、「再修正果」的生路;又在长安「显圣化金
蝉」,促成了取经的因缘。这些作为都是旨在使苦恼中的个
别生命,透过参加取经以济助广大生命的伟举,去达成重获
天恩的愿望。
同时,为了使五圣在完成取经的伟业後,能以新面目、
新姿态出现起见,亲音还在西行途中为他们安排种种考验与
试炼,依其罪愆,随类施教。龙马的过失是忤逆不驯,故复
(马+犬)著唐僧,在十四年的寒暑中,走完十万八千里的
路程,以灭除傲性。沙僧犯的是怠忽职守的罪;因此在远赴
灵山的途中,要以牵马来表现负责尽职的精神。八戒是因前
生酒色乱性而转世为猪;为此,他得在尘世面对性的挑逗,
从戒欲中学习约束自我,寻回自我。表面上,唐僧取经是为
了图报皇恩;其实,他是因轻慢大教,故须在正果旃檀之前
历险遇难以震憾灵魂,提醒他要敬重佛法。南极星君奉观音
之命送金蝉投胎时曾嘱咐满堂娇说:此子「异日声名远大,
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然加害,「汝可用心保护」,「
日後夫妻相会,子女团圆,雪冤报仇有日也」(第九回)。
据此推测,则观音自从「金蝉遭贬」以後,就已时时护佑,
因此像「出胎几杀」、「满月抛江」和「寻亲报冤」诸难也
都在她的掌握之中。由於惟恐唐僧在取经途中横遭不测,观
音不但赠他锦w袈裟和金环锡杖,还给他龙马以为脚力,劝
化三徒以兹随行,同时又阴遣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
甲与护法伽蓝以为护法;这些安排无非是要他在前往灵山的
路上虽遇险d苦磨而不致伤命损身。由此说来,观音对唐僧
的设想是极其周详了。
然而,五圣当中从观音那Y获得最多启迪和教育的,还
当推梧空。当初,悟空大闹天宫时,观音曾先遣惠岸协助天
兵,随後举荐二郎神,才将悟空制服。准此,她在劝化悟空
加入取经行列之前,早就对他有了相当的了解。悟空被压在
五行山下时,
佛祖曾用一张写著「、嘛、呢、叭、(口+迷)、恕梗
O.mani padme hu.m )的六字金帖将他封住(第七回)。这
六个金字就是密教的六字大明咒。「」指「归命」、「归
依」;「嘛呢」即「摩尼(珠)」或「如意(宝珠)」;「
叭(口+迷)」意为「莲花」;「恕刮复萜啤怪狻!
嘛呢叭(口+迷)」指「莲华宝座上的如意宝珠」,即指「
观自在菩萨手持如意宝珠坐在莲花宝座上」。合起来说,这
六字明咒的意思是:「归依莲花宝座上的观自在菩萨以摧破
四魔三障」(注五十六)。这样看来,佛祖早就有意要悟空
透过观音的救援去成正果了。而观音以慈悲为怀,当然乐意
促成此事。观音知道悟空桀骜难驯,但他既已表示知错,因
此在唐僧离开长安之前,只以袈裟和锡杖相赠;这或许就是
为了察看悟空是否真的心口相符、言行一致。她要悟空拜唐
僧为师,就是要唐僧以「蒙师」的身份对悟空施以管教。但
悟空一经脱困,就故态复萌,依旧骄纵自恣,只因斩杀六贼
被唐僧说了几句,就气极出走,不受管教。可见道心难坚,
不用紧箍儿加以约束,实不足以叫他接受教诲,更遑论偕同
踏上漫长的瑜伽门路去修道了。关於这点,我们只要听听「
徙涧换马」(第十五回)一难中观音对悟空说的话自可明白
;当时,悟空抱怨观音「生方法儿害我」,而观音则对他说
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
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
管?--须是得这个魔头,你u肯入我瑜伽之门路哩!
悟空对这番话没有作进一步的抗议,则这似乎正是表示他也
承认自己确需外力的束缚才能就范。
有了这个「魔头」为凭以後,观音便开始直接或间接对
悟空施以启迪和教育。在间接方面,她透过唐僧教以基本生
活规范和佛家好生之德(注五十七)。在直接方面,她则亲
自予以随机启迪。譬如,观音在「失却袈裟」(第十七回)
一难中变作凌虚仙子,悟空见状称妙;观音就笑著说:「悟
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对悟
空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激励;他能「心下顿悟」,实有坚
定道心的功效。同时,观音还教以做小服低之道和慈悲好善
之方。她在「徙涧换马」一难中,怪悟空「专倚自强」,不
肯「称赞别人」;唐僧「失却袈裟」,她就怪他卖弄宝贝、
发火行凶,又敢「放刁」;取经团体难渡流沙(第廿二回)
,她怪他「又逞自满」;而悟空推倒人参果树,她则怪他「
不知好歹」(第廿六回)。这些责备的话都是针对悟空的傲
气而发,也正指出了他个性上的弱点。
至於慈悲之道,观音更是教无遗力。观音对芸芸众生都
表示了同等的关怀与哀愍。她见黑熊精的洞府「有些道分」
,已经油然心生「慈悲」(第十七回);虽觉红孩儿野性难
驯,却也不曾「伤他性命」(第四十二回)。她用禁箍儿套
住黑熊精,是为了收其「顽性」;给红孩儿戴上金箍儿则是
因「此怪无礼」 o 她念动禁箍儿咒, 只叫黑熊精「头疼」
难禁,「满地乱滚」,要他皈正去当守山大神。她默诵金箍
儿咒,也只叫红孩儿「搓耳揉腮,攒蹄打滚」;而叫他「一
步一拜,只拜到落伽山」,则是因他虽已降伏,而「野心不
定」之故。观音收伏黑熊精後,悟空赞叹她「诚然是个救苦
慈尊,一灵不损」;她在制伏红孩儿之前,命号山土地众神
将方圆三百里内的生灵移开,小兽雏虫全送到巅峰之上,这
才倒出净瓶内的一海之水,难怪悟空见了会在一旁赞叹她是
个「大慈大悲的菩萨」。观音这两次以箍儿降魔的举动,主
要就是在示悟空以慈悲之道。其後,唐僧因悟空诛草寇而「
再眨心猿」(第五十六回)。悟空自觉颜面全矢、走头无路
,遂到南海控诉唐僧「忘恩负义」、「不察皂白」的因由;
但观音对他说:「草寇是人身」,不同於精怪,只该加以(
袒-旦+去)退,而不该打杀,因此还是悟空「不仁」「不
善」。观音只评悟空的不是,对唐僧的做法毫无微词:足见
她这次除了对悟空晓以慈悲之方外,还顺便对他教以做小服
低的道理。
观音虽对悟空的行径多有责怪,却也非一味辞严色厉。
悟空逞强或放刁时,固然给予责备;在「降妖取后」(第七
十一回)一难撒赖不还金铃,也以念咒相胁。但她在「徙涧
换马」一难後,曾好言劝勉悟空要「尽心修悟」,并告诉他
说:「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
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随後又赠他三
根教命毫毛,做为「随机应变,济急脱苦」之用。有时,像
在「再眨心猿」一难後走头无路之际,悟空会想到南海去诉
苦;他固然反遭怪责,但观音在给予「公论」後,还安慰他
一番,替他看「祥晦」,并予暂时收留,以待时到归队,继
续同去取经,「了成正果」。除了这些善言公论外,观音有
时也会像在「请圣降妖」中那样要悟空用救命毫毛「为当」
来加以作弄,害得悟空不知如何是好。但无论是慈是严,她
都不曾漠视过悟空的问题,而是时时以其广大的神通为他解
除困难。在西天路上,悟空曾先後请来灵吉菩萨、天宫二十
八宿、西海摩昂太子、太上老君、昂日星官、李天王、如来
佛、二郎神、弥勒佛、忱镀拧⑻揖瓤嗵熳稹⑺哪厩菪堑
神佛来扫除魔障;而观音也在悟空束手无策之际,在「徙涧
换马」中收玉龙,在「失却袈裟」後伏黑熊精,在「流沙难
渡」(第廿二回)时降沙僧,在「风摄圣僧」(第四十回)
後擒红孩儿,在「身落天落」(第四十二回)後捉金鱼精,
庄观医治人参果树(第廿五回),在「无底洞遭困」(第五
十五回)中透露妖魔的来历,并在「灭法国难行」(第八十
四回)前变成老母报信。就比例上来说,她为取经团体解决
的问题最多。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西行途中的厄难多是她有意
无意中安排的。这一方面是由於唐僧师徒「魔障未完:故此
百灵下界,应该受难」(第六十六回);另一方面则是佛祖
要他们「苦历千山,远经万水」(第八回),以试探是否坚
心诚意之故。对观音来说,这是对他们施教的良机;因此,
她请普贤、文殊和黎山老姆来「四圣显化」(第廿三回),
以财色考验禅心;向李老君三借金银童子来让唐僧师徒在「
平顶山逢魔」(第卅五回);让自己跨下的金毛(狩-守+
孔)去造成「降妖取后」(第七十一回)一难;又促成他们
在「通天河落水」(第九十九回),以符合藏数。《西游记
》书中对其他诸难虽未曾明白说出是否为观音所造,但由她
能知过去未来这椿事实看来,那些魔障当然也在她的预料与
掌握之中才对。无论如何,观音在造难和释厄的过程中,的
确给了唐僧师徒--尤其是悟空--充分的启迪与教育。
唐僧对其三徒来说是个不苟言笑的严师,而观音对取经
五圣的关怀与寄望则一如慈母。对这样一位慈母,他们只有
叩头顶礼,听受教诲。每逢观音现身,唐僧总是磕头礼拜,
沙僧亦倒身下拜,而八戒则撇了钉钯,朝上磕头。悟空本来
是个不伏天地管辖的混元上真,曾以其广大神通屡败天兵、
大闹天宫;因此,他敢迳闯南天门,直到通明殿下;对玉帝
一向只「唱个大喏」,对众仙也只说「列位起动」。玉帝虽
曾在「金銮殿变虎」(第卅一回)、「心猿遭害」(第四十
一回)、「收缚魔王」(第四十九回)、「小雷音寺」(第
六十五回)、「赶捉犀牛」(第九十二回)诸难中给予适时
的协助,但他的态度依旧不变。悟空也敢潜入兜率天宫,呼
老君为「老官儿」,在「乌鸡国救主」(第卅九回)一难中
开口揩油,要四六对分金丹;有时,像在「金(山+兜)山
遇怪」(第五十回)一难中,他到宫外,居然「不通姓名,
一直迳走」,并且责问老君「纵放怪物,抢夺伤人,该当何
罪」(第五十二回)。然而,面对观音的无边法力与慈悯关
怀,他从来就不敢如此放肆;他只有像在「请圣降妖」一难
中那样,看著菩萨「卖弄神通」,将他「呼来唤去」。每到
普陀r,多半要等候通报才敢进去;即使急欲面陈,也不敢
叫嚷吵闹。每见菩萨,若非「合掌跪下」,就是「端肃专诚
」,「倒身下拜」。由於他对观音这N真诚敬重,因此跟她
同行时,还惟恐掀露身体,以致不敢在她面前施展斛斗云。
(第四十二回)
正由於对观音的敬重,唐僧师徒都时时记取她的教诲。
自从接受观音的劝化以後,龙马就心心领喏,坚意西行,向
来不曾表示退悔之意。唐僧曾在「四圣显化」一难时,叫沙
僧留下来入赘,但沙僧说:「弟子蒙菩萨劝化」以来,未「
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 宁死也要往西去,决不干
此欺心之事」。龙马和沙僧牢记观音的嘱咐,不但表现了坚
诚求经的心意,还进而拿观音的嘱咐来劝告悟空和八戒。悟
空曾在「号山逢怪」(第四十回)时发言散伙,但沙僧马上
劝他不可「违了菩萨的善果」,悟空才回心转意。八戒刚刚
归依不久,唐僧惟恐他「在家心重」,叫他「回去」,而他
则表示既已「受了菩萨的戒行」,故「誓无退悔」(第廿回
)。尽管他也曾记取观音的善言而坚意求经,但他毕竟还是
「在家心」过重,遂成为五圣中最常提议散伙的一位。沙僧
曾因而两度好言慰勉(注五十八);而龙马亦曾在唐僧「金
銮殿变虎」(第卅回)时,想起「功果」而力促八戒「休生
懒惰」,不可散伙(注五十九)。这几次危机都使取经团体
几近解体;若非其中的份子记取观音要他们成就的功果,取
经的伟业恐怕就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了。
观音的出身最早见诸释典,因此要深入了解西游故事中
的观音,就得先了解释典中的观音。观音本为男身,传到中
土後,经过一千年左右的流传,终於变成女身。有关观音为
女身的说法,《从容录》和《编年通论》都已叙及;而俗文
学中的《香山宝卷》则将佛家典籍Y的歧见融通贯一。西游
故事亦显露了观音变性的现象。《西域记》记述玄奘所历的
西域诸国;《慈恩传》的前五卷则记述玄奘游历佛国的种种
。前者说观音「威神感肃」、「威光赫奕」,并指其住处在
布炻邋壬剑会嵴咚洳辉嘎豆垡舻男员穑垡粼谟《认
为男身。由此可知这两部书中的观音都是男身。妙善公主的
传说在北宋就已确立;《诗话》既流行於南宋,又提到「香
山」与「千山千眼菩萨」等名称,可见该书Y的观音,其前
生当非不或宝意,而应是妙善公主。《杂剧》上说她是南
海普陀落伽山紫竹旃檀林七珍八宝寺观自在,仍应是妙善公
主传说的延长,但其住处则已迁到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
西游记》上说她是南海落伽山普陀崖紫竹林潮音洞观世音菩
萨;至此,观音已定型成为中国化的慈悲女神了。
不管观音的前生是男是女,都经修道的过程而成佛。不
和燃索如此,由莲花化生的宝意亦是如此。妙善公主尤其
悟浮世短暂与万物无常的道理而潜心修佛;她曾受尽了尘世
的苦磨,又曾魂游地府,最後还舍去手眼、捐弃凡躯,才终
得果证菩提。用神话学的术语来说,观音有过由生而死、由
死复生的经验。正由於她本身已先有了这种渡过苦海、登上
彼岸的经验与能力,故能为烦恼众生导航与护航,协助他们
渡过苦海,登彼觉岸。
《西域记》和《慈恩传》都载述佛国的种种现象;而如
来既为佛教之祖,跟他有关的传说和神话当然最多。玄奘在
游历期间所观礼的不外是些佛堂、佛像、佛牙、佛骨、佛发
、佛(金+本)、佛杖、佛帚、佛(近-斤+亦)(诸如佛
祖的座迹、足迹、居所、说经处、止息处、浣衣处、经行处
、宣教处、留(金+本)处及其降邪神、恶龙、醉象、药叉
、外道、鬼子母等神异灵鉴)(注六十)等等。观音在这两
部书中所占的份量虽然不如佛祖多,但在紧要关头时却能给
予玄奘精神上的护佑与鼓舞。
《诗话》中的观音不曾参与取经;《杂剧》和《西游记
》中的主宰是佛祖,而不是观音。《杂剧》中说,派陈
尊者托生东土是「诸佛议论」的结果,但取经则依旧是佛祖
的主意。这点在《西游记》Y表现得更为明显。他用六字明
咒封住悟空;由心苗中生出三箍;将金蝉贬落尘世;又命观
音东来寻找取经人时,「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
;目过山水」,「踏看路道」(第八回),都有其用意。他
在《杂剧》中伏爱奴儿、降鬼子母(第十二出);在《西游
记》中辨识六耳猕猴(第五十八回);制服大鹏金翅雕(第
七十七回);派四大金刚助擒牛魔王(第六十一回);又告
诉悟空去找李老君来捉回青牛(第六十六回)。这些都显示
佛法无边。
观音的法力虽然不如他大,但她出现在前景的机会较多
,跟取经团体间的关系也因而较密切。她在《杂剧》中无法
替唐僧解除爱奴儿之难;在《西游记》中,除了未能辨识猕
猴而外,还误算取经所需的时间,并且漏排第八十一难(注
六十一),再再显示其法力上的缺憾。佛祖在「难辨猕猴」
一难中说她「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偏识周天
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正是此意。再者,《杂剧
》凡二十出;观音在第一、四、七、八、九、十、十二和二
十等八出出现。《西游记》共百回,观音则仅在第六、八、
十、十二、十五、十七、廿二、廿三、廿六、四十二、四十
九、五十五、五十七、五十八、七十一、八十四、九十八、
九十九等十八回中有所作为;可以说,从该书的後半部起,
她就绝少出现,悟空陷於困境时不再向她求援,而取经团体
遇难也非她来才能解决(注六十二)。然而,我们应该注意
的是:取经的事由她亲手促成,佛祖的构想因而具
体实现;尤有进者,她利用五圣取经的机会,给予适时而适
切的教育,其目的则是寄望他们能够除了以功折罪外,还能
进而果证菩提,重获天恩。
如此说来,观音实已在其现身的各个场合中,为自己建
立了一位慈母的形象。我们若将《西游记》中的主要女性角
色分成两组来看,则白虎岭颇А⑴枚葱泳⑴趟慷粗
蛛精、无底洞鼠精、天竺国兔精等都属「恶母」型;忱镀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黎山老姆等则应属「慈母」型(注
六十三)。前者或欲采取唐僧的元阳以成太乙上仙,或欲吃
唐僧的肉以得长寿长生,都会给唐僧带来灵肉的死亡;即使
像西梁国女王那样只想跟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
业」(第五十四回),也会叫他永沉阿鼻地狱。後者中的文
殊菩萨等虽曾在「四圣显化」一难中以财色诱惑唐僧师徒,
但那只属考验而已,其动机跟「恶母」型的女性显然回异。
何况,黎山老姆曾在「多目遭伤」(第七十三回)一难向悟
空透露妖魔的来历;文殊和普贤二位菩萨也会在「请佛收魔
」一难中替取经团体释厄。这样看来,他们基本上都旨在促
成「求经之善」,以使五圣成真。观音正是《西游记》书中
的典型慈母,对於五圣所代表的苦恼众生总是以其怜愍的胸
怀去谆谆善诱、随机开导。(注六十四)
正因如此,观音一向深获文家的好评与民间的敬仰。有
些文家认为玉帝怯懦而虚伪,是个「菜包」(注六十五);
道教领袖李老君是个「炼丹的老头子」,「好像很精细」,
但只知「报私怨」、「作威作势」,「气狭而狠毒」,「残
酷」而「凶暴」,「无用」而「丑态毕露」,叫人「觉得可
笑」(注六十六);太白金星这位和事佬「养尊处优」,一
味姑息苟安,「滑头而无信」(注六十七):而佛祖纵任「
佛门弟子要求贿赂」(注六十八),未免有失一教之主的尊
严。这些神佛空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注六十九),
实则都成了讽刺揶揄的对象。文家对於《西游记》中的观音
则鲜有微词(注七十);相反的,他们大抵都对她表示爱敬
与崇仰之意。我们从《冥祥记》、《拾遗记》、《转因录》
、《稽古略》、《往生集》、《广嗣录》、《释门正统》、
《文献通考》、《法苑珠林》、《历代通载》、《比丘尼传
》、《观音玄义疏记》、《武林高僧事略》、历代高僧传(
注七十一)以及当代的各种佛教刊物中知道观音的灵感显应
屡见於人间。而从《後列国志》(注七十二)、《大悲宝卷
》、《彩莲宝卷》、《鱼篮宝卷》、《救苦宝卷》、《普陀
宝卷》、《希奇宝卷》、《销释真空宝卷》、《观音济度本
愿真经》、《观音菩萨鱼篮记》、《观音菩萨香山因缘》、
《金鱼翁证果鱼儿佛》、《销释白衣观音菩萨送婴儿下生宝
卷》(注七十三)等作品以及
一些观音的传记(注七十四)中,又知她在民间确是一位广
受欢迎与备受崇拜的菩萨。
    注一:百回本《西游记》(台北:华正书局,民国七十一年
   );本文所引文字,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
本。     注二:《西游记人物辞典》(香港:广智书局,一九五六)
   。     注三:西游记八十一难共可分成四十四个故事;说见拙著〈
   论西游故事中的悟空〉,《中外文学》,十卷十一期
(民国七十一年四月),页五十二~五十八。     注四:参见潘家洵,〈观世音〉,《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
   研究所周刊》(一),二集十四期(一九二八年一月
),页四0六~四0七;张沅长,〈观音大士变性记
〉,《联合报》,民国六十九年一月十五日,八版。     注五:《香山宝卷》的藏本有二:一为同治七年的刊本;一
为民国三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说见泽田瑞穗,《
增补宝卷?研究》(东京:(口+玉)书刊行会,一
九七五),页一二六。本文所据版本藏於中央研究院
傅斯年图书馆,刊行时闸与地点不详
注六:玄奘译、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台北:广文书局
影印本,民国五十八年);本文所引文字,除非另有
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本。
注七:慧立撰、彦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台
北;广文书局影印本,民国五十二年);本文所引文
字,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本。
注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收在杨家骆主编,《宋元平
话四种》(台北:世界书局,民国五十四年);本文
所引文字,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本。
注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收在隋树森编,《元曲选
》外编(台北:中华书局.民国五十六年);本文所
引文字,除非另有注明,否则皆系据此版本。     注一0:见《西域记》,卷三,页四;又参见唐大乘《基法
华玄赞》,卷二,页十:《观音普门品玄义》,在
弘赞编,《观音慈林集》(以下简称《慈林集》)
,《d续藏经》(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d续藏经
委员会,民国六十三年),页二九二
注一一:《悲华经》,在《慈林集》,卷上,页二九二。
注一二: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同前引书,页二
九二~二九三。
注一三:见《大悲陀罗尼经》,同前引书,页二九三。     注一四:见《楞严经》,同前引书,页二九四~二九七。
注一五: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刊本,清光
绪卅二年),卷四十(庄岳委谈上),页三。     注一六:同前引书,页二。
注一七:见李百药,《北齐书》(艺文印书馆据清乾隆武英
殿刊本景印),卷三十三,页六。
注一八:《增补搜神记》(上海涵芬楼影印本),附在《绘
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丽I丛书影印本)(台北
:联经出版社,民国六十九年),页五七二~五七
注一九:《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在《
d续藏经》,第一一七册,卷四,页三五九。
注二0:(宋)祖L,《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在《d字续
藏经》,第一三0册,卷十三,页二七七~二七八
。     注二十一:《香山宝卷》,卷下,页一0八~一0九。     注二十二:同前引书,页一二六~一二七。
注二十三:参见杨荫深,《中国俗文学概论》(台北:世界
书局,民国五十四年),页一0三。
注二十四:该山的译名见诸释典者多有不同;参见丁福保编
,《佛学大辞典》(台北:华严莲社影印本,民
国五十年),卷上,页八五九;卷下,页二二六
0、二八七七。
注二十五:《华严经》,在《慈林集》,页二九七。
注二十六:参见《佛学大辞典》,页二二六0、二八七七。
注二十七:譬如,《编年通论》(页二七八)指其地「在嵩
岳之南二百里,今汝州香山是也」;《三教搜神
大全》(页一七五)说是在「越国南海中间」;
而《香山宝卷》(页八十)则说该地是在兴林国
惠州澄心县。
注二十八:《香山宝卷》,卷上,页八十二。
注二十九:(元)盛熙明,《补陀洛伽山传》,在《d续藏
经》,第一五0册,页二五五与二五六。
注三0:同前引书,页二五六。
注三十一:《大佛顶首楞严经》,在《慈林集》,卷上,页
二九七。     注三十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同前引书,页二九八。
注三十三:见《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咒经》,同前引书,
页二九九。
注三十四: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同前引书
,页二九四:《大佛顶首楞严经》,同前引书,
页二九四~二九五。
注三十五:见《大乘义章》(《四无量义八门分别》),卷
十一,《大藏经》,第四十四册(论疏部(五)、
诸宗部(一))(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大藏经委
员会影印本,民国四十六年),页四八
注三十六:《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
),卷廿七,同前引书,第廿五册(释经论部(
上) ),页二五六。
注三十七:《大佛顶首楞严经》,在《慈林集》,卷上,页
注三十八:《大乘庄严宝王经》,同前引书,页二九八~二
注三十九: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同前引书
,页二九四。     注四0:《香山宝卷》,卷下,页一0八。     注四十一:同前引书,页一二八。
注四十二:分见《西域记》,卷一,页十六;卷三,页四、
十五;卷十,页四; 卷十一,页九。     注四十三:同前引书,卷五,页三。
注四十四:同前引书,卷八,页九、十四、十五、十九;卷
九,页十五。     注四十五:同前引书,卷九,页十九。     注四十六:同前引书,卷十,页十五。     注四十七:同前引书,卷十,页十八。     注四十八:见《慈恩传》,卷三,页一六;卷四,页二。     注四十九:同前引书,卷三,页十三。     注五0:同前引书,卷三,页廿二~廿三。     注五十一:同前引书,卷一,页十三~十五。
注五十二: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陈
寅恪先生论文集》(下)(台北:三人行出版社
,民国六十三年),页四一五。
注五十三:见 Glen Dudbridge, The Hsi-yu chi: A
story of Antecedents to the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p.18-20.
注五十四:陈炳良,(中国的水神传说和西游记),《书和
人》,第一七七期(民国六十年十二月),页三
七四。     注五十五:《华严经》,在《慈林集》,卷上,页二九七。
注五十六:见望月主编,《佛教大辞典》(台北:地平线出
版社,民国六十六年),第一册,页三六八~三
注五十七:有关唐僧对悟空的管教,详见拙著《论西游故事
中的悟空》,页卅四。
注五十八:参见拙著〈论沙僧〉,《中外文学》,九卷一期
(民国六十九年六月),页一四七。
注五十九:参见拙著〈论西游故事中的龙马〉,《中外文学
》,十一卷六期(民国七十一年十一月),页一
注六0:见《西域记》,卷二,页十、十六;卷三,页二、
六;卷五,页四、十、十三;卷八,页廿一;卷九
,页五;卷十,页三、十、十七。
注六十一:参见《论西游故事中的悟空》,页五十。
注六十二:参照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上海:指南针
,一八八0年),卷上,页八;陈敦甫,《西游
记释义》(台北县:全真教全真观,民国六十五
年),页卅四~卅五。
注六十三:有关「慈母」与「恶母」的原型,详见 C.G.Jung
,Four Archetypes:Mother,Rebirth,Spirist,Tr
ickster, trans., R.F.C Hull(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9),PP . 15-16
注六十四:参见 Margaret Mead and Martha
Wolfstein, eds, Childeren in Contemporary
Cultures (Chicago: The Uniervi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 ,P.247 .
注六十五:徐旭生,〈西游记作者的思想〉,《太平洋》,
      四卷九期(民国十三年十二月),页七。
注六十六:同前引书:又见赵聪,《中国四大小说》(香港
     ;友联出版社,一九六四年),页一九0。     注六十七:同前引书;又见姚咏萼,《笑谈西游记》(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民国六十八年)
     ,页廿二;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台北:三民书局. 民国六十年),页卅二。)
注六十八:萨孟武,页一七一;又见赵聪,页一九0。
注六十九:赵聪,页一九七。
注七0:参见甘丰穗,《和中学生谈古典小说》(香港:世
      界出版社,一九七六年),页廿七;又观音院是观
音的「留云下院」,其院主应以效法观音的慈悲才
对,却反因贪夺锦w袈裟而谋害唐僧(第十七回)
    。作者或系以此来讽刺观音;果真如此,则这实为
    《西游记》书中唯一对观音有微词之处。     注七十一:见《慈林集》,卷中及卷下,页三0一~三二五          。     注七十二:有关观音的部份,在《後列国志》(台南:大东          书局,民国五十九年),第五十七回,页二六五          ~二六六。     注七十三:这些作品中,《大悲宝卷》和《观音菩萨香山因
缘》为傅斯年图书馆藏书;《观音菩萨鱼蓝记》
收在《孤本元明杂剧》(台北:粹文堂,民国六
十三年),第五册,页三一四五~三一六四;释
湛然,《金鱼翁证果鱼儿佛」,收在《全明杂剧
》(台北:鼎文书局,民国六十八年),第七册
,页四二九五~四三四四;〈销释真空宝卷〉,
在《国立北京图书馆刊》,五卷三期(民国廿年
五月~六月),页一三~四十七;其馀皆见《增
补宝卷  研究」,页一一七、一二八、一三四
、一三五~一三七、一五一、二二七。     注七十四:譬如,元管道丰《观音传》、清俞正燮《观音菩
萨传略考》和《观音菩萨名义考》(见潘家洵,
《观世音》,页四一0)、曼陀罗室主人《观世
音菩萨传》(台中:圣贤杂志社,民国七十年)
等都是。,页卅二。注六十八:萨孟武,页一七
一;又见赵聪,页一九0。
前五篇文章
后五篇文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主站自日以来,文章总访问量:
学佛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凌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