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马嵬怎么触发之变当时将士们最恨谁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说:这不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大唐惊变》第四章 马嵬之变(4)|唐朝历史
《大唐惊变》第四章 马嵬之变(4)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十四日,玄宗一行来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们由于饥饿与疲劳,都心怀怨怒(可证明前面说他们没吃饱没睡好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很想杀掉他。虽然天下大乱杨国忠确实有责任,但这时众兵士们的怨气需要有一个发泄的对象,无疑杨国忠就成了大家的出气筒。于是陈玄礼找到了东宫的宦官李辅国,由他转告太子,据史书载,“太子未决”。
按理来说,此事既已奏报太子,等于已经禀明上级,如果太子没有决定,那么陈玄礼是不能够将之实施的,如果实施,又恰好没合太子的意思,那必会给自己造成麻烦。但事情并未因太子“未决”而停止,这时有二十多个吐蕃使节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苦说没有吃的东西,杨国忠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士兵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串通谋反!”说着,有人用箭射击,射中了杨国忠的马鞍。杨国忠见势不妙,急忙向马嵬驿内逃命,逃到西门里面,被士兵追上杀死,将他的尸体肢解,又把杨国忠的头颅挂在矛上插在西门外示众。杨国忠死后,士兵们进而杀了他的儿子杨暄,和他的姐妹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杨国忠的妻子裴柔与她的小儿子杨、虢国夫人与其子裴徽虽然乘机逃走,但在陈仓县被县令薛景仙带人抓获并杀掉了。御史大夫魏方进说:“你们胆大妄为,竟敢谋害宰相!”结果士兵们又把他给杀了。韦见素听见外面很乱,就跑出驿门察看情况,也成为受害者,被乱兵用鞭子抽得头破血流,众人喊道:“不要伤了韦相公。”这才使韦见素免于一死。
事情来得很突然。太子还在“犹豫”,大家仍然把杨国忠杀了,而且陈玄礼好像并未参与。真的是这样吗?
杨国忠等人的死,并不是事件的终点,相反,这倒像一个试探,一旦试探成功,下一步就自然而然向下发展下去。所以紧接着,士兵们包围了驿站,吵闹声惊动了玄宗。玄宗问发生了什么事,侍从回答说杨国忠谋反。于是玄宗走出驿门去慰劳士兵,让他们撤走,可是士兵们不答应。玄宗又让高力士去问话,这时,前面似乎没有露面的陈玄礼,站出来回答说:“杨国忠谋反,已被诛杀,其妹杨贵妃不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割爱,将杨贵妃处死。”闻听此说,不知玄宗做何感想,相信他一定很惊讶,不是因陈玄礼提出的要求惊讶,而是因整个事件惊讶。他当然意想不到,仅仅一天,他由一位天朝皇帝,沦到这种地步。而陈玄礼提出要杀杨贵妃,玄宗应该早就预料到了,当他一听说杨国忠叛乱时,这几乎就是必然的结果。玄宗说:“这件事由我自行处置。”然后走进驿站,拄着拐杖侧首而立。就在侧首而立的这一会儿,玄宗一定是左右为难,从本心来说,他当然不想杀杨贵妃,只是眼前的形势,怕也由不得他了。但玄宗依然对他的威严很有自信,他迟迟不做反应,就是想拖延时间,想看看最后能否挽回。过了一会儿,那位差点也被打死的韦见素韦大人的儿子,京兆司录参军韦谔,上前劝玄宗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说着向玄宗跪下叩头,磕的血流满面。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可见玄宗是十分聪明的,昨天还亲自为玄宗去买胡饼的杨国忠,怎能说反就反呢?而且他一点谋反的实力也没有,因为他手中没有兵权,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玄宗自然知道杨国忠是被冤枉的,但于大家为什么恨杨国忠,相信他心里也清楚,只是,这时士兵们显然已经不听自己号令,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已经定性,即使想为杨国忠平反,显然这也不是时候,所以玄宗顺着大家的意思,承认了杨国忠的确是谋反,但承认之后,无疑杨贵妃确实就该杀了,没办法玄宗又替贵妃开解,说她一直在深宫里,哪里知道她哥哥的阴谋呢?其实谁都知道杨贵妃没有罪,但是历来人们总喜欢把责任推到后妃的身上,杨贵妃自也逃不了。何况,杨国忠死了,万一将来贵妃要为哥哥报仇,他们又该怎么办?所以此番杨贵妃必死。高力士劝玄宗说:“杨贵妃确实是没有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望陛下好好考虑一下,将士安宁,陛下才会安全。”高力士很有眼光,看出其中的厉害关系,一语中的,且当时能这样劝玄宗的人,也只有他了。这样,玄宗终于下定决心,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缢死了杨贵妃,然后把尸体抬到庭中,召陈玄礼等人去察看以核对身份。看到果然是如假如换的真杨妃,陈玄礼等人忙脱去甲胄叩头谢罪。唐书上有关于陈玄礼和玄宗的对话,通鉴中没有,当时陈玄礼谢罪说:“国忠挠败国经,构兴祸乱,使黎元涂炭,乘舆播越,此而不诛,患难未已。臣等为社稷大计,请矫制之罪。”玄宗则回答:“朕识之不明,任寄失所。近亦觉悟,审其诈佞,意欲到蜀,肆诸市朝。今神明启卿,谐朕夙志,将畴爵赏,何至言焉。”玄宗不可能降罪于他们,就算心中埋怨也不能表达出来,只有安慰他们,并告谕其他将士。于是陈玄礼等人高呼万岁,拜了几拜,出了驿站,然后整顿军队准备继续行进。马驿之变即宣告收场。
其实事情发生的经过,说来还是很简单的,但整个事件都有可疑之处,如果认真分析一下,确实非常之不简单。突破口不妨从那二十个吐蕃使者说起,我觉得拦住杨国忠的这二十人很可疑。他们不知从何处突然一下子冒出来的,如果说是长安一直跟过来,那不可能,玄宗好多子孙都没带,几个吐蕃使者,而且又不可能让他们住到皇宫中,怎么可能记得一起带上?如果说是碰到的刚好来朝的使者(《旧唐书》上就是这么写的),那也太巧了,另外,若说是这些使者循消息而来,也不对,这样的话那他们的消息实在灵通的可怕,玄宗刚出长安一天,居然就能知道他到了哪里?他们刚和杨国忠说话,就有人说“杨国忠与胡人串通谋反”,这个反应是不是也太快了点,岂是普通士兵能想出来的?唐时与胡人说话并不算很奇怪的事情,如果不是怀有某种目的,当下就想到用里通外国来诬陷杨国忠,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这是预谋,是早就定好了的,为的就是找个借口杀杨国忠。那二十个吐蕃人,说不定就是士兵假扮的,或者这些人根本就没假扮,总之目的达到即可。那,既然大家这么恨杨国忠,直接杀岂不痛快?不行,杨国忠毕竟是宰相,杀也得找个理由。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来源:文学网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题解:
  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曲赋有很多,其中的《》、杜牧的《过华清宫》、洪N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痛心。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句解: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另有神仙世界,那不过是虚幻无凭的事罢了;来生究竟怎样,不可预知,而这一世的夫妇关系则肯定完结了。
  古代将中国分为九州。战国时邹衍创&大九州&之说,认为中国的九个州总合为一大州,名赤县神州,在海内;而海外另有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大州共九个。这里借&海外九州&指传说中的仙境。&更&,再的意思。
  唐代陈鸿《长恨歌传》说,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之后,日夜思念,就派方士到处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最后终于在海外的蓬莱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托方士捎给唐玄宗信物,还说要实践当年在七夕之夜与君王&愿世世为夫妇&的盟誓。这样的传说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不过是人们为唐玄宗与的爱情悲剧续上一个虚幻的美满结局,无形中也为唐玄宗开脱了罪责。
  这辈子还保不住呢,还奢谈什么下辈子为夫妻的事情!诗人一开头就用&徒闻&否定了为粉饰李杨爱情而编织出来的幻梦,对唐玄宗进行了冷嘲热讽。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卫兵夜间巡逻的打梆声,再也不能像在宫中那样安然高卧,有人击筹报晓了。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其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依稀可见。
  &鸡人&,皇宫里负责报晓的人。&筹&,更筹,用来敲击报时的竹签。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与杨贵妃耽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宫中虽有鸡人司晨亦是形同虚设。如今,想要按时早朝也不可得了。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其中含有对太平生活一去不返的惋惜。
  &虎旅&,指皇帝的禁卫军。&宵柝&,夜间巡逻用的梆子。这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意义就适得其反,暗示着一场兵变即将开始。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当年他们在宫中讥笑牵牛和织女一年只能见上一次,可如今六军不发,只能成为永诀。&此日&,指夜宿马嵬这一天。&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后不肯上路,迫使玄宗处死杨妃。&六军&,泛指皇帝的军队。民间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七夕),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渡过鹊桥相会。据传玄宗与杨贵妃在天宝十年七夕曾对天发誓,愿世世为夫妇。他们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只能一年聚会一次,而他们自己却可以永世相守,所以说&笑牵牛&。
  &牵牛&对&驻马&,以虚对实,不仅属对工整而且对照鲜明,历来被誉为绝对。这样的今昔对比是尖锐、辛辣的。诗人对于李杨的生离死别没有丝毫的同情。如果没有当年对女色的沉湎,对朝政的荒废,怎么会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没有家国,谈何爱情?这两句其实有着因果的联系。还是清人袁枚说得好:&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连自己的爱妃也不能保全,还不如身为普通人的卢家,能够与莫愁姑娘白头偕老呢?
  十二年为一纪,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所以约略说&四纪&。&莫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女主人公,洛阳女子,后来嫁到卢家为妻,生活和美。这里用她指代普通的民间妇女,同时也借&莫愁&的字面之义反衬李、杨爱情的&长恨&。
  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指向唐玄宗,实际上也是对本朝皇帝毫不留情面,可谓大胆。贵为天子,怎么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连一个女人都保不住?这一问发人深思,不仅如此,还推翻了红颜祸国的偏见,把责任直接归结到唐玄宗身上。一个女人是无法颠覆国家的,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才导致了安史之乱。
  赏析: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相关推荐马嵬之变:唐玄宗逼死杨贵妃_百战军事网
百战军事网,打造一流军事资讯!
马嵬之变:唐玄宗逼死杨贵妃
&  玄宗逃跑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第二天接着走,到中午的时候,就走到兴平县的马嵬驿了。也就是在这时候,军队里出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呢?禁军将士们开始抱怨起来了,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越来越激动。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也很好理解,经过一天半的折腾,禁军们这时候都已经又累又饿,疲惫不堪了。而且,这些禁军都是长安人,他们的父母妻子都留在长安,现在越走越远,前途渺茫,归期更渺茫,身体的困顿在加上精神的绝望,士兵之中的不满情绪也就越来越严重,眼看场面开始有点失控了。怎么办呢?
  我们说过,禁军的首领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这可是个老臣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前,诛杀韦皇后,陈玄礼就是前敌指挥官。现在,陈玄礼听着战士们的抱怨,心里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什么感觉?政变!凭着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种愤怒情绪如果找不到出口的话,很可能引起军人哗变,局面不堪设想!可是,怎样才能疏导将士们的愤怒情绪呢?陈玄礼想到了杨国忠。当时,杨国忠招乱基本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了,天下人说起杨国忠都是咬牙切齿,陈玄礼本人也恨不得杀了他。既然如此,何不让战士们杀了他泄愤!这样一来,既疏导了将士的不满情绪,又为国除害,不是两全其美吗?
  可是,陈玄礼也知道,一个将军,如果背后没有高层支持,想要杀宰相,这不就等于谋反吗?陈玄礼可不想谋反。寻求谁的支持呢?唐玄宗?那是不可能的,杨国忠是他的宠儿,他不会同意。这时候,陈玄礼想到太子了。太子是朝廷里的二号人物,而且,陈玄礼也知道,太子和杨国忠也有矛盾,何不寻求太子的支持呢?于是,陈玄礼就找到太子的亲信宦官李辅国,托他把杀杨国忠的想法告诉太子。太子李亨怎么反应啊?要知道,李亨对杨国忠早就恨之入骨了。当年李林甫制造大案,打击太子,杨国忠就是马前卒。当了宰相之后,杨国忠还是处处打压李亨。最让李亨痛恨的是,安史之乱开始后,唐玄宗曾经想要让太子监国,这可是太子盼望已久的好事啊。但是,杨国忠害怕李亨上台对他不利,让贵妃衔土请命,以死相胁,迫使玄宗又取消了这个计划。现在,跟着杨国忠到他的地盘上去,李亨更加绝望了,真要是到了蜀地,他这个太子的位置可就更加难保了!所以,李亨当然巴不得陈玄礼杀了杨国忠。可是,怎么表态呢?李亨是个谨慎的人,他的表态也非常有水平,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太子未决&。未决是什么意思啊?未决的真实含义不是决定不下来,而是不反对,不反对就是赞成了。有了太子这个态度,陈玄礼就踏实了。他把禁军的将领召集起来,说:&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这是战斗动员啊,将领们怎么表态呢?他们的满腔怒火果然被老将军激发起来了。异口同声地说:&念之久已,事行身死,固所愿也!&这样一来,诛杀杨国忠的事情就算定下来了。火药桶已经准备好,现在,就缺少一个引子了。
  正好,这时候,杨国忠从驿站外面巡视回来了。他一回来,马上就被二十多个吐蕃人围住了,这些人是吐蕃派到唐朝的使者,刚到长安,正好赶上皇帝出逃,就跟着一起逃出来了。一路上,他们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看见杨国忠,就拦住他要吃的。杨国忠还没来得及回答呢,忽然,有一个禁军大喊了一声:&国忠与胡虏谋反!&紧接着,一支箭就朝着杨国忠射过来了,一下子就扎在了马鞍子上。杨国忠一看势头不好,赶紧翻身下马,跑进了驿站的西门,想要寻求皇帝的保护。禁军哪能饶了他呀,追过来,手起刀落,一下子就把杨国忠的首级拿下来了。这还不算解气,他们还把杨国忠大卸八块,连他的肉都撕下来吃了,再把他的脑袋用枪挑着,悬挂在驿站的门外了。旁边的士兵大声欢呼。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御史大夫魏方进赶紧出来看怎么回事,一看杨国忠的首级,魏方进吓了一跳,说:&汝曹何敢害宰相!&这时候士兵已经杀红了眼了,看见魏方进,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刀,把魏方进也杀了。另一个宰相韦见素也跑出来看情况,乱兵上去就是一棍,打得韦见素血流满面。眼看着就要出第三条人命了,幸好有几个士兵认识他,喊了一句&勿伤韦相公。&这才幸免于难。到这个时候,士兵的情绪已经失控了,把驿站团团围住,一时间杀声四起。
  当时,唐玄宗正在驿亭里休息,也被惊动了,派左右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左右出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杨国忠谋反,被禁军给杀了!唐玄宗一听吃了一惊,说:&国忠遂反耶?&唐玄宗为什么吃了一惊啊?因为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时候谁都可能谋反,唯独杨国忠不可能。为什么呀?因为唐玄宗也知道,当时不光是叛军声称要杀杨国忠,就是唐朝方面,自己人也都恨杨国忠。所以,杨国忠要想保命,只能紧紧依靠皇帝,他怎么可能谋反呢!说杨国忠有别的问题可以,但是,要说谋反,可绝对是冤枉啊!可是,既然禁军都把杨国忠给杀了,唐玄宗哪敢再分辩什么呀,只好柱着拐杖,走出驿站大门,慰劳包围驿站的将士。玄宗说:我早就想杀他了,只是还没找到机会,现在你们杀了他,正好。谢谢你们。现在杨国忠已经死了,你们各自归队吧。可是,话说完了,士兵们一动不动,虎视眈眈地盯着唐玄宗。这一下,唐玄宗可慌了,莫非他们还想要杀我?派高力士问问吧。高力士走过去一问,士兵们说话了:&贼本尚在。&什么叫&贼本尚在&呀?陈玄礼解释得很明白:&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一听这句话,唐玄宗顿时觉得是当头一棒。他愣了一下,说了一句:&朕当自处之。&转身就回到驿站门里了。进入驿站,唐玄宗顿时觉得天旋地转,简直都站不住了,他倚靠在拐杖上,垂着头,呆在那里不动了。这一两天来,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他简直无法想象,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他不是盛世天子吗,怎么忽然连首都长安都保不住,来到这个地方呢!他和贵妃不是神仙眷属吗?怎么忽然要让他处死贵妃!普通老百姓夫妇尚且能够互相扶持,白头偕老,自己堂堂一个皇帝,怎么居然连爱妃都保护不了了呢!看着皇帝久久不说话,韦见素的儿子韦谔急了,他上前说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说罢,连着给玄宗磕了几个头,血都流下来了。玄宗看了看他,呆呆地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候,高力士在旁边说话了。他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这话说得太透彻了,如果不杀贵妃,将士们恐怕就要连你一起杀掉了!
  这一句话把唐玄宗点醒了。要知道,唐玄宗终究是个政治家,不是情圣。他是爱杨贵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与杨贵妃放在天平上一起称量,唐玄宗觉得,还是自己更重要些吧。怎么办呢,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让高力士把杨贵妃领到佛堂里了,和贵妃诀别。杨贵妃说:&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所恨。&唐玄宗也含着眼泪说:&愿妃子善地受生。&礼佛之后,高力士就把杨贵妃勒死在佛堂之中。这就是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她二十二岁来到唐玄宗身边,陪伴唐玄宗度过了十六年最快乐的日子,最后,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唐玄宗的平安。绝代佳人,就这样死于非命。对于这场悲剧,清人袁枚慨然写道:&到底君王负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人将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院之中,请陈玄礼等几个主要将军进来验尸。陈玄礼他们看过之后,这才脱去了甲胄,向玄宗叩头谢罪。陈玄礼说:&杨国忠祸国殃民,以致生灵涂炭,陛下迁播。臣等为了社稷,矫诏杀死他,真是罪该万死!&很显然,陈玄礼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杨国忠谋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杀他的理由提出来了。那么,唐玄宗怎么回答他呀?玄宗说:是我没有识人之明,用人失当,近来我自己也慢慢觉悟了。本来准备到四川之后再杀他,现在你们提前了却了我的夙愿,我还准备赏你们呢,怎么能说有罪呢!陈玄礼听玄宗这样说,赶紧率领将士们高呼万岁,这下,士兵才终于散去,整顿队伍,重新出发。马嵬之变至此也就算基本结束。
武器装备TOP5
历史真相TOP5马嵬之变发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马嵬之变发微
大小:15.94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三长恨马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