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有哪些作家比较畅销?求推荐几部小说看看,这些天没事做,把毕业歌 严歌苓苓,迟子健,虹影,余华,蔡骏的小说

当代中国的著名女作家除了铁凝,三毛,琼瑶,毛竹,池莉,毕淑敏,席慕容,梅洁,王安忆等还有哪些?_百度知道
当代中国的著名女作家除了铁凝,三毛,琼瑶,毛竹,池莉,毕淑敏,席慕容,梅洁,王安忆等还有哪些?
当代中国的著名女作家除了铁凝,三毛,琼瑶,毛竹,池莉,毕淑敏,席慕容,梅洁,王安忆等还有宗璞、杨绛、霍达、凌力、张洁、张抗抗、残雪、迟子建、范小青、芳芳、严歌苓、赵玫、王旭峰、林白、徐坤、徐晓斌、虹影、叶广岑、张欣、六六等。具体代表作品如下:
代表作品《野葫芦引》
代表作品《洗澡》
3、霍达 代表作品《穆斯林葬礼》
代表作品《少年天子》
代表作品《无字》
6、张抗抗 代表作品《隐形伴侣》
7、残雪代表作品《白云苍狗谣》
代表作品《晨钟响彻黄昏》
9、范小青 代表作品《女同志》
代表作品《乌泥湖年谱》
11、严歌苓
代表作品《扶桑》
代表作品《武则天》
13、王旭烽
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
代表作品《一个人的战争》
代表作品《狗日的足球》
16、徐小斌
代表作品《敦煌遗梦》
17、叶广岑
代表作品《采桑子》
代表作品《上海王》
代表作品《浮华背后》20、六六
代表作品《王贵与安娜》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读武侠和玄幻的人都知道俩女作家:沧月
其他15条回答
谢冰莹 沉 樱 张爱玲彭 慧 萧 红 草 明 杨 沫
我比较喜欢的。
还有张洁,范小青,叶广岑,陈染,林白,迟子建,曾炜,残雪,徐坤,叶弥。王旭烽,宗璞,凌力,卫慧、棉棉、虹影,严歌苓,张欣。暂时想到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都被你说的差不多了,安妮宝贝算一个吧,还有你说的也不都是比较硬的铁凝,三毛,,毕淑敏,席慕容的,王安忆算是比较硬的,其它的也都是安妮宝贝级别的。
陈学昭 谢冰莹 葛 琴 沉 樱 彭 慧 罗 洪 萧 红 白 郎 草 明 赵清阁 杨 沫 曾 克 琦 君 陈敬容 韦君宜 林海音黄庆云 李 纳 郑 敏 杲向真 菡 子 张爱玲 柳 溪 聂华苓 黄宗英 茹志鹃 邢院生 宗 璞 贺玉抒 柯 岩 刘 真 葛翠琳 赵淑侠 於梨华 谌 容 张 洁看看这个?
亦舒.张悦燃.饶雪漫.深雪.沧月.残雪.棉棉.还有的话,我就想不起来了,建议你去看看沧月的&&七夜雪&&
《百合花》
张爱玲 丁玲算不?迟子健还有钱钟书老婆--杨绛一时也想不了那么多嘿嘿 武侠作家不知算不算?沧月 步非烟...
上面的人写的,还有席娟。
林白、陈染她们两位的作品都很有特色。
席慕容诗选
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
陈衡哲 白 薇 袁昌英 庐 隐 苏雪林 凌叔华 冯沅君 冰 心 石评梅 罗 淑 丁 玲 杨 刚 陈学昭 谢冰莹 葛 琴 沉 樱 彭 慧 罗 洪 萧 红 白 郎 草 明 赵清阁 杨 沫 曾 克 琦 君 陈敬容 韦君宜 林海音 黄庆云 李 纳 郑 敏 杲向真 菡 子 张爱玲 柳 溪 聂华苓 黄宗英 茹志鹃 邢院生 宗 璞 贺玉抒 柯 岩 刘 真 葛翠琳 赵淑侠 於梨华 谌 容 张 洁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多情的女子,经典的作品---她
她----传奇女子严歌苓
严歌苓生于上海,在安徽长大。父亲和爷爷是作家,母亲是演员。在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下,从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前半生戎马中国,后半生寄居海外,跟随外交官丈夫游历各个国家。
12岁,严歌苓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舞蹈演员,在祖国大江南北奔波巡演。20岁时,严歌苓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那些伤员对生命的渴望,深深震撼了她。从此,她成了各种反战活动的积极分子。从前线医院回来后,严歌苓含泪写下一些诗歌、短篇小说,并开始在军区报纸上发表文章。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80年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心弦》以生动流畅的语言,感情描写细腻准确,耐人寻味,获得各界好评。仅仅只有二十余岁的严歌苓开始在文坛崛起。自1983年起,严歌苓从成都军区文工团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创作组任创作员。
  继《心弦》之后,严歌苓相继创作了《残缺的月亮》、《七个战士和一个零》、《大沙漠如雪》、《父与女》、《无冕女王》等大量的电影文学剧本,这些剧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未能摄成影片,但从中不难看出严歌苓超人的艺术才华。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严歌苓,常常把目光投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在描写气势弘大的战争场面的同时,又能加入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除电影文学创作外,严歌苓还创作了大量小说。自1981年至1986年,她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葱》、《腊姐》、《血缘》、《歌神和她的十二个月》、《芝麻官与芝麻事》,中篇小说《你跟我来,我给你水》,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等,多次在国内获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后,严歌苓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与、、迟子健同学。1988年由严歌苓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避难》再次被搬上银幕,严歌苓又一次把独特的艺术视角投入战争,通过几个女性的遭遇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博得影坛内外的一致好评。同年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访美,进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就读,获艺术硕士学位,并获写作最高MFA学位,成为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百年建校首位华人校友。由她编剧的电视剧《新大陆》是反映留学生生活的成功之作。
  为了把戏剧冲突较强的故事写得贴切,她选择多接触与故事中人物类似的人,走访各地采访,搜集资料。此后的十多年,她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穗子物语》、《天浴》、《扶桑》、《人寰》、《少女小渔》、《女房东》、《无非男女》、《第九个寡妇》、《白蛇》、《小姨多鹤》、散文集《波希米亚楼》等几乎每部都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的作品,并多次在国内外高校和文学研讨会上演讲。其中《波希米亚楼》收录了多篇演讲稿,文学评论,电影评论等。
  2009年,严歌苓再次创新笔触,出版了关于二战期间的上海与犹太族人的故事《寄居者》,并担任电影《梅兰芳》编剧,中文版讽刺小说《赴宴者》引进出版。
  长篇小说《补玉山居》、《老师好美》等也即将出版。
  对于创作,她说:
  “过去写《白蛇》《扶桑》等小说的时候,每每在写作前挖空心思地去思考结构,非常艰难地想一个作品的形式,希望有所创新,然后呕心沥血地去写。结果作品出来,除了专家认可外,读者并不买账,还常被人讥笑为‘雅不可耐,高不胜寒’。当我不去考虑那些复杂的东西,平铺直叙地去讲故事时,反而受到读者喜爱,就像我最近一些年写的《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这样的小说,写得舒畅极了,根本没有觉得有任何难度。
  “然而这也正是她的悲哀,因为一旦创新就可能失去读者,我想这也是每个作家的悲哀,谁都不希望受到冷落,我当然也不希望,我不想听到读者说,你写的东西我怎么看不懂。我不想失去现在已经拥有的读者群,我还没有牢牢抓住他们。让我和读者再紧密结合一阵后,我再去创新另外的小说形式。”
  游走于中西方文坛,严歌苓说:
  “我就是一门心思地过自己的生活,读书、写作,生活比较单纯,没有什么杂念,欲望也不大。这是我活在这个世界里的准则,所以我想好好写一些中国文字出来,中国文字是一种非常美的文字,至今为止还不被世界上讲其它语言的人欣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中文是一个这样美丽、古老、含蓄的语言,如果用中文写的那么直白的话,他就不可能是好文章。中国老说文贵于曲,人贵于直。在英文来说,你过于曲的写法,过于含蓄就不行,人家就看不太懂。我的英文小说远不如中文老成,含蓄。英文中的我是幽默,直接,有时是生猛的。这是两种不同的个性特质。”
  “中国语言,它是一个全人类语言发展的例外。他保持了很多鲜明的、强烈的语言视觉性,其他的语言是根据人的声音去发展的。从这点看来,把英文完全变成中文或者把中文完全变成英文,中间有许多妥协,不失去什么不可能的。作为我个人经验,既有把英文变成中文,也有把中文变成英文的,中国文学基数大,在国外翻译的数量少,很多外国人不了解,至今对《红楼梦》不熟识,我很不服气。这是我感觉最大的困惑,也是无奈的地方。我希望能写更多的小说,让国外读者也能够读到,能将中国小说,甚至中文推出去。”
  尽管有改编剧本的经验,但严歌苓表示一般情况下她是不会亲自操刀改编:
  “作家长期从事编剧工作对写小说有伤害。比如说做编剧,每个情节都要完成一个任务,这样才能把剧情向前推动一步;每个人讲话,话里必须暗含一个动作,这个动作还要把剧情飞快地往前推进。所有这些对写小说来说是有负面作用的,因为小说的叙事通常是缓慢的,富有张力的。因此经常看到一些原本小说写得很好的作家,一旦当久了编剧,就写不出好小说了。在好莱坞的编剧像流水线,我写出的剧本也很少。”
  有人将严歌苓与张爱玲比较,为此严歌苓说:
  “我很喜欢张爱玲,但是与她的经历不一样。张爱玲只会有一个。张爱玲伟大就是她把上海写成她的了,就像福克纳把他的小镇写成了福克纳的,马尔克斯把他的小城写成了马尔克斯的。而我写的上海是我自己的。我前半生戎马中国,后半生寄居海外各国,走过西藏,在山西的辽原上观望,特别是少年到青年时代,军队生活给我的烙印最深,那是人生在形成世界观的时候。”
  有人说严歌苓是最有竞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家,为此严歌苓有些按耐不住:
  “为什么中国有些作家老作诺贝尔梦?这就跟冲击奥斯卡奖一个道理。我觉得得奖固然不是坏事,但是得这两项奖未必都是好作品。好多好作品它没有得,相反它们都流传下来了,甚至得了奖的也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大量得奖的都没有流传下来。咱们自己在国内这样,让人家看了很笑话的。”
  “国外的人总觉得中国怎么总是这样,要冲进哪里,打入什么,要夺什么东西,我觉得这都不搭界的事情,大家把这事也看得很重。”
  “那些抱着这种目的,去讨好评奖人的,或者是好莱坞趣味的,这种编剧也好、导演也好,是很可悲的,我们若整天看着这种事情,它会不会得奖,或是怎么样,议论纷纷,本身也更可悲。因为首先把好莱坞它的奥斯卡奖变成来要求你自己的最大的准则,最大的裁判的机构,这本身就很可悲,难道你不能确定你自己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吗?你难道不能树立你自己的一个标准吗?为什么你要把裁判的尺度交给人家呢?我觉得都没有必要,这都是蛮可悲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我退出,我再也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了。我记得《Time
Magazine(时代周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就是说中国人的文坛,想得诺贝尔奖的这些作家,都是很可怜的。我看过一些几乎没有在中国文坛听说过的作家,却在国外用英语写一些比较迎合的西方口味的作品,反正我是看不下去。”
严歌苓,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代表作品:《》、《》、《》、《》、《》、《》、《》、《》等等。
  严歌苓身兼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其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泰,荷,西等多国文字。
  被称为“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严歌苓,小说以刚柔并济、极度的凝练语言,高度精密、不乏诙谐幽默的风格为内在依托,与其犀利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叙事的艺术性成为文学评论家及学者的研究课题,在多个国家已开展严歌苓文学研讨会。其创作的“王葡萄”,“扶桑”,“多鹤”等主人物开创了中国文坛全新的文学形象。
  严歌苓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荣获了国内外各种重要文学奖项。代表作品《扶桑》以充满寓意的中西方文化跨景观,荣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并成为2002年美国《洛杉矶时报》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她的《天浴》、《扶桑》、《花儿与少年》、《老人渔》、《灰舞鞋》、《谁家有女初长成》、《金陵十三钗》、《拖鞋大队》(《》年度中篇小说榜首)、《白蛇》、《小顾艳传》、《人寰》(获台湾中国时报
“百万长篇小说奖 ”
以及上海文学奖)、《少女小渔》(根据此作改编的电影获亚太影展六项大奖)、《女房东》、《海那边》等长中短篇小说获得了一系列文学大奖,并引起海内外读者关注。其中《天浴》由陈冲拍成电影后获金马奖7项大奖和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十大最佳影片奖。
  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获中华读书报“2006年度优秀长篇小说奖”、新浪读书网“2006年度最受网友欢迎长篇小说奖”),《小姨多鹤》获《当代》长篇小说“五年最佳小说”、2009年最佳小说、收录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The
Bug(赴宴者)》荣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的“小说金奖”,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被评为五星级图书,美国《时代》杂志给予整版介绍,英国BBC广播作为“睡前一本书”整篇朗读,等等。
她前半生戎马中国,后半生寄居海外。她白手起家,还要与失眠做斗争,却成为著名作家。她生活充满传奇色彩,很多人认为她是下一个张爱玲。她就是著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
作为身在海外却坚持中国当代主流文学创作的不多的人之一,严歌苓在海内外都有足够影响力。她有美国好莱坞专业编剧身份;她的作品几乎获得过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在中国大陆,由她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时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严歌苓的首部英文小说《赴宴者》简体中文版即将首发,她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刚获得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小说类最佳奖。
1.生活与写作
———“对我写作最有帮助的事有两件:一件是当兵,一件是出国。其实我内心很爷们儿。”
严歌苓12岁进西藏当兵,见过大川大河,高山雪峰;后来经历“文革”,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扭曲;20岁的时候又去当战地记者,近距离观察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体会了在身边频繁发生的死亡;25岁退伍时的严歌苓已经是军旅作家。
戎马十多年的严歌苓退伍后前往美国求学,在那里她半工半读,体验着社会最底层的生活。在严歌苓看来,当兵和出国的经历渗透进她的文学世界,是对她写作最有帮助的两件事。严歌苓说:“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太难写,比如都市白领小说,我就写不了。”
严歌苓:对我写作最有帮助的事有两件:一件是当兵,另一件是出国。我从12岁到25岁都在当兵,12岁开始在西藏当文艺兵,走的地方很多。后来当铁道兵,全国各地出差,尽是些荒凉、壮阔、没有人烟的地方。这使我内心变成比较粗犷,这些特质在我的作品里经常表达出来。所以有人说我写出来的东西和我的形象老是不吻合,其实我内心很爷们儿,因为我是个当兵的。
严歌苓:我出国前在写作上已经得过一些奖,出国后突然从学生(1990年赴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做起,要打工、做保姆、当售货员,这跟在国内体验生活是不一样的。体验生活至少心里还有底,知道生活有保障,你是以一种优越的身份去体验底层的生活。在国外你就是底层的人,每一天都会有惊心动魄的体验。我在别人家里做保姆,带孩子,看老人,人家每一句话都要琢磨很久,每一句责备都会造成一种伤害。这段时间一直持续到我结婚前。那时候我并不确定我将来一定要做一个职业作家,后来我投了一些稿,得了台湾的大奖,而且李安来找我改编《少女小渔》的剧本。这些经历,让我觉得可以在美国继续走写作这条路,可以孤注一掷来赌一把。
严歌苓: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有优越性,我的先生是外交官,不断地换地方,所以我和美国的好朋友实际上是隔开的。我的生活本身在一种放逐的状态,不断换国家,认识人然后离开,所以客观情况上来讲没有太多人际交往。这种生活从负面上来说,会感到寂寞,常常感觉到刚交一个朋友又要离开了;正面来说,就是永远会有一个宁静的堡垒,我回到自己在国外的家里,有我的家人和孩子,如果愿意的话可以保障一段时间处在非常宁静的状态。严歌苓:“我一直对安静的生活情有独钟”
2.小说与剧本
———“我没想到文学要用影视剧来宣传,这很悲哀,却是无力扭转的现状。”
1980年,年仅20岁的严歌苓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影片,这是严歌苓写的第一个影视剧本。
这位“为好莱坞编剧的中国女人”多产多奖,她的小说经常一经问世便被改编成影视剧。《少女小渔》给了李安,获得“亚太地区国际电视节最佳影片奖”;《天浴》给了好友陈冲,获台湾金马奖7项大奖并独得编剧奖;为陈凯歌编了《梅兰芳》剧本,票房表现抢眼;今年,她的小说《金陵十三钗》被导演张艺谋相中,剧本正在编写当中。纵然如此,严歌苓却有点无奈,她说:“没想到文学要用影视剧来宣传,这很悲哀,却是无力扭转的现状。”
严歌苓:好莱坞的影视制作在方方面面都有着严格的流水程序,其中也包括编剧的创作。编剧就好像“好莱坞的配方制”,你要保证你编出来的东西肯定就能成为一部电影。我很受不了这个。人家看不上我,我觉得我也编不出那样的东西来。所以,尽管进入了好莱坞编剧协会,但后来的剧本都没有“配方”成功。好不容易通过了一个剧本,最后也没有投拍,我觉得这很不合算。
在国内,比如编写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他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我写小说的戏很够,一到电影,我的戏根本就不够。文学用影视剧来宣传,这很悲哀,却是无力扭转的现状。
我在2007年出版的英文作品中文简体版近日将在大陆推出,名叫《赴宴者》,这是我目前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的英文作品。它有些黑色幽默,整个题材都很幽默,如果用中文写大概就不会这么幽默,尽管我性格里面有很多幽默的东西。电影剧本《金陵十三钗》也正在改编中,张艺谋说在电影没出来前不要说,不能外泄。(记者蒲荔子实习生
邓植 王丽)
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孙中山故乡中山市举行,共有来自全球的19部作品获奖。其中,由加拿大籍女作家张翎所著的长篇小说《金山》获得评委会特别奖,著名旅美女作家严歌苓的《小姨多鹤》获小说类最佳作品奖。
张翎的《金山》以广东开平一户方姓家族五代人的命运为基线,讲述了一段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的华工华侨历史,被喻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悲壮秘史”。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金山》去年拍摄完成,演员孙俪还凭借在此片中的精彩表现“封后”罗马电影节。
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姨多鹤》讲述的是日本孤女多鹤在战后中国的非凡遭遇,谱写了一曲“人在不可能重压下坚持自身可能性的激越委婉的长歌”。严歌苓的作品近年在国内也很受欢迎,她的每部小说问世后几乎都会引起改编影视剧的热潮,据悉,由孙俪和姜武主演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在即。
另外,散文组、纪实文学组、诗歌组的最佳作品奖分别由刘荒田的散文《刘荒田美国笔记》、陈廷一的纪实文学《共和之路———孙中山传》和洛夫的诗集《雨想说的》摘得。(蒲荔子邓植)
3.婚姻生活
《严歌苓:人生比小说更强悍》
& “一早起来,泡一杯咖啡,屋子里不能有其他人。对稿纸没有要求,但笔必须是铅笔,这样改起来方便。不用电脑。”
2004年,华人作家严歌苓随美国丈夫来到非洲定居,直到丈夫调离。那里有原始的民风,有很多动物,自然得让人忘掉城市攀比的生活,忘掉名牌,忘掉物质生活带给人的心理压力。严歌苓说,自己在非洲被泡洗了一遍,“我在那写了很多东西,写得开心而丰产,《一个女人的史诗》就在那写的。等我先生的任期结束,我可能还会回非洲,法语的非洲。”言谈间,严歌苓向记者描述了自己传奇的人生,并透露即将为导演陈凯歌编剧《梅兰芳》。
  传奇一生 从成都起舞
  严歌苓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精彩不疏于她笔下的小说。20世纪60年代生于上海,父母离异,她和弟弟严歌平把童年留在了安徽;12岁当兵,成都习舞;20岁当过战地记者,在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目睹死神的频繁降临;年届而立自学英语赴美留学,一边攻读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研究生,一边赚生活费,做过餐厅服务生丶带过孩子丶照顾过老人等。她还曾痛苦地忍受长时间的失眠。1992年,她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她开始像候鸟一样,春天飞到芝加哥上课,夏天飞回旧金山写作……2004年,丈夫复职派驻非洲尼日利亚,严歌苓说,她平生已经编著了三部电影剧本:《少女小渔》给了李安,《女房东》给了李翰祥,《天浴》给了好友陈冲,严歌苓说,下一步是为陈凯歌编剧《梅兰芳》。
  成都是严歌苓度过八年芭蕾舞时光的地方,1997年拍《天浴》时自己又回来过一趟,现在回忆起来已有些模糊了。往后的漂泊丶波折丶痛苦丶写作,严歌苓以强悍的态度挺过来,十余年的成都舞蹈训练功不可没:“跳舞使我的节制能力很强。我现在体力很好,很有自我约束能力,这和当年跳舞也是分不开的。”
  两段婚姻 写作是基因决定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写作楼,严歌苓走在楼梯上,一名男子突然问,你是萧马叔叔的女儿吧?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了起来。突然,那名男子冒出一句河南话,严歌苓很吃惊,禁不住地笑了。这名河南话男子就是她的前夫李克威,名作家李准丶董双(“李双双”的原型)之子,“李准是个特别幽默,说话特别生动的人。我前夫的母亲也特别幽默,说话充满了形象和细节,也是说河南方言,我在他们家里呆了七八年。儿子比较内敛。”
  与李克威相恋约两年,两人结婚。1989年,夫妻都出了国,严歌苓去了美国,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亚。“我感到了孤独,一种很决然的孤独,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后来两人离异。后来,单身在美国,严歌苓的儿时好友介绍外交官劳伦斯与她相识,两人结婚:“我是急性子,他是慢性子。很多东西我都拒绝,比如电脑丶开车呀。我和劳伦斯,起初还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发生些矛盾,现在基本不吵了。”
  为什么选择写作?严歌苓坦然:“基因。基因决定了自己的身份。”她世家出身,祖父是留美博士丶翻译家,回国后曾执教于厦门大学。严歌苓回忆起一次契机,“我去了当时中越自卫反击战的野战医院,写了一些诗歌丶散文在当时军区的解放军报上发表了。发表了以后,我发现我可以写东西了,好像没什么难的。”成为作家,变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面,使得我别无选择地要走上写作这样一条道路。我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一生都是。各个方面的修养,比如美术丶音乐,“母亲给我的遗传就是表演,她是个舞蹈演员。小时候,她读莎士比亚的台词,讲希腊传说,她是自己在背台词,并非有意识地给我念,但那些在我似懂非懂的时候,就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她母亲的演员生活被写进了《一个女人的史诗》等。
 4. 写作习惯 用铅笔不用电脑
  20岁出版第一本书,历经《人寰》丶《雌性的草地》丶《少女小渔》丶《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丶《扶桑》丶《无出路咖啡馆》到今年的《第九个寡妇》丶《一个女人的史诗》,写过的文字有多少?严歌苓自己也说不清楚。长篇小说10部,电影剧本3本,算不清的诗歌丶散文等。曾经,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丛书出过《严歌苓合集》。她却坚决要求不把电影剧本收在里面。但让她越来越被读者熟悉的似乎却与电影脱不了关系。1993年,李安首先购买了她的小说《少女小渔》的电影版权,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李翰祥也来买。那一年一下子卖出去3个版权”。后来由她编剧丶张艾嘉执导的电影《少女小渔》获“亚太地区国际电视节最佳影片奖”,与陈冲合作的电影《天浴》获台湾金马奖7项大奖并独得编剧奖。对此,严歌苓有点无奈,“没想到文学要用影视剧来宣传,这很悲哀丶无力扭转的现状。”
  严歌苓说自己目前的生活“简单丶单纯”,早上五六点钟起床,下午去健身房,晚上做晚餐,不时会举行家宴或参加别人的家宴,晚上九十点钟睡觉。从起床到下午三点是创作时间,每天六千字左右:“一早起来,泡一杯咖啡,屋子里不能有其他人。对稿纸没有要求,但笔必须是铅笔,这样改起来方便。不用电脑。”一个礼拜看两部电影,剩下的时间就读书:“在国外不读中国书,回来就读中国书。我常常看王安忆丶池莉丶虹影的作品,都写得很好。”最享受的,莫过于自己和丈夫一人一杯红酒,就站着一直聊天,海阔天空。
&& “不知道是不是成都就盛产那样传奇的女子?”巧的是都来自那里,她们的生命因为一生相伴的知己爱人而完美。写小说耗尽女人最美的精华,她们给予的爱是最高档的化妆品!
每部小说的诞生都是作家自己先演绎一遍的故事,结局都是自己不知道如何选择之后被装饰的艺术
一部小说的创作契机需要一个奇迹的点,创作的过程需要经历火鸟般如生命的锤炼,而这过程足以让人长大一岁,结局不管唯美还是凄凉,只要自己觉得爱上“它”像又一次恋爱
每个人都喜欢不同的小说,因为生活,现实给了人们不同的缺憾,而小说却完美了你,我,他,她那被岁月所珍藏而没有遗忘的缺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迟子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