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为谁 艳 蝶恋花千古佳话话为谁 绝 笑断万古红尘什么意思

一,尽。万峪门,入幽阨。上,两崖对。开,蔚万桧。扶藜到,六七辈。寺残薄水赏,一水良。寻源入,败。清臆尘,坐睨巨石怪。山空响,林迥腾怒獬。行听回,询。亭,万竹争。照,濯。两,尽誇迈①。邀,欣。固,泉洌几肉嘬。林风振,万壑噫。前林疑,助吾惫。笔落还自惊,一扫叆②。喜醉颠,得。兴来本,游藏诧。送,外。作,在。厌,閟伏蔼。乏,若。诗遽成,一笑豁吾隘。
(1).谓排列次序居中的一项。“凡执技,论力” 唐
孔颖达 疏:“执技之事凡有三条……中条论执技之人,并射御之外祝史医卜之等。”(2).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尺寸较大的字画。也叫“中堂”。 清
《闲情偶寄·器玩·屏轴》:“十年之前,凡作围屏及书画卷轴者,止有中条、斗方及横批三式。”见“ 郁郁苍苍 ”。(1).犹言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貌。 北魏 郦道元 :“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 金 元好问 诗:“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 明 陈所闻 《新水令·寿后九松》套曲:“﹝乔松﹞贞蕤擎雨露,素髓傲冰霜,郁郁苍苍。”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一章:“左后方也有一座郁郁苍苍的高山。”亦省作“ 郁苍 ”。 宋
:“草树已摇落,山川尚郁苍。” 明
《送邵芝南太史册封唐藩》诗:“白水秋澄彻,丹山夜郁苍。”(2).形容气之旺盛。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生气郁苍,雄心矞皇。”(1).头和尾。 汉
《答宾戏》:“卒不能摅首尾,奋翼鳞,振拔洿涂,跨腾风云。”(2).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前面的部分和后面的部分。:“﹝ 张霸 ﹞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驰骋东西,奔救首尾。”:“四面云集,首尾并进。”(3).从开始到末了。 唐
《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首尾二载,冒暑渡 泸 者凡一十八度。” 清
《与余生书》:“今以 弘光 之帝 南京 , 隆武 之帝 闽越 , 永历 之帝两 粤 ,帝 滇
黔 ,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4).引申指事情的经过始末。 唐
《张中丞传后叙》:“然尚恨有阙者,不为 许远 立传,又不载 雷万春 事首尾。” 唐
《与浙东郑商绰大夫雪门生薛扶状》:“某自守孤直,蒙大夫眷奖最深,辄欲披陈其事,略言首尾。”(5).比喻相呼应。:“ 超 守 槃橐城 ,与 忠 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馀。”《新五代史·杂传三·钟传》:“ 江夏 伶人 杜洪 者,亦据 鄂州 , 杨行密 屡攻之, 洪 颇倚 传 为首尾。” 王闿运 《桂阳陈侍郎行状》:“﹝ 石保 ﹞为贼耳目,有众千馀,与 何禄 相首尾。”(6).比喻关系密切,互有牵连。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四折:“这桩事可不道你也和他曾有首尾来。”《水浒传》第二六回:“原来县吏都是与 西门庆 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说,因此官吏通同计较道:‘这件事难以理问。’”(7).指男女关系。《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况且他妻莫爱,他马莫骑,你既与那妇人没甚首尾,却如何与他同行同宿?” 明
:“ 南都 方言……男女之私相通者,亦曰‘首尾’。”《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所以那全班女子弟,连 珍哥 ,倒有一大半是与 晁住 有首尾的。”(8).犹首鼠。 王闿运 《陈夷务疏》:“不宜依违首尾。”(9).指一手经办的事。卷三二:“ 胡鸿 道:‘小人是老爷旧役,从来老实,不曾说谎,况此女是小人的首尾,小人怎得有差?’”《醒世姻缘传》第六回:“ 珍哥 做戏子的时节, 晁住 整日斗牙磕他嘴不了。临买他的时,讲价钱,打夹账,都是他的首尾。”(10).泛指事情。雄伟;雄厚。 元
诗:“ 中条 郁苍苍,首尾固雄大。” 清
《菰中随笔》:“讯于驿吏,则曰 忠穆公 尝牧 梁州 以 褒城 控三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一讲:“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1).古名。:“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 贾公彦 疏:“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为《连山》。” 唐
韩愈 《毛颖传》:“﹝ 蒙恬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连山》、《归藏》,简编并没。”(2).连绵的山岭。 南朝
:“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复纷。” 唐
诗:“ 太乙 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宋
:“重楼复閤烂生光,绝涧连山漫不见。”(3).满山。 唐
诗:“黄埃满市图书贱,黑雾连山虎豹尊。” 清 王凯泰 《台湾杂咏》:“好竹连山觉笋香,马蹄入市许先尝。”(4).见“ 连山眉 ”。远山眉。 唐
:“ 临邛 美人连山眉,低抱琵琶含怨思。” 曾益 注:“:‘ 文君 眉色姣好,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亦省作“ 连山 ”。 清
《锦边莲》诗:“慵妆一线红生肉,画黛连山绿效颦。”参见“ 远山眉 ”。(1).比喻执法严峻或作战勇猛者。:“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所向摧破,号曰‘卧虎’,贼甚惮之。”(2).喻官职的尊严。 晋
《司隶校尉教》:“司隶校尉,旧号‘卧虎’,诚以举纲而万目理,提领而众毛顺。”按, 汉 置司隶校尉,权任甚重,历代相承, 唐 废。(3).比喻残暴凶横之人。:“其后四侯转横,天下为之语曰:‘ 左 回天, 具 独坐, 徐 卧虎, 唐 两墯。’”(4).比喻山势。 元
诗:“连山一卧虎,矫首尽两戒。”(1).昂首;抬头。 唐
诗:“穷秋立 日观 ,矫首望八荒。” 金 元好问 诗:“矫首孤云飞,西南路何永。” 清
《寄丁敬》诗:“何年共幽览,矫首海鸥群。”(2).昂昂然自得貌。 晋
:“至于驽蹇矫首于雕辇,駥骥委牧乎林坰,彼已尸禄,邦国殄瘁。” 宋
《祭蔡侍郎文》:“初矫首于王庭,冠天下之英雄。”:“ 李植 、 江东之 诸人,风节自许,矫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群枉。”(1).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一行 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故《星传》谓北戒为 胡 门,南戒为 越 门。” 清
之一四七:“踏遍 中华 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陈世宜 《游双清别墅即事一首索中垒和》:“行行心迹双清地,莽莽河山两戒思。”(2).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 清
《母弟温甫哀词》:“岂谓一蹶,震惊两戒。”(3).谓分成不相统属的两部分。 严复 《原强》:“而南北虽属一君,彼是居然两戒。”(1).介于东与南之间的方位或方向。:“齐乎巽,巽,东南也。” 高亨 注:“又以八卦配八方,巽为东南方,故曰‘巽,东南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
《胡应炎传》:“是城龟形也,东南其首,西北其尾。”(2).泛指国家领域内的东南地区。:“ 警 ( 沉警 )内足于财,为东南豪士,无仕进意,谢病归。” 宋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陛下据 钱塘 已耗之气,用 闽
浙 日衰之士,而欲鼓东南习安脆弱之众,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难也。” 明
《论时政疏》:“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亦作“ 荦硞 ”。亦作“ 荦埆 ”。亦作“ 荦峃 ”。
(1).怪石嶙峋貌。 唐
诗:“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唐
《纳凉联句》:“炎湖度氛氲,热石行荦硞。” 王伯大 音释:“硞音确。” 宋
《墨竹赋》:“山石荦埆,荆棘生之。”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石鼓》:“何物荦确蟠素壁?云是石鼓流遗踪。” 清 段松岑 《灵岩神宝寺访碑》诗:“荦峃复荦峃,蓦山履绝壑。”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循山石荦确而行,得一洞。”(2).坚硬貌。 明 沉德符 :“试投之荦确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 清
《犁田行》:“春泥荦埆苦坚硬,犁深入土三尺强。” 王统照 《号声·沉船》:“沿山小径,全是荦确碎石与丛生的青莎。”(3).象声词。 宋
诗:“舟行十里磨九泷,篙声荦确相舂撞。” 清
诗:“微影模糊声荦确,是谁携屐踏花来。” 姚锡钧 《病中作》诗:“泥辙车声生荦确,墙根苔气发幽妍。”(1).孔雀石的一种。又名杨梅青。产于 川
赣 等地。随铜矿生成,球形、中空,翠绿色。可作绘画颜料,亦可入药。:“其下施重层,以空青雕镂为龙凤象。” 唐 张彦远 :“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明 李时珍 ﹝集解﹞引 汉
刘向 《别录》:“空青生 益州 山谷及 越巂山 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其腹中空。” 清
《送吴君序》:“怪鸟悲鸣,日暮冥冥,求所谓奇虬、巨鲸、大珠、空青,卒无有。”(2).指青绿色。 清
《缥碧轩记》:“右树以桐,左植以蕉,吾父兀坐其间,几席、衣袂,皆为空青、结绿之色。”(3).指青色的天空。 唐
诗之二:“江云飘素练,石壁断空青。” 元 杨维桢 诗:“袅袅秋风起 洞庭 ,银州宫阙渺空青。”陡峭的山壁。 南朝
宋 谢灵运 诗:“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 北魏 郦道元 :“ 汉水 又东南径 瞿堆 西,又屈径 瞿堆 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 宋
《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 迈 乘小舟至绝壁下。” 魏巍 《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时而有开花的山谷,时而有歌唱的溪水,但却不是没有悬崖、绝壁,不是没有恶兽、风险。”高耸。 宋
卷上:“入寺侧,出石磴半馀里,有三石峰,平正如高楼巍阙,巀嶪奇伟,不可名状。” 明 吴阳 《定襄侯郭忠武公登》诗:“巀嶪云中城,虎豹郁相抱。” 清
《因树亭观唐明皇磨崖碑》诗:“徒存兹碑峙巀嶪,雨蚀藓剥云烟中。”(1).指 终南山 ,属 秦岭 山脉,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节彼 南山 ,维石岩岩。”:“夫 南山 ,天下之阻也。南有 江 、 淮 ,北有 河 、 渭 ,其地从 汧
陇 以东, 商
雒 以西,厥壤肥饶。”:“罄 南山 之竹,书罪未穷,决 东海 之波,流恶难尽。” 清
《凤翔府》诗:“ 西雍 横当 斜谷 路, 南山 高接 杜陵 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于是拿出四只铜制镀银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寿比南山’四字。”(2).指 祁连山 。:“﹝ 张骞 ﹞留岁馀,还,并 南山 ,欲从羌中归,复为 匈奴 所得。”:“﹝ 西域 ﹞南北有大山……其 南山 ,东出 金城 ,与 汉
南山 属焉。”(3).指 南屏山 。 宋
:“卧闻禅老入 南山 ,净扫清风五百间。”(4).指 荆南山 ,亦名 君山 、 铜官山 。 三国
孙皓 封为南岳,在今 江苏
宜兴县 南,即所谓 南山 白额虎、 长桥 蛟、并 周处 为三害者。(5).泛指南面的山。 汉 赵晔 :“今 越王 放于南山之中,游于不可存之地。” 晋
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
诗:“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第二回:“只要得个相貌端正,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的孩子,那怕他是南山里,北村里都使得。”(6).诗篇名。。:“《南山》,刺 襄公 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其恶,作诗而去之。”(7).诗篇名。之简称。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冯应榴 合注:“《诗序》:‘《南山有台》,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1).有画饰的屏风。 南朝
《空青赋》:“亦有曲帐画屏,素女綵扇。” 前蜀
:“落花带雪埋芳草,春雨和风湿画屏。” 清
:“两女对舞,长衣乱拂,香尘四散;舞罢,斜倚画屏。”(2).:“﹝父 毅 ﹞画二孔雀屏间,请昏者使射二矢,阴约中目则许之…… 高祖 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于帝。”后以“画屏”为择婿之典。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探婚》:“我羡你玉京游方少年,我羡你画屏间多妙选。”(3).在屏条上作画。 元
夏文彦 :“ 曹弗兴 , 吴兴 人,以画名冠绝一时。 孙权 命画屏,误墨成蝇状, 权 疑其真,以手弹之。”(1).上和下;高和低。:“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宋
《怀西山》诗:“ 西山 十亩强,高下略不齐。” 明
《传习录》卷下:“若拘定枝枝节节都有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2).指声音的高低。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卷八六二载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3).高处和低处。:“相高下,视硗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高下,原隰也。”《淮南子·修务训》:“于是 神农 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 高诱 注:“高,陵也;下,隰也。” 唐
诗:“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4).参差起伏。 唐
诗:“远别 秦 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 商州 。” 宋
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5).古代绘制地图时标明地形高低的一种方法。:“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宋
《梦溪补笔谈·杂志》:“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6).犹反复。:“ 素 ( 杨素 )又禀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唐
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7).指高度。《西游记》第七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清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 曹交 食粟之躯等其高下。” 叶圣陶 《登雁塔》:“原地颇有高下,可是坡度极平缓,车行不感颠簸。”(8).犹差别。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9).好坏;优劣得失。《吕氏春秋·任地》:“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宋
《栾城先生遗言》:“然酷嗜图画,能第其高下。” 明
:“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清 刘鹗 《〈老残游记〉叙》:“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亦指胜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前集》:“二个将军争高下,一番一复用来吞。”(10).多和少。:“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注:“高下,犹多少也。谓君之赋税,因其远近之别,以多少之差,轻重合宜,故可嗣之。”:“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之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现在本地书捐者辄引 沪 上富绅絜量高下,以为口实,捐务益形棘手。”(11).贵和贱。 唐
《顺宗实录二》:“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12).褒贬,抬高和贬低。 马总 卷一引:“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 宋
:“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13).轻和重。:“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采纳。”(1).墓门。:“奈何毁掷先基,自蹈凶戾。山门萧瑟,松庭谁扫?”(2).佛寺的外门。 唐
诗:“山门开古寺,石窦含纯精。”《水浒传》第九十回:“﹝ 宋江 等﹞转到山门外,只听寺内撞钟击鼓,众僧出来迎接。”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 智圆 :‘村里人跑来敲山门,我们反而不明白是为了什么事情呢?’”(3).指道观的外门。第三十回:“﹝ 杜慎卿 ﹞坐轿子一直来到 神乐观 ,将轿子落在门口,自己步进山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 玄妙观 ﹞山门外面,有两家茶馆。”(4).代指寺院。 五代
诗:“东 越 常悬思,山门在 永嘉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仆人顺手直东指,道‘兀底一座山门!’”《西湖佳话·六桥才迹》:“山僧有一句转语,学士若答得来便罢,若答不来,便请解下身上系的玉带,留镇山门。”(1).黄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黄衣黄冠而祭。”参见“ 黄冠 ”。:“﹝君子﹞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晋
:“ 刘向 于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 向 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唐
诗:“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诗:“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初, 太宗 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 太祖 身。”参见“ 黄袍 ”。(2).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 咸通 中降圣之辰,二教论议,而黄衣屡奔。上小不怿,宣下令后辈新入内道场,有能折冲浮图者,许以自荐。”“冬,十月,戊午,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注:“此所谓制举也。时诏应天下诸色人中,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诏。” 明
《震泽长语·食货》:“ 中宗 时,黄衣乃二千员,外置千员。”(3).用以酿酒和制酱用的蒸熟的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 北魏
贾思协 :“《食经》‘作麦酱法’:小麦一石,渍一宿,炊。卧之,令生黄衣。” 明
李时珍 ﹝集解﹞引 苏恭 曰:“黄蒸,磨小麦粉拌水和成饼,麻叶裹,待上黄衣,取晒。”(1).黄色长衣。初,官民可同服黄袍, 隋 以后,皇帝常服黄袍, 唐高祖
武德 初,禁士庶不得服,黄袍遂为皇帝之专服。:“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 黄祖 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 傅住儿 入宣 契丹主 命,帝脱黄袍,服素衫,再拜受宣,左右皆掩泣。” 宋
卷一:“ 太祖 警起,出视之,诸将露刃罗立于庭,曰:‘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 太祖 未及答,或以黄袍加 太祖 之身,众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声闻数里。”《说唐》第四一回:“ 李渊 再拜受命,戴冕冠,披黄袍,升大殿,即皇帝位。”(2).借指天子。 清
《桃花扇·劫宝》:“平生骁勇无人当,拉不住黄袍北上,笑断 江 东父老肠。” 王季思 等注:“指天子。”(3).僧服。僧众中职位较高者作佛事时穿黄袍。(4).鸟名。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黄鸟于飞》:“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袍。” 前蜀
诗:“鸟听黄袍小,城临 白帝 寒。”原注:“黄袍,禽也。”(1).令人敬爱;令人喜爱。:“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汉
《神异经·东荒经》:“东方有人焉,男皆朱衣缟带玄冠,女皆采衣,男女便转可爱。” 宋
卷四:“﹝予﹞见荆棘中有崖石,刻‘树石’二大字,奇古可爱。” 明
词:“枫叶有霜才可爱,菊花无酒不须开。” 老舍 《骆驼祥子》三:“太阳似乎不象刚才那样可爱了!”(2).喜爱。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李 诗宛如 姑射仙子 ,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1).藤萝。即紫藤。因藤茎屈曲攀绕如云之缭绕,故称。 南朝
宋 鲍照 《游思赋》:“结中洲之云萝,托绵思于遥夕。” 唐
诗:“水寺一别来,云萝三改阴。”(2).指深山隐居之处。 宋
诗之二:“花月病怀看《酒谱》,云萝幽信寄《茶经》。” 明
《明珠记·荣封》:“朝玉殿,访云萝。亲骨肉,永欢娱。”不顾惜;不吝惜。:“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唐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宋
诗:“买时不惜金与帛,帛载羊车钱载驴。”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二章:“山径上堆满了厚厚一层落叶,还夹杂着敌人不惜血本从飞机上撒下来的大量传单。”见“ 阮家屐 ”。晋
阮孚 ,性好屐,尝自蜡屐,并慨叹说:“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见。后以“阮家屐”泛指木屐。 唐
诗:“床下 阮 家屐,窗前 筇 竹杖。”亦省称“ 阮屐 ”。 元
《游万个山》诗:“寻源入云萝,不惜 阮 屐败。”两手捧起水来喝。例如:掬饮山泉。(1).指玉质佩饰物。 唐
《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多指妇女所佩的饰物。 宋
词:“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清
《梦玉人引》词:“奏记帘前,佩环听处依稀。”(2).借指女子。 宋
词:“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1).玉佩。《子华子·晏子问党》:“出则有鸾和,动则有佩环。” 唐
诗之三:“寤寐见神女,金沙鸣佩环。” 元
《寨儿令》曲:“叮,疑是佩环声。” 清
:“移时,佩环声近,兰麝香浓,则公主至矣。”(2).指女子。 宋
词:“风露晚珊珊, 洛 下 湘 中接佩环。急把一杯相劳苦,云端;只恐冰肌亦自寒。” 清
《题琼花观图长卷》诗:“月下佩环招不得,卷中人可 崔徽 识。”(3).形容诗文韵调铿锵。 唐
:“八行落泊飞云雨,五字鎗鏦动佩环。” 宋
:“高论逼河汉,清诗鸣佩环。”(4).比喻月亮。 清
《中秋西堂待月》诗:“空香浥路飘丝雨,重縠流云裹佩环。”溪涧的流水声。 唐
诗:“庭木萧萧落叶时,溪声雨声听不辨。” 宋
诗:“水落溪声壮,天寒山色奇。” 清
《溪声》诗:“却笑溪声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间。”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1).遍览;巡视。 战国
《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 宋
《进〈资治通鉴〉表》:“每患 迁
固 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清
《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拟于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 虎门
澳门 等处,与水师提臣 关 ( 关天培 )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随时会同 邓 ( 邓廷桢 )等覈实办理。”(2).谓细看。 唐
《答殷侍御书》:“辱赐书,周览累日,竦然增敬。”亦作“胜槩”。
美景;美好的境界。 唐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此亭跨 姑熟 之水,可称为 姑熟亭 焉。嘉名胜概,自我作也。” 清
《武夷九曲诗》之三:“精舍第五曲,亦复少胜概。”(1).壮年。指身强力壮的时期。:“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眉之转朴。” 孙诒让 间诂:“ 王 云:‘当年,壮年也。’当有盛壮之义。”《吕氏春秋·爱类》:“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 许维遹 集释引 王念孙 曰:“丁、当语之转,‘当年’犹‘丁年’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薄情业种,咱两个彼各当年。” 清
《巧团圆·原梦》:“登楼胜似登仙,登仙如今即是当年。”如:他正当年,身强力壮。(2).指果树开花结子最多的一年。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二:“‘明年的茶子,不是当年吗?’‘是呀,’ 符癞子 答白:‘今年是背年。’”自注:“茶子树,跟别的果树一样,开花结子最多的一年,叫做当年,少的一年,叫做背年。”(3).往年;昔年。:“《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 唐
诗:“见君失意我惆怅,记得当年落第情。” 清
《渌水亭杂识》卷一:“当年必有丰碑,今无片石,盖为人所踣矣。”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 原来叫 刘修德 ,当年作过生意。”就在本年;同一年。《韩诗外传》卷六:“故先生者,当年而霸, 楚庄王 是也;后生者,三年而复, 宋昭公 是也。” 北魏
贾思协 :“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著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谓使心情畅快。 李娴娟
杨颖 《血染的爱》第二九章:“就在人们刚刚舒了一口爽心的气息,第二口气还没有喘上来的时候,最大不幸落到了 中国 人民头上。”(1).景物互相衬托。 晋
《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唐
诗之五:“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曹靖华 《飞花集·风物还是东兰好》:“ 右江 和 红水河 的清流红波,映带左右。”(2).照应关联;连带。 明
:“独颔高华博大,而冠冕和平,前后映带,遂令全首改色。”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 人无此映带。”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的奇想》:“使仇头落地,而血点一些也不会溅着自己的洋房和洋服,并且映带之下,使自己成名获利。”(1).青翠鲜润的颜色。 唐
诗:“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逢》:“忽有一段细草,纵广百馀步,碧鲜可爱。” 清 张岱 :“ 天镜园
浴凫堂 ,高槐深竹,樾暗千层……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2).语出 晋
《吴都赋》:“檀栾婵娟,玉润碧鲜。”原用以形容竹的色泽。后因以“碧鲜”为竹的别名。:“ 载 因游 相国寺 ,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 宋
诗:“天地何风流,复生 王子猷 ,黄金买碧鲜,绿玉排清秋。”(1).清澈。 南朝
诗:“邑里向疏芜,寒流自清泚。” 唐
诗:“愿以清泚流,鉴此坚贞质。” 宋
《荷花赋》:“阴曲池之清泚,漾波纹之奫沦。”《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十八日》:“林木森疏,泉流清泚。”(2).清澈的水。 唐
诗:“清泚濯缨处,今来喜一临。”:“风亭月榭,杏坞桃溪,云楼上倚晴空,水阁下临清泚。” 清
《八月十四夜舣舟虎丘与孟阳长蘅小饮》诗:“四山歌吹罢,落月汎清泚。”(3).形容诗文清晰明洁。 宋
诗:“谈辞足诗书,篇咏又清泚。” 清
《啖椒堂诗》:“学文虽未成,爱我笔清泚。”(1).衣襟衣袖。 唐
诗之一:“劳劳千里身,襟袂满行尘。” 清
赵氏 子为狐所媚,附于其身,恒在襟袂间与人语。”(2).指连襟,僚婿。 宋
:“通判 明州
彦将 撰, 永嘉
周浮沚 先生之婿,与先大夫为襟袂。”(1).夜间的水气,露水。旧谓仙人所饮。:“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言:春食朝霞……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餐沆瀣兮带朝霞。” 张铣 注:“沆瀣,清露也。” 宋
诗:“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 谭作民 诗:“餐沙棠,饮沆瀣,幽途神房上清界。”(2).引申指珍贵的饮料。 唐
之八:“乐报发,杯看沆瀣生。” 宋
词:“沆瀣含酸,金罂裹玉。” 清 沉钧德 《〈元诗别裁集〉序》:“金盘餐沆瀣,花界食醍醐。”(3).谓彼此契合,意气相投。 清
《重建张忠敏公祠记》:“盖有瓣香之诚,沆瀣之契焉。” 郑观应 《〈盛世危言〉序》:“约以有过相规,有善相辅,沆瀣诚相得也。” 孙中山 《祭夏重民文》:“ 黄冈 先烈, 花邑 尤多,君生是邦,气同沆瀣。” 柳亚子 《老友冯玉芳索诗奉赠两律》之一:“言谈新沆瀣,水乳旧交融。”参见“ 沆瀣一气 ”。(4).同“ 沆溉 ”。:“澎濞沆瀣。” 司马贞 索隐:“滂濞沆溉。溉,亦作‘瀣’。” 王念孙 :“《索隐》、《正义》并作‘溉’,盖旧本相承如是。无‘瀣’字,则作‘溉’者是也。” 唐
:“脱鳞超沆瀣,翻翼集 蓬壶 。”宋
钱易 戊集载, 唐 代 崔瀣 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 崔沆 录取。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 沆
瀣 一气。”后用以喻气味相投的人联结在一起。多用于贬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瀣一气,岂复有以德报怨者?”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三:“舟中员司未必与使馆沆瀣一气,其中安知无矜悯予而为予援应者?”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呸!还让我当你的助手,沆瀣一气,为虎作伥!”尘世;人所居止的地方。 晋
诗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唐
诗:“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 清 黄鷟来 《秋晓行陡山值雨访李庚初炼师》诗:“前穷断峰口,豁达人境异。”(1).辽阔貌。 唐
诗:“ 吴国 水中央,波涛白渺茫。” 宋
诗:“平湖湾坞烟渺茫,树石珍怪花草香,幽处往往闻笙簧。” 明
《沧浪亭记》:“尝登 姑苏 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 草明 《乘风破浪》五:“渺茫的顶空上罩着碧蓝的天幕,它蓝的那么柔和。”(2).模糊不清。 唐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天和树色蔼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 清
:“姓氏渺茫,无可考订。”(3).虚妄无凭。指不可信。 宋
卷五:“ 毛君 云:其妻病,道人为灸屋柱十馀壮,脱然愈。方欲谢之,不意其去也。世或疑神仙,以为渺茫,岂不谬哉。”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说,诚渺茫不足信。” 清 百一居士 卷下:“风水之说,半属渺茫,习俗移人,惑于此者,虽明达往往为所摇动。”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这和系出 陶唐氏 的渺茫传说不同,而在大体上是有历史根据的。”(4).难以预期;没有把握。 宋
诗:“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游 杭 之举,恐怕渺茫。”(5).空虚。 老舍 《骆驼祥子》三:“夜还很黑,空中有些湿冷的雾气,心中更觉得渺茫。”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十:“她一面想着,一面就觉得她的心空荡起来。这是奇怪的!她从来没有像这样的感到渺茫过。”(1).指诗文中精采的语句。 南朝
宋 刘义庆 :“ 孙兴公 作《天台赋》,成,以示 范荣期 ……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唐
:“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 宋
卷四:“ 刘长卿 诗曰:‘千峰共夕阳’,佳句也。” 秦牧 《妙语如珠》:“精彩的文学作品,往往妙语如珠,佳句迭出。”(2).借指美妙的诗文。 清
韩泰华 卷下:“ 芸叟 题其后曰:‘谁题佳句到 幽都 ,逢著胡儿问 大苏 。’”开窗。 三国
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晋
《七命》:“望玉绳而结极,承倒景而开轩。” 南朝
宋 谢瞻 诗:“开轩灭华烛,月露皓已盈。”(1).机关团体等的食堂里临时给来客开的饭。(2).饭馆、旅舍、火车、轮船等处论份卖的饭。放开视野。 宋
:“围山缺西北,放目不可制。”(1).一件快事。:“ 公瑾 昔要 子敬 东来,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宋
:“羹藜饭芋如固然,饱食安眠真一快。” 明 王士性 《游梁记》:“余此行计三十五日,行二千三百里,枉道者七八百馀。暑雨,勤仆从力洵苦。然得尽悉中州之胜,亦一快也。”(2).谓一舒郁结情怀。 宋
诗:“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宋
诗:“不辞野渡险,弄水聊一快。”(1).盘盛的食物。 南唐
《化书·食化》:“捧盘餐享乌鸟,乌鸟从而告之。” 宋
《墨客挥犀》卷三:“ 王侍郎 独闻其勤约,因会客以盘餐遗之, 石 谢曰:‘甘脆者亦某之愿也,但日享之则可,若止修一餐,则明日何以继乎?’” 清
《食园茄》诗:“园蔬生自好,微物入盘餐。”(2).指烹调。 清
胡其毅 《赠农家节妇》诗:“十四工盘餐,十五善裁织。”亦作“疏粝”。亦作“疏粝”。 (1).粗糙的饭食。 唐 韩愈 诗:“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疏粝,一本作“疏粝”。 宋
:“邻居接杖藜,过饭厌疏粝。” 明
之十八:“荜门翳蓬蒿,穷巷绝马迹;中有抱膝人,疏粝不充食。”(2).粗疏浅薄。少刻,一会儿。:“少焉, 徐无鬼 曰:‘尝语君,吾相狗也。’” 宋
《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1).指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明
《答何粹夫》二:“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之中即有阴阳。” 清
《于子颖扬州使院见禹卿》诗:“阴阳有开阖,一气无迁代。”(2).指空气。 晋
方庆 《风过箫赋》:“风之过兮,一气之作。”(3).指呼吸一次。:“常服气,一气千馀息。”(4).指奏乐首须以气动之。:“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杜预 注:“须气以动。” 陆德明 释文:“一气, 杜 解以为人气也。 服 云,歌气也。” 孔颖达 疏:“人作诸乐,皆须气以动,则与 服 不异。”(5).指一个节气。 汉
《浑仪》:“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 唐
诗:“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6).声气相通;一伙。 汉 王充 :“人君有善行﹝善言﹞,善行动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 唐
诗:“云物三光里,君臣一气中。”第六五回:“ 平姑娘 ,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好事。” 鲁迅 《呐喊·故乡》:“我想,我竟与 闰土 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7).一口气;接连不断。《宣和遗事》前集:“有僧人带来行童见师囚了,一气走至 汴河 岸上。”卷二七:“ 汪秀才 即取大卮过手,一气吃了三巡。” 老舍 《骆驼祥子》四:“这个恶梦使他老了许多,好象他忽然的一气增多了好几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一气接到的这十来封信几乎全是 余永泽 一个人写来的。”(8).犹一片。 唐
诗:“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唐
诗:“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9).一阵。 毛泽东 《驳“舆论一律”》:“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 老舍 《茶馆》第三幕:“带点香水,好好喷一气,这里臭哄哄的!”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他干一气活,吸一阵水烟。”(1).虎吼叫。 三国
诗:“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 晋
诗:“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颠。” 宋
《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2).比喻英杰得时奋起,四方风从,如风虎相感。语本:“云从龙,风从虎。” 孔颖达 疏:“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 汉
《圣主得贤臣颂》:“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龙睇大野,虎啸六合。” 唐
诗:“ 子房 未虎啸,破产不为家。”谓通于作为。 清
《广阳杂记》卷二:“遇事敢为,此作勇也。决于不为,此断勇也。 孟子 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则断勇,又作勇之本也。”许多山峰。 唐
诗:“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宋
《过庐山下》诗引:“未午,众峰凛然,故作是诗。”(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唐
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元
《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 清
《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 理安寺 ,始与山僧晤。”(2).僧人自称的谦词。:“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师曰:‘山僧过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指佛教盛大的集会。 宋
沉辽 《苏州承天寺永安长老语录序》:“当其盛时,海会山积,上下皆数千百人。” 赵朴初 《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仿佛 灵山 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1).产珠之贝,泛指珍珠宝贝。:“若江湖之大也,求珠贝者不舍也。” 南朝
诗:“珠贝性明润,兰玉好芳坚。” 宋
《与封守朱朝请书》:“某方治此书,得之颇有所开益。拜赐之重,若获珠贝。” 清
《冬日书怀》诗之二:“馀皇张旌旟,冶女炫珠贝。”(2).指白地红纹的贝壳,可以入药。珠,通“ 朱 ”。 明
李时珍 :“素质红章,谓之珠贝。”珠,一本作“ 朱 ”。(1).犹无意,没有打算。:“ 皇甫文 , 峻 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 晋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唐
诗:“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必是无心卖他,奚落小肆罢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 朱延年 ﹞也不知道是 徐总经理 无心说出的,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2).没有成见。 宋
《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 唐
:“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五代
诗:“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4).古代传说中的兽名。 宋
:“ 东方朔 《神异经》曰:‘ 昆崙 西有兽,其状如犬,有两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五脏……名曰浑沌,一名无耳,一名无心。’”(5).古谓蚯蚓食土无心。:“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淮南子·地形训》:“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 高诱 注:“蚯蚓之属是也。”(6).草名。参见“ 无心草 ”。(1).草名。鼠耳草的别名。 唐
:“蚍蜉酒草,一曰鼠耳,象形也。亦曰无心草。”(2).草名。麋衔草的别名。 明
李时珍 :“麋衔一名无心草……鼠耳草亦名无心,与此不同。”(1).佛教名词。十界之一。诸佛的境界。《梵网经》上:“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说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2).借指寺院。 宋
诗:“仙苗寿日月,佛界承露雨。”(1).指山的西面。:“度其夕阳, 豳 居允荒。” 毛 传:“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2).傍晚的太阳。 晋
《狭室赋》:“南羲炽暑,夕阳傍照。” 宋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三侠五义》第二回:“正遇着深秋景况,夕阳在山之时。”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二:“每天黄昏独自走到山顶看日落,看夕阳自 戚叩落亚 的最高峰尖下坠,其红如火!”(3).比喻晚年。 晋
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李周翰 注:“夕阳,谓晚景,喻己之老也。” 唐
诗:“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唐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犹归骑。回家所乘的马。 唐
诗之三:“ 洛 桥将举烛,醉舞拂归鞍。” 宋
诗:“午漏声初转,归鞍路偶同。” 宋
词:“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1).依据;沿袭。:“采民间歌谣,引图书谶讳,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合三十卷,奏之。” 唐
《告祀曾祖文》:“今谨依约庙则,每岁以二至、二分暨正旦,与宗 积 彼此奉祀于治所。” 明 梅鷟 :“出 孔 壁中者,尽后儒伪作,大抵依约诸经《论》《孟》中语,并窃其字句而缘饰之。”(2).仿佛;隐约。 唐
诗:“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 宋
词:“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 明
《庚辰除夕》诗:“醉墨淋漓玉雨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胡怀琛 《与仲兄夜话》诗:“隔江依约闻丝竹,往事悽辛话乱离。”(3).大约;大概。 唐
诗:“腰身瘦小歌圆紧,依约年应十六七。” 宋
词之三:“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 湘灵 。”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四章:“ 冯均 依约早到大半个时辰,他不知道开什么会。”(4).形容情意缠绵。 元
《感皇恩》词:“谁道小窗萧索?青灯相伴我,情依约。” 明
《千秋岁》词:“芳草閒愁远,情依约,寸心刚被春拘管。”溪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庐山
东林寺 前。相传 晋
慧远法师 居此,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 虎溪 。 唐
诗:“霜清 东林 钟,水白 虎溪 月。” 唐
诗:“暮持筇竹杖,相待 虎溪 头。” 明
《青衫记·刘白谒元》:“ 香炉 日照,秀色氤氲; 芙蓉 缥缈, 虎溪 旧约难寻, 莲社 从谁讨。”见“ 风烟 ”。中国 山水画中一种渲染水墨的技法。即以水破浓墨而成淡墨,浓淡相间,以显示物象的界限轮廓,以求墨采的生动。 唐 张彦远 :“﹝ 王维 ﹞工画山水,体涉今古……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 宋 郭若虚 :“画山石者……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为雪,其破墨之功,尤为难也。” 宋
诗:“两卷硬黄书,数峰破墨画 庐山 。”塔。亦泛指寺塔。:“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 北齐
:“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 唐 玄应 卷六:“塔庙:塔婆,或义译为庙。” 唐
诗:“龙宫塔庙涌,浩劫浮云卫。”:“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 胡三省 注:“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宫宇,号为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参见“ 塔 ”。(1).谓不得其应处之所。:“失志为昏,失所为愆。” 唐
《与华州李尚书书》:“ 华州 虽实百郡之首,重于藩维,然閤下居之,则为失所。” 明
:“ 王氏 者, 山东 人,家贫,八岁货与 淮安 倡家,及长即知处身失所。”(2).谓无存身之地。:“彊弱相陵,元元失所。”:“自丧乱以来,民人失所。”(3).失宜;失当。 晋
:“己未诏曰:‘顷选举失所,多非其人。’”:“户部侍郎 杨玚 、 白知慎 坐支度失所,皆出为刺史。”集美。:“ 子貉 早死,无后,而天钟美于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 南朝
刘协 :“ 潘岳 敏给,辞自和畅,钟美于《西征》,贾馀于哀诔。” 隋
:“虽然,久于其道,钟美于是也,是人必能叙彝伦矣。”(1).依样描画。:“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 宋
赵德麟 《商调蝶恋花》词:“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 周立波 《扫盲志异》:“ 何 家二媳妇一面照着念,一面用铅笔在小簿子上作古正经地摹写。”(2).描写;描绘。 宋
诗:“别后新诗巧摹写,袖中知有 钱塘 湖。” 金 元好问 诗:“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 清
:“摹写景物,脱口浑成,犹其馀技也。”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而于摹写今日家庭之状态,社会之现象,以为此固吾人耳熟能详者,奚事赘陈耶?”(3).依样规画。 晋
《西征赋》:“于斯时也,乃摹写旧 丰 ,制造新邑。故社易置, 枌榆 迁立。街衢如一,庭宇相袭。”(4).拓印。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绎山》:“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摹写。”(1).变化的枢机。 唐
之十:“二气播万有,化机无停轮。” 明
《傅幼学字说》:“三代圣人之所学者,大参乎天地,而小不遗乎事物,妙可以赞化机,而近不离乎云为。” 清
《朔风》诗:“一笑化机谁识得,树方落叶鸟添毛。”(2).犹化工。 清
陈廷焯 卷七:“此词亦非正声,然其中有一片化机,未可浅视。” 清
沉德潜 卷上:“五言绝句, 右丞 之自然, 太白 之高妙, 苏州 之古澹,并入化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一回:“忽从天外开奇想,要向玄中夺化机。”绕空;凌空。 宋
词:“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元
《隐居图赋》:“ 伯阳 一去而不返,玄鹤盘空而将还。” 清
《秋日登长干九层塔》诗:“瞻礼尝百人,盘空缅缔造。” 蔡寅 《读柳古楂先生〈养馀斋诗集〉》诗:“后起韬庐占一席,盘空硬语落毫巅。”刚劲的语言;生硬的词句。 唐
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宋
词:“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元
卷八:“小诗贵风骚,今人往往止作硬语,非也。” 明
《麓堂诗话》:“ 亨父 天才敏绝,而好为精鍊奇思硬语,间见叠出,人莫撄其锋。” 刘师培 《文说·和声》:“且古用韵文,厥有二故:……一则奇字硬语,佶屈聱牙;惟韵语偶文,便于讽诵。”亦作“ 技懩 ”。亦作“ 技养 ”。亦作“ 技痒 ”。
有某种技艺的人遇到机会急欲表现。:“屏发布而累息,徒心烦而技懩。” 徐爰 注:“有技艺欲逞曰技懩也。” 唐
:“贯穿无遗恨,荟蕞何技痒。” 宋
《慧和尚说》:“然技养,卒不能自禁。” 元 沉禧 《一枝花》套曲序:“其辞气雄伟,风调清越,不觉使人技痒。”《水浒传》第一○四回:“当下 王庆 闲看了一回,看得技养。” 清
《广阳杂记》卷三:“今忽技痒,不禁邀余同赋,余不能辞也。”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 瑞丰 自以为精明老练,不肯因技痒而失去控制力。”(1).没有才干;不中用。:“上问 上林 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文帝 曰:‘吏不当若是耶?尉无赖!’”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才无可恃。”:“有文无赖者计日可升,有用无文者终身不进。”(2).指撒泼放刁等恶劣的行为。:“ 休祐 平生,狼抗无赖。”《新五代史·梁文惠皇后王氏传》:“ 太祖 壮而无赖,县中皆厌苦之。”《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潘华 益无顾忌,日逐与无赖小人酒食游戏。”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你要好好走哇?不能再耍无赖啊?”(3).指无赖子,无赖汉。:“ 峻 拥强兵,多藏无赖。”:“前郡丞 杨长仁 , 雁门 令 王确 等,并桀黠,为无赖所归。”第二四回:“这人叫做 石老鼠 ,是个有名的无赖。”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上虞 同乡会本为无赖所把持,出面索人,又为不佞所御退。”(4).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汉 焦赣 《易林·泰之丰》:“龙蛇所聚,大水来处,滑滑泲泲,使我无赖。”:“ 彭城 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呻呼无赖。” 宋
《策别二一》:“彼皆知其不过十年而复为平民,则自爱其身,而重犯法,不至于叫呼无赖,以自弃于凶人。” 明
《上总制书》:“况兵燹之馀,继以亢旱,岁计无赖。”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若以纳税定选权……北方如 陕西 、 甘肃 ,益以销铄,而东三省与 新疆 尤无赖。”(5).无聊。谓多事而使人讨厌的。 南朝
之二:“惟憎无赖 汝南 鸡,天河未落犹争啼。” 宋
诗:“多情幽草沿墙绿,无赖群蛙绕舍鸣。” 清
《和友人惜别》之一:“怪底春风正无赖,吹将柳絮落天涯。”(6).指似憎而实爱。含亲昵意。 唐
诗之四:“长恨早梅无赖极,先将春色出前林。” 宋
词:“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7).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 宋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意我羁愁正无赖,欲以此事相夸招。” 明
《死里逃生》第二出:“甚情怀,睡起思无赖,日转纱窗外。” 清
《塞北今朝》诗:“ 江 南士女却无赖,正对落花春昼长。”(1).马的头。《仪礼·士丧礼》:“君至,主人出迎于外,门外见马首,不哭。” 唐
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2).马的前面。 唐
《次柳氏旧闻》:“ 元宗 始入 斜谷 也……知顿使给事中 韦倜 于墅中得新熟酒一壶,跪献于马首者数四。”(3).马首所向。指策马前进。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鸣鸡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托。” 明
诗:“马首 桓州 又 懿州 ,朔风秋冷黑貂裘。”(4).所骑的马。借以敬称他人。 唐
诗:“马首先春至,人心比岁和。” 宋
《与韩昭文》:“边徼往还,从者殊劳,日望马首,但迂拙动成罪戾,恐不能及见公之还而去耳。”(5).指蚕。 元
卷六:“蚕为马首。”参见“ 马头娘 ”。亦作“ 马头娘 ”。 中国 神话中的蚕神。相传是马首人身的少女,故名。据引《原化传拾遗》记载,古代 高辛氏 时, 蜀 中有蚕女,父为人劫走,只留所乘之马。其母誓言:谁将父找回,即以女儿许配。马闻言迅即奔驰而去,旋父乘马而归。从此马嘶鸣不肯饮食。父知其故,怒而杀之,晒皮于庭中。蚕女由此经过,为马皮卷上桑树,化而为蚕,遂奉为蚕神。和 晋 干宝 卷十四中亦载有相关传说。 明 唐寅 《绮疏遗恨》诗之七:“鸡豚已赛 马头娘 ,赛罢佳人赴 北邙 。” 清
:“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 马头娘 。” 清
《蚕词》:“相约明朝百陌去,背人先祭 马头娘 。”参见“ 马明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字的千古佳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