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 谕旨足裸扭伤采取什么措施哪些黄泉措施

答案:(1)剪除鳌拜,强化皇权;平定三藩之乱、三征噶尔丹、统一台湾,扫除地方割据的势力。(2)康熙平叛乱,定边疆,扫除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
(5)当前我国的人口状况如何?为此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
(6)上述我国的政策有什么意义?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时间人口数战国末年估计2000万人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5959万人三国(魏、蜀、吴)共767万人晋太康元年(280年)1616万人隋开皇年间(隋初)约4450万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4844万人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合计已超过1.2亿人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5883万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6054万人清顺治八年(1651年)1063万人乾隆六年(1741年)14341万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万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万人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 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5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4届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2分)
(5)当前我国的人口状况如何?为此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2分)
(6)上述我国的政策有什么意义?(2分)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1)明朝内阁的职能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2分)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决策保密。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分)&
(2)特点:责任制内阁。(1分)&
(3)不同点: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2分)影响:中国:一方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英国:有利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2分
第(1)结合材料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朝内阁的职能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标志这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清军机处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第(2)问,通过对材料四的分析可以得出是内阁制;第(3)问,中国是专制,英国是民主。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地分析。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2009年1月江苏镇江第三次调研21题)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的熹微晨光,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
材料一:& 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
清代底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画上题诗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
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①,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②。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③”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阶值④。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⑤。
材料四: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
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字,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⑥。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⑦。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1分)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1分)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1分)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1分)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1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1分)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5)材料三和材料四作为历史叙述,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和历史描述的综合运用。请在答案纸上选出与上述四种叙述类型相对应的带有下划线的文字序号。(4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广东省六校联合体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5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诏日:“天下大定,……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为限。……”
&&& ……一七年春正月甲戌,都督佥事王简、王诚、平章李伯升屯田河南、山东、北平。……。是月,平阳、太原、汾州、历城、汲县旱蝗,并免租税。……。五月丙子,免真定等四十二袢府州县被灾田租。辛巳,赈苏州饥民三十万户。癸巳,减苏、松、嘉、湖极重田租之半。六月,陕西平凉、延安、靖宁、廓州雨雹,山西、山东、北平、河南蝗(蝗灾),并蠲(juan,免除之意)田租。……。
……(洪武十三年)秋八月,命天下学校师生,日给廪膳(指官府发给银粮补助生活)。……
&& &&&&&&&&&&&&&&&&&&&&&&&&&&&&&&&&——均摘自《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二)
【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在整个西方国家中,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立法历史最久,实施最早,由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直到本世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才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形成“福利国家”。概括起来,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大类。在社会保险方面包括:(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失业救济。……在生老病死,伤残孤寡,教育就业失业等各个领域,均有促进,鼓励,保险,赔偿,补贴及救济等各项配套立法。它以社会承担为主,2/3的开支由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种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其它1/3由政府和慈善机构负责。
&&& &&&&——黄安年:《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太祖在民生方面的举措。(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3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历史作用。(6分)
(4)通过了解中国明朝初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和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的民生举措,你得出什么认识? (2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2013·福建重点中学模拟)服饰的变化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龙袍的制作费工费时: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的龙袍由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制作匹料……由宫内造办处缝制成为成衣,这期间共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者10余人,用时接近两年之久;所耗费的银两也是非皇家不可承受,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 000多两。
——苏勇《鉴宝》2009年第4期
材料二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三 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一个古老的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四 1912年10月,“男女礼服服制”公布……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礼服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1950年以后,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承担龙袍制作的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宫内造办处有哪些特点。(3分)龙袍的昂贵说明了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明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4分)“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的特点是什么?(4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于日至28日在山东举行。本届全运会是山东省历史上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国家级综合运动会。
材料一:全国性的综合体育比赛出现于20世纪初,由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育同盟会”,简称“全国学界运动会”,其筹备工作由美国人爱克斯纳全面负责。运动会于-22日在南京正式举行,分华南、华北、上海、吴宁(苏州和南享)、武汉五区.共有140名连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网球(均为男子).篮球为表演项目。赛场术语均为英语。最后上海区获高等组田径、网球两项军,并获总分第一。这是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 (1)根据材料看,1910年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哪些特点?
&& (2)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这次运动会?
材料二& J省共有180名运动员在19十大项、79个小项上在本次全运会上进行了角逐。下图为该省地形图,读图回答(3) 一(4)题。
&& (3)请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 河流M____W____H____
行政区F_____ K_____& 国家s____
&& (4)分析图中沼泽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材料三:在“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理念引领下,筹办全运3年来,全运成果惠及大众,特别是济南发生了深刻变化。3 年来仅济南全市路灯建设的投入,就相当于过去几十年之和,加之灯亮工程的实施,省会的夜色焕然一新,泉城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3 年前济南生产总值2185.1亿元,如今已迈上 3000亿元新台阶;3 年前济南三大产业比例为 6.6:45.9:47.5 ,如今调整为 5.8 :44.2:50,在全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3年前济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万元,如今已达2万多元,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5)结合材料五,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筹办全运会给济南带来的变化。
材料四:山东省为举办十一运会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山东省将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让体育场馆尽可能为群众服务,并投资50亿元修建全民健身工程。全运会的筹备历程处处饱含人性关怀。在筹办过程中,充分集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吸引群众对全运会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城市运行管理、场馆建设改造、环境氛围营造也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 (6)结合材料六,分析政府筹办全运会做法的政治依据。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职能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区域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条件的变化,城市的职能是可变的。如著名城市杭州,在历史上曾是南宋的都城(临安)。
材料二& 南宋时期临安地理位置图
(1)分析杭州历史上成为都城的区位优势,并评价杭州作为现代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铁路交通条件。
材料三& 表1 某城市热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气温差(°C)
(2)据表1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材料四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乡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打字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
(据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等)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4)上图反映了年上海城区构成的演变过程。以图中所示年份为序,描述这一过程,概括上海城区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变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睡着城市化进程假酒,如何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某市从2003年开始,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进行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以城乡一体化为总揽,推进经理、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实施“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相似度统筹经营集中;通过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
在7年的探索中,该市城乡经济社会连年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达4502.6亿元,比上年增加14.7%,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62:1,两万元社会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20%以上。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5)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该市城市化实践中的价值观及其作用。
(6)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科学发展观在该市城市化进场总是如何得到贯彻落实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取措施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