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南和祁两带有敏字的诗词词。

闭宝匣,掩,倚屏拖袖愁如醉。媚,曲渚眠锦翅。愁望静,嚬。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唐 、 五代 词中,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五字三体,都用仄韵,以七字句为主,杂以三字句。另有五十六字体,七言八句用仄韵,名《玉楼春》,又名《春晓曲》、《惜春容》。自 五代 以《木兰花》混入《玉楼春》, 宋 人因之,不复区别。惟增减体仍用《木兰花》名:其减为四十四字,杂用平韵者名《减字木兰花》;减为五十字,杂用平韵者名《偷声木兰花》;增为一百零一字,全用平韵者名《木兰花慢》。(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南曲属南吕宫,用作引子。北曲属高平调,用作小令,亦见于诸宫调。(1).荷花的别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洪兴祖 补注:“《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 唐
王维 《临湖亭》诗:“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清
《晚秋狮子林小集》诗之一:“三径林香穿竹树,一池波影漾芙蓉。”(2).木莲,即木芙蓉。落叶大灌木,叶大掌状浅裂,秋季开花,花大有柄,色有红白,晚上变深红。可插枝蕃植,供观赏,叶和花均可入药。 隋
:“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燃。” 宋
诗:“芙蓉本作树,花叶两相宜。慎勿迷莲子,分明立券辞。” 清
:“ 岭 南木芙蓉,有一日白花,次日稍红,又次日深红者,名曰‘三日醉芙蓉’。”(3).《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 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清
:“室对芙蓉,家徒四壁。”(4).宝剑名。 明
《南柯记·侠概》:“一生游侠在 江
淮 ,未老芙蓉说剑才。”参见“ 芙蓉剑 ”。汉 袁康 载 越王
句践 有宝剑名“纯钧”,相剑者 薛烛 以“手振拂,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后因以指利剑。 唐
诗:“相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唐
诗:“青荧芙蓉剑,犀兕岂独剸。”(1).旌旗从风飘扬貌。引申为宛转柔顺貌。:“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旖旎,从风柔弱貌。” 唐
《愁阳春赋》:“荡漾惚恍,何垂杨旖旎之愁人。” 清
《清明日泛 舟城 北》诗:“新烟何旖旎,黄鸟鸣春深。”(2).温存柔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个个旖旎风流济楚,不比其馀。” 凌景埏 校注:“旖旎,温柔。”:“﹝ 京娘 ﹞心生一计,于路只推腹痛难忍,几遍要解。要公子扶他上马,又扶他下马,一上一下,将身偎贴公子,挽颈勾肩,万般旖旎。”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闺房之乐,亦旖旎亦豪爽,迥与 京兆 画眉异趣。”(3).多盛美好貌。:“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 王逸 注:“旖旎,盛貌。” 汉
:“结桂树之旖旎兮,纫荃蕙与辛夷。” 宋
《铁围山丛谈》卷五:“因乃喜 海北 香……时时择其高胜,爇一炷,其香味浅短,乃更作,花气百和旖旎。” 清
《酬钱玙沙》诗:“老树着花逾旖旎,晓星如月渐稀疏。” 陈毅 《广州花市》诗:“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1).矿物名。含铁的石英石,呈红色、褐色或绿色。可作装饰品。也称碧石。:“又北三百里曰 维龙之山 ,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 晋
:“刻碧玉为倒龙之状。” 宋
《归田录》卷二:“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 梅圣俞 以为碧玉。” 田汉 《南归》:“﹝湖水﹞绿得像碧玉似的。”(2).人名。 南朝
汝南王 妾。 北周
:“定知 刘碧玉 ,偷嫁 汝南王 。” 南朝 梁元帝 :“ 碧玉 小家女,来嫁 汝南王 。”(3).人名。 唐
乔知之 妾。一名 窈娘 。 唐
卷二:“ 周 补阙 乔知之 有婢 碧玉 ,姝艳能歌舞,有文华。 知之 时幸,为之不婚。伪 魏王
武承嗣 暂借教姬人梳妆,纳之,更不放还 知之 。 知之 乃作《绿珠怨》以寄之…… 碧玉 读诗,饮泪不食三日,投井而死。”:“ 绿珠
碧玉 心中事,今日谁知也到侬!”(4).借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 唐
诗:“红萼紫房皆手植,苍头碧玉尽家生。” 清
《垂杨》诗:“红绡枉自思公子,碧玉仍怜嫁小家。”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碧玉瓜年之及,季兰苹涧之时。” 况周颐 卷三:“《六幺令》调情娟倩,如髫年碧玉,凝睇含颦,读之令人怅惘。”(5).比喻澄净、青绿色的自然景物。 唐
诗:“ 破额山 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宋
:“铭旌暮暗黄梅雨,乡路秋横碧玉天。” 清 徐绪 《新竹》诗:“森森碧玉已成行,一雨长梢尽过墙。” 清
《满路花·荷珠》词:“红绡水面妆,碧玉波间柄。”(6).乐曲名。 唐
诗:“琴弹《碧玉》调,炉炼白朱砂。” 宋
《牡介熙熙堂》诗:“白砂《碧玉》味方永,黄纸红旗心已灰。”(1).金饰铺首。:“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李善 注:“金铺,以金为铺首也。” 吕延济 注:“金铺,扉上有金花,花中作钮镮以贯锁。” 唐
:“月缀金铺光脉脉,凉苑虚庭空澹白。” 叶葱奇 注:“金铺,指门环下面的铜片。《增韵》:‘所以衔环者,作鱼蛇之形,以铜为之,故曰金铺。’” 清 钱谦益 《冬夜观剧歌》:“金铺着霜月上楹,高堂绮席陈 吴 羹。”(2).门户之美称。 唐
:“宫前石马对中峰,云里金铺闭几重。” 前蜀
词:“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 宋
:“朝罢金铺掩,人闲宝瑟尘。”(3).华美的铺榻。 后蜀
词:“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 宋
词:“閒倚金铺书闷字,尤殢,为谁憔悴减心情。”(4).指浴池中美好铺设。 唐
诗:“ 骊山 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亦作“迟迟”。
(1).徐行貌。:“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毛 传:“迟迟,舒行貌。”:“时迟迟其日进兮,年忽忽而日度。” 王逸 注:“迟迟,行貌。” 洪兴祖 补注:“迟迟,来迟也。” 唐
诗:“秋水莲花三四枝,我来慷慨步迟迟。”《再生缘》第二一回:“但见他,进步迟迟谢翠华,恍如玉树趁风斜。”(2).阳光温暖、光线充足的样子。:“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朱熹 集传:“迟迟,日长而暄也。”《西京杂记》卷四引 汉
枚乘 《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宋
词:“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绕长堤芳草。” 元 朱庭玉 《翠裙腰·闺思》曲:“雨馀花落莓苔地,巢燕啄香泥。柳绵点水浮萍碎,景迟迟。” 戴望舒 《过旧居》诗:“这样迟迟的日影,这样温暖的寂静,这片午炊的香味,对我是多么熟稔。”(3).长远。:“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毛 传:“迟迟,长远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诗:“迟迟前涂尽,依依造门基。” 宋
诗:“岂知二十年,道路犹迟迟。” 明
诗:“驱车何迢迢,迢迢复迟迟。”(4).长久。:“昭假迟迟,上帝是祗。” 马瑞辰 通释:“迟迟,正状其昭假之久。” 宋
:“欲问劳生心扰扰,强酬佳句思迟迟。”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那夜月明,又听着这琴声,我迟迟不忍下舱去。”(5).渐渐地;慢慢地。 晋
:“或得要道之诀,或值不群之师,而犹恨恨于老妻弱子,眷眷于狐兔之丘,迟迟以臻殂落,日月不觉衰老。” 唐
诗之一:“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一本作“ 迟迟 ”。 清
:“﹝媪﹞曰:‘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 赵树理 《福贵》:“这时候,老领工又寻他上工,他说:‘迟迟再说吧!我还不定住不住啦!’”(6).晚;延迟。 唐
诗:“旧山归有阻,不是故迟迟。” 元
《粉蝶儿·春思》套曲:“芳信归鸿杳杳,盼音书双鲤迟迟。” 清
:“每欲扶两榇归葬故里,以资斧未办,姑犹迟迟。” 骆宾基 《寂寞》:“为了能够碰见她们俩,我迟迟到黄昏才去。”(7).舒缓,从容不迫的样子。:“ 孔子 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孙希旦 集解:“威仪迟迟,行礼以和而从容不迫也。” 唐
诗:“舒卷因风何所之,碧天孤影势迟迟。”(8).眷念貌;依恋貌。《关尹子·三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悽悽焉,有思心则声迟迟然。” 汉 班昭 《东征赋》:“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 晋
诗:“去乡之感,犹有迟迟。” 宋
词:“敛泪复牵衣,私语迟迟,可怜谁会两心期。” 清
《西郊杂咏》之十一:“回首意迟迟,欲行未忍遽。”(9).迟疑。:“故昔人明慎于所受之分,迟迟于岐路之閒也。” 李贤 注:“迟迟,疑不前之貌也。” 宋
《闻见杂录》:“ 乖崖 明日至门首,俟其仆出,即曰:‘我白汝主,假汝至一亲家。’仆迟迟,强之而去。”卷二七:“ 文元 道:‘汝等迟迟,且着你看一个样!’飕的一箭,已把内中一个射下马来死了。”(1).美好的景色。 前蜀
词:“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 宋
词:“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对许多好景,触目是断肠诗。” 元
诗:“好景与时浑易过,可人和月只难圆。”(2).好的景况。如:好景不常。亦作“烟花”。
(1).雾霭中的花。 南朝
梁 沉约 《伤春》诗:“年芳被禁籞,烟花绕层曲。” 宋 张世南 卷八:“其四序云:‘ 葛氏 侄女子告归,作《少女游》送之:“雨晴云歛,烟花澹荡,遥山凝碧。驱车问征路,赏春风南陌。”’” 清
诗:“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2).泛指绮丽的春景。 唐
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 唐
诗之二:“ 秦 城楼阁烟花里, 汉 主山河锦绣中。”(3).指妓女或艺妓。 唐
诗:“塞上无烟花,宁思妾颜色。” 元
《货郎旦》第四折:“只教那媒人往来……早将一个泼贱的烟花娶过来。”:“奶奶是名门宦家之子,奴是烟花,出身微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苏
扬 各地之烟花,亦都因 上海 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快去 皇城坝 茶馆泡碗茶,专门听烟花小妹唱段清音!”(4).犹风月。指情爱。 明
《牡丹亭·诊祟》:“病躲在烟花,你药怎知?”(5).焰火。 许地山 《空山灵雨·公理战胜》:“那边预备放烟花了,我们过去看看罢……那红黄蓝白诸色火花次第地冒上来。”(1).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嘴扁,颈长,趾间有蹼,善游泳,翼长,能飞。雄的羽色绚丽,头后有铜赤、紫、绿等色羽冠;嘴红色,脚黄色。雌的体稍小,羽毛苍褐色,嘴灰黑色。栖息于内陆湖泊和溪流边。在我国 内蒙古 和 东北 北部繁殖,越冬时在 长江 以南直到 华南 一带。为我国著名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 传:“鸳鸯,匹鸟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疋鸟。” 清
《渔父词》之三:“湖上鸳鸯亦并头,鳏鳏鱼目夜长愁。”(2).指饰物上的鸳鸯图案。 南朝 梁简文帝 :“衣裁合欢襵,文作鸳鸯连。” 后蜀 顾夐 词:“禁楼刁斗喜初长,罗荐绣鸳鸯。山枕上,私语口脂香。”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单于,您来看,这是一床合欢被。上面绣着双鸳鸯,里面放着‘长相思’。”(3).比喻夫妻。 汉
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唐
词:“不如从嫁与,作鸳鸯。”《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鸳鸯错配本前缘,全赖风流太守贤。” 鲍昌 《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九章:“话说回来,要是咱们远远飞出去,做一对野地鸳鸯,以后也不好回来见我的娘亲了。”(4).喻志同道合的兄弟。 三国
《释思赋》:“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 三国
魏 嵇康 诗:“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5).比喻成双配对的事物。参见“ 鸳鸯剑 ”。(6).比喻贤者。 汉
:“鸳鸯兮噰噰,狐狸兮徾徾。”:“树木发青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李善 注:“鸳鸯,喻 粲 也。”(7).比喻艳妓。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三十六鸳鸯谱下》:“露草忘尘事,风花畅艳怀。鸳鸯三十六,死便逐情埋。”(8). 汉武帝 时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 武帝 时,后宫八区,有 昭阳 、 飞翔 、 增成 、 合欢 、 兰林 、 坡香 、 凤皇 、 鸳鸯 等殿。” 南朝
《〈玉台新咏〉序》:“陪游馺娑,骋纤腰于结风, 长乐 、 鸳鸯 ,奏新声于度曲。”(9).水名。在 河北省 境内。:“生生之所常厚,洵美之所不渝,其中则有 鸳鸯 、 交谷 , 虎涧 、 龙山 。” 李善 注:“ 鸳鸯水 在 南和县 西。”(10).战阵名。 明
《少保戚公继光》诗:“变化开精心,什伍为‘鸳鸯’。”原注:“ 少保 所结阵名。”参见“ 鸳鸯阵 ”。(11).指鸳鸯瓦。 唐
:“殿瓦鸳鸯坼,宫帘翡翠虚。” 仇兆鳌 注引《邺中记》:“ 邺城
铜雀台 ,皆鸳鸯瓦。”(12).指形制像鸳鸯的香炉。 唐
词之二:“玉帐鸳鸯喷沉麝,时落银灯香灺。” 王琦 注:“鸳鸯,爇香器也。”宝剑名。剑分雌雄两股,故称。第六六回:“正走之间,只听得隐隐一阵环佩之声, 三姐 从那边来了,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 清
王韬 《淞隐漫录·蓟素秋》:“女初见其入也,微有愠色,及闻斯语,憬然改容,即起向生敛衽再拜曰:‘当如君教。’即拔床头鸳鸯剑引颈自刎。”古代阵法名。兵马两翼分列,相互联络拴伴。 明
《练兵实纪·练营阵》:“外围兵将马退入队后,仍照鸳鸯阵,二马一列,联络拴伴如式,务要队伍分明,兵俱趋出马前,立成鸳鸯阵势,鸣锣坐定。” 清
卷十四:“ 谭纶 、 戚继光 之鸳鸯阵法,即土兵之法。如一参将领三千人为一营,十人为队,队有长,百人为哨,哨有长,五百一把总,六总一参将。傥一营全退,斩参将;一总全退,斩把总;一队一哨全退,斩哨长、队长。如是则将与长无敢不奋死矣。”犹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 唐
:“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 宋 孙光宪 卷四:“每对客座,而厮仆辈纷诟殴曳,仆于面前。相国凝然,似无所睹。”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烟榻上,那莹然一点的烟灯,相形之下,好象就要灭寂似的,然而仍能凝然不动,保持它的存在。”(1).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汉 苏武 诗:“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南朝
宋 鲍照 :“两相思,两不知。” 宋
词:“客里归鞯须早发,怕天寒,风急相思苦。”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三:“相思只有甜味,单思完全是苦的。”(2).指相思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一天来好事里头藏,其间也没甚诸般丸散,写着个专治相思的圣惠方。” 清
《风筝误·鹞误》:“他若来讨,我只说二小姐为他害了相思,约他来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别是发生了恋爱,犯了相思吧。”(3).树名。又名红豆树。 唐
《玄怪录·古元之》:“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4).果名。 宋
《采兰杂志》:“ 燕 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 华 言相思也。”(1).用于成对的两人或两物。:“其禽加于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 。” 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元 张国宾 《薛仁贵》楔子:“一双父母在堂,我不肯做庄农的生活。” 老舍 《正红旗下》一:“那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见到人……她的眼总是瞪着。”(2). 唐 时 南诏 耕地,五亩为一双。见。 明
陶宗仪 引《云南杂志》:“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中原四亩地。”(3).佛教称两年半为一双。卷三:“三月为一时,两时为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两行为一年,两年半为一双。”(1).笑容,笑颜。 南朝
梁 萧统 诗:“眼语笑靥近来情,心怀心想甚分明。” 唐
《送君南浦赋》:“于时莫展歌嚬,全沉笑靥。郊天路口,愁攀夹渡之柳条;采蕨山前,忍看解维之桂楫。” 宋
诗:“纵言及平生,相视开笑靥。” 巴金 《秋》八:“ 芸 也常常保持着她的笑靥。”(2).古代妇女脸上的妆饰品。 前蜀
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靥, 谢娥 行处落金钿。”(3).笑窝。 郁达夫 《沉沦》:“笑起来的时候,面上有两颗笑靥。” 王西彦 《夜宴》四:“她的脸圆圆的,眼睛很大,笑起来左颊上还隐约地浮现出一个笑靥。”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二》:“ 李娥英 的笑靥越来越深。”(4).见“ 笑靥儿 ”。果食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七夕》:“七月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亦省作“ 笑靥 ”。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食置肉笑靥》:“ 汾 就逮,自分必死,因嘱其家曰:此行无全理,脱幸有恩言,当于馈食中置肉笑靥一,以为信,毋忘。”亦作“ 香蕊 ”。
(1).花蕊。(2).借指美貌女子的面容。 前蜀
词:“凝然愁望静相思,一双笑靥嚬香蕊。”洪泽县图书馆--南和找特色服务◆上门女Φ◆--Q
您现在的位置:洪泽县图书馆--南和找特色服务◆上门女Φ◆--Q
洪泽历史名人
阅读次数:5203411&
&&& 洪泽县地处淮河中下游结合部,位于洪泽湖之滨,历史上的洪泽湖时盛时衰。盛时物产丰富,漕运畅通,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文人荟萃。衰时鱼游城关,舟行树梢,哀鸿遍野,饿殍载道。洪泽人民得过其利,受过其害。古今参与治理洪泽湖的名人甚多,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不少,歌颂赞美洪泽湖的诗词历代有之。当代治水英模倍出,记实文章如实地描绘出生动、壮观景象。如今,洪泽湖已脱胎换骨,旧貌变新颜,愈加美丽富饶,且有十大景观供旅游者观光欣赏。洪泽县也彻底变了样,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 &&&&陈& 登
&&& 陈登(约164~201),字元龙,东汉下邳淮浦(今涟水县)人。汉灵帝名臣陈球侄孙,沛相陈子。陈登受祖、父辈熏陶,“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通。年二十五,举孝廉,除东阳(今盱眙县东境)长,养耆育孤,视民如伤。是时世荒民饥,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灌之利,稻丰积”。兴平元年(194年)陶谦死,陈登力劝刘备代徐州牧。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以陈登为广陵郡(郡治射阳,今淮安境)太守。登助曹击杀反复无常的吕布,加封伏波将军。在广陵太守任上,“明审赏罚,威信宣布”。广陵郡“海贼薛州之群万有余户”,经陈登招抚,“束手归命,未及期年,功化以就农田,百姓畏而爱之。”其间,开邗沟西道(今苏北里运河前身),缩短江淮之间水路,筑破釜塘、捍淮堰等好多水利设施,灌溉邗沟两岸数百里;两次打败孙策北上的军队。建安五年迁东城太守,“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褓负而追之”。不久卒,年三十八。陈登调离广陵后,广陵郡很快为孙权所有。后来曹操征吴,“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其爪牙”!
&&& 陈登死后,许汜、刘备等共论天下士,许 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说:象陈元龙这样,“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 &&僧& 加
&&& 僧加,葱岭西北西域人,唐代高僧。高宗龙朔二年(662),东游长安、洛阳行化。手执锡仗,历游吴楚间,与上层人士有交往,尝与李白“以诗与师论三车(佛教以牛车、羊车、鹿车为三车,比喻三乘)”。后游泗州,居龙兴寺。《盱眙县志稿》载:巫支祁屡为水患,僧伽大师驻锡泗州说法禁制。”景龙二年(708年),中宗诏见,赐号“国师”,亲为书额“普光王寺”。太极元年(712年)坐化于京师荐福寺,归葬于泗州。为之在泗州城外建灵瑞塔。乾符中谥“证圣大师”。宋中祥符加号“普照明觉大师”。后人著有《僧伽传》。
&&&&&&&&&&&&&&&& &&&&龚& 开
&&&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晚号龟城叟、岩叟,人称龚高士。淮阴龟山(今洪泽县老子山镇)人。青年时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府,南宋景定中期任两淮制置司监官。南宋灭亡后,弃官隐居苏州。龚开是负有成盛名的画家。在世时就享有“得片纸如得连城壁”之美誉。南宋亡后,他生活穷困,住房简陋,连桌子也没有,作画时,叫其子龚浚伏在榻,以替画桌。龚开作画题材广泛,技法全面,善画人物山水。用笔雄健简练,尤以画钟馗著名,形态奇特,其《钟馗移居》、《钟馗嫁妹》、《中上出游图》等作品,奇奇怪怪,自出一家。龚开对诗文、古隶亦颇有研究。《宋遗民录》说:“甚邃于经术,间为诗文,皆清劲古雅。”每作一画,必题诗或赞跋。龚开是具有高尚节操的爱国主义艺术家。入元后,经常来往于苏、杭之间,与遗民文士交游,多方收集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的事迹,作文、陆二丞相传,以伸张民族气节。曾为韩世忠的孙子画《韩蕲王湖上骑驴图》,为宋江等36人画像题赞,以表达抗元思想。龚开一生所作书画、诗文甚多,存世画迹有《中上出游图》、《骏骨图》等。有诗文辑本《龟城叟文集》。
&&&&&&&&&&&&&&& &&&&&潘季驯
&&&&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明嘉靖二十九(1550年)进士,授九江府推官,后擢御史,巡按广东。官至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年。
明代黄河由河南归德至徐州南下夺淮,注入于黄海。自徐州至淮安五百里的河段是漕运要道;自淮安到扬州,则利用湖区作为运河。同时明朝皇帝的祖陵在泗洲(今盱眙北),皇陵在凤阳,均位于淮河岸旁。治河对皇陵的保护、漕运的畅通和沿河百万生灵的安危,要作综合考虑,难度较大。
&&& 明初为了漕运,在治河策略上,重北轻南,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措施。到嘉靖末,黄河下游徐州以上河道分汊达十三支之多,淤积严重,连年为患。万历六年潘季驯第三次主持治河以后,在前两次治河实践和吸取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的黄河含沙多的特点,强调治河宜合不宜分,分则水势缓而沙停淤槽,合则水力强而沙随水去。于是改变了前期分流的措施,主要以束攻沙的理论来指导治河。在处理黄、淮、运三河关系上,提出“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合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的规划原则,进行综合治理。
在处理水沙方面,潘季驯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方策,为实现这一方策所采取的措施为:一是“筑堤束水”,主要采用 堤,塞支强干,固定河槽,加大水流的冲刷力;修筑遥堤来约拦水势,取其易守,并可利用洪水冲刷主槽。遥堤、缕堤之间,修筑格堤。由于黄河多沙,洪水漫滩,万一堤冲决,横流遇格即止,水退沙留,可以淤滩,滩高于河,水虽高,也不出岸,起到淤滩刷槽的作用。二是加强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充分利用洪泽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黄,黄淮二水相汇,河不旁决则槽固定,冲刷力强,有利排沙入海。这样“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以达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之目的。
&&& 为了防御异常洪水,万历八年他于黄河下游桃源(今泗阳)窄河道内,修建了四座减水坝(即崔镇、徐 、季泰、三义减水坝),坝顶比堤顶稍低二三尺,宽各三十余丈,万一水与坝平,任其从坝顶溢出,“则归槽者常盈,而无淤塞之患,出槽者得泄,而无他溃之虞,全河不分,而堤身自固矣”。
&&& 潘季驯对堤防修守,十分重视,他说防河如防虏。“防虏则曰边防,防河则曰堤防,边防者,防虏之内入也,堤防者,防水之外出也,欲水之无出,而不戒于堤,是犹欲虏之无入,而忘备于边者也”。因而他强调四防(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官守、民守)的修防法规,进一步完善修守强度。另外,为了防止下属吏员营私舞弊,凡增筑、设防、置官、建闸、甚至木石桩帚等等,都计算考查得很细密,终于积劳成疾。
&&& 潘季驯在治河期间,全面整修完善了郑州以下两岸堤防,初步形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治绩卓著。他于万历二十年告老回乡,二十三年病故。在职时曾著有《两河经略》(原名《两河管见》)和《河防一览》(原名《宸断大工录》)等书。阐述了他的治河方略和经验,对后世治河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 引文见《明史?河渠志》《河防一览》
&&&&&&&&&&&&&&&&&& &常三省
&&& 常三省,字鲁轩,明泗洲华家沟(已沉洪泽湖中)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由礼部郎中授湖广参政。三省素以孝闻于乡里,初念二老年迈,不忍远行,经父亲晓以大义,方别亲赴任,旋调任江西参政。
&&& 时泗洲连年苦于水患。三省从政在赣,仍时时关注家乡民生疾苦。曾数次上书朝廷,请开施家沟,疏浚周家桥,以救泗洲城,反对总河潘季驯“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理河槽的方针,遂遭弹劾罢官。削职归里后,仍频频上书,为州人所称颂。《泗虹合志》载有其《上北京各衙门水患议》、《与高宝诸生辨水书》二文,系统记述了他的治水主张。三省逝世后,葬泗洲华家沟。清初,其墓随村庄一起没于洪泽湖中。
&&&&&&&&&&&&&&&&& &&杨一魁
&&& 杨一魁,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以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 都御史总理河漕,万历二十三年升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 万历二十一年以后,由于黄河河身日高,倒灌清口,使淮不敌黄,以致泗洲(今盱眙北)明祖陵被淹。为解决这一危机,当时“分黄导淮”之议遂起。
&&& 杨一魁主张“分黄导淮”,提出“分杀黄流以纵淮,别疏海口以导黄”的治河措施。于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发夫二十万人,在桃源(今泗阳县)开黄坝新河。自黄家咀起,分泄黄水东经清河,至安东(今涟水)五港、灌口入海,以减黄河流势,并在清口辟积沙七里,用以导淮。又在高家堰建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三道水闸,泄淮水分道入海,以疏淮涨、仍恐淮水宣泄不及,还分一部分水从运河入江。工程完成后,祖陵水渐退,水患稍息。
&&& 由于杨一魁坚持“分黄导淮”的主张,对万历二十一年单县黄 决口,一直未堵。当时洪水一由徐州出小浮桥;一由旧河达镇口闸,仍可济运。万历二十五年河复决于黄口,决口不塞,贻害地方,为二陵害。杨一魁以为黄 口深阔难塞,并提出“五十年来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而当事者把黄河认客为主,年年筑堤而束之于淮,“以致河流日,淮不敌黄,退而内 ,遂贻盱、泗祖陵之患”。又说:“自黄 一决,全河南徙, 豫,徐、邳,得免河患。今后小浮桥一支水小而涸,运道受阻,乃“大挑其下李吉口北下浊河,救小浮桥上流数十里之涸”。万历二十六年六月,“召一魁掌部事”,不久所挑河流开而复淤,“徐、邳间三百里,河水尺余,粮艘阻塞”。未几,桃源黄坝新河淤塞断流。万历二十九年,商丘肖家口决口(在黄口以上),“河身变为平沙”,“全河奔溃入淮,势及陵寝”。万历三十年春,皇帝大怒,“以一魁不塞黄 口,致冲祖陵”,遂削去杨一魁的工部尚书,从此“分黄导淮”之议遂息。
【注】 引文见《明史?河渠志》
&&&&&&&&&&&&&&&&&& &朱之锡
&&& 朱之锡(),字孟九,浙江义乌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任弘文院侍读学士,吏部侍郎。顺治十四年以兵部尚书衔出任河道总督。
&&& 由于明末清初几十年战乱,黄河堤防失修,大河不断北决,漕运亦受影响。顺治十五年(1658年)山阳(今淮安)境内柴沟、建义、马逻诸堤并溢,他驰赴清江浦筑堤堵口。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秋讯,发生一次大洪水,河决原武(今原阳)、兰州(今兰考)、祥符(今开封)及曹县石香炉,泛溢严重。他除 济宁道方兆及堵筑石香炉门外。亲往河南境堵塞西阎寨、单家寨、时和驿、蔡家楼、策家寨诸口。他还多次上疏对黄河岁修夫役、料物筹措、修守制度、河员职责和运河的管理运用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对整治河运,有不少建树。
&&& 之锡治河近十载,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仍抱病不息,北往临清,南至邳、宿进行视察,以致一病不起,于康熙五年病逝。当时徐、兖、扬、淮一带群众称颂他的惠政,死后把他视为“河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河工时,追封他为助顺永宁侯,春秋祀祭,民间称之为“朱大王”。生前著有《河防疏略》一书,共20卷。
&&&&&&&&&&&&&&&&& &&靳& 辅
&&&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祖籍辽阳(今属辽宁)。清顺治时为内中书,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康熙十六年调任河道总督。
&&& 靳辅是个知人善任的官吏。他任总督时,陈潢是其得力的僚属,凡治河之事,无不向陈垂询和请教,靳辅治河十余年的成就,与陈潢的襄助是分不开的。
&&& 康熙十五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溢,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决口34处,淹了淮、扬七个州县。黄河河道在清口以下到河口长三百余里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破坏。当时康熙皇帝为了治理黄、运,于十六年调靳辅为河道总督,担起治河重任。
&&& 靳辅到任不久,即同陈潢遍阅黄、淮形势及冲决要害。根据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河道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可无弊也”的治河主张。一日之内向康熙皇帝上了八疏,系统提出治理黄、淮、运的全面规划。为了解决当务之急,首先在清口以下至河口300里的河道内,采取“疏浚筑堤”并举的措施,把河道内所挖引河之士,用以修筑两岸大堤;又在清口开掘五道引河,疏通淮水入河的通道,然后将沿河小的口门一一堵合,再集中力量堵筑杨庄口门,从而使黄、淮并力入海,河道畅通,运道无阻。
&&& 靳辅鉴于“上疏河身宽,下流河身窄”的状况,沿用潘季驯修减水坝的办法,在江苏砀山以下至睢宁间狭窄河段,因地制宜地在两岸有计划的增建许多减水坝,作异常洪水分洪之用。如遇黄、淮并涨之时,即开泄黄河北岸减水坝;若黄涨淮落则南北两岸减水坝并开,把南坝分出的黄河水,经沿程落淤澄清,均入洪泽湖,再从清口入于正河,以防黄河倒灌之虞。
&&& 为了进一步解决漕运问题,康熙二十五年靳辅在张家庄运口经骆马湖,沿黄河北堤的背河。再经宿迁、桃源,到清河仲家庄开一新河,名曰“中河”。漕船可由清口直渡北岸过仲家庄闸至张庄运口,避免黄河漕运180里之险,便利了漕船的往来。
&&& 靳辅治河继承潘季驯方法,不外“筑坝以障其狂,减水以分其势,疏浚以速其宣”。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P诬告靳辅治河九年无功,被免职。康熙三十一年又复职,当年病逝。康熙三十五年江南士民为了纪念他,经皇帝允准,建祠于河畔。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一书,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注】 引文见《治河方略》
&&&&&&&&&&&&&&&&& &&陈& 潢
&&& 陈潢(),字天一,号省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任,一说浙江嘉兴任。他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多才,但屡试不第。他平时留心治学,精通地理方舆,是清初治河专家。
&&& 清康熙十年(1671年),靳辅在赴安徽就任巡抚途中,路经河北邯郸,见吕祖庵壁上题有诗词:“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甚为惊异。经询问,为游居吕祖庵中的陈潢所题。两人相见,甚为投契,靳辅即请其作幕。以后靳任河道总督,陈潢随往,凡治河之事,靳辅必相垂问,潢必竭诚解答。因此靳辅十多年来的治河成就,皆为陈潢所谋划。
&&&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南巡阅工时,问靳辅:“尔必有博通古今之人为之佐!”靳辅说:“通晓政事有一人,即陈潢,凡臣所经营,皆潢之计议。”他还说:“臣垂老多病,万一即填沟壑或卧病不能驰驱,则继臣司河者,仍必得陈潢在幕佐之,庶不歧误。”帝准其所请,赐陈潢佥事道衔,参赞河务。他的治河思想是“鉴于古而不泥于古”。并说:“有必当师古者,有必当酌今者。”“总以因势利导,随时制宜为主。”
&&& 陈潢以屯田事,触犯地主豪绅,遭到江南道御史郭P等参奏,以“攘夺民田,妄称囤垦”的罪名被削职,“解京监侯”,怀恨而死。
&&&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为陈潢平凡昭雪,陈的同乡张霭生将其治河论述,编为《河防述要》一书,为后世治河者所借鉴。
【注】 引文见《河防述要》
&&&&&&&&&&&&&&&&& &张鹏翮
&&& 张鹏翮(),字运青,四川睢宁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曾任江南苏州知府、浙江巡抚、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擢河道总督。
&&& 张鹏翮初任河督时康熙就向他告诫:“黄河何以使之深,清水何以使之出,”这是治河的关键,应为此而努力。不久鹏翮即视察河南开归道至云梯关黄河河道和洪泽湖至盱、泗以上的淮水情况,提出了“欲深黄河,必开海口;欲出清水,必塞六坝”的治理原则,并决定先在海口拆除拦河坝,此坝是康熙三十五年总河董安国鉴于海口日淤日远,乃在云梯关以下北岸马家港挖引河,使黄河改由南潮河注于海,在原来正河身修拦河坝一道,引大河全入马家港。鹏翮认为改拦河坝,“拂水之性”,使入海之路不顺,以致黄水倒漾,清口淤塞。他拆除此坝后,河流规顺,海门大通,康熙帝赐名大通口。同时为确保光化、盐城七州县安全,加固了湖区的高家堰,堵塞了武家墩、高良涧、周桥、古沟及东西唐埂等六坝,使平时湖水无所漏泄,蓄清水全力尽入清口,以敌黄流。并加强了宿迁、桃源境内的归仁堤,疏导睢水入黄。为使清口通顺,又在洪泽湖出口处,增挖了裴家场及张庄两条引河,疏浚了张福河、烂泥浅、三岔、天赐等五条引河,导淮以刷清口。复于清口之上筑坝台一座,逼淮水三分入运,七分敌黄,从而黄淮归顺,漕运、民生两得其利。在工程初见成效,出湖之水畅流的康熙四十年(1701年),河道总督张鹏翮以及参与工程的地方绅董,在高家堰至高良涧,由监造官王国用等主持铸造铁牛(传说有十六头和九头之说),现存五头于大堤。
【注】 引文见《皇朝经世文编》
&&&&&&&&&&&&&&&&& &&&齐苏勒
&&& 齐苏勒(?~1729),字笃之,满洲正白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永定河分司。在康熙皇帝南巡查河时,他以护行人员的身份随往,到了淮安,皇帝命他到淮安以下的烟墩、九里岗、龙窝等主要险工,修建挑水埽坝,以资防御。当他完成任务后,皇帝南巡刚完毕,受到表彰。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擢山东按察使,兼理运河事,雍正元年(1723年)授河道总督。他上疏说:治河之道,若到险情发现时,再行修治,则一丈之险,即成百丈;千金之费,能耗费万金。又说:各堤坝年岁已久,多已塌卸,其弊在河员废弛,冒销帑金,宜严立章规,以示惩劝。皇帝准其所请。故他到任后,巡视了黄河、运河,凡堤形高卑宽狭,水势浅深,皆按里进行测量,对河工的弊端和不合理的法规,均予裁革,使在河的员工皆懔懔守法。
&&& 当时河南阳武(今原阳)、祥符(今开封)、商丘三县的黄河滩上串沟很多。北岸阳武以下滩面有大串沟3道,沿堤绕行50余里;南岸青佛寺(今开封黑岗口一带)以下滩面有大串沟一道,沿堤绕行40余里。涨水时,串沟顺堤行洪,严重冲刷堤身。他对以上各串沟,均令筑截堵,并修子堤9288丈,隔堤780丈,巩固了堤防。
&&& 由于洪泽湖清水受黄河顶托,起不到蓄清刷黄的作用,他提出在淮水入黄处的清口两岸进筑大坝,中留口门,抬高湖区水位,以抵黄流。同时在黄河涨水时,驾小舟用混江龙、铁筚子等工具,在清口附近,往来疏浚,不使沙停,使湖水畅入黄河。
&&& 在 州、济宁有南旺、马踏、蜀山、安山、马场、昭阳、独山、微山、稀山等湖,均为运河调节水量的“水柜”。由于当地群众连年乘湖水涸落时,占地耕种,缩小了库容。因此他对以上湖区进行丈量立界,严禁侵越,并制定调蓄湖水的法规,令诸州县执行,从而使湖水深广,漕艘无阻。
&&& 他在治河期间,主张多用苇、柳,饬所属利用空地种柳,沮洳地种苇,凡种柳千株、苇二顷者,可记录一次,以为常例。
&&& 雍正四年(1726年)齐苏勒堵睢宁、朱家口决口有功,加兵部尚书、太子太傅。因久任河督,对黄河自砀山至海口,运河邳州至江口,纵横绵延3000余里的堤防工程,整修益为完善,治绩卓著。雍正七年病逝后,皇帝命与靳辅同入祀庙,以资纪念。
【注】 引文见《清史稿》
&&&&&&&&&&&&&&&&& 嵇曾筠& 嵇璜
&&& 嵇曾筠(?~1738),字松友,江南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雍正年间曾任副总河、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授江南河道总督等职。
&&& 雍正元年,中牟刘庄、十里店等处决口,命嵇曾筠督修堵口,当年堵复。该年春,黄河在黄沁交汇处姚期营、秦厂一带坐湾顶冲,曾于詹店、马营等处决口为患。雍正二年,嵇曾筠到工视察,认为“下流受患,上流必有致患之由”,经调查,主要由于沁河口以上北岸河滩伸出,全河之水直注南岸广武山根,土崖崩塌,至官庄峪则大溜受山嘴所挑,直注东北,以致姚期营、秦厂一带成为顶冲河势,若不改变这一形势,只就地抢护,则工艰费多,无济于事。于是提出在伸入河心的横滩上,因势利导,开挖引河,导引大河由西北改向东南。并在秦厂一带添修挑水坝数道,挑溜外移,从而改变秦厂上下的不利河势,减缓了险情。雍正六年,仪封(今兰考境)青龙岗河势顶冲,上湾淘刷深兜,与同岸的下湾湾顶相对,乃相机在两湾之间的滩地上,开挖引河,使大溜趋直,旧河湾淤成平地,解除了险情。以后又在仪封耿家寨、封丘荆隆宫坐湾生险之处,皆采用“引河杀险”之法,化险为夷,“前后省库甚臣”。曾筠在治河期间,还善于建坝挑水,故后世有“嵇坝”之称。
&&& 乾隆三年(1738年),嵇曾筠病逝,生前著有《河防奏议》、《师善堂集》。
&&& 嵇璜()为嵇曾筠之子,字尚佐。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八年成进士。曾随其父习河工,帮办河务。以后授大理寺卿,累进户部侍郎、工部尚书。
&&& 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淮并涨。璜对铜山(今徐州市)以下至清口间五百里河道,仿明代刘天和制平底方船,用铁耙进行疏浚;整修高家堰改砖工为石工,修复江南境内减水闸坝等。乾隆二十二年授副江南河道总督时,因治河有成绩,皇帝曾称他治河能因势利导,使河道“改纡为直”,“浚浅为深,具有条理”。乾隆三十二年任江南山东河道总督时,一次巡河,在夜间闻虞城堤段发生险情,连夜奔往抢护,天甫晓,雨雹交加,下埽岌岌欲崩,从者无不失色,劝璜暂时后退,他却岿然立于堤上大呼:“埽去我去与俱去。”于是员工振奋,拼力抢修,使大堤险情转危为安。
&&& 嵇璜于乾隆五十九年病逝,以后他的同族侄子嵇承志于嘉庆七年(1802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可谓三代河官。
【注】 引文见《清史稿》
&&&&&&&&&&&&&&&&&&& &&高& 斌
&&& 高斌(?~1755),字右文,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皇帝慧贤皇妃之父。雍正六年(1728年)授广东省布政使,九年迁副河南山东河道总督。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三任江南河道总督,授大学士。
&&& 他治河期间,继承靳辅的治河方策,进一步完善“分黄助清”的防洪措施,对黄河南岸砀山毛城铺、萧县王家山及睢宁峰山等处各减水闸下的引河,因年久淤浅,均进行疏浚;遇黄河异涨,规定徐州水志至七尺时,方准开放减水闸,将分出之水,分由引河经徐州、萧县、宿迁、灵壁诸州县及杨等五湖之停蓄澄清后,畅入洪泽湖,借以蓄清刷黄。同时对清口至瓜州三百余里的运河,实行分泄措施。并规定山盱、尾闾天然南北二坝非到洪泽湖水异常不可轻开,使高、宝诸湖所受之水,循轨入口,不至泛滥下河,从而使高邮、宝应、兴化、盐城诸县民田,连年丰收。
&&& 鉴于黄河自宿迁以下至清河,河流湍急,与堤外中运河唇齿相依,他提出加培中运河南堤,作为黄河遥堤,进一步巩固北岸堤防,以保运河安全。
&&& 乾隆十八年九月,秋汛已过,黄河在徐州张家路决口,当时新任江南河道总督策楞奏称:淮徐道义官管河同知李& 和武官守备张宾,因共同侵吞工帑,以致误工决口。皇帝震怒,立令把李、张宾二人斩首示众,将高斌及江苏巡抚协办河务张师裁,以渎职徇纵罪,绑赴刑场陪斩后,解缚释放,以儆效尤。这是清廷对河工失职官员一次最严厉的惩处,在工文武官员,无不凛然。二十年三月,高斌卒于工地,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指出:高斌治河虽不如靳辅,较齐苏勒、嵇曾筠则有过之无不及。可与靳辅等同入祠。
&&& 高斌的侄子高晋,于乾隆二十六年任江南河道总督,为两代河官。
【注】 引文见《清史稿》
&&&&&&&&&&&&&&&&&&&& &康基田
&&& 康基田(),字茂园,山西省兴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曾任广东潮州府通判,廉州知府,后调开封府兼办河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擢江苏按察使,五十四年署江南河道总督。
&&& 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康基田在睢南防汛,正值周家楼河溢,上游魏家庄埽工出险。他到工地指挥抢险时,由于埽工翻陷,被压在水下,经抢救出水更换湿衣后,仍上堤督修,乾隆皇帝嘉其奋勉,特加恩赐。
&&& 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坝工失火,积料尽焚。二月,康基田被革职留工效力。因他平素治河执法严明,有违反纪律者,常杖枷不贷,人多怨之。有些官吏,在工存料物上舞弊,怕人高发,故暗中放火,以掩其迹。皇帝素知基田性刚守洁,虽予以处分,仍命随办要工。
&&& 嘉庆七年调任江苏巡抚。当时地方奏称黄河海口淤积,请用混江龙疏浚海口。嘉庆帝命基田查办,他上奏说:治河之法,首在束水攻沙,江苏河道所以淤垫,是由于上游决口,以致上决而下淤。今决口已堵复,洪泽湖蓄的清水,已刷海口宽为三百数十丈,不必疏浚。并指出:混江龙助水之力甚微,不若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之力大而功倍。他否定了混江龙疏沙作用,提倡以水功沙的治河方策。
&&& 嘉庆十八年,康基田病逝京寓。生前著有《河渠纪闻》一书,共30卷。上自大禹治水,下至乾隆五十四年,在各条资料下,均旁证博引,加以评述,深为河务工作者所取法。
&&&&&&&&&&&&&&&&&&& 郭大昌
&&& 郭大昌(),江苏淮安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曾在江南河库道任贴书(帮写)。由于他长期钻研河务,熟习河工技术,人称之为“”老坝工,后来被淮扬道聘为幕僚。他一生“f于言而拙于文”,秉性刚直不阿,曾遭到河官排斥打击,一直得不到重用,以后被迫辞职。
&&&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黄河决清江浦老坝口,口门一夜之间“塌宽至一百二十丈,跌塘深五丈,全黄入运”,“滨运之淮、扬、高、宝四城官名皆乘屋”,形势十分严重。当时江南河道总督吴嗣爵“诓惧无所措”,不得不请郭大昌来帮助堵口。原计划堵口需银五十万两,五十天完成。因郭大昌对口门情况了解,心中有数,他对吴说:“要我来堵口,工期可缩至二十天,工款可减至十万两左右。但要求施工期间,只需官方派文武讯官各一人,维持工地秩序,料物钱粮由我负责支配。结果如期合龙,仅用银十万二千两。
&&& 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黄河又在丰县决口,主管堵口的官员计划堵口用银一百二十万两,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亦感要钱太多,想减少一半,乃商之于郭大昌。郭说:堵口用银只需三十万两,其中十五万可作工料费用;下于十五万两分给河工官员,亦不算少。他无情地打击了河工贪污的要害。
&&& 郭大昌与当时学者包世臣很友好。曾与包全面调查过黄、淮、运形势及海口情况,通过包世臣提出不少治河见解,多被采纳。包对大昌十分敬仰,他在所著《中衢一勺?郭君传》中说:“河自生民以来,为患中国。神禹之后数千年而有潘氏(潘季驯);潘氏后百年而得陈君(陈潢);陈君后百年而得郭君。贤才之生,如是其难。”
&&& 郭大昌的岳父王全一,也是一位老河工,曾将自己在河工上几十年所经历的工程作了记述,后来由江南河道总督徐端刊为《安澜纪要》、《回澜纪要》二书。
&&&&&&&&&&&&&&&&&&& 黎世序
&&& 黎世序(?~1824),初名承惠,字景和,号湛溪,河南罗山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曾授江西星子知县,后擢江苏镇江知府,嘉庆十七年任江南河道总督。他在治河期间,为解决淮安清江至云梯关河道的严重淤积,加强了高家堰和盱堰,移建仁、义、礼三坝坝址,填实旧坝,竭力收蓄洪泽湖之水,使清水畅出,以达蓄清刷黄之效。该年秋睢南薛家楼、桃北丁家庄两处漫水坏堤,在紧急时,他曾一再跃入河中抢险,后来上游河南睢州(今睢县)决口夺溜,河水陡落,睢、桃二工得以脱险,世序为此受降一级留任的处分。嘉庆十九年,由于睢州决口久未堵合,使黄河之水全入洪泽湖,威胁湖区坝堰。他提出在清口(即清江浦)挑挖三条引河,把束清坝钳口各坝一律开放,使湖水畅泄,终于取得了安澜。
&&& 嘉庆二十年,徐州十八里屯两分水闸减水十足。他鉴于屯西南有虎山腰两山对峙,凹处宽二十余丈,山根石脚相连,建议把十八里屯山冈削平作为分洪的滚水坝,以虎山腰为重门控制,可期稳固。并提出洪泽湖盛涨时,拆展清口束清御黄两坝,开山盱滚坝,使清水畅出,会黄东注。以上建议,均得朝廷嘉奖,付诸实施。
&&& 世序治河提倡作束水对坝,沿堤经常积土备料,滩地广植柳树。累年以来“滩柳密茂,土料如林,工修河畅”。南河过去河工岁修三百万两,他任事以来,每年必节省二三十万两。为加强防御工程,他积极推广石工,虽当时有人反对,他仍坚持进行,进一步巩固了河防。
&&& 时有学者包世臣,素谙河务,世序常采纳他的治河意见,但世臣不同意创建虎山腰滚坝,认为“减黄入湖”,将使“黄缓湖高”,其祸甚烈,贻患后世。世序创建虎山腰滚坝,原定异常洪水时才准启用,但以后则无岁不启。故自嘉庆二十五年开始,由于每年汛期分水过多,以致正流中泓无溜,河道淤积,使清河、安东、阜宁三县内河水常与堤平,证明了包世臣之言正确,黎知其为害严重,于道光四年(1824年)忧瘁而卒。生前主编有《续行水金鉴》一书,汇集康熙六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水利史料,全书共157卷。还著有《东南河渠提要》120卷,《河上易注》10卷及《湛溪文集》多卷。
&&&&&&&&&&&&&&&&&&& 林则徐
&&& 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嘉庆十六年进士。道光二年(1822年)授淮海道,擢升江苏按察使、布政使,曾奉命督修过洪泽湖高家堰大工。道光十一年,擢升河南山东河道总督。
&&& 林则徐总督河南山东河道虽不到一年,但非常认真。他认为河工修防要务,关系运道民生最为重大。河臣总揽全局,筹度机宜,必须明晓工程,胸有把握,如能周知其弊,乃可严立其防。清代黄河防御工程,多为秸料修的“埽工”,他说:每年收购秸料乃河工第一弊端。所以他到任伊始,就对所辖南北两岸十五个厅各工段存放的秸料垛逐一拆垛检查,按各厅料垛虚实情况,严明赏罚,以除河工积弊。道光皇帝嘉奖他说:“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他鉴于黄河埽工常被大溜淘刷,“埽前之水,辄至数丈”,防守困难,提出用:“碎石斜分入水,铺作坦坡,既可以偎护埽根,并可纾回溜势”,以达到“工固澜安”。在河南境内,林则徐是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林则徐因抗英被革去职务,遣送新疆伊犁戍边。当年六月河南祥符三十一堡(今开封张家湾)决口,道光皇帝派大学士王鼎主持堵口大工。王鼎对林则徐十分器重,上疏奏留林则徐襄办堵口,皇帝同意“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他于八月到达祥符工地,在第一线督导堵口,为时八阅月。林则徐“与士卒同畚锸”,“一切事宜,在在资其筹画”,终于完成了堵口大王。王鼎奏 “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要求将功赎罪,“免戍伊犁”。但在堵口庆功之时,忽传圣旨:“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当王鼎流泪与他送别时,林则徐有“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上方”的诗句,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注】 引文见《林文忠公政书》及《清鉴》
&&&&&&&&&&&&&&&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 爱新觉罗?玄烨(),满族,是清顺治皇帝福临第三子,康熙元年(1662年)即皇帝位,卒后庙号圣祖,习称康熙帝。在他执政时期,正处于社会动乱,黄河失控,淮、运俱病的严重局面,而黄河和运河“皆为漕运所关,民生所系”,故他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治国安邦的三大国事,书悬在宫廷的柱上,以示警惕。
&&& 玄烨在位期间,认为黄、淮交汇处的清口是治理黄、淮、运的关键。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四十六年(1707年)的23年间,他曾六次南巡河工。主要把苏北宿迁至淮安上下黄河河道、洪泽湖、高家堰及高邮上下的运河作为重点,进行多次调查研究,随时给河臣指授治河方略,以达黄河深通,清水畅出,漕运无阻之目的。
&&&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玄烨南巡阅河行视苏北桃源河工,慰劳民夫。到了高邮湖,登岸行十余里,询耆老疾苦。他看到黄河倒灌清口一事,特别关切,指问河督靳辅对防止黄河倒灌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靳辅说:“别无他策,唯有分黄助淮一法。”他认为“此法甚妙”,命靳辅进一步考虑,作出决策。第二次南巡阅河,是在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到清河一带行视河工,鉴于治河有一定成效,发布了免租诏,豁免江南积欠20万余石,以解民困。康熙三十八年,因靳辅去世后,河防失修,时遭水患。他第三次南巡视察了黄河南岸清江浦、北岸仲家闸,又查看高家堰、归仁堤等工程,截漕粮10万石,发高邮、宝应十二州县平 。并责成总河于成龙,加强运河东堤,提出加修归仁堤、高家堰的方案。玄烨第四次南巡阅河,是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到宿迁视察,并自桃源登舟遍阅河势工情。三月巡视高家堰、翟家桥堤工及黄河龙窝、烟墩等险工,责成总河张鹏翮认真修守高家堰工程。康熙四十四年三月,第五次南巡到清河巡视黄河及天妃闸、惠济闸。向总河张鹏翮提出高家堰三滚水坝及运河东堤的整治措施。康熙四十六年二月,第六次南巡阅河时从清口出发,重点调查“溜淮套工程”。此工程主要为分泄洪泽湖异常洪水,另挖引河入张福河。他巡视以后,诘责总河张鹏翮说:“朕自清口至曹家庙,见地势甚高,标竿错杂。依此开河,不惟坏田产,抑且毁墓。鹏翮读书人,乃为此残忍事,读书何为?”遂削去鹏翮太子太保衔,罢官留任。
&&& 为了进一步探明河源情况,玄烨曾两次派人查勘河源:一次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次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 玄烨是历史上很重视河工的一代帝王,对治理黄河、运河有一定贡献。
【注】 引文见《清史稿》
&&&&&&&&&&&&&&&&&& &&丁& 晏
&&& 丁晏(),字俭卿,号柘塘,清山阳柘塘(今洪泽县岔河镇)人。自幼聪明敏捷,嗜好典籍,早年研读儒家经典,勤学不辍,博闻强记,系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嘉庆中,漕督阮元以汉易十五家发策,能顺利应试者极少,唯有丁晏以洋洋万余言奉上,条分脉析,博而有要。颇受阮元与著名学者江藩的器重,丁晏由此知名。道光元年(1821),丁晏由举人大挑得教谕,没有就任,一意著书立说。著有《毛郑诗译》、《郑氏诗谱考证》、《三社释注》、《周易述故》、《讼卦浅说》、《说文举隅》等数十部著述。同治年间与诗人、方志学家何绍基总纂《重修山阳县志》。丁晏喜交际,常与许瀚、魏源、黄爵滋、鲁一同等人宴饮谈玄,吟诗赋文,相互切磋。深得诸学者推崇。丁晏卒于光绪元年。故居岔河镇建璇门四道,刻“柘塘故里”额。今圮。
&&&&&&&&&&&&&&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镌刻立石,高205厘米,宽110厘米,碑存江苏省淮安市。
&&& 乾隆十六年,帝“巡省南 ”,先后巡视天妃闸、蒋家坝、高家堰等黄运交汇工程。命有司鸠工重修清江惠济祠,且撰文立石以记。碑文记载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夺淮侵运,“势湍捍不可御,泥浊易淤,漕艘渡江达淮,黄河亘其冲”,南北运河“逆河而上者五百余里”的艰难状况。同时记载明代“开河,避黄河之险者三百里”。清代康熙年间“开皂河以通 ,复开中河”,“遂尽避黄河五百里之险”。此碑为考察明清之际黄运交汇提供了可靠资料。
&&&&&&&&&&&&&&&&&&&& &&张& 謇
&&&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是20世纪初期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 张謇毕生关注江淮水患,在探求水患治理过程中,认识到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复淮浚河标本兼治议》中,他就提出治河测量是“一切之先”的要务。在南通师范学校设置测绘科,并延请日本教习,培养测绘人才。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謇创办南通测绘局,出任局长,私人聘请瑞典工程师测量南通沿江地形。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为江苏省咨议局局长,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江淮水利公司,设测量局于清江浦,亲自制定导淮测量规划,拟成《江淮水利公司最初第一节之办法》。
&&& 宣统三年(1911年),将南通师范学校测绘科毕业生组成10个班,采用新法,在淮、沂、沭、泗河流域进行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水利测量,历时12年,完成各种图2500多幅,图说1000多份,表册25卷。
&&& 民国3年(1914年)在南京筹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开设测量课程,是全国第一所设有水利测绘的高等学校”。
&&& 张謇于民国2年(1913年)任农商总长,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次年倡议各省设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拟有《测绘养成所章程》。
&&& 民国3年(1914年),张謇兼任导淮总裁时,曾偕同荷兰工程师贝龙猛查勘洪泽湖大堤、张福河等处。民国5年(1916年)洪泽湖大水,张氏发表《江淮水利计划书》。民国8年(1919年),张氏又根据洪泽湖区地形测量资料,发表了《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倡导淮水三分入海,七分入江之策。后因国内外形势干扰,张氏的“导淮计划”付之东流。
&&& 民国9年(1920年),张謇任江苏省运河工程局督办,附设淮扬徐海平测量局,历时7年,测绘四属25县1:1万比例尺平剖面图。
&&& 张謇是一位社会地位和声望很高的实业家、水利学者,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等。
&&&&&&&&&&&&&&&&& &&&&&&&&晁大来
&&& 晁大来(?~?),仁和人,工艺大师。以竹篾制造铺席、炕篮、油篓、渔罩等器物,可在制品是提花编织“福、禄、寿、禧、财”等字样和人物花鸟图案。清末被选送皇宫,以竹篾编制戏棚及饰物,将篾编运用于建筑装潢,开辟了工艺新领域。
&&&&&&&&&&&&&&&&& &丁适存
&&& 丁适存(年),洪泽县老子山镇人,家道殷实。少年就读于淮阴一高等小学,受“五四”运动影响,热爱祖国,反对封建迷信。在淮阴成志中学就读时,即仰慕《史记》中记述的出身寒微而又对历史作出贡献的人,怀有以身救国,重振中华的志向。
&&& 1925年7月至1928年7月丁适存在南京江苏第一中学读高中。日,在参加庆祝讨伐唐生智胜利大会上,目睹群众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死伤多人。深感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残酷不在北洋军阀之下,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国民党统治的憎恨和反抗。
&&& 1929年2月至1932年8月,丁适存就读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1931年长江、黄河大水,灾民遍野,丁适存节衣缩食,赈济灾民。“九?一八”事变,丁适存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义愤填膺,在复旦大学成立抗日救国会,组织学生义勇军赴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并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募捐,复旦大学学生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联合上海各校同学卧轨示威,路方派车送学生至南京总统府请愿。学生们慷慨悲歌,义正词严,迫使蒋介石接见。“一?二八”松沪抗战,丁适存被阻于淮阴,组织了共产党员朱一苇等人,初步了解到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 1932年3月,丁适存于复旦大学毕业,在浙江省公路局任工程员,他感到修公路更便于蒋介石围剿苏区,毅然去职到山东,先后任武城、高密县建设工程师。两年后任省建设厅第十六区水利专员。组织了徐致雨、陈希堂、丁梦孙等五人,共同组织了“众鸣文艺社”,出版进步刊物《一线》。1936年1月参加中共地下党员徐致雨组织的秘密团体“抗日反蒋同盟”。5月1日,散发宣传品时,和丁梦孙二人被特务绑架,身陷囹圄。在狱中坚持斗争,直至9月1日经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营救出狱,任教于南京市立职业学校,和狄超白筹组“南京市教职员联合会”。1937年2月以精密水准测量工作为掩护,参加济南市抗日救国活动,由徐致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 是时,抗战已经爆发,华北沦陷,济南大乱,为奔赴抗日战场,丁适存一行7任,会齐泰安,经徐州,于1937年底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随即带领青年训练班学院,步行八百里抵延安,开始新的生涯。丁适存先后担任中央组织部地方工作科科员,中共行唐、阜平县委宣传部长,冀中工务局、水利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适存历任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水利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兼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党委书记等职。1987年5月在天津逝世。
&&&&&&&&&&&&&&&&&&&&&&& &&布可夫
&&& 布可夫(?~?)俄罗斯人,前苏联水利专家。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大水,面对严重的灾情,中共中央在抗美援朝的同时,毅然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日,派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顾问、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到蚌埠,协助淮委工作。为了帮助淮委编制好淮河规划中的《洪泽湖蓄洪工程》和《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布可夫不顾当时交通和生活条件差,深入淮河流域各地进行实地勘察。日,他到浮山、双沟、盱眙、古河、老子山、蒋坝等地勘察和研究淮河中游下段的治理问题。4月19日,布可夫陪同水利部长傅作义、苏北行署主任惠浴宇、淮河下游工程局局长熊梯云等查勘入江水道、三河闸及高良涧闸址、洪泽湖大堤以及里运河的险工段等工程。
&&& 布可夫以他高超的治水技术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及对帮助中国人民治理好淮河的责任感,迅速编制好《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于日至5月2日,淮委在蚌埠召开的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向大会作报告,当时水利部长傅作义和副部长李葆华也听了他的精彩报告。这次会议还讨论制定了1952年度治淮工作纲要。
&&& 布可夫不但在淮河治理规划上作出重要贡献,对一些单项工程实施也积极施展他高超的治水才能。三河闸是当时治淮工程中兴建的最大水闸,为洪泽湖最大水闸,为洪泽湖最大拦蓄库容13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打下基础。三河口又是洪泽湖泄水入江的唯一口门,几百年来,洪泽湖一直听湖水自由倾泻,遇到大水年份,洪泽居高临下,奔腾东泻,给下游千百万群众和数千万亩农田造成毁灭性灾害。遇到旱年,湖水干涸,又造成水源断绝,酿成里运河断航及农田无水灌溉的干旱局面。因此,建设三河闸控制洪泽湖的蓄泄,是多少年治淮工程中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
&&& 民国24年(1935)8月,国民政府曾计划兴建三河活动坝,并已动工打基桩,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半途而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物资十分匮乏,技术力量和建设经验都很缺乏,要建设这样一个大型控制建筑物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按照淮委和水利部当时审定的工程设计,三河闸最大泄量不超过8000立方米/秒,全闸63孔,闸身总长700米,弧形钢闸门,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按照当时英美建闸模式,闸基是要打桩的。当时布可夫介绍了无桩基础的经验,由基础土壤承载建筑物全部重量,这样工程造价低,可节约建闸经费12%,有施工时间短、施工设备节省等优点。在三河闸设计期间,对搞无桩基础争论很大。有些老工程师对无桩基础持怀疑态度,其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不等沉陷问题上。后来由方福均、王厚高等年轻技术员攻关,研究计算出空厢墙的设计方案,从技术上解决了无桩基础不均衡沉陷难题,得到布可夫高度赞扬,从而使无桩基础的设计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为后来全省搞水利工程建筑物设计推广采用无桩基础打基础。
&&& 在施工中,三河闸南翼墙下游遇深淤,处理不好对建筑物安全影响极大。在1953年4月,三河闸施工的关键时刻,布可夫第二次到三河闸工地现场查勘,对当时三河闸施工技术负责人处理闸南岸翼墙下面深淤所采用的办法持不同意见。根据他的建议,在南翼墙下做了一个半圆形块石裹头,跛脚用块石保护,并打排桩;在紧靠裹头部分的护坡,亦采用打排木桩,清淤抛块石等办法加固。三河闸经过50年运行实践证明,采用布可夫的设计方案来处理三河闸南端翼墙下深淤问题是正确的。三河闸上下游引河施工中遇到坚硬的砂礓土,并夹有砂礓板,像石头一样坚硬。下游引河中有5个砂礓墩,真高都在20米左右,要挖到真高6.0米,当时施工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开挖,开10米多深砂礓墩,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指挥部决定采取抽槽的办法,指望靠汛期利用水力,冲走砂礓土。当时布可夫陪同傅作义到三河工地视察。布可夫指出:用抽糟子的办法不妥当,由于土质太硬,难以冲刷,必须将土墩全部按设计挖走,水流才能通畅。布可夫直截了当地强调说:“纱礓土墩如果不搬掉,大水来了,你们要成为历史罪人。”傅作义部长也指出:“必须有十成十的把握,九成九都不行!”下游引河的纱礓土墩挡住了大半个三河闸,会严重影响三河闸的泄水能力,使之远远达不到设计排洪标准。1953年4月底,工程指挥部负责人陈克天到南京向省委汇报,省委十分重视。5月初省委书记柯庆施赶到三河闸工地,亲自布置拿下纱礓墩的大会战,指派淮阴、扬州地委书记亲自带队,新增民工10万多人,加上原来5万多民,计15.8万人的劳动大军,从而按时完成了搬掉纱礓墩的任务,为三河闸后来排洪打了基础。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有 诚信两字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